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王爺信仰的傳說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主的考察
作者:洪瑩發
作者(外文):Ying -Fa Hung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李豐楙
李進益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代天巡狩迎王成神民間信仰教化Hunting for the HeavensWelcoming the KingImmortalizationFolk BeliefTeaching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7
民間信仰甚少透過經典來作為其宗教內涵的傳播與教化,多數是透過口傳的相關形式,來作為教義、神明生平、處事原則等信仰內涵的傳佈,而其形式多以傳說故事作為主要文本形式。王爺信仰為台灣重要的神明,其信仰豐富而且複雜,各有不同的來源,同時也擁有豐富的傳說,具有豐富的內涵,本文以臺灣王爺信仰為例,作為理解傳說在民間信仰內的角色。
從清代方志、日治報紙、田野、統計資料等理解歷史與現代王爺信仰與儀式,作為討論王爺信仰傳說的基礎。臺灣王爺信仰擁有為數眾多類型傳說本文,從王爺成神、神格形象、香火來源、風水傳說、神蹟等面向,討論傳說在民間信仰內,扮演的多元的角色,包含信仰宣傳、教化、禁忌傳達、解釋等,具有多重功能與意義。除各種宗教功能與意涵外,也再現與傳達信眾所信仰的宇宙觀、「神的世界」等宗教認知,以及對於自我與他者的想像。並透過不同的個案,了解不同寺廟或是神明,如何透過傳說,建構與再現其信仰,並且試圖解讀其背後的意義。
最後本文以王爺信仰為例,提出傳說在民間信仰的功能,包含歷史解釋與權威建構、神明形象建構、信仰教化與行為準則、信仰傳播、信仰認同與解釋。除在民間信仰中扮演角色外,民間信仰傳說也作為地方歷史記憶的一環,建構集體的記憶、想像與地方知識,成為理解地方文化的重要文本之一。
n most cases, the connotations and teachings of folk religions are disseminated orally, and seldom done through written scripts. The teachings, stories of the deities’ lives, principles of live and other connotations are passed around in this way, mostly in the form of stories. The Wanyeh belief, being one of the major deities in Taiwan, is rich and convoluted, with many versions of its origin. At the same time, various legends, diversified ceremonies and its profound connotation provide an intriguing topic for research.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aith of Wanyeh and elucidates its role within the folk belief.
The gazettes of the Qing Dynasty, newspapers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and survey and statistical data are used for comprehension of the past and present of the faith and ceremonies of Wanyeh. There are several versions to the legend of the Taiwan Wanyeh belief.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Wanyeh becomes a deity, its image, origin, cultural teachings, taboos, and explanations. Other than the functions and connotations of each religion, it also manifests universal perspective of its followers, their knowledge of ‘the world of the gods’, and imaginations of the self and others. Through the different case studies, we depict how temples or deities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underlying meanings by building and manifesting the belief through legends.
Finally, addresses that the function of legends within folk beliefs includes the following: historical explanation, building authoritativeness and images of the deities, teachings and behavioral conduct principles, dissemination of belief, recognition and explanations. Other than the role it plays in folk belief, legends are also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memory for the locals, constructing a collective memory, image, and local knowledge, becoming a crucial means of understanding local culture.
壹、 史料
一、清代文獻
1. 海外散人(明),《榕城紀聞》,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2. 謝肇淛(明),《五雜組》,台北,新興書局,1984。
3. 蔣毓英,《臺灣府志》,康熙24年(1685年)。
4. 高拱乾修,《臺灣府志》,康熙33年(1694)。
5. 周鍾瑄主修,陳夢林等編纂,《諸羅縣志》,康熙55年(1716)。
6. 黃叔璥著,《臺海使槎錄》,乾隆元年(1736)。
7.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乾隆7年(1740)。
8. 王必昌纂輯,《重修臺灣縣志》,乾隆17年(1752)。
9. 王瑛曾編纂,《重修鳳山縣志》,乾隆27年(1762)。
10. 丁紹儀,《東瀛識略》,同治12年(1873)。
11. 屠繼善總纂,《恒春縣志》光緒20年(1894)。
12. 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光緒21年(1895)。
13.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光緒19年(1893)。
二、日治文獻
1. 丸井圭治郎編,《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台北:捷幼出版社,民國82年9月(1919)。
2. 片岡巖,《台灣風俗誌》,臺灣日日新報社,1921年(南天書局復刻版,1994)。
3. 台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28),《台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台北:台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4. 相良吉哉編著,《臺南州祠廟名鑑》,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昭和八年(1933)。
5. 志村秋翠,《明治的吳鳳》,臺南みどり社,昭和十二年(1937)。
6. 曾景來,《臺灣宗敎と迷信陋習》,臺灣宗敎研究會,1938年(南天書局復刻版,1995)。
7. 鈴木清一郎,《臺灣舊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昭和九年(南天影印版)。
8. 《社寺廟宇ニ関スル取調書 嘉義廳》,出版項不詳,本文引用版本為中央研究院影印版以及國家圖書館日治時期圖書全文影像系統內電子檔兩種資料。
9. 《社寺廟宇ニ関スル取調書 台南廳》,出版項不詳,本文引用版本為中央研究院影印版以及國家圖書館日治時期圖書全文影像系統內電子檔兩種資料。
10. 《台灣慣習記事》
11. 《臺灣日日新報》

三、戰後文獻與方志
1. 張炳楠監修、李汝和主修、王世慶整修,《臺灣省通志》卷二〈人民志˙宗教篇〉,臺灣省文獻會,民國60年6月30日,全5冊。
2.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編,《臺灣省各縣市寺廟概況表》,南投縣 :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民71年(1982)。
3.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編,《臺灣省各縣市寺廟概況表》,南投縣 :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民73年(1984)。
4. 內政部統計處編,《中華民國八十二年臺灣地區宗教團體普查報告》,台北市 : 內政部統計處, 民國84年(1995)。
5. 內政部民政司編,《全國寺廟名册》,內政部民政司,民91年(2002)。黃麗馨總編輯,《全國寺廟名册》,內政部,民93年(2004)。
6. 劉曜華等主撰,《四湖鄉志宗教篇》,雲林:四湖鄉公所,民95,頁431。
7. 召集人陳秋坤,《潮州鎮誌》,屏東:潮州鎮公所,1998年,頁428-429。
8. 何林墾等編纂,林京珍總編輯,《新營市志》,新營市公所,1997。
9. 陳奮雄編,《仁德鄉志》,仁德鄉公所,1994。
10. 尹章義總編纂,《萬巒鄉志》,萬巒鄉公所,2008。
11. 吳建昇等主撰,《七股鄉志》,臺南:七股鄉公所,2000。
12. 許雪姬,《鹿港鎮志-宗教篇》,彰化縣:鹿港鎮公所,2000。
13. 張溪南等撰稿,《白河鎮志》,台南:白河鎮公所,1998。
14. 林志雄編撰,《神遊鹿港:寺廟傳奇》,鹿港鎮公所,2009。
15. 杜奉賢總撰,《湖西鄉志(中)》,湖西鄉公所,2009。
16. 杜奉賢總撰,《西嶼鄉志》,澎湖西嶼鄉公所,2005。
17. 洪麗完總編纂,《二林鎮志》,彰化:二林鎮公所,2000。
18. 張建俅總編,《七美鄉志》,澎湖七美鄉公所,2008。
19.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總編纂,《伸港鄉志》,伸港鄉公所,2003。
20. 李國棟總編輯,《歸仁典籍》,歸仁鄉公所,2002。
21. 邱奕松纂修,《朴子市志》,朴子市公所,1998。
22. 茄萣鄉志編纂委員會編輯,《茄萣鄉志》,茄萣鄉公所,1994。
23. 何林墾等編纂,林京珍總編輯,《新營市志》,新營市公所,1997。
貳、 書籍
1. Michael Szonyi(宋怡明)編,《明清福建五帝信仰資料彙編》,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2006。
2. 丁仁傑,《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論述、認同與社會再生產》,聯經出版,2009。new window
3. 王見川,《從僧侶到神明-定光古佛、法主公、普庵之研究》,財團法人圓光佛學研究所,2006。
4. 王銘銘,《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5。new window
5. 王獻堂,《福佬人英烈-王勳大哥傳奇》,海洋文化出版社,1999。
6. 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煉製事業部大林煉油廠,《大林蒲‧鳳鼻頭生活圈》,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煉製事業部大林煉油廠,2009。
7. 李豐楙,《東港王船祭》,屏東縣政府,1993。
8. 李豐楙,《東港迎王 : 東港東隆宮丁丑正科平安祭典》, 臺灣學生發行,1998。
9. 李豐楙,《臺南縣地區王船祭典保存計畫 : 臺江內海迎王祭》,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6。
10. 林美容,《高雄縣民間信仰》,高雄縣政府,1997。
11. 林志雄編撰,《神遊鹿港:寺廟傳奇》,彰縣鹿港鎮公所,2009。
12. 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台灣的厲鬼信仰》,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
13. 林聖欽,《臺灣北部王爺信仰文化的發展及其陸域性格分析--以竹南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叢書第41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2010。
14. 林衡道,《台灣寺廟概覽》,台灣省文獻會,1978。
15. 林衡道,《台灣寺廟大全》,青文出版社,1974。依據台灣省文獻會《台灣寺廟一覽表》修正而成。
16. 黃文博,《南瀛王船誌》,臺南縣政府文化局,2000。
17. 黃文博,《南瀛刈香誌》,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6。
18. 黃文博,《南瀛廟會儀式誌》,台南縣政府,2010。
19. 黃文博,《台灣民間信仰與儀式》,常民文化出版,1997。
20. 黃文博、黃明雅,《台灣第一香-西港玉勅慶安宮庚辰香科大醮典》,西港玉勅慶安宮,2001。
21. 黃美英,《台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台北,自立晚報,1994年。new window
22. 黃有興、甘村吉,《澎湖民間祭典儀式與應用文書》,澎湖縣文化局,2003。
23. 黃有興、高明宗,《澎湖廟在高雄市》,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05。
24. 陳一仁,《鹿港文采風》,財團法人鹿江文化藝術基金會,2004。
25. 陳宏田,《臺南地區王爺信仰》,臺南縣政府, 2010。
26. 楊慶堃,范麗珠等譯,《中國社會中的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7. 張珣,《文化媽祖:台灣媽祖信仰研究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new window
28.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聯經出版社,1983。new window
29. 蔡相煇,《臺灣的媽祖與王爺》,台原出版社,1989。
30. 蔡蕙如,《與鄭成功有關之傳說》,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7。
31. 康豹,〈台灣的王爺信仰〉,商鼎文化出版,1997。
32. 洪淑苓,《關公民間造型之研究 : 以關公傳說為重心的考察》,臺北市: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5。new window
33. 康豹,《從地獄到仙境:漢人民間信仰的多元面貌》,博揚文化,2009。
34. 康豹,《多面相的神仙︰永樂宮的呂洞賓信仰》,齊魯書社,2010。
35. 韓森著、包偉民譯,《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6. 韓明士(Robert Hymes)、皮慶生譯《道與庶道:宋代以來的道教民間信仰和神靈模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37. 皮慶生,《宋代民眾祠神信仰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8. 濱島敦俊,《総管信仰:近世江南農村社會と民間信仰》,硏文出版,2001。
39. 張珣、葉春榮編,《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結構與變異》,南天出版社,2006。
40. 仇德哉,《臺灣廟神大全》,臺北市 : 仇德哉,民國74年(1985)。
41. 仇德哉,《臺灣廟神傳》,臺北市 : 仇德哉,民國70年(1981)。
42. 謝石城、陳清誥編,《台灣省臺南縣市寺廟大觀》,1963,文獻出版社。
43. 陳清誥、謝石城編,《台灣省嘉義縣市寺廟大觀》,1964,文獻出版社。
44. 陳進成編撰。《東港廟宇采風錄》。屏東縣:大鵬灣文化產業觀光促進會,2007。
45. 陳進國,《信仰、儀式與鄉土社會:風水的歷史人類學探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46. 陳席卿、鄭淑琴,《走透土庫十七里》,雲林:土庫鎮公所,1997。
47. 陳秀珠,《溫王爺傳奇》,屏東縣政府文化局,2003年。
48. 全國寺廟整編委員會,《全國佛剎道觀總覽:王爺專輯》,全國寺廟整編委員會編輯。
49. 馬有成,《珍藏西港.宗教民俗卷》,台南縣西港鄉公所,2005。
50. 廖淑玲,《掌中崙背》,雲林:雲林縣政府,2005。
51. 魏金絨,《甦醒中的王功》,彰縣文化局,2005。
52. 嘉義縣布袋嘴文化協會編,《嘉義縣濱海地區口傳文學》嘉義縣政府,2006。
53. 嘉義縣太保市春珠社區發展協會,《珠水源流》,嘉義縣太保市春珠社區發展協會,2007。
54. 濱島敦俊,朱海濱譯,《明清江南農村社會與民間信仰》,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
55. 劉海燕,《從民間到經典 : 關羽形象與關羽崇拜的生成演變史論》,上海三聯書店,2004。
56. 賀喜,《亦神亦祖 : 粵西南信仰構建的社會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57. 焦大衛(David K. Jordan),丁仁傑譯,《神‧鬼‧祖先:一個台灣鄉村的民間信仰》,聯經出版社,2012。
58. 焦大衛 (David K. Jordan),歐大年 (Daniel L. Overmyer),周育民譯,《飛鸞:中國民間教派面面觀》,香港中文大學,2005。
59. 張昀浚,《台灣奇譚-民間地理風水傳說》,台灣書房出版,2008。
60. 桑高仁 (P. Steven Sangren),丁仁傑譯,《漢人的社會邏輯:對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異化」角色的人類學解釋》,中央研究院民族所,2013。
61. 馮亞琳、阿斯特莉特‧埃爾主編,余傳玲等譯,《文化記憶理論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62. 黃哲永總編輯,《朴子市閩南語故事集》,嘉義縣立文化中心,1999。
63.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南縣鄉土史料》,南投市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64. 章世和等,《王船遊》,財團法人良寶宮,2012。
65. 周秋良,《觀音故事與觀音信仰研究—以俗文學為中心》,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66. 洪淑苓,《關公民間造型之研究:以關公傳說為重心的考察》,台大文史叢刊出版,1995。new window
67. 曾仁杰,《萬善爺誌金湖吟草合輯》,民國48年(1959)。
68. 曾人口:《金湖春秋》,中國詩文之友社,1978。
參、 學位論文
1. 三尾裕子,〈王爺信仰の歴史民族誌-台湾漢人の民間信仰の動態-〉, 東京大学大学院総合文化研究科博士学位請求論文,2004。
2. 王奕期,《台南地區風水傳說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3. 王俊凱,〈屏東地區迎王祭典之研究-以下淡水溪和隘寮溪流域為主〉,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學位論文。
4. 李素英,〈西港玉敕慶安宮香科活動之研究 〉,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5. 林俊宏,〈灣裡地區王船祭典與人群關係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6. 林群展,〈灣裡萬年殿王船醮境之交陪關係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班
7. 林伯奇,〈雲嘉濱海鄉鎮迎客王信仰之研究〉,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學位論文,2010。
8. 林宏田,〈台南地區王爺信仰研究-兼論城鄉差異〉,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9. 林君蓉,〈台灣王爺故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96學年度碩士論文。
10. 蔡泊蕙,〈嘉義縣布袋鎮地區王爺信仰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
11. 蔡叔珮,〈東港東隆宮溫王爺與迎王傳說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97學年度碩士
12. 蔡婉婷,〈臺南市寺廟建廟傳說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姜佩君,《澎湖民間故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89博士論文。new window
14. 戴瑋志,〈台灣邢府千歲信仰之研究─以台南、高雄、屏東、台東為範圍〉,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15. 黃名宏,〈吟歌演武誓成師─西港仔香境傳統陣頭的宗教性格〉,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16. 徐秀玉,《小琉球王船信仰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劉曉親,〈楊本縣過臺灣傳說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許雅芬,《楊本縣敗地理傳說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 賴淑娟,〈嘉慶君遊臺灣故事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 陳瓊珠,〈王得祿傳說故事研究〉,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碩士論文。
21. 吳勇宏,〈一個「英雄」的誕生──多元文本下的廖添丁敘事差異與文化政治意涵〉,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肆、 單篇論文(期刊、會議論文、專書論文)
一、期刊論文
1. 丁仁傑,〈全球化下的地方性:台南西港刈香中的時間、空間與村際網絡〉,《台灣人類學刊》,10卷1期,頁111。new window
2. 丁仁傑,〈由「由奧法堂」到「天仙金龍堂」:漢人民間社區中的扶鸞與宗教實踐,重訪《飛鸞》〉,《Taiwa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 台灣人類學刊 》,8(3),1-65 。new window
3. 丁仁傑,〈靈驗的顯現:由象徵結構到社會結盟,一個關於漢人民間信仰文化邏輯的理論性初探〉,台灣社會學刊,49期︰47-101。new window
4. 三尾裕子,〈雲林県馬鳴山鎮安宮の発展と地域社会 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58),頁45--118。
5. 三尾裕子,〈中国福建省閩南地区の王爺信仰の特質-実地調査資料の整理と分析〉,《 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 》,54,頁151--193。
6. 三尾裕子,〈〈鬼〉から〈神〉へ - 台湾漢人の王爺信仰について〉, 《民族学研究》, (55--3),頁243--268。
7. 三尾裕子,〈都市化與民間信仰實踐主體的變貌--以1990年代雲林縣馬鳴山鎮安宮為例〉,《成大歷史學報》,頁203-222, 2010。new window
8. 土屋洋,〈日治時期學校教育中的「吳鳳」--臺灣、日本及朝鮮〉,《嘉義研究 》、1、頁11-55。
9. 王見川,〈光復前(1945)的南鯤鯓王爺廟初探〉,《北台通識》第二期,頁94-105。
10. 王明珂,〈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歷史研究》5,頁140-141。
11. 王麒銘,〈日治檔案中的廖添丁及其共犯〉,《臺灣學研究》第九期。new window
12. 林玉茹,〈潟湖、歷史記憶與王爺崇拜--以清代鯤身王信仰的擴散為例〉,《臺大歷史學報》43期,43-85。new window
13. 林聖欽,臺灣王爺信仰文化的陸域性格初探:新竹、苗栗長興宮地域的考察,地理研究,46:17-45(2007)。new window
14. 林美容,〈高雄縣王爺廟分析:兼論王爺信仰的姓氏說〉,《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8:107~131,1999。new window
15. 林美容,〈由地理與年籤來看臺灣漢人村庄的命運共同體〉,《臺灣風物》 38卷4期 ,頁123-143。new window
16. 林瑋嬪,〈臺灣廟宇的發展:從一個地方庄廟的神明信仰、企業化經營以及國家文化政策的影響談起〉,《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2期,頁56-92。new window
17. 林茂賢〈臺灣媽祖傳說及其本土化現象〉,《靜宜人文學報》17,頁91-113。new window
18. 林文龍,〈楊本縣敗地理——台灣中部地區的風水傳說〉,收於林文龍:《台灣掌故與傳說》,(台北:臺原出版社,1992年)。
19. 石萬壽,〈王爺信仰與延平王君臣關係之探討〉,《台灣文獻》60卷1期,頁197-232。new window
20. 石萬壽,〈王爺信仰與延平王君臣關係之探討〉,《台灣文獻》60卷1期,頁197-232。new window
21. 李秀娥,〈王爺的神蹟與傳說〉,《歷史月刊》,196期,頁12-17。
22. 李豐楙,〈臺南王醮的道教傳統與地方社會〉,《民俗與文化》,3期,頁1-36。new window
23. 李豐楙,〈迎王與送王:頭人與社民的儀式表演--以屏東東港、臺南西港為主的考察〉,《民俗曲藝》,129期,頁1-42。new window
24. 李豐楙,〈嚴肅與遊戲:從蜡祭到迎王祭的「非常」觀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8期,頁135-172。
25. 李豐楙,〈東港王船和瘟與送王習俗之研究〉,《東方宗教研究》,3期,頁227-265。
26. 李豐楙,〈臺灣東港平安祭典的王爺繞境與合境平安〉,《民俗曲藝》,85期,頁273-323。〈《道藏》所收早期道書的瘟疫觀--以《女青鬼律》及《洞淵神呪經》系為主〉,《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期,頁417-454。new window
27. 李豐楙,〈從成人之道到成神之道:一個臺灣民間信仰的結構性思考〉,《東方宗教研究》新四期,1994。
28. 李豐楙,〈雲林金湖的萬善爺信仰與牽車藏習俗--150週年祭典的儀式神話〉《民俗曲藝 》,103期,1996,頁1-29。new window
29. 李喬維,〈馬鳴山鎮安宮巡禮〉,《雲林文獻》二,頁553-554,臺北市:成文出版社(本書依1953年,《雲林文獻》二卷三期影印,原頁109-110)。
30. 李季樺,〈從日本原始檔案看廖添丁其人其事〉,《臺灣風物》38:3,頁53-78。new window
31. 洪瑩發,〈大甲媽祖進香神蹟傳說初探〉,《民俗與文化》第一輯,頁75-86,台中:大甲鎮公所。new window
32. 洪瑩發,〈南鯤鯓代天府相關傳說研究──以廟方資料為中心的初探〉,《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集刊》第二期,頁25-46,2007/11。
33. 洪瑩發,〈佳里金唐殿乙酉香科五朝王醮王府田野調查記要〉,《民俗與文化》,第三輯,頁186-207,2007/1。new window
34. 洪瑩發,〈台灣王爺「代天巡狩」儀式初探〉,「古蹟修復與代巡信仰」學術研討會,南鯤鯓代天府,2011年11月12~13日。
35. 前島信次,〈台灣瘟神王爺及び送瘟風俗の研究〉,《民族學研究4(4)》:p25-66,1938。
36. 平木康平,〈台灣における王爺信仰-東港東隆宮の燒王船をめぐって〉,《道教と宗教文化》:p617-634,1987。
37. 末成道男,〈閩南地域の王爺廟再興-台湾との交流をめぐって 東アジアの現在〉,《人類学的研究の試み》,頁117--129。
38.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之調查與研究〉,《臺灣風物》,44. 1 (臺北,1994. 03): 15-29。new window
39. 陳景峰,〈地形變遷與信仰轉化-麻豆龍喉傳說與庄廟信仰〉,《台灣首府大學學報》 1期,頁61 -75。
40. 陳器文,〈就老子的智慧老人形象論民間傳說人物的箭垛化 〉,《東華漢學》,2011特刊 ,頁27-48。new window
41. 植野弘子,〈台灣南部の王醮村落-台南縣一祭祀圈の村落關係〉,《文化人類學5》:P64-82,1988。
42. 張珣,〈祭祀圈研究的反省與後祭祀圈時代的來臨〉,《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58期,頁78-111。new window
43. 張珣,〈香之為物:進香儀式中香火觀念的物質基礎〉,《臺灣人類學刊》4(2):37-73。new window
44. 張珣、洪瑩發,《進錢補運科儀分析:以台南安平妙壽宮小法團為例》,《道學研究》(中國),2012.第一期,頁19-34,2012.7。
45. 黃敦厚,〈移民王爺信仰的典型──水裡港王爺初探〉,《民俗與文化》第三期,頁93-108。new window
46. 黃有興,〈記三寮灣東隆宮庚午年祭典活動〉,《臺灣文獻》,43卷3期, 頁15-152。new window
47. 黃有興,〈記澎湖舊奎璧澳六村之「祭王」活動〉,《臺灣文獻》,41卷2期,頁211-295。new window
48. 吳嘉瑜、周舜瑾〈佳里金唐殿乙酉年香科旗牌官相關記實〉,《民俗與文化》,第三輯, 2007/1。new window
49. 葛兆光,〈誰是六祖?--重讀《唐中岳沙門釋法如禪師行狀》〉,第四屆國際漢學研討會,單篇會議論文,頁5-13,中央研究院舉辦。
50. 邱雅芳,〈越界的神話故事--吳鳳傳說從日據末期到戰後初期的承接過程〉,(《臺灣文獻》,56:4,頁121-153)new window
51. 胡萬川,〈土地‧命運‧認同:京官來臺灣敗地理傳說之探討〉,《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1-21。new window
52. 尹章義,〈天地會在林爽文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臺北土城大墓公的起源為中心所作的探索〉,《臺北文獻直字》174期,209-238。
53. 許雪姬,〈誤讀乾隆、誤解清制 -王芬的官家記載與民間傳說〉,《故宮學術季刊》,21卷1期,頁188-190。new window
54. 莊勝全,〈在小廟修成正果:論廖添丁形象的塑造與轉變〉,《臺灣風物》59:4,頁128-131。施炳華,〈從事跡與相關文本談廖添丁傳說的演化〉,《民俗曲藝》165,頁195-198。new window
55. 劉枝萬,〈清代臺灣之寺廟(一)〉,頁101~120,《臺北文獻》4。〈清代臺灣之寺廟(二)〉,頁45~110,《臺北文獻》5。〈清代臺灣之寺廟(三)〉,頁48~66,《臺北文獻》6。
56. 劉枝萬,〈臺灣省寺廟教堂名稱、主神、地址調查表〉,頁37~236,《臺灣文獻》11:2,民國49年6月。new window
57. 劉曉春,《一個地域神的傳說和民眾生活世界》,《民間文學論壇》1998年第3期,頁32-38。
二、會議論文
1. 三尾裕子,〈臺灣王爺信仰的發展-臺灣與大陸歴史和實況的比較〉,《人類學在臺灣的發展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 三尾裕子,〈從地方性的廟宇到全台性的廟宇-馬鳴山鎮安宮的發展及其祭祀圈〉,《信仰、儀式與社会:第3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林美容主編,頁229-296,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new window
3. 李豐楙,〈本相與變相:王母信仰的形象與教義〉,王母信仰文化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 花蓮勝安宮管理委員會、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2009。
4. 李豐楙,〈凶死與解除:三個台灣地方祭典的死亡關懷〉。華人學者宗教學研究論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辦,2010。
5. 李豐楙,〈塗炭齋之後:道教民俗中首過儀式的扮犯表演〉,「沉淪、懺悔與救度:中國文化的懺悔書寫」研討會,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法鼓佛教學院。
6. 洪瑩發、張智傑、廖泫銘、范毅軍,〈馬鳴山鎮安宮的信仰空間:以空間分析出發的探索〉,「歷史、儀式與文獻:民間信仰與地域社會」 國際學術研討會,佛光大學歷史學系,2011.11.8-11.9。
三、專書論文
1. Michael Szonyi,劉永華等譯,〈帝制中國晚期的標準化和正確行動之說辭—從華琛理論看福州地區的儀式與崇拜〉,劉永華編,《中國社會文化史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 三尾裕子,〈台灣王爺信仰的發展:台灣與大陸歷史實況的比較〉,刊於《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經驗研究篇》,頁31-68,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3. 李豐楙,〈臺灣雲林舊金湖萬善爺祠及其牽車藏習俗──一個自然/非自然、正常/非正常觀點的結構分析〉收入於《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台北:允晨文化,2000,頁12-55)。new window
4. 李秀娥,〈「人—神—地」所建構的信仰場域初探--以鹿港奉天宮的南北大總巡活動為例〉,《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頁249-267。
5. 洪瑩發,〈傳說與造像:口湖地區萬善爺信仰的轉變〉,收錄於《牽水車藏:災難‧重生‧信仰》100年度牽水車藏(狀)無形文化資產研討會論文集,陳逸君主編,雲林科技大學文資系出版,頁69-126,2012。
6. 華琛(James Watson),《神祗標準化——華南沿岸天后地位的提升(960-1960)》,呂宇俊、鄧寶山譯,收入《諸神嘉年華——香港宗教研究》。
7. 杜贊奇,〈刻畫標誌:中國戰神關帝的神話〉,收錄於韋思諦[Stephen. C. Averill]編,陳仲丹譯:《中國大眾宗教》,頁183-191,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8. 前島信次,〈臺灣の瘟疫神、王爺と送瘟の風習に就いて〉,《「華麗島」台湾からの眺望》―前嶋信次著作選〈3〉,前嶋信次/著,杉田英明/編,東京都 : 平凡社, 2000。原刊於1938,〈臺灣の瘟疫神、王爺と送瘟の風習に就いて〉,《民族學研究》,4(4):25-66。
9. 松本浩一,〈台灣南部の醮祭-台南縣安定鄉長興宮の王醮〉,《史境》第五号,p124-135,1982。
10. 松本浩一,〈王爺醮祭の儀禮空間〉,《神 の祭祀~環中國海の民俗と文化 第二卷》,P63-83,1991。
11. 李豐楙、〈王醮科儀與迎王祭典__台南地區瘟神信仰與地方傳統的交流〉、《香港及華南道教研究》、黎志添主編、頁434-484、香港:中華書局。
12. 余光弘,〈台灣地區民間宗教的發展—— 寺廟調查資料之分析〉,文章收錄於《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瞿海源,1997,桂冠圖書公司,頁372-413。new window
13. 顏芳姿〈鹿港的王爺與暗訪〉,《鹿港暑期人類學田野工作教室論文集》,余光弘編,南港 : 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 ,1993。
14. 歐大年 (Daniel L. Overmyer),〈神明、聖徒、靈媒和遶境—從中國文觀點比較地方民間信仰傳統〉,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編,《宗教信仰與想像》,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7。new window
15. 陳志榮,〈主母廟與庄頭廟的互動關係-以宜蘭五結地區為例〉,頁235,收於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
伍、 廟方資料
1. 全國寺廟整編委員會編輯部,《東港東隆宮沿革誌》,屏東:東港東隆宮,1995年。
2. 財團法人高雄市鹽埕區三山國王廟,《三山國王廟沿革‧簡介(開基二四○週年)》,2004年。
3. 李秀娥,《鹿港奉天宮志》,鹿港:鹿港奉天宮管理委員會,1997。
4. 陳丁林著,《蘇厝長興宮庚辰科瘟王祭 王之醮》,蘇厝長興宮民,2000。
5. 陳丁林著,《蘇厝長興宮癸未科瘟王祭》,蘇厝長興宮民,2003。
6. 陳慶和等編撰 ; 洪高舌主編,《南鯤鯓代天府代天廵狩池府千歲癸亥年南廵高雄市專集》,南鯤鯓代天府管理委員會,1984。
7. 金唐殿管理委員會,《金唐殿簡誌》,金唐殿管理委員會編,未著年代。
8. 黃名宏等人著,《蕭壟香-玉敕皇敕佳里金唐殿乙酉香科五朝王醮記實》,臺南:佳里金唐殿,2006。
9. 黃明宏、洪瑩發等,《灣裡萬年殿醮志:戊子科五朝王醮》,台南:台南市灣裡萬年殿,2011。
10. 黃文博,《鯤鯓王出巡澎湖. 2008年戊子3月6-10日》,南鯤鯓代天府管理委員會,2008。
11. 馬鳴山鎮安宮管理委員會編印,《馬鳴山鎮安宮沿革誌》,未註出版日期。
12. 馬鳴山鎮安宮管理委員會編印,《馬鳴山鎮安宮沿革誌》,頁10,雲林:馬鳴山鎮安宮管理委
13. 馬鳴山鎮安宮管理委員會編印,《庚寅年大科年請五年千歲資料表》,手寫登記表,廟方後來謄打成為電子檔。
14. 財團法人高雄市鹽埕區三山國王廟,三山國王廟沿革‧簡介(開基二四○週年),民國93年。
15. 屏東縣東港鎮大潭保安宮管理委員會,《大潭保安宮簡介》,東港鎮大潭保安宮管理委員會,2010。
16. 梅政清,《四聯境普濟殿》簡介,財團法人台南市沈黃紫袖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未註頁碼。
17. 東石港先天宮,《東石港先天宮沿革》,東石先天宮,1992。
18. 二王廟,《永康市二王廟簡介》,永康市二王廟,2002。
19. 黃文博,〈蚵寮保安宮沿革誌〉,由廟方提供影印資料,蚵寮保安宮管理委員會主編。
20. 瑤池代天府,《瑤池代天府》簡介,台南縣永康崑山村瑤池代天府,民77(1988)。
21. 林肈睢、施雲軒,《鹿港 護安宮》,鹿港:鹿港護安宮管理委員會、鹿港福德宮管理委員會。
22. 潮州天營宮,《潮州天營宮丁府八千歲》,潮州天營宮。
23. 林敏雄,《光大寮聚寶宮沿革誌》,光大寮聚寶宮第十五屆管理委員會,2007。
24. 虎尾德興宮管理委員會,《池府千歲沿革誌》。
25. 福德爺廟重建委員會,《玉井鄉中正村後旦仔福德爺廟重建紀念冊》,台南:福德爺廟重建委員會,2003年。
26. 曹俶禎,《馬鎮宮〈乙酉年三朝王醮紀念冊〉》,馬鎮宮乙酉年建醮委員會,2005。
27. 安平囝仔宮社伍德宮管理處,《伍德宮廟誌》,安平囝仔宮社伍德宮管理處,1999。
28. 黃三明主編,《保濟宮重建專輯》,台南縣將軍苓子寮保濟宮,1984。
29. 王立任,《鴨母寮永天宮導覽手冊》,臺中縣梧棲鎮藝術文化協會,2009。
30. 北門口先天宮,《嘉義市北門口先天宮》農民曆,先天宮五年千歲管理委員會,2010。
31. 全國寺廟整編委員會策畫主編,《左營天府宮沿革誌》,高雄市左營天府宮管理委員會,1991。
32. 永安天文宮,《永安天文宮簡介》,永安天文宮,未註頁碼。
33. 潮州鎮民主宮,《2011潮州打鐵店民主宮文化節活動導覽手冊》,屏東:潮州鎮民主宮。
34. 高雄市慈元宮,《全國蕭府太傅廟宇聯誼會特刊》,高雄市慈元宮徐府千歲管理委員會,2007。
35. 黃國哲選編,《義愛公之相關記載》,奇嶽工作室,2005。
36. 泉州富美宮董事會,《泉郡富美宮志》,泉州富美宮董事會,泉州市區道教文化研究會,P56。
37. 竹山保安宮,《竹山保安宮(李勇廟)簡介》,未註頁碼。
38. 蘇厝長興宮,〈蘇厝長興宮簡介〉折頁,蘇厝長興宮。
39. 布袋嘉應廟,《布袋嘉應廟99年農民曆》,布袋嘉應廟,2010。
40. 光大寮聚寶宮編印,《聚寶宮蕭府太傅傳奇》,光大寮聚寶宮,2005。
41. 李豐楙,《金湖港文化祭:舊金湖萬善祠一百五十週年紀念祀典紀念專輯》,:金湖港萬善爺管理委員會,1996。
42. 李景春,《水車藏情:金湖萬善同歸祠沿革誌》,雲林:金湖舊港邊開基萬善爺祠管理委員會,1983。
43. 黃文博:《金湖港牽水車藏-雲林縣舊金湖港蚶仔寮開基萬善祠的故事》(雲林:舊金湖港蚶仔寮開基萬善祠管理委員會,2005)。

陸、 網路資料
1. 《全國寺院宮廟基本資料》,內政部電子檔案,2010,內政部網站下載。
2. 中央研究院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