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羅莉塔的後設閱讀─少女的身體、慾望與消費文化
作者:吳文薰
作者(外文):Wu, Wenhsun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兒童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杜明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後設閱讀再現厭女青少年次文化後現代性meta-readingrepresentationmisogynyyouth subculturespostmodern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4
拉迪米‧納博可夫(Vladimir Nabokov)寫於1940~1948年間的著名小說《羅莉塔》(Lolita的中文譯名),是作者藉由男主角杭伯特之口,重述出來父女亂倫的故事,女兒羅莉塔幾乎是一個不發聲的主角,所以本研究前半部關注的主軸在於小說中的亂倫少女如何再現的問題。這部引人爭議的作品使得讀者與評論者關注於自述者真實與虛構交錯的意義、權力關係、乃至於人類的原慾。這些評論的角度和出發點,在當代文學中均可視為後設閱讀的方式,意即小說本身是封閉的,文本卻是開放的,能夠創造、衍生許多不同的意義。
本研究關注的焦點在於身體─無論是少女的身體或女體在小說中的呈現,的確難以表達(或說出)她們真正的慾望,反而訴說了男性的窺陰癖與厭女情結,也就是面對少女身體慾望時的不安與焦躁。本研究的後半部討論這樣的情結如何表現於後現代的文化情境,如日本的色情文化與流行文化中。另外,透過文化的創造與複製,「羅莉塔」與「哥德羅莉塔」至今儼然已成為青少年次文化中的一股流行風潮,在意義上、視覺上顛覆了羅莉塔的一直以來的受虐者形象,並蔚為時尚,被青少年創製出來的羅莉塔新義,也可以說是另一種後設閱讀的方式。
Lolita, which was written by Vladimir Nabokov among 1940 to 1948, is indeed a famous story which is retold by the stepfather, Humbert. For the narrator is the father, and the daughter, Lolita, is almost unspoken, this study first focused 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young woman in the relationship of committing incest. Many readers and critiques have concerned about power, the real and unreal vindication, and the libido of human beings in this contentious novel. These analyses have been seen as the ways of meta-reading. That is, the meanings of “the novel” maybe absolute, the ones of “the text” would be polyphony.
The most importance of this study is that the desire is not related to the girls’ or women body in these novels. On the contrary, they are more related to the male voyeurism and misogyny. The uneasy is produced at the same time when men are facing their desire for the young women body. Thus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study is how the Lolita complex has expressed in the Japanese pornography and popular culture. Besides, through the culture making of “Lolita” and “Gothic Lolita”, the style has become a trend of youth subcultures and has subverted the image of masochism, the original one in Lolita. In conclusion, the “Lolita” style now means a fashion or a vogue, which could be another way of the meta-reading.
中文部份
專書:
文藝復興編輯部 《變身天使寇詩兒:Cosplay》 台北:文藝復興,2007。
朱天文 《世紀末的華麗》 嶽本野薔薇 台北:印刻,2008。
林淳九 《援交天使》 新店市:傑克魔豆文化,2004。
郝譽翔 《初戀安妮》台北:聯合文學,2003。
張愛玲 《第一爐香》台北:皇冠文學,1991。
陳俞霖 《網路同儕對N世代青少年的意義─認同感的追尋》 嘉義縣大林:南華社會所,2003。new window
游霸士‧撓給赫 《赤裸山脈》 台中市:晨星,1999。
廖炳惠編 《關鍵詞 200》 台北:麥田人文,2003。
導航基金會主編 《青少年文化素描:街舞與同人誌》台北:巨流,2002。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林芳玫、黃淑玲等 台北市:女書文化,1996。
譯著:
乙一 《夏天‧煙火‧我的屍體》 王華懋譯 台北:獨步文化,2007。
土屋隆夫 《聖惡女》 婁美蓮譯台北:獨步文化,2007。
大衛‧D‧基爾摩 《厭女現象》 何雯琪譯 台北:書林,2005。
中山美里 《我的16歲援交日記》 福島邦男譯 台北:文經社,2005。
牙買加‧金凱德 《安妮‧強的烈焰青春》 何穎怡譯 台北:女書,2001。
牙買加‧琴凱德 《我母親的自傳》 廖月娟譯 台北:大塊文化,2001。
石田衣良 《Last》 王蘊潔譯 台北市:皇冠,2007。
石田衣良 《池袋西口公園》 常純敏譯 新店市:木馬文化,2004。
石田衣良 《美麗的孩子》 鄭曉蘭譯 台北市:台灣國際角川,2004。
艾莉斯‧瑪莉雍‧楊《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何定照譯 台北:商周出版,
2006。
艾莉絲‧希柏德 《蘇西的世界》施清真譯 台北:時報文化,2003。
冲方丁《殼中少女I 壓縮》 莊湘平譯 台北:尖端出版社,2006。
冲方丁《殼中少女II 燃燒》 莊湘平譯 台北:尖端出版社,2006。
冲方丁《殼中少女III 排氣》 莊湘平譯台北:尖端出版社,2006。
伊麗莎白‧萊特 《拉岡與後女性主義》 楊久穎譯 台北:貓頭鷹,2002。
安‧勒維琳‧巴斯托 《獵殺女巫》 嚴韻譯 台北:女書,1999。
希薇亞‧普拉斯 《瓶中美人》 鄭至慧譯 台北:先覺,1999。
法蘭克‧盧塞 《模特兒告白日記》 嚴慧瑩譯 台北:美麗殿文化,2005。
阿颯兒‧納菲西 《在德黑蘭閱讀羅莉塔》 朱孟勳譯 台北:時報文化,2004。
拉迪米‧納博可夫 《羅麗泰》 黃秀慧譯 台北:先覺出版社,2000。
金成陽一 《透視恐怖的格林童話》 劉子倩譯 台北市:旗品文化出版社,2000。
杰夫瑞‧C‧亞歷山大、史蒂芬‧謝德門編 《文化與社會》 李家沂等譯 新店市:立緒
文化,1997。
柯林‧德克斯特 《最後的衣著》 吳幸芬譯 台北:遠流,2006。
約翰‧史都瑞 《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 張君玫譯 台北市:巨流,2001。
派翠西亞‧克勞 《女性主義思想:欲望、權力及學術論述》 夏傳位譯 台北:
巨流,1997。
茱莉亞‧克莉斯蒂娃 《恐怖的力量》 彭仁郁譯 新店市:桂冠,2003。
茱蒂‧布倫 FOREVER 朋萱譯 台北:幼獅,2002。
席格蒙‧佛洛伊德 《圖騰與禁忌》楊庸一譯 台北:志文出版社,1989。
凱特‧米列特 《性的政治》 钟良明譯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齊格曼‧包蒙 《工作、消費與新貧》 王志弘譯 台北:巨流,2002。
綿矢莉莎 《Install 未成年載入》 陳惠莉譯 台北:尖端出版社,2005。
瑪格麗特‧艾特伍 《使女的故事》 陳小慰譯 台北:天培文化,2002。
瑪格麗特‧米德 《薩摩亞人的成年》 周曉虹,李姚軍譯 台北:遠流,1990。
嶽本野薔薇 《下妻物語─Yankee、羅莉塔、殺人事件》 夕唯譯 台北:尖端
出版社,2006。
羅蘭‧巴特 《流行體系(一)》敖軍譯 新店市:桂冠,1998。
羅蘭‧巴特 《流行體系(二)》敖軍譯 新店市:桂冠,1998。
羅蘭‧巴特 《神話學》 許綺玲,許薔薔譯 新店市:桂冠,1997。
羅蘭‧巴特等 《性別、身體與文化譯文選》 王志弘譯 自印,1995。
羅伯‧波卡克 《消費》 張君玫、黃鵬仁譯 台北:巨流,1995。
蘇珊‧威利斯等合著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 陳引馳譯 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
露西‧伊瑞葛來 《此性非一》 李金梅譯 新店市:桂冠,2005。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 《女性主義經典》 李清慧等譯 台北市:女書文化,1999。
期刊:
何春蕤 〈從反對人口販賣到全面社會規訓:台灣而少的NGO牧世大業〉。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五十九期 (2005年9月): 1-38。
迷走,〈禁忌的洛麗塔〉。《電影欣賞》第九十四期 (1998年7,8月): 48-52。
魏書娥 〈身體商品化、社會規範與多重現代性〉。《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第十三期 (2005年6月): 103-115。
魏書娥 〈生/ 死建構的社會學考察〉。《生死學研究》 第一期 (2005年1月):new window
67-95。
網站文章:
氓 (筆名) 〈蘇曼殊的「婆須蜜多」情結〉 網路資料來源:
stone.blogspot.com/2007/08/blog-post_2355.html,2007年8月14日。
晃晃 (筆名) 〈撒瑪利亞女孩〉 網路資料來源:http://ent.sina.com.cn 2004年
7月15日。
網站譯文:
溫蒂‧馬克艾若 〈有關賣淫的各種「解決方案」概述〉郭家珍譯 網路資料來源:intermargins.net/repression/sexwork/articles/2002Jul-Dec/2002年9月14
日。
英文部份
Baudrillard, Jean. Selected Writing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88.
Berger, John. Ways of Seeing. London: B.B.C. & Penguin Books Ltd., 1972.
Blackford, Holly V.. Out of this World: Why Literature Matters to girl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2004.
Douglas, Mary. Purity and Danger.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Foucault, Michel.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I.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
1990.
Foucault, Michel. Power/ 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 Other Writings. Colin
Gordon ed..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80.
Freud, Sigmund. Totem and Taboo.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50.
Freud, Sigmund. “The ‘Uncanny’.” Writing on Art and Literature. Werner
Hamacher & David E. Wellbery eds. Calif.: Stanford, 1997.
Gilbert, Sandra & Gubar, Susan. The Mad Woman in the Attic. Ed. Mary Eagleton.
Cambridge: Blackwell Publishers, 1986.
Millett, Kate. Sexual Politics. Urbana &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0.
Moi, Toril. Sexual/ Textual Politics:Feminist Literary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1985.
Mulvey, Laura.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Visual and Other
Pleasures New York: Palgrave, 1989.
Rich, Adrienne. “Re-forming the Crystal”. Touching Fire. Eds.Louise Hornton, Jan
Sturtevant & Amber Coverdale Sumrall. New York: Carroll & Graf
Publishers, 1989.
Showalter, Elaine. “Feminist Criticism in the Wilderness”. Modern Criticism and
Theory. Ed. David Lodge. New York: Longman Inc., 1988.
Sebold, Alice. The Lovely Bones. New York/ Boston: Back Bay Books, 2003.
Wilson, Elizabeth. “Mirror Writing: An Autobiography”.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 A Reader. Ed. Mary Eagleton. Cambridge: Blackwell Publishers,
1986.
Woolf, Virginia. The Voyage Out . New York: Oxford Uiniversity Press Inc., 1992.
Woolf, Virginia. A Room of One’s Own. St.Albans and London: Granada, 1977.
Barr, Marleen. “Feminist fabulation; or, playing with patriarchy vs. the
masculinization of metafiction ?” Women’s Studies 14(1987): 187-91.
Basso, Ann McCauley. “Nabokov’s Lolita”. Explicator 63, no.4 (1996 Summer):
237-38.
Bonner, Frances. “From the Female Man to the Virtual Girl: Whatever Happen to
Feminist SF?” Hecate 22.1(1996): 104-119.
Brison, Susan J.. “ Contentious Freedom:Sex Work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
Hypatia 21.4(2006): 192-196.
Kinsella, Sharon. “Minstrelized girls: male performers of Japan’s Lolita complex.”
Japan Forum 18.1(2006):65-83.
Lev, Grossman. “ Murdered, she wrote.” Time Europe 160.4 (2002): 62.
Peerman, Dean. “Paradise for Pedophiles.” Christian Century (2007): 10-11.
Ron Robert, Sandra Berstrȍm, and David La Rooy. “UK Students and Sex Work:
Current Knowledge and Research Issues.” Community &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no.17:(2007) 141-45.
Shelton, Jen. “‘The word incest’: sexual and linguistic coercion in Lolita.” Textual
Practice 13 no.2(1999):273-294.
Wilt, Judith. “Love/ Slave.” Victorian Studies (1994): 451-460.
Webb, Stephen H.. “Earth from above.” Christian Century 119 no.21 (2002):
20-2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