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圭峰宗密《原人論》研究
作者:林晏琳
作者(外文):Lin,Yan-Lin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指導教授:羅宗濤
熊琬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宗密原人論ZongmiYuanRenLu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2
生從哪裡來,死後往哪去,這兩個問題對於人類來說,是相當重要。宗密認為,心是生命本原,同時,也是一切事物的根本,而人的生命永恆是與心合而為一。《原人論》雖不是最早主張三教融和的著作,但宗密的「一心」觀點,從義理上融會儒道思想,卻是非常成功的。
一般認為,《原人論》的「一心」觀點,主要目的是融和三教,但都忽略此論背後的思想來源及印度文化因素。因此,本文先從宗密的個人背景、唐代的歷史背景,理解此論的造論原由,其次,分別由印度、中國文化探討《原人論》的理論架構,再者,從理論架構至此論內文的探討,希望對《原人論》有一個具體說明。
“How the birth begun” and “where do we go after death”, these two questions are very important to our human being. Zongmi thinks that the hṛdaya is a life original begin to, at the meantime, this is the fundamental of everything. Therefore, if searching for human being’s eternity life, we must integrate our heart and buddhata together. Although” YuanRenLun” is not the first one advocate theory of "The Integration of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at the earliest age. However, the point of view of Zongmi‘s “Hṛdaya”, successfully integrate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Generally thinking, the point at issue of " hṛdaya " from “YuanRenLun”, main purpose is to integrate three religions together. " hṛdaya " forgets the core were all came from India. First, this thesis is starting from the personal background of Zongmi and the background history of Tang Dynasty. It is to understand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theory of “YuanRenLun”. Secondly, this thesis is investigating the culture from India to China, how these two cultures structure the theory of “YuanRenLun”. From discuss the fundamental frameworks of this theory, this thesis specify a clear and concrete thought about “YuanRenLun”.
一、古典文獻
(一)佛學專書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9冊。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大方等如來藏經》,大正藏第16冊。
後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譯,《長阿含》,大正藏第1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8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8冊。
龍樹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十住毘婆沙論》,大正藏第26冊。
北涼.曇無讖譯,《涅槃經》,大正藏第12冊。
元魏.菩提流支譯,《佛說不增不減經》,大正藏第16冊。
梁.僧祐,《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冊。
陳.真諦,《金七十論》,大正藏第54冊。
陳.真諦譯,《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大正藏第29冊。
陳.真諦譯,《決定藏論》,大正藏第30冊。
陳.真諦,《大乘起信論》,大正藏第32冊。
隋.智顗,《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大正藏第33冊。
隋.智者,《妙華蓮華經玄義》,大正藏第33冊。
隋.天台智者,《金剛般若經疏》,大正藏第33冊。
隋.吉藏,《三論玄義》,大正藏經第45冊。
唐.玄奘,《瑜伽師地論》,大正藏第30冊。
唐.玄奘譯,《異部宗輪論》,大正藏第49冊。
唐.義淨,《佛說入胎藏會》,大正藏第11冊。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10冊。
唐.法藏,《起信論義記》,大正藏經第44冊。
唐.法藏,《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大正藏第45冊。
唐.道宣,《廣弘明集》,大正藏第22冊。
唐.道宣《集古今佛道論衡》,大正藏第52冊。
唐.慧苑,《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卍新纂續藏第3冊。
唐.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大正藏第35冊。
唐.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大正藏第36冊。
唐.澄觀,《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卍新纂續藏第5冊。
唐.法琳,《辯正論》,大正藏第52冊。
唐.玄嶷,《甄正論》,大正藏第52冊。
唐.宗密,〈圭峰遙稟清涼國師書〉,大正藏第39冊。
唐.宗密,《原人論》,大正藏第45冊。
唐.宗密,《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大正藏第33冊。
唐.宗密,《盂蘭盆經疏》,大正藏第39冊。
唐.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大正藏第48冊。
唐.宗密,《圓覺經大疏》,卍新纂續藏第9冊。
唐.宗密,《圓覺經略疏》,卍新纂續藏第9冊。
唐.宗密,《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卍新纂續藏第63冊。
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卍新纂續藏第9冊。
唐.宗密,《圓覺經略疏鈔》,卍新纂續藏第9冊。
唐.裴休,《勸發菩提心文》,卍新纂續藏第 58 冊。
唐.裴休,〈圭峰禪師碑銘並序〉,《全唐文》第743冊。
唐.道世,《法苑珠林》,大正藏第53冊。
南唐.靜、筠二禪師,《祖堂集》,新文豐出版社刊行。
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大正藏第51冊。
宋.贊寧,《宋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
宋.高麗沙門義天,《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大正藏第55冊。
宋.淨源,《原人論發微錄》,卍新纂續藏經第58冊。
宋.志磐,《佛祖統紀》,大正藏第49冊。
宋.普濟,《五燈會元》,卍新纂續藏第80冊。
宋.祖琇,《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卍新纂續藏第75冊。
元.圓覺,《華嚴原人論解》,卍新纂續藏經第58冊。
元.念常,《佛祖歷代通載》,大正藏第49冊。
元.普瑞,《華嚴玄談會玄記》,卍新纂續藏經第8冊。
明.楊嘉祚,《華嚴原人論合解》,卍新纂續藏經第 58 冊。
明.明河,《補續高僧傳》,卍新纂續藏第77冊。
清.續法,《法界宗五祖略記》,卍新纂續藏第77冊。

(二)其他專書
東漢.班固,《白虎通義》,《文淵閣四庫全書》,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東漢.王充,《論衡》,《文淵閣四庫全書》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東漢.鄭康成注,《乾坤鑿度》,《文淵閣四庫全書》,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東晉.葛洪,《元始上真眾仙記》,正統道藏第3冊,台灣:中文出版社,1986。
北齊.魏收,《釋老志》,《文淵閣四庫全書》,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正統道藏第3冊,台灣:中文出版社,1986。
梁.任昉,《述異記》,《文淵閣四庫全書》,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黃休復《益州名畫録》,《文淵閣四庫全書》,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孔穎達,《周易正義》,《文淵閣四庫全書》,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劉禹錫,《劉賓客全集》,《文淵閣四庫全書》,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文淵閣四庫全書》,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文淵閣四庫全書》,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元宗,《全唐文》,台北:匯文出版社,1961。
後晉.劉昫,《舊唐書》,《文淵閣四庫全書》,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李昉,《太平御覽》,《文淵閣四庫全書》,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李昉,《太平御覽》,《文淵閣四庫全書》,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文淵閣四庫全書》,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王溥《唐會要》,《文淵閣四庫全書》,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文淵閣四庫全書》,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王讜,《唐語林》,《文淵閣四庫全書》,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魏仲舉編,《五百家注昌黎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童宗說、張敦頤等編,《柳河東集注》,《文淵閣四庫全書》,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徐鉉増釋,《說文解字》,《文淵閣四庫全書》,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文淵閣四庫全書》(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謝守灝,《混元聖記》,正統道藏第16冊,台灣:中文出版社,1986。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文淵閣四庫全書》,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二、近人著作
(一)中文
潘重規編,《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敦煌卷子》第6冊,台北:石門圖書公司,1976。
印順,《中國禪宗史》,台中:廣益印書局,1978。
糜文開譯,《印度三大聖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印行,1980。
張曼濤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4》,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1。
恰特吉.達塔著,伍先林、李登貴譯,《印度哲學概論》,台北:黎明出版社,1983。
中村元等著、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台北:天華出版事業公司,1984。
方東美,《中國大乘佛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4。
玉城康四郎主編、許洋主譯,《佛教思想(二)─在中國的發展》,台北:幼獅文化,1985。
冉雲華,《宗密》,台北:東大出版社,1988。
藍吉富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68 》,台北:華宇出版社,1988。
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1989。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1990。
李世傑,《華嚴哲學要義》,台北:佛教出版社,1990。
中村元著、徐復觀譯,《中國人的思維方法》,台北:學生書局,1991。
饒宗潁,〈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姚衛群,《印度哲學》,台北:淑馨出版社,1996。
楊曾文編校,《神會和尚禪話錄》,北京:中華出版,1996。
姜義華主編,《胡適學術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7。
水野弘元等著、許洋主譯,《印度的佛教》,台北:法爾出版社,1998。
呂澂,《印度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社,1998。
高楠順次郎、木村泰賢著,高觀廬譯,《印度哲學宗教史》,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
饒宗潁,《饒宗潁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2。
姚衛群,《古印度六派哲學經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台北:里仁出版社,2007。
佐佐木教悟、高崎直道等著,釋達和譯,《印度佛教史概說》,高雄:佛光文化,2006。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灣:商務印書館,2007。
蔣忠新譯,《摩奴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7。
鐮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史》,台北:新文豐,2010。

(二)外文
木村泰賢,《印度六派哲學》(東京:丙午出版社),1920。
鎌田茂雄,《中國華嚴思想史之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65。
鎌田茂雄,《宗密教學の思想史的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5。

三、期刊論文
王能傑,〈韓昌黎闢佛之探微〉,弘光護專學報第11期,台中:弘光護專,1983。
冉雲華,〈宗密著「道俗酬答文集」的研究〉,華崗佛學學報第4期,台北:中華學術院
佛學研究所,1985。
傅偉勳,〈《大乘起信論》義理新探〉,中華佛學學報第3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1990。
黃國清,〈宗密之三教會通思想於中國佛教思想史上的意義〉,中華佛學研究第4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1999。new window
王開府,〈宗密<原人論>三教會通平議〉,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7期,台北:臺灣大學,2002。
黃俊威,〈試論部派佛教時代的人類來源說——以《長阿含.世記經》<世本緣品>作為
討論中心〉,《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台北:華梵大學哲學系),2002。

四、學位論文
洪志明,《宗密及其原人論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黃連忠,《宗密禪教一致與和會儒道思想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3。
趙明淑,《宗密思想初探》,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胡順萍,《宗密教禪一致思想之形成與影響》,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1995。
許民憲,《神會思想研究:兼論圭峰宗密對荷澤宗的記述與判攝》,國立政治大學,哲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蕭文真,《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3。

五、工具書
荻原雲來編纂,《梵和大辭典上》﹙台灣,新文豐出版社﹚,1988。
荻原雲來編纂,《梵和大辭典下》﹙台灣,新文豐出版社﹚,198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