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余象斗《三國志傳》、《三國志傳評林》史觀探究
書刊名:文學新鑰
作者:林雅玲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n, Ya-ling
出版日期:2010
卷期:11
頁次:頁95-137
主題關鍵詞:余象斗評點三國史觀天命Yu Xing-DouAnnotationHistorical viewpointDestin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3
  • 點閱點閱:47
明中葉以來,歷史小說發行蔚為風潮,此一現象頗值得觀察。余象斗於萬曆年間刊行諸多演義小說,如《全漢志傳》、《三國志傳》、《三國志傳評林》、《水滸志傳評林》、《列國志傳評林》、《列國前編十二朝》……等,出版之餘又加以評點。本論文以其《三國志傳》、《三國志傳評林》為研究文本,探究余象斗在二書中所呈現之三國史觀。研究顯示其核心思想為「天命說」,包括順天命、天命有知、天人感應等。此一史觀詮評蘊含仁政理想、安頓自我生命及以歷史教化庶民之功能。
期刊論文
1.王北固(200708)。杜甫、朱熹、羅貫中--安史之亂後逐漸形成三國演義。歷史月刊,235,51-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彭利芝、彭家模(2006)。論明清歷史小說中的「得天命者得天下」之觀念。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5(3),63-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志宏(200701)。在天道循環與人事際遇之間--論《水滸傳》敘事的後設命題及其話話構成。東華人文學報,10,107-1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波(1995)。論因果觀念與明清小說的創作。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3,32-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紀德君(2003)。明代「通鑑」類史書之普及與「按鑑」通俗演義之興起。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7(5),62-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林雅玲(2005)。葉晝小說評點析論:以《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李卓吾先生批評西遊記》為研究中心。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01-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劉雯鵑(2004)。歷代筆記小說中因果報應故事研究(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劉義慶、余嘉錫(1993)。品藻第九。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習鑿齒(2233)。周瑜魯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而景霄(2008)。四分律行事鈔簡正記。新纂續藏經。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一粟(1983)。談唐代的三國故事。三國志平話。台北:文化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胡曾、陳蓋、米崇吉(1966)。新彫注胡曾詠史詩。四部叢刊續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蓋(1969)。唐才子傳。台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純蛟(2002)。一千七百年來《三國志》研究中的若干論爭。三國志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湯球(1985)。漢晉春秋輯本。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採撰。史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錢大昕(1979)。春秋論。潛研堂集,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990)。三分事略。古本小說叢刊。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三國志平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大塚秀高(199712)。関羽と劉淵:関羽像の成立過程。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庸愚子。三國志通俗演義‧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壽史、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傅玄(1981)。意林。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京都:中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常璩。蜀漢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裴啟。語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房玄齡、楊家駱(1976)。新校本晉書。列傳‧習鑿齒。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羅貫中、周曰。新刻校正古本出(全)像大字音釋三國志傳通俗演義。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義慶、劉孝標、劉強(2007)。世說新語會評。江蘇南京: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羅貫中、余象烏(1991)。三國志傳。古本小說叢刊。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陳壽史、余象斗(1985)。三國志傳評林。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三國演義(專輯)。台北:天一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魏安(1996)。三國演義版本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王利器(1983)。《水滸》李卓吾評本的真偽問題。水滸研究。台北: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聶紺弩(1983)。《水滸》五論。水滸研究。台北: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葉朗(1987)。葉晝評點《水滸傳》考證。中國小說美學。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嚴敦易(1996)。水滸傳的演變。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陳曦鍾、宋祥瑞、魯玉川(1986)。三國演義會評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蘇珊‧桑塔格、程巍(2003)。疾病的隱喻。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王弼、孔穎達(1965)。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荀況著、王先謙(1994)。荀子集解。濟南:山東友誼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弗雷德里克‧詹姆遜、王逢振、陳永國(1999)。政治無意識:作為社會象徵行為的敘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吳光正(2004)。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龔鵬程(1984)。傳統天命思想在中國小說裡的運用。中國小說史論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杜貴晨(2001)。「天人合一」與中國古代小說結構的若干模式。傳統文化與古典小說。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楊慶堃。儒家思想與中國宗教之間的功能關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楊慶堃、段昌國、劉紉尼、張永堂(1981)。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因果報應。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余邵魚、余象斗、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1990)。列國志傳評林。古本小說叢刊。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余象斗、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列國前編十二朝。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康海(2002)。康對山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牟宗三(1985)。心、性與天與命。圓善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唐君毅(1974)。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台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胡三省。《新註資治通鑑》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魯迅(1959)。中國小說史略。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孫楷第(1974)。明清部二‧講史類‧唐書演義。日本東京所見中國小說書目。台北: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紀德君。明代「通鑑」類史書之普及與「按鑑」通俗演義之興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加達默爾‧漢斯-格奧爾格、洪漢鼎(1993)。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董仲舒、孫鑛(1978)。春秋繁露。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永瑢、王雲五(1985)。合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及四庫未收書目禁燬書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王充、惠楝(1978)。論衡。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陳壽史、羅貫中、余象斗(1991)。三國志傳評林。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譚帆(200104)。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凌曙(1815)。春秋繁露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唐君毅(1953)。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徐復觀(1983)。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徐復觀(1988)。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陳曦鍾、侯忠義、魯玉川(1987)。水滸傳會評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司馬光、胡三省(1988)。資治通鑑。臺北:天工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班固(1983)。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劉知幾、李維楨、郭孔延(1996)。史通。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胡亞敏(1994)。敘事學‧附錄金聖嘆的敘事理論。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常璩、任乃強(1994)。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牟宗三(1985)。圓善論。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魯迅(1997)。古小說鈎沉。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徐復觀(1976)。增訂兩漢思想史。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許麗芳(20070000)。章回小說的歷史書寫與想像:以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的敘事為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孫詒讓、孫以楷、墨翟(1987)。墨子閒詁。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Lazarus, Richard S.、Folkman, Susan(1984)。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Springer。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鄭志明(1988)。功過格的倫理思想初探。中國善書與宗教。台北:台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袁中道(1995)。遊居柿錄。明代筆記小說。石家莊:河北教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彰健(1984)。明實錄。憲宗實錄。京都:中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蔡英文(1982)。天人之際:傳統思想中的宇宙意識。天道與人道。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