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老子與海德格美學思想之比較研究
作者:宋定莉
作者(外文):Lilian Song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指導教授:魏元珪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道 存有 美 老子道 存有 美 老子道 存有 美 老子Tao Being beautyHeidegger SeinArt being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4)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4
摘要
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存在哲學在台灣蔚為一股風潮,海德格與道家之間的奇妙相似性,就成為學界中不斷研究、討論的一個主題,幾乎半個世紀過去了,很可喜地,在臺海兩岸,不斷有優秀和傑出的譯著和專論推出;而英美方面我們所看到的,雖然不是對老子與海德格哲學直接的比較、研究,但凡屬東方思想方面,海德格仍是最常被拿來比較、討論的思想。
本論文亦為建構在此「同情理解」與「溝通詮釋」視野之下,嚐試去做「東西對話」的一種努力,從經典詮釋之觀照下,對《老子》與海德格之著作,再做一番新的評比及整理,當然,所涵蓋之範圍及內容,並不逾越前人已有的成績及規模,也可以說,本論文寫作之基礎亦建構在此種思考範圍之內,但仍深切地期盼:這樣的理解以及整理,多多少少在此時此刻的此地,具有一種屬於它地「現實存在」〈Dasein〉之性格,同時也希望這樣拋磚之作,能夠引起更多更深入之探討,還望讀者諸君不吝地批評指教。
本論文共分六章,可視為二個部份,第一部份處理海氏與《老子》思想相同之處,首敘老子思想淵源與道之理論基礎,再敘《老子》的藝術精神,闡明道即美即真;後再引介西哲海德格之基本存有論之思想:思想的小徑即是通往存有之開顯,亦為本源之大道〈Ereignis是晚期海德格的重要概念,在此先以大到姑且翻譯之,張祥龍先生譯之為大道的緣構發生,相關的解釋請參本論文p120、p122、p133,比較詳細的德文字源意義請參p119註五的部份〉;最後則是比較二家思想:如道與存有、有無之間地關係;第二部份則為探討海氏與《老子》的美學理論,以無為與自然為標舉,分別比較其美學系統中應縈縈大者的觀念:如解蔽〈reveal在此使用蔣年豐先生的翻譯名詞,此詞通常翻譯為開顯,相關的解釋請參本論文p99註4的部份〉與滌除玄覽、「真」〈Truth、Wahrheit真理,具有wahren持續之意〉與「明」、「寂靜」〈silence 〉與「靜」、「復」 ……,最後則匯歸至終極之大道:明聖人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這不僅為中國儒釋道三家會通之所,亦為中西方大哲之所同然,在生命之本然、宇宙底深處,大道開顯、萬聖同寂、真美同源、沉默道說:「我們
姍姍地遲來 ﹙對於﹚諸神
卻在古早的太初 趕赴存有
存有底詩
起始 便是
人」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M.Heidegger’s and Lao Tzu’s Concepts of〝Beauty〞
Existentialism has developed and become popular since post World WarΠ. There have been a lot of excellent studies and professional essays presented by many scholars.
Many Western researchers have found that Heidegger was a great thinker with an Eastern style of thinking ,which can be stated as follows:
「Way and weighing
Stile and saying
On a single way are found.
Go bear without halt
Question and default
On your single pathway bound.」﹙M.Heidegger:Poetry,Language、Thought,trans. by Albert Hofstadter, N.Y:Harper and Row.﹚
「Weg und wage
Steg und sage
Finden sich in einen gang
Geh und trage
Fehl und frage
Deinen einen pfad entlang」(M.Heidegger:Aus der Erfahrung des denkens Pfullingen:Neske,1954 海德格於文末註明寫於1947年)
The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 Lao Tzu said:
「If Tao can be Taoed,It’s not Tao
If its name can be named,It’s not name
Has no name:precedes heaven and earth
Has a name:mother of ten thousand things」
﹙trans. by Herryman Maurei.Princetons,New Jersey,1982﹚
The way Being to Heidegger what Tao to Lao Tzu. Both men were the highest and the most mysterious thinkers in the world. The systematic thinking of Heidegger and Lao Tzu reveal fundamental of Ontology. The mo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s that it is hard to find any subject in Taoism to construct the theory of aesthetics. On the contrary ,we can find much important data about concepts of beauty in a lot of books written by Heidegger. It doesn’t matter how they define beauty and art in their theories. Being is the purest origin of all realities. Therefore,the essence of truth and art are discovered by the concept of〝being〞. This research is constructed from their previous achievement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give a sympathetic understanding to both Heidegger and Lao Tzu and to create a dialogue between them.
Gadamer has said:
「What is stated in the text must be detached from all contingent factors and grasped in its full ideality in which alone it has validity……What he understands is always more than alien meaning:it is always possible truth.」﹙Truth and Method Hans George Gadamer,雙葉出版社 P356﹚
Another of this study is to express the essence of the concept of art,including its truth ,and the origin of art . As we know,art is the best representation of human life,and is the most ideal state of goodness
and beauty(Even God likes to listen the Brahm's symphonies). Art in
one society can be compared with art in another society. The comparison is inevitably a dialogue about the differences in thinking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 Through art,we can directly build a bridge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oncepts in the West and the East. Then we can comprehend the ancient and modern philosophies.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Ι歷代《原典》詮釋﹙按出版年份順序﹚:
1. 《老子指歸》 [ 漢] 嚴遵著 北京巿 人民文學 1997[ 民86]
2《老子》 王弼著 大鴻出版社
3. 《老子義疏》 成玄英疏 臺北市 廣文 民63[1974]
4. 《老子解》 蘇軾著 嚴一萍選輯 板橋巿 藝文印書館影印 民54
明萬曆中繡水沈氏尚白齋刊本
5《老子口義》 (宋)林希逸 日本延寶二年(清康熙二十七年,1674)刊本
6《老子解》 (宋)葉夢得撰 台北巿 新文 民74
7. 《老子道德經憨山解》 憨山大師 自由書店 民45
8.《老子斠補》 劉師培撰 台北巿 藝文印書館印行
9. 《老子本義》(清)魏源撰 台北巿 世界書局印行 民44[1955]
10. 《老子章義》(清)姚鼐撰 台北巿 文書局印行 民64[1975]
11. 《老子翼》 焦竑撰 台北巿 新文豐 民76[1987]
12.《重訂老子正詁》 高亨 新文豐 民80
13. 《老子校詁》 馬敘倫著 香港 太平書局 民54
14.. 《老子校釋》 朱謙之撰 台北巿 明倫出版社印行 民59[1970]
15. 《老子甲本及卷後古佚書》 < 馬王堆漢墓帛書> 整理小組編著 上海巿/文物出版社/民63
16. 《馬王堆帛書老子試探》 嚴靈峰著 河洛 民65
17.《老子河上公注疏証》鄭成海撰 臺北巿 華正書局印行 民67
18. 《老子宋注叢殘》 嚴靈峰輯校 台北巿 學生書局印行 民68
19. 《老子校詁》 蔣錫昌撰 台北巿 東昇文化事業公司印行 民69[1980]
20.《帛書老子》 高明 中華書局 北京
21. 《老子想爾注校證》 饒宗頤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民80
22. 《老子河上公注之研究》 王清祥著 新文豐 民83
23. 《新譯老子想爾注》 顧寶田, 張忠利注譯 臺北市 三民 民86
24. 《荊門郭店竹簡老子解詁》 劉信芳著 臺北巿 藝文 民88
25. 《荊門郭店楚簡<老子>研究》 崔仁義著 北京巿 科學出版社1998[民87]
26. 《荊郭店楚墓竹簡<老子>校讀》 候才著 大連市 大連出版社1999[民88]
27. 《楚簡<<老子>>柬釋》 魏啟鵬著 臺北市 萬卷樓 民88
28.《郭店楚簡<老子>校讀》 彭浩校編 武漢市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民89]
29. 《竹簡與帛書老子》 鄒安華主編 北京市 民族出版社 2000
30. 《簡老子辨析楚簡與帛書<<老子>>的比較研究》 尹振環著
北京市 中華書局 2001










Π莊子的詮釋(按年代順序)
1. 《南華真經選》 郭象 藝文印象館 民82
2. 《校正莊子集釋》 郭象注 成玄英疏 世界書局 民51
3.《莊子 齋口義》 宋.林希逸 北京 中華書局 1997年
4. 《莊子內篇憨山註》 釋德清 台北 健康書局 民45
5. 《莊子集釋》 郭慶藩 北京、中華書局 民50
6. 《校正莊子集釋》 郭慶藩 台北 世界書局 民70















Ⅱ今人對老莊原典詮釋部份﹙按出版年份順序﹚
1. 《中國藝術精神》 徐復觀 學生書局 台北 64
2. 《莊子的藝術精神》 馮安琪 台中 不詳 民52
3. 《老莊研究》 嚴靈峰 台北中華書局 民56
4. 《老莊思想與西方哲學》 宋稚青 台北三民書局 57
5. 《老莊哲學》 吳康 台北商務 民58
6. 《莊子與古希臘哲學中的道》 鄔昆如 臺北中華書局 民61
7. 《老莊札記》 陶鴻慶 不詳 民64
8. 《老莊的世界》 金谷治 不詳 民64
9. 《老莊思想分析》 杜善牧、宋稚青 不詳 民66
10. 《莊子及其文學》 黃錦鋐 台北東大書局 民66
11. 《老莊思想論集》 王煜 台北聯經 民68
12. 《莊子之文學》 蔡宗陽 台北文史哲 民72
13. 《莊子藝術精神析論》 顏崑陽 台北華正 書局民74
14. 《莊子宗教與神話》 杜而未 台北學生書局 民74
15. 《老子詮證》 李勉 台北東華書局 民76
16. 《莊子思想及其藝術精神》 鄭峰明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民76
17. 《回歸自然:老莊哲學》 森三樹三郎著 姚自勤譯 台北敦煌書局 民78
18. 《老子》 嚴靈峰 台北中正書局 民76
19. 《莊子:先秦文學的奇葩》 黃繩 中華書局 民80
20. 《老子哲學的全釋與重建》 袁保新 台北文津 民80
21. 《老子道》 王邦雄 台北三友書局 民80
22. 《莊子:古代中國的存在主義》 福永光司、陳冠學 台北三民書局 民81
23. 《莊子的美學與文學》 朱榮智 台北明文書局 民81
24. 《從老子到王國維:美的神遊》 雲告著 四川長沙出版社 民81
25. 《老莊哲學新論》 陳鼓應 台北五南出版社 民82
26. 《從超邁到隨俗:莊子與中國美學》 陶東風 北京 首都師範大學出版 1995
27. 《老子思想體系探索》 魏元珪 台北新文豐 民86
28. 《郭店竹簡老子解析與研究》 丁原植 台北萬卷樓 民87
29. 《老子詩學宇宙》 許結、許永瑋 合肥、黃山書社 不詳










Ⅲ海氏思想相關的書籍
1.《形而上學導論》 海德格爾著 熊偉,王慶節譯 仰哲出版社 台北市 民82[1993]
2.《人, 詩意地安居:海德格爾語要》 海德格爾著 郜元寶譯
遠東出版社 北京市 1996
3.《思考與存有:海德格哲學》 陳榮華著 輔仁大學出版社 初版 台北縣新莊巿 民81[1992]
4.《拯救地球和人類的未來:海德格爾的後期思想》 宋祖良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北京巿 1993[ 民82]
5《海德格思想與中國天道》 張祥龍著 北京 三聯書店
6. 《尼采,海德格爾與德里達》 恩斯特.貝勒爾(Ernst Behler)著
李朝暉譯 社會科學文獻 北京市 2001
7. 《世界歷史意義的本質道說:從海德格爾的解讀看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性》 王金林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海 2002
8.《Dialogue with Martin Heidegger與海德格爾對話》 周民鋒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成都巿 2002

Ⅳ近人美學思想專論
1. 《中國美學史》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 台北縣中和巿/谷風/民76[1987]
2.《中國美學史》 李澤厚, 劉綱紀主編 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民76]
3.《藝術自然與人文:中國美學的傳統與現代》 文潔華作 黎銘總經銷 臺北縣三重市 82
4.《中國美學史》 葉朗著 台北巿 文津 民84
5.《美的沈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 蔣勳著 臺北巿 雄獅圖書民84
6.《中國美學史大綱》 葉朗著 上海市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民88]
7.《中國藝術意境論》 蒲震元著 北京市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8.《中國繪畫藝術論》 彭修銀著 桂林市 廣西師範大學 2002
9.《中國繪畫史》 徐琛等著 文津出版社 民85
10.《中國繪畫美學史稿》  編者 台北 木鐸 民75
11.《中國文學批評史》 郭紹虞 商務出版社 民58
12.《故宮藏書解題》 編篡者發行 國立故宮博物院 民57





Ⅴ期刊與論文集類
1.〈藝術與美感經驗的超越向度〉 劉千美 哲學與文化 286期 P261
2.〈論圖畫的存有─一種哲學詮釋學的觀點〉 蔡偉鼎 哲學與文化285期 147頁
3.〈生命哲學的美學〉 羅光 哲學與文化297期 97頁
4.〈論藝術的定義問題〉 梁光耀 哲學與文化241期 537頁
5. 〈中國人之美的主體〉 哲學與文化147期 23頁
6.〈中國藝術的抽象觀念化〉 陳雲樓 哲學與文化147期 70頁.
7.〈中西藝術創作哲學之匯通〉 哲學與文化144期 57頁.
8.〈試論中華審美元典之總綱──《文心雕龍原道》辯證〉 哲學與文化281期 950.頁.
9.〈老子哲學的存有論〉 丁原植 哲學與文化26卷第四期 237頁.
10.〈從出土〈老子〉文本看中國古典哲學的發展〉 丁原植 哲學與文化26卷第4期 317頁.
12.〈老子及道家學說的文化價值重估〉劉學智 哲學與文化243期 703.頁.new window
13.〈中國大陸的老子研究〉 崔大華 哲學與文化282期 184頁..
14.〈老子論天與道〉 傅佩榮 哲學與文化131期 49.頁
15.〈老子形而上的原始之道〉 張昭珮 哲學與文化243期 68頁
16. 〈弱者之用─老子弱道哲學析論〉李哲賢 哲學與文化263期 147頁.
17. 〈老子及道家的人生哲學〉 薛保綸 哲學與文化252期 401頁.
18. 〈莊子天論研究〉 傅佩榮 哲學與文化133期 44頁..
19. 〈由老莊的道者內在性與超越性問題〉 李雲 哲學與文化244期 76. 頁.
20. 〈莊子靈台心與自然諧和論〉 吳汝鈞 哲學與文化243期 P68頁.
21. 〈莊子的神話思維及其自我超越的文化心理與民俗信仰〉 哲學與文化288期 頁419.
22. 〈海德格與我〉 雅斯培著 黃蕾譯 哲學與文化 176期 頁54.
23. 〈解海德格的〈何謂形上學〉〉 汪文聖 哲學與文化 246期 頁157.
24. 〈海德格思想的轉折與後期思想的核心〉 莊慶信 哲學與文化251期 頁304.
25. 〈試析馬里旦的「美之存有學」〉 尤煌傑 哲學與文化286期 頁280.
26. 〈當代藝術理論之源頭──海德格的藝術思想〉 陳瑞文 藝術觀點 89.1頁78─83
27. 〈海德格詩學理論的宗教基礎〉 程志敏 宗教哲學 88.12 頁84─94new window
28. 〈從對比情境到存有論美學──以晚期海德格藝術觀點為摩本〉 蔡瑞霖 揭諦 88.7new window
29.〈「莊子.知北遊」篇論「知」與「道」的辯證〉 魏元珪 東海哲學研究集刊 87.07 頁21-44new window
30.〈老子的人生境界暨對人世的透視〉 魏元珪 宗教哲學 民85.01 頁79-94new window
31.〈道家思想暨對文化的貢獻〉 魏元珪 中國文化月刊 民84.11 頁3-19
32.〈老子思想的歷史文化根源〉 魏元珪 宗教哲學 民84.10 頁1-13new window
33.〈老子的歷史智慧〉 魏元珪 中國文化月刊 民84.09 頁2-33
34.〈老子論道德修養與生命體證〉 魏元珪 中國文化月刊 民84.07 頁2-23
35.〈老莊哲學的自然觀與環保心靈〉 魏元珪 哲學雜誌 民84.06─07頁2-31 頁36-55
36.〈老子知識方法析論〉 魏元珪 東海哲學研究集刊 民84.06 頁25-47new window
37.〈老子論美與生活的藝術〉 魏元珪 宗教哲學 民84.04 頁1-26new window
38.〈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魏元珪 中國文化月刊 民84.03 頁2-24
39. 〈老子知識論問題之探討〉 魏元珪 中國文化月刊 民84.02 頁7-38
40.〈老子道論的辯證--有關老子「道」內涵之系列探索〉 魏元珪
中國文化月刊 民83.5至8月
41.〈莊子論道〉 魏元珪 中國文化月刊 民81.12 頁9-31
42.〈莊子論真知 : 入無窮之門, 以遊無窮之野﹣﹣ (在宥篇) 〉
魏元珪 中國文化月刊 民79.05 頁4-33
43.〈莊子逍遙遊篇的生命境界觀〉 魏元珪 中國文化月刊 民75.09 頁23-47
44.〈生命, 存有與思想〉 魏元珪 中國文化月刊 民75.06 頁70-92
45.〈空靈精神在人文教育中的意義〉 魏元珪 中國文化月刊 民72.08 頁31-40
46.〈莊子齊物思想之探討〉 魏元珪 中國文化月刊 民71.04 頁55-81
47.〈儒道二家的宗教情懷〉 魏元珪 中國文化月刊 民70.10 頁87-96
48〈老子的環保美學〉 陳榮波 哲學雜誌 民83.01 頁98-103
49〈老子的語言思想探討 〉 陳榮波 中國文化月刊 民81.07 頁25-36
50〈莊子的語言思想 〉 陳榮波 東海哲學研究集刊 民80.10 頁107-115new window
51〈道家老子的管理理念〉 陳榮波 中國文化月刊 民77.06 頁56-67
52〈陶淵明詩與老莊思想〉 陳榮波 中國文化月刊 民76.03 頁31-46
53〈老子的社會哲學〉 陳榮波 中國文化月刊 民76.02 頁28-38
54〈老子的人生哲學及其應用之道〉 陳榮波 中國文化月刊 民76.01 頁4-8
55〈禪與詩〉 陳榮波 香港佛教 民73.07 頁13-17
56〈禪與老莊思想〉 陳榮波 藝壇 民71.01 頁4-9



西文原典部份
Ⅰ海德格之著作〈德文部份〉:按字母順序排列
1.Aus der Erfahrung des Denkens Martin Heidegger Pfullingen :/Neske,/1986, c1954.
2.Beitrage zur Philosophie Martin Heidegger Frankfurt am Main :/Klostermann,/1994, c1989. Gesamtausgabe. II. Abteilung, Vorlesungen 1919-1944 / Martin Heidegger ;/Bd. 65
3.Der Satz vom Grund Martin Heidegger Pfullingen :/Neske,/1986, c1957.
4.Die Grundbegriffe der Metaphysik :Welt, Endlichkeit, Einsamkeit Martin Heidegger ; [hrsg. von Friedrich-Wilhelm von Herrmann].
Frankfurt am Main :/V. Klostermann,/1992, c1983.
5.Die Grundprobleme der Phanomenologie Martin Heidegger [hrsg. von Friedrich-Wilhelm von Herrmann]. Frankfurt am Main :/V. Klostermann,/1989, c1975. Gesamtausgabe. II. Abteilung: Vorlesungen 1923-1944 / Martin Heidegger
6.Die Metaphysik des deutschen Idealismus :zur erneuten Auslegung von Schelling : 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 uber das Wesen der menschlichen Freiheit und die damit zusammenhangenden Gegenstande (1809) Martin Heidegger [herausgegeben von Gunter Seubold]. Frankfurt am Main :/Klostermann,/c1991 Gesamtausgabe. II. Abteilung, Vorlesungen 1919-1944 / Martin Heidegger ;/Bd. 49
7.Einfuhrung in die Metaphysik Martin Heidegger
Tubingen,/M. Niemeyer,/1987
8.Erlauterungen zu Holderlins Dichtung Martin Heidegger Frankfurt am Main :/Klostermann,/c1981 Gesamtausgabe. I. Abteilung, Veroffentlichte Schriften 1910-1976 / ;/Bd. 4
9.Gesamtausgabe Martin Heidegger Frankfurt am Main :/Klostermann,/<1976-c1998> Veroffentlichte Schriften 1914-1970 : /Fruhe Schriften -- /Sein und Zeit -- /Veroffentlichte Schriften 1910-1976 :
10. Grundbegriffe Martin Heidegger. Frankfurt am Main :/V. Klostermann,/1992, c1984.
11.Grundfragen der Philosophie :ausgewahlte “Probleme” der “Logik” Martin Heidegger ; [hrsg. von Friedrich-Wilhelm von Herrmann].
Frankfurt am Main :/V. Klostermann,/1992, c1984. Gesamtausgabe. II. Abteilung : Vorlesungen 1923-1944 / Martin Heidegger ;/Bd. 45
12.Grundprobleme der Phanomenologie (1919/20) Martin Heidegger [hrsg. von Hans-Helmuth Gander]. Frankfurt am Main :/V. Klostermann,/c1993. Gesamtausgabe. II. Abteilung : Vorlesungen 1919-1944 / Martin Heidegger ;/Bd
13.Holzwege Martin Heidegger Frankfurt a.M.,/V. Klostermann/[1980, c1950] ,/1889-1976.
14.Kant und das Problem der Metaphysik Martin Heidegger.
Frankfurt am Main :/V. Klostermann,/c1991. Gesamtausgabe. I. Abt., Veroffentlichte Schriften, 1910-1976 / Martin Heidegger ;/Bd. 3
15. Phanomenologische Interpretationen von Kants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Martin Heidegger Frankfurt am Main :/Klostermann,/1987, c1977. Gesamtausgabe. II. Abteilung, Vorlesungen / Martin Heidegger ;/Bd. 25
16.Die Frage nach der Wahrheit Martin Heidegger Frankfurt am Main :/V. Klostermann,/c1976. His Gesamtausgabe ; Bd. 21 : Abteilung 2, Vorlesungen 1923-1944
17.Metaphysische Anfangsgruende der Logik im Ausgang von Leibniz Martin Heidegger. Frankfurt am Main :/V. Klostermann,/c1990. His Gesamtausgabe ;/Bd. 26 : Abteilung 2, Vorlesungen 1923-1944
18.Nietzsche Martin Heidegger translated by David Farrell Krell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c1979-c1987
19.Nietzsches Metaphysik ; Einleitung in die Philosophie :Denken und Dichten Martin Heidegger Frankfurt am Main :/V. Klostermann,/c1990. Gesamtausgabe. II. Abteilung, Vorlesungen 1923-1944 / Martin





Ⅱ海德格之著作〈海氏德文著作英譯部份〉
1.Being and Time M.Heidegger, trans. John Macquarrie and Edward Robinson, N.Y:Harper and Row 1962
2.Heidegger:Basic Writing Heidegger,edited by David Farrell Krell, 台北、雙葉
3.On the Way to Language Heidegger trans. by Deten. D Hertz and John Stambaugh, N.Y:Haper and Row
4.Poetry, Language , Thougth Heidegger:,trans by Albert Hofstadter, N.Y:Harper and Row. 1975
5.Platon, Sophistes Martin Heidegger. Frankfurt am Main :/Klostermann,/c1992. Gesamtausgabe. II. Abteilung, Vorlesungen 1919-1944 / Martin Heidegger
6.Phenomenological interpretations of Aristotle :initiation into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Martin Heidegger translated by Richard Rojcewicz.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c2001.
7.Pathmarks Martin Heidegger edited by William McNeil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New York
8.Parmenides Martin Heidegger translated by Andre Schuwer and Richard Rojcewicz.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c1992.


Ⅲ海德格思想的研究著作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