:::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嘉道咸時期士人的時代關懷
作者:唐屹軒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Tang, Yi Hsuan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彭明輝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嘉道咸時期士人網絡時代關懷內政涉外事務人心風俗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78
本文嘗試回答:清嘉道咸時期,士人如何掌握時代脈動,及其時代關懷為何?然本文並非嘉道咸年間,士人言論總集或百科全書,因此,無意也無法兼顧此時士人涉及的所有內容。即便如此,與此相關之議題極為龐雜,甚難一一細述,故以鳥瞰方式呈現其中較為關鍵的部分,希冀凸顯清中葉以降的時代變化,並以實例進行解說,捕捉嘉道咸年間的風貌,與士人的時代關懷。綜觀嘉道咸時期,士人關懷時代的焦點仍以內政為主,故本文借用多旋律線的概念,呈顯士人對人滿之患、官箴吏治、鹽漕河大政與銀錢經濟等議題的討論。其後,因爆發鴉片戰爭,涉外事務成為士人關懷時代的另一條主軸。部分士人亦進行若干外國事務的引介工作,卻有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看世界,且戴上厚重的儒家眼鏡,以傳統中華思想理解世界,排列世界秩序。士人認為根絕夷務問題的解決之道須從內政著手,徹底改革的方式,當以人心風俗為要,回歸人性與天良。此外,士人時代關懷的另一條重要途徑,乃師友網絡的連結,及其形塑之輿論。士人網絡在平時透過宴集、題寫詩文序跋等方式聯絡感情。一旦遭遇重大事件,群起發聲,表達立場,縱論時事,形成輿論風潮,左右國家政策方向。嘉道咸年間的士人再三強調人心風俗之重要性,以編纂經世文章和詩文總集的方式,冀期轉化風俗,端正人心,此時代世風,猶在士人間繼續傳承。
一、 檔案
1. 花沙納,〈奏為請急停捐納舉人生員成議酌行鈔法以培國本〉,《軍機處檔摺件》,086128號。
2. 楊文定,〈奏請行鈔法以裕庫藏平銀價而厚民生〉,《軍機處檔摺件》,087471號。
3. 蔡賡颺,〈奏請飭禁杭湖兩府棚民墾種山場湖田〉,《軍機處檔摺件》,066866號。
二、 專書
1. 《魏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校),《魏源全集》,1- 20,長沙:岳麓書社,2004。
2. Chang Hsin-pao, Commissioner Lin and the Opium War.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中譯本:張馨保(著)、徐梅芬(等譯),《林欽差與鴉片戰爭》,福州:福建人民出版,1989。
3. Elliott, Mark C. Emperor Qianlong: Son of Heaven, Man of the World. New York: Longman, 2009.
4. Elman, Benjamin A. Classicism, Politics, and Kinship: the Chang-chou School of New Text Confucian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中譯本:趙剛(譯),《經學、政治和宗族:中華帝國晚期常州今文學派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5. Elman, Benjamin A. From Philosophy to Philology: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ambridge, Mass.: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1984. 中譯本:趙剛(譯),《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6. Fairbank, John K.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10- 11, Late Ch’ing 1800-1911.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中譯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上、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7. Fairbank, John K. Ed.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中譯本:杜繼東(譯),《中國的世界秩序:傳統中國的對外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8. Fay, Peter Ward. The Opium War, 1840-1842: Barbarians in the Celestial Empire in the Early Part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the War by Which They Forced Her Gates Ajar.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75.
9. Grantham, A. E. A Manchu Monarch: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a Ch’ing. Arlington, Va.: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 1976.
10. Gützlaff, Karl Friedrich August. The Life of Taou-Kwang, Late Emperor of China: with Memoirs of the Court of Peking; Including a Sketch of the Principal Events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Empire During the Last Fifty Years. London: Smith, Elder and Co., 65, Cornhill, 1852.
11. Hevia, James Louis. Cherishing Men From Afar: Qing Guest Ritual and the Macartney Embassy of 1793. Durham;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5. 中譯本:鄧常春(譯),《懷柔遠人:馬嘎爾尼使華的中英禮儀衝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12. Lin Man-Houng(林滿紅), China Upside Down: Currency, Society ,and Ideologies, 1808-1856.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6. 中譯本:林滿紅、詹慶華(等合譯),《銀線:十九世紀的世界與中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new window
13. Naquin, Susan, Rawski, Evelyn S. Chinese Societ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7. 中譯本:陳仲丹(譯),《十八世紀中國社會》,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14. Philip L. Ralph, Edward McNall Burns(著)、文從蘇(等譯),《世界文明史.後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9。
15. Polachek, James M. The Inner Opium War. Cambridge, Mass.: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1992.
16. Wright, Mary Clabaugh. 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 the T‘ung-chih Restoration, 1862-1874.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中譯本:房德鄰(等譯),《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1862-187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17. 卜正民(著)、黃中憲(譯),《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17世紀全球貿易》,臺北:遠流出版社,2009。
18. 上海書店出版社(編),《清代文字獄檔(增訂本)》,上海:上海書店,2011。
19. 上海圖書館(編),《江南製造局翻譯館圖志》,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1。
20. 大谷敏夫,《清代政治思想と阿片戦争》,京都:同朋舎出版,1995。
21. 中山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現代史教研組、研究室(編),《林則徐集.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62。
22. 中山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現代史教研組、研究室(編),《林則徐集.奏稿》,上、中、下,北京:中華書局,1965。
2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
24. 中國史學會(主編),《第二次鴉片戰爭》,1- 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1979。
25. 中國史學會(主編),《鴉片戰爭》,1- 6,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1,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2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廷簽議「校邠廬抗議」檔案彙編》,1- 25,北京:線裝書局,2008。
2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1- 55,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2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康熙起居注》,1- 3,北京:中華書局,1984。
30. 中華書局(編),《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1- 8,北京:中華書局,1979。
31. 中華書局影印,《清實錄》,1- 60,北京:中華書局,1986。
32. 中華書局編輯部、李書源(整理),《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1- 10,北京:中華書局,2008。
33. 尹壯圖,《尹楚珍先生年譜》,收入:《叢書集成續編》,31,上海:上海書店,1994。
34. 井上裕正,《林則徐》,東京:白帝社,1994。
35. 井上裕正,《清代アヘン政策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04。
36. 今井駿(等著),《中国現代史》,東京:山川出版社,1984。
37. 孔繼鑅(著)、劉承幹(校),《心嚮往齋詩文集》,收入:《叢書集成續編》,160,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據南林劉氏求恕齋叢書排印。
38. 方東樹,《半字集.考槃集.王餘集.儀衛軒遺詩.攷槃集文錄》,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50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9. 方東樹,《攷槃集文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49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0. 方濬師(撰)、盛冬鈴(點校),《蕉軒隨錄.續錄》,北京:中華書局,1995。
41. 木下鉄矢,《清朝考證學とその時代:清代の思想》,東京:創文社,1996。
42.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new window
43.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社,2004。
44. 王克讓,《河嶽英靈集注》,成都:巴蜀書社,2006。
45. 王芑孫,《淵雅堂編年詩藁.惕補未定藁.淵雅堂外集.讀賦卮言.淵雅堂詩文續藁》,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48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6. 王拯,《龍壁山房詩草.龍壁山房文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65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7. 王柏心,《百柱堂全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52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8. 王茂蔭,《王侍郎奏議》,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500- 50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9. 王重民(主編),《淸代文集篇目分類索引》,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79再版。
50. 王家儉,《魏源年譜》,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7。
51. 王家儉,《魏源對西方的認識及其海防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64。new window
52. 王桐蓀、胡邦彥、馮俊森(等選注),《唐文治文選》,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53. 王景賢,《伊園文鈔.伊園詩鈔》,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59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54. 王雲五(主編),《道咸同光四朝奏議》,1- 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
55. 王慶雲,《石渠餘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56. 王錫祺(編輯),《補編再補編小方壺齋輿地叢鈔》,1- 10,臺北:廣文書局,1964。
57.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1- 20,北京:中華書局,1987。
58. 王瑬,《鈔幣芻言.鈔幣芻言續刻》,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83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9. 包世臣,《安吳四種》,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60.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古籍影印室(輯),《清代文字獄史料彙編》,1- 14,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
61. 史革新,《晚清理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62.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溫洽溢(譯),《康熙:重構一位中國皇帝的內心世界》,臺北:時報文化,2005。
63.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溫洽溢(譯),《曹寅與康熙》,臺北:時報文化,2012。
64.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溫洽溢、吳家恆(譯),《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臺北:時報文化,2002。
65. 白清才、劉貫文(主編),《徐繼畬集》,1- 4,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5。
66. 石橋崇雄,《大清帝国への道》,東京:講談社,2011。
67. 吉澤誠一郎,《清朝と近代世界19世紀》,東京:岩波書店,2010。
68. 早野惠,《清英近世談》,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850,藏於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圖書室。
69. 朱梅光,《近代中國外交史學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12。
70. 朱琦,《怡志堂詩初編.怡志堂文初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53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1. 朱葵之,《妙吉祥室詩鈔.壽閒齋吟草》,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53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72. 朱鳳鳴,《食字齋文集.尚書題論》,族弟錦雲刊本,光緒玖年癸未新鐫,藏於日本東洋文庫。
73. 江橋,《康熙《御製清文鑑》研究》,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74. 百齡,《守意龕詩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47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5. 百瀬弘,《明清社会経済史研究》,東京:研文出版,1980。
76. 亨特(著)、馮樹鐵、沈正邦(譯),《廣州番鬼錄.舊中國雜記》,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
77. 何仁山,《鋤月山房文鈔.艸艸艸堂詩艸》,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64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78. 何炳棣(著)、葛劍雄(譯),《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1368-1953)》,北京:三聯書店,2000。
79. 何晏(注)、邢昺(疏)、朱漢民(整理),《論語注疏》,上、下,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1。
80. 何桂珍,《何文貞公遺書》,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
81. 何紹基(撰)、龍震球、何書置(校點),《何紹基詩文集》,1- 2,長沙:岳麓書社,2008。
82.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淸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硏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83. 吳廷棟,《拙修集》,同治10年六安求我齋刊,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圖書室。
84. 吳肅公,《街南文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48,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清康熙二十八年吳承勵刻本。
85. 吳嘉賓,《求自得之室文鈔》,同治丙寅刊於廣州,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圖書室。
86. 吳福環,《清季總理衙門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87. 吳慶坻(著)、劉承幹(校)、張文其、劉德麟(點校),《蕉廊脞錄》,北京:中華書局,1990。
88. 吳鼒,《吳學士詩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48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9. 吳晗(輯),《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1- 12,北京:中華書局,1980。
90. 呂斌(編著),《龍啟瑞詩文集校箋》,長沙:岳麓書社,2008。
91. 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運(修訂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92. 李典蓉,《清朝京控制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93. 李岳瑞,《悔逸齋筆乘》,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
94. 李杭,《小芋香館遺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68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95. 李彥章,《潤經堂自治官書》,收入:楊一凡、王旭(編),《古代榜文告示彙存》,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96. 李春光(纂),《清代名人軼事輯覽》,1- 6,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97. 李星沅,《李文恭公詩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52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98. 李珍華、傅璇琮,《河嶽英靈集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2。
99. 李祖陶(輯),《國朝文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669- 167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00. 李常慶,《四庫全書出版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101. 李細珠,《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倭仁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102. 李景文(點校),《汴梁水災紀略》,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
103. 李棠階(著)、穆易(校點),《李文清公日記》,長沙:岳麓書社,2010。
104. 李鼎聲,《中國近代史》,收入:《民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民國叢書》第四編,78,上海:上海書店,1992。
105. 李璋煜,《視已成事齋官書》,收入:楊一凡、王旭(編),《古代榜文告示彙存》,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106. 李翰章(編纂)、李鴻章(校勘)、寧波(等校注),《足本曾文正公全集》,1- 8,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107. 李靈年、楊忠(主編),《清人別集總目》,上、中、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108. 杜維運,《清代史學與史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再版。new window
109. 沈兆澐,《織簾書屋詩鈔》,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49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10. 沈垚,《落帆樓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52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11. 沈筠(編錄),《乍浦集詠》,道光丙午四月,藏於日本東洋文庫。
112. 沈維鐈,《補讀書齋遺槀》,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52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13. 沈德潛(輯評),《國朝詩別裁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58,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清乾隆二十五年教忠堂刻本。
114. 汪士鐸(著)、鄧之誠(輯錄),《汪悔翁(士鐸)乙丙日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115. 汪廷珍,《實事求是齋遺藁.實事求是齋遺藁續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45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16. 汪榮祖,《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燾與道咸同光時代》,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
117. 汪熙,《約翰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18. 來新夏(編著),《林則徐年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第2版。
119. 來新夏(編著),《林則徐年譜新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
120. 來新夏,《清人筆記隨錄》,北京:中華書局,2005。new window
121. 和田春樹(等編集),《岩波講座.東アジア近現代通史.東アジア世界の近代19世紀》,東京:岩波書店,2010。
122. 周沐潤,《柯亭子詩初集.柯亭子詩二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63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23. 周星譽,《東鷗草堂詞》,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72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24. 周振鶴(撰集)、顧美華(點校),《聖諭廣訓:集解與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125. 周騰虎,《餐芍華館詩集.餐芍華館遺文》,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66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26. 孟森,《清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2010。
127. 季壓西、陳偉民,《從「同文三館」起步》,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
128. 宗稷辰,《躬恥齋文鈔.躬恥齋詩鈔》,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576- 57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29. 尚小明(編著),《清代士人游幕表》,北京:中華書局,2005。
130. 岡本さえ,《清代禁書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6。
131. 岡田英弘(編),《清朝とは何か》,東京:藤原書店,2009。
132. 岸本美緒,《清代中国の物価と経済変動》,東京:研文出版,1997。
133. 岸本美緒、宮嶋博史,《明清と李朝の時代》,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8。
134. 岩下哲典,《江戶の海外情報ネットワーク》,東京:吉川弘文館,2006。
135. 岩下哲典,《幕末日本の情報活動──「開国」の情報史》,東京:雄山閣,2008增補版。
136. 易聞曉、張劍(主編),《道咸“宋詩派”詩人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137. 林士鉉,《清代蒙古與滿洲政治文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9。new window
138. 林昌彝(著)、王鎮遠、林虞生(標點),《林昌彝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39. 林則徐,《雲左山房文鈔》,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54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40. 林則徐,《雲左山房詩鈔》,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51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41. 林學忠,《從萬國公法到公法外交──晚清國際法的傳入、詮釋與應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42. 松村昂,《清詩總集敍錄》,東京:汲古書院,2010。
143. 法式善,《存素堂文集.存素堂詩初集錄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47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44. 法式善,《存素堂續集.存素堂詩二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43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45. 祁寯藻(著)、《祁寯藻集》編委會(編),《祁寯藻集》,1- 3,太原:三晉出版社,2011。
146. 阿英(編),《鴉片戰爭文學集》,上、下,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
147. 侯楨,《古杼秋館遺稾》,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66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48. 俞正燮,《癸巳類稿》,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15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49. 俞德淵,《默齋公牘》,道光庚子冬鐫,藏於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圖書室。
150. 姚永樸,《舊聞隨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151. 姚瑩,《東溟文集.東溟外集.東溟文後集.東溟文外集.後湘詩集.後湘二集.後湘續集.中復堂遺稿.中復堂遺稿續編》,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54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52. 姚瑩,《東溟奏稿》,收入: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45,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
153. 姚燮,《復莊詩問》,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532- 153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54. 宣昌緒,《留讀齋詩集》,收入:文清閣(編),《稀見清人別集百種》,34,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155. 故宮博物院(編),《味餘書室全集定本》,1- 2,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156. 故宮博物院(編),《清仁宗御製文.養正書屋全集定本》,1- 2,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157. 故宮博物院(編),《清仁宗御製詩》,1- 7,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158. 故宮博物院(編),《清宣宗御製文.清文宗御製詩文.清穆宗御製詩文.清德宗御製詩文》,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159. 故宮博物院(編),《清宣宗御製詩》,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160. 故宮博物院(編),《清高宗御製文》,1- 2,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161. 施立業,《姚瑩年譜》,合肥:黃山書社,2004。
162. 柯悟遲、陸筠(撰)、祁龍威(校註),《漏網喁魚集.海角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
163. 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1- 3,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164. 段超,《陶澍與嘉道經世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165. 洪亮吉(撰)、劉德權(點校),《洪亮吉集》,1- 5,北京:中華書局,2001。
166.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收入:《民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民國叢書》第四編,78,上海:上海書店,1992。
167.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5二版。
168.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豐皇帝奕詝》,北京:三聯書店,2006。
169. 倭仁(著)、張凌霄(校注),《倭仁集注》,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
170. 倪玉平,《清代漕糧海運與社會變遷》,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
171. 唐文治,《茹經堂奏疏》,臺北:環球書局,1970。
172. 唐屹軒,《無錫國專與傳統書院的轉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8。
173. 唐啟華,《被“廢除不平等條約”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174. 唐鑑(撰)、李健美(校點),《唐鑑集》,長沙:岳麓書社,2010。
175. 夏燮,《中西紀事》,臺北:文海出版社,1962。
176. 孫玉庭,《延釐堂集》,1872年孫毓漢校刊本,藏於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圖書室。
177. 孫延釗(撰)、徐和雍、周立人(整理),《孫衣言孫詒讓父子年譜》,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178. 孫義鈞,《好深湛思室詩存》,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55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79. 孫鼎臣,《孫芝房侍講芻論》,咸豐十年五月刊于武昌節署,藏於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圖書室。
180. 孫曉芬(編著),《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
181. 孫靜庵,《棲霞閣野乘》,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
182. 孫鏘鳴(撰)、胡珠生(編注),《孫鏘鳴集》,上、下,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183. 徐中約(著)、計秋楓、朱慶葆(譯),《中國近代史》,上、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
184. 徐珂(編撰),《清稗類鈔》,1- 13,北京:中華書局,1984-1986。
185. 徐時棟,《烟嶼樓詩集.烟嶼樓文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65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86. 徐鼒(撰)、劉榮喜(校注),《未灰齋詩文集》,成都:巴蜀書社,2009。
187. 烏有生、嶺田楓江、橋本貞秀,《海外新話》,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849,藏於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圖書室。
188. 秦仲龢(譯),《英使謁見乾隆紀實》,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
189. 翁心存(著)、張劍(整理),《翁心存日記》,1- 5,北京:中華書局,2011。
190. 翁心存,《知止齋詩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51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91. 翁同龢(著)、陳義杰(整理),《翁同龢日記》,1- 6,北京:中華書局,2006。
192. 袁綬,《瑶華閣詩草.瑶華閣詞鈔.瑶華閣詞補遺.閩南雜詠》,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59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93. 袁翼,《邃懷堂文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56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94. 高翔,《乾隆下江南》,中和:雲龍出版社,1991。
195. 崇彝,《道咸以來朝野雜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196. 崑岡(等修)、劉啟端(等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798- 81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97. 張升,《《永樂大典》流傳與輯佚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198. 張成權,《王茂蔭與咸豐幣制改革》,合肥:黃山書社,2005。
199. 張金鏞,《躬厚堂詩錄.躬厚堂詩初錄.絳趺山館詞錄.梅花閣遺詩.躬厚堂雜文》,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61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00. 張問陶(著)、成鏡深(主編),《船山詩草全注》,1- 4,成都:巴蜀書社,2010。
201. 張國剛(等著),《明清傳教士與歐洲漢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202. 張國剛,《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爭:明清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03. 張舜徽,《清人文集別錄》,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204. 張集馨(撰)、杜春和、張秀清(點校),《道咸宦海見聞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
205. 張壽安,《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new window
206. 張壽安,《以禮代理:淩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new window
207. 張壽安,《龔自珍學術思想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208. 張維屏,《紀昀與乾嘉學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new window
209. 張際亮(著)、王飇(校點),《思伯子堂詩文集》,上、中、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10. 張劍,《莫友芝年譜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8。
211. 張履,《容山教事錄》,淸道光戊戍華陽精舍刊本,藏於臺灣大學圖書館。
212. 張履,《積石文稾.積石詩存》,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57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13. 張應昌(輯),《國朝詩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627- 162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14. 張應昌,《春秋屬辭辨例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45- 14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15. 張應昌,《彝壽軒詩鈔》,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51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16. 張豔麗,《嘉道時期的災荒與社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17. 張枬、王忍之(主編),《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一卷下冊,北京:三聯書店,1960。
218. 梁廷枏(撰)、邵循正(點校),《夷氛聞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219. 梁啟超(著)、朱維錚(校注),《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
220. 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new window
221. 梁章鉅(撰)、陳鐵民(點校),《浪跡叢談.續談.三談》,北京:中華書局,1981。
222. 梅曾亮(著)、彭國忠、胡曉明(校點),《柏梘山房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23. 清世宗,《大義覺迷錄》,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224. 符葆森(編),《國朝正雅集》,淸咸豐六年京師半畝園刊本,藏於臺灣大學。
225. 莫友芝(著)、張劍、陶文鵬、梁光華(編輯校點),《莫友芝詩文集》,上、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226. 許明龍,《歐洲十八世紀中國熱》,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227. 許棫,《東夫山堂詩選》,收入:文清閣(編),《稀見清人別集百種》,17,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228. 許楣,《鈔幣論》,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83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29. 郭伯恭,《四庫全書纂修考》,長沙:岳麓書社,2010。
230. 郭前孔,《中國近代唐宋詩之爭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0。
231. 郭嵩燾,《郭嵩燾日記》,1- 4,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232. 郭嵩燾,《養知書屋文集.養知書屋詩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54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33. 郭麗萍,《絕域與絕學:清代中葉西北史地學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7。
234. 郭堃,《種蕉館詩集》,清光緒二十一年刊本舫樓藏板,藏於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圖書室。
235. 陳子龍(等輯),《皇明經世文編》,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22,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影印明崇禎雲間平露堂刻本。
236. 陳永明,《清代前期的政治認同與歷史書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37. 陳其元(撰)、楊璐(點校),《庸閒齋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89。
238. 陳康祺(撰)、晉石(點校),《郎潛紀聞初筆二筆三筆》,上、下,北京:中華書局,1984。
239. 陳康祺(撰)、褚家偉、張文玲(點校),《郎潛紀聞四筆》,北京:中華書局,1990。
240. 陳逢衡(記)、荒木謇(訓點),《英咭唎紀略》,江戶:書林和泉善兵衛,1853,藏於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圖書室。
241. 陳詒先、陳冷汰(譯),《清室外紀》,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
242. 陳慶鏞,《籀經堂類藁》,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522- 152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43. 陳曉華,《《四庫全書》與十八世紀的中國知識分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244. 陳澧(著)、黃國聲(主編),《陳澧集》,1- 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45. 陸以湉(撰)、崔凡芝(點校),《冷廬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84。
246. 陸嵩,《意苕山館詩稿》,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57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47. 陸寶千,《清代思想史》,臺北:廣文書局,1983三版。
248. 陶樑,《紅豆樹館詩稿》,咸豐七年刊本,藏於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圖書室。
249. 陶樑,《國朝畿輔詩傳》,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68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50. 陶澍,《陶文毅公全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502- 150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51. 傅恒(編纂),《皇清職貢圖》,出版地不明:出版者不明,1761,藏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
252. 彭大成、韓秀珍,《魏源與西學東漸:中國走向近代化的艱難歷程》,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253. 彭明輝,《晚清的經世史學》,臺北:麥田出版,2002。new window
254. 曾小萍(Madeleine Zelin)(著)、董建中(譯),《州縣官的銀兩──18世紀中國的合理化財政改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55. 曾國藩(著)、王澧華(校點),《曾國藩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56.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日記一》,長沙:岳麓書社,1987。
257.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奏稿一》,長沙:岳麓書社,1985。
258.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家書一》,長沙:岳麓書社,1985。
259. 曾燠,《賞雨茅屋詩集.賞雨茅屋外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48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60. 湯金釗,《寸心知室存稿.隨筆.文端公自訂年譜.寸心知室存稿續編》,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50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61. 程鴻詔,《有恒心齋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67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62. 菊池秀明,《清代中国南部の社会変容と太平天国》,東京:汲古書院,2008。
263. 賀長齡(輯),《皇朝經世文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264. 賀長齡,《耐菴文存.耐菴詩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51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65. 賀熙齡(撰)、雷樹德(校點),《賀熙齡集》,長沙:岳麓書社,2010。
266. 開國百年紀念文化事業會(編),《鎖國時代日本人の海外知識:世界地理.西洋史に關する文献解題》,東京:乾元社,1953。
267. 馮桂芬,《顯志堂稿》,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535- 153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68. 黃大受(主編),《黃爵滋奏疏(附許乃濟奏疏)》,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63。
269. 黃大受(輯),《黃少司寇(爵滋)奏疏》,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
270. 黃汝成,《袖海樓雜著》,1- 2,臺北:文海出版社,1983。
271. 黃侃、張繼(同校),《日知錄校記》,臺北:崔震華,1955再版。
272. 黃金臺,《木雞書屋文鈔.木雞書屋文二集.木雞書屋文三集.木雞書屋文四集.木雞書屋文五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56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73. 黃彥(編),《孫文選集》,上、中、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
274. 黃愛平,《四庫全書纂修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275. 黃濬(著)、李吉奎(整理),《花隨人聖庵摭憶》,上、中、下,北京:中華書局,2008。
276. 楊念群,《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北京:三聯書店,2010。
277. 楊杭軍,《走向近代化:清嘉道咸時期中國社會走向》,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278. 楊芳燦,《芙蓉山館全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47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79. 楊柏嶺(著),《近代上海詞學繫年初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80. 楊國強,《晚清的士人與世相》,北京:三聯書店,2008。
281. 楊國楨,《林則徐傳(增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82. 楊國楨,《林則徐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83. 楊棨,《蜨庵詩鈔》,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55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new window
284. 溫訓,《登雲山房文稿》,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56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85. 葉名澧,《敦夙好齋詩初編.續編》,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63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86. 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板橋:稻鄉出版社,2002。new window
287. 葛以簡、葛以敦(編),《凌臺府君年譜》,收入:北京圖書館(編),《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143,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288. 裕謙,《勉益齋偶存稿.勉益齋續存稿》,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57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89. 詹惠媛,《《古今圖書集成.經籍典》體制研究》,永和:花木蘭文化,2009。
290. 賈建飛,《清代西北史地學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291. 鄒小站,《西學東漸:迎拒與選擇》,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292. 鄒振環,《西方傳教士與晚清西史東漸:以1815至1900年西方歷史譯著的傳播與影響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93. 鈴木中正,《中国史における革命と宗教》,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4。
294. 鈴木中正,《清朝中期史研究》,東京:燎原株式会社,1971。
295. 漆永祥,《乾嘉考據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296.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97. 福建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林則徐與鴉片戰爭研究論文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298. 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福建地方史研究室(編),《鴉片戰爭在閩、臺史料選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299. 種菜翁,《海外新話拾遺》,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849,藏於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圖書室。
300. 管同,《因寄軒文初集.因寄軒文二集.因寄軒文集補遺》,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50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01. 裴芹,《古今圖書集成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
302. 趙烈文,《能靜居日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560- 56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03. 趙雅麗,《晚清京師南城政治文化研究》,南京:鳯凰出版社,2011。
304. 趙爾巽(等著),《清史稿》,1- 48,北京:中華書局,1976-1977。
305. 齊思和(等整理),《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1- 6,北京:中華書局,1964。
306. 劉小萌,《清代八旗子弟》,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
307. 劉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308. 劉存仁,《屺雲樓文鈔.屺雲樓集.屺雲樓二集.屺雲樓三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61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09. 劉存仁,《屺雲樓詩話》,刊刻者、年代不詳,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圖書室。
310. 劉開,《劉孟塗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51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11. 劉蓉,《養晦堂文.詩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
312. 劉衡,《蜀僚問答》,收入:陳生璽(輯),《政書集成》,10,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313. 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1963。
314. 廣東省文史研究館(編),《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78。
315. 樊克政,《龔自珍年譜考略》,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316. 歐陽兆熊、金安清(撰)、謝興堯(點校),《水窗春囈》,北京:中華書局,1984。
317. 潘錫恩(輯),《乾坤正氣集》,1- 40,臺北:環球書局,1966。
318. 蔣廷黻(著)、謝鐘璉(譯),《蔣廷黻回憶錄》,北京:東方出版社,2011。
319. 蔣攸銛,《繩枻齋年譜》,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320. 蔣攸銛,《繩枻齋詩鈔》,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48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21. 蔣鑨、翁介眉(輯),《清詩初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3,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清康熙二十年鏡閣刻本。
322. 諸橋轍次(編),《大漢和辭典》,1- 13,東京:大修館書店,1955。
323. 鄭銳達,《移民、戶籍與宗族:清代至民國期間江西袁州府地區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9。
324. 鄧廷楨,《雙硯齋詩鈔》,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52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25. 鄧顯鶴,《南村草堂詩鈔》,長沙:岳麓書社,2008。
326. 醉夢痴人,《海外餘話》,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854,藏於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圖書室。
327. 震鈞,《天咫偶聞》,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328. 魯一同(著)、郝潤華(編校),《魯通甫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
329. 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道光朝卷》,14,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330. 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嘉慶朝卷》,12,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331. 錢仲聯(編著),《近代詩鈔》,1,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332.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下,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333. 錢穆,《學籥》,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蘭臺出版社,2000。
334. 錢寶琛,《存素堂詩稾.存素堂文稾.補遺.存素堂集續編.頤壽老人年譜》,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55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35. 閻若璩(撰)、吳玉搢(編),《潛邱劄記》,收入: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59,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336. 戴鈞衡,《味經山館文抄.味經山館詩抄》,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65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37. 濱口富士雄,《清代考據學の思想史的硏究》,東京:囯書刊行会,1994。
338. 謝正光、佘汝豐(編著),《清初人選清初詩彙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39. 謝清高(口述)、楊炳南(筆錄)、安京(校釋),《海錄校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340. 謝興堯(供稿),《臺人輿論》,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部(編),《近代史資料》,8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341. 謝蘭生(編校),《景忠錄》,收入:《叢書人物傳記資料類編.仕宦卷》,4,北京:國家圖書館,2010。
342. 魏秀梅,《陶澍在江南》,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new window
343. 魏泉,《士林交游與風氣變遷:19世紀宣南的文人群體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44. 魏源(著)、中華書局編輯部(編),《魏源集》,上、下,北京:中華書局,2009三版。
345. 魏憲(輯),《詩持全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38,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清康熙枕江堂刻本。
346. 羅惇衍,《羅文恪公遺集》,刊刻者、年代不詳,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部。
347. 嚴如熤(輯),《三省邊防備覽》,出版地不明:來鹿堂,道光庚寅仲夏月重鐫,藏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
348. 嚴鈖,《香雪齋詩鈔》,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71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49. 蘇廷魁,《守柔詩鈔初集.守柔齋詩鈔續集.守柔齋行河草》,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60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50. 鐵保(編),《熙朝雅頌集》,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
351. 鐵保,《惟清齋全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147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52. 顧力仁,《永樂大典及其輯佚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再版。
353. 顧沅(輯),《乾坤正氣集》,吳坤修刊,清同治六年新建吳氏皖城刊本,藏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
354. 顧炎武(著)、張京華(校釋),《日知錄校釋》,上、下,長沙:岳麓書社,2011。
355. 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欒保羣、呂宗力(校點),《日知錄集釋(全校本)》,上、中、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56. 顧雲,《盋山文錄.盋山詩錄》,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75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57. 龔自珍(著)、王佩諍(校),《龔自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
358. 龔書鐸(主編)、張昭軍(著),《清代理學史》,上、中、下,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7。
359. 龔纓晏,《鴉片的傳播與對華鴉片貿易》,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
360. 塩谷世弘,《宕陰存稿》,東京:山城屋政吉、岡田屋嘉七等,明治三庚午年仲夏刻成,藏於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圖書室。
361. 浜下武志(著)、朱蔭貴、歐陽菲(譯),《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系與近代亞洲經濟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362. 浜下武志,《朝貢システムと近代アジア》,東京:岩波書店,1997。
三、 論文
1. 〈三元里平英團史實調查會記錄〉,收入: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編),《近代史資料》,1(北京:科學出版社,1954),1- 5。
2. Perdue, Peter C. “Insiders and Outsiders: The Xiangtan Riot of 1819 and Collective Action in Hunan,” Modern China, 12.2 (Apr., 1986), 166- 201.
3. Polachek, James M. “Literati Groups and Literati Politics in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Ph.D. dissertation, 1977.
4. 山本英史,〈「衙蠹」のいみするもの──清初の地方統治と胥役〉,收入:細谷良夫(編),《清朝史研究の新たなる地平》(東京:山川出版社,2008),140- 162。
5. 川島真,〈おわりに──新しい「胎動」〉,收入:岡本隆司、川島真(編),《中国近代外交の胎動》(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9),203- 211。
6. 川島真,〈中国における万国公法の受容と適用─「朝貢と条約」をめぐる研究動向と問題提起─〉,《東アジア近代史》,2(東京,1999.03): 8- 26。
7. 井上裕正,〈James M. Polachek著The Inner Opium War〉,《東洋史研究》,52.3(京都,1993.12): 507- 567。
8. 片岡一忠,〈洪亮吉傳(初稿)(一)〉,《歴史人類》,20(茨城,1992.03): 43- 73。
9.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新史學》,14.4(臺北,2003.12): 177-194。new window
10. 王汎森,〈清代儒者的全神堂──《國史儒林傳》與道光年間顧祠祭的成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9.1(臺北,2008.03): 63- 93。new window
11. 王汎森,〈清初「禮治社會」思想的形成〉,收入:陳弱水(主編),《中國史新論.思想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12),353- 392。new window
12. 王汎森,〈道、咸以降思想界的新現象──禁書復出及其意義〉,收入:陳弱水(主編),《中國史新論.思想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12),415- 449。new window
13.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文獻中「自我壓抑」的現象〉,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99年度第2次學術講論會,2010.01.25。
14. 王聿均,〈清代中葉士大夫之憂患意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1(臺北,1982.07): 1- 11。
15. 王兵,〈傳統詩教與清廷政教的共謀──以孫鋐和鐵保的御敕清詩選本為批評視角〉,《滿族研究》,3(瀋陽,2011): 108- 114。
16. 王健文,〈帝國秩序與族群想像:帝制中國初期的華夏意識〉,《新史學》,16.4(臺北,2005.12): 195- 220。new window
17. 王國維,〈沈乙庵先生七十壽序〉,收入:王國維(著)、彭林(整理),《觀堂集林》,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720- 721。
18. 王淑芬,〈清代治山防洪環保策略之探討:以長江流域為中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1(臺北,2006.03): 51- 78。new window
19. 王智仁,〈清代內閣俄羅斯文館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20. 王煒,〈《清詩別裁集》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21. 王澤民,〈認知與建構:清代新疆語言政策的歷史考察〉,《黑龍江民族叢刊》,115(哈爾濱,2012): 115- 118。
22. 王鶴鳴、施立業(整理),〈近代安徽災荒繫年錄〉,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部(編),《近代史資料》,7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189- 196。
23. 王蘧常,〈陳化成將軍年譜(連載七)〉,《上海文博論叢》,3(上海,2007): 67- 70。
24. 王蘧常,〈陳化成將軍年譜(連載二)〉,《上海文博論叢》,4(上海,2005): 78- 81。
25. 王蘧常,〈陳化成將軍年譜(連載三)〉,《上海文博論叢》,1(上海,2006): 78- 83。
26. 王蘧常,〈陳化成將軍年譜(連載五)〉,《上海文博論叢》,4(上海,2006): 68- 71。
27. 王蘧常,〈陳化成將軍年譜(連載六)〉,《上海文博論叢》,1(上海,2007): 82- 84。
28. 王蘧常,〈陳化成將軍年譜(連載四)〉,《上海文博論叢》,3(上海,2006): 64- 67。
29. 王蘧常,〈陳化成將軍年譜〉,《上海文博論叢》,3(上海,2005): 70- 73。
30. 田中正美,〈阿片戦争前における「漢奸」の問題〉,《東京教育大学文学部紀要》,46(東京,1964.03): 1- 37。
31. 安岡昭男,〈日本における万国公法の受容と適用〉,《東アジア近代史》,2(東京,1999.03): 45- 64。
32. 安藤潤一郎,〈清代嘉慶.道光年間の雲南省西部における漢回対立──「雲南回民起義」の背景に関する一考察──〉,《史學雜誌》,111.8(東京,2002.08): 46- 71。
33. 朱則杰,〈《清初人選清初詩匯考》“待訪書目”考論〉,《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5.1(杭州,2005.01): 82- 88。
34. 朱則杰,〈《清初人選清初詩匯考》“待訪書目”補遺〉,《文學前沿》,(北京,2007): 80-90。
35. 朱則杰,〈《清初人選清初詩匯考》原錄序跋補遺〉,《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2(南昌,2008.04): 42- 45。
36. 朱則杰、李美芳,〈卓奇圖《白山詩存》與伊福納《白山詩抄》──兩種早期八旗詩歌總集及其編者考辨〉,《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1.3(杭州,2011.05): 91- 96。
37. 朱則杰、周于飛,〈瑪爾渾《宸襟集》與文昭《宸萼集》──兩種清朝宗室詩歌總集及其編者考辨〉,《社會科學戰線》,1(長春,2011.01): 173- 176。
38. 朱維錚,〈導讀:晚清的“自改革”與維新夢〉,收入:朱維錚、龍應臺(編著),《維新舊夢錄:戊戌前百年中國的“自改革”運動》(北京:三聯書店,2000),21- 72。
39. 何雙生、劉德麟,〈清代官修的外交檔案資料彙編──《籌辦夷務始末》〉,收入:中華書局編輯部,《學林漫錄》,5(北京:中華書局,1982),207- 216。
40. 余英時,〈從宋明儒學的發展論清代思想史──宋明儒學中智識主義的傳統〉,收入: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87- 119。
41. 余英時,〈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收入: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121- 156。
42. 余英時,〈曾國藩與「士大夫之學」〉,收入:余英時,《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臺北:三民書局,2004二版),1- 24。new window
43. 呂小鮮(選編),〈嘉慶朝江西萬載縣土棚學額紛爭案〉,《歷史檔案》,1(北京,1994.01): 12- 26; 42。
44. 李云泉,〈清代前期的外交機構與外事管理〉,《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50.5(濟南,2005): 80- 83。
45. 李炳泉,〈阮元督粵幕府考論〉,《煙臺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8.4(煙臺,2001.12): 18- 25。
46. 李國祁,〈道咸同時期我國的經世致用思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5下(臺北,1986.12): 17- 65。new window
47. 李國環,〈陳化成與吳淞戰役考實〉,《史林》,4(上海,1996): 35- 41。
48. 李細珠,〈倭仁與道咸同時期的理學〉,收入:鄭大華、鄒小站(主編),《思想家與近代中國思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58- 90。
49. 李瑞豪,〈曾燠幕府與清中期的駢文復興〉,《中國韻文學刊》,23.3(湘潭,2009.09): 51-56。
50. 李鵬程,〈晚清“經世文編”現象研究〉,《中州學刊》,151(鄭州,2006.01): 182- 185。
51. 杉山清彥,〈大清帝国史研究の現在─日本における概況と展望─〉,《東洋文化研究》,10(東京,2008.03): 347- 372。
52. 沈葆楨,〈臺地後山請開舊禁摺〉,收入:沈葆楨,《福建臺灣奏稿》,收入: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48(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191- 194。new window
53. 沈豔,〈近代“經世文編”賡續潮流述論〉,《史學月刊》,3(開封,2004): 108- 115。
54. 沈豔,〈晚清經世文編的文化特色與文化本質〉,《清史研究》,1(北京,2000): 69- 74。
55. 沈豔,〈晚清經世文編現象的歷史文化透視〉,《江漢論壇》,1(武漢,2000): 58- 62。
56. 沈豔,〈晚清獨特的文化景觀──經世文編的相與賡續〉,《孔孟學報》,78(臺北,2000.09): 321- 344。
57. 沈豔,〈試論近代續“經世文編”文化熱潮的成因〉,《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4(武漢,2005.07): 489- 492。
58. 汪士鐸,〈孫芝房侍講芻論序〉,收入:盛康(輯),《皇朝經世文續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967- 969。
59. 周芳,〈茫茫亭內茫茫吟──清初博爾都悼亡詩藝術淺析〉,《滿族研究》,102(瀋陽,2011): 84- 88。
60. 周健,〈陋規與清嘉道之際的地方財政──以嘉慶二十五年清查陋規事件為線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5(臺北,2012.03): 115- 158。new window
61. 周國棟,〈兩種不同的學術史範式──梁啟超、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之比較〉,《史學月刊》,4(開封,2000): 110- 117。
62. 周新鳳,〈《日知錄》文淵閣本抽毀稿解析〉,《圖書館工作與研究》,130(天津,2005): 52- 53。
63. 岡本隆司,〈中国近代外交へのまなざし〉,收入:岡本隆司、川島真(編),《中国近代外交の胎動》(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9),1- 19。
64. 岡本隆司,〈清末の対外体制と対外関係〉,收入:飯島渉、久保亨、村田雄二郎(編),《中華世界と近代》(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9),15- 35。
65. 岡本隆司,〈朝貢と互市と會典〉,《京都府立大学学術報告.人文》,62(京都,2010.12): 17- 47。
66. 岸本美緒,〈一八世紀の中国と世界〉,收入:岸本美緒,《風俗と時代観──明清史論集1》(東京:研文出版,2012),111- 143。
67. 岸本美緒,〈清朝とユーラシア〉,收入:歴史学研究会(編),《近代世界への道──変容と摩擦》(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5),11- 42。
68. 岩井茂樹,〈帝國と互市──16-18世紀東アジアの通交〉,收入:籠谷直人、脇村孝平(編),《帝囯とアジア・ネットワーク:長期の19世紀》(京都:世界思想社,2009),30-59。
69. 拉賓.帕維爾,〈清朝俄羅斯文館(18世紀初-19世紀中葉)〉,《歷史檔案》,1(北京,2011): 52- 60。
70. 林孝庭,〈朝貢制度與歷史想像:兩百年來的中國與坎巨堤(1761-196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4(臺北,2011.12): 41- 82。new window
71. 林啟彥、林錦源,〈論中英兩國政府處理林維喜事件的手法與態度〉,《歷史研究》,2(北京,2000): 97- 113。
72. 武內房司,〈《民族図說》の成立とその時代──一九世紀初伯麟《雲南人種図說》に見るシプソンパンナーの辺疆風景〉,收入:長谷川清、塚田誠之(編),《中国の民族表象──南部諸地域の人類学.歴史学的研究》(東京:風響社,2005),29- 55。
73. 邵鴻,〈利益與秩序──嘉慶二十四年湖南省湘潭縣的土客仇殺事件〉,《歷史人類學學刊》,1.1(香港,2003.04): 83- 98。new window
74. 金容九(著)、月脚達彥(譯),〈朝鮮における万国公法の受容と適用〉,《東アジア近代史》,2(東京,1999.03): 27- 44。
75. 施志汶,〈臺灣史研究的史料運用問題,以清代渡臺禁令為例〉,《臺灣史蹟》,36(南投,2000.06): 148- 189。
76. 胡文生,〈梁啟超、錢穆同名作《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之比較〉,《中州學刊》,145(鄭州,2005.01): 158- 162。new window
77. 胡喜云、王磊,〈清代輯佚學研究綜述〉,《圖書與情報》,1(蘭州,2009): 136- 140。
78. 倪玉平、高曉燕,〈《安吳四種》的版本及其價值〉,《石家莊學院學報》,13.5(石家莊,2011.09): 22- 26。
79. 倪惠穎,〈論乾隆朝不同文章流派的衝突與互動──以畢沅幕府為中心〉,《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9.3(南昌,2008.05): 114- 118。
80. 宮崎市定,〈清代の胥吏と幕友─特に雍正朝を中心として─〉,收入:宮崎市定,《宮崎市定全集》,14(東京:岩波書店,1991),173- 205。
81. 宮崎市定,〈清朝における国語問題の一面〉,收入:宮崎市定,《宮崎市定全集》,14(東京:岩波書店,1991),282- 337。
82. 宮崎市定,〈清朝文化とその背景〉,收入:宮崎市定,《宮崎市定全集》,14(東京:岩波書店,1991),265- 281。
83. 徐興慶,〈德川幕末知識人吸收西洋文明的思想變遷〉,《臺大歷史學報》,40(臺北,2007.12): 149- 199。new window
84. 袁劍,〈“國語”興亡──清朝“滿語思路”的流變略論〉,北京:“社會、經濟、觀念史視野中的古代中國”國際青年學術會議暨第二屆清華青年史學論壇,2010.01.16-17。
85. 區志堅,〈從明人編著經世文編略探明代經世思想的涵義──兼論近人對經世思想之研究〉,《中國文化研究》,23(北京,1999春): 92- 99。
86. 張小李,〈乾隆學語言〉,《紫禁城》,3(北京,2011): 48- 49。
87. 張岩,〈對清代前中期人口發展的再認識〉,《江漢論壇》,1(武漢,1999): 65- 69。
88. 張金梁,〈《永樂大典》纂修人研究〉,《文獻》,1(北京,2009.01): 128- 138。
89. 張研,〈清代自然環境研究〉,《史苑》,8(北京,2005): http://www.historychina.net/magazinefree/html/13/73/content/148.shtml (中華文史網)
90. 張瑞龍,〈清中葉嘉道年間學術思想研究綜述〉,《漢學研究通訊》,27.4(臺北,2008.11): 1- 11。new window
91. 張銓津,〈鴉片戰爭時期的「漢奸」問題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6。
92. 曹天生(整理),〈王茂蔭未刊稿三種〉,收入: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研究所(編),《歷史文獻》,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27- 336。
93. 梁洪生,〈從「異民」到「懷遠」──以「懷遠文獻」為重心考察雍正二年寧州移民要求入籍和土著罷考事件〉,《歷史人類學學刊》,1.1(香港,2003.04): 29- 66。new window
94. 梁啟超,〈新史學〉,收入:梁啟超,《飲冰室合集》,1(北京:中華書局,1989),9/ 1-31。new window
95. 梁繼,〈張照與乾隆關係考述──以書法為視角〉,《學術交流》,173(哈爾濱,2008.08): 176- 179。
96. 莊建平,〈琦善.義律.穿鼻草約〉,《安徽史學》,1(合肥,2000): 45- 51。
97. 郭松義,〈玉米、番薯在中國傳播中的一些問題〉,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論叢》,7(北京:中華書局,1986),80- 114。
98. 郭國慶,〈輯佚與清代圖書編纂〉,《江西圖書館學刊》,40.3(南昌,2010.08): 118- 121。
99. 陳秀武,〈《萬國公法》在明治初期的日本〉,《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38(長春,2009): 18- 23。
100. 陳雪云,〈清廷毀書的罪證──論河南省圖書館館藏四庫全書《日知錄》《明文海》抽毀本的價值〉,《圖書館工作與研究》,123(天津,2004): 50- 52。
101. 陳景潮,〈開種苞蘆利害論〉,收入:陳常鏵(修)、臧承宣(等纂),《光緒分水縣志》,1(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臺一版,據清光緒32年刊本影印),176- 177。
102. 陳熙遠,〈皇帝的最後一道命令──清代遺詔製作、皇權繼承與歷史書寫〉,《臺大歷史學報》,33(臺北,2004.06): 161- 213。new window
103. 森永恭代,〈清代四川における移民開墾政策──清朝政府から見た「湖広填四川」〉,《史窓》,68(京都,2011.02): 187- 209。
104. 森睦彥,〈『海国図志』の舶載から飜刻まで〉,《蘭學資料研究會研究報告》,206(東京,1968.03): 55- 64。
105. 華立,〈清代甘粛.陝西回民の新疆進出──乾隆期の事例を中心に〉,收入:塚田誠之(編),《民族の移動と文化の動態──中国周縁地域の歴史と現在》(東京:風響社,2003),21- 67。
106. 馮爾康,〈述道光朝社會問題〉,《南開史學》,1(天津,1991): 1- 32。
107. 馮爾康,〈從召見臣工看道光帝、咸豐帝的理政和性格──以召見張集馨、段光清為例〉,《江漢論壇》,4(武漢,2005.04): 81- 88。
108. 馮爾康,〈道光朝存在的社會問題〉,《南開學報》,4(天津,1991): 25- 33。
109. 黃一農,〈印象與真相──清朝中英兩國的覲禮之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78.1(臺北,2007.03): 35- 106。new window
110. 黃一農,〈龍與獅對望的世界──以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後的出版物為例〉,《故宮學術季刊》,21.2(臺北,2003冬): 265- 297。new window
111. 黃克武,〈《皇朝經世文編》學術、治體部分思想之分析〉,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112. 黃克武,〈理學與經世──清初「切問齋文鈔」學術立場之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6(臺北,1987.06): 37- 65。new window
113. 黃克武,〈經世文編與中國近代經世思想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2(臺北,1986.09): 83- 96。
114. 黃秀政,〈清代治臺政策的再檢討:以渡臺禁令為例〉,《文史學報》,20(臺中,1990.03): 49- 66。new window
115. 黃順力,〈清代海商眼中的世界──《海錄》〉,《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4(廈門,1996): 93- 94。
116. 新村容子,〈「宣南詩社」に関する覚書〉,《岡山大学文学部紀要》,51(岡山,2009.07): 290- 276。
117. 新村容子,〈1820-30年代北京の士大夫交流(I)──「黃爵滋サークル」の集会を中心として──〉,《岡山大学文学部紀要》,52(岡山,2009.12): 31- 65。
118. 新村容子,〈1820-30年代北京の士大夫交流(II)──「黃爵滋サークル」から「清流党」へ──〉,《岡山大学文学部紀要》,53(岡山,2010.07): 47- 79。
119. 新村容子,〈1820-30年代北京の士大夫交流(III)──道光十五年(1835)、黃爵滋「敬陳六事疏」を中心として──〉,《岡山大学文学部紀要》,54(岡山,2010.12): 69- 85。
120. 新村容子,〈1820-30年代北京の士大夫交流(IV)──道光十六年(1836)四月四日「江亭展禊」を中心として──〉,《岡山大学文学部紀要》,55(岡山,2011.07): 45- 65。
121. 楚金(瞿宣穎),〈道光學術〉,收入:太平山人(等撰),《道光朝銀荒問題:中和近代史論文集》(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74),6- 19。
122. 楊聯陞,〈國史諸朝興衰芻論〉,收入:楊聯陞,《國史探微》(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21- 42。
123. 楊豔秋,〈明代後期的“經世文”彙編〉,《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聊城,2005): 42- 45; 52。
124. 源了圓,〈幕末.維新期における『海国図志』の受容─佐久間象山を中心として─〉,《日本研究》,9(京都,1993.09): 13- 25。
125. 源了圓,〈幕末日本における中国を通しての「西洋学習」──『海国図志』の受容を中心として〉,收入:源了圓、嚴紹璗(編),《日中文化交流史叢書.第3卷.思想》(東京:大修館書店,1995),322- 361。
126. 葛劍雄,〈清乾隆年間尹壯圖上疏事件始末〉,《探索與爭鳴》,7(上海,1996.07): 43-46。
127. 解揚,〈近三十年來有關中國近世「經世思想」研究評述〉,《新史學》,19.4(臺北,2008.12): 121- 151。new window
128. 鄒振環,〈丁韙良譯述《萬國公法》在中日韓傳播的比較研究〉,《韓國研究論叢》,7(上海,2000): 258- 278。
129. 鄒振環,〈清代前期外語教學與譯員培養上的制度性問題──與俄國、日本的比較〉,《社會科學輯刊》,168(瀋陽,2007): 160- 167。
130. 裴率度,〈江西巡撫裴率度奏銅鼓民人謀叛現獲究審摺〉,收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2(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1991),107- 108。
131. 齊思和,〈近百年來中國史學的發展〉,《燕京社會科學》,2(北京,1949.10): 1- 35。
132. 齊思和,〈魏源與晚清學風〉,收入:齊思和,《中國史探研》(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599- 651。
133. 劉良駒,〈請飭定銀錢畫一章程疏〉,收入:盛康(輯),《皇朝經世文續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6703- 6709。
134. 劉和文,〈《清初人選清初詩匯考》原錄序跋補闕〉,《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2.3(南昌,2009.06): 98- 102。
135. 劉俊起,〈清代中晚期科舉考試偏重書法風氣之考察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
136. 劉海峰,〈穆彰阿與道光朝政治〉,廈門: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137. 劉源,〈“湖廣填四川”與四川流民問題〉,《清史研究》,1(北京,1994): 39- 44。
138. 劉蜀永(整理),〈璞鼎查中文告示一則〉,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部(編),《近代史資料》,77(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26- 28。
139. 劉靖淵,〈詩中有人,詩外有事──兩個版本《國朝詩別裁集》比較中的清代詩史案研究〉,《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52.3(濟南,2007): 41- 47。
140. 劉暢、趙雯雯、蔣張,〈毓慶宮〉,《紫禁城》,7(北京,2009): 14- 19。
141. 劉廣京,〈變法的挫折──同治六年同文館爭議〉,收入:劉廣京,《經世思想與新興企業》(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403- 418。new window
142. 劉廣京、周啟榮,〈《皇朝經世文編》關於經世之學的理論〉,收入:劉廣京,《經世思想與新興企業》(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77- 186。new window
143. 潘光哲,〈《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與晚清中國士人「認識世界」的「知識基礎」〉,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術討論會論文,2001.11。
144. 潘光哲,〈「奴隸地位」和「半獨立國」:孫中山對中國「國際地位」的論述〉,《孫學研究》,6(臺北,2009.05): 33- 59。
145. 潘光哲,〈孫文の「次殖民地」イメージ〉,《孫文研究》,45(神戶,2009.03): 40- 60。
146. 潘光哲,〈追索晚清閱讀史的一些想法──「知識倉庫」、「思想資源」與「概念變遷」〉,《新史學》,16.3(臺北,2005.09): 137- 170。new window
147. 潘光哲,〈張自牧論著考釋劄記──附論深化晚清思想史研究的一點思考〉,《新史學》,11.4(臺北,2000.12): 105- 121。new window
148. 潘承玉,〈《清初人選清初詩匯考》六補〉,《古籍整理研究學刊》,5(長春,2002.09): 64- 71。new window
149. 蔣廷黻,〈琦善與鴉片戰爭〉,收入:汪朝光(主編),《20世紀中華學術經典文庫.歷史學.中國近代史卷》(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0),111- 127。
150. 蔣廷黻,〈道光朝籌辦夷務始末之史料的價值〉,《清華周刊》,37.9-10(北京,1932): 5-14。
151. 鄭大華,〈包世臣與嘉道年間的學風轉變〉,《安徽史學》,4(合肥,2006): 42- 48。
152. 鄭大華,〈論包世臣在嘉道經世思潮中的歷史地位──兼與龔自珍、魏源之比較〉,收入:鄭大華、鄒小站(主編),《思想家與近代中國思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20- 57。
153. 鄭維寬,〈清前中期“湖廣填四川”的生動例證──衡陽鄧氏家族的移民史〉,《尋根》,5(鄭州,2010): 132- 138。
154. 鄧實,〈國學今論(續)〉,收入:國粹學報社(編)、黃節(主編),《(景印)國粹學報舊刊全集》,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495- 504。
155. 鄧實,〈國學今論〉,收入:國粹學報社(編)、黃節(主編),《(景印)國粹學報舊刊全集》,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397- 410。
156. 曉棠,〈《劭農紀典》冊與乾隆御筆書法(下)〉,《藝術市場》,3(北京,2006): 78- 79。
157. 曉棠,〈《劭農紀典》冊與乾隆御筆書法(上)〉,《藝術市場》,1(北京,2006): 88- 89。
158. 曉棠,〈《劭農紀典》冊與乾隆御筆書法(中)〉,《藝術市場》,2(北京,2006): 80- 81。
159. 盧元偉,〈歷史記憶的建構及其限制──以林則徐英雄形象的建構為例的考察〉,《中國圖書評論》,9(瀋陽,2006.09): 65- 70。
160. 盧伯煒,〈清代道光六年漕政改革的意義〉,《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蘇州,2005.11): 100- 105。
161. 賴毓芝,〈圖像帝國:乾隆朝《職貢圖》的製作與帝都呈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5(臺北,2012.03): 1- 76。new window
162. 謝正光,〈試論清初人選清初詩〉,《漢學研究》,15.2(臺北,1997.12): 171- 184。new window
163. 謝宏維,〈化干戈為玉帛:清代及民國時期江西萬載縣的移民、土著與國家〉,《歷史人類學學刊》,3.1(香港,2005.04): 79- 82。new window
164. 謝宏維,〈棚民、土著與國家──以清中期江西省萬載縣土棚學額紛爭案為例〉,收入:方志遠(等著),《國家制度與古代社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147- 151。
165. 韓承樺〈評介兩岸學界近十年有關《經世文編》的研究概況〉,《史原》,23(臺北,2011.09): 205- 238。new window
166. 魏秀梅,〈琦善在兩江的政績(1825-182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3(臺北,1994.06): 135- 160。new window
167. 魏秀梅,〈琦善在豫魯的政績(1814-1829)〉,《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2上(臺北,1993.06): 463- 503。new window
168. 羅志田,〈“天朝”怎樣開始“崩潰”──鴉片戰爭的現代詮釋〉,《近代史研究》,3(北京,1999): 9- 24。
169. 羅志田,〈民國史研究的“倒放電影”傾向〉,《社會科學研究》,4(成都,1999): 104- 106。
170. 羅志田,〈道咸“新學”與清代學術史研究──《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導讀〉,《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46(成都,2006): 5- 15。
171. 羅檢秋,〈嘉道年間京師士人修禊雅集與經世意識的覺醒〉,收入:鄭大華、鄒小站(主編),《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292- 317。
172. 闞紅柳,〈傳教士眼中的清代君主──以郭實臘《道光皇帝傳》為中心〉,《歷史檔案》,2(北京,2009): 48- 53。
173. 龔來國,〈清“經世文編”研究──以編纂學為中心〉,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4。
174. 龔義龍,〈清代“湖廣填四川”移民浪潮時間考證〉,《長江師範學院學報》,27.6(重慶,2011.11): 7- 14; 15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