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業必歸會下強制會員制之研究
作者:張祐齊
作者(外文):CHANG,YU-CHI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系
指導教授:吳志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業必歸會強制會員制營業同業公會職業同業公會國家理論統合主義制度性保障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自由業準公法社團compulsory membership systembusiness trade associationoccupational guildnational theorycorporatisminstitutional guaranteespecialized occupations and technical personnelfreelance industryquasi-public law association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業必歸會制度可分為營業同業公會及職業同業公會兩種,前者是依據商業團體法或工業團體法組成之公司、商號或工廠所組成之同性質之營業同業公會,後者則是依據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考試及格依法必須組成及加入之職業同業公會,而此種從行會制度演變的制度對於人民基本權之侵害甚鉅,且目前整體之架構尚以威權時期之制度加以運行至今,實有必要深入之檢討。
本論文從法本質論、立法論、法解釋論及法適用論加以探討營業同業公會及職業同業公會所面臨之問題,在法本質論階段,營業同業公會與國家理論息息相關,而職業同業公會則應從制度性保障為斷,立法論上,兩者現行所適用之法制,多數為威權戒嚴時期之法律,與現行民主體制所應遵循之原理原則顯的格格不入,實有大幅修正之必要,至於法解釋論及法適用論上則因司法實務之保守見解,往往墨守成規無法對於業必歸會制度為開創性之見解。
由於司法院釋字第724號解釋在各大法官之意見書啟示下,本論文承襲相關見解加以延伸並深入研究,認為業必歸會之制度已經到了必須改革之地步,而在營業同業公會部分,本論文認為其性質為私法社團,因其不具公益性,故採業必歸會應屬違憲之舉,而應採開放競爭之方式,以市場機制取代管制,至於職業同業公會則具有高度之公益性而屬準公法社團,採取業必歸會應屬合憲之舉,然所謂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與行政院辦理之證照考試界限已日趨模糊,對此本論文認為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之認定必須滿足自由業之特徵,而其中最為重要者即是組織職業同業公會及業必歸會制度。
綜上所述,現行業必歸會制度不論是法本質論、立法論、法解釋論及法適用論均產生重大之爭執及疑義,本論文對此研究其中爭點並提出相關解決之道。
The compulsory membership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the former is the business trade association that established by companies that set up according to commercial group regulations or industrial groups regulations while the later is the occupational guild that established by professionals who pass the qualification exams. This kind of system evolved from the guild system has greatly infringed upon the basic rights of the people, and the current overall structure has been operating since the authoritarian era.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an in-depth review.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business trade associations and occupational guilds from the theories of nature of law, legislation, law interpretation and law application. At the stage of nature of law theory, business trade association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national theory, while occupational guilds should be discussed from institutional guarantees. In terms of legislation theory, most of the applicable regulations for business trade associations and occupational guilds are established during the authoritarian era, which are obviously incompatible with the principles under current democratic system; thus there is a need for substantial amendments. As for the law interpretation theory and law application theory, because of the conservative views of judicial practice, they often stick to the rules and cannot offer groundbreaking comments for the compulsory membership system .
According to opinions of grand justices basing on the Interpretation No. 724 of Judicial Yuan, this thesis inherits the relevant insights and extends it and conducts in-depth research.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compulsory membership system has inevitability reached the reforming stage. In the part of business trade associations,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its nature is a private law association. Because it is not for public welfare, it is in conflict with constitutions when applying compulsory membership system. Instead, open competition should be adopted and market mechanisms should be applied. As for occupational guilds, they are quasi-public law associations due to its high degree of public welfare nature. Therefore, it should conform with constitutions to adopt compulsory membership system. However, the boundaries between the so-called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qualification exams and the license examinations handled by the Executive Yuan have become blurred.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identification of specialized occupations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must mee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eelance industry, and the most important ones are the organization of occupational guilds and the compulsory membership system.
In summary, the current compulsory membership system has caused major disputes and doubts, whether in the theory of nature of law, legislation, law interpretation, or application of law.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isputes and proposes relevant solutions.
中文文獻(依姓氏筆劃排序)
專書
H.Maurer著,高家偉譯,行政法學總論,臺北,元照,2002年9月。
王振寰,誰統治臺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臺北,巨流,1996年9月。
王國聯,我國工商業團體制度之研究,臺北,內政部社會司,1995年4月。
王澤鑑,人格權法,臺北,自版,2012年1月。
王澤鑑,民法總則,臺北,自版,2017年3月。
王澤鑑,債法原理,臺北,自版,2009年9月。
王泰升、曾文亮,二十世紀臺北律師公會會史,臺北,臺北律師公會,2005年5月。
史尚寬,民法總論,臺北,自版,1990年8月。
全漢升,中國行會制度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8月。
吳志光,行政法,臺北,新學林,2020年9月10版。
吳 庚、盛子龍,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臺北,三民,2020年10月16版。
吳 庚、陳淳文,憲法理論與政府體制,臺北,三民,2019年9月6版。
吳 定,公共政策辭典,臺北,五南,1998年1月。
吳 定,公共政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3年12月。
吳忠吉、黃城,職業團體之屬性暨在公民社會中之角色研究,臺北,內政部,2004年12月。
吳俊毅,辯護權論,新北,正典,2009年1月。
吳信華,憲法釋論,臺北,三民,2018年9月3版。
李建良,行政法基礎十講,臺北,元照,2017年9月7版。
李惠宗,行政法要義,臺北,元照,2020年9月8版。
李惠宗,法學方法論,臺北,新學林,2018年9月3版。
李惠宗,憲法要義,臺北,元照,2020年9月8版。
李震山,行政法導論,臺北,三民,2019年2月11版。
汪渡村,公平交易法,臺北,五南,2015年9月6版。
林明鏘,行政法講義,臺北,新學林,2019年9月5版。
林誠二,民法債編總論(上),臺北,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9月。
林錫堯,行政法要義,臺北,元照,2016年8月4版。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臺北,元照,2020年3月7版。
邱聰智,民法總則(上),臺北,三民,2005年2月。
金東熙著,趙峰譯,行政法Ⅱ,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
姜世明,律師責任論,臺北,元照,2004年4月。
施啟揚,民法總則,臺北,三民,2010年8月8版。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月旦,1994年7月。
孫本初,公共管理,臺北,智勝文化,2005年6月4版。
張金鑑,人事行政學,臺北,中國行政學會,1961年2月。
張恆忠,上海總商會研究(1902-1929),臺北,知書房,1996年8月。
張潤書,行政學,臺北,三民,2020年5月5版。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現代憲法論,臺北,元照,2008年10月4版。
許育典,人權、民主與法治-當人民遇到憲法,臺北,元照,2018年2月5版。
許育典,憲法,臺北,元照,2019年9月9版。
許慶雄,憲法概論-日本政治與人權,臺北,新學林,2013年6月。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6月2版。
陳 敏,行政法總論,臺北,新學林,2019年11月10版。
陳慈陽,憲法學,臺北,元照,2016年3月3版。
陳新民,行政法學總論,臺北,三民,2020年7月10版。
陳新民,憲法學釋論,臺北,三民,2018年7月9版。
陳銘祥,內政部主管法律有無侵害人權顧慮之檢討研究,臺北,內政部,2004年4月。
陳銘祥,法政策學,臺北,元照,2019年5月2版。
莊國榮,行政法,臺北,元照,2020年9月6版。
彭懷恩,比較政治:當代各國政體解讀,臺北,風雲論壇,1996年8月。
黃 立,民法總則,臺北,元照,2005年8月4版。
黃國昌,民事訴訟法教室Ⅰ,臺北,元照,2009年4月。
黃越欽(黃鼎佑增修),勞動法新論,臺北,翰蘆,2015年9月5版。
黃源盛,中國法史導論,臺北,犁齋社,2016年2月3版。
劉佩怡,我國專技人員證照制度與人才國際接軌之研究,臺北,考試院,2011年12月。
劉宗德、賴恆盈,台灣地區行政訴訟:制度、立法與案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
蔡文輝,社會學,臺北,三民,2015年6月6版。
鄭玉波,民法總則,臺北,三民,1995年8月10版。
蕭文生,國家法(Ⅰ)-國家組織篇,臺北,元照,2008年8月。
蕭文生,行政法-基礎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2020年8月3版。
羅傳賢,立法學實用辭典,臺北,五南,2007年3月2版。
羅傳賢,立法程序與技術,臺北,五南,2008年7月5版。
蘇永欽、何之邁,健全民間工商組之法制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健全經社法規工作小組,1992年5月。
專書論文
山本隆司著,劉宗德譯,日本公私協力之動向與課題,收錄於全球化下之管制 行政法,臺北,政治大學法學院公法中心,2011年5月(202-217頁)。
吳志光,公法社團的制度與憲法保障-從農田水利會去公法人化的爭議談起,收錄於自治行政之民主正當性與監督,臺北,元照,2020年2月(81-107頁)。
吳志光,專門職業人員之懲戒與正當法律程序,收錄於當代公法新論(中)-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臺北,元照,2002年7月(463-496頁)。
吳秀明、楊坤樵,憲法與我國經濟部門之基本秩序,收錄於部門憲法,臺北,元照,2006年1月(72-88頁)。
李建良,論公法人在行政組織建制上的地位與功能-以德國公法人概念與法制為借鏡,收錄於行政管理論文選輯第17輯,2003年7月(349-380頁)。
李震山,論憲法意義下之「集體權」,收錄於公法學與政治理論一吳庚大法官榮退論文集,臺北,元照,2004年10月(169-192頁)。
城仲模,德國及法國行政命令制度之研究,載於氏著行政法之基礎理論,臺北,三民,1991年10月(89-172頁)。
莊春發,經濟與法律,收錄於部門憲法,臺北,元照,2006年1月(167-206頁)。
許春鎮,德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管理法制,收錄於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管理法制之探討(行政院97年度法制研討會),臺北,行政院法規委員會(1-72頁)。
郭介恆,美國專門職業人員法制初探,收錄於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管理法制之探討(行政院97年度法制研討會),臺北,行政院法規委員會,2008年12月(73-128頁)。
郭中玲,考試權獨立行使所面臨的困境與對策,收錄於我國考試權與監察權之發展與變革,臺北,時英出版社,2006年8月(51-88頁)。
陳建文,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管理法制之檢討-法制作業知識管理的思考觀點,收錄於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管理法制之探討(行政院97年度法制研討會),臺北,行政院法規委員會,2008年12月(167-304頁)。
陳新民,立法裁量權之界限-試論NCC組織法的違憲性問題,載於氏著法治國家原則之檢驗,臺北,元照,2007年7月(56-102頁)。
陳新民,論憲法委託之理論,載於氏著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臺北,元照,2002年7月5版(37-93頁)。
黃錦堂,行政組織法之基本問題,收錄於行政法(上),臺北,元照,2006年10月3版(241-298頁)。
趙永茂,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與政治民主化的關係,載於氏著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臺北,翰蘆出版社,1998年9月2版(227-244頁)。
蔡茂寅,比例原則在受益行政領域之適用,收錄於月旦法學教室(3)公法學篇,臺北,元照,2002年2月(118-119頁)。
劉宗德,公法與私法之區別,載於氏著制度設計型行政法學,臺北,元照,2009年5月(50-74頁)。
劉宗德,日本公益法人、特殊法人及獨立行政法人制度之分析,載於氏著制度設計型行政法學,臺北,元照,2009年5月(113-147頁)。
蘇永欽,經濟憲法作為政治與經濟關係的基本規範-從昔日德國爭議來看今日臺灣回應之道,收錄於新世紀經濟法制之建構與挑戰─廖義男教授六秩誕辰祝壽論文集,臺北,元照,2002年9月(127-161頁)。
期刊專論
丁穩勝、陳孟秀,單一入會、全國執業,全國律師月刊第20卷第9期,2016年9月(78-81頁)。
毛書傑,同業公會與聯合行為,公平交易季刊第23卷第3期,2015年7月(93-128頁)。
王 琦,簡述西歐行會產生發展及其衰亡,北方文學2011年2月刊(中國大陸),2011年2月(96-97頁)。
王韻茹,律師執業必歸「多」會的合憲性,月旦法學教室第187期,2018年5月(6-8頁)。
朱一笑,中國行會與西歐行會比較,法制與社會2011年第4期(中國大陸),2011年7月(193頁)。
朱 英,中國行會史研究的幾個問題,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10期(中國大陸),2005年10月(38-46頁)。
朱 英,中國行會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歷史研究2003年第2期(中國大陸),
2003年3月(155-174頁)。
江玉林,人性尊嚴的移植與混生-臺灣憲政秩序的價值格局,月旦法學雜誌第255期,2016年8月(64-74頁)。
吳志光,現行律師懲戒制度之檢討-為完善職業懲戒法庭(法院)而催生,全國律師月刊第10卷第9期,2006年9月(8-27頁)。
吳信華,基本權利的體系思考,月旦法學教室第9期,2003年7月(122-132頁)。
吳秦雯,行政契約之定義與適用-由吳庚教授之學說出發,中研院法學期刊第2019特刊2期,2019年12月(211-256頁)。
吳煜宗,私事的自己決定,月旦法學教室第6期,2003年4月(10-11頁)。
吳煜宗,制度性保障,月旦法學教室第10期,2003年8月(36-39頁)。
吳 慧,會館、公所、行會:清代商人組織演變述要,中國經濟史研究1999年 第3期(中國大陸),1999年3月(111-130頁)。
李仁淼,職業自由與違憲審查方法,月旦法學教室第155期,2015年9月(36-49頁)。
李以德,性工作者工作權保障之憲法基礎,真理財經法學第4期,2010年3月(129-158頁)。
李東穎,德國經濟憲法爭議的啟發性意義,東吳法律學報第27卷第4期,2016年4月(69-100頁)。
李東穎,職業公會之自治權限與法律保留原則-台北高等行政法院105年度訴字第551號判決,臺灣法學雜誌第331期,2017年1月(129-132頁)。
李建良,經濟管制的平等思維-兼評大法官有關職業暨營業自由之憲法解釋,政大法學評論第102期,2008年4月(71-157頁)。
李惠宗,死後取精-基本權與人性尊嚴的衝突?,月旦法學教室第37期,2005年11月(6-7頁)。
李惠宗,論營業許可基準之司法審查-兼論我國憲法上營業自由之限制,經社法
制論叢第5期,1990年1月(227-264頁)。
李惠宗,憲法工作權保障系譜之再探-以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為中心,憲政時代第29卷第1期,2003年7月(121-157頁)。
李惠宗,職業自由主觀要件限制之違憲審查-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五八四號解釋評析,憲政時代第30卷第3期,2005年1月(255-294頁)。
李震山,人性尊嚴,法學講座第17期,2003年5月(1-18頁)。
李震山,德國抗制恐怖主義法制與基本權利保障,月旦法學雜誌第131期,2006年3月(5-20頁)。
林子傑,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資格取得之憲法問題-以司法院釋字第655號解釋為中心,世新法學第9卷第2期,2016年6月(405-465頁)。
林子儀,言論自由之理論基礎,臺大法學論叢第18卷第1期,1988年12月(227-275頁)。
林明鏘,同業公會與經濟自律-評大法官及行政法院相關解釋與判決,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71期,2009年9月(41-79頁)。
林騰鷂,公法上社團法人,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18期,2003年6月(1-21頁)。
金志霖,論西歐行會的組織形式和本質特徵,東北師大學報第193期(中國大陸),2001年9月(71-77頁)。
城仲模,依法行政原理之現代意義,月旦法學雜誌第50期,1995年3月(52-54頁)。
姚立明,憲法工作權之性質-簡介西德憲法法院四個代表性判例,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4卷第2期,1989年6月(134-144頁)。
胡春雷,憲法「國民經濟」條文之探討,經濟研究年刊第5期,2004年12月(1-25頁)。
胡博硯,憲法對私有財產權的保障,台灣國際法期刊第12卷第2期,2015年6月(55-68頁)。
張世杰,國家、市場與社會:一個宏觀的行政革新理念之啟事,中國行政評論第3卷第3期,1994年3月(161-212頁)。
張哲源,自由業初探,軍法專刊第52卷第2期,2006年4月(53-65頁)。
張哲源,律師工作權(職業自由)之限制-法律扶助工作為律師之義務抑或權利?,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20期,2004年6月(41-111頁)。
張錕盛,德國公經濟法體系初探-一個我國法學研究的缺口,月旦法學雜誌第63期,2000年8月(167-177頁)。
清水盛光著,陳慈玉譯,傳統中國行會的勢力,食貨月刊第15卷(1-2),1985年6月(49-78頁)。
莊春發,聯合行為相關問題研究- 行為主體、聯絡意思、市場範圍之界定,競爭與通訊政策第7卷第3期,2003年5月(3-27頁)。
許志雄,制度性保障,月旦法學雜誌第8 期,1995年12月(40-49頁)。
許志雄,結社自由與違憲審查-司法院釋字第六四四號解釋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63期,2008年12月(173-193頁)。
許育典,人民團體理、監事的結社與職業自由保障-兼評釋字第七二四號解釋,月旦裁判時報第32期,2015年2月(5-13頁)。
許宗力,國家機關的法人化-行政組織再造的另一種途徑,月旦法學雜誌第57期,2000年2月(26-39頁)。
許宗力,基本權利:第二講-基本權的功能,月旦法學教室第2期,2002年12月(72-80頁)。
許宗力,基本權利:第六講-基本權的保障與限制(上),月旦法學教室第11期,2003年9月(64-75頁)。
許春鎮,論公法社團之概念及其類型,東吳大學法律學報第16卷第2期,2004年12月(93-158頁)。
許春鎮,論自治行政之概念及其類型,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59期,2006年9月(1-57頁)。
許春鎮,論功能自治行政之概念及其類型-附論我國現況,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59期,2020年5月(55-114頁)。
許春鎮,論強制會員制之憲法問題-兼論我國法制,臺北大學法學叢刊第94期,2015年6月(1-66頁)。
許春鎮,德國專門職業與技術人員管理法制,臺灣海洋法學報第7卷第2期,2008年12月(23-79頁)。
陳世民,行政契約認定標準-以「台北市犬貓絕育特約動物醫院契約」為例,銘傳大學法學叢刊第11期,2009年6月(53-77頁)。
陳啟垂,訴訟途徑錯誤的處置—民事法院與行政法院之間訴訟案件的移送制度,興大法學第3期,2008年5月(1-32頁。
陳榮隆,同業公會為聯合行為主體之研究-兼評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公處字第95012號及95013號處分,月旦民商法第20期,2008年6月(22-39頁)。
陳聰富,民法講座:第五講-社團法人的法律適用,月旦法學教室第143期,2014年9月(42-56頁)。
程明修,經濟行政法上之「自我限制協定」,月旦法學教室第1期,2002年10月(20-21頁)。
程麗弘,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與服務經濟時代證照市場發展趨勢探討,國家菁英季刊第1卷第3期,2005年10月(99-110頁)。
黃昭元,憲法權利限制與司法審查標準:美國類型化多元標準模式比較分析,臺大法學論叢第33卷第3期,2004年5月(45-148頁)。
黃鉦堤,從三種政治學方法論評價統合主義-以西德經驗為例,人文與社會研究學報第43卷第1期,2009年4月(91-105頁)。
葉子超,社團罰的法律性質與法院審查權,法令月刊第49卷第10期,1998年10月(22-29頁)。
葛克昌,德國電動玩具之營業自由與管制,月旦法學雜誌第17期,1996年10月(9-15頁)。
董保城,從大法官釋字第六五五號解釋論憲法第八六條專門職業資格專業證照之建構,月旦法學雜誌第172期,2009年9月(269-286頁)。
董保城,釋字第655號解釋對維護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考試法建構之探討,國家菁英季刊第5卷第2期,2009年6月(1-13頁)。
詹鎮榮,德國法中「社會自我管制」機制初探,政大法學評論第78期,2004年4月(79-120頁)。
廖益興,台灣威權體制及其轉化的效應,政治學報第21期,1993年12月(77-98頁)。
廖福特,司法審判於兩公約人權保障思維所面臨之挑戰-行政法院適用兩公約之檢視,法學叢刊第59卷第2期,2014年4月(1-42頁)。
廖福特,集會及結社自由權:歐洲人權法院判決之分析,政大法學評論第67期,2001年9月(59-111頁)。
劉孔中,專門職業服務解除管制及其競爭規範之研究,律師雜誌第241期,1999年10月(66-93頁)。
劉建宏,德國法上之職業自由,憲政時代第18卷第2期,1992年10月(57-106頁)。
劉建宏,財產權,法學講座第29期,2004年9月(1-16頁)。
劉清波,論法律科學與研究方法,法令月刊第34卷第9 期,1981年9月(6-8頁)。
劉靜怡,言論自由:第一講—「言論自由」導論,月旦法學教室第26期,2004年12月(73-81頁)。
蔡宗珍,人性尊嚴之保障作為憲法基本原則,月旦法學雜誌第45期,1999年2月(99-102頁)。
蔡宗珍,營業自由之保障及其限制-最高行政法院2005年11月22日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決議評釋,臺大法學論叢第35卷第3期,2006年5月(277-316頁)。
蔡進良,中央行政組織法變革之另一取向-日本獨立行政法人制度之引介,月旦法學雜誌第83期,2002年4月(171-181頁)。
蔡榮耕,Gideon's Trumpet 被告的受有效辯護權,全國律師第12卷12期,2008年12月(21-45頁)。
蔡維音,財產權之保護內涵與釋義學結構,成大法學第11期,2006年6月(31-74頁)。
蔡震榮、黃清德,論司法院釋字第724號解釋有關人民團體期限整理案,法令月刊第66卷第1期,2015年1月(36-57頁)。
顏廷棟,專門職業適用競爭法規範之探討--以臺北市會計師公會聯合行為案之檢討為例,公平交易季刊第22卷第2期2014年4月(1-46頁)。
蘇永欽,財產權的保障與大法官解釋,憲政時代第42卷第3期,1998年12月(19-64頁)。
學位論文
王朝枝,台灣工業團體特質與演變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李達嘉,商人與政治-以上海為中心的探討(1895-1914),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吳冠民,論商工團體業必歸會制度之合憲性,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
林政緯,政黨、派系與選舉關係之研究:台中市市長、市議員及立委選舉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張榕容,政府律師制度之研究-以美國政府律師制度為析論之主要參據,輔仁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馮惠平,考試院組織之由來與演進及未來發展之研究-兼論外國法之比較,輔仁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2018年。
葛 韻,專門職業證照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謝連參,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考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1985年。
蘇奕全,論倫理規範與律師業務之關係-從信賴關係談起,輔仁大學法律系碩士 論文,2011年。
研討會座談會紀錄
「從法易通事件談起:論律師倫理規範與競爭法之交錯座談會會議紀錄」,月旦法學雜誌第188期,2011年1月。
政府出版品
我國「職業團體法」之立法架構研析意見,內政部。
行政院法規委員會95年度第5次諮詢會議案由說明,收錄於行政院法規委員會諮詢會議記錄彙編(第4輯),臺北,行政院法規委員會,2006年12月。
網路
工業團體法之立法沿革,載於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History.aspx?pcode=D0050103,(最後瀏覽日:2020年10月16日)。
牙醫師公會案 8人起訴33人簽結,載於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527696,(最後瀏覽日:2020年12月25日)。
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簡介,載於http://www.twba.org.tw/cogniz_profile.htm,(最後瀏覽日:2020年8月30日)。
內政部,內政部回覆人民陳情,載於https://law.ndc.gov.tw/Suggestions_detail.aspx?ID=9383,(最後瀏覽日:2020年9月6日)。
公平交易委員會,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同業公會等事業團體之規範說明,載於https://www.ftc.gov.tw/law/LawContent.aspx?id=FL034246(最後瀏覽日:2020年9月28日)。
政府管太多:上訴須找律師-行政訴訟「惡法」,蘋果日報,2014年4月21日,載於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40421/35780435/,(最後瀏覽日:2020年4月6日)。
挺英味濃!這團體會場入口就放蔡英文與邱泰源合照,載於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2973317,(最後瀏覽日:2020年12月25日)。
根雨屋,當年不能做的事!你不能選立委,載於https://taronews.tw/2019/06/18/374590/,(最後瀏覽日:2020年10月16日)。
商業團體法之立法沿革,載於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History.aspx?pcode=D0050100,(最後瀏覽日:2020年10月16日)。
獸醫師暨支持零棄養團體 成立侯友宜後援會,載於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2608426,(最後瀏覽:2020年12月25日)。
外文文獻
日文
專書
佐藤立夫,行政法総論,東京,前野書店,1978年8月。
佐藤幸治,憲法,東京,青林書院,1995年4月。
塩野宏,行政法Ⅲ,東京,有斐閣,2006年4月3版。
芦部信喜,憲法學Ⅲ-人權各論(1),東京,有斐閣,2000年12月。
芦部信喜(高橋和之修訂),憲法,東京,岩波書店,2011年3月。
橋本基弘,近代憲法における団体と個人-結社の自由概念の再定義をめぐって,東京,不磨書房,2004年7月。
原田大樹,自主規制の公法学的研究,東京,有斐閣,2007年3月。
我妻榮、有泉亨、川井健、田山輝明,我妻・有泉コンメンタール民法総則・物権・債権,東京,日本評論社,2010年7月2版追補版。
宇賀克也,行政法概説Ⅲ,東京,有斐閣,2012年11月3版。
井上武史,結社の自由の法理,東京,信山社,2014年3月。
專書論文
下森定,日本法における「専門家の契約責任」,收錄於専門家の責任,東京,日本評論社,1993年12月(9-50頁)。
田口治美,法人,收錄論点体系判例民法1,東京,第一法規株式会社,2009年6月(105-120頁)。
矢野勝久,公共組合,收錄於行政法講座第4巻(行政組織),東京,有斐閣,1965年6月(239-256頁)。
安本典夫,公共組合,收錄於現代行政法大系7,東京,有斐閣,1985年1月(287-323頁)。
舟田正之,特殊法人論,收錄於現代行政法大系7,東京,有斐閣,1985年1月(245-286頁)。
更田義彥,フランス法における専門家責任の展開,收錄於専門家責任訴訟法,東京,青林書院,2004年1月(373-385頁)。
期刊專論
山田創一,Ultra Vires法理の機能と課題,専修ロージャーナル第4号,2009年1月(33-67頁)。
山田創一,公益法人の目的の範囲,山梨学院大学法学論集第39号,1998年2月(172-195頁)。
山田創一,法人の目的の範囲と構成員の協力義務の限界論との関係,専修大学法学研究所紀要第31卷第1号,2006年3月(1-42頁)。
永田秀樹,ドイツにおける法人の人権および結社の自由,立命館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紀要第84号,2004年3月(81-99頁)。
伊藤明子,強制加入団体と個人の自由,本郷法政紀要第8号,1999年1月(3-20頁)。
安本典夫,強制加入制団体の内部民主主義および対外的アカウンタビリティのあり方:土地家屋調査士会制度を例に,立命館法学第281号,2002年1月(1-30頁)。
和田真一,民法における法人の権利--憲法学との対話,立命館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紀要第84号,2004年3月(43-61頁)。
塩津徹,団体と法哲学,創価法学第43巻第2号,2013年12月(83-106頁)。
高柴将太,団体構成員の思想信条の自由,学生法政論集第4号,2010年3月(33-46頁)。
網路
南九州稅理事會政治獻金第一審判決,載於https://www.cc.kyotosu.ac.jp/~suga/hanrei/21-1.html,(最後瀏覽日:2020年3月25日。)
南九州稅理事會政治獻金第二審判決,載於
https://www.cc.kyotosu.ac.jp/~suga/hanrei/21-2.html,(最後瀏覽日:2020年3月25日)。
南九州稅理事會政治獻金第三審判決,載於https://www.cc.kyotosu.ac.jp/~suga/hanrei/21-3.html,(最後瀏覽日:2020年3月25日)。
群馬司法書士會援助阪神地震第一審判決,載於https://www.cc.kyotosu.ac.jp/~suga/hanrei/121-1.html,(最後瀏覽日:2020年3月25日)。
群馬司法書士會援助阪神地震第二審判決,載於
https://www.cc.kyotosu.ac.jp/~suga/hanrei/121-2.html,(最後瀏覽日:2020年3月25日)。
群馬司法書士會援助阪神地震第三審判決,載於
https://www.cc.kyotosu.ac.jp/~suga/hanrei/121-3.html,(最後瀏覽日:2020年3月25日)。
英文
專書
Andrew Heywood, Politics, Palgrave (1997).
G. Bingham Jr. Powell; Russell J. Dalton; Kaare Strom, Comparative Politics Today: a World View, Pearson Longman (10thed 2012).
Michael J. Sandel ,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Penguin (2010).
Patruck Dunleavy; Brendan O’Leary ,Theories of the State: The politics of liberal democracy, Macmillan (1987).
期刊專論
Philippe C. Schmitter,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 Vol.36, No.1, Review of Politics.( pp. 85 - 131 )(197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