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晚清中國的鐵路概念史
作者:劉建偉
作者(外文):LIU, CHIEN-WEI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系
指導教授:徐興慶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鐵路西學概念史文明晚清中國RailwayWestern learningConceptual historyCivilizationLate Qing China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本研究的主旨是探究「鐵路」在晚清中國時期的概念變遷。有別於過去以政治史、經濟史的角度看「鐵路」對中國社會的改變及影響,本文試圖以「概念史」的角度,體現「鐵路」從海外進入到中國的過程中,經由「脈絡性轉換」的途徑,以達到符合與適用在中國脈絡的「鐵路」。「鐵路」在19世紀作為一項「西學」知識出現於中國後,經歷數十載的時間,從最初的被介紹,再到被接納,最終被認可用於國家的發展,此一歷程可謂極其複雜且艱辛。只是當「鐵路」被建造出來後,晚清中國的政府官員、知識分子、甚至是一般平民百姓,因個人、群體的知識背景、地域差異,以及所面臨到境遇有別,產生出對「鐵路」不同的想像與憧憬,這也間接導致「鐵路」在中國的形塑,難以有一個整體的共識。畢竟晚清中國所面臨到是重大的歷史轉折期,是故此刻「鐵路」所呈現出來的歷史圖像,諸如商貿的運輸、國防的需求、對西方列強的抵抗,甚至是對國家再造的希冀,映顯當時中國「鐵路」概念是富有能動而非僵固的時代特質。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exchange of concept about ‘railway’ in the late Qing period. Different from the conventional perspective to perceive the ‘railway’ impact on changes and influences of China i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way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reflect that the idea of ‘railway’ was created in certain process: first being introduced from the west countries to China in the practical use, and transformed by the approach of ‘Contextual Turn’ that steadily made it to reach accordance with Chinese society. It proves to be a complicated and difficult task for Chinese to adapt the ‘railway’ when it was first accessed to China as the knowledge of ‘western learning’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and Chinese arguably accepted and recognized it as a great tool to develop their country in the following decades. However, when ‘railway’ was genuinely built, government officials, intellectuals and ordinary people also had various imagination and longing, respectively. Therefore, it inevitably leads to the diverse acknowledge of ‘railways’ in China given that the way of ‘railway’ perception encountered transformation of historical images such as the transportation of commerce, the need for national defense, the resistance to western powers and even the hope of state-building. It demonstrates that the awareness of ‘railway’ in China was flexible and multiple-dimensional.
檔案、史料、史料彙編
《中國近代史資料》編委會編,《太平天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交通史路政篇》,交通部交通史編纂委員會、鐵道部交通史編纂委員會編纂,《近代交通史全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
《政府公報》。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時務報》,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33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對西方及列強認識資料彙編》。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72、1986、1988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編輯室編,《洋務運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
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清廷之改革與反動》,第1編第8冊。臺北: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會,1965)。
日華新報社編,《孫文先生東游紀念写真帖》。神戶:日華新報社,1913年。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王彥威纂、王亮輯、王敬立校,《清季外交史料》,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2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
王爾敏、吳倫霓霞合編,《盛宣懷實業函電稿》。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
世續等奉敕修,《清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台灣區鐵路黨部委員會編,《中國國民黨與中國鐵路》。臺北:中國國民黨台灣區鐵路黨部委員會,1965年。
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年表竝主要文書(1840-1945)》。東京:原書房,昭和四十〔1965〕年。
吳欽根輯錄,《〈申報〉所見晚清書院課題課案匯錄》。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年。
沈國威編著,《六合叢談:附解題‧索引》。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周振鐸編,《晚清文選》。上海:生活書店,1937年。
宓汝成編,《中華民國鐵路史資料(1912-194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宓汝成編,《近代中國鐵路史資料》,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40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
松浦章、內田慶市、沈國威編著,《遐邇貫珍──附解題‧索引》。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編,《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北平: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1932年。
張蓉初譯,《紅檔雜誌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年。
陳湛綺編,《清末外務部日俄戰爭議和檔案》。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9年。
朝鮮総督府鉄道局編,《朝鮮鉄道史》。京城:朝鮮総督府鉄道局,1915年。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湖南鐵路編輯社編輯,《鐵道全編》。東京:長郡會館,1907年。
舒新城編,《近代中國教育史料》。上海:中華書局,1928年。
郵傳部編,《郵傳部奏議類編‧續編》,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4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愛漢者編,黃時鑑整理,《東西洋考每月統計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解學詩、蘇崇民主編,《滿鐵檔案資料彙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季臺灣洋務史料》,收於《臺灣文獻叢刊》,第27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年。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鐵道史(未定稿)》。東京: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10-1911年。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澳門基金會、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編,《知新報》。澳門:澳門基金會;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戴執禮編,《四川保路運動史料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
薛綏之主编,《魯迅生平史料彙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
謝青、吳紅穎、楚正瑜主編,王嘉陵審訂,《四川省圖書館藏四川保路運動史料書影彙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年。
寶鋆等修,《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正編》,第62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蘇精輯著,《林則徐看見的世界:《澳門新聞紙》的原文與譯文》。臺北:斯福齋,2016年。
Records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of China, may 7-20, 1890. Shanghai: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90.

年譜、辭典、工具書
王家儉,《魏源年譜》。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7年。
吳敬恒,《國父孫中山年譜》。不詳: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1940年。
吳劍杰編著,《張之洞年譜長編》。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
來新夏編著,《林則徐年譜長編》。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
発展社編,《大日本博士録‧第5巻》。東京:発展社出版部,1930年。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張曉編著,《近代漢譯西學書目提要 明末至191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郭廷以編著,《太平天國史事日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臺二版。
陸寶千,《郭嵩燾先生年譜補正及補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5年。
熊月之、周武主編,《上海:一個現代化都市的編年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鳳崗及門弟子編,《梁士詒年譜》。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

個人文集、著述、日記
丁拱辰著,《演礮圖說輯要》,「道光二十三(1843)年,癸卯陽月重輯」本。陳建華、曹淳亮主編,《廣州大典》。廣州:廣州出版社,2015年。
丁韙良編,《中西聞見錄選編》,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3編第32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
王韜,《弢園尺牘》,「光緒二(1876)年,天南遯窟藏」本,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100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
王韜,《弢園文錄外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王韜,《漫游隨錄》,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光緒辛卯(1891)年,上海著易堂排印」本。臺灣: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藏,帙11。
王韜,《漫游隨錄》,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湖南:岳麓出版社,1985年。
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香港:大華出版社,1971年。
李提摩太著,李憲堂、侯林莉譯,《親歷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華回憶錄》。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鴻章著,顧廷龍、戴逸之主編,《李鴻章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呤唎著,王維周譯,《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林則徐譯,《四洲志》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12帙,《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再補編》。陳建華、曹淳亮主編,《廣州大典》。廣州:廣州出版社,2015年。
肯德著,李抱宏譯,《中國鐵路發展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8年。
孫文逸仙,《支那現勢地圖》。東京:東邦協會,1900年。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浜田彥蔵著、池田晧解說・訳,《彥蔵漂流記》。東京:雄松堂,1991年。
秦孝儀、國父全集編輯委員會編,《國父全集》。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年。
袁世凱著,駱寶善、劉路生主編,《袁世凱全集》。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
馬建忠,《適可齋紀言紀行》,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6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馬禮遜夫人編,顧長聲譯,《馬禮遜回憶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康有為,《物質救國論》,收於康有為著,姜義華、張榮華編校,《康有為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張之洞,《勸學篇》,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9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張之洞著,苑書義、孫華峰、李秉新主編,《張之洞全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張德彝,《航海述奇》,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光緒辛卯(1891)年,上海著易堂排印」本。臺灣: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藏。
張德彝,《歐美環游記〔再述奇〕》。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曹汝霖著,蔡登山主編,《曹汝霖回憶錄(新注本)》。臺北:新銳文創,2019年。
郭嵩燾,《倫敦與巴黎日記》,鍾淑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湖南:岳麓書社,1984年。
郭嵩燾,《養知書屋詩文集》,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6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郭嵩燾著,湖南人民出版社校點,《郭嵩燾日記(第三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陳熾,《續富國策》,陳熾著,趙樹貴、曾麗雅編,《陳熾集》。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斌樁,《乘槎筆記》,「光緒辛卯(1891)年,上海著易堂排印」本,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臺灣: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藏。
斌樁,《海國勝遊草》,鍾淑河編,《走向世界叢書》。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
曾鯤化,《鐵路運輸》。湖南:化華鐵路學社,1908年。
植田啓次,《提要鉄道発達史》。東京:作者刊行,明治四十二(1909)年。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湖南鐵路編輯社編輯,《鐵道全編(上)》。東京:長郡會館,1907年。
馮桂芬,《校邠廬抗議》,沈雲龍主編,《中國近代史料叢刊》,第62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新會飲冰室主人(梁啟超),《現今世界大勢論》。上海:廣智書局,1904年。
詹同濟譯著,《詹天佑日記書信選集》。珠海:珠海出版社,2008年。
福澤諭吉輯,黑由行次郎校正,《增補和解西洋事情‧上》。不詳:林芳兵衛等,1868年。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維特著、王光祈譯,《李鴻章遊俄紀事》。上海:中華書局,1933年。
劉啟彤,《星輶考轍》,「光緒己丑(1889),同文書局石印」本。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藏。
劉錫鴻,《英軺日記》,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光緒辛卯(1891)年,上海著易堂排印」本。臺灣: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藏。
劉錫鴻,《劉光祿(錫鴻)遺稿》,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45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
劉馥等著,〈中國鐵道要鑑〉。東京:中國書林,1906年。
鄭觀應,《邊防危言》,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補編》,「光緒丁酉(1897)年,上海著易堂排印」本。臺灣: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藏。
繆祐孫,《俄遊彙編》,「光緒己丑(1889),海上秀文書局石印」本,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
魏源,《海國圖志》,100卷,「光緒二(1876)年,平慶涇固道署重刊」本。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魏源等輯,《海國圖志》,60卷,「清道光丁未(1847),魏氏古微堂(揚州增補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譚嗣同著、張維欣導讀、張玉亮彙校,《仁學:彙校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年。
Martin, W. A. P., “illustrated from photographs,” The Awakening of China.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1907.

報刊資料
《上海新報》(上海),1868-1870年。
《大公報》(天津),1911年。
《中西聞見錄》(北京),1872-1873年。
《民主報》(上海),1912年。
《民報》(東京),1904年。
《申報》(上海),1872-1877、1886、1909、1911、1913年。
《交通官報》(北京),1909-1911年。
《東方雜誌》(上海),1904、1907年。
《時事新報》(上海),1911年。
《教會新報》(上海),1869-1872年。
《新民叢報》(橫濱),1904年。
《新聞報》(上海),1906、1908-1909、1911-1912年。
《萬國公報》(上海),1874、1876年。
《競業旬報》(上海),1906年。
《鐵道》(上海),1912年。
《鐵道公報》(南京),1928年。
The Times(London), 1878.

時人專著
(一)中文
《上海通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通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
上海圖書館編,《江南製造局翻譯館圖志》。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1年。
大庭脩著,徐世虹譯,《江戶時代日中秘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川島真著,田建國譯,田建華校,《中國近代外交的形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李斯總編,《中華民國史‧第一卷(1894-1912)》。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尹德翔,《東海西海之間:晚清使西日記中的文化觀察、認證與選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尹鐵,《晚清鐵路與晚清社會變遷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商務印書館1928年版」,《民國叢書》,第2編,第49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方維規,《概念的歷史分量:近代中國思想的概念史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王立新,《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近代基督新教傳教士在華社會文化和教育活動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王立群,《中國早期口岸知識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徵──王韜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王同文,《東北鐵路問題之研究》。不詳:交通大學管理學院,1934年。
王玖玖、邢鑫主編,《全球史視野下的海洋文明與科技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
王柯,《亦師亦友亦敵: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關係》。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9年增訂版。
王美平、宋志勇著,《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第4卷,1895-1945》。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
王爾敏,《上海格致書院志略》。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年。
王爾敏,《近代上海科技先驅之仁濟醫院與格致書院》。臺北:宇宙光全人光懷機構,2006年。
王爾敏,《思想創造時代:孫中山與中華民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1年。
王曉秋、楊紀國,《晚清中國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舉:一八八七年海外遊歷史研究》。大連: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北岡伸一著,魏建雄譯,《後藤新平傳:外交與卓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史景遷著,溫洽溢譯,《改變中國,1620-1960》。臺北:時報文化,2015年二版。
尼爾‧弗格森著,睿容譯,《帝國:大英帝國世界秩序的興衰以及給世界強權的啟示》。新北:廣場出版社,2015年三版。
平野聰著,林琪禎譯,《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現代東亞如何處理內亞帝國的遺產》。新北:八旗文化,2018年。
本‧威爾森著,聶永光譯,《黃金時代:英國與現代世界的誕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
白瑞華著,蘇世軍譯,《中國近代報刊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年。
伊藤之雄著,李啟彰、鍾瑞芳譯,《伊藤博文:創造近代日本之人》。新北:廣場出版社,2017年。
伊籐重郎原著,史維煥譯,《交通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
全漢昇,《中國經濟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
朱從兵,《中國近代鐵路史新探:朱從兵自選集》。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4年。
朱從兵,《李鴻章與中國鐵路:中國近代鐵路建設事業的艱難起步》。北京:群言出版社,2006年。
江沛、秦熠、劉暉、蔣竹山著,《城市化進程研究》,收於張憲文、張玉法主編,《中華民國專題史》,第9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竹田勇美著,鄭天恩譯,《海上霸權:從捕鯨業到自由航行的海洋地緣史》。臺北:燎原出版,2021年。
艾瑞克‧霍布斯邦著,賈士蘅譯,《帝國的年代:1875-1914》。臺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何漢威,《京漢鐵路初期史略》。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9年。
吳義雄,《在華英文報刊與近代早期的中西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呂實強,《中國早期的輪船經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年再版。
宋軍,《申報的興衰》。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6年。
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現代化進程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新北:稻鄉出版社,2013年再版。
李守孔,《李鴻章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再版。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二版。
李志剛,《基督教早期在華傳教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李治亭,《中國漕運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李金強、趙立彬、古小水著,《從帝制到共和:中華民國的創立》,收於張憲文、張玉法主編,《中華民國專題史》,第1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李長莉,《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生活與倫理的近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思逸,《鐵路現代性:晚清至民國的時空體驗與文化》。臺北:時報文化,2020年。
李國祁,《中國早期的鐵路經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年再版。
李國祁,《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閩浙台地區1860-1916》。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
李國祁,《張之洞的外交政策》。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0年。
李雪,《晚清西方電報技術向中國的移轉》。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3年。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2010年二版。
汪榮祖,《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燾與道咸同光時代》。臺北:東大圖書,1993年。
沈國威,《近代中日詞彙交流研究:漢語新詞的創制、容受與共享》。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邢來順,《邁向強權國家:1830-1914年德國工業化與政治發展研究》。武漢: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周善培,《辛亥四川爭路親歷記》。四川:重慶人民出版社,1957年。
周開慶編著,《四川與辛亥革命》。臺北:四川文獻研究社,1963年。
宓汝成,《帝國主義與中國鐵路:1847-1949》。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年。
彼得‧柏克著,汪一帆、趙博囡譯,《知識社會史(下卷):從《百科全書》到維基百科》。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年。
松浦章著,鄭潔西等譯,《明清時代東亞海域的文化交流》。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林同濟,《日本對東三省之鐵路侵略》。上海:華通書局,1930年。
林學忠,《從萬國公法到公法外交:晚清國際法的傳入、詮釋與應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俞強,《鴉片戰爭前傳教士眼中的中國──兩位早期來華新教傳教士的浙江沿海之行》。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年。
姜長斌,《中俄國界東段的演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
威廉‧麥尼爾著,倪大昕、楊潤殷譯,《競逐富強:公元1000年以來的技術、軍事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
查爾斯‧J‧辛格等主編,王前等主譯,《技術史》。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
查爾斯‧布魯尼格、馬修‧萊溫格著,王皓、馮勇譯,《現代歐洲史‧4,革命的年代 1789-1850》。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6年。
柯文著,雷頤、羅檢秋譯,《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段懷清,《傳教士與晚清口岸文人》。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
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義與聯省自治》。臺北:正中書局,1983年。
茅海建,《戊戌變法的另面:「張之洞檔案」閱讀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倉田明子著,楊秀云譯,《十九世紀口岸知識分子與中國近代化:洪仁圲眼中的「洋」場》。南京:鳳凰出版社,2020年。
凌鴻勛、高宗魯合編,《詹天佑與中國鐵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再版)。
凌鴻勛編著,《中華鐵路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原田敬一著,徐靜波譯,《日清、日俄戰爭》,《「岩波新書」‧日本近現代史》。香港:香港中和出版公司,2016年。
唐振常主編,《上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夏東元,《洋務運動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孫文,《唐船風說:文獻與歷史:〈華夷變態〉初探》。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孫廣德,《晚清傳統與西化的爭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上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1年。
徐國琦著、鍾沛君譯,《中國人與美國人:從同舟共濟到競爭對決,一段被忽視的共有歷史》。臺北:貓頭鷹出版,2018年。
格奧爾格‧伊格爾斯(Georg G. Iggers)、王晴佳(Q. Edward Wang)、蘇普里婭‧穆赫吉著,楊豫、王晴佳譯,《全球史學史(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
桑兵,《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
郝秉健、李志軍,《19世紀晚期中國民間知識分子的思想──以上海格致書院為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馬西尼著,黃河清譯,《現代漢語詞匯的形成:十九世紀漢語外來詞研究》。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
馬陵合,《晚清外債史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馬蔚云,《中東鐵路與黑龍江文化:中俄(蘇)關係中的中東鐵路問題》。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
馬學斌,《汽笛嘶鳴半世紀:中國近代鐵路企業報刊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2020年。
高虹,《放眼世界:魏源與〈海國圖志〉》。瀋陽:遼海出版社,1997年。
寇興軍,《中國近代鐵路體制演變史(1835-1949)》。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張心澂,《中國現代交通史》。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印行,1931年。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修訂版)》。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年二版。
張仲禮主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張宇權,《思想與時代的落差──晚清外交官劉錫鴻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張羽才編著,《中國鐵道建設史略,1876-1949》。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7年。
張朋園,《立憲派與辛亥革命》。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5年三版。
張治,《異域與新學:晚清海外旅行寫作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張星烺,《歐化東漸史》,「商務印書館1947年三版」,《民國叢書》第4編,第40冊。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張瑞德,《中國近代鐵路事業管理的研究──政治層面的分析1876-1937》。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
張嘉璈著,楊湘年譯,《中國鐵道建設》。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年。
張嘉璈著、楊湘年譯,《中國鐵道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年。
張衛東,《粵漢鐵路與近代湖南經濟社會變遷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
戚其章,《晚清社會思潮演進史》。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章清,《會通中西:近代中國知識轉型的基調及其變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7年。
郭廷以編著,《近代中國史事日誌》。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郭麗,《近代日本的對外認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力衛,《東往東來:近代中日之間的詞語概念》。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陳平原,《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
陳家豪,《近代台灣人資本與企業經營:以交通業為探討中心(1895-1954)》。臺北:政大出版社,2018年。
陳曉律主編,《世界現代化歷程‧西歐卷》。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陶海洋,《〈東方雜誌〉研究(1904-1948)》。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4年。
傑瑞‧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著,魏鳳蓮、張穎、白玉廣譯,《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上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斯蒂文‧J‧埃里克森著,陳維、樂豔娜譯,《汽笛的聲音:日本明治時代的鐵路與國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
曾虛白主編,《中國新聞史》。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七版。
曾鯤化,《中國鐵路史》。北京:新化曾宅,1924年。
渡邊與五郎等著,《西學東漸:中日近代化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舒新城,《近代中國留學史》,《民國叢書》,第1編。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影印)。
費正清、鄧嗣禹編著,陳少卿譯,《衝擊與回應:從歷史文獻看近代中國》。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9年。
費正清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費爾南‧布羅代爾著,常紹民等譯,《文明史:人類五年年文明的傳承與交流》。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
雅克‧巴森著,鄭明萱譯,《從黎明到衰頹:五百年來的西方文化生活》。臺北:貓頭鷹出版,2011年三版。
黃華平,《國民政府鐵道部研究》。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1年。
黃福慶,《清末留日學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年三版。
愛德華‧勒費窩著,陳曾年、樂嘉書譯,《怡和洋行:1842-1895在華活動概述》。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
楊念群,《百年清史研究史‧思想文化史卷》。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20年。
楊勇剛,《中國近代鐵路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
楊國楨,《林則徐傳(增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葛兆光,《何為「中國」?邊疆、民族、文化與歷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年。
賈德‧戴蒙著,王道還、廖月娟譯,《槍炮、疾病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臺北:時報文化,1998年。
路韋思,《中國被侵略之領土與利權》。上海:中國文化服務社,1936年。
鄒振環,《晚清西方地理學在中國──以1815至1911年西方地理學譯著的傳播與影響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隗瀛濤,《四川保路運動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實藤惠秀著,譚汝謙、林啟彥譯,《中國人留學日本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3年。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福澤諭吉著、北京編譯社譯,《文明論概略》。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劉文明,《全球史理論與文明互動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劉禾,《語際書寫:現代思想史寫作批判綱要》。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
劉建輝著,甘慧杰譯,《魔都上海:日本知識人的「近代」體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劉登閣、周云芳,《西學東漸與東學西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樊百川,《中國輪船航運業的興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年。
歐陽泰著,陳榮彬譯,《火藥時代:為何中國衰弱而西方崛起?決定中西歷史的一千年》。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17年。
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21年再版。
潘光哲,《創造近代中國的「世界知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潘吉星,《中外科學之交流》。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3年。
蔡龍保,《推動時代的巨輪:日治中期的臺灣國有鐵路(1910-1936)》。臺北:臺灣書房,2012年。
蔡龍保,《殖民統治之基礎工程:日治時期臺灣道路事業之研究(1895-194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8年。
魯道夫‧華格納著,賴芊曄等譯,《晚清的媒體圖像與文化出版事業》。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2019年。
橫手慎二著,吉辰譯,《日俄戰爭:20世紀第一場大國間戰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穆景元等著,《日俄戰爭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年。
蕭仁源,《鐵道世界》。北平:新新印刷局,1935年。
蕭公權,《蕭公權全集(四)》。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鮑‧亞‧羅曼諾夫著,上海人民出版社編譯室議,《日俄戰爭外交史綱(1895-190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
鮑紹霖,《文明的憧憬:近代中國對民族國家典範的追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年。
謝彬,《中國鐵道史》。北京:中華書局,1929年。
賽繆爾‧杭廷頓著,高德源等譯,《誰是美國人:族群融合的問題與國家認同的危機》。臺北:左岸文化,2008年。
鍾淑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考察西方的歷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鍾淑河編著,《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分子接觸東西洋文化的前驅者》。臺北:百川書局,1989年。
韓東育,《從「請封」到「自封」:日本中世以來「自中心化」之行動過程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羅志田,〈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特色與反思〉,收於羅志田著,《權勢轉移(修訂版)》。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羅志田,《再造文明的嘗試:胡適傳(1891-1929)》。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羅傑‧奧斯本著,曹磊譯,《鋼鐵、蒸汽與資本工業革命的起源》。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年。
羅爾綱,《太平天國史記載訂謬集》,羅爾綱,《羅爾綱全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譚桂戀,《中東鐵路的修築與經營(1896-1917):俄國在華勢力的發展》。臺北:聯經出版社,2016年。
關西大學東亞文化交涉學教育研究中心,《Reflection1》。吹田:關西大學文化交涉學教育研究中心,2008年。
龐廣義,《民國時期粵漢鐵路歷史研究》。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4年。
蘇生文,《晚清以降:西力衝擊下的社會變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蘇全有,《清末郵傳部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蘇崇民,《滿鐵史》。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蘇精,《馬禮遜與中文印刷出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蘇精,《鑄以代刻:傳教士與中文印刷變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
顧衛民,《基督教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二)日文
鴋澤歩,《鉄道のドイツ史:帝国の形成からナチス時代、そして東西統一へ》。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20年。
安藤彥太郎,《満鉄:日本帝囯主義と中囯》。東京:御茶の水書房,1965年。
伊澤道雄,《開拓鐵道論》。東京:春秋社,1937年。
井上勇一,《鉄道ゲージが変えた現代史:列車は国家権力を乗せて走る》。東京:中央公論社,1990年。
宇田正,《鉄道日本文化史考》。京都:思文閣出版,2007年。
王柯,《20世紀中国の国家建設と「民族」》。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6年。
菊池貴晴,《增補中国民族運動の基本構造:対外ボイコツト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74年。
吉澤誠一郎,《愛国とボイコット:近代中国の地域的文脈と対日関係》。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21年。
宮永孝,《ペリー提督:日本遠征とその生涯》。東京:有隣堂,1981年。
宮古文尋,《清末政治史の再構成:日清戦争から戊戌政変まで》。東京:汲古書院,2017年。
狭間直樹編,《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70周年記念シンポジウム論集:西洋近代文明と中華世界》。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01年。
原田勝正,《鉄道の語る日本の近代》。東京:そしえて,1977年。
原田勝正,《日本の国鉄》。東京:岩波書店,1984年。
原田勝正,《增補満鉄》。東京:日本経済評論社,2007年。
古結諒子,《日清戦争における日本外交──東アジアをめぐる国際関係の変容》。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6年。
高橋泰隆,《日本植民地鉄道史論:台湾・朝鮮・満州・華北・華中鉄道の経営史的研究》。東京:日本経済評論社,1995年。
高成鳳,《植民地鉄道と民眾生活:朝鮮‧台湾‧中囯東北》。東京:法政大学出版局,1999年。
高津俊司,《北海道の鉄道開拓者-鉄道技師‧大村卓一の功績-》。東京:成文堂,2021年。
佐々木雄一,《帝国日本の外交1894-1922:なぜ版図は拡大したのか》。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17年。
佐々木揚,《清末中国における日本観と西洋観》。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
佐々木揚,《清末中國における日本觀と西洋觀》。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
佐藤慎一,《近代中国の知識人と文明》。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6年。
坂出祥伸,《改訂增補中国近代の思想と科學》。京都:朋友書店,2001年。
三谷博,日本歷史學會編輯,《ペリー来航》。東京:吉川弘文館,2003年。【中譯:三谷博著,張憲生、謝躍譯,《黑船來航:對長期危機的預測摸索與美國使節的到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山室信一,《日露戦争の世紀:連鎖視点から見る日本と世界》。東京:岩波書店,2005年。
手代木有児,《清末中国の西洋体験と文明観》。東京:汲古書院,2013年。
朱鳳,《モリソンの「華英・英華字典」と東西文化交流》。東京:白帝社,2009年。
諸田實,《「新聞」で読む黒船前夜の世界》。東京:日本経済評論社,2015年。
徐興慶,《近代中日思想交流史の研究》。東京:朋友書店,2004年。
小野寺史郎,《中国ナショナリズム:民族と愛国の近現代史》。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17年。
小野泰教,《清末中国の士大夫像の形成:郭嵩燾の模索と実践》。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18年。
松浦章,《近代日本中国台湾航路の研究》。大阪:清文堂,2005年。
松方冬子編,《別段風說書が語る19世紀:翻訳と研究》。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12年。
石井摩耶子,《近代中囯とイギリス資本:19世紀後半のジャ-ディン‧マセソン商会を中心に》。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8年。
石井滿,《日本鐵道創設史話》。東京:法政大学出版局,1952年。
千葉功,《旧外交の形成:日本外交一九〇〇~一九一九》。東京:勁草書房,2008年。
千葉正史,《近代交通体系と清帝国の変貌──電信‧鉄道ネットワークの形成と中国国家統合の変容──》。東京:日本経済評論社,2006年。
川澄哲夫,《黒船異聞:日本を開囯したのは捕鯨船だ》。橫浜:有隣堂,2004年。
卓南生,《中国近代新聞成立史:1815-1874》。東京:ペリかん社,1990年。
檀上寬,《明代海禁=朝貢システムと華夷秩序》。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13年。
池田誠,《孫文と中囯革命:孫文とその革命運動の史的研究》。京都:法律文化社,1983年。
中村尚史,《海をわたる機関車:近代日本の鉄道発展とグローバル化》。東京:吉川弘文館,2016年。
鄭在貞著,三橋広夫訳,《帝国日本の植民地支配と韓国鉄道:1895-1945》(東京:明石書店,2008年。
馬場鍬太郎,《支那經濟地理志交通全編》。上海:禹域學會,1928年。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柏原宏紀,《工部省の研究:明治初年の技術官僚と殖産興業政策》(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2009年。
柏原宏紀,《明治の技術官僚:近代日本をつくった長州五傑》。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18年。
福田英雄編,《華北の交通史:華北交通株式会社創立史小史》。東京:ティビーエス・ブリタニカ,1983年。
麻田雅文,《中東鉄道経営史:ロシアと「満洲」1896-1935》。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2年。
満鉄会編,《満鉄四十年史》。東京:吉川弘文館,2007年。
野田正穗等編,《日本の鉄道:成立と展開》。東京:日本経済評論社,1986年。
李廷江,《日本財界と近代中国:辛亥革命を中心に》。東京:御茶の水書房,2003年二版。
林采成,《東アジアのなかの満鉄:鉄道帝国のフロンティア》。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21年。
呂万和,《明治維新と中国》。東京:六興出版,1988年。
老川慶喜,《日本鉄道史‧幕末‧明治篇:蒸気車模型から鉄道国有化まで》。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14年。
濱下武志,《朝貢システムと近代アジア》。東京:岩波書店,1997年。
簑原俊洋、奈良岡聰智,《ハンドブック近代日本外交史:黒船来航から占領期まで》。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2016年。
(三)英文
Bernal, J. D. Scinece in History, vol. 2, The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volution.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1969, 3rd ed.
Blake, Robert. Jardine Matheson: Traders of the Far East. London: Weidenfeld & Nicolson, 1999.
Burbank, Jane and Frederick Cooper, Empires in World History: Power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
Burton, Anthony. Railway Empire: How the British Gave Railways to the World. Barnsley, South Yorkshire: Pen & Sword Transport, 2018.
Casson, Mark. The World’s First Railway System: Enterprise, Competition, and Regulation on the Railway Network in Victorian Britain.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Chi-ming, Hou(侯繼明). Foreign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1840-1937. Taipei: Rainbow-Bridge Book Co., 1972.
Cohen, Paul A.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4.【中譯:柯文著,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
Cowie, L. W. The Railway Age. Morristown, N.J: Silver Burdett, 1978.
Darnton, Robert. Literary Underground of the Old Regim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Darnton, Robert. The Forbidden Best-Sellers of Pro-Pre-Revolutionary France. New York: W. W. Norton, 1995.
Day, Jenny H. Qing Travelers to the Far West: Diplomacy and the Information Ord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Elman, Benjamin A. A Cultural History of Modern Science in China. Cambridge, Mass.; London, Englan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Elman, Benjamin A. On Their Own Terms Science in China, 1550-1900.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En-han, Lee(李恩涵). China’s Quest for Railway Autonomy, 1904-1911: A Study of the Chinese Railway-Rights Recovery Movement.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1977.
Fairbank, John K. edit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0, Late Ch’ing, 1800-1911, Part 1.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2nd ed.
Fairbank, John K. edited.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Gerth, Karl. China Made: Consumer Culture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Nation. Cambridge;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中譯:葛凱(Karl Gerth),黃振萍譯,李承紅校,《製造中國:消費文化與民族國家的創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Hagemann, Harald et al., eds. The Economic Thought of Friedrich List. Oxon: Routledge, 2019.
Headrick, Daniel R. The Tentacles of Progress: Technology Transfer in the Age of Imperialism, 1850-194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Headrick, Daniel R. The Tools of Empire: Technology and European Imperialism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Hillstrom, Kevin and Laurie Collier Hillstrom eds.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America, Vol. 3, Steam Shipping. Santa Barbara, Calif.: ABC-CLIO, 2005.
Hunt, Lynn et al., edited. The Making of the West: Peoples and Cultures: A Concise History, vol. 2, Since 1340. Boston, MA: Bedford/St. Martin’s, 2010, 3rd ed.
Iriye, Akira. Global and Transnational History: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Basingstok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3.
McNeill, J. R. and William H. McNeill, The Human Web: A Bird’s View of World History. New York: W. W. Norton, 2003.
Morris, Ian. Why the West Rule—Fow Now: The Patterns of History, and What They Reveal about the Future.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0.【中譯:伊安‧摩里斯著,潘勛等譯,《西方憑什麼:五萬年人類大歷史,破解中國落後之迷》。臺北:巨流圖書,2015年。
Mustafa, Sam A. Germany in the Modern World: A New History.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11.
Palmer, R. R. et al., A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 Boston: McGraw-Hill, 2007, 10th ed.
Russell, Ben. James Watt: Making the World Anew. London: Reaktion Books, 2014.
Said, Edward W. Culture & Imperialism. London: Vintage, 1994.
Sawai, Minoru, edited,. The Development of Railway Technology in East Asi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ingapore: Springer Singapore, 2017.
Ssu-yu Teng and J.K. Fairbank. Research Guide for 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 A Documentary Survey, 1839-1923.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4.
Tak Matsusaka,Yoshihisa. The Making of Japanese Manchuria, 1904-1932.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Tao-Shing, Chang(張道行). International Controversies over the Chinese Eastern Railway. Taipei: Ch’eng Wen, 1971.
Vogel, Ezra F. China and Japan: Facing Histor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ondon, England: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Wang,Guanhua. In Search of Justice: the 1905-1906 Chinese anti-American Boycott. G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1. 【中譯:王冠華(Wang Guanhua),劉甜甜譯,《尋求正義:1905-1906年的抵制美貨運動》。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Weston, Timothy B. The Power of Position: Beijing University, Intellectuals, and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1898-1929. Berkeley;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Wolmar, Christian. The Iron Road: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Railroad. London: DK Publishing, 2014.
Wolmar, Christian. To the Edge of the World: The Story of the Trans-Siberian Express, the World’s Greatest Railroad. New York: PublicAffairs, 2013.

專書論文、期刊論文
(一)中文
方維規,〈「鞍型期」與概念史」──兼論東亞轉型期概念研究〉,《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期,臺北:2011年12月,頁85-116。
毛知礪,〈梁士詒與交通系的形成與發展(一九○六-一九一六)〉,《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期,臺北:1984年3月,頁195-227。
王汎森,〈「主義時代」的來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一個關鍵發展〉,《東亞觀念史的研究集刊》,2013年第4期,臺北:2013年6月,頁3-7+9-88。
王汎森,〈晚清的政治概念與「新史學」〉,收於王汎森著,《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頁1-28。
王宏志,〈「張大其詞以自炫其奇巧」:翻譯與馬戛爾尼的禮物〉,張上冠編,《知識之禮:再探禮物文化學術論壇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外國語文學院;國立政治大學外國語文學院翻譯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外國語文學院跨文化硏究中心,2013年,頁77-124。
王宏志,〈權力與翻譯:晚清翻譯活動贊助人的考察〉,《中外文學》,第30卷第7期,臺北:2001年12月,頁93-127。
王杰,〈辛亥前孫中山文明理念論略〉,林啟彥、李金強、鮑紹霖主編,《有志竟成──孫中山、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下冊)》。香港:香港浸會大學人文中國學報編輯委員會、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2005年,頁489-506。
王家儉,〈清季的海防論〉,《師大學報》,第12期,臺北:1967年6月,頁139-179。
王揚宗,〈《六合叢談》中的近代科學知識及其在清末的影響〉,《中國科技史料》,第20卷第3期,北京:1999年9月,頁211-226。
王斌,〈爭議鐵路人:晚清時期德國工程師錫樂巴〉,《工程研究》,2017年第5期,北京:2017年10月,頁504-515。
王晴佳,〈中國近代「新史學」的日本背景──清末的「史界革命」和日本的「文明史學」〉,徐興慶編,《東亞知識人對近代性的思考》。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2009年,頁229-291。
王爾敏,〈「中華民國」開國初期之實業建國思想〉,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續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頁332-371。
王爾敏,〈中國近代知識普及化傳播之途說形式──點石齋畫報例〉,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頁227-298。
王爾敏,〈總理衙門譯印《萬國公法》以吸取西方外交經驗〉,《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7期,臺北:2007年6月,頁119-140。
王憲群,〈蒸汽推動的歷史:蒸汽技術與晚清中國社會變遷(1840-1890)〉,《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4期,臺北:2009年6月,頁41-85。
王樹槐,〈清末鐵路人才問題〉,《歷史學報》,第9期,臺北:1981年5月,頁141-168。
石川禎浩,〈梁啟超與文明的視點〉,狹間直樹編,《梁啟超‧明治日本‧西方: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共同研究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頁95-119。
江沛,〈技術、政治的合力與五四抗議運動的興起〉,《傳播研究與實踐》,第9卷第2期,臺北:2019年7月,頁77-104。
余英時,〈中日文化交涉史的初步觀察〉,《東アジア文化交渉研究:別冊》,第1期,吹田:2008年3月,頁3-7。
吳劍杰,〈論張之洞湖廣任內的外才引進〉,《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56卷第2期,武漢:2003年6月,頁185-193。
吳鐸,〈臺灣鐵路〉,《中國社會經濟史集刊》,第6卷第1期,昆明:1939年1月,頁147-193。
呂文翠,〈晚清上海的跨文化行旅:談王韜與袁祖志的泰西遊記〉,《中外文學》,第34卷第9期,臺北:2006年2月,頁5-47。
呂實強,〈四川保路運動的本質及其演進〉,辛亥革命九十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編,《辛亥革命九十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第1冊。臺北:中正文教基金會,2001年,頁1-54。
李文杰,〈晚清駐外公使的保舉與選任〉,《清華學報》,第43卷第1期,新竹:2013年3月,頁171-216。
李佳奇,〈言侈與迻譯:郭嵩燾《使西紀程》的西文史料稽考〉,《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71期,香港:2020年7月,頁119-149。
李長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識空間〉,《學術月刊》,第38卷第10期,上海:2006年10月,頁144-151。
李軍,〈中國早期博物館知識的傳播-以19世紀基督教新教傳教士中文報刊為例〉,《博物館學季刊》,第29卷第2期,臺中:2015年4月,頁5-21。
李恩涵,〈中美收囘粵漢路權交涉-晚清收回鐵路利權運動的研究之一〉,《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期,臺北:1969年8月,頁149-215。
李恩涵,〈中英廣九路權交涉-晚清收回鐵路利權運動研究之三〉,《歷史學報》, 第1期,臺北:1973年1月,頁139-172。
李恩涵,〈中國清末對外權爭霸鐵路專利的處理〉,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編,《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第2期。臺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71,頁1-34。
李恩涵,〈唐紹儀與晚清外交〉,《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期上,臺北:1973年5月,頁53-126。
李恩涵,〈論清季中國的民族主義〉,李恩涵、張朋園等著,《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與自強運動》。臺北:食貨出版社,1982年再版,頁177-205。
沈松華,〈《匯報》的創辦及其股份〉,《國際新聞界》,2007年第6期,北京:2007年6月,頁71-75。
沈國威,〈「野蠻」的考源〉,《東亞觀念史集刊》,第3期,臺北:2012年12月,頁383-403。
沈國威,〈評金觀濤、劉青峰著,《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7期,臺北:2010年9月,頁220-234。
卓南生,〈寧波最早的近代中文報刊《中外新聞》(1854-1861)原件及其日本版之考究〉,《新聞學研究》,第96期,臺北:2008年7月,頁1-44。
周愚文,〈晚清戊戌變法前英人在華教育活動與英國教育經驗的輸入〉,《教育研究集刊》,第63輯第3期,臺北:2017年9月,頁1-39。
孟彭,〈關於《匯報》的考證〉,《國際新聞界》,2006年第9期,北京:2006年9月,頁75-78。
季雲飛,〈鴉片戰爭後清政府「防務善後」述論〉,《軍事歷史研究》,第2期,北京:2000年6月,頁87-94。
尚智叢,〈1886-1894年間近代科學在晚清知識分子中的影響──上海格致書院格致類課藝分析〉,《清史研究》,2001年第3期,北京:2001年8月,頁77-87。
林志龍,〈十九世紀以來英國遠洋定期航線與政府補助的發展〉,《新史學》,第17卷第2期,臺北:2006年6月,頁219-236。
林明德,〈日俄戰爭被日本勢力在東北的擴張〉,《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1期,臺北:1992年6月,頁491-520。
林明德,〈安奉鐵路改築問題與抵制日貨運動〉,《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2期,臺北:1971年6月,頁345-364。
林峰燦,〈文化/文明概念與現代性:一個簡略的歷史考察〉,收於湯志傑主編,《交互比較視野下的現代性:從台灣出發的反省》。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9年,頁163-224。
武上真理子,〈シヴィル・エンジニアリングの語と概念の翻訳──「市民の技術」とは何か〉,收於石川禎浩、狹間直樹編,《近代東アジアにおける翻訳槪念の展開》。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硏究所,2013年,頁217-251。
武上真理子著、瞿艷丹譯,〈孫中山的鐵路計畫與日本:從鐵路技術人員的視點出發〉,上海中山學社編,《近代中國》,第26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7年,頁3-31。
邱凱彬,〈甲午戰後清政府的聯俄外交〉,《中興史學》,第12期,臺中:2006年6月,頁83-108。
柳智元,〈朱執信與《建設》雜誌〉,《近代中國》,第107期,臺北:1995年6月,頁247-259。
段云章,〈評1913年孫中山訪日〉,《歷史研究》,1991年第4期,北京:1991年8月,頁3-17。
段海龍,〈《中西聞見錄》對中國近代鐵路建設事業的影響〉,《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第45卷第2期,內蒙古:2016年3月,頁267-273。
段琦,〈丁韙良與西學東漸〉,《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1期,北京:2006年3月,頁104-114。
胡玉海,〈近代東北鐵路的競爭與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現〉,張連興主編,《張氏父子與近代東北鐵路建設》。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21年,頁1-16。
胡波,〈地圖上的愛國者與強國夢──論孫中山的地圖情節〉,《廣東社會科學》,2010年第3期,廣州:2010年5月,頁83-91。
孫江,〈序:概念、概念史與中國語境〉,孫江、劉建輝編,《亞洲概念史研究:第一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頁1-11。
徐興慶,〈王韜與日本維新人物之思想比較〉,《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4期,臺北:2006年5月,頁131-171。
徐興慶,〈德川幕末知識人吸收西洋文明的思想變遷〉,《臺大歷史學報》,第40期,臺北:2007年12月,頁149-199。
郝秉鍵,〈晚清民間知識分子的「交通」思想──以上海格致書院為例〉,《歷史檔案》,2007年期第4期,北京:2007年11月,頁79-87。
馬陵合,〈安奉鐵路交涉研究:以清末地方外交為視角〉,《安徽史學》,2015年第5期,合肥:2015年9月,頁47-55。
張玉法,〈袁世凱的仕宦階梯,1881~191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歷史人物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頁29-64。
張劍,〈《中西聞見錄》述略──兼評對西方科技的傳播〉,《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上海:1995年7月,頁57-62。
張穎,〈19、20世紀之交日俄在韓半島角逐分析─以《知新報》的報導為中心─〉,《中國人文科學》,第72輯,光州:2019年8月,頁563-578。
張灝,〈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二十一世紀》,第52期,香港:1999年4月,頁29-39。
章清,〈知識‧政治‧文化:晚清接納「新概念」之多重屏障〉,收於方維規主編,《思想與方法:近代中國的文化政治與知識建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頁115-135。
陳力衛,〈近代各種「主義」的傳播與《清議報》〉,孫江、陳力衛編,《亞洲概念史研究:第二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頁271-289。
陳室如,〈王韜《漫游隨錄》的物質文化〉,《東吳中文學報》,第25期,臺北:2013年5月,頁239-260。
陳建守,〈作為方法的概念:英語世界概念史的研究回顧與展望〉,蔣竹山主編,《當代歷史學新趨勢》。臺北:聯經出版社,2019年,頁175-205。
陳家豪,〈日治初期臺灣鐵道政策的轉變:「國營」、「民營」的討論為中心(1895-1898)〉,《臺灣文獻》, 第63卷第2期,臺北:2012年6月,頁95-140。
陳國榮,〈維多利亞時期的鐵道意象-以狄更斯的〈信號員〉與兩幅當代畫作為例〉,《英美文學評論》,第29期,新北:2016年12月,頁65-86。
陳慈玉,〈中日實業公司的礦業投資:主要由日本文獻探討近代中日經濟糾葛〉,《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44期,臺北:2015年11月,頁83-131。
陳瑋芬,〈近代化願景與概念的形成-試論近代日本新「文明」概念的意義建構與內涵〉,《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1期,臺北:2016年12月,頁225-270。
陶德民,〈「東亞文化交涉學」的關鍵詞-全球化時代文化硏究的視野與新視角-〉,《東アジア文化交渉研究 東アジア文化研究科開設記念号》。吹田:関西大学大学院東アジア文化研究科,2012年,頁163-172。
傅揚,〈思想史與近代史研究:英語世界的若干新趨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99期,臺北:2018年3月,頁79-105。
喻大華,〈日俄戰爭期間清政府「中立」問題研究〉,《文史哲》,2005年第2期,濟南:2005年3月,頁118-126。
黃天柱等著,〈中國近代軍火科學家丁拱辰〉,《福建論壇》,第1期,福建:1982年1月,頁81-83。
黃沫言,〈克勞德‧威廉‧金達與中國近代鐵路建設〉,《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4期,成都:2021年7月,頁62-73。
黃俊傑,〈東亞文化交流史中的「去脈絡化」與「再脈絡化」現象及其研究方法論的問題〉,《東亞觀念史集刊》,第2期,臺北:2012年6月,頁55-78。
黃俊傑,〈儒學的脈絡性的轉換與東亞思想交流史〉,收於黃俊傑、安藤隆穗編,《東亞思想交流史中的脈絡性轉換》。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22年。頁11-28。
黃興濤,〈晚清民初現代「文明」和「文化」概念的形成及其歷史實踐〉,《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6期,北京:2006年11月,頁1-35。
經盛鴻、開云,〈詹天佑與清末民辦川漢鐵路〉,《歷史學研究》,2003年第4期,南京:2004年4月,頁40-46。
資軍,〈從清政府的對策看湘、蜀兩省保路運動不同走向〉,《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4期,成都:1999年10月,頁103-109。
雷俊玲,〈清末駐歐使節劉錫鴻對西方的認識〉,《輔仁歷史學報》,第10期,新北:1999年6月,頁176-216。
靳翠萍,〈《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中的科技知識及其「科技傳教」策略〉,《人文論譚》,第1輯,武漢:2009年12月,頁265-274。
熊元彬,〈同衷異果:盛宣懷與孫中山國有及其借款比較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4期,上海:2018年8月,頁102-114。
趙中孚,〈清末東三省改制的背景〉,《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期,臺北:1976年6月,頁313-335。
劉佐亮,〈李鴻章與中國早期鐵路建設〉,天津市河東區政協文化體育和文史委員會,天津市河北區政協文史資料文化藝術委員會編,《天津老龍頭──中國最早的商埠火車站》。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年,頁16-22。
劉阿榮,〈社會啟蒙與族國想像:試論孫中山的的革命與建國思想〉,《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3期,臺北:2004年5月,頁25-39。
劉淮,〈清末湘蜀保路運動相互影響及比較〉,《近代中國》,第154期,臺北:2003年6月,頁35-47。
潘光哲,〈追索晚清閱讀史的一些想法──「知識倉庫」、「思想資源」與「概念變遷」〉,《新史學》,第16卷第3期,臺北:2005年9月,頁137-170。
蔡龍保,〈日本營造業最初的海外擴張:韓國京仁鐵路的興建──兼論與臺灣縱貫鐵路發展之異同〉,《臺灣史研究》,第24卷第1期,臺北:2017年3月,頁37-76。
蔡龍保,〈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鐵道部的南進政策──以潮汕鐵路的興築為例〉,《輔仁歷史學報》,第28期,新北:2012年3月,頁233-270。
蔡龍保,〈長谷川謹介與日治時期臺灣鐵路的發展〉,《國史館學術集刊》,第6期,臺北:2005年9月,頁61-108。
蔣竹山,〈長時段的回歸與公眾歷史:近來臺灣出版市場的「全球史熱」〉,《思與言》,第56卷第3期,臺北:2018年9月,頁271-303。
鄭文惠,〈觀念史方法與中國研究〉,鈴木貞美、劉建輝編,《東アジアにおける知的交流──キイ・コンセプトの再検討──》。京都:日本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2013年,頁57-76。
鄭在貞著,曲波譯,〈日帝朝鮮總督府的鐵路官員與鐵路政策——以大村卓一的「朝滿鐵路連接」構想為中心〉,《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四輯)》,2013年2期,延吉:2013年8月,頁494-523。
黎志剛,〈郭嵩燾的經世思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頁509-530。
羅志田,〈傳教士與近代中西文化競爭〉,《歷史研究》,1996年第6期,北京:1996年11月,頁77-94。
羅檢秋,〈清末民初知識界關於「文明」的認知與思辯〉,收於鄭大華、黃興濤、鄒小站主編,《戊戌變法與晚清思想文化轉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頁397-423。
蘇梅芳,〈李鴻章、劉銘傳與鐵路自強方案〉,《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23期,臺南:1997年12月,頁377-434。
顧衛民,〈清初順康雍三朝對天主教政策由寬容到嚴禁的轉變〉,《文化雜誌》,第44期,澳門:2002年9月,頁51-66。
(二)日文
井上勇一,〈京義鉄道の建設をめぐる国際関係──日露戦争開戦原因としての鉄道問題──〉,《国際政治》,第71號,東京:1982年8月,頁173-188。
王鼎,〈清末における湖北省留日学生の留学経験とその影響-黄州府麻城三兄弟を事例に-〉,《アジア教育史研究》,第30卷,名古屋:2021年3月,頁43-64。
小笠原茂,〈19世紀バーデンにおける鉄道政策の展開〉,《立教経済学研究》,第55卷第2期,東京:2001年10月,頁23-51。
松本ますみ,〈孫中山と『徹底した民族主義』:近代的統一という幻想〉,王柯編,《辛亥革命と日本》。東京:藤原書店,2011年,頁212-236。
竹林栄治,〈19世紀中葉西南ドイツにおける鉄道建設:バーデン大公国の事例〉,《広島経済大学創立四十周年記念論文集》。広島:広島経済大学,2007年,頁181-205。
中村尚史,〈グローバル化と明治の鉄道発展――鉄道国有化の国際的契機〉,瀧井一博編著,《「明治」という遺産:近代日本をめぐる比較文明史》。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2020年,頁509-525。
沈国威,〈中国の近代学術用語の創出と導入-文化交流と語彙交流の視点から-〉,《文林》,第29期,神戸:1995年3月,頁51-72。
武上真理子,〈地図にみる近代中国の現在と未来-『支那現勢地図』を例として〉,《近現代中国における社会経済制度の再編: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附属現代中国研究センター研究報告》,第16期,京都:2016年9月,頁329-367。
劉建輝,〈近代東アジアの濫觴─広州十三の歴史的意味─〉。徐興慶編,《近代東アジアのアポリア》。臺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4年,頁47-66。
林田治男,〈鉄道草創期に貢献した英国人技術者の経歴〉,《大阪産業大学経済論集》,第5卷第3期,大阪:2004年6月,頁89-105。
老川慶喜,〈井上勝の鉄道構想〉,《明大商学論叢》,第80卷第1・2號,東京:1998年2月,頁21-39。
(三)英文
Andrabi, Tahir and Michael Kuehlwein, “Railways and Price Convergence in British India,”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70:2 , June 2010, pp. 351-377.
Berg, Maxine, “Britain, industry and perceptions of China: Matthew Boulton, ‘useful knowledge’ and the Macartney Embassy to China 1792-94.” Journal of Global History 1, 2, July 2006, pp. 269-288.
Pong, David. ‘Confucian Patriotism and Destruction of the Woosung Railway, 1877,’ Modern Asian Studies, 7:3, May 1973, pp. 647-676.
Saunders, Alexander. “Short History of the Panama Railroad,” The Railway and Locomotive Historical Society Bulletin, No. 78, Oct 1949, pp. 8-44.
Wang, Hsien-Chun(王憲群). “Discovering Steam Power in China, 1840s-1860s,” Technology and Culture, Vol. 51: 1, Jan 2010, pp. 31-54.
Wang, Hsien-Chun(王憲群). “Merchants, Mandarins, and the Railway: Institutional Failure and the Wusong Railway, 1874-187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2:1, Jan 2015, pp. 31-53.

碩、博士論文
大塚實,〈日本對華政策與滿州鐵路〉。臺北: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方姿堯,〈從衝突到和合──《東西洋考每月統計傳》的書寫策略與文化意義〉。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林榕瑜,〈福澤諭吉《勸學》與張之洞《勸學篇》中的學問觀〉。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東亞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梁文德,〈四川地方仕紳與晚清鐵路事業──以川漢鐵路公司為中心(1903-1912)〉。臺南: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馮卉,〈《遐邇貫珍》的研究〉。山東:暨南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2006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