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學校組織權力重建之研究
作者:許籐繼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奎熹
謝文全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0
主題關鍵詞:權力權力重建重構學校教師專業公民社會學校本位管理學校選擇教師擴權增能powerpower reconstructionrestructuring schoolsteacher professioncivil societyschool-based managementschool choiceteacher empowermen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0) 博士論文(22)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3
摘 要
本研究係以我國解嚴前後的政治、社會與教育為背景,相關理論為基礎,探討教師法實施前學校組織權力的狀況,以及教師法實施後學校組織權力的重建,並進一步展望未來學校組織權力重建的發展。經由理論基礎、相關文獻之分析與訪談之實施,本研究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教師法實施前國家主導學校教育,使學校組織權力呈現集權狀態。
雖能有效達成國家政治化教育的目的,卻因此忽略人民接受教育的
自由意志與權利的伸張。
二、民主政治的落實,社會參與的蓬勃與教育改革的訴求,激發政黨與
民間團體對教育之關注,並為學校組織權力重建營造有力的環境。
三、教師法實施後學校組織權力朝著自由開放、民主多元與專業自主的
方向進行重建,但結果尚不完備。
四、學校組織權力來源體重建首先在完備學校教育法制體系,其次提升
教育專業知能與人格涵養。權力主體重建在使權力主體多元化,並
明定各權力主體之權限範圍。
五、學校組織權力關係重建首先以法律明定學校組織內外部相關成員
的權利義務關係,其次依專業形成組織成員間互為領導關係。權力
結構重建在於遵循權責相符、扁平化、多元分立與專業賦權增能原
則,建構未來學校組織權力結構。
六、學校組織權力類型重建,在確保學習權及學校本位經營為核心之下,
發展多元權力類型。權力運作重建在於建立學校組織專業及審議機
制,以利組織權力運作。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一、對學校方面的建議
(一)利用各種方式提升學校人員的專業知能與情操,厚植專家權來源。
(二)暢通救濟管道,落實以法律保障師生的基本權利。
(三)重塑校長與教師彼此專業的互為領導關係。
(四)遵循權責相符、扁平化、多元化以及專業賦權原則,調整學校組
織權力結構。
(五)根據法律授權爭取學校自主發展的權力,落實學校自主經營。
(六)促進學校組織成員意識形態之批判與轉化,以提昇權力運作之正
當性。
(七)建立並整合學校權力運作之專業機制。
(八)設立學校審議委員會作為學校之審議機制。
二、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規劃並遊說民意機關立法建立完備教育法制。
(二)依新頒布教育法律之授權訂定相關法令,落實重建法律之精神。
(三)訂定更符合校長專業需求的校長遴選辦法。
三、對教師會的建議
(一)持續關注並落實相關教育立法與行政法令。
(二)健全教師會組織與運作。
(三)辦理教師專業成長積極提昇教師專業知能,維護教師專業自主。
四、對家長會的建議
(一)提升家長會法律位階。
(二)健全家長會的組織與運作。
(三)辦理家長成長活動,培養親職教育與學校選擇能力。
五、對進一步研究的建議
(一)鉅觀方面
1.加強中央、地方與學校權力劃分之研究。
2.重視教育立法過程及其影響之回溯研究。
(一)微觀方面
1.對於學校組織權力來源運用之實證研究。
2.對於學校組織權力各層面的分項深入探究。
3.學校組織權力象徵互動之研究。
The Study of Reconstruction of Power in School Organization
ABSTRACT
Based on political, social an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round the lifting of the Martial Law, the study explores the status of power in school organization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er Law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power in school organization after it. Moreover, we further analyze and predic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power reconstruction in school organization.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 related theory analysis, and intervie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reached:
First,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er Law, the authorities concerned dominates schools so much that the status of power in school organization appears in the state of centralization. Under such situation, although the aim of politicized education can be efficiently achieved, the promotion of privilege and free will of education is thus ignored.
Second, the realization of democratic politics, the enhancement of social involvement and the appeal for education improvementall these arouse parties and civil organizations'''''''' concern for education, facilitat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power in school organization.
Thir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er Law, power reconstruction in school organization, which proceeds toward liberty and openness, democratic diversity and professional autonomy, however, has not been thoroughly fulfilled.
Fourth, in order to reconstruct power sources, we have to build a sound law system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promot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personality. Besides, as far as the reconstruction of power owners is concerned, the power owners have to be diversified and meanwhile the power category also needs to be specifically specified.
Fifth,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power relationship is to definitely stipulate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privilege and obligation among school staff by law. Furthermore, the power relationship becomes counter-leading relationship in terms of the formation of profession. Above all, power structure of school organization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by consistent power-responsibility, horizontal differentiation, diversified existence as well as professional empowerment principle.
Sixth, the reconstruction of power types focuses on ensuring learning right and school-based management, developing multiple power types. In additi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power operation lies in establishing a professional and examining mechanism, which is beneficial for power operation in school organization.
In view of the conclusions mentioned above, we offer some suggestions for schools, administrative agency, Teacher Association, Parental Association and future study as follow:
1. for schools
(1) To make use of various ways to uplif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ability of the staff and cultivate the source of expert power.
(2) To make the channel for appeal easily accessible, ensuring the righ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by law.
(3) To reshape professional counter-leading relationship among principals and teachers.
(4)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consistent power-responsibility, horizontal differentiation, multiple existence and professional empowerment, we can regulate power structure of school organization.
(5) To strive for power of school development autonomy according to law empowerment and ascertain school self-management.
(6) To promote the criticism and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y of the staff so as to enhance the legitimacy of power operation.
(7) To establish and integrate professional mechanism of school power operation.
(8) To set up a school examining committee as an examining mechanism for schools.
2.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agency
(1) To map out a complete plan and persuade the civil institutions to legislate and build a sound law system of education.
(2) To stipulate the related regulations according to the empowerment of newly-promulgated education law and fulfill the spirit of new law.
(3) To specify the more appropriate ways for electing those with professional needs as the competent principals.
3. for Teacher Association,
(1) To take great concern for and put into effect the related education legisl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as well.
( 2 ) To have a sound organization and operation of Teacher Association.
( 3 ) To arrange some activities which can stimulate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positively elevating teachers'''''''' profession and to maintain their professional autonomy.
4. for Parental Association
(1)To promote the rank of Parental Association in law.
(2)To have a sound organization and operation of Parental Association.
(3)To hold the activities which facilitate the parents'''''''' self-growth and develop parent education and the ability to choose schools.
5. for future study
(1) macro aspects:
1.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f delimiting the power of the central, civil and school.
2. To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trace-backing study of the legislation process and its effect.
(2)micro aspects:
1. The empirical study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ower sources in school organization.
2. A further study for every aspect of the power in school organization.
3. A study for symbolic interactive of power in school organization.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一、書籍期刊論文
丁志仁(1994)。兩年內結束教育部褓姆統治方案。台灣大學民間教育會
會議論文。
王玉麟(1998)。美國中小學校長培育制度在我國實施可行性研究。台北
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如哲、黃乃熒、林明地、張志明、楊振昇合著(1999)。教育行政。
高雄市:麗文文化。
王為國(1995)。國小教師專業自主:一所國小的個案研究。國立臺中
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威傑(1997)。國民小學家長會組織及其運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紹光(1992)。破除對Civil Society的迷思,周光雪主編:當代中國
的國家與社會關係(3-27頁)。 台北市:桂冠。
王麗雲、潘慧玲(1999)。 教師增權擴能概念與實施策略。「教育行政
論壇」第五次研討會論文。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王震武、林文瑛(1994)。 教育的困境與改革的困境。 台北市:桂冠。
王震武、林烘煜、黃旭田(1996)。臺灣教育組織的體質─以國民教育為
中心的分析。台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文崇一(1989)。台灣的社區權力結構。台北市:東大。
巨克毅、呂宗麟(1993)。當代思潮理論與發展─孫中山思想與世界思
潮。台北市:三民。
石文傑(1994)。推動罷教權非動輒罷教。教師人權,56,5-7。
石元康(1998)。從中國文化到現代性:典範轉移。台北市:東大。new window
田弘茂(1992)。威權政黨國家的轉型─台灣的發展經驗。載於張京育
編:中華民國民主化。台北市: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
田弘茂(1994)。與世界潮流同步前進的台灣民主化。國家政策,89,
15-17。
卯靜儒(1991)。學校科層化及教師專業自主與專業自主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市:
行政院教改會。
行政院(1999)。教育經費國庫負擔法草案。 行政院。
朱敬一、戴華(1996)。國家在教育中的角色。台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
審議委員會。
朱敬一、葉嘉興(1994)。 台灣的「私人興學」--現況檢討與政策建new window
議。1994年民間教育改革會議論文。
朱雲漢、黃德福(1989)。建立台灣的政治經濟新秩序。台北市:國家政
策研究資料中心。
江志正(1992)。國民中學組織管理型態與教師工作士氣之關係。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宗麟(1997)。政治權力與政治正義之研究─兼論三民主義政治權力new window
論之正義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何福田、羅瑞玉(1992)。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載於中華民國師範
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台北市:師大書苑。
但昭偉(1999)。阻礙個人權利受到保障第四個因素─以國民學校為例。
教育研究,65,14-24。
李少軍、劉北成譯(1992)。權力的剖析。台北市:時報文化。
李少軍、劉北成譯(1994)。社會權利的來源(上)(下)。台北市:桂
冠。
李永熾(1990)。市民社會與國家。當代,47,29-38。
李永熾(1994)。國民教育權的理論與實際序文。載於薛化元、周志宏編
著:國民教育權的理論與實際。台北:稻香。
李英毅(1994)。父母教育權之確立。載於薛化元、周志宏編著:國民教
育權的理論與實際。台北:稻香。
李柏佳(1997)。我國教育基本法建構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柏佳(2000)。民間興學的捷徑─談公立中小學委託民營。「教育基本
法與教育革新研討會」論文。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李琪明(1991)。公民與道德教科書之道德內涵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琪明(1999)。學校總體營造─新時代校園倫理之願景。人文及社會學
科教學通訊,10(2),55-66。
李俊湖(1998)。教師專業成長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new window
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李淑芬(1996)。 國民中小學校長權力運用、教師參與決定、與學校效
能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
李錫津(1999)。教育改造的途徑。教師天地,100,4-5。
沈姍姍(1997)。教師專業與教師自主權之社會學探討。國科會專題研
究計畫。 NSC 85-2413-H-134-010。
沈姍姍(1998)。教師增權的意義與條件剖析。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
會主編:教師權力與責任。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明清(1996)。選擇與控制:學校教育改革的理念爭議。「現代教育論new window
壇」論文。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吳明清(1997)。學校再造的理念及策略。「現代教育論壇」論文。台北new window
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吳昆財(1994)。 戰後國共談判與國家政權重建之關係─兼論孫中山與
張君勵之憲政理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基(1979)。國民中學組織結構與教師工作滿意之關係。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清山(1996)。 教育發展與教育改革。 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吳清山(1997)。建立教師專業權威之探索─談專業知能、專業自主與new window
專業倫理。「現代教育論壇」論文。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吳清山(1998)。三頭馬車跑不動,三輪馬車跑得快─建立學校行政、
教師會與家長會三者良性互動之探究。「現代教育論壇」論文。台北
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吳清山(1999)。龐大的教育改造工程才開始:教育基本法與教育發new window
展。「現代教育論壇」論文。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吳靖國(1995)。 民間教育改革意識型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 庚(1999)。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市:三民。
邱文忠(1983)。 高級中等學校校長領導方式與教師服務精神之關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麗芬(1986)。國民小學組織結構正式化、集中化、與教師工作動機之
關係。國民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惠林(1994)。台灣經濟的奇蹟危機與轉機。台北市:正中。new window
周志宏(1994)。國民教育權的理論與實際。台北:稻香。
周志宏(2000)。民間興辦教育事業的鼓勵─教育基本法第七條之解析。
「現代教育論壇」論文。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周珮儀(1999)。左右為難:新左派與新右派的教育政策社會學分析。
「第二屆台灣教育社會學論壇」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周淑卿(1996)。我國國民中小學課程自由化政策趨向之研究。國立臺灣new window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火旺(1995)。自由主義社會與公民道德。哲學與文化,22(12),new window
1071 -1084。
林火旺(1998)。公民身分:認同和差異。蕭高彥、蘇文流主編:多元
主義(379-409) 。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所。
林玉体(1993)。台灣教育面貌40年。台北市:自立。
林明地(1998)。家長參與學校活動與校務:台灣省公私立國民中小學校
長的看法分析。教育政策論壇,1(2)。南投:暨南國際大學。
林明地(2000)。美國教育改革運動中的「參與」策略及其對我國教育改
革的啟示。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新世紀的教育挑戰與各
國因應策略(281-312)。台北市:揚智書局。
林坤豐(1982)。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運用方式與教師工作滿足感之關係
的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孟皇(1999)。學校組織之民主化與學校自治(上)--兼論公立高級中
等以下學校校務會議之召開。研習資訊,16(1),49-75。
林孟皇(1999)。學校組織之民主化與學校自治(下)--兼論公立高級中
等以下學校校務會議之召開。研習資訊,16(2),68-80。
林孟皇(2000)。家長公立學校選擇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重澎(1989)。國民小學校長領導權力基礎教師士氣關係之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素卿(1980)。艾齊厄尼「順從理論」及其在國民中小學之適用性。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彩岫(1987)。國民中學教師專業自主性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偉人(1998)。學校本位組織發展整合模式之研究:以國民小new window
學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勝結(1992)。國民小學組織結構與教師工作倦怠之關係。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 翰譯(1994)。政治學理論─政治體制。台北風雲論壇。
金耀基(1992)。行政生態學。 台北市:商務印書館。
柯平順、林天佑(1995)。 國民中小學校長主任培育制度改革研究。台new window
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邱辛曄譯(1992)。保守主義。 台北市:桂冠。
侯世昌(1999)。教育的問題與作法。教育研究,67,19-26。
施宏彥(1999)。從行政實務的觀點談學校改革。教育研究,67,27-37。
秦夢群(1988)。教育行政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體部分。台北市:五南。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實務部分。台北市:五南。
秦夢群(1999)。學校權力的重組:中小學教評會之研究。「教育行政論
壇第四次研討會」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高湘澤、高全余譯(1994)。權力:它的形式、基礎和作用。台北市:桂
冠。
徐正光、宋文里(1989)。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市:巨流。
郭丁熒(1988)。教師權力類型、學生參與心態與學生學校適應行為關係
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育典(1994)。論國民教育基本權利之法規範。 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慶雄(1991)。社會權論。台北:眾文。new window
許籐繼(1996)。國民小學教師會之研究。未出版。
章玉琴(1998)。 多元文化論公民觀及其公民教育觀之探究。 國立臺灣new window
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文燦(1997)。我國國民小學教師對教師組織之態度研究。國立嘉義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加再(1999)。國民教育法增修訂條文評析。台灣立報,民國88年7 月
7日,第十版。
陳光輝、詹棟樑(1998)。各國公民教育。台北市:水牛。
陳伯璋(1993)。台灣四十年來國民教育發展之反省與檢討。賴澤涵、黃俊new window
傑主編:光復後台灣地區發展經驗(187-199)台北市:中央研究
院。
陳良益(民85)。我國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其南(1992)。公民國家意識與台灣政治發展。 台北市:允晨。new window
陳美玉(1997)。教育專業─教學理念與實踐。 高雄市:麗文。
陳美玉(1999)。教育專業學習與發展。 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奎熹(1993)。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奎熹主編(1998)。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添球(1989)。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自主性之研究─一所國民小學日常生
活世界的探討。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理論組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順和(1996)。淺釋教師法。教育資料與研究,10,34-37。new window
陳善德(1998)。良性互動機制下的基礎教育改革。教育資料集刊,23,new window
313-340。
陳新民(1991)。 行政法學總論。台北:三民。
曾燦金(1996)。美國學校本位管理及其在我國國民小學實施可行性之研
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燦燈(1978)。國中校長領導型式與教師服務精神之關係。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憲政(1998)。迎接二十一世紀的挑戰─落實國民育改革。教育資料集new window
刊,23,341-358。
張弘勳(1997)。 國民中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如慧(1995)。民間團體國民中小學教育改革主要訴求之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志明(1999)。公立學校制度改革的新途徑。「新世紀的教育展望國際
學術研討會」論文。嘉義:中正大學。
張秀雄(1999)。 建構適合台灣社會的公民資格觀。通識教育季刊,6new window
(2),39-63。
張芳全(1997)。最新教育問題評析。 台北市:商鼎。
張明輝(1999)。企業組織的革新對學校組織再造的啟示。教師天地,98
,10-16。
張茂桂(1988)。八0年代台灣社會運動風潮與政治轉化。「國家政策的new window
社會倫理研討會」論文。
張茂桂(1994)。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市:業強。new window
張銀富(1974)。國中教師參與決定與學校氣氛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曹學仁(1997)。高級中學校長權力運用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建成(1998)。教育政策(pp.83-118)。載於陳奎熹主編:現代教育
社會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炳煌(1998)。國中生家長學校選擇權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復興(1999)。教育鬆綁外一章─「談教師法施行後的校園生態」。學
校行政,2,68-72。
張德銳(1995)。教育行政研究。台北市:五南。new window
張德銳(1998)。師資培育與教育革新研究。台北市:五南。new window
黃一鳴譯(1997)。政治社會學─政治學的要素。台北市:五南。
黃乃熒(1999)。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制度的教育行政專業建構。學校行
政,3,30-38。
黃光國編(1988)。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市:巨流。
黃武雄(1995)。台灣教育的重建。台北市:遠流。
黃昆輝、吳清基(1984)。我國教育行政制度。載於黃昆輝等著:中外教
育行政制度。台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
黃昆輝(1989)。教育行政學。台北市:東華。
黃景良(1998)。國民中學教師參與管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耀卿(1985)。國民中學組織結構與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程為山(1985)。國中教師專業領導的現況及其影響因素。 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如婉(1997)。公民共和主義的公民教育觀。公民訓育學報,6,new window
307—318。
彭富源(1997)。學校教師會與教師專業自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董保城(1995)。師生權利與義務。「現代教育論壇」論文。台北市:臺new window
北市立師範學院。
董保城(1997)。 教育法與學術自由。 台北市:月旦。new window
傅大為(1990)。 基進筆記。台北市:桂冠。
傅木龍(1998)。讓學生權益獲得應有的保障─從學生申訴制度之建立談
起。學生輔導雙月刊,59,5-13。
傅鏗、姚欣榮譯(1991)。自由主義。 台北市:桂冠。
游淑燕(1993)。 國民小學教師課程決定取向及其參與意願之研究。new window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楊巧玲(1999)。從在家教育看教育行政的鬆綁與再規範。「教育行政論new window
壇第五次研討會」論文。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楊振昇(1991)。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學校行政決定與工作士氣關係之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淑妃(1989)。臺灣省立高中校長權力基礎與教師參與決定關係之研
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深坑(1996)。理性的冒險、生命的行動及主體性的失落與拯救。教育
研究所集刊,37,19-38。
楊樹槿(1992)。國民小學校長的權力類型、教師參與決定與工作士氣
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宏志(1997)。遠距夥伴與虛擬團隊,載於鄭懷超譯:虛擬團隊,I-
III頁。台北市:商周。
歐陽教(1997)。教育哲學導論。台北:文景。
鄭進丁(1990)。國民小學校長運用權力策略、行政溝通行為與學校組
組織氣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黎育玲(1995)。國民小學全校性學生自治組織之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潘文忠等(1997)。學校教師會與教師專業自主權關係之研究。高雄
市:復文。
鄭世仁(1984)。國民中小學教師角色衝突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敦仁、海格德(1992)。台灣政權的轉變:理論與比較觀點。張京育
編,中華民國民主化。台北市: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
談谷錚譯(1991)。公民資格。台北市:桂冠。
馮朝霖(1998)。台灣、二十一世紀、教育哲學。教育研究,66,1。
蔡英文(1995)。麥可‧歐克秀的市民社會理論:公民結社與政治社群,
陳秀容、江宜華主編:政治社群(177-212)。台北市:中央研究
院。
蔡茂寅(1998)。公營造物法、公企業法。翁岳生編:行政法。台北市:
翰蘆。
蔡培村(1985)。國民中小學校長的領導特質、權力基礎、學校組織結
構及組織氣候與教師工作滿足關係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蔡進雄(1993)。國民中學校長領導方式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震榮(1993)。當代公法理論。台北市:月旦。
劉阿榮、石慧瑩(1999)。公民社會的環保道德。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
訊,10(2),26-44。
劉軍寧(1992)。權力現象。台北市:商務。
劉春榮(1995)。教師專業自主權與學生受教權之關聯。「現代教育論new window
壇」論文。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劉春榮(1996)。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自主知覺、教師組織功能需求與教師new window
專業承諾研究。高雄市:復文。
劉春榮(1998)。教師組織與教師專業成長,教師天地,94,4-11。
劉姝言(1997)。自由主義及其公民教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new window
究所碩士論文。
劉雅菁(1998)。國民小學校長運用轉型領導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麗慧(1986)。我國國民中小學男女校長領導方式與學校組織氣氛之
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少華、徐萬岷(1989)。權力社會學。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饒見維(1996)。 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謝小芩(1990)。受教育是誰的權利誰的義務。人本教育札記,11,32-
45。
謝文全(1995)。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文景。
謝文全(1993)。學校行政。台北市:五南。
謝文全(1999)。 中小學校長培育、任用、評鑑制度。教育資料new window
與研究,28,1-5。
謝文全、潘慧玲、張德銳、張明輝、葉坤靈、黃嘉莉(1999)。 國
民教育法施行細則修正條文草案─專案報告。台北市:教育
部國民教育司。
謝文豪(1987)。國民中學組織結構與組織溝通之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良珍(1996)。學校中心成員發展之研究─以美國為例。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厥安、周志宏、李建良(1996)。教育法令之整理與檢討─法
治國原則在我國教育法制中之理論與實踐。台北市:行政院
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顏慧萍(1992)。國民中學校長甄選制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國樑(1999)。教育基本法的立法過程與立法精神。「現代教育論壇」new window
論文。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薩孟武(1983)。政治學。台北市:三民。
譚光鼎(1998)。社會與文化再製理論之評析。教育研究集刊,40輯,new window
23-47。
嚴育玲(1995)。我國師資培育制度變革的社會背景分析。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文基(1999)。教育改革動向。「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研討會」論文。
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盧少華、徐萬岷(1989)。權力社會學。哈爾濱:黑龍江。
薛化元(1994)。教育權的理論與爭議。載於薛化元、周志宏編著:國民new window
民教育權的理論與實際。台北:稻香。
薛曉華(1996)。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與社會的分析。台北市:new window
前衛。
蕭全政(1991)。國民主義:台灣地區威權體制的政經轉型。政經科學論new window
叢,2,71-92。
蕭高彥(1996)。多元文化承認政治論:一個政治學的分析。「多元文化
主義政治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市:中央研究院。
蕭新煌(1992)。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分析架構。徐正光、宋文理合編:台
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市:巨流。
蘇育任(1985)。國民中小學組織結構對教師疏離感之影響。 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峰山(1996)。公民資格與公民教育。「公民道德與社會學研討會」論
文。台北市:中央研究院。
顧忠華(1997)。公民社會與教育改革。自由時報。民國86年6月4日。
顧忠華(1999)。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市:允晨。new window
二、教育法規命令
台北市政府(1999)。檢送「台北市國民中小學校務會議實施要點」乙
份,府教二字第八八0六七三八五00號函。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1998)。檢送「台北市中小學校學生家長會設置辦
法」暨「家長會設置注意事項」,北市教字第八七二五七九八八00
號函。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1999)。檢送「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分層負責明細
表」及修正草案,北市教人室字第八八五0二二一七號函。
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印(1997)。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
設置辦法資料。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編印(2000)。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運
作相關法令及釋例彙編。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台北市教育局(2000)。台北市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暫行要點。台北市
:教育局網站。http://www.tacocity.com.tw/fulin/law/lb13.htm
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暫行要點。
台灣省政府(1968)。各級學校學生家長會設置辦法。府字第二九一五號
令公布。
行政院(1999)。地方制度法。行政院公報,5(31),7。
周以順主編(1993)。最新教育人事法規釋例彙編(一)(二)(三)
(四)。台北:康軒。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86)。國民教育法規選輯。 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93)。國民中小學暨幼稚園人事法規彙編(上)
(下)。台北市:教育部。
邢泰釗(1998)。校園法律實務。教育部發行。
http://www.edu.tw/displ/school/ch4.htm
教育部編印(1996)。教育人事法規彙編(上)(下)。 台北市:教育
部。
教育部(2000)。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修正草案條文對照表。 台北市:
教育部網站。http://teach.eje.ntnu.edu.tw/data/200012161947/
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對照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的修訂過程及特色。台北市:教育
部網站。http://teach.eje.ntnu.edu.tw/data/2000…/國民中小學
課程綱要的修訂過程及特色。
陳樹村(1999)。簡明教育小法規。台南:大偉。
黃宗樂編纂(2000)。 2000年六法全書。 台北市:保成出版社。
陶百川編(1999)。 最新六法全書。 台北市:三民書局。
貳、外文部份
Althusser, L.(1972).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In: B. R. Cosin(ed.), Education:Structure
and Society(pp.242-280). 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
Apple, M. (1996). Cultural politics and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Aronowitz, S. & Giroux, H. A.(1985). Education under siege:
The conservative, liberal and radical debate over schooling.
Massachusette:Bergin & Garvey.
Blasé, J & Anderson, G. L.(1995). The Micropolitics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From Control to Empowerment, Cassell.
Beare, H.(1993). Different ways of viewing school-site
councils:Whose paradigmis in use here?In H. Beare & W. H.
Boyd(Eds.),Restructuring school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the movement to transform the control and
performance of schools(pp.200- 217). London:Falmer Press.
Belsey, A.(1986). The New Right ,social order and civil
liberties. In R. Levitas(ed.). The ideology of the New
Right. Cambridge:Polity Press.
Blau, Peter M.(1967). 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 New
York:John Wiley.
Brandt, R.(1989). “On teacher empowerment:A conversation
with Ann Liberma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6(8), 23-25.
Brown,D.J.(1991).Dencentralization:The administrator’s
guidebook to school district change. Newbury Park,
California:Corwin Press,INC.
Browder, L. H.(1994). Exploring the meanings of teacher
empower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form,3
(2),137-153.
Carnoy, M.(1984). The state and political theo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Jersey.
Cohen, J. C. and Andrew, A.(1992).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
Colin, N. & Tony. T.(1992). Managing change in schools. New
York:Chapman and Hall.
Cook, K. S., & Richard M. E.(1978). Power, equity, and
commitment in exchange network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3, 721-39. ERIC NO.ED 166840.
Clune, W. H. and Witte, J. F. edited(1990). Choice and
control in American education Volum 1:The theory of choice
and control in Education. New York:The Falmer Press.
Clune, W. H. and Witte, J. F. edited(1990). Choice and
control in American education Volum 2:The practice of
choice, decentralization and school restructuring. 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Corwin, R. G.(1965). A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 J.:
Prentice-Hall.Elmore, R. F.(1990).On changing the tructure
of public schools. In R. F. Elmore(Ed.), Restructuring
schools:The next generationof education reform (pp.1-28)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
Engel, G. V.(1970). Professional autonomy and bureaucractic
organization. Administratic Science Organizations, 15(1),
12-21.
Evans, R. D. & Lowe J. M.(1995). School empowerment within a
community of learners in Richardson, M. D., Lane, K. E. &
Flanigan J. L.(eds.)School Empowerment. Lancaster:
Technomic.
Fullan, M. & Hargreaves A.(1992). What’s worth fighting for
in your school?Working together for improvement. By Open
Univers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OPSTF.
Foucault, M.(1980). Power/Knowledge. Brighton:The Harvester
Press.Galston, W. (1995). Two Concepts of liberalism,
Ethics, 105(3),516-534.
Good,T. L.(1999). The purposes of schooling in America.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al, 99(5), 384-389.
Gordon, M.(1999). Hannah Arendt on authority:Conservatism in
education reconsidered. In Educational Theory,49(2).161-
180.
Hall, R. H.(1969). Occupation and the social structure.
Englewood Cliff, New Jersey:Prentic-Hall.
Hanson, E. M.(1990).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 A.:Allyn and Bacon.
Hart, S. P. & Marshall, J. D.(1992). The question of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ERIC NO. ED349291.
Henig, J. R.(1994).Rethinking school choic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enderson , A.(Ed.).(1987). The
evidence continue to grow:Parent involvement improves
student achievement. Columbia, MD:National Committee for
Citizens in Education.
Herman, J. J. & Herman J. L.(1993). School-based management:
current thinking and practice. I L:Charles C Thomas.
Irwin, J. W.(1996)Empowering ourselves and transforming
schools─educators making a differenc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King, R.(1983). The sociology of school organization. New
York:Methuen.
Kornhauser, W.(1963). Scientist in industry.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ymlicka, W. & Norman, W.(1994). Return of the citizen:A
survey of recent work on citizenship theory. Ethics, 104,
352-379
Lankshear, C.(1995). Afterword:Some reflections on
‘empowerment’.In McLaren,P. L. & Giarelli, J. M. edited,
Critical theory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Murphy, J.(1990). The education reform movement of the 1980s:
Perspective and cases. California:McCutchan.
Murphy, J.(1992). Restructuring American’s schools:An
overview . In C. E. Finn & T.Rebarber(Eds.),Education
reform in the ‘90s(pp.3-22). 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Mill, J. S.(1859)Himmelfarb, ed(1974). On Liberty.. New
York:Penguin Books.
Milstein, M. M.(1993). Restructuring schools : Doing it
Right.Newbury:SAGE .
Mitchell, D. E.& Treiman, J. E.(1997).Authority and power in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 In Saha, L. J.(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Elsevier Science.
Morrison, M.,(1996). An examin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reflective practice. Education Today, 46(2),
43-47.
Morgan, G.(1986). Images of organization. Beverly Hills:SAGE.
Murphy, J.(1992). Restructuring American’s schools:An
overview. In C.E. Finn & T. Rebarber(Eds.),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90s(pp.3-22). 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Neocleous, M. (1996). Administering civil society:Towards a
theory of state power. London:Macmillan.
Oppenheim, F.(1981). Political concepts:A reconstruction.
Chicago.
Owens, R. G.(199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education
(4thed.).Bston:Allyn and Bacon.
Packard, J(1976). The norm of teacher autonomy/equality:
measurement & finding. Oregon University, Eugene. Center
for Educational Policy and Management. ERIC NO. ED14353.
Parkin, F.(1982). Max Weber. Sussex:Ellix Horwood Ltd..
Poulantzas, N. A.(1974). Class in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Thetfolk:Lowe & Brydone Printers Ltd.
Poulantzas, N. A.(1975). Political power and social classes.
London:New Left Books.
Reep, B. B. & T. B. Grier(1992). Teacher empowerment:
Strategies for Success, NASSP Bulletin,76(546),90-96.
Robbins, S. P.(1998).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J: Prentice-
Hall.Romanish, B.(1991). Empowering teachers-
restructuring schools for the 21st century,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Rawls, J.(1971).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inehart, James R. & Lee, Jackson F.(1991). American
Education and the dynamics of Choice. New York:Praeger.
Samules, J. J(1970).Infringement of teacher’s autonomy.
Urban Education, 5,152-171.
Sideris, E.C. & Skau,K. G.(1994). The role of staff
development in school restructuring. Education Canada,34
(4),40-48.
Slater, R. O.(1993). On centralization, decentralization and
school restructuring: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In H.
Beare & W. Loweboyd(Eds.).Restructuring schools.
Washington D. C.:The Falmer Press.
Smith, J. M.(1993). Teacher empowerment in rural schools:
Where do we begin? In NCPEA:In a New Voice. Pennsylvania:
Technomic.
Shoham, E.(1995). Teacher autonomy i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Israel:Its significance for teacher education.
Westminister Studies in Education, 18, 35-45.
Sprague,J.(1992).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Teacher
Empowerment,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41, 181-203.
Stinnett, T. M.(1968). Professional problems of teachers.
(3thed.) New York:The MacMillar.
Smrekar, Claire.(1996). The impact of school choice and
community:in the interest of families and school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Smyth, J.(Ed.).(1993).A socially critical view of the self-
managing school. London:Falmer Press.
Torres,C. A.(1999).State and Education:Towards a Political
Sociology. I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The 2nd Taiwan Forum on Sociology of
Education,Wagner, T.(1996.) Bringing school reform back
down to Earth. Phi Delta Kappan,78(2),145-57.
Walzer, M.(1995). Education, democratic citizenship and
multiculturslism.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29,
181-189.
Weber, M.(1947). 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s. White, P. A(1992).Teacher empowerment
under the “Ideal” school-site autonomy,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4(1), 69-82.
Wilson, S. M. & Coolican, M.J.,(1996). How high and low self-
empowered teachers work with colleges and school
principal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hought, 30(2).ERIC
Document,ED214886.
Wrong, D. H.(1988).Power, its forms, base,and uses:with a
new preface.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Young,I. M.(1990).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New Jersey:Priceton University Press.
Yukl, G. A.(1989).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Prentice-Hall.
Zeichner, K. M.(1991). Contradiction and tensions in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eaching and the democratization
of schools, Teacher College Record, 92(3), 363-37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