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系統
:::
網站導覽
國圖首頁
聯絡我們
操作說明
English
(3.15.149.144)
登入
字型: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
如為IE7以上、Firefoxy或Chrome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來源文獻查詢
引文查詢
瀏覽查詢
作者權威檔
引用/點閱統計
我的研究室
資料庫說明
相關網站
來源文獻查詢
/
簡易查詢
/
查詢結果列表
/
詳目列表
:::
詳目顯示
第 1 筆 / 總合 1 筆
/1
頁
來源文獻資料
引文資料
題名:
收容少年受虐待及疏忽經驗研究--以桃園少年輔育院為例
書刊名:
矯政
作者:
林秋蘭
/
鍾秀梅
/
潘韋齊
作者(外文):
Lin, Chiu-lan
/
Chung, Hisu-mei
/
Pan, Wei-chi
出版日期:
2011
卷期:
1
頁次:
頁101-152
主題關鍵詞:
收容少年
;
少年犯罪
;
兒童虐待及疏忽
;
暴力犯罪
原始連結:
連回原系統網址
相關次數:
被引用次數:期刊(
1
) 博士論文(
1
) 專書(0) 專書論文(0)
排除自我引用:
1
共同引用:
211
點閱:17
期刊論文
1.
沈瓊桃(20080600)。婚暴併兒虐服務整合的挑戰與模式初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2(1),51-90。
延伸查詢
2.
林蔚芳(19891200)。虐待兒童事件之預防策略。諮商與輔導,48,19-21。
延伸查詢
3.
洪文惠(1990)。兒童虐待或疏忽身心指標。觀護簡訊,159,7-11。
延伸查詢
4.
陳若璋(1990)。兒童性侵略的研究及學校輔導得運用。社會福利,20,15-21。
延伸查詢
5.
張寶珠(19970300)。正視兒童受虐現象與預防輔導工作。社區發展季刊,77,174-179。
延伸查詢
6.
Brezina, Timothy(1998)。Adolescent maltreatment and delinquency: The question of intervening process。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35,71-99。
7.
Cuevas, Carlos A.、Finkelhor, David、Turner, Heather A.、Ormrod, Richard K.(2007)。Juvenile delinquency and victimization: A theoretical typology。Journal interpersonal violence,22(12),1581-1602。
8.
Daniel, T. W.、Fiona, R.、Zerine, C. O. K.(2004)。Resilience and Ric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Experiencing Childhood Sexual Abuse。Child Abuse Review,13,338-352。
9.
Henning, K.(1997)。Long-Term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to witnessing inter-parental physical conflict during childhood。Child Abuse & Neglect,21(6),501-515。
10.
Knight, C.(1990)。Use of Support Groups with Adult Female Survivors of Child Sexual Abuse。Social Work,35(3),292-306。
11.
Ragatz, Laurie L.、Anderson, Ryan J.、Fremouw, William、Schwartz, Rebecca(2011)。Criminal thinking patterns, aggression styles, and the psychopathic traits of late high school bullies and bully-victims。Aggressive Behavior,37(2),145-160。
12.
Maker, A. H.、Kemmelmeier, M.、Peterson, C.(1998)。Long-Term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in women of witnessing parental physical conflict and experiencing abuse in childhood。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13(5),574-589。
13.
Sousa, C.、Herrenkohl, T.、Moylan, C.、Tajima, E.、Klika, J. H.、Russo, M.(2011)。Longitudinal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Child Abuse and Child Abuse and Children Exposure to Domestic Violence, Parent-Child Attachments,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in Adolescence。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26,111-136。
14.
林佩儀(20040400)。兒童虐待成因探討。諮商與輔導,220,2-9。
延伸查詢
15.
陳宜彣、葉莉莉、馮瑞鶯(20090800)。兒童虐待之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6(4),71-76。
延伸查詢
16.
黃彥宜(19941000)。兒童虐待與家庭。社會建設,88,56-66。
延伸查詢
17.
劉安彥(19950700)。探索暴力行為的根源。教育資料與研究,5,50-53。
延伸查詢
18.
Sourander, Andre、Jensen, Peter、Rönning, John A.、Elonheimo, Henrik、Niemelä, Solja、Helenius, Hans、Kumpulainen, Kirsti、Piha, Jorma、Tamminen, Tuula、Moilanen, Irma、Almqvist, Fredrik(2007)。Childhood bullies and victims and their risk of criminality in late adolescence。Archives of Pediatrics and Adolescent Medicine,161(6),546-552。
19.
de Jong, Marjolein L.(1992)。Attachment, individuation ,and risk of suicide in late adolescence。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1(3),357-373。
20.
Mass, C.、Herrenkohl T. I.、Sousa, C.(2008)。Review of research on child maltreatment and violence in youth。Trauma Violence & Abuse,9,56-67。
21.
McDonald, K. C.(2007)。Child abuse: Approach and management。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75(2),221-228。
22.
Riley, J.(2007)。Do you know how to recognize child abuse?。Nursing Made Incredibly Easy,5(2),54-63。
23.
Crick, Nicki R.、Dodge, Kenneth A.(1994)。A review and reformulation of social information-processing mechanisms in children's social adjustment。Psychological Bulletin,115(1),74-101。
24.
Straus, M. A.、Yodanis, C. L.(1996)。Corporal Punishment in Adolescence and Physical Assaults on Spouses in Later Life: What Accounts for the Link?。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58,825-841。
會議論文
1.
丁雁琪、王夏文(2001)。受虐兒童的辨識與通報。中國輔導學會年會。
延伸查詢
研究報告
1.
內政部統計通報。
延伸查詢
學位論文
1.
李盈萱(1995)。父母管教態度與青少年自我概念:以臺北市國、高中生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
2.
楊雅雯(1994)。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對青少年個人適應、社會適應及異性交友行為影響得比較研究--雙親與單親家庭之比較(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
3.
楊翠娟(2006)。青少年暴力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臺中縣市為例(碩士論文)。中國醫藥大學。
延伸查詢
4.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延伸查詢
5.
邱怡瑜(2002)。家庭暴力經驗對青少年性格影響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
圖書
1.
周震歐(1985)。犯罪心理學。心理出版社。
延伸查詢
2.
Hobbs, C. J.、Hanks, H. G. I.、Wynnc, J. M.(1999)。Child abuse and neglect: Clinician's handbook。London:Churchill Livingstone。
3.
余漢儀(1996)。兒童虐待:現象檢視與問題反思。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
單篇論文
1.
Bromn, W.,DeLapp, L.(1995)。Stopping the violence: creating safe passages for youth(ED 390571)。
2.
Friedman, S. A.(1994)。Creating violence-free families: a symposium summary report(ED 389393)。
3.
Hawley(2000)。Safe start: how early experiences can help reduce violence(ED 449907)。
4.
McFadden, E. J.(1990)。Counseling abused children. Highlights: an Eric/Caps Digest(ED 315706)。
5.
Miller-Perrin, C. L.(2000)。An introduction to child maltreatment: a five-unit lesson plan for teachers for psychology in secondary schools(ED 448370)。
6.
(2000)。Workshop on Children and Domestic Abuse(Ed 442034)。
圖書論文
1.
Steele, B.、Pollock, C.(1986)。A psychiatric study of parents who abuse infants and small children。The battered child。Chicago, 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
Green, A. H.(1982)。Child abuse。Psychopathology in childhood。N.Y.:Gardner press。
3.
Skuse, D. H.(1989)。Emotional Abuse and Delay in Growth。ABC of Child Abuse。London:British Medical Journal。
4.
Milner, J. S.、Crouch, J. L.(1999)。Child physical abuse: Theory and research。Family violenc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Thousand Oaks, CA:Sage。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引用嵌入語法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嵌入語法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
相關期刊
相關論文
相關專書
相關著作
熱門點閱
1.
兒童及少年安置教養機構社會工作人員之在職訓練課程規劃
2.
女性詐欺犯罪歷程與其監禁適應經驗之探究
3.
探見「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工作」社工專業間的合作經驗:諮商心理師觀點
4.
保護性工作以家庭為核心的協力服務之初探
5.
探討多元專業工作者於兒少保護家庭暴力案件之合作共治模式
6.
青少年依附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
7.
父母品格教育、管教方式、自我概念與品格之關係
8.
探討重複開案受虐兒童家庭特質及社工處遇
9.
臺灣社會工作者職場抗拒類型之研究--以兒少保社工者為例
10.
婚暴併兒虐家庭之多元模式與發生情境
11.
「浮萍有依方案」--發展長期機構安置兒少的永續計畫
12.
親代藥物成癮、兒童虐待對子代個體化的影響--以一位成年初期女性為例
13.
處罰父母、拯救小孩?臺灣強制性親職教育輔導的結果評估:以兒虐再通報率為指標
14.
兒童權利公約之後:臺灣兒少福利發展
15.
臺灣社區工作觀點與保護性社會工作發展之初探
1.
國小兒童行為困擾第二階驗證性因素分析暨社會與情緒學習課程方案效果之研究
2.
高中職學生霸(受)凌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桃竹地區特殊教育與普通學生為例
3.
高中職學生情感支持型家庭教養、 情緒智力、人際關係與主觀幸福感相關之研究
4.
收容少年監禁適應狀況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5.
臺灣地區與日本地區3~6歲幼兒生活狀態之比較研究
6.
我國父母管教方式、子女自我概念與其生活適應表現之後設分析
7.
青少年自我統合、憂鬱傾向及生活適應關聯性之研究:模式建構與驗證
8.
建立初入安置機構兒童之定向遊戲治療工作模式
9.
台灣婚姻暴力圖像與對策之研究—父權家族系統受暴網的觀點
10.
從復原力觀點建構青少年藥物濫用與偏差行為影響因素模式之研究
11.
高風險家庭處遇整合困境之研究-台灣中部五縣市社工員的觀點
12.
正向輔導課程方案對ADHD兒童在校生活適應影響之個案研究
13.
國小高年級學童、家長對教師專業之信任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14.
繼親家庭中父母親職經驗之敘說研究
15.
在兒童安置機構中青少年復原力與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
1.
家庭與家人關係
2.
兒童福利
3.
兒時性創傷與社會工作處遇
4.
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
5.
矯正社會工作與諮商 : 犯罪防治的有效要素
6.
被害者學新論
7.
法律社會工作
8.
親職暴力處遇 : 介入與省思
9.
臺灣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剖析
10.
兒童少年保護福利服務
11.
幼兒的身體與動作發展及輔導
12.
臺灣兒童及少年福利政策與法令制度之發展
13.
暴力犯罪行為
14.
兒童虐待之定義
15.
家庭問題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