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殖民政權對臺灣民間自主性的放任與收編--以日治初期斷髮運動為例
書刊名:新史學
作者:許時嘉
作者(外文):Hsu, Shih-chia
出版日期:2013
卷期:24:3
頁次:頁53-94
主題關鍵詞:殖民體制斷髮民間自發性保甲同化會Colonial regimeQueue-cuttingSocial autonomyHoka systemTokakaiAssimilation associ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814
  • 點閱點閱:170
本文討論1910年殖民地臺灣的斷髮運動過程以及斷髮論述的消長,藉此探討民間自主性的展現及總督府公權力介入下,殖民地權力結構所出現的變化與意義。1911年臺人自行組織「斷髮不改裝會」、大張旗鼓宣導斷髮時,另有一批臺人主動組成「守髮誼」,主張斷髮尚未法治化前,臺人自行斷髮是「違法」。這顯示日治初期總督府始終未曾將斷髮議題納入法律層面,而是適度地放任臺人自由行動,在這種情況下,臺人仍保有一定的自主性,使斷髮得以成為眾聲喧嘩的議題。然而,這種臺人自主性,終有消失的一刻。以同化會前後官方對斷髮態度的轉變為例,當民間的自發性與自主性過度膨脹到官方無法掌控、有危及殖民地政權安定的可能時,就會演變成官方主動介入。透過觀察地方保甲們在這股斷髮拉鋸戰中扮演的角色與特徵,以及同化會強迫解散後各地方官廳同步介入斷髮運動,這中間的權力收放,代表民間一旦自主性過度擴大,官方即剝奪人民對斷髮的判斷自由,統一且全面性透過保甲系統,將斷髮議題收編進官方強制運作的結構體系裡。從不斷自外於權力中心,到最後重新收編於權力體系當中,這種民間自發性的流通與終結,似乎是殖民地權力構造下的必然結果。而決定收編與否的時機點,則凸顯日本帝國主義政策本身的雙重性格與矛盾。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queue-cutting movement and its discourse in colonial Taiwan during the 1910s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of social autonomy within the changing context of the political relations and power structure of colonial governance. Social autonomy as presented in the Taiwanese queue-cutting movement and its discourse emerged and gained its space outside the colonizer's attention, met its limits, and eventually disintegrated into the colonial power structure. This seems an unavoidable consequence for a colonial society. Nonetheless, the colonized people could still find some space, however tiny in scope and short in duration, in which they could create social autonomy of their own by exploiting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of the colonial regime.
期刊論文
1.廖振富(20111200)。〈傅錫祺日記〉的發現及其研究價值:以文學與文化議題為討論範圍。臺灣史研究,18(4),201-2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山田芙峰(1900)。断髪論の妄を排す。臺灣經濟雜誌,21,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山田芙峰(1900)。再び断髪論の妄を排す。臺灣經濟雜誌,23,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不著撰人(1914)。公学校兒童の辮髮及び纏足につきて。臺灣教育會雜誌,152,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簑輪藤次郎(1900)。山田芙峰氏の愚を笑ふ。臺灣經濟雜誌,22,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盈盈(20110700)。日治時期社會領導階層:洪以南--對現代文明之接受態度--以其「外顯」行為為觀察重心。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118,28-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岡本真希子(2010)。植民地在住者の政治参加をめぐる相剋--「台湾同化会」事件を中心として。社会科学,89,95-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小虹(2002)。魯迅的頭髪。聯合文學,210,90-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蔡慧玉(19951200)。保正、保甲書記、街庄役場--口述歷史(李金鎮、陳榮松、陳金和)。臺灣史研究,2(2),187-2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姚人多(20080600)。政權轉移之治理性:戰後國民黨政權對日治時代保甲制度的承襲與轉化。臺灣社會學,15,47-10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洪秋芬(20040600)。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和地方宗教信仰中心關係之探討--豐原慈濟宮的個案研究。思與言,42(2),1-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世慶(19911200)。皇民化運動前的臺灣社會生活改善運動:以海山地區為例(1914-1937)。思與言,29(4),5-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岡本真希子(2011)。臺灣人巡查補的統合與排除--前期武官總督時期的待遇與慰靈。第六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337-3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Ts'ai, Hui-yu Caroline(1990)。One Kind of Control: The Hoko System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1895-1945(博士論文)。Columbia University,New York, NY。  new window
2.廖怡超(2009)。日治初期臺灣「斷髮」運動研究--以《台灣日日新報》為主要範圍(碩士論文)。中興大學,台中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廖振富(1996)。櫟社三家詩研究--林癡仙、林幼春、林獻堂(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臺灣總督府(1916)。臺灣列紳伝。臺北:臺灣総督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1915)。臺灣史料稿本 大正四年(一)。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東京魁新聞社編輯局(1913)。殖民地の暗黒面。東京:魁新聞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前野佳彦(2009)。東洋的都市経験の深層。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前野佳彦(2009)。因縁と天命の情念型。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宮田節子(1985)。朝鮮民衆と皇民化政策。東京:未來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涂照彥(2004)。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培豐(2000)。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本統治下臺灣の国語教育史再考。東京:三元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三澤真美惠、李文卿、許時嘉(2012)。在「帝國」與「祖國」的夾縫間:日治時期臺灣電影人的交涉與跨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麗俊、許雪姬、洪秋芬(2000)。水竹居主人日記。臺中:臺北:臺中縣政府文化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95)。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臺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旺成、許雪姬(2008)。黃旺成先生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廖振富(20070000)。臺灣古典文學的時代刻痕:從晚清到二二八。臺北市:國立編譯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葉榮鐘、藍博洲(20000000)。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吳文星(19920000)。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駒込武(19960326)。植民地帝国日本の文化統合。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廖振富(20060000)。櫟社研究新論。臺北市:國立編譯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東方孝義(1997)。臺灣習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Kuhn, Philip A.、陳兼、劉昶(2000)。叫魂:乾隆盛世的妖術大恐慌。時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臺灣日日新報,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臺灣總督府(1899)。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臺北:臺灣總督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臺灣總督府(19150729)。臺灣總督府府報,臺北:臺灣總督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臺灣總督府(1941)。詔敕・令旨・諭告・訓達類纂,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宜蘭廳(1914)。宜蘭廳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桂太郎(1898)。台湾所感,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流轉年華臺灣女性檔案百年特展,http://herhistory.ith.sinica.edu.tw/Story26.html, 2012/03/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許時嘉(2009)。斷髮與文明--以日台斷髮敘事為例。跨域青年學者臺灣史研究續集。臺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美娥(2006)。差異/交混、對話/對譯: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文人的身體經驗與新國民想像(1895-1937)。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