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檔案、史料、史料彙編 《中國近代史資料》編委會編,《太平天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交通史路政篇》,交通部交通史編纂委員會、鐵道部交通史編纂委員會編纂,《近代交通史全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 《政府公報》。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時務報》,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33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對西方及列強認識資料彙編》。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72、1986、1988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編輯室編,《洋務運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 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清廷之改革與反動》,第1編第8冊。臺北: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會,1965)。 日華新報社編,《孫文先生東游紀念写真帖》。神戶:日華新報社,1913年。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王彥威纂、王亮輯、王敬立校,《清季外交史料》,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2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 王爾敏、吳倫霓霞合編,《盛宣懷實業函電稿》。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 世續等奉敕修,《清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台灣區鐵路黨部委員會編,《中國國民黨與中國鐵路》。臺北:中國國民黨台灣區鐵路黨部委員會,1965年。 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年表竝主要文書(1840-1945)》。東京:原書房,昭和四十〔1965〕年。 吳欽根輯錄,《〈申報〉所見晚清書院課題課案匯錄》。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年。 沈國威編著,《六合叢談:附解題‧索引》。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周振鐸編,《晚清文選》。上海:生活書店,1937年。 宓汝成編,《中華民國鐵路史資料(1912-194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宓汝成編,《近代中國鐵路史資料》,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40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 松浦章、內田慶市、沈國威編著,《遐邇貫珍──附解題‧索引》。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編,《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北平: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1932年。 張蓉初譯,《紅檔雜誌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年。 陳湛綺編,《清末外務部日俄戰爭議和檔案》。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9年。 朝鮮総督府鉄道局編,《朝鮮鉄道史》。京城:朝鮮総督府鉄道局,1915年。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湖南鐵路編輯社編輯,《鐵道全編》。東京:長郡會館,1907年。 舒新城編,《近代中國教育史料》。上海:中華書局,1928年。 郵傳部編,《郵傳部奏議類編‧續編》,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4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愛漢者編,黃時鑑整理,《東西洋考每月統計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解學詩、蘇崇民主編,《滿鐵檔案資料彙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季臺灣洋務史料》,收於《臺灣文獻叢刊》,第27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年。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鐵道史(未定稿)》。東京: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10-1911年。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澳門基金會、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編,《知新報》。澳門:澳門基金會;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戴執禮編,《四川保路運動史料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 薛綏之主编,《魯迅生平史料彙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 謝青、吳紅穎、楚正瑜主編,王嘉陵審訂,《四川省圖書館藏四川保路運動史料書影彙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年。 寶鋆等修,《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正編》,第62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蘇精輯著,《林則徐看見的世界:《澳門新聞紙》的原文與譯文》。臺北:斯福齋,2016年。 Records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of China, may 7-20, 1890. Shanghai: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90.
年譜、辭典、工具書 王家儉,《魏源年譜》。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7年。 吳敬恒,《國父孫中山年譜》。不詳: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1940年。 吳劍杰編著,《張之洞年譜長編》。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 來新夏編著,《林則徐年譜長編》。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 発展社編,《大日本博士録‧第5巻》。東京:発展社出版部,1930年。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張曉編著,《近代漢譯西學書目提要 明末至191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郭廷以編著,《太平天國史事日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臺二版。 陸寶千,《郭嵩燾先生年譜補正及補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5年。 熊月之、周武主編,《上海:一個現代化都市的編年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鳳崗及門弟子編,《梁士詒年譜》。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
個人文集、著述、日記 丁拱辰著,《演礮圖說輯要》,「道光二十三(1843)年,癸卯陽月重輯」本。陳建華、曹淳亮主編,《廣州大典》。廣州:廣州出版社,2015年。 丁韙良編,《中西聞見錄選編》,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3編第32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 王韜,《弢園尺牘》,「光緒二(1876)年,天南遯窟藏」本,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100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 王韜,《弢園文錄外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王韜,《漫游隨錄》,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光緒辛卯(1891)年,上海著易堂排印」本。臺灣: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藏,帙11。 王韜,《漫游隨錄》,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湖南:岳麓出版社,1985年。 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香港:大華出版社,1971年。 李提摩太著,李憲堂、侯林莉譯,《親歷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華回憶錄》。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鴻章著,顧廷龍、戴逸之主編,《李鴻章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呤唎著,王維周譯,《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林則徐譯,《四洲志》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12帙,《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再補編》。陳建華、曹淳亮主編,《廣州大典》。廣州:廣州出版社,2015年。 肯德著,李抱宏譯,《中國鐵路發展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8年。 孫文逸仙,《支那現勢地圖》。東京:東邦協會,1900年。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浜田彥蔵著、池田晧解說・訳,《彥蔵漂流記》。東京:雄松堂,1991年。 秦孝儀、國父全集編輯委員會編,《國父全集》。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年。 袁世凱著,駱寶善、劉路生主編,《袁世凱全集》。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 馬建忠,《適可齋紀言紀行》,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6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馬禮遜夫人編,顧長聲譯,《馬禮遜回憶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康有為,《物質救國論》,收於康有為著,姜義華、張榮華編校,《康有為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張之洞,《勸學篇》,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9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張之洞著,苑書義、孫華峰、李秉新主編,《張之洞全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張德彝,《航海述奇》,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光緒辛卯(1891)年,上海著易堂排印」本。臺灣: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藏。 張德彝,《歐美環游記〔再述奇〕》。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曹汝霖著,蔡登山主編,《曹汝霖回憶錄(新注本)》。臺北:新銳文創,2019年。 郭嵩燾,《倫敦與巴黎日記》,鍾淑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湖南:岳麓書社,1984年。 郭嵩燾,《養知書屋詩文集》,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6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郭嵩燾著,湖南人民出版社校點,《郭嵩燾日記(第三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陳熾,《續富國策》,陳熾著,趙樹貴、曾麗雅編,《陳熾集》。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斌樁,《乘槎筆記》,「光緒辛卯(1891)年,上海著易堂排印」本,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臺灣: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藏。 斌樁,《海國勝遊草》,鍾淑河編,《走向世界叢書》。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 曾鯤化,《鐵路運輸》。湖南:化華鐵路學社,1908年。 植田啓次,《提要鉄道発達史》。東京:作者刊行,明治四十二(1909)年。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湖南鐵路編輯社編輯,《鐵道全編(上)》。東京:長郡會館,1907年。 馮桂芬,《校邠廬抗議》,沈雲龍主編,《中國近代史料叢刊》,第62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新會飲冰室主人(梁啟超),《現今世界大勢論》。上海:廣智書局,1904年。 詹同濟譯著,《詹天佑日記書信選集》。珠海:珠海出版社,2008年。 福澤諭吉輯,黑由行次郎校正,《增補和解西洋事情‧上》。不詳:林芳兵衛等,1868年。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維特著、王光祈譯,《李鴻章遊俄紀事》。上海:中華書局,1933年。 劉啟彤,《星輶考轍》,「光緒己丑(1889),同文書局石印」本。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藏。 劉錫鴻,《英軺日記》,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光緒辛卯(1891)年,上海著易堂排印」本。臺灣: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藏。 劉錫鴻,《劉光祿(錫鴻)遺稿》,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45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 劉馥等著,〈中國鐵道要鑑〉。東京:中國書林,1906年。 鄭觀應,《邊防危言》,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補編》,「光緒丁酉(1897)年,上海著易堂排印」本。臺灣: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藏。 繆祐孫,《俄遊彙編》,「光緒己丑(1889),海上秀文書局石印」本,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 魏源,《海國圖志》,100卷,「光緒二(1876)年,平慶涇固道署重刊」本。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魏源等輯,《海國圖志》,60卷,「清道光丁未(1847),魏氏古微堂(揚州增補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譚嗣同著、張維欣導讀、張玉亮彙校,《仁學:彙校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年。 Martin, W. A. P., “illustrated from photographs,” The Awakening of China.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1907.
報刊資料 《上海新報》(上海),1868-1870年。 《大公報》(天津),1911年。 《中西聞見錄》(北京),1872-1873年。 《民主報》(上海),1912年。 《民報》(東京),1904年。 《申報》(上海),1872-1877、1886、1909、1911、1913年。 《交通官報》(北京),1909-1911年。 《東方雜誌》(上海),1904、1907年。 《時事新報》(上海),1911年。 《教會新報》(上海),1869-1872年。 《新民叢報》(橫濱),1904年。 《新聞報》(上海),1906、1908-1909、1911-1912年。 《萬國公報》(上海),1874、1876年。 《競業旬報》(上海),1906年。 《鐵道》(上海),1912年。 《鐵道公報》(南京),1928年。 The Times(London), 1878.
時人專著 (一)中文 《上海通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通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 上海圖書館編,《江南製造局翻譯館圖志》。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1年。 大庭脩著,徐世虹譯,《江戶時代日中秘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川島真著,田建國譯,田建華校,《中國近代外交的形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李斯總編,《中華民國史‧第一卷(1894-1912)》。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尹德翔,《東海西海之間:晚清使西日記中的文化觀察、認證與選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尹鐵,《晚清鐵路與晚清社會變遷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商務印書館1928年版」,《民國叢書》,第2編,第49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方維規,《概念的歷史分量:近代中國思想的概念史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王立新,《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近代基督新教傳教士在華社會文化和教育活動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王立群,《中國早期口岸知識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徵──王韜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王同文,《東北鐵路問題之研究》。不詳:交通大學管理學院,1934年。 王玖玖、邢鑫主編,《全球史視野下的海洋文明與科技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 王柯,《亦師亦友亦敵: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關係》。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9年增訂版。 王美平、宋志勇著,《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第4卷,1895-1945》。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 王爾敏,《上海格致書院志略》。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年。 王爾敏,《近代上海科技先驅之仁濟醫院與格致書院》。臺北:宇宙光全人光懷機構,2006年。 王爾敏,《思想創造時代:孫中山與中華民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1年。 王曉秋、楊紀國,《晚清中國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舉:一八八七年海外遊歷史研究》。大連: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北岡伸一著,魏建雄譯,《後藤新平傳:外交與卓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史景遷著,溫洽溢譯,《改變中國,1620-1960》。臺北:時報文化,2015年二版。 尼爾‧弗格森著,睿容譯,《帝國:大英帝國世界秩序的興衰以及給世界強權的啟示》。新北:廣場出版社,2015年三版。 平野聰著,林琪禎譯,《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現代東亞如何處理內亞帝國的遺產》。新北:八旗文化,2018年。 本‧威爾森著,聶永光譯,《黃金時代:英國與現代世界的誕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 白瑞華著,蘇世軍譯,《中國近代報刊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年。 伊藤之雄著,李啟彰、鍾瑞芳譯,《伊藤博文:創造近代日本之人》。新北:廣場出版社,2017年。 伊籐重郎原著,史維煥譯,《交通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 全漢昇,《中國經濟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 朱從兵,《中國近代鐵路史新探:朱從兵自選集》。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4年。 朱從兵,《李鴻章與中國鐵路:中國近代鐵路建設事業的艱難起步》。北京:群言出版社,2006年。 江沛、秦熠、劉暉、蔣竹山著,《城市化進程研究》,收於張憲文、張玉法主編,《中華民國專題史》,第9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竹田勇美著,鄭天恩譯,《海上霸權:從捕鯨業到自由航行的海洋地緣史》。臺北:燎原出版,2021年。 艾瑞克‧霍布斯邦著,賈士蘅譯,《帝國的年代:1875-1914》。臺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何漢威,《京漢鐵路初期史略》。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9年。 吳義雄,《在華英文報刊與近代早期的中西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呂實強,《中國早期的輪船經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年再版。 宋軍,《申報的興衰》。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6年。 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現代化進程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新北:稻鄉出版社,2013年再版。 李守孔,《李鴻章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再版。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二版。 李志剛,《基督教早期在華傳教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李治亭,《中國漕運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李金強、趙立彬、古小水著,《從帝制到共和:中華民國的創立》,收於張憲文、張玉法主編,《中華民國專題史》,第1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李長莉,《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生活與倫理的近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思逸,《鐵路現代性:晚清至民國的時空體驗與文化》。臺北:時報文化,2020年。 李國祁,《中國早期的鐵路經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年再版。 李國祁,《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閩浙台地區1860-1916》。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 李國祁,《張之洞的外交政策》。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0年。 李雪,《晚清西方電報技術向中國的移轉》。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3年。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2010年二版。 汪榮祖,《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燾與道咸同光時代》。臺北:東大圖書,1993年。 沈國威,《近代中日詞彙交流研究:漢語新詞的創制、容受與共享》。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邢來順,《邁向強權國家:1830-1914年德國工業化與政治發展研究》。武漢: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周善培,《辛亥四川爭路親歷記》。四川:重慶人民出版社,1957年。 周開慶編著,《四川與辛亥革命》。臺北:四川文獻研究社,1963年。 宓汝成,《帝國主義與中國鐵路:1847-1949》。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年。 彼得‧柏克著,汪一帆、趙博囡譯,《知識社會史(下卷):從《百科全書》到維基百科》。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年。 松浦章著,鄭潔西等譯,《明清時代東亞海域的文化交流》。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林同濟,《日本對東三省之鐵路侵略》。上海:華通書局,1930年。 林學忠,《從萬國公法到公法外交:晚清國際法的傳入、詮釋與應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俞強,《鴉片戰爭前傳教士眼中的中國──兩位早期來華新教傳教士的浙江沿海之行》。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年。 姜長斌,《中俄國界東段的演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 威廉‧麥尼爾著,倪大昕、楊潤殷譯,《競逐富強:公元1000年以來的技術、軍事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 查爾斯‧J‧辛格等主編,王前等主譯,《技術史》。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 查爾斯‧布魯尼格、馬修‧萊溫格著,王皓、馮勇譯,《現代歐洲史‧4,革命的年代 1789-1850》。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6年。 柯文著,雷頤、羅檢秋譯,《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段懷清,《傳教士與晚清口岸文人》。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 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義與聯省自治》。臺北:正中書局,1983年。 茅海建,《戊戌變法的另面:「張之洞檔案」閱讀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倉田明子著,楊秀云譯,《十九世紀口岸知識分子與中國近代化:洪仁圲眼中的「洋」場》。南京:鳳凰出版社,2020年。 凌鴻勛、高宗魯合編,《詹天佑與中國鐵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再版)。 凌鴻勛編著,《中華鐵路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原田敬一著,徐靜波譯,《日清、日俄戰爭》,《「岩波新書」‧日本近現代史》。香港:香港中和出版公司,2016年。 唐振常主編,《上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夏東元,《洋務運動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孫文,《唐船風說:文獻與歷史:〈華夷變態〉初探》。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孫廣德,《晚清傳統與西化的爭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上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1年。 徐國琦著、鍾沛君譯,《中國人與美國人:從同舟共濟到競爭對決,一段被忽視的共有歷史》。臺北:貓頭鷹出版,2018年。 格奧爾格‧伊格爾斯(Georg G. Iggers)、王晴佳(Q. Edward Wang)、蘇普里婭‧穆赫吉著,楊豫、王晴佳譯,《全球史學史(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 桑兵,《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 郝秉健、李志軍,《19世紀晚期中國民間知識分子的思想──以上海格致書院為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馬西尼著,黃河清譯,《現代漢語詞匯的形成:十九世紀漢語外來詞研究》。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 馬陵合,《晚清外債史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馬蔚云,《中東鐵路與黑龍江文化:中俄(蘇)關係中的中東鐵路問題》。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 馬學斌,《汽笛嘶鳴半世紀:中國近代鐵路企業報刊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2020年。 高虹,《放眼世界:魏源與〈海國圖志〉》。瀋陽:遼海出版社,1997年。 寇興軍,《中國近代鐵路體制演變史(1835-1949)》。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張心澂,《中國現代交通史》。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印行,1931年。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修訂版)》。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年二版。 張仲禮主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張宇權,《思想與時代的落差──晚清外交官劉錫鴻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張羽才編著,《中國鐵道建設史略,1876-1949》。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7年。 張朋園,《立憲派與辛亥革命》。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5年三版。 張治,《異域與新學:晚清海外旅行寫作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張星烺,《歐化東漸史》,「商務印書館1947年三版」,《民國叢書》第4編,第40冊。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張瑞德,《中國近代鐵路事業管理的研究──政治層面的分析1876-1937》。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 張嘉璈著,楊湘年譯,《中國鐵道建設》。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年。 張嘉璈著、楊湘年譯,《中國鐵道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年。 張衛東,《粵漢鐵路與近代湖南經濟社會變遷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 戚其章,《晚清社會思潮演進史》。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章清,《會通中西:近代中國知識轉型的基調及其變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7年。 郭廷以編著,《近代中國史事日誌》。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郭麗,《近代日本的對外認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力衛,《東往東來:近代中日之間的詞語概念》。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陳平原,《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 陳家豪,《近代台灣人資本與企業經營:以交通業為探討中心(1895-1954)》。臺北:政大出版社,2018年。 陳曉律主編,《世界現代化歷程‧西歐卷》。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陶海洋,《〈東方雜誌〉研究(1904-1948)》。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4年。 傑瑞‧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著,魏鳳蓮、張穎、白玉廣譯,《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上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斯蒂文‧J‧埃里克森著,陳維、樂豔娜譯,《汽笛的聲音:日本明治時代的鐵路與國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 曾虛白主編,《中國新聞史》。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七版。 曾鯤化,《中國鐵路史》。北京:新化曾宅,1924年。 渡邊與五郎等著,《西學東漸:中日近代化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舒新城,《近代中國留學史》,《民國叢書》,第1編。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影印)。 費正清、鄧嗣禹編著,陳少卿譯,《衝擊與回應:從歷史文獻看近代中國》。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9年。 費正清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費爾南‧布羅代爾著,常紹民等譯,《文明史:人類五年年文明的傳承與交流》。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 雅克‧巴森著,鄭明萱譯,《從黎明到衰頹:五百年來的西方文化生活》。臺北:貓頭鷹出版,2011年三版。 黃華平,《國民政府鐵道部研究》。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1年。 黃福慶,《清末留日學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年三版。 愛德華‧勒費窩著,陳曾年、樂嘉書譯,《怡和洋行:1842-1895在華活動概述》。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 楊念群,《百年清史研究史‧思想文化史卷》。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20年。 楊勇剛,《中國近代鐵路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 楊國楨,《林則徐傳(增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葛兆光,《何為「中國」?邊疆、民族、文化與歷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年。 賈德‧戴蒙著,王道還、廖月娟譯,《槍炮、疾病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臺北:時報文化,1998年。 路韋思,《中國被侵略之領土與利權》。上海:中國文化服務社,1936年。 鄒振環,《晚清西方地理學在中國──以1815至1911年西方地理學譯著的傳播與影響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隗瀛濤,《四川保路運動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實藤惠秀著,譚汝謙、林啟彥譯,《中國人留學日本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3年。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福澤諭吉著、北京編譯社譯,《文明論概略》。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劉文明,《全球史理論與文明互動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劉禾,《語際書寫:現代思想史寫作批判綱要》。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 劉建輝著,甘慧杰譯,《魔都上海:日本知識人的「近代」體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劉登閣、周云芳,《西學東漸與東學西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樊百川,《中國輪船航運業的興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年。 歐陽泰著,陳榮彬譯,《火藥時代:為何中國衰弱而西方崛起?決定中西歷史的一千年》。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17年。 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21年再版。 潘光哲,《創造近代中國的「世界知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潘吉星,《中外科學之交流》。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3年。 蔡龍保,《推動時代的巨輪:日治中期的臺灣國有鐵路(1910-1936)》。臺北:臺灣書房,2012年。 蔡龍保,《殖民統治之基礎工程:日治時期臺灣道路事業之研究(1895-194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8年。 魯道夫‧華格納著,賴芊曄等譯,《晚清的媒體圖像與文化出版事業》。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2019年。 橫手慎二著,吉辰譯,《日俄戰爭:20世紀第一場大國間戰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穆景元等著,《日俄戰爭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年。 蕭仁源,《鐵道世界》。北平:新新印刷局,1935年。 蕭公權,《蕭公權全集(四)》。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鮑‧亞‧羅曼諾夫著,上海人民出版社編譯室議,《日俄戰爭外交史綱(1895-190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 鮑紹霖,《文明的憧憬:近代中國對民族國家典範的追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年。 謝彬,《中國鐵道史》。北京:中華書局,1929年。 賽繆爾‧杭廷頓著,高德源等譯,《誰是美國人:族群融合的問題與國家認同的危機》。臺北:左岸文化,2008年。 鍾淑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考察西方的歷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鍾淑河編著,《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分子接觸東西洋文化的前驅者》。臺北:百川書局,1989年。 韓東育,《從「請封」到「自封」:日本中世以來「自中心化」之行動過程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羅志田,〈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特色與反思〉,收於羅志田著,《權勢轉移(修訂版)》。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羅志田,《再造文明的嘗試:胡適傳(1891-1929)》。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羅傑‧奧斯本著,曹磊譯,《鋼鐵、蒸汽與資本工業革命的起源》。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年。 羅爾綱,《太平天國史記載訂謬集》,羅爾綱,《羅爾綱全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譚桂戀,《中東鐵路的修築與經營(1896-1917):俄國在華勢力的發展》。臺北:聯經出版社,2016年。 關西大學東亞文化交涉學教育研究中心,《Reflection1》。吹田:關西大學文化交涉學教育研究中心,2008年。 龐廣義,《民國時期粵漢鐵路歷史研究》。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4年。 蘇生文,《晚清以降:西力衝擊下的社會變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蘇全有,《清末郵傳部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蘇崇民,《滿鐵史》。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蘇精,《馬禮遜與中文印刷出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蘇精,《鑄以代刻:傳教士與中文印刷變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 顧衛民,《基督教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二)日文 鴋澤歩,《鉄道のドイツ史:帝国の形成からナチス時代、そして東西統一へ》。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20年。 安藤彥太郎,《満鉄:日本帝囯主義と中囯》。東京:御茶の水書房,1965年。 伊澤道雄,《開拓鐵道論》。東京:春秋社,1937年。 井上勇一,《鉄道ゲージが変えた現代史:列車は国家権力を乗せて走る》。東京:中央公論社,1990年。 宇田正,《鉄道日本文化史考》。京都:思文閣出版,2007年。 王柯,《20世紀中国の国家建設と「民族」》。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6年。 菊池貴晴,《增補中国民族運動の基本構造:対外ボイコツト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74年。 吉澤誠一郎,《愛国とボイコット:近代中国の地域的文脈と対日関係》。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21年。 宮永孝,《ペリー提督:日本遠征とその生涯》。東京:有隣堂,1981年。 宮古文尋,《清末政治史の再構成:日清戦争から戊戌政変まで》。東京:汲古書院,2017年。 狭間直樹編,《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70周年記念シンポジウム論集:西洋近代文明と中華世界》。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01年。 原田勝正,《鉄道の語る日本の近代》。東京:そしえて,1977年。 原田勝正,《日本の国鉄》。東京:岩波書店,1984年。 原田勝正,《增補満鉄》。東京:日本経済評論社,2007年。 古結諒子,《日清戦争における日本外交──東アジアをめぐる国際関係の変容》。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6年。 高橋泰隆,《日本植民地鉄道史論:台湾・朝鮮・満州・華北・華中鉄道の経営史的研究》。東京:日本経済評論社,1995年。 高成鳳,《植民地鉄道と民眾生活:朝鮮‧台湾‧中囯東北》。東京:法政大学出版局,1999年。 高津俊司,《北海道の鉄道開拓者-鉄道技師‧大村卓一の功績-》。東京:成文堂,2021年。 佐々木雄一,《帝国日本の外交1894-1922:なぜ版図は拡大したのか》。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17年。 佐々木揚,《清末中国における日本観と西洋観》。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 佐々木揚,《清末中國における日本觀と西洋觀》。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 佐藤慎一,《近代中国の知識人と文明》。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6年。 坂出祥伸,《改訂增補中国近代の思想と科學》。京都:朋友書店,2001年。 三谷博,日本歷史學會編輯,《ペリー来航》。東京:吉川弘文館,2003年。【中譯:三谷博著,張憲生、謝躍譯,《黑船來航:對長期危機的預測摸索與美國使節的到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山室信一,《日露戦争の世紀:連鎖視点から見る日本と世界》。東京:岩波書店,2005年。 手代木有児,《清末中国の西洋体験と文明観》。東京:汲古書院,2013年。 朱鳳,《モリソンの「華英・英華字典」と東西文化交流》。東京:白帝社,2009年。 諸田實,《「新聞」で読む黒船前夜の世界》。東京:日本経済評論社,2015年。 徐興慶,《近代中日思想交流史の研究》。東京:朋友書店,2004年。 小野寺史郎,《中国ナショナリズム:民族と愛国の近現代史》。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17年。 小野泰教,《清末中国の士大夫像の形成:郭嵩燾の模索と実践》。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18年。 松浦章,《近代日本中国台湾航路の研究》。大阪:清文堂,2005年。 松方冬子編,《別段風說書が語る19世紀:翻訳と研究》。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12年。 石井摩耶子,《近代中囯とイギリス資本:19世紀後半のジャ-ディン‧マセソン商会を中心に》。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8年。 石井滿,《日本鐵道創設史話》。東京:法政大学出版局,1952年。 千葉功,《旧外交の形成:日本外交一九〇〇~一九一九》。東京:勁草書房,2008年。 千葉正史,《近代交通体系と清帝国の変貌──電信‧鉄道ネットワークの形成と中国国家統合の変容──》。東京:日本経済評論社,2006年。 川澄哲夫,《黒船異聞:日本を開囯したのは捕鯨船だ》。橫浜:有隣堂,2004年。 卓南生,《中国近代新聞成立史:1815-1874》。東京:ペリかん社,1990年。 檀上寬,《明代海禁=朝貢システムと華夷秩序》。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13年。 池田誠,《孫文と中囯革命:孫文とその革命運動の史的研究》。京都:法律文化社,1983年。 中村尚史,《海をわたる機関車:近代日本の鉄道発展とグローバル化》。東京:吉川弘文館,2016年。 鄭在貞著,三橋広夫訳,《帝国日本の植民地支配と韓国鉄道:1895-1945》(東京:明石書店,2008年。 馬場鍬太郎,《支那經濟地理志交通全編》。上海:禹域學會,1928年。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柏原宏紀,《工部省の研究:明治初年の技術官僚と殖産興業政策》(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2009年。 柏原宏紀,《明治の技術官僚:近代日本をつくった長州五傑》。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18年。 福田英雄編,《華北の交通史:華北交通株式会社創立史小史》。東京:ティビーエス・ブリタニカ,1983年。 麻田雅文,《中東鉄道経営史:ロシアと「満洲」1896-1935》。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2年。 満鉄会編,《満鉄四十年史》。東京:吉川弘文館,2007年。 野田正穗等編,《日本の鉄道:成立と展開》。東京:日本経済評論社,1986年。 李廷江,《日本財界と近代中国:辛亥革命を中心に》。東京:御茶の水書房,2003年二版。 林采成,《東アジアのなかの満鉄:鉄道帝国のフロンティア》。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21年。 呂万和,《明治維新と中国》。東京:六興出版,1988年。 老川慶喜,《日本鉄道史‧幕末‧明治篇:蒸気車模型から鉄道国有化まで》。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14年。 濱下武志,《朝貢システムと近代アジア》。東京:岩波書店,1997年。 簑原俊洋、奈良岡聰智,《ハンドブック近代日本外交史:黒船来航から占領期まで》。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2016年。 (三)英文 Bernal, J. D. Scinece in History, vol. 2, The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volution.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1969, 3rd ed. Blake, Robert. Jardine Matheson: Traders of the Far East. London: Weidenfeld & Nicolson, 1999. Burbank, Jane and Frederick Cooper, Empires in World History: Power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 Burton, Anthony. Railway Empire: How the British Gave Railways to the World. Barnsley, South Yorkshire: Pen & Sword Transport, 2018. Casson, Mark. The World’s First Railway System: Enterprise, Competition, and Regulation on the Railway Network in Victorian Britain.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Chi-ming, Hou(侯繼明). Foreign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1840-1937. Taipei: Rainbow-Bridge Book Co., 1972. Cohen, Paul A.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4.【中譯:柯文著,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 Cowie, L. W. The Railway Age. Morristown, N.J: Silver Burdett, 1978. Darnton, Robert. Literary Underground of the Old Regim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Darnton, Robert. The Forbidden Best-Sellers of Pro-Pre-Revolutionary France. New York: W. W. Norton, 1995. Day, Jenny H. Qing Travelers to the Far West: Diplomacy and the Information Ord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Elman, Benjamin A. A Cultural History of Modern Science in China. Cambridge, Mass.; London, Englan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Elman, Benjamin A. On Their Own Terms Science in China, 1550-1900.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En-han, Lee(李恩涵). China’s Quest for Railway Autonomy, 1904-1911: A Study of the Chinese Railway-Rights Recovery Movement.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1977. Fairbank, John K. edit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0, Late Ch’ing, 1800-1911, Part 1.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2nd ed. Fairbank, John K. edited.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Gerth, Karl. China Made: Consumer Culture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Nation. Cambridge;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中譯:葛凱(Karl Gerth),黃振萍譯,李承紅校,《製造中國:消費文化與民族國家的創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Hagemann, Harald et al., eds. The Economic Thought of Friedrich List. Oxon: Routledge, 2019. Headrick, Daniel R. The Tentacles of Progress: Technology Transfer in the Age of Imperialism, 1850-194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Headrick, Daniel R. The Tools of Empire: Technology and European Imperialism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Hillstrom, Kevin and Laurie Collier Hillstrom eds.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America, Vol. 3, Steam Shipping. Santa Barbara, Calif.: ABC-CLIO, 2005. Hunt, Lynn et al., edited. The Making of the West: Peoples and Cultures: A Concise History, vol. 2, Since 1340. Boston, MA: Bedford/St. Martin’s, 2010, 3rd ed. Iriye, Akira. Global and Transnational History: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Basingstok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3. McNeill, J. R. and William H. McNeill, The Human Web: A Bird’s View of World History. New York: W. W. Norton, 2003. Morris, Ian. Why the West Rule—Fow Now: The Patterns of History, and What They Reveal about the Future.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0.【中譯:伊安‧摩里斯著,潘勛等譯,《西方憑什麼:五萬年人類大歷史,破解中國落後之迷》。臺北:巨流圖書,2015年。 Mustafa, Sam A. Germany in the Modern World: A New History.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11. Palmer, R. R. et al., A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 Boston: McGraw-Hill, 2007, 10th ed. Russell, Ben. James Watt: Making the World Anew. London: Reaktion Books, 2014. Said, Edward W. Culture & Imperialism. London: Vintage, 1994. Sawai, Minoru, edited,. The Development of Railway Technology in East Asi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ingapore: Springer Singapore, 2017. Ssu-yu Teng and J.K. Fairbank. Research Guide for 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 A Documentary Survey, 1839-1923.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4. Tak Matsusaka,Yoshihisa. The Making of Japanese Manchuria, 1904-1932.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Tao-Shing, Chang(張道行). International Controversies over the Chinese Eastern Railway. Taipei: Ch’eng Wen, 1971. Vogel, Ezra F. China and Japan: Facing Histor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ondon, England: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Wang,Guanhua. In Search of Justice: the 1905-1906 Chinese anti-American Boycott. G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1. 【中譯:王冠華(Wang Guanhua),劉甜甜譯,《尋求正義:1905-1906年的抵制美貨運動》。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Weston, Timothy B. The Power of Position: Beijing University, Intellectuals, and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1898-1929. Berkeley;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Wolmar, Christian. The Iron Road: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Railroad. London: DK Publishing, 2014. Wolmar, Christian. To the Edge of the World: The Story of the Trans-Siberian Express, the World’s Greatest Railroad. New York: PublicAffairs, 2013.
專書論文、期刊論文 (一)中文 方維規,〈「鞍型期」與概念史」──兼論東亞轉型期概念研究〉,《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期,臺北:2011年12月,頁85-116。 毛知礪,〈梁士詒與交通系的形成與發展(一九○六-一九一六)〉,《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期,臺北:1984年3月,頁195-227。 王汎森,〈「主義時代」的來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一個關鍵發展〉,《東亞觀念史的研究集刊》,2013年第4期,臺北:2013年6月,頁3-7+9-88。 王汎森,〈晚清的政治概念與「新史學」〉,收於王汎森著,《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頁1-28。 王宏志,〈「張大其詞以自炫其奇巧」:翻譯與馬戛爾尼的禮物〉,張上冠編,《知識之禮:再探禮物文化學術論壇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外國語文學院;國立政治大學外國語文學院翻譯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外國語文學院跨文化硏究中心,2013年,頁77-124。 王宏志,〈權力與翻譯:晚清翻譯活動贊助人的考察〉,《中外文學》,第30卷第7期,臺北:2001年12月,頁93-127。 王杰,〈辛亥前孫中山文明理念論略〉,林啟彥、李金強、鮑紹霖主編,《有志竟成──孫中山、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下冊)》。香港:香港浸會大學人文中國學報編輯委員會、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2005年,頁489-506。 王家儉,〈清季的海防論〉,《師大學報》,第12期,臺北:1967年6月,頁139-179。 王揚宗,〈《六合叢談》中的近代科學知識及其在清末的影響〉,《中國科技史料》,第20卷第3期,北京:1999年9月,頁211-226。 王斌,〈爭議鐵路人:晚清時期德國工程師錫樂巴〉,《工程研究》,2017年第5期,北京:2017年10月,頁504-515。 王晴佳,〈中國近代「新史學」的日本背景──清末的「史界革命」和日本的「文明史學」〉,徐興慶編,《東亞知識人對近代性的思考》。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2009年,頁229-291。 王爾敏,〈「中華民國」開國初期之實業建國思想〉,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續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頁332-371。 王爾敏,〈中國近代知識普及化傳播之途說形式──點石齋畫報例〉,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頁227-298。 王爾敏,〈總理衙門譯印《萬國公法》以吸取西方外交經驗〉,《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7期,臺北:2007年6月,頁119-140。 王憲群,〈蒸汽推動的歷史:蒸汽技術與晚清中國社會變遷(1840-1890)〉,《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4期,臺北:2009年6月,頁41-85。 王樹槐,〈清末鐵路人才問題〉,《歷史學報》,第9期,臺北:1981年5月,頁141-168。 石川禎浩,〈梁啟超與文明的視點〉,狹間直樹編,《梁啟超‧明治日本‧西方: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共同研究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頁95-119。 江沛,〈技術、政治的合力與五四抗議運動的興起〉,《傳播研究與實踐》,第9卷第2期,臺北:2019年7月,頁77-104。 余英時,〈中日文化交涉史的初步觀察〉,《東アジア文化交渉研究:別冊》,第1期,吹田:2008年3月,頁3-7。 吳劍杰,〈論張之洞湖廣任內的外才引進〉,《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56卷第2期,武漢:2003年6月,頁185-193。 吳鐸,〈臺灣鐵路〉,《中國社會經濟史集刊》,第6卷第1期,昆明:1939年1月,頁147-193。 呂文翠,〈晚清上海的跨文化行旅:談王韜與袁祖志的泰西遊記〉,《中外文學》,第34卷第9期,臺北:2006年2月,頁5-47。 呂實強,〈四川保路運動的本質及其演進〉,辛亥革命九十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編,《辛亥革命九十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第1冊。臺北:中正文教基金會,2001年,頁1-54。 李文杰,〈晚清駐外公使的保舉與選任〉,《清華學報》,第43卷第1期,新竹:2013年3月,頁171-216。 李佳奇,〈言侈與迻譯:郭嵩燾《使西紀程》的西文史料稽考〉,《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71期,香港:2020年7月,頁119-149。 李長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識空間〉,《學術月刊》,第38卷第10期,上海:2006年10月,頁144-151。 李軍,〈中國早期博物館知識的傳播-以19世紀基督教新教傳教士中文報刊為例〉,《博物館學季刊》,第29卷第2期,臺中:2015年4月,頁5-21。 李恩涵,〈中美收囘粵漢路權交涉-晚清收回鐵路利權運動的研究之一〉,《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期,臺北:1969年8月,頁149-215。 李恩涵,〈中英廣九路權交涉-晚清收回鐵路利權運動研究之三〉,《歷史學報》, 第1期,臺北:1973年1月,頁139-172。 李恩涵,〈中國清末對外權爭霸鐵路專利的處理〉,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編,《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第2期。臺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71,頁1-34。 李恩涵,〈唐紹儀與晚清外交〉,《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期上,臺北:1973年5月,頁53-126。 李恩涵,〈論清季中國的民族主義〉,李恩涵、張朋園等著,《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與自強運動》。臺北:食貨出版社,1982年再版,頁177-205。 沈松華,〈《匯報》的創辦及其股份〉,《國際新聞界》,2007年第6期,北京:2007年6月,頁71-75。 沈國威,〈「野蠻」的考源〉,《東亞觀念史集刊》,第3期,臺北:2012年12月,頁383-403。 沈國威,〈評金觀濤、劉青峰著,《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7期,臺北:2010年9月,頁220-234。 卓南生,〈寧波最早的近代中文報刊《中外新聞》(1854-1861)原件及其日本版之考究〉,《新聞學研究》,第96期,臺北:2008年7月,頁1-44。 周愚文,〈晚清戊戌變法前英人在華教育活動與英國教育經驗的輸入〉,《教育研究集刊》,第63輯第3期,臺北:2017年9月,頁1-39。 孟彭,〈關於《匯報》的考證〉,《國際新聞界》,2006年第9期,北京:2006年9月,頁75-78。 季雲飛,〈鴉片戰爭後清政府「防務善後」述論〉,《軍事歷史研究》,第2期,北京:2000年6月,頁87-94。 尚智叢,〈1886-1894年間近代科學在晚清知識分子中的影響──上海格致書院格致類課藝分析〉,《清史研究》,2001年第3期,北京:2001年8月,頁77-87。 林志龍,〈十九世紀以來英國遠洋定期航線與政府補助的發展〉,《新史學》,第17卷第2期,臺北:2006年6月,頁219-236。 林明德,〈日俄戰爭被日本勢力在東北的擴張〉,《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1期,臺北:1992年6月,頁491-520。 林明德,〈安奉鐵路改築問題與抵制日貨運動〉,《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2期,臺北:1971年6月,頁345-364。 林峰燦,〈文化/文明概念與現代性:一個簡略的歷史考察〉,收於湯志傑主編,《交互比較視野下的現代性:從台灣出發的反省》。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9年,頁163-224。 武上真理子,〈シヴィル・エンジニアリングの語と概念の翻訳──「市民の技術」とは何か〉,收於石川禎浩、狹間直樹編,《近代東アジアにおける翻訳槪念の展開》。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硏究所,2013年,頁217-251。 武上真理子著、瞿艷丹譯,〈孫中山的鐵路計畫與日本:從鐵路技術人員的視點出發〉,上海中山學社編,《近代中國》,第26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7年,頁3-31。 邱凱彬,〈甲午戰後清政府的聯俄外交〉,《中興史學》,第12期,臺中:2006年6月,頁83-108。 柳智元,〈朱執信與《建設》雜誌〉,《近代中國》,第107期,臺北:1995年6月,頁247-259。 段云章,〈評1913年孫中山訪日〉,《歷史研究》,1991年第4期,北京:1991年8月,頁3-17。 段海龍,〈《中西聞見錄》對中國近代鐵路建設事業的影響〉,《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第45卷第2期,內蒙古:2016年3月,頁267-273。 段琦,〈丁韙良與西學東漸〉,《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1期,北京:2006年3月,頁104-114。 胡玉海,〈近代東北鐵路的競爭與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現〉,張連興主編,《張氏父子與近代東北鐵路建設》。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21年,頁1-16。 胡波,〈地圖上的愛國者與強國夢──論孫中山的地圖情節〉,《廣東社會科學》,2010年第3期,廣州:2010年5月,頁83-91。 孫江,〈序:概念、概念史與中國語境〉,孫江、劉建輝編,《亞洲概念史研究:第一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頁1-11。 徐興慶,〈王韜與日本維新人物之思想比較〉,《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4期,臺北:2006年5月,頁131-171。 徐興慶,〈德川幕末知識人吸收西洋文明的思想變遷〉,《臺大歷史學報》,第40期,臺北:2007年12月,頁149-199。 郝秉鍵,〈晚清民間知識分子的「交通」思想──以上海格致書院為例〉,《歷史檔案》,2007年期第4期,北京:2007年11月,頁79-87。 馬陵合,〈安奉鐵路交涉研究:以清末地方外交為視角〉,《安徽史學》,2015年第5期,合肥:2015年9月,頁47-55。 張玉法,〈袁世凱的仕宦階梯,1881~191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歷史人物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頁29-64。 張劍,〈《中西聞見錄》述略──兼評對西方科技的傳播〉,《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上海:1995年7月,頁57-62。 張穎,〈19、20世紀之交日俄在韓半島角逐分析─以《知新報》的報導為中心─〉,《中國人文科學》,第72輯,光州:2019年8月,頁563-578。 張灝,〈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二十一世紀》,第52期,香港:1999年4月,頁29-39。 章清,〈知識‧政治‧文化:晚清接納「新概念」之多重屏障〉,收於方維規主編,《思想與方法:近代中國的文化政治與知識建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頁115-135。 陳力衛,〈近代各種「主義」的傳播與《清議報》〉,孫江、陳力衛編,《亞洲概念史研究:第二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頁271-289。 陳室如,〈王韜《漫游隨錄》的物質文化〉,《東吳中文學報》,第25期,臺北:2013年5月,頁239-260。 陳建守,〈作為方法的概念:英語世界概念史的研究回顧與展望〉,蔣竹山主編,《當代歷史學新趨勢》。臺北:聯經出版社,2019年,頁175-205。 陳家豪,〈日治初期臺灣鐵道政策的轉變:「國營」、「民營」的討論為中心(1895-1898)〉,《臺灣文獻》, 第63卷第2期,臺北:2012年6月,頁95-140。 陳國榮,〈維多利亞時期的鐵道意象-以狄更斯的〈信號員〉與兩幅當代畫作為例〉,《英美文學評論》,第29期,新北:2016年12月,頁65-86。 陳慈玉,〈中日實業公司的礦業投資:主要由日本文獻探討近代中日經濟糾葛〉,《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44期,臺北:2015年11月,頁83-131。 陳瑋芬,〈近代化願景與概念的形成-試論近代日本新「文明」概念的意義建構與內涵〉,《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1期,臺北:2016年12月,頁225-270。 陶德民,〈「東亞文化交涉學」的關鍵詞-全球化時代文化硏究的視野與新視角-〉,《東アジア文化交渉研究 東アジア文化研究科開設記念号》。吹田:関西大学大学院東アジア文化研究科,2012年,頁163-172。 傅揚,〈思想史與近代史研究:英語世界的若干新趨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99期,臺北:2018年3月,頁79-105。 喻大華,〈日俄戰爭期間清政府「中立」問題研究〉,《文史哲》,2005年第2期,濟南:2005年3月,頁118-126。 黃天柱等著,〈中國近代軍火科學家丁拱辰〉,《福建論壇》,第1期,福建:1982年1月,頁81-83。 黃沫言,〈克勞德‧威廉‧金達與中國近代鐵路建設〉,《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4期,成都:2021年7月,頁62-73。 黃俊傑,〈東亞文化交流史中的「去脈絡化」與「再脈絡化」現象及其研究方法論的問題〉,《東亞觀念史集刊》,第2期,臺北:2012年6月,頁55-78。 黃俊傑,〈儒學的脈絡性的轉換與東亞思想交流史〉,收於黃俊傑、安藤隆穗編,《東亞思想交流史中的脈絡性轉換》。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22年。頁11-28。 黃興濤,〈晚清民初現代「文明」和「文化」概念的形成及其歷史實踐〉,《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6期,北京:2006年11月,頁1-35。 經盛鴻、開云,〈詹天佑與清末民辦川漢鐵路〉,《歷史學研究》,2003年第4期,南京:2004年4月,頁40-46。 資軍,〈從清政府的對策看湘、蜀兩省保路運動不同走向〉,《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4期,成都:1999年10月,頁103-109。 雷俊玲,〈清末駐歐使節劉錫鴻對西方的認識〉,《輔仁歷史學報》,第10期,新北:1999年6月,頁176-216。 靳翠萍,〈《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中的科技知識及其「科技傳教」策略〉,《人文論譚》,第1輯,武漢:2009年12月,頁265-274。 熊元彬,〈同衷異果:盛宣懷與孫中山國有及其借款比較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4期,上海:2018年8月,頁102-114。 趙中孚,〈清末東三省改制的背景〉,《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期,臺北:1976年6月,頁313-335。 劉佐亮,〈李鴻章與中國早期鐵路建設〉,天津市河東區政協文化體育和文史委員會,天津市河北區政協文史資料文化藝術委員會編,《天津老龍頭──中國最早的商埠火車站》。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年,頁16-22。 劉阿榮,〈社會啟蒙與族國想像:試論孫中山的的革命與建國思想〉,《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3期,臺北:2004年5月,頁25-39。 劉淮,〈清末湘蜀保路運動相互影響及比較〉,《近代中國》,第154期,臺北:2003年6月,頁35-47。 潘光哲,〈追索晚清閱讀史的一些想法──「知識倉庫」、「思想資源」與「概念變遷」〉,《新史學》,第16卷第3期,臺北:2005年9月,頁137-170。 蔡龍保,〈日本營造業最初的海外擴張:韓國京仁鐵路的興建──兼論與臺灣縱貫鐵路發展之異同〉,《臺灣史研究》,第24卷第1期,臺北:2017年3月,頁37-76。 蔡龍保,〈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鐵道部的南進政策──以潮汕鐵路的興築為例〉,《輔仁歷史學報》,第28期,新北:2012年3月,頁233-270。 蔡龍保,〈長谷川謹介與日治時期臺灣鐵路的發展〉,《國史館學術集刊》,第6期,臺北:2005年9月,頁61-108。 蔣竹山,〈長時段的回歸與公眾歷史:近來臺灣出版市場的「全球史熱」〉,《思與言》,第56卷第3期,臺北:2018年9月,頁271-303。 鄭文惠,〈觀念史方法與中國研究〉,鈴木貞美、劉建輝編,《東アジアにおける知的交流──キイ・コンセプトの再検討──》。京都:日本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2013年,頁57-76。 鄭在貞著,曲波譯,〈日帝朝鮮總督府的鐵路官員與鐵路政策——以大村卓一的「朝滿鐵路連接」構想為中心〉,《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四輯)》,2013年2期,延吉:2013年8月,頁494-523。 黎志剛,〈郭嵩燾的經世思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頁509-530。 羅志田,〈傳教士與近代中西文化競爭〉,《歷史研究》,1996年第6期,北京:1996年11月,頁77-94。 羅檢秋,〈清末民初知識界關於「文明」的認知與思辯〉,收於鄭大華、黃興濤、鄒小站主編,《戊戌變法與晚清思想文化轉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頁397-423。 蘇梅芳,〈李鴻章、劉銘傳與鐵路自強方案〉,《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23期,臺南:1997年12月,頁377-434。 顧衛民,〈清初順康雍三朝對天主教政策由寬容到嚴禁的轉變〉,《文化雜誌》,第44期,澳門:2002年9月,頁51-66。 (二)日文 井上勇一,〈京義鉄道の建設をめぐる国際関係──日露戦争開戦原因としての鉄道問題──〉,《国際政治》,第71號,東京:1982年8月,頁173-188。 王鼎,〈清末における湖北省留日学生の留学経験とその影響-黄州府麻城三兄弟を事例に-〉,《アジア教育史研究》,第30卷,名古屋:2021年3月,頁43-64。 小笠原茂,〈19世紀バーデンにおける鉄道政策の展開〉,《立教経済学研究》,第55卷第2期,東京:2001年10月,頁23-51。 松本ますみ,〈孫中山と『徹底した民族主義』:近代的統一という幻想〉,王柯編,《辛亥革命と日本》。東京:藤原書店,2011年,頁212-236。 竹林栄治,〈19世紀中葉西南ドイツにおける鉄道建設:バーデン大公国の事例〉,《広島経済大学創立四十周年記念論文集》。広島:広島経済大学,2007年,頁181-205。 中村尚史,〈グローバル化と明治の鉄道発展――鉄道国有化の国際的契機〉,瀧井一博編著,《「明治」という遺産:近代日本をめぐる比較文明史》。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2020年,頁509-525。 沈国威,〈中国の近代学術用語の創出と導入-文化交流と語彙交流の視点から-〉,《文林》,第29期,神戸:1995年3月,頁51-72。 武上真理子,〈地図にみる近代中国の現在と未来-『支那現勢地図』を例として〉,《近現代中国における社会経済制度の再編: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附属現代中国研究センター研究報告》,第16期,京都:2016年9月,頁329-367。 劉建輝,〈近代東アジアの濫觴─広州十三の歴史的意味─〉。徐興慶編,《近代東アジアのアポリア》。臺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4年,頁47-66。 林田治男,〈鉄道草創期に貢献した英国人技術者の経歴〉,《大阪産業大学経済論集》,第5卷第3期,大阪:2004年6月,頁89-105。 老川慶喜,〈井上勝の鉄道構想〉,《明大商学論叢》,第80卷第1・2號,東京:1998年2月,頁21-39。 (三)英文 Andrabi, Tahir and Michael Kuehlwein, “Railways and Price Convergence in British India,”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70:2 , June 2010, pp. 351-377. Berg, Maxine, “Britain, industry and perceptions of China: Matthew Boulton, ‘useful knowledge’ and the Macartney Embassy to China 1792-94.” Journal of Global History 1, 2, July 2006, pp. 269-288. Pong, David. ‘Confucian Patriotism and Destruction of the Woosung Railway, 1877,’ Modern Asian Studies, 7:3, May 1973, pp. 647-676. Saunders, Alexander. “Short History of the Panama Railroad,” The Railway and Locomotive Historical Society Bulletin, No. 78, Oct 1949, pp. 8-44. Wang, Hsien-Chun(王憲群). “Discovering Steam Power in China, 1840s-1860s,” Technology and Culture, Vol. 51: 1, Jan 2010, pp. 31-54. Wang, Hsien-Chun(王憲群). “Merchants, Mandarins, and the Railway: Institutional Failure and the Wusong Railway, 1874-187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2:1, Jan 2015, pp. 31-53.
碩、博士論文 大塚實,〈日本對華政策與滿州鐵路〉。臺北: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方姿堯,〈從衝突到和合──《東西洋考每月統計傳》的書寫策略與文化意義〉。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林榕瑜,〈福澤諭吉《勸學》與張之洞《勸學篇》中的學問觀〉。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東亞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梁文德,〈四川地方仕紳與晚清鐵路事業──以川漢鐵路公司為中心(1903-1912)〉。臺南: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馮卉,〈《遐邇貫珍》的研究〉。山東:暨南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200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