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史記》與唐前《史記》學的發展
作者:楊庭懿
作者(外文):YANG, TING-I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洪國樑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司馬遷史記史記學班固漢書Sima QianShijiResearch Theory on ShijiBan GuHansh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本文主要討論之面向有二。一是探究司馬談、司馬遷父子之家世背景、生命經歷,對於《史記》創作過程之影響。二是考察自司馬遷逝世後,《史記》於兩漢至唐前的傳播歷程,以及知識分子的接受史與研究史。
歷來學者在闡論司馬談、司馬遷父子撰述史著之動機、旨趣時,多是根據《史記》文本和〈報任安書〉加以分析綜述所得,此法固然無疑慮,然美中不足之處,乃是時常缺乏歷時性的考述。換言之,從學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確實掌握《史記》的創作理念和寄寓其中的史學方法、史學觀點與歷史思想;但上述之創作理念、史學方法等,究竟是如何形成,討論則稍嫌不足。再者,不可否認,人的思想往往並非一成不變,且容易為現實之經歷而左右,甚至造成截然不同的轉變。依此思路為前提,據本論文之考析,觸發司馬談從事史著創作的起始動機,實是因為家族日漸式微的現實問題,迫使其急切需要一個具體的功名成就,以重振中衰的家聲。
綜觀司馬談一生於功名之路的追求,實歷經兩次重大的轉向︰一是竇太后崩逝,黃老勢力失去庇護而轉衰,儒學依附皇權成為新興政治思想主流,司馬談在時代潮流的推搡下,由道轉儒,此是思想上的轉向。二是漢武帝封禪大典前夕,司馬談遭「留滯周南」,斷絕其欲在政治領域立功立名的想望,遂將希望轉向文化上的建樹,並以此勉勵其子司馬遷,此是心態上的轉向。司馬遷亦以涉入「李陵案」遭遇言禍為其人生分水嶺,進以影響到其審視漢家功業的視角和態度。原先作為武帝近臣、寵臣的司馬遷,於武帝「外攘夷狄,內脩法度,封禪,改正朔,易服色」的豐功偉業,本該與有榮焉;但「李陵案」讓司馬遷能意識到君臣關係在本質上的不對等,身為臣下者,於帝王而言實如倡優一般,與螻蟻無異。正是這層認識,使司馬遷在評價帝王將相的功業時,能以更加超然而客觀的立場,進行論議。後世稱《史記》文直、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即是成因於此。
歷史撰述與史學發展常與「政治」息息相關,於古代社會尤甚。《史記》雖於現代享有極高的學術評價及地位,但在漢代傳播伊始卻並非如此。司馬遷因其宦官身份,為西漢儒生所輕,加上書中諸多與兩漢經學主流思想迥別的價值判斷,致使終西漢之末,《史記》幾乎不太受到士人之重視。洎入兩漢之交,經過劉向、揚雄等名宿大儒的傳播、接受,《史記》方引來一波討論的熱潮,其具體的成果,便是班固《漢書》的完成。
自《漢書》完成之後,士人常以《史》《漢》,然而實際上《史記》在研究熱度上,則明顯不如《漢書》受關注。《隋書‧經籍志》「正史序」即云︰「《史記》傳者甚微」,唐人司馬貞〈史記索隱序〉亦言︰「(《史記》)比於班《書》,微為古質,故漢晉名賢,未知見重。」據《隋書‧經籍志》「正史」類所載,《史》、《漢》研究之比例竟相差有四、五倍之多,則唐前崇班抑馬之現象,可見一斑。
此種現象之所以形成,除司馬貞所言《史記》微為古質,不符漢晉士人競好雍容典麗的審美外,司馬遷「是非頗謬於聖人」的價值觀和《史記》對當時政治的諷刺批判,亦不為統治階層所容。故《漢書》述前朝而不涉及當世的斷代原則,即委婉反映出皇權對於士人書寫歷史的干涉。尤其班固因私修漢史遭繫捕下獄,出獄後又受命入朝編修國史,所修國史又需盡數上奏明帝,最終方「復使終成前所著書」。此說明皇權已萌生出對於歷史敘事話語權力的意識,不容民間有超出其掌握之外的論述與觀點。而皇權對於史權的全面掌控,則體現於唐代官修史書制度的成立。
由於統治階級對於史權的緊密控制,士人與《史記》思想價值的扞格,造成漢晉《史記》研究的重心,多聚焦於《史記》文本的音義訓釋之上,整個「古典《史記》學」的研究方法、命題與概念,亦奠基於此;至清末民初之交,學術研究體系產生根本性的變化之前,《史記》研究幾乎不脫漢晉時期所立下之典型。
There are two main aspects to b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first i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family background and life experience of Sima Tan and Sima Qian on the creation process of "Shiji". The second is to investigate the dissemination process of "Shiji" from the Han Dynasty to the Tang Dynasty after Sima Qian's death, as well as the history of acceptance and research by intellectuals.
Historically, when scholars discussed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Sima Tan and Sima Qian's historical works, they mostl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m based on the text of "Shiji" and "Bao Ren An Shu"(報任安書). There is no doubt about this method, but the fly in the ointment is that it often lacks diachronic considerations. In other words, from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scholars, we can indeed grasp the creative concept of "Shiji" and the historical methods, historical viewpoints and historical thoughts embed-ded in it; but how the above-mentioned creative concepts, historical methods, etc. were formed, the relevant academic discussions are relatively lacking. Furthermore, it is un-deniable that people's thoughts are often not static, and are easily affected by real life experiences, and even cause completely different changes. According to this logic,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is paper, the initial motivation that trig-gered Sima Tan to engage in historical research was actually the reality of the gradual decline of the family, forcing him to urgently need a specific achievement to restore the glory of the declining family.
Looking at the process of Sima Tan's pursuit of honor and achievement, he has expe-rienced two major turning points: one is the death of Empress Dowager Dou, and the Yellow Emperor and the Laozi school lost the support of political power and weakened.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emperor, Confucianism became the new mainstream of political thought. Driven by the trend of the times, Sima Tan changed from a Taoist standpoint to a Confucian standpoint. This is a change at the level of thinking. The second change occurred when Sima Tan was forced to stay in Luoyang(洛陽) on the eve of Emperor Wudi's Conferring Ceremony and could not participate in the Conferring Ceremony. This incident broke Sima Tan's ideals of establishing concrete achievements in the polit-ical field. So Sima Tan turned his hope to cultural achievements, and used this to en-courage his son Sima Qian. This is a change in Sima Tan's mentality. Sima Qian also took his involvement in the "Li Ling case" and encountered disasters as a watershed in his life, which further affected his perspective and attitude when examining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Han family. Sima Qian, who was originally a close minister and fa-vored minister of Emperor Wu, should be proud of Emperor Wu's great achievements in defeating enemies who invaded the country and establishing a complete national system; but the "Li Ling case" made Sima Qian realize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arch and minister is inherently unequal , as a subject, to the emperor, he is actually like a buf-foon, who can be discarded anytime and anywhere. It is this level of understanding that enables Sima Qian to discuss with a more detached and objective standpoint when evalua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emperors, generals and ministers. Later generations said that "Shiji" is straightforward, matter-of-fact, not vain, and not concealing evil, so praise him as a true historical record is the reason for this.
The writing of histo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ography are often closely related to "politics", especially in ancient society. Although "Shiji" enjoys a very high academic evaluation and status in modern times, it was not like this at the beginning of its spread in the Han Dynasty. Because of his status as an eunuch, Sima Qian was despised by Confucian scholars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n addition, there are many value judgments in the book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the mainstream thoughts of Confucian classics in the Han Dynasty. As a result, until the demise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Shiji" still could not get the attention of intellectuals. Time came to the transition stage betwee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fter the dissemina-tion and acceptance of famous scholars such as Liu Xiang(劉向) and Yang Xiong(揚雄), "Shiji" attracted a wave of discussions. The specific result was the completion of Ban Gu's "Hanshu".
Since the completion of "Hanshu", intellectuals often refer to "Shiji" and "Hanshu" together. However, in fact, the research on "Shiji" is obviously not as popular as "Hanshu". "Suishu‧Jingjizhi"(隋書‧經籍志) "Official History Book" preface said: "There are very few researchers on "Shiji", Sima Zhen(司馬貞), a scholar of the Tang Dynasty, also said in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Thought Hidden in Shiji"(史記索隱) preface: "("Shiji") compared to Ban Gu's "Hanshu", the content tends to be classical and simple, so intellectuals in the Han and Jin Dynasties did not pay attention to it." According to the "Official History" records in "Sui Shu‧Jing Ji Zhi", the ratio of research on "Shiji" and "Hanshu" is as much as four or five times different. The Han and Jin Dynasties worship "Hanshu" and despise "Shiji" phenomenon is evident.
The reason for this phenomenon is that Sima Qian's value is different from main-stream Confucianism. As well as the words in "Shiji" mentioned by Sima Zhen are clas-sical and simple, which does not conform to the elegant and gorgeous literary aesthetics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Han and Jin Dynasties. Moreover, "Shiji"'s satirical criticism of the politics of the time cannot be tolerated by the ruling class. Therefore, the "Hanshu" de-scribes the previous dynasty and does not involve the current principle of dating, that is, euphemistically reflects the interference of imperial power in the writing of history by scholars. In particular, Ban Gu was arrested and imprisoned for writing the history of the Han Dynasty privately. After he was released from prison, he was ordered to go to the court to compile the national history. Completed historical work had to pass the re-view of Emperor Ming of the Han Dynasty before he was allowed to go home and complete the "Hanshu". This shows that the imperial power has emerged to strictly con-trol the power of historical narrative discourse, and does not allow the people to have discussions and opinions beyond their control. The imperial power's overall control over the power of history writing is reflected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official history book revision system in the Tang Dynasty.
Due to the tight control of the ruling class over the power to write history, and the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scholars and the ideological value of "Shiji", the focus of re-search on "Shiji" in the Han and Jin Dynasties is mostly focused on the phonetic and in-terpretation of "Shiji". The research methods, propositions and concepts of "Shiji" in an-cient China were laid at this time. Until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tur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before the fundamental changes in the academic research system, the research on "Shiji" hardly deviated from the models established in the Han and Jin Dynasties.
引用書目
一、《史記》注釋相關著作
《史記》,[西漢]司馬遷著;[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北京市︰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2014年1月
《史記新注》,張大可,北京市︰華文出版社,2000年1月
《史記箋證》,韓兆琦,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
《史記會注考證》,[日]瀧川資言,北京市︰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年7月
《史記斠證》,王叔岷,北京市︰中華書局,2007年7月
二、《史記》研究相關著作
(一)古典著作之屬
《史記札記》,[清]郭嵩燾,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57年9月
《史記志疑》,[清]梁玉繩,北京市︰中華書局,1981年4月
《史記探源》,[清]崔適,北京市︰中華書局,1986年9月
(二)現代著作之屬
《史記文學成就論說》,可永雪,呼和浩特市︰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司馬遷年譜新編》,吉春,西安市︰三秦出版社,1989年4月
《司馬遷民族思想研究》,池萬興,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0月
《司馬遷與《史記》論文集︰第一輯》,何清谷編,西安市︰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
《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李長之,臺北市︰里仁書局,1999年4月
《從《史記》到《漢書》──轉折過程與歷史意義》,呂世浩,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出版,2009年12月
《司馬遷的歷史哲學》,劉國平,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2010年9月
《史記太史公自序注說會纂》,吳忠匡,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
《史記解題》,吳福助,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79年4月
《司馬遷》季鎮淮,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10月
《司馬遷所見書考》,金德建,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2月
《史記研究》,施丁、廉敏編,北京市︰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1月
《儒家經傳文化與史記》,陳桐生,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出版,2002年9月
《太史公生平著作考論》,袁傳璋,合肥市︰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
《抑鬱與超越──司馬遷與漢武帝時代》,逯耀東,臺北市︰東大圖書,2007年5月
《史記學概論》,張新科,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3年11月
《史記研究史及史記研究家》,張新科、俞樟華,北京市︰華文出版社,2005年1月
《司馬遷評傳》,張大可,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6月
《史記研究》,張大可,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11年2月
《司馬遷生年研究》,張大可,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19年1月
《漢唐《史記》研究論稿》,楊海崢,濟南市︰齊魯書社,2003年6月
《司馬遷的史學批判與《史記》的建構》,楊庭懿,新北市︰花木蘭事業有限公司,2018年3月
《司馬遷與《史記》論集》,歷史研究編輯部編,西安市︰陝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
《司馬遷年譜》,鄭鶴聲,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31年9月
《太史公書知意》,劉咸炘,見黃曙輝編︰《劉咸炘學術論集︰史學編》,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
《史記博議》,韓兆琦,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年11月
《史記題評》,韓兆琦,西安市︰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三、古典著作
(一)經部之屬
《春秋左傳正義》,舊題[東周]左丘明著;[西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春秋左傳注(修訂本)》,舊題[東周]左丘明著;楊伯峻注,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5月
《毛詩正義》,[西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韓詩外傳集釋》,[西漢]韓嬰著;許維遹集釋,北京市︰中華書局,1980年6月
《禮記正義》,[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周禮注疏》,[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儀禮注疏》,[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孟子注疏》,[東漢]趙岐注;[北宋]孫奭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周易正義》,[曹魏]王弼注;[東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論語注疏》,[曹魏]何晏注;[北宋]邢昺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論語新解》,錢穆,見錢賓四先生全集編委會編︰《錢賓四先生全集》,第3冊,臺北市︰聯經出版,1998年5月
《大戴禮記解詁》,[清]王聘珍,北京市︰中華書局,1983年3月
(二)史部之屬
《國語集解》,[東周]左丘明著;徐元誥集解,北京市︰中華書局,2002年6月
《戰國策集注彙考》,[西漢]劉向編;諸祖耿集注,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
《漢書》,[東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北京市︰中華書局,1964年6月
《漢書補注》,[東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59年1月
《前漢紀》,[東漢]荀悅,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2年11月
《後漢書》,[劉宋]范曄著;[西晉]司馬彪志;[梁]劉昭注補;[唐]李賢注,北京市︰中華書局,1965年5月
《宋書》,[梁]沈約,北京市︰中華書局,1974年10月
《魏書》,[北齊]魏收,北京市︰中華書局,1974年6月
《晉書》,[唐]房玄齡等,北京市︰中華書局,1974年11月
《隋書》,[唐]魏徵等,北京市︰中華書局,1982年10月
《元和郡縣圖志》,[唐]李吉甫,北京市︰中華書局,1983年6月
《史通釋評》,[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釋;呂思勉評,臺北市︰華世出版社,1981年11月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北京市︰中華書局,1975年5月
《新唐書》,[北宋]歐陽修等,北京市︰中華書局,1975年2月
《崇文總目》,[北宋]王堯臣等,[清]錢侗嘉慶四年(1799年)輯釋本,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37年6月
《唐會要》,[北宋]王溥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資治通鑑》,[北宋]司馬光著;[元]胡三省注,北京市︰中華書局,1976年10月
《唐大詔令集》,[北宋]宋敏求編,上海市︰學林出版社,1992年10月
《玉海》,[南宋]王應麟,景印清光緒9年浙江書局本,上海市︰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7年12月
《大事記解題》,[南宋]呂祖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2012年11月
《通志二十略》,[南宋]鄭樵,北京市︰中華書局,1995年11月
《十七史商榷》,[清]王鳴盛,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12月
《藝舟雙楫》,[清]包世臣,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29年10月
《越縵堂讀史札記》,[清]李慈銘,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8月
《漢官六種》,[清]孫星衍等輯,北京市︰中華書局,1990年9月
《廿二史札記校證(訂補本)》,[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北京市︰中華書局, 2012年3月
(三)子部之屬
《六韜》,舊題[西周]呂望,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2012年11月
《呂氏春秋集釋》,[東周]呂不韋等著;許維遹集釋,北京市︰中華書局,2010年3月
《荀子集解》,[東周]荀況著;[清]王先謙集解,北京市︰中華書局,1988年9月
《莊子集釋》,[東周]莊周著;郭慶藩輯,北京市︰中華書局,1961年7月
《墨子校注》,[東周]墨翟著;吳毓江校注,北京市︰中華書局,1993年10月
《韓非子集解》,[東周]韓非著;王先慎集解,北京市︰中華書局,2003年4月
《鹽鐵論校注》,[西漢]桓寬著;王利器校注,北京市︰中華書局,1992年7月
《春秋繁露義證》,[西漢]董仲舒著;[清]蘇輿義證,北京市︰中華書局,1992年12月
《法言義疏》,[西漢]揚雄著;汪榮寶義疏,北京市︰中華書局,1987年3月
《論衡校釋》,[東漢]王充著;黃暉集解,北京市︰中華書局,1990年2月
《新輯本桓譚新論》,[東漢]桓譚著;朱謙之校輯,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年9月
《意林校釋》,[唐]馬總輯;王天海、王韌校釋,北京市︰中華書局,2014年1月
《太平御覽》,[北宋]李昉,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潛書注》,[清]唐甄著;《潛書》注釋組注,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
《大雲山房文稿》,[清]惲敬,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35年9月
《日知錄集釋》,[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陔餘叢考》,[清]趙翼,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57年12月
(四)集部之屬
《賈誼集校注》,[西漢]賈誼著;吳雲、李春台校注,增訂版,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1月
《文選》,[梁]蕭統編;[唐]李賢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
《柳河東集》,新刊增廣百家詳補註唐柳先生文本,[唐]柳宗元著;吳文治等校點,北京市︰中華書局,1979年10月
《五百家注韓昌黎集》,[唐]韓愈著;[南宋]魏仲舉集注,北京市︰中華書局,2019年6月
《張載集》,[北宋]張載著;章錫琛點校,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3月
《文章正宗》,[南宋]真德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2012年11月
《黃宗羲全集》,[明]黃宗羲著;沈善洪主編,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11月
《愚菴小集》,[清]朱鶴齡,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
《章學誠遺書》,[清]章學誠,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85年8月
《文史通義校注》,[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年9月
《潛研堂集》,[清]錢大昕,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1月
《全漢文》,[清]嚴可均輯,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
四、現代著作
(一)史學研究之屬
《觀堂集林》,王國維,北京市︰中華書局,1961年6月
《史學引論》,王學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春秋左傳人物譜》,方朝暉,濟南市︰齊魯書社,2001年8月
《中國史學史論集》,白壽彞,北京市︰中華書局,1999年4月
《中國史學通論》,朱希祖,重慶市︰獨立出版社,1944年4月
《軍功爵制考論》,朱紹侯,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8年11月
《余嘉錫文史論集》,余嘉錫,長沙市︰岳麓書社,1997年5月
《史學方法論》,杜維運,增訂版,臺北市︰三民書局,1986年8月
《秦漢史》,呂思勉,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3月
《史學與史籍七種》,呂思勉,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1月
《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李開元,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3月
《歷史學家的修養和技藝》,李劍鳴,上海市: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1月
《口述史研究方法》,李向平、魏揚波,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
《西周的政體︰中國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國家》,李峰,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8月
《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侯外廬,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57年4月
《秦漢封國食邑賜爵制》,柳春藩,瀋陽市︰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
《詩經、訓詁與史學》,洪國樑師,臺北市︰國家出版社,2015年4月
《史學與紅學》,唐德剛,臺北市︰遠流出版社,2003年10月
《居延漢簡研究》,陳直,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5月
《漢唐職官制度研究》,陳仲安、王素,北京市︰中華書局,1993年9月
《匈奴史稿》,陳序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中國經濟史》,馬乘風,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1989年10月
《中國邊疆經略史》,馬大正,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
《先秦民俗史》,晁福林,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吹萬樓文集》,高燮,見林慶彰編︰《民國文集叢刊》第一編,第98冊,臺中市︰文昕閣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12月
《夏曾佑集》,夏曾佑著;楊琥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漢書藝文志通釋》,張舜徽,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釋文修訂本,北京市︰文物出版社,2006年5月
《新史學》,梁啟超,見張品興等編︰《梁啟超全集》,北京市︰北京出版社,1999年7月
《中國歷史研究法》,梁啟超,見張品興等編︰《梁啟超全集》,北京市︰北京出版社,1999年7月
《漢魏制度叢考》,楊鴻年,武漢市︰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中國史學史稿》,劉節,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20年2月
《察舉制度變遷史稿》,閻步克,瀋陽市︰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年4月
《國史大綱》,錢穆,見錢賓四先生全集編委會編︰《錢賓四先生全集》,第27冊,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5月
《書於竹帛︰中國古代的文字紀錄》,錢存訓,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7月
《史林雜識初編》,顧頡剛,北京市︰中華書局,1963年2月
《張騫西征考》,[日]桑原騭藏,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34年9月
(二)思想研究之屬
《中國古代宗教初探》,朱天順,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
《中國經學史十講》,朱維錚,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士與中國文化》,余英時,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
《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余英時,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2008年4月
《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余明光,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
《兩漢思想史︰卷一》,徐復觀,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2月
《兩漢思想史︰卷三》,徐復觀,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9月
《天人糾葛與歷史運演──西漢儒家歷史觀的現代詮釋》,張秋升,濟南市︰齊魯書社,2003年8月
《《春秋》與「漢道」──兩漢政治與政治文化研究》,陳蘇鎮,北京市︰中華書局,2011年9月
《漢經學史》,程元敏,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8年3月
《秦漢之際的政治思想與皇權主義》,雷戈,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士人與社會︰先秦卷》,劉澤華,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錢穆,見錢賓四先生全集編委會編︰《錢賓四先生全集》,第8冊,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5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錢穆,見錢賓四先生全集編委會編︰《錢賓四先生全集》,第19冊,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5月
《政學私言》,錢穆,見錢賓四先生全集編委會編︰《錢賓四先生全集》,第40冊,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5月
《靈魂與心》,錢穆,見錢賓四先生全集編委會編︰《錢賓四先生全集》,第46冊,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5月
《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羅志田,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1月
(三)文學研究之屬
《文心雕龍研究》,王更生,重修增訂本,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1989年10月
《世情小說史》,向楷,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修辭學發凡》,陳望道,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
《修辭學》,黃慶萱,增訂二版,臺北市︰三民書局,2000年10月
《桑榆憶往》,程千帆,見莫礪鋒編︰《程千帆全集》,第15卷,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中國小說史略》,魯迅,見《魯迅全集》,第9卷,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四)治學方法之屬
《二千五百餘年來中國治學方法的綜合研究》,王雲五,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11月。
《論文選題與研究創新》,張高評,臺北市︰里仁出版,2013年10月
(五)翻譯專著之屬(本類依出版年月先後排序)
《小說面面觀》,[英]愛德華‧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廣州市︰花城出版社,1984年12月
《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義]貝奈戴托‧克羅齊(Benedetto Croce,1866-1952),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86年5月
《權力的剖析》,[美]加爾布雷斯(J‧K‧Galbraith,1908-2006),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1994年11月
《史學研究的新問題、新方法、新對象──法國新史學發展趨勢》,[法]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1924-2014)等編,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8年8月
《路易十四時代》,[法]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96年4月
《民族與民族主義》,[英]埃里克‧霍布斯鮑姆(Eric J.Hobsbawm,1917-2012),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過去的聲音︰口述史》,[英]保羅‧湯普森(Paul Thompson),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
《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第七版)》,[美]尼爾‧布朗(M. Neil Browne)、斯圖亞特‧基利(Stuart M. Keeley),北京市︰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年1月
《歷史知識理論》[德]約翰‧古斯塔夫‧德羅伊森(Droysen Johann Gustav,1808-1884),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
《歷史是什麼?》,[英]愛德華‧卡爾(E.H. Carr,1892—1982),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7年6月
《動機與人格》,[美]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 1908-1970),第三版,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歷史的再思考》,[英]凱恩‧詹京斯(Keith Jenkins),臺北市︰麥田出版,2008年6月
《勢︰中國的效力觀》,[法]弗朗索瓦‧余蓮(François Jullien,1951- ),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
《焦慮的意義》,[美]羅洛‧梅(Rollo May,1909-1994),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先秦社會與思想︰試論中國文化的核心》,[日]高木智見,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3月
五、單篇期刊及學位論文(本類依刊登時間先後排序)
(一)期刊論文
〈試論司馬遷所說的「通古今之變」〉,阮芝生,《沈剛伯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年12月
〈劉勰的史學批評〉,趙俊,《社會科學輯刊》第6期,1990年
〈劉向班固所見《太史公書》考〉,易平,《大陸雜誌》第91卷第5期,1995年11月
〈論司馬談由道而儒的轉變〉,陳桐生,《人文雜誌》第5期,1995年
〈楊惲與《太史公書》〉,易平,《大陸雜誌》第93卷第1期,1996年7月
〈縱橫家的倫理觀和方法論〉,彭永捷,《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5期,1996年
〈三司馬與漢武帝封禪〉,阮芝生,《臺大歷史學報》第20期,1996年11月
〈司馬遷「成一家之言」新論〉,汪高鑫,《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3期,2000年5月
〈傳統的人生價值觀及其現代意義〉,錢遜,《洛陽大學學報》第1期,2000年
〈褚少孫補《史》新考〉,易平,《臺大歷史學報》第25期,2000年6月
〈司馬遷之心──〈報任少卿書〉析論〉,阮芝生,《臺大歷史學報》第26期,2000年12月
〈從《二年律令》看漢初二十級軍功爵的價值〉,朱紹侯,《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3年3月
〈五服制與先秦朝貢制度的起源〉,李雲泉,見於《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9卷第1期,2004年
〈《史記》早期文獻中的一個根本問題──《太史公書》「藏之名山,副在京師」考〉,易平、易寧,《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4年
〈論先秦時期「不朽觀」的嬗變及其在思想史中的地位〉,劉明,《雲南社會科學》第2期,2007年
〈秦漢官僚體系中的公卿大夫士爵位系統及其意義〉,楊振紅,《文史哲》第5期,2008年
〈從居延漢簡看漢代民爵八級的政治地位〉,朱紹侯,《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4期,2012年7月
〈司馬談臨終遺命與司馬遷人生轉向〉,袁傳璋,《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1期,2016年1月
〈論公羊意旨與昭宣政局的衝突及和解〉,袁寶龍,《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41卷第3期,2021年5月
〈論《太史公書》「藏之名山,副在京師」〉袁傳璋,《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36卷第7期,2021年7月
〈析論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成中英,《衡水學院學報》第24卷第3期,2022年6月
(二)學位論文
《司馬遷的史學方法與歷史思想》,阮芝生,臺北市︰臺灣大學史研所,博士論文,1972年,李宗侗、沈剛伯指導
《《論六家要指》研究》,杜少凱,石家莊市︰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5月,杜志勇指導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