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劉蕺山哲學思想研究
作者:陳立驤
作者(外文):Li-Shiang Chen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唐亦男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誠意慎獨劉蕺山劉宗周哲學思想思路分解的思路辦證的思路全體論理氣論道器論心性論工夫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6) 博士論文(6)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5
  本文旨在對明末大儒劉蕺山(宗周)的哲學思想,作一研究,希望藉此:一來,能辨明他究係依何種「思路」,來看待天地萬物,以及來思維與表述其學;二來,也能將此研究成果,做為筆者宋明理學分系問題研究的正式起點。全文共分六章進行:
  第一章為緒論。此章旨在說明本文研究的動機、方法與範圍,並對研究的進路、蕺山學的研究概況,以及歷來的宋明理學分系說略作說明。
  第二章為衡定蕺山哲學的標準--「思路」或「思維方式」。此章旨在說明兩要點:一、評價一位思想家,是可以有多種進路與標準的,而本文即以「哲學」進路下的「思路」或「思維方式」,來做為評價蕺山哲學的主要標準;二、「分解的思路」與「辯證的思路」之個別意義,及其殊異處。並在說明時,應用了「例釋研究法」。
  第三章為蕺山的「理氣論」與「道器論」。此章旨在闡明兩要點:一、蕺山反對將「理」、「氣」二分,反對將它們視為異質異層的存在(有),而認為它們只是一;他也反對將「道」、「器」二分,反對將它們視為異質異層的存在(有),而認為它們也只是一,亦即:他反對以「分解的思路」,而主張用「辯證的思路」,來看待與表述「理」與「氣」,以及「道」與「器」的關係;二、由於蕺山係以「辯證的思路」,來看待世界與來把握存有,因此,他根本是就實存的宇宙人生之總體存在與流行,來說本體的。而因人契入、體證本體的途徑有異,且本體所展現的面向或樣貌不一,因而蕺山常賦予本體不同的稱謂,如「理」、「氣」、「道」、「器」、「易」、「萬物」與「太極」等。惟這些稱謂雖多,然所指則只是一。
  第四章為蕺山的「心性論」。此章旨在辨明兩要點:一、蕺山在「心性論」中的「思路」,與他在「理氣論」與「道器論」中的「思路」一致:他還是反對以「分解的思路」,而主張用「辯證的思路」,來看待與表述「道心」與「人心」、「德性之知」與「聞見之知」、「義理之性」與「氣質之性」、「性」與「心」、「性」與「情」,以及「中」與「和」等之關係的;二、本體除了是「氣」、「理」、「道」、「器」、「易」、「萬物」與「太極」等外,它也是「心」、也是「性」、也是「知」、同時也是「中」等,它們言雖不同,但所指卻是一。
  第五章為蕺山的「工夫論」。此章旨在說明三要點:一、蕺山在「工夫論」中的「思路」,仍然和他在「理氣論」、「道器論」與「心性論」中的「思路」一致:他還是反對以「分解的思路」,而主張用「辯證的思路」,來看待與表述成德的工夫的。他反對工夫支離,而主張工夫是「一」--「慎獨」或「誠意」;二、工夫雖只是「一」,但其表現或面向卻可以是「多」;三、本體除了是「氣」、「理」、「道」、「器」、「易」、「萬物」、「太極」、「心」、「性」、「知」與「中」等外,它更是「獨」與「意」,而且此兩者,才是蕺山所特重的稱謂。
  第六章為結論。此章旨在綜合以上各章所說,而對蕺山哲學的特性與型態,作一總結:蕺山哲學為一「辯證的思路」或「全體論」型態的哲學。
none
本文的參考資料,可概分為「直接資料」與「間接資料」兩大類:前者係指:(後人所編輯的)蕺山本人的著述,是研究蕺山之學最佳與最可靠的材料;而後者則是指:非蕺山本人的著述,但又為本文研究所需、所應或所得參考的資料。它至少又可概分為:傳統典籍文獻、現代學人的研究專書、現代學人的學位(碩、博士)論文與現代學人的單篇(期刊、研討會)論文等四種。以下即依序排列之。
壹、直接資料:(依時代先後排列)
劉宗周:《劉子全書》,台北:華文書局,1970年。
劉宗周:《劉宗周全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
貳、間接資料:
一、傳統典籍文獻:(依時代先後排列)
《周易》,《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禮記》,《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論語》,《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孟子》,《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周敦頤:《周濂溪先生全集》,《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邵雍:《皇極經世書》,《中國子學名著集成》本,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邵雍:《伊川擊壤集》,《四部叢刊》本,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張載:《張載集》,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
程顥、程頤:《二程集》,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
胡宏:《知言》,《粵雅堂叢書》本,《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李侗:《李延平集》,《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
朱熹:《朱子語類》,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朱熹:《朱子文集》,台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
陸九淵:《象山全集》,《四部備要》本,台北:中華書局,1979年。
脫脫:《宋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王守仁:《王陽明全集》,台北:河洛出版社,1978年。
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王畿:《王龍溪全集》,台北:華文書局,1970年。
王畿:《王龍溪語錄》,台北:廣文書局,1986年。
聶豹:《雙江聶先生全集》,台北:國家圖書館藏善本微卷,嘉靖甲子刊本。
羅汝芳:《盱壇直詮》,台北:廣文書局,1977年。
陶望齡:《歇庵集》,《明代論著叢刊》本,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
陳確:《陳確集》,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4年。
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
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黃宗羲:《黃宗羲全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1994年。
王夫之:《船山遺書全集》,台北:中國船山學會、自由出版社,1972年。
王夫之著、嚴壽澂導讀:《船山思問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陸隴其:《三魚堂文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全祖望:《鮚埼亭集》,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紀昀等編:《四庫全書總目題要》,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1年。
章學誠:《文史通義》,《章氏遺書》本,台北:漢聲出版社,1973年。
二、現代學人的研究專書:(依姓氏筆劃排列)
丁為祥:《虛氣相即--張載哲學體系及其定位》,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于化民:《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小野澤精一等編著、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new window
王邦雄等:《中國哲學史》,台北,空中大學,1998年。new window
王邦雄等:《孟子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85年。new window
王邦雄等:《論語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85年。new window
王邦雄:《儒道之間》,台北:漢光文化公司,1987年。new window
王開府:《胡五峰的心學》,台北:學生書局,1978年。
王開府:《儒家倫理學析論》,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方立天:《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台北:洪葉文化公司,1995年。new window
方東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79年。
方東美:《新儒家哲學十八講》,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5年。
方祖猷:《清初浙東學派論叢》,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6年。
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朱熹的思維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6年。
史泰司(W.T.Stace)著、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台北:正中書局,1998年。
加達默爾(H.G.Gadamer)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3年。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甘紹平:《傳統理性哲學的終結》,台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
甘懷真:《中國通史》,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
成中英:《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5年。new window
成中英:《知識與價值--和諧、真理與正義的探索》,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new window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牟宗三:《王陽明致良知教》,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0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1987年。new window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1991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new window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new window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學生書局,1979年。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年。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牟宗三:《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學生書局,1983年。
牟宗三等:《當代新儒學論文集.總論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伊曼努埃.康德著、李明輝譯:《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
朱建民:《張載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new window
任繼愈:《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宇野哲人著,馬福辰譯:《中國近世儒學史》,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
吳光:《儒家哲學片論:東方道德人文主義之研究》,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3年。new window
吳光:《黃宗羲著作彙考》,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吳汝鈞:《儒家哲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new window
吳汝鈞:《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吳汝鈞:《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吳怡主編:《哲學論集》,台北:中華學術院,1976年。
李天命:《存在主義概論》,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
李天命:《語理分析的思考方法》,台北:鵝湖出版社,1988年。
李日章:《宋明理學研究》,高雄:復文出版社,1985年。
李存山:《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李杜:《唐君毅先生的哲學》,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
李志林:《氣論與傳統思維方式》,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年。
李明輝:《孟子重探》,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1年。
李明輝:《儒家與康德》,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new window
李明輝:《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new window
李明輝:《儒學與現代意識》,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李明輝:《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new window
李明輝:《儒學與現代意識》,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李明輝主編:《儒學思想在現代東亞--總論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
李明輝主編:《牟宗三先生與中國哲學之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李明輝主編:《當代新儒家人物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new window
李振綱:《證人之境--劉宗周哲學的宗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李瑞全:《儒家生命倫理學》,台北:鵝湖出版社,2000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7年。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1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6年。new window
余英時等:《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年。
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儒學思想史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
余英時:《從價值系統看中國現代化的意義》,台北:時報圖書公司,1990年。new window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中國現代學術》,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杜正勝主編:《中國文化史》,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年。new window
杜維明:《儒家自我意識的反思》,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
杜維明:《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new window
杜維明:《儒學第三期前景發展的問題--大陸講學、問難與討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年。
沈清松主編:《跨世紀的中國哲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1年。
岑溢成:《大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86年。
周群振:《儒家義理通詮》,台北:學生書局,2000年。
周群振等:《當代新儒學論文集.內聖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林安梧:《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new window
林安梧:《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台北:學生書局,1995年。new window
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明文書局,1996年。new window
林安梧:《現代儒學論衡》,台北:業強出版社,1987年。
林安梧:《儒學革命論》,台北:學生書局,1998年。
林安梧編:《現代儒佛之爭》,台北:明文書局,1989年。
林朝成等:《佛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
林毓生:《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年。
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北京:三聯,1983年。
林毓生:《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年。
林慶彰:《清初的群經辨偽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0年。new window
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集選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1993年。
林聰舜:《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new window
金耀基:《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2年。
東方朔:《劉蕺山哲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東方朔:《劉宗周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祝平次:《朱子學與明初理學的發展》,台北:學生書局,1994年。new window
祝瑞開:《宋明思想與中華文明》,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
柯普斯登(Frederiek Copleston)著、傅佩榮譯:《西洋哲學史(一)--希臘
與羅馬》,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6年。
衷爾鉅:《蕺山學派哲學思想》,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年。
苗潤田:《中國儒學史.明清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胡發貴:《王夫之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洪漢鼎:《詮釋學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2年。new window
侯外廬等:《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綱》,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年。
姜廣輝:《理學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姚瀛艇等編著:《宋代文化史》,台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1997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選集》,台北:水牛出版社,1987年。
韋政通:《儒家與現代中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new window
高宣揚:《解釋學簡論》,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4年。
殷鼎:《理解的命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續編》,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new window
唐君毅:《心物與人生》,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
唐君毅:《哲學概論》,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唐君毅:《哲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孫開泰等:《中國哲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孫振青:《宋明道學》,台北:國立編譯館,1986 年。new window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台北:開明書店,1982年。
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台北:唐山出版社,1991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83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85年。new window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台北:學生書局,1974~1979年。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new window
梁漱溟:《人心與人生》,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new window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台北:里仁書局,1983年。new window
郭建勳注譯:《新譯易經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張立文:《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
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
張立文:《船山哲學》,台北:七略出版社,2000年。
張立文:《正學與開新--王船山哲學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張立文:《氣》,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發展》,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張亨:《思文之際論集》,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7年。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陶清:《明遺民九大家哲學思想研究》,台北:洪葉文化公司,1997年。
麥仲貴:《王門諸子致良知學之發展》,香港:中文大學,1973年。
陳來:《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陳來:《宋明理學》,台北:洪葉文化公司,1994 年。
陳來:《哲學與傳統》,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4年。
陳沛然:《佛家哲理通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new window
陳俊民:《張載哲學與關學學派》,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new window
陳特:《倫理學釋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
陳捷先:《明清史》,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
陳福濱:《晚明理學思想通論》,台北:環球書局,1983年。
陳榮捷:《中國哲學文獻選編》,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5年。new window
陳榮捷:《中國哲學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new window
陳榮捷:《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new window
陳榮捷:《王陽明與禪》,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new window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new window
陳榮捷:《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new window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增訂本》,台北:商務印書館,1993年。
馮耀明:《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89年。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new window
黃俊傑主編:《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
黃敏浩:《劉宗周及其慎獨哲學》,台北:學生書局,2001年。new window
黃慶明:《實然應然問題探微》,台北:鵝湖出版社,1985年。
嵇文甫:《左派王學》,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湯用彤:《理學.佛學.玄學》,台北:淑馨出版社,1992年。
曾昭旭:《孔子和他的追隨者》,台北:漢光文化公司,1993年。
曾昭旭:《王船山哲學》,台北:遠景出版公司,1983年。new window
曾昭旭:《充實與虛靈--中國美學初論》,台北:漢光文化公司,1993年。
曾昭旭:《在說與不說之間--中國義理學之思維與實踐》,台北:漢光文化公司,1992年。new window
曾昭旭:《道德與道德實踐》,台北:漢光文化公司,1985年。new window
勞思光:《中國文化路向問題的新檢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
勞思光:《存在主義哲學》,香港:友聯出版社,1959年。
勞思光:《思辯錄》,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
傅武光等:《中國歷代思想家【14】--高攀龍.劉宗周.黃道周.朱之瑜.黃
宗羲.方以智》,台北:商務印書館,1999年。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86年。
傅偉勳:《文化中國與中國文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正中書局,2001年。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
傅偉勳、周陽山主編:《西方思想家論中國》,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
項維新、劉福增主編:《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宋明篇》,台北:牧童出版社,1976年。
溝口雄三著、趙士林譯:《中國的思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福蘭克納(W.K.Frankena)著、黃慶明譯:《倫理學》,台北:有志圖書公司,1982年。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86年。new window
楊祖漢:《當代儒學思辨錄》,台北:鵝湖出版社,1998年。new window
楊祖漢:《儒學與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new window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年。new window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7年。
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new window
楊國榮:《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7年。
葛榮晉:《王廷相和明代氣學》,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葛榮晉:《王廷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
臺大哲學系主編:《中國人性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臺大哲學系主編:《當代西方哲學與方法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趙吉惠等主編:《中國儒學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翟志成:《當代新儒學史論》,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3年。new window
熊十力:《明心篇》,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熊十力:《原儒》,台北:明文書局,1988年。
熊十力:《體用論》,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new window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蒙培元:《理學範疇系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蔣年豐:《文本與實踐(一)--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年。new window
蔣義斌:《宋儒與佛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new window
蔡仁厚:《中國哲學的反省與新生》,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new window
蔡仁厚:《宋明理學》,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new window
蔡仁厚:《儒學的常與變》,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蔡仁厚:《墨家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鄧克銘:《宋代理概念之開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new window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中文大學,2000年。
鄭家棟:《牟宗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0年。
劉又銘:《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0年。
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劉述先:《大陸與海外--傳統的反省與轉化》,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89年。
劉述先:《中國哲學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學生書局,1982年。new window
劉述先:《當代中國哲學論--問題篇》,美國:八方文化公司,1996年。
劉述先:《黃宗羲心學的定位》,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86年。new window
劉述先:《新時代哲學的信念與方法》,台北:商務印書館,1991年。
劉述先:《儒家思想意涵之現代闡釋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new window
劉述先等:《當代新儒學論文集.外王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劉述先主編:《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中國大陸與台灣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
劉復生:《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劉笑敢:《老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賴賢宗:《體用與心性--當代新儒家哲學新論》,台北:學生書局,2001年。new window
錢穆:《朱子學提綱》,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
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年。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
錢穆:《中國思想史》,台北:學生書局,1983年。
錢穆:《中國思想通俗講話》,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
錢穆:《中國學術通義》,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new window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年。
錢穆:《靈魂與心》,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
謝大寧:《儒家圓教底再詮釋》,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
謝幼偉:《倫理學大綱》,台北:正中書局,1984年。
韓經太:《理學文化與文學思潮》,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韓鐘文:《中國儒學史.宋元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
顏炳罡:《整合與重鑄--當代大儒牟宗三先生思想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5年。
謨爾(G.E.Moore)著、蔡坤鴻譯:《倫理學原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年。
龐樸主編:《中國儒學》,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
龔鵬程:《近代思想史散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三、現代學人的學位(碩、博士)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俊彥:《劉蕺山之成學經過》,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吳幸姬:《劉蕺山的氣論思想--從本體宇宙論之進路談起》,2001 年。new window
杜保瑞:《劉蕺山的功夫理論與形上思想》,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杜保瑞:《論王船山易學與氣論並重的形上學進路》,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new window
余建中:《劉蕺山哲學研究》,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林月惠:《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庵思想之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new window
林炳文:《劉蕺山的慎獨之學之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孫中曾:《劉蕺山的道德世界--從經世、道德命題到道德內省的實踐歷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徐成俊:《劉蕺山慎獨說及其道德形上學基礎之研究》,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袁光儀:《晚明之儒家道德哲學與世俗道德範例研究--劉蕺山人譜與了凡四訓、菜根譚之比較》,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莊永清:《熊十力平章漢宋研究--以《易》為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溎芬:《王陽明與劉蕺山工夫論之比較》,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康雲山:《劉蕺山及其理學》,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
曾文瑩:《劉蕺山心性學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研究碩士論文,1996年。
曾錦坤:《劉蕺山思想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詹海雲:《劉蕺山的生平及其學術思想》,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劉哲浩:《劉蕺山理學思想研究--以性善、主靜、慎獨說為主》,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韓學宏:《黃宗羲明儒學案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四、現代學人的單篇(期刊、研討會)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汎森:〈清初的講經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本68,分3,1997年。new window
王汎森:〈清初思想趨向與《劉子節要》-兼論清初蕺山學派的分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本68,分2,1997年。new window
王汎森:〈明末清初的《人譜》與省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本63,分3,1993年。new window
王汎森:〈明末清初的一種道德嚴格主義〉,郝延平、魏秀梅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new window
王邦雄:〈論儒學客觀化的曲成問題--為「一心開二門」進一解〉,《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期5,1987年。new window
王瑞昌:〈論劉蕺山的無善無惡思想〉,《鵝湖月刊》,卷25,期9,2000年。new window
王鳳賢:〈論劉宗周對理學傳統觀念的修正〉,《孔子研究》,期2,1991年。
王鳳賢、丁國順:〈以劉宗周為代表的蕺山學派〉,《浙東學派研究》,1993年9月。
方同義:〈劉宗周與黃宗羲政治哲學比較〉,《寧波師院學報》(社科版),期4,1996年11月。
古清美:〈劉蕺山對周濂溪誠體思想的闡發及其慎獨之學〉,《幼獅學誌》,卷19,期2,1987年。
古清美:〈蕺山學的儒釋之辨〉,《佛學研究中心學報》,期2,1997年。new window
古清美:〈劉宗周實踐工夫探微〉,《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
古清美:〈台灣學者對劉蕺山學術思想的研究--工夫論及學術史〉,《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new window
牟宗三:〈陸王一系之心性之學(三)--劉蕺山誠意之學〉,《自由學人》,卷1,期3,1956年10月。
何俊:〈劉宗周的改過思想〉,《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new window
李明輝:〈劉蕺山論惡之根源〉,《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new window
李明輝:〈劉蕺山對朱子理氣論的批判〉,《漢學研究》,卷19,期2,2001年。new window
李紀祥:〈清初浙東劉門的分化及劉學的解釋權之爭〉,《第二屆國際華學研究會議論文集》,文化大學出版部,1992年。
李振綱:〈論蕺山之學的定性與定位〉,《中國哲學》,期5,1999年。
李興源:〈劉蕺山誠意之學探析〉,《中國國學》,期17,1989年。
岑溢成:〈嵇康的思維方式與魏晉玄學〉,《鵝湖學誌》,鵝湖雜誌社,期9,1992年12月。new window
步近智:〈泰州學派與東林學派的異同〉,《中國思想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代表論文集》,南京大學,2002年。
林月惠:〈朱子與劉蕺山對《中庸》首章的詮釋〉,「朱子學與東亞文明研討會--紀念朱子逝世八百週年朱子學會議」,台北,國家圖書館,2000年。
林月惠:〈劉蕺山對《大學》〈誠意〉章的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期19,2001年9月。new window
林月惠:〈劉蕺山論「未發已發」--從觀念史的考察談起〉,《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new window
林安梧:〈論劉蕺山哲學中「善之意向性」--以「答董標心意十問」為核心的疏解與展開〉,《國立編譯館館刊》,卷19,期1,1990年6月。
林安梧:〈關於「善之意向性」的問題之釐清與探討--以劉蕺山哲學為核心的展開〉,《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new window
林安梧:〈《易經》思想與二十一世紀文明之發展〉,《鵝湖月刊》,卷28,期5,2002年12月。new window
林慶彰:〈劉宗周與《大學》〉,《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new window
林聰舜:〈劉蕺山與黃梨洲--從理學殿軍到經世思想家〉,《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中國社會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弘化事業公司,1987年。
胡發貴:〈江右大儒 宋學中堅--試論羅欽順的學術思想〉,《中國思想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代表論文集》,南京大學,2002年。
馬振鐸:〈王學的罅漏和劉宗周對王學的補救〉,《浙江學刊》,期6,1992年。
衷爾鉅:〈論劉宗周的哲學思想〉,《中國哲學史研究》,期2,1981年。
衷爾鉅:〈「即物求知」、「離物無知」--論蕺山學派的認識論〉,《浙江學刊》,期4,1988年。
袁保新:〈什麼是人?孟子心性論與海德格存有思維的對比研究--兼論當代孟子心性論詮釋的困境及其超克〉,「中國哲學與全球倫理學術研討會」,台北,東吳大學哲學系,2000年。new window
秦家懿:〈朱熹論太極〉,「朱子學與東亞文明研討會--紀念朱子逝世八百週年朱子學會議」,台北,國家圖書館,2000年。
唐亦男:〈良知的「呈現」與「坎陷」--解讀牟宗三先生之「陽明心學」〉孫中曾:〈證人會、白馬別會及劉宗周思想之發展〉,《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new window
陳立驤:〈王船山天道論性格之衡定〉,《鵝湖月刊》,卷28,期4,2002年10月。new window
陳立驤:〈「良知自我坎陷」說的省察〉,「第五屆南區五校中文系研究生論文發表會」,高雄,中山大學,1999年。
陳立驤:〈牟宗三宋明儒學「三系說」的省察--從「三系說」到「兩型四系說」〉,《鵝湖月刊》,卷26,期3,2000年9月。
陳立驤:〈周濂溪《太極圖說》本體性格之衡定〉,「2000年東亞漢學會議」,日本,福岡,西南大學,2000年。
陳立驤:〈「後新儒學的思維向度」論點之省思〉,《鵝湖月刊》,卷25,期10,2000年4月。
陳立驤:〈張載天道論性格之衡定〉,《鵝湖月刊》,卷26,期11,2001年5月。new window
陳立驤:〈劉宗周哲學之定性與系屬研究〉,《中國思想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代表論文集》,南京大學,2002年。
陳郁夫:〈劉蕺山與黃梨洲對禪佛的批評〉,《師大國文學報》,期17,1988年。陳祖武:〈清初蕺山南學與夏峰北學之交涉〉,《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new window
陳敦偉:〈劉宗周的學術思想〉,《浙東學術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陳剩勇:〈補天之石--劉宗周《中興金鑑錄》研究〉,《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new window
陳寒鳴:〈劉宗周與晚明儒學〉,《中國哲學》,期9,2000年。
陳劍鍠:〈理學家對「半日靜坐半日讀書」的爭議及其運用〉,《鵝湖月刊》,卷28,期3,2002年9月。new window
許珠武:〈海峽兩岸劉蕺山思想研究綜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卷11,期4,2001年12月。new window
馮耀明:《直覺與玄思--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中國哲學與全球倫理學術研討會」,台北,東吳大學哲學系,2000年。new window
張永雋:〈論劉蕺山的心學與易學思想〉,《中華易學》,卷17,期3,1996年。
張永雋:〈論劉蕺山心學之特質及其歷史意義〉,《哲學與文化》,卷27,期11,2000年。
張豈之:〈論蕺山學派思想的若干問題〉,《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4,1980年
張學智:〈論劉蕺山「慎獨」之學〉,《中國文化月刊》,期170,1993年。
張學智:〈論劉宗周的「意」〉,《哲學與文化》,卷21,期3,1994年。new window
張懷承、雷炘:〈劉宗周性體周流思想簡析〉,《中國文化月刊〉,期197,1996年。
陶國璋:〈牟宗三先生對「良知之坎陷」之構想與重構〉,《牟宗三哲學與唐君毅哲學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崔大華:〈劉宗周與明代理學的基本走向〉,《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new window
莊永清:〈王陽明與劉蕺山思想比較略論--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讀後,兼論劉蕺山的思想史地位〉,《雲漢學刊》創刊號,高雄:復文書局,1993年。
莊耀郎:〈劉蕺山的氣論〉,《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new window
曾昭旭:〈徹法源底--論倫理的人性依據〉,《鵝湖月刊》,卷28,期7,2003年1月。new window
曾錦坤:〈從劉蕺山的慎獨之學看明末學風的轉變〉,《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中國社會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弘化事業公司,1987年。
程梅花:〈劉宗周的意本論及其儒學特質〉,《阜陽師院學報》(哲社版),期2,1994年6月。
黃俊傑:〈古代儒家政治論中的「身體隱喻思維」〉,《鵝湖學誌》,期9,1992年12月new window
黃俊傑:〈中國思想史中「身體觀」研究的新視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期20,2002年3月。
黃宣民:〈蕺山心學與晚明思潮〉,《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
黃敏浩:〈劉宗周「四句」的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卷8,期3,1998年。new window
傅小凡:〈論劉宗周的自我觀〉,《中國哲學》,期9,2000年。
董平:〈論劉宗周心學的理論構成〉,《孔子研究》,期4,1991年。
楊祖漢:〈從劉蕺山對王陽明的批評看蕺山學的特色〉,《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new window
楊祖漢:〈唐君毅、牟宗三先生對劉蕺山哲學的研究〉,《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new window
楊國榮:〈從王陽明到劉宗周--志知之辯的歷史演進〉,《孔孟月刊》,卷29,期11,1991年。new window
楊國榮:〈劉宗周思想的歷史地位〉,《中國哲學史》,期4,1996年。
楊國榮:〈理性本體的重建--劉宗周與心性之辯〉,《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new window
楊儒賓:〈一位東林黨人的仕隱故事--定遠齋舊藏劉宗周文震孟五封書信書後〉,《故宮學術季刊》,卷12,期4,1995年。new window
楊儒賓:〈死生與義理--劉宗周與高攀龍的承諾〉,《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new window
詹海雲:〈大陸學者對劉蕺山學術思想的研究〉,《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new window
詹海雲:〈劉宗周的實學〉,《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new window
蒙培元:〈劉蕺山的人學思想〉,《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
蔡仁厚:〈宋明理學的殿軍--劉蕺山〉,《中國文化月刊》,期192,1995年。
劉人鵬:〈聖學論述中的道德問題--以劉宗周《人譜》為例〉,《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年。
劉述先:〈論王陽明的最後定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期11,1997年。new window
蔣年豐:〈從朱子與劉蕺山的心性論分析其史學精神〉,《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 年。new window
蔣秋華:〈劉宗周《論語學案》研探〉,《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new window
鮑博:〈簡論劉宗周的心性思想〉,《孔子研究》,期4,1988年。
錢明:〈王學主意說論要〉,《浙江學刊》,期5,1989年。
賴賢宗:〈論劉蕺山「心之性情」反對朱子「心統性情」的理論根據〉(上、下),《鵝湖月刊》,卷19,期6,1993年12月;卷19,期7,1994年。new window
鍾彩鈞:〈台灣學者對劉蕺山學術思想的研究--哲學理論及其他〉,《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new window
鍾彩鈞:〈劉蕺山與黃梨洲的孟子學〉,《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new window
顏炳罡:〈牟宗三先生的自我坎陷說與當代文化癥結〉,《當代新儒家論文集.外王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難波征男:〈劉念臺思想的展開--其中日比較〉,《論浙東學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