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內線交易
作者:陳宗豪
作者(外文):CHEN TSUNG HAO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系
指導教授:郭土木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內線交易內線消息刑法法益抽象危險犯品格證據Insider tradingInside informationLegal interestOffender of abstract dangerCharacter eviden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我國內線交易罪繼受美國立法例,實務判決一般亦援引美國實務判決見解,作為解釋我國內線交易罪構成要件之依據,惟因而繼受了美國法有關內線交易罪消息是否重大、主觀犯意等爭議,以致判決見解歧異。本文認為解決之道,應回歸刑法原理,以內線交易保護法益之核心內涵,重新詮釋內線交易罪之構成要件,始能定紛止爭,正確解釋內線交易罪之構成要件。
此外,有關消息受領人主觀上是否知悉重大消息之舉證程度,實務上亦常見各審級法院心證門檻落差極大,本文實證研究我國近年重要之內線交易判決,提出品格證據非習性用法理論,認為法院除調查消息傳遞人與受領人間關係外,更應分析行為人股票交易歷史紀錄等相關間接證據,確認是否係因利用重大消息而為異常性之股票交易,始得作出令人信服之事實認定。
本文最後介紹我國內線交易偵查實務所面臨之困境及法院判決之發展趨勢,說明我國內線交易防制之實務運作流程,並提出於制度面上之改革芻議,期能作為未來我國證券監理單位查處與執法單位偵辦之反思。
U.S legislation and practical judgments generally recognized and enforced are used as the basis for interpreting the elements of Taiwan's insider trading regulation. However, this approach of adopting the U.S. law regarding insider trading crime has led to controversy regarding whether the information is material and the subjective element of the crime which has resulted in different opinions when determining judgments. In this article, we think the ultimate solu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criminal law. We must use the core meaning of protecting the legal interests of insider trading to reinterpret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insider trading offenses so as to redefine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insider trading offenses, putting a stop to disputation.
Moreover, it is also common practice that the degree of proof provided by the prosecution with respect to whether or not a tippee is subjectively aware of material information often varies greatly from the threshold of trial courts. In this article, we have studied Taiwan’s important insider trading cases of recent years, and have proposed the “Non-Propensity Uses of Character Evidence.” We suggest that, other than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ipper and the tippee, the court should further analyze related indirect evidence such as the historical stock trading records of the offender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stock tradings are irregular from the use of material information prior to making a convincing resolution.
In conclusion, we introduce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domestic insider trading investigation practices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urt judgments. We also explain the practical operating procedures of domestic insider trading prevention while proposing recommendations for system reformations. We hope this article will serve as a reference to Taiwan’s security regulation agencies and enforcement authorities.
論文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以作者姓氏比劃排列)

(一)專書
1、 王志誠等,實用證券交易法,新學林,2015年10月修訂4版。
2、 王皇玉,刑法總則,新學林,2017年10月修訂3版。
3、 王澤鑑,民法總則,自版,2014年2月增訂新版。
4、 王錦堂,大學學術研究與寫作,東華,1993年10月3版。
5、 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册,正中,2008年10月初版。
6、 余雪明,證券交易法:比較證券法,自版,2016年9月5版。
7、 吳巡龍,刑事訴訟與證據法全集,新學林,2008年11月初版。
8、 吳庚、盛子龍,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三民,2017年9月增訂15版。
9、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冊),自版,2008年1月增訂10版。
10、 林孟皇,金融犯罪與刑事審判,元照,初版,2010年1月。
11、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新學林,2017年9月8版。
12、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新學林,2017年9月8版。
13、 林鈺雄,檢察官論,新學林,2000年5月1版。
14、 郭土木,證券交易法論著選輯,自版,2016年2月增修再版。
15、 陳志龍,財經發展與財經刑法,元照,2006年12月出版。
16、 曾宛如,證券交易法原理,元照,2012年修訂版。
17、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上),元照,2003年5月出版。
18、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寓作,商鼎,2007年9月2版。
19、 廖大穎,證券交易法導論,三民,2011年9月修訂5版。
20、 劉連煜,內線交易構成要件,元照,2012年9月2版。
21、 劉連煜,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元照,2014年9月。
22、 蕭宏宜,未遂與犯罪參與,三民,2015年7月初版。
23、 賴英照,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自版,2017年9月3版。
24、 賴英照,誰怕內線交易,自版,2017年10月初版。
25、 賴源河,證券法規,元照,2012年9月7版。

(三)期刊
1、 李聖傑,從例外狀態考量財經刑法的新課題,月旦刑事法評論,第1期,2016年6月,頁19-28。
2、 周振鋒,自美國法觀點論我國內線交易罪重大消息之公開,現代財經法課題:賴源河教授八秩華誕祝賀論文集,五南,2018年12月初版第1刷,頁412-414。
3、 林仁光,西風東漸-談內線交易Civil Penalty制度之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231期,2014年7月,頁83-84頁。
4、 林志潔,內線交易「實際知悉」要件之舉證與心證門檻,月旦法學雜誌,第222 期,2013 年11 月,頁199。
5、 林志潔、麻詠真,財經犯罪與內線交易重大消息之判斷-臺北地方法院96年度重訴字第132號(綠點案)刑事判決評釋,月旦裁判時報,第10期,2011年8月,頁93。
6、 林國全,證券交易法第一五七條之一內部人交易禁止規定之探討,政大法學評論,第45期,政治大學法學院,頁264-265。
7、 武永生,內線交易案件獲悉與利用之爭論-股市之極限遊戲規則(一),銘傳大學法學論叢,第10期,2008年1月,頁175-225。
8、 張心悌,內線交易消息傳遞之民事責任,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74 期,2010年6月,頁105-106、114-117。
9、 張心悌,消息受領人偶然聽聞之內線交易責任-兼評臺灣高等法院104年度金上字第53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49 期,2016 年7 月,頁34。
10、 張心悌,財務預測重大性之判斷——兼論財務預測安全港制度,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84期,2012年12月,頁222-223。
11、 張心悌,從法律經濟學與資訊財產權探討內線交易理論:兼論內線交易內部人之範圍,臺大法學論叢,第37 卷第3 期,2008 年3 月,頁109-110。
12、 莊永丞,從美國內線交易被告持有內線消息與使用內線消息之論爭,論我國證券交易法應有之立場與態度,東吳法律學報,第23卷第1期,2011年1月,頁135-181。
13、 許恆達,刑法法益概念的茁壯與演變,月旦法學雜誌,第197期,2011年10月,頁140以下。
14、 郭土木,重大金融犯罪自首自白與緩起訴制度適用問題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272期,2017年12月,頁21。
15、 郭大維,評內線交易中有關「內線消息」與消息「公開」之認定-評最高法院一○四年度台上字第三七六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44期,2016年2月,頁14-22。
16、 郭大維,當財務預測遇上內線交易-財務預測資訊是否為重大影響股票價格之消息?,月旦法學教室,第185期,2018年2月,頁45-46。
17、 陳宗豪,從內線交易談品格證據之非習性用法,檢察新論,第12期,2012年7月,頁117-132。
18、 惲純良,內線交易罪保護法益的探索:以市場效率假設及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為核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2017年6月,第46卷第2期,頁491-551。
19、 惲純良,誰的標準?誰的具體?─評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3877號判決:內線訊息具體性的認定標準,月旦法學雜誌,第254期,2016年7月,頁222-226、228-229、231。
20、 黃章令,再論內線交易持有說與利用說-從最高法院九十四年度台上字第一四三三號刑事判決(訊碟案)談起,成大法學,第31期,2016 年6 月,頁51-53。
21、 黃朝琮,內線消息傳遞責任之探討,法令月刊,第67卷第6期,2016年6月,頁359。
22、 劉成墉,內線交易消息受領人之探討–以遠距消息受領人為中心,銘傳大學法學論叢,第17期,2012年6月,頁172-173。
23、 劉連煜,內線交易之主觀要件,月旦法學教室,第106期,2011年8月,頁81-82。
24、 蕭宏宜,摻偽假冒的刑事爭議間題,台灣法學雜誌,第242期,2014年2月,頁66-78。
25、 賴英照,內線交易的紅線─重大消息何時明確?中原財經法學,第36期,2016年6月,頁 25。
26、 賴英照,知悉消息或利用消息的論辯,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53期,2016年10月,頁1-69。
27、 賴源河、郭土木,企業併購訊息與內線交易重大消息明確點認定之探討,中正財經法學,第4期,2012年1月,頁41。

(四)專書論文
1、 林仁光,我國內線交易採取行政處罰可行性之探討,臺灣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委託研究計劃,2012年11月,頁144-153。
2、 林書楷,內線交易之因果關聯與刑事舉證責任,收錄於:刑事法理論與財經刑法之接軌,翰蘆,2012年11月,頁239-268。
3、 武永生,股市極限遊戲-內線交易:規範之迷思與際限,賴英照講座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當前公司與證券法制新趨勢,元照,2016年8月初版1刷,頁647。
4、 莊永丞,論外部人內線交易之證券詐欺責任,賴英照講座教授七秩華誕祝賀論文集-當前公司與證券法制新趨勢,元照,2016年8月初版,頁672。
5、 郭大維,內線交易的規範主體,收錄於:內線交易與操縱股價,元照,2017年8月,頁28-55。

(二) 學位論文
1、 申心蓓,內線交易中重大消息認定之實務分析-以企業併購案例為中心,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科技法律學程碩士論文,2012年7月。
2、 江俊彥,從「資訊不對稱」觀點論公司併購消息之規範-附論公司法上合併資訊之公開,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3、 林宣佑,內線交易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2010年6月。
4、 林宥宏,台灣內線交易制定豁免條款之妥適性,私立逢甲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1月。
5、 邱培慎,內線交易罪之主觀要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5月。
6、 洪碩甫,美國內線交易執法實證研究:以SEC 2009至2012年之個案為核心,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科技法律學程碩士論文,2014年8月,頁34-37。
7、 紀文富,論內線交易行為人之主觀惡意,私立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系碩士論文,2008年7月。
8、 孫昱琦,內線交易法規範之立法沿革及實務發展─以我國法規修正與實務發展之互動為中軸,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6 月。
9、 翁楷嵐,內線交易罪之保護法益與構成要件解釋,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1月。
10、 張明煌,我國證券市場法制之研究-以內線交易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11月。
11、 張瑞玲,內線交易重大消息之認定與豁免條款之研究—以我國法院實務為中心,國立臺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
12、 莊嘉蕙,內線交易之實證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科技法律組碩士論文,2009年7月。
13、 陳冠潔,我國內線交易規範行為主體與責任類型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7月。
14、 陳照世,從歐盟與英國市場濫用防制計畫反思我國對內線交易與操縱市場之制度設計,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15、 楊宛臻,我國內線交易規範之研究─以台開案為中心,私立輔仁大學財經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年6 月。
16、 劉千鳳,有價證券內線交易犯罪偵審之實證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
17、 劉嘉宏,內線交易關於重大消息之認定—以企業併購案件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財經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7月。
(五)網路資料
1、 力特光電內線交易案 前董座更審逆轉改無罪,楊國文,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2585491
2、 大霸電子內線交易案含冤莫白,謝璦竹,旺報電子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2585491
3、 司法的自我反省 從浩鼎案無立論基礎的起訴談起,李屏生,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2585491
4、 司法院網站國民參與刑事審判https://www.judicial.gov.tw/index.asp
5、 犯重罪免驚?群聯董座緩起訴遭撤銷,蘋果日報電子報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71117/1243208/5l4
6、 由胖達人事件看:為什麼臺灣的內線交易很少被定罪?,商周雜誌網路版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aspx?id=6587&type=Blog&p=2
7、 兆豐銀遭罰案—北檢分案朝洗錢方向偵辦,張文川,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803079
8、 東森內線交易案纏訟12年王令麟無罪定讞,張文川,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2585491
9、 胖手指不稀奇,股市錯帳一籮筐,經濟日報電子報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710/3044149
10、 財訊雙周刊第432期,胖達人變騙達人扯出炒股疑雲,貪婪戰爭/勁永禿鷹案,商業週刊http://www.nownews.com/2005/07/06/320-1813468.htm#ixzz1fe0jkzz
11、 財經犯罪的緩起訴,林志潔,中時電子報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170918004819-262105?chdtv
12、 捲入漢微科涉嫌內線交易案前商總理事長之子不起訴,謝君臨,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2585491
13、 趙建銘炒股審13年第5度發回,無罪機率大增,劉志原,鏡周刊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90627inv003

二、英文部分(Alphabetical Order)

I. Books
1.Cox et al., Securities Regulation, Cases and Materials (2009).
2.Donald C. Langevoort, Insider Trading: Regulation, Enforcement & Prevention
(2015).
3.Donald C. Langevoort, Rereading Cady, Roberts: The Ideology and Practice of
Insider Trading (1999).
4.Jeffery D. Bauman, Corporations Law and Policy-Materials and Problems (2010).
5.John C. Coffee, Jr., Joel Seligman & Hillary A. Sale, Securities Regulation, Cases &
Materials (2007).
6.John P. Anderson,Insider Trading: Law, Ethics, and Reform (2018).
7.Kathleen F. Brickey, Corporate and White Collar Crime, Cases & Materials
(2006).
8.Louis Loss, Fundamentals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1988).
9.Stephen M. Bainbridge, Insider Trading Law and Policy (2014).
10.Thomas Lee Hazen & David L. Ratner, Securities Regulation: Class and Materials (2002).
11.Thomas Lee Hazen, The Law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2009).
12.William K. S. Wang & Marc I. Steinberg, Insider Trading (2010).

Ⅱ.Periodicals
1.Adam R. Nelson, Extending Outsider Trading Liability Thieves, 80 Fordham L. Rev.(2012).
2.Bruce A. Hiler, The SEC and the Court’s Approach to Disclosure of Earnings Projections, Assets Appraisals and Other Soft Information: Old Problems, Changing Views, 46 MD. L. REV.(1987).
3.Donald C. Langevoort, “Fine Distinctions” in the Contemporary Law of Insider Trading, 2013 Colum. Bus. L. Rev.(2013).
4.Gary Lawson, The Ethics of Insider Trading, 11 Harvard. J.L. & Pub. Policy (1988).
5.Imwinkelried, The Need to Amend the Federal Rule of Evidence 404(b):The Threat to the Future of the Federal Rules of Evidence, 30 Vill. L. Rev. (1985).
6.Jill E. Fisch, Start Making Sense: An Analysis and Proposal for Insider Trading Regulation, 26 GA. L.Rev. 179(1991).
7.John C. Coffee Jr., Introduction: Mapping the Future of Insider Trading Law: Of Boundaries, Gaps, and Strategies, 2013 Colum. Bus. L. Rev. (2013).
8.Jonathan R. Macey, Beyond the Personal Benefit Test: The Economics of Tipping by Insiders, 2 J. L. &Pub. Aff, 27, 49(2017).
9.Jonathan R. Macey, The Genius of the Personal Benefit Test, 69 Stan. L. Rev. 64, 64-66 (2016).
10.Kathleen Coles, The Dilemma of the Remote Tipper, 41 Gonz. L. Rev. (2006).
11.Laura Palk, Ignorance Is Bliss: Should Lack of Personal Benefit Knowledge immunize Insider Trading?, 13 Berkeley Bus. L. J. 101, 101-48 (2016).
12.Raymond L. Baribeault, Insider Trading:The Current Move toward Increasing Civil and Criminal Liability for an Ill-defined Crime and the Need for a Definition, 14 Vt. L. Rev. (1989).
13.Richard A. Booth, The Two Faces of Materiality, 38 Del. J. Corp. L. (2013).
14.Richard C. Sauer, The Erosion of the Materiality Standard in the Enforcement of the Securities Laws, 62(2) Bus. Law. (2007).
15.Robert A. Prentice, Permanently Reviving the Temporary Insider,36 J. Corp. L (2011)
16.Shannon Seiferth, No More QuId Pro Quo: Abandoning the Personal Benefit Requirement in Insider Trading Law, 50 Mich. J. L. Reform. 175, 213-214 (2016).
17.Shawn Marie Boyne, Procedural Economy in Pre-trial Procedure: Developments in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24 S. CAL. INTERDISC. L.J. 329, 332 (2015).
18.Steven McNamara, Insider Trading and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Strong Recipracity, Cheater Detection, and the Expanding Boundaries of the Law, 22 Va. J. Soc. Pol’y &l. (2015).
19.Thomas C. Pearson & Gideon Mark, Investigations, Inspections, and Audits in the PosT-Sox Environment, 86 Neb. L. Rev. 43, 73-74 (200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