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對話的意義
書刊名: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
作者:蔡耀慶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Tsai, Yao-ching
出版日期:2006
卷期:33
頁次:頁127-137
主題關鍵詞:思想溝通對話思想傳播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9
對話這個形式自古即有:中國的孔子,古希臘的柏拉圖,都採用對話這種方式進行思想的溝通。當然當時使用對話有著客觀條件的因素,諸如印刷還沒有發明,思想的傳播借助於這種耳聞口授的方式。今日對話形式更加多樣也顯得重要,尤其當我們視所有語言、文字、圖像資料為文本,對內容進行理解。對話的意義無疑就是面對文本所展開的討論、論辯。對話的意義可以說是思想的閘門打開之後。彼此相互啟發,相互碰撞,許多新的觀點跳躍出來的契機。新觀點可以湧現,無非是因為「對話」這種方式給對話者提供了一種相對寬鬆的環境,在這種寬鬆的環境中,對話者能夠保持一種相對自由的心態。在心態比較自由情況下,而擺脫許多條條框框的限制。
期刊論文
1.黃義良(20010700)。談馬丁.布伯的我汝哲學--對師生關係與訓輔之啟示。國教天地,145,76-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柏雷(1976)。思想自由史。台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巴赫金(1992)。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Panofsky, Erwin(1995)。The History of Art as a Humanistic Discipline。Chicago: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  new window
4.Levinas, Emmanuel、顧建光、張樂天(1990)。生存及生存者。台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Buber, Martin、陳維剛(1991)。我與你。臺北:久大文化: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Huntington, Samuel P.、黃裕美(1997)。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