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顧頡剛《詩經》研究的現代意義
書刊名:輔仁國文學報
作者:胡婉庭
作者(外文):Hu, Wan-ting
出版日期:2010
卷期:30
頁次:頁43-64
主題關鍵詞:顧頡剛詩經現代意義史料化通俗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12
  • 點閱點閱:48
無論是在民國初年,抑是今日,顧頡剛引領的《古史辨》疑古辨偽風潮及整理上古史、民俗學研究等等,在學術史上所造成的影響是不爭的事實。《古史辨》引發的論辯中,《詩經》的文本詮釋、詩三百的成書年代、是否為樂歌、〈詩序〉的作者及價值等諸多問題,也成為其中討論的重點之一。而顧頡剛作為論戰中主要人物之一,其《詩經》研究的特點,即從本質上顛覆了《詩經》的傳統經學脈絡系統,反對〈詩序〉的教化觀點,代之以樂歌的文學角度,認定樂歌才是《詩經》文學的本質。本文將立基於新史學的開展氛圍下,首先回顧顧頡剛化經入史的淵源及其思想觀點;再者,分析顧頡剛《詩經》研究史料化的特色,也就是《詩經》改以史料學的闡釋與運用;此外,顧頡剛亦從俗文學的角度來闡釋《詩經》的內容,成為顧頡剛《詩經》研究走往通俗化、民間化的另一個重要取向,最後,由歸納上述顧頡剛史料化與通俗化的兩大《詩經》研究方向,我們得以瞭解《詩經》展現的現代意義,重點即在於將經典史料化、通俗化的詮釋模式,與將《詩經》文本化為民間的歌謠、樂歌,是使《詩經》能獲更廣遠傳播的重要因素之一,並開展了《詩經》研究的多元視野,讓《詩經》更有多重研究與閱讀的樂趣。
圖書
1.顧頡剛(1978)。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顧頡剛、王煦華(1985)。孟姜女故事研究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彭明輝(1991)。疑古思想與現代中國史學的發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顧頡剛、顧洪(1990)。顧頡剛讀書筆記。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Schneider, Laurence A.、梅寅生(1984)。顧頡剛與中國新史學。臺北:華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羅根澤(1970)。古史辨。台北:明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夢鷗(1995)。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汎森(19870000)。古史辨運動的興起:一個思想史的分析。臺北:允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傅斯年、陳槃(1980)。傅斯年全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顧潮(1993)。顧頡剛年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萬章、鍾敬文、容肇祖、婁子匡(1970)。中山大學民俗週刊。東方文化書局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周作人、常惠、婁子匡(1982)。北京大學歌謠週刊。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許冠三(1990)。新史學九十年1990〜(上)。允晨文化實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余英時(1997)。顧頡剛、洪業與中國近代史學 ; 顧頡剛的史學與思想補論。史學與傳統。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漱琴(1982)。詩經情詩今譯。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胡適(1986)。治學的方法與材料。治學的方法與材料。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