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現代水墨人物畫自我創作方法建構之研究
書刊名:書畫藝術學刊
作者:陳炳宏
作者(外文):Cheng, Ping-hung
出版日期:2014
卷期:17
頁次:頁83-118
主題關鍵詞:藝術學研究方法創作方法論文寫作書畫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34
  • 點閱點閱:92
藝術創作要形成自我主觀意識並透過科學的研究方法進行演繹與歸納,並經由自我剖析式的論證,實為現階段藝術創作者最難突破的障礙。但若將藝術史研究視為對過去的人、事、物進行資料考證與研究,那麼藝術創作研究當然可視為以自我為對象,同樣透過創作的起心動念與過程的資料彙整,經由系統性的整理與比對建構屬於該階段性創作體系,而形成具方法論的論述基礎。本研究以“自我創作方法建構”為主題,就創作研究之動機與學理的探索,因篇幅所限未納入此篇研究探討之範圍。就藝術學中創作研究的價值貴在實踐,也就是學理基礎如何完整,研究本質創作的部分若不能有具藝術性及完整思想架構的方法論述相佐證,則難能成為嚴謹且具說服力的藝術創作學之研究。有鑑於此,筆者將博士畢業論文「生之變易-生命意象水墨人物創作研究」中,自我創作過程中所思所行以及記錄節錄整理,藉以呈現現階段個人創作方法之具體面貌。
圖書
1.王弼、韓康伯、孔穎達、李學勤(2001)。周易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大村西崖、陳斌和、王雲五(1971)。中國美術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雲五(1971)。歷代名畫記。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卡西爾、結構群文化(1991)。人論。台北市: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史作樫(2006)。中國哲學精神朔源。臺北市:理得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何恭上(1911)。現代繪畫叢談。臺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何上恭(1980)。中國歷代名畫精選。臺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Elorduy, C.、宋雅青(1968)。老莊思想與西方哲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長俊(2010)。臺灣餅和美國派。台中縣太平市:西街工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長俊(2010)。此作品已被借展。台中縣太平市:西街工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長俊(2011)。厚啊你麥擱講啦。台中縣太平市:西街工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段玉裁(2000)。說文解字。高雄市:複文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胡永芬(2001)。抽象化創始者:康丁斯基。臺北市:閣林國際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格奧爾格.西美爾、刁承俊(2003)。生命直觀:先驗論四章。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兆複(1987)。中國畫研究。臺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康丁斯基、吳瑪俐(1985)。繪畫元素分析論。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黃光男(1989)。時代、情感、形式。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黃光男(1990)。台灣地區現代美術的發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黃光男(1991)。心象與物象美國新抽象。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黃光男(1991)。桃城風雅--林玉山的繪畫藝術。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黃光男(1992)。進入抽象世界。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諸宗部五。大正新大藏經。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劉平衡(1989)。中國繪畫。臺北市: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劉芳如(1997)。四十年來台灣地區國畫人物畫發展之研究。台北市:文淵閣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Kandinsky, Vasilij、吳瑪俐(198509)。藝術的精神性。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王秀雄(1984)。美術心理學。臺北:設計家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Read, Herbert、李長俊(1990)。現代繪畫史。臺北:大陸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Arnheim, Rudolf、李長俊(1982)。藝術與視覺心理學。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Cassirer, Ernst、羅興漢(1990)。符號.神話.文化。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周積寅(2005)。中國畫論輯要。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黃光男(1992)。藝海微瀾。臺北:允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Dreyfus, Hubert L.、Rabinow, Paul、錢俊、曾慶豹(1992)。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陳懷恩(2008)。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臺北:如果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石朝穎(2006)。藝術哲學與美學的詮釋問題。新北市:人本自然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劉其偉(1975)。現代繪畫理論。臺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李霖燦(1987)。中國美術史稿。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陳傳席(1997)。中國繪畫理論史。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劉思量(20010000)。中國美術思想新論。臺北:藝術家。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陳秉璋、陳信木(1993)。藝術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劉思量(19920000)。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臺北:藝術家。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韓瑞屈.沃夫林、曾雅雲(1987)。藝術史的原則。雄獅美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