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尸叉]」、「[目丶叉]」聲符探源並論相關諸字
書刊名:中國文字
作者:陳劍
作者(外文):Chen, Jian
出版日期:2021
卷期:2021:冬=6
頁次:頁81-104
主題關鍵詞:[尸叉][目丶叉][炏衣][北冖ㄦ瓦][刀冖ㄦ瓦]字源NianWoLaoRuanProtoform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期刊論文
1.李家浩(2012)。甲骨文北方神名「勹」與戰國文字從「勹」之字--談古文字「勹」有讀如「宛」的音。文史,2012(3),29-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寶貴、孫臣(2001)。古文字考釋四則。考古與文物,2001(1),78-82+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裘錫圭(2018)。試釋殷墟卜辭的「槷」字。古文字研究,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志平(2014)。說「(??)」。古文字研究,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春桃(2015)。說《尚書》中的「敉」及相關諸字。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真大成(2018)。談當前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的四個問題。中國語文,201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陶安、陳劍(2011)。〈奏瓛書〉校讀札記。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梁月娥(2020)。西周金文「臤」字補釋。語言學論叢,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董珊(2015)。它簋蓋銘文新釋--西周凡國銅器的重新發現。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謝明文(2019)。甲骨文「(??)」「奐」補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鄔可晶(20210600)。「丸」字續釋--從清華簡所見的一種「邍」字談起。中國文字,2021(夏)=5,127-1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劍(2008)。甲骨金文舊釋「䵼」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2,13-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蘇建洲(2019)。說《芮良夫毖》及「䄸室門器」的「管」。第一屆「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史」學術論壇暨青年學者工作坊,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復旦大學歷史學系(聯合主辦) (會議日期: 2019/11/02-1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春桃(2018)。談青銅盆的一種自名。紀念方光燾、黃淬伯先生誕辰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季旭昇(2005)。從甲骨文說勞字。第十六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劍(2013)。甲骨文釋字四則(摘要)。中國文字學會第七屆學術年會,(會議日期: 2013年9月21-22日)。吉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釗(2017)。說「㼱」和「(??)」(未定稿)。「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辦 (會議日期: 2017年10月14-15日)。復旦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張富海(2002)。郭店楚簡〈緇衣〉研究(碩士論文)。北京大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段凱(2018)。《古文四聲韻》( 卷一至四)校注(博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魏啓鵬、胡翔驊(1992)。馬王堆漢墓醫書校釋。成都:成都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丁惟汾(1983)。俚語證古。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生、黃承吉、劉宗漢(1984)。字詁義府合按。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富海(2007)。漢人所謂古文之研究。北京:線裝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斯鵬、石小力、蘇清芳(2012)。新見金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漢平(1989)。屠龍絕緒。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丁福保(1988)。說文解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春桃(2016)。古文異體關係整理與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趙平安、李婧、石小力(2019)。秦漢印章封泥文字編。中西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德寬、徐在國、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中心(2019)。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上海:中西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屈大均(1985)。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偉、彭浩、劉樂賢(2016)。秦簡牘合集:釋文注釋修訂本。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徐在國(2002)。隸定古文疏證。安徽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宗焜(2012)。甲骨文字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董蓮池(2011)。新金文編。作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劉釗(2014)。新甲骨文編。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朱鳳瀚、柯中華(2020)。海昏簡牘初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于銀如、李青松(2015)。晉北方言所見《金瓶梅》詞語彙釋。太白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學勤、賈連翔、沈建華(2020)。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玖)--文字編。中西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許雄志(2021)。秦印文字彙編。河南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張德芳、李迎春(2016)。居延新簡集釋。甘肅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雷漢卿(2006)。近代方俗詞叢考。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蔣宗福(2002)。四川方言詞語考釋。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翟灝(1958)。通俗編(附直語補證)。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季旭昇(2014)。說文新證。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裘錫圭(2014)。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吳振武(19890825)。戰國「信完」封泥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恩田(20150626)。釋丸,http://www.fdgwz.org.cn/Web/Show/2545。  new window
3.姚磊(20190214)。〈居延新簡〉綴合,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3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學勤(2008)。從兩條《花東》卜辭看殷禮。文物中的古文明。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裘錫圭(2012)。湖北江陵鳳凰山十號漢墓出土簡牘考釋。裘錫圭學術文集(簡牘帛書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家浩(2002)。睡虎地秦簡〈日書〉"楚除"的性質及其他。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劍(2007)。甲骨金文舊釋「尤」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家浩(2002)。信陽楚簡「澮」字及从「(??)」之字。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劍(2007)。柞伯簋銘補釋。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線裝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章太炎(2014)。新方言。章太炎全集:新方言、嶺外三州語、文始、小學答問、說文部首均語、新出三體石經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守奎(2015)。王獻唐先生古文字學成就管窺--讀王獻唐《古文字中所見之火燭》。古文字與古史考--清華簡整理研究。中西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學勤(2005)。出組「在勞」卜辭的月首干支。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永言(2015)。上古漢語有送氣流音聲母說。語文學論集。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裘錫圭(2016)。說清華簡〈說命〉的「旬求」。漢語歷史語言學的傳承與發展--張永言先生從教六十五週年紀念文集。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蘇建洲(2019)。北大簡《蒼頡篇》釋文及注釋補正。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中西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