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韓國巫術研究 (原始時代--朝鮮王朝)
書刊名:真理大學人文學報
作者:葉泉宏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7
卷期:5
頁次:頁79-105
主題關鍵詞:巫術韓國巫者祭儀The witchcrafKoreaThe wizardCeremon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27
  • 點閱點閱:40
期刊論文
1.犬飼公之、郝蕊(2003)。三國史記、三國遺事的始祖神話--古代朝鮮、日本及中國神話之比較。天津師範大學學報,200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東福(2000)。統一新羅的出現對公元7-9世紀東北亞國際秩序的影響。東疆學刊,1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麗萍(2001)。淺析高句麗舞樂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社會科學戰線,200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呂鳳棠(2002)。宋代的自然崇拜與靈物崇拜。東方博物,200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殿福(2001)。高句麗古墓壁畫反映高句麗社會生活習俗的研究。北方文物,200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金京振(1996)。朝鮮族大倧教評述。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金義淑、千山(1994)。朝鮮文化與陰陽五行說。延邊大學學報,199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金榮振(1997)。試論朝鮮民族“十長生”形成的思想基礎。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柳蓮花(2003)。試論李氏王朝時期女性的地位。延邊大學學報,3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碧波(2000)。高句麗原始宗教文化論略。黑龍江民族叢刊,200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梁志龍(2001)。高句麗隧神考。北方文物,200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許兆昌(1997)。先秦社會的巫、巫術與祭祀。史學集刊,199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許輝勛(1994)。道教的東漸與朝鮮古典文學之三種流向。延邊大學學報,199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許輝勛(1998)。對朝鮮民族文化心理本原的神話學闡釋。延邊大學學報,199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許輝勛(1999)。試談朝鮮神話的形成與演化。延邊大學學報,199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都興智(2001)。唐政權與朝鮮半島的關係述論。史學集刊,200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祝三(2002)。中韓巫術(牽亡陣)的比較。韓國學報,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華文(2001)。論民俗文化圈。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業新(2002)。兩漢祈雨禮俗初探。中國社會歷史評論,200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維新、崔永哲、金海救(1999)。中國朝鮮族神話傳承的動態考察。東疆學刊,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彭林(2000)。朝鮮「國朝五禮儀」與中國古禮。國際漢學,200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葉泉宏(2000)。權近與朱元璋--朝鮮王朝事大外交的重要轉折。韓國學報,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劉子敏(2001)。《唐‧新羅․日本政治制度比較研究》爭議。東疆學刊,1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繆正西(1995)。檀君神話研究--以神話形成過程及傳說演變為中心。韓國學報,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山崎雅稔(2000)。辛鐘遠氏講演「從新羅碑文看六世紀初的犧牲禮」。國學院雜誌,10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川上新二(1997)。韓國的降神巫與祖先之關係--漢城與全羅南道珍島之比較。國學院大學紀要,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中村完(1976)。關於朝鮮固有的神觀念之考察。日本文化研究所研究報告,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丹羽泉(1993)。關於巫俗禮儀--從動態論的視角。朝鮮學報,1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布山和男(1996)。從新羅文武王五年的會盟看新羅․唐關係。駿台史學,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平木實(1986)。關於韓國天神(祭天)信仰--親神․神的翻譯語之關聯。天理大學學報,1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平木實(1990)。朝鮮朝中宗․明宗代的旱魃天譴意識與社會。朝鮮學報,1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平木實(1991)。朝鮮史的展開與王權--以朝鮮王朝時代為中心。朝鮮學報,1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平木實(1995)。朝鮮後期關於圜丘壇祭祀。朝鮮學報,1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古炠徹(1998)。後期新羅․渤海的統合意識與境域觀。朝鮮史研究會論文集,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任皙宰(1979)。韓國的民俗。韓,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李範稷、淺井良純(1991)。朝鮮王朝關於王權與五禮。朝鮮學報,1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依田千百子(1989)。朝鮮王權神話的構造--花盜․外來王․國讓。國學院雜誌,9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依田千百子(1991)。朝鮮之虎文化史的意味--山神與權力之象徵。國學院大學紀要,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武田幸男(1980)。朝鮮三國的國家形成。朝鮮史研究會論文集,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金泰坤(1979)。韓國的薩滿研究半世紀。韓,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洪淳昶(1987)。關於羅末麗初變動期的政治與宗教(下)--特別以後三國時代為中心。日本文化研究所研究報告,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劉子敏(2001)。從新羅建國神話傳說看中國歷史與文化的影響。東疆學刊,1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高津茂(1981)。阮朝初期國家祭祀之一考察。亞細亞‧亞非利加文化研究所研究年報,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高慶秀(2000)。關於統一新羅祭祀的考察--靈嚴月出山祭祀遺跡為中心。國學院大學大學院紀要,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桑野榮治(1990)。李朝初期祭典所看到的檀君祭祀。朝鮮學報,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桑野榮治(1993)。李朝初期關於國家祭祀--國朝五禮儀吉禮的特性。史淵,1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桑野榮治(1997)。從高麗到李朝初期關於円丘壇祭祀的受容與變容--以祈雨祭的機能為中心。朝鮮學報,1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梁永厚(1980)。柳田國男與朝鮮民俗學。季刊三千里,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野崎充彥(1997)。檀君的位相--固有與外來之相克。朝鮮史研究會論文集,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崔吉城(1979)。韓國巫俗研究之批判的紹介--戰後韓國人學者的研究為中心。韓,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熊谷治(1972)。朝鮮半島關於農耕儀禮之綱引。朝鮮學報,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鏡山猛(1938)。日唐交通與新羅神的信仰。史淵,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玄容駿(1973)。濟州島巫俗的神--部落守護神的形成為中心。東洋文化,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安東俊(2000)。高句麗的神話與道教。白山學報,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朴成壽(1997)。對檀君的認識變遷。清溪史學,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朴承範(1997)。新羅的始祖廟儀禮。史學志,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朴桂弘(1969)。巫對中世社會的影響。韓國民俗學,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朴桂弘(1971)。對近世巫覡之社會機能的考察。韓國民俗學,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成周鐸、車勇杰(1981)。百濟儀式考--關於祭儀․田獵․巡撫․閱兵․習射儀式的檢討。百濟研究,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宋化燮(2002)。韓國古代社會的聖母與老嫗。白山學報,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宋恒龍(1993)。韓國道教思想的展開推移。國史館論叢,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辛鍾遠(1990)。古代的日官與巫--薩滿政治思想史的意義。國史館論叢,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李弘稙(1962)。「高句麗秘記」考。歷史學報,17/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李旻泓(2001)。祭天祭地與山川海瀆嶽之民族禮樂的考察。人文科學,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李相彥(1983)。韓國巫名稱的語意。韓國民俗學,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李迎春(2002)。朝鮮後期之祀典再編與國家祭祀。韓國史研究,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李基白(1997)。韓國古代的祝祭與裁判。歷史學報,1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李基白(1997)。韓國風水地理說的起源。韓國史市民講座,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李弼永(1985)。南滄孫晉泰之歷史民俗學的性格。韓國學報,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李舜九(1996)。朝鮮初期女性的信仰生活。歷史學報,1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尚基淑(1983)。巫占的實態。韓國民俗學,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金一權(2002)。高麗時代至高神及其禮儀上的背景。韓國文化,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金在庚(2002)。新羅土著信仰的分化進展。歷史學報,1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金成奐(1999)。檀君傳承的類型。史學志,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金昌燮(2002)。唐的東北亞侵略與三國的對應。軍史,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金和經(1998)。高句麗建國神話的研究。震檀學報,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金東勳(1998)。韓國宗教文化略論。延邊大學學報,199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金泰坤(1976)。巫俗研究半世紀的方法論之反省。韓國民俗學,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金基興(2003)。花郎世紀兩抄本的性格。歷史學報,1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金善昱(1984)。百濟的隋唐關係小考--以內外相關性為中心。百濟研究,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金善昱(1985)。高句麗的隋唐關係研究--靺鞨為中心。百濟研究,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金榮洙(2001)。三山五嶽與名山大川崇拜的淵源研究。人文科學,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金壽泰(1991)。百濟的滅亡與唐。百濟研究,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金壽泰(1995)。文武王。韓國史市民講座,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金龍德(1984)。檀君神話與神仙思想的淵源。韓國民俗學,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柳憲熙(2000)。高句麗國中大會的構造與機能。白山學報,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徐大錫(1992)。韓國神話所反映出天神與水神的關係--天神與水神的糾葛與和解的樣相。國史館論叢,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徐永大(1983)。韓國原始宗教研究史小考--以三國遺事研究成果為中心的立場。韓國學報,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徐永大(1985)。三國史記與原始宗教。歷史學報,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徐永大(1991)。韓國宗教史資料裏的三國志東夷傳。韓國學研究,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徐永大(1998)。韓國土著宗教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韓國史論,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徐永大(1999)。譯註巫業稅與神布稅。仁荷史學,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徐永大(2000)。百濟的五帝信仰與其意味。韓國古代史研究,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崔光植(1981)。巫俗信仰對韓國佛教遺留影響--以山神閣與長生為中心。白山學報,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崔光植(1988)。新羅的王權與祭祀--特別以神宮設置為中心。日本文化研究所研究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崔光植(1989)。三國的始祖廟與其祭祀。大丘史學,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崔光植(1990)。韓國古代的祭天儀禮。國史館論叢,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崔光植(1990)。韓國古代祭儀研究史的大略檢討。韓國傳統文化研究,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崔光植(1999)。韓國古代的天神觀。史學研究,58/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崔吉城(1970)。韓末的宮中巫俗--以宮中「撥記」為中心。韓國民俗學,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崔吉城(1977)。關於巫堂社會的妾小考。韓國文化人類學,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崔吉城(1979)。解放後巫俗研究的傾向。韓國學報,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崔來沃(1983)。從受容觀點看建國神話的解釋。白山學報,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崔承洵(1976)。洞祭祝文的形式考。韓國民俗學,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崔實永(1997)。日帝的舊慣蒐查與殖民政策。比較民俗學,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崔鍾城(1998)。國行巫堂祈雨祭的歷史的研究。震檀學報,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蔡美夏(1998)。三國史記祭祀志新羅條的分析--關於新羅國家祭祀體系的再檢討。韓國古代史研究,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蔡美夏(2002)。新羅宗廟制的受容與其意味。歷史學報,1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鄭雲龍(1999)。從三國史記論三國時代的天文觀。史學研究,58/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鄭璟喜(1991)。三國時代道教的研究。國史館論叢,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韓亨周(1996)。朝鮮世祖代的祭天禮研究--以太․世宗代祭天禮的比較檢討為中心。震檀學報,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韓亨周(2000)。朝鮮初期中祀祭禮的整備與運用--以關於民生致祭為中心。震檀學報,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羅喜羅(1990)。新羅初期王的性格與祭祀。韓國史論,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羅喜羅(2000)。古代韓國的薩滿。韓國古代史論叢,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權兌遠(1984)。百濟社會風俗史研究的大略回顧與展望。百濟研究,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張寅成(2002)。古代韓國的巫與日官。「巫者的面貌」學術研討會,中研院史語所主辦 (會議日期: 2002年7月17日)。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金瑛河(1999)。論麗唐戰爭的進行過程。第三屆韓國傳統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具聖姬(2003)。漢代人的死亡觀。北京: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江風(1994)。天文崇拜與文化交融。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寅成(2001)。百濟的宗教與社會。漢城:書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今村柄(1971)。李朝實錄風俗關係資料撮要。臺北:東方文化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沈伯綱(2001)。朝鮮王朝實錄中的檀君史料。漢城:民族文化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沈伯綱(2002)。四庫全書中的檀君史料。漢城:民族文化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奎報(1958)。東國李相國集。漢城:東國文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金富軾(1981)。三國史記。漢城:保景文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崔南善(1946)。增補三國遺事。漢城:民眾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漢城大學國史科(1982)。韓國思想史資料選集(高麗篇)。漢城:亞細亞文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文鏞盛(1999)。中國古代社會的巫覡。北京: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孟慧英(2000)。中國北方民族薩滿教。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金得榥、柳雪峰(1992)。韓國宗教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姜日天、彭永捷、韓相美(2001)。君子國智慧--韓國哲學與21世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徐恩祿、權伍銑(1994)。韓國風俗民情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扈貞煥(2006)。韓國的民俗與文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郭淑雲、王宏剛(2001)。活著的薩滿--中國薩滿教。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黃約瑟(1995)。薛仁貴。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井上秀雄(1993)。古代東亞細亞的文化交流。廣島:溪水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末成道男(1998)。越南的祖先祭祀--潮曲之社會生活。東京:風響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田邊尚雄(1970)。中國․朝鮮音樂調查紀行。東京:音樂之友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任章赫(2001)。祈雨祭--乞雨儀禮之韓日比較民俗學研究。東京:岩田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李成市(1998)。古代東亞細亞的民族與國家。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李杜鉉(1990)。朝鮮芸能史。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張師勛、金忠鉉(1984)。韓國的傳統音樂。東京:成甲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魚塘(1997)。朝鮮的民俗文化與源流。東京:同成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鳥越憲三郎(1992)。古代朝鮮與倭族--神話解讀和現地踏查。東京:中央公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植村幸生(1998)。韓國音樂探檢。東京:音樂之友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藤井知昭(1985)。日本音樂與芸能的源流。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櫻井哲男(1990)。聲音的研究--韓國農村音與音樂的民族誌。東京:弘文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李丙燾(1980)。高麗時代的研究--特別以圖讖思想的發展為中心。漢城:亞細亞文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李成九(1997)。中國古代之咒術的思惟與帝王統治。漢城:一潮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李昊榮(2001)。新訂新羅三國統合與麗‧濟敗亡原因研究。漢城:書景文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李恩奉(1984)。韓國古代宗教思想--天神‧地神․人神的構造。漢城:集文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李萬烈(1988)。三國時代史。漢城:知識產業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金仁會(1993)。韓國巫俗思想研究。漢城:集文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金烈圭(1998)。韓國的神話。漢城:一潮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柳東植(1997)。韓國巫教的歷史與構造。漢城:延世大學校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趙興胤(1997)。韓國巫的世界。漢城:民族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韓亨周(2002)。朝鮮初期國家祭禮研究。一潮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韓國巫俗博物館(1995)。巫俗研究文獻目錄集。大邱:韓國巫俗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李圭景(1959)。五洲衍文長箋散稿。東國文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張紫晨(1990)。中國巫術。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宋兆麟(2001)。巫覡--人與鬼神之間。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林富士(19990000)。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洪淳昶(1981)。上代韓民族的神觀念--以民間信仰為中心。神觀念之比較文化論的研究。東京:講談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秋葉隆(1934)。朝鮮巫家之母系傾向。小田先生頌壽記念朝鮮論集。京城:大阪屋號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鈴木靖民(1993)。七世紀中葉百濟的政變與東亞細亞。百濟史的比較研究。大田:忠南大學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尹乃鉉(1985)。古朝鮮的社會性格。韓國古代的國家與社會。漢城:一潮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玄容駿(1992)。檀君神話之文學的考察。巫俗神話與文獻神話。漢城:集文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任東權(1991)。三國時代的巫‧占俗。韓國民俗學論考。漢城:集文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任東權(1991)。檀君神話之民俗學的考察。韓國民俗學論考。漢城:集文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任東權(1991)。韓國原始宗教史。韓國民俗學論考。漢城:集文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朴慶華(1984)。韓國古代的巫俗信仰。哲學思想之諸問題(Ⅱ)--韓國哲學的根源探究。城南:韓國精神文化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朴慶華(1986)。高麗時代的道教與民間信仰。哲學思想的諸問題。城南:韓國精神文化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成珪(2000)。道教的御用化理論與其形式--以神․教團與皇帝的關係為中心。歷史上的國家權力與宗教。漢城:一潮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基白(1997)。韓國的原始思想與傳統文化。韓國思想史方法論。漢城:圖書出版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萬烈(1994)。丹齋申采浩的古代史認識。丹齋申采浩研究論集。清州:忠北大學校人文科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楠永(1988)。思想史上的檀君神話。韓國思想的深層研究。漢城:宇石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熙德(1994)。三國時代的瑞祥說。李基白先生古稀紀念韓國史學論叢。漢城:一潮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金杜珍(1994)。新羅金閼神話的形成與神宮。李基白先生古稀紀念韓國史學論叢。漢城:一潮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金杜珍(1999)。高句麗初期東盟祭儀之蘇塗信仰的要素。韓國古代的建國神話與祭儀。漢城:一潮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金杜珍(1999)。檀君神話之文化史的接近。韓國古代的建國神話與祭儀。漢城:一潮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金京洙(2002)。李奎報詩「老巫篇并書」的原典分析。古典文學的現狀與展望。漢城:閱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金海榮(1998)。朝鮮初期祀典的改編推移與整備過程。朝鮮時代的社會與思想。漢城:晶雅印刷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金龍德(1977)。婦女守節考。朝鮮後期思想史研究。漢城:乙酉文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秦榮一(1986)。關於高麗前期的災異思想一考--以君王的性格及關聯為中心。高麗史的諸問題。漢城:三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高翊晉(1984)。韓國古代的佛教思想。哲學思想的諸問題(Ⅱ)--韓國哲學的根源探究。城南:韓國精神文化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張秉吉(1988)。祭天․祭政的大略思想。韓國思想的深層研究。漢城:宇石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崔吉城(1983)。孫晉泰之韓國巫俗的研究。韓國學文獻研究的現況與展望。漢城:亞細亞文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崔吉城(1988)。巫俗所顯現的宗教儀式。韓國思想的深層研究。漢城:宇石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崔根泳(1987)。對韓國古代之天神信仰大略考察--以新羅的情況為中心。韓國史學論叢。漢城:探求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