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本文以歷史發展的角度,縱向的敘述臺港兩地華語電影的發展,勾勒各期主要電影類型的面貌及演變大勢;並橫向的對比臺港兩地的同異,進而反省華語類型電影所呈現的特殊的意義。在時間斷限方面,本文主要處理從一九一三年到二○○三年的發展。在結構方面,本文將先說明十九世紀到一九四九年之前的發展梗概;而因為在一九七○年左右,臺港華語電影界呈現嶄新的發展,可以視為新的轉捩點,是以本文又以七十年代為界限,區分為前後兩期,分別介紹臺港兩地的重要發展及基本類型,並兼論這些類型與發展的社會文化意義。同時,本文也對比臺港兩地的華語類型電影的發展,以彰顯兩地的特色。一般流行的觀點,往往將類型電影理解為公式化的商業電影,強調其商業性以及此等電影在結構與成分方面的穩定性,本文從華語類型電影的研究,特別提出類型性電影也擁有高度的自生性特色;而且從臺港兩地類型電影的發展,也不難發現類型電影不僅是商業投資的產品,有許多類型電影其實與政治宣傳有關,而由於近百年華人世界始終身處政治動盪之中,而政治力量的涉入又使得臺港兩地的電影發展產生特殊的景況。這種政治面向,使得臺港華語類型電影呈現商業性之外的特殊風貌,迥異於好萊塢的商業類型電影。同時,也反映臺港兩地的身分認同與主體建構。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Chinese film genres in Taiwan and Hong Kong and outlines their key features and general trend. It also looks comparatively into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fferent film genres that developed in Taiwan and in Hong Kong, particularly their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film genres as a whole. This research covers the period from 1913 to 2003. The article begins with a survey of film development from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to 1949. Historically, the period around 1970, when there appeared in both Taiwan and Hong Kong film-marking new trends and new genres, can be seen as a turning point. This article, therefore, divides the history of film development in the two regions into two periods: the period before the 1970s and the period that began in the 1970s. It introduces separately the important developments that occurred in Taiwan and in Hong Kong, discusse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such developments, and compares the history of film development in the two regions to highlight their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 popular conception of genre films is that they are usually formulaic and commercial in character. This study particularly points out that genre films also possess a high degree of vitality and flexibility. In Taiwan and Hong Kong, it is not difficult to see that genre films have not always been pure commerencial productions. In fact, many genre films have been made with political propaganda in mind. And considering that for almost a hundred years, the Chinese had been living in a world of political upheavals, it is understandable that propaganda politics would play a significant p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genre films in Taiwan and in Hong Kong. This political dimension gives Chinese language genre films from Taiwan and Hong Kong a distinctive character, different from commercial genre films made in Hollywood.
期刊論文
1.安德魯.圖德、李小剛(1998)。類型與批評的方法論。世界電影,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冷雲(1995)。天空小說話當年--漫談五、六十年代香港的天空小說與粵語片。香港電影資料館通訊,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薛惠玲(19910500)。華興電影製片廠簡史。電影欣賞,9(3)=5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謝金蓉(1994)。荒枯的《愛情萬歲》在威尼斯開花結果。新新聞週刊,3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簡.費爾、桑重(1990)。類型研究與電視。世界電影,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道藩(1952)。一年來自由中國文藝的發展。文藝創作,9,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道明(19950100)。臺灣電影史第一章:1900∼1915。電影欣賞,13(1)=73,28-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弘石(2002)。中國電影:描述與闡釋。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卓伯棠(2003)。香港新浪潮電影。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程季華、李少白、邢祖文(1998)。中國電影發展史。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Bywater, T.、Sobachack, T.、李顯立(1997)。電影批評面面觀。台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中國臺港電影研究會(2000)。成龍的電影世界。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江獻珠(1998)。蘭齋舊事與南海十三郎。香港:萬里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余慕雲(1996)。香港電影史話。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余慕雲(2001)。香港電影史話(卷四):五十年代。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偉雄(2002)。江湖未定--當代武俠電影的域境論述。香港: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喬治.薩杜爾、徐昭、胡偉承(1982)。世界電影史。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藍愛國(2003)。好萊塢主義:影像民間及其工業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羅卡、黎錫(1999)。黎民偉:人.時代.電影。香港:明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儒修、羅頗誠(1994)。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台北:萬象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陸弘石、舒曉明(1998)。中國電影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葉龍彥(1994)。光復初期臺灣電影史。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劉立行(1999)。電影理論與批評。臺北市:五南圖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羅卡、吳昊、卓伯棠(1997)。香港電影類型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天鐸(19970000)。臺灣電影、社會與歷史。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張徹(1989)。回顧香港電影三十年。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焦雄屏(20020000)。臺灣電影90新新浪潮。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Stam, Robert(2000)。Film Theory: An Introduction。New York:Baker and Taylor Books。  new window
22.黃仁(1994)。悲情臺語片。臺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Ferro, Marc、張淑娃(1998)。電影與歷史。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盧非易(19980000)。臺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臺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盧非易(2003)。從數字看台灣電影五十年,http://www.cinemaY2/intro.htm, 2003/0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沈鑒治(2001)。舊影話。理想年代:長城、鳳凰的日子。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郭靜寧(2000)。盧敦:我那時代的影戲。南來香港。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001)。朱順慈口述歷史紡問稿--朱虹。理想年代:長城、鳳凰的日子。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順慈、盛安琪。羅君雄。理想年代:長城、鳳凰的日子。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朱順慈(2000)。一枝筆桿走天下的陳蝶衣。南來香港。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電影資料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朱順慈(2000)。女俠先驅錢似鷺。南來香港。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電影資料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余慕雲(1995)。香港電影的愛國主義傳統--戰前香港愛國電影的初步研究。早期香港中國影像。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正恒(1996)。臺灣電影文化和兩種文電影觀。當代華語電影論述。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昊(1986)。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李我、天空小説、電影。粤語文藝片回顧:1950-1969。香港:香港市政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吳昊(1986)。電台廣播與粵語片的關係。粵語文藝片回顧:1950-1969。香港:香港市政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胡鵬。我與黃飛鴻。南來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阮紫瑩。西窗剪燭話當年--胡鵬導演的藝術生涯。南來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唐佳琳(2002)。建構中的破壞:20世紀80年代香港喜劇電影研究。鏡像與文化:港台電影研究。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徐甡民(1997)。相近的參照--中國港臺電影。審美的銀幕--中外電影賞鑒。上海:新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黃愛玲(2000)。童月娟:新華歲月。南來香港。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電影資料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黃櫻棻(1996)。長拍銳頭之後:一個當代臺灣電影美學趨勢的辩證。中國電影:歷史、文化與再現。台北:台北市中國電影史料會與中華民國視覺傳播藝術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賈磊磊(1988)。百變黃飛鴻。武之舞--中國武俠電影型態與神魂。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澄雨(2002)。李小龍:神話還原。七十年代香港電影研究。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蔡洪聲。香港影壇的典型導演--李翰样。香港電影80年。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蔡洪聲(2002)。香港電影80年。香港電影80年。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蔡洪聲(2002)。香港電影中的中華文化脈絡。香港電影80年。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黎民偉(1999)。失敗者之言--中國電影搖籃時代之褓姆。黎民偉:人.時代.電影。香港:明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龔啟聖、張月愛(2002)。七十年代香港電影、電視與社會關係初探。七十年代香港電影研究。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李天鐸、陳蓓芝(1996)。八0年代臺灣(新)電影的社會學探索。當代華語電影論述。臺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石琪(1996)。八0年代香港電影的成就感和危機感。當代華語電影論述。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葉龍彥(1995)。正宗臺語片之臺北經驗及其歷史性分析。尋找電影中的臺北。臺北: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與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羅卡(1995)。五、六十年代看香港電影的過渡。香港電傳傳奇:蕭芳芳和四十年電影風雲。臺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Lu, Sheldon Hsiao-Peng(1997)。Historical Introduction: Chinese Cinema (1986-1996) and Transnational Film Studies。Transnational Chinese Cinemas: Identity, Nationhood, Gender。Honolulu, Hawaii: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