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李卓吾批評容與堂本《琵琶記》研究
作者:吳淑慧
作者(外文):Wu Shu Hui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系
指導教授:曾永義教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李卓吾《琵琶記》戲曲評點知音論述典律化審美境界理想讀者Li Zhuowutheatrical criticismSalon discussionaestheticideal reade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97
本論文研究議題為《李卓吾批評容與堂本《琵琶記》研究》,以李卓吾身為思想家的身份介入文學作品,從詩文評點中挪用而來的評點模式,有別於明代前期主要承襲古文章法的評點手法:主要以句讀飣餖為主,直至李卓吾參與評點以來,別開生面的創造了「嘲諷」、「諧謔」的評點風格,這類評點文學作為「文人型」的評點形式受到書坊主青睞後,李卓吾之名在書籍市場佔有舉足輕重之地位。以標榜文人型的評點者,所挾帶著是文人社群間所享有的聲譽,並且在書坊主行銷機制下成為書籍暢銷的品質保證,引領評點文學的書籍風潮,這類近似「自娛」型式的評點風格,可說開啟了文人評點的另一個面向,不再拘泥於詩文的釋義為要的評點形式,而是任己意而行的個人閱讀型態。
因此,《李卓吾批評容與堂本《琵琶記》研究》此論題,這位身為思潮反動者大家的李卓吾,挑選子孝妻賢的戲曲作品,實是令人玩味。這也是筆者以李卓吾評點《琵琶記》為主題的意旨,除了為卓吾如何閱讀作品為橫軸,並嘗試為卓吾在評點文學中所具歷史意義與批評史中所具有之縱軸,為李卓吾評點《琵琶記》描畫出其獨立座標,則是本論文最想要深入探究的命題。
筆者深深以為李卓吾評點《琵琶記》所掀起的評點巨浪,所造就的非但僅僅是一種讀者精神的展現,更是依循著古典文學中托寓興寄的知音精神,當作者進行創作過程中,茫茫讀海,如何得已覓得知音,如何透過知音之筆,更加逼顯作者之意圖;及便是遠離作者意圖,亦是聯繫起作者/作品/讀者間的橋樑,作品中所未能透顯的文字裂隙,正由專業讀者來填補,接榫了作者,超越了作者原有的身份、地位,甚至是時空的侷限,成就了作者自身。根本上評點作品本就是一種私人性的閱讀策略,但是李卓吾的評點已經讓原有的私閱讀,通過淘汰挑選下,遴選出卓吾所認可的文學作品,並且通過自己的親身評點,達到欲傳達的啟蒙論點,通過書籍市場的流通,轉化為公共的閱讀形式的確立。
從《琵琶記》的正典確立,直到接受評點,以致通過一代代的文人論爭反覆論述下,《琵琶記》終究成為經典閱讀中不可少的戲曲作品。過去無法登大雅之堂的戲曲作品,終於在評點家們的努力,成為才子書系統,形成了新經典。李卓吾評點可為功不可沒,也正是重述經典,並且一批批文人的參與,終究得以讓過去傳統大論述的經典讓位,讓蕞爾小言的通俗文學進階,在文學史的縱軸站上了歷史舞台。
The thesis topic is " Li Zhuowu" criticized "Yung youi Tang’PiPa ji’ drama Research" to Li Zhuowu identity as a thinker involved in literary works, from the diversion of poetry Comments from the model, different from the early Ming Dynasty inherited the old post Law of the main The Comments approach: Ding Dou mainly based sentence read, until Li Zhuowu participation Comment been spectacular and created a "mockery", "banter" of the Comment style, these commentaries literature as a "literary type" Comments in the form favored by the Bookstore after the main , Li Zhuowu name in the book market plays a decisive role. Comments to flaunt literary type who are laden with the literati enjoyed the reputation among the community, and in the bookshops to become the main marketing mechanism for quality assurance best-selling books, literature books to lead the wave of commentaries, such approximation "amused" Comment type of style can be said to open the comments on another aspect of the literati, not rigidly adhere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poetry to the commentaries for the form, but any line of their own pleasure and personal reading patterns.
Therefore, the " Li Zhuowu criticized "Yung youi Tang’ PiPa ji’ “ drama Research", this topic, this being a reactionary master, Li Zhuowu, the selection of opera works about filial piety is indeed very interesting. This is also the author Li Zhuowu Comment "PiPa ji" as the theme of the intention, in addition to Zhuowu how to read the works of the horizontal axis, and try to Zhuowu literature in the commentaries of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and criticism with the vertical axis are for Li Zhuowu Comment "PiPa ji" painted out coordinates of its independence, it is most wanted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is thesis, the proposition.
I deeply think that Li Zhuowu Comment "Tale" Commentary by the waves set off, could create not only just a manifesta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reader, is asked to follow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in the spirit of the understanding, when the creative process of , the vast reading of the sea, how to get Salon have been identified, how to bosom salon, the intent of a more significant force; and is far from the intent of the author, is also a link from the author / works / bridge between the reader, not in the works the text through the cracks can be significant, are to be filled by a professional reader, joint author, beyond the author's original identity, status and even time and space limitation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ir own. Comment on this fundamental work of reading is a personal strategy, but Li Zhuowu's commentaries have been to the original private reading, through out the selection, the selection approved by the Zhuowu literature, and through their own personal commentary, to want to convey initiation point, the flow through the book market, in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ublic reading in the form.
From the "Tale" of the canon established until accepted commentaries, as well as generations of scholars debate by repeatedly discussed, the "PiPa ji" eventually become essential reading classic works of drama. Opera in the past can not be your humble works, and finally in their efforts to Comment home and become Talented Scholars system, the formation of a new classic.Li Zhuowu Comments can be contributed, it is also restated the classic, and a group of people involved in approval, after all, to let the past make way for the traditional grand narrative of the classic, so that tiny little word in the popular literature advanced,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vertical axis stood on the stage of history.
參 考 文 獻
(一)研究書目:
李卓吾先生批評《琵琶記》 《古本戲曲叢刊初集》 明容與堂刻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卓吾先生批評水滸傳》 施耐庵著 明刊本
《李溫陵集》 李贄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71
《藏書》李贄 台北:學生書局 1974
《續藏書》李贄 台北:學生書局 1974
《初潭集》李贄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 1982
《焚書/續焚書》李贄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 1984
《幽閨記》 李贄評點 台北:故宮博物院 1988
《浣紗記》 李贄評點 台北:故宮博物院 1988
《元本蔡伯喈琵琶記》 《古本戲曲叢刊一》 高明著
《元本琵琶記校注》高 明、錢南揚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琵琶記》 明 高明  台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 1987,3
《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 蔡毅編著 山東:齊魯書社 1989,10
《琵琶記資料匯編》 侯百朋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989,12
(二)、元明清劇作
《元曲選》 明 臧懋循編  台北:宏業書局 1982,9
《六十種曲》明 毛晉編  台北:台灣開明書局  1986,4
《全明傳奇》 台北: 天一出版社
《牡丹亭》 明 湯顯祖  徐朔方、楊校梅校注 台北:里仁書局  1986,4
《沈璟集》 明 沈璟  徐朔方輯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12
《長生殿》 清 洪昇   台北:華正書局  1991,3
《桃花扇》 清 孔尚任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4,3
《桃花扇校注》清 孔尚任  俞為民校註  台北:華正書局 1990,3
《蔣士銓戲曲集》清 蔣士銓 周妙中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 1993,2
《李漁全集》 李漁 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2
《湯顯祖全集》 湯顯祖 北京:北京古籍 1999年
(三)、元明清曲論
《歷代詩史長編二輯》
《中原音韻》  元 周德清   冊一  台北:鼎文書局 1974,2
《唱論》    元 芝菴    冊一
《詞謔》   明 何良俊   冊三
《南詞敘錄》  明 徐渭    冊三
《曲律》    明 魏良輔   冊五
《曲藻》  明 王世貞   冊四
《曲律》  明 王驥德   冊四
《曲論》   明 徐復祚   冊四
《衡曲麈譚》  明 張綺    冊四
《顧曲雜言》  明 沈德符   冊四
《譚曲雜劄》  明 凌蒙初   冊四
《絃索辨訛》  明 沈寵綏  冊五
《度曲須知》  明 沈寵綏   冊五
《遠山堂劇品》 明 祁彪佳   冊六
《劇說》   清 焦循    冊八
《今樂考證》  清 姚燮    冊十
《南村輟耕錄》 元 陶宗儀  台北:木鐸出版社 1982,5月
《四友齋叢說》  明 何良俊  台北:新興書局   1977 
《四友齋曲說》  明 何良俊  《新曲苑》(任中敏編) 冊一  台北:台灣中華書 局 1970,8
《客座曲語》 明 顧起元  《新曲苑》  冊一
《梅花草堂曲談》 明 張大復  《新曲苑》  冊一
《曲品校注》  明 呂天成 吳書蔭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 1994,3
《潘之恆曲話》 明 潘之恆  汪效倚輯注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8,8
《閒情偶寄》 清 李漁  台北:長安出版社 1990,6
(四)子部小說與文人集部專著
《孟子纂疏》 宋 朱熹集注 趙順孫纂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4,2
《管子》  舊傳周 管仲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5,2
《墨子》  周 墨翟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5,2
《世說新語校注》 晉 劉義慶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5,7
《拾遺記》  秦 王嘉    台北:世界書局  1984
《四書集註》 宋 朱熹註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6
《西溪叢語》  宋 姚寬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1985 
《虞初新志》  張潮  台北:新興書局   1977 
《山中白雲詞》  宋 張炎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70
《盛明百家詩》  明 俞憲 輯  明隆慶四年刊本
《李于鱗先生滄溟集》  明 李攀龍   明刊本
《弇州山人四部稿》  明 王世貞  台北:偉文  1976
《太函集》 明 汪道昆  明刊本(萬曆金陵刊本)
《少室山房類稿》 明 胡應麟  明萬曆戊午刊本
《丹鉛總錄》  明 楊慎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5,2
《珂雪齋集》 明 袁中道著、錢伯成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1
《瑯環文集》 明 張岱 台北:淡江書局 1956
《陶庵夢憶/西湖尋夢》 明 張岱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 1984
《情史類略》 明 馮夢龍 湖南:岳麓書社 1984
(五)、史地典籍與人物傳略
《左傳》 舊傳左丘明撰(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1
《國語韋氏解》 舊傳左丘明撰 三國吳 韋昭 解  台北:世界書局 1975,8
《史記會注考證》漢司馬遷撰 瀧川龜太郎考證 台北:洪氏出版社 1983,10
《文史通義校注》 章學誠 台北:里仁書局 1984,9
《越絕書》  漢 袁康 吳平撰  台北:世界書局  1981,5
《吳越春秋》  漢 趙曄   台北:世界書局  1979,12
《重修崑山縣志》據明萬曆四年刊本影印 明 周世昌 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4
《崑新兩縣續修合志》據明萬曆四年刊本影印 清 金吳瀾  台北:成文出版社 1970,10
《續書史會要》 明 朱謀垔 周駿富輯 《明代傳記叢刊》 台北:明文書局 1991
《皇明詞林人物考》 明 顧起綸撰 王兆雲輯  《明代傳記叢刊》 台北:明文書局 1991 
《吳郡人物志》 清 方惟一輯 周駿富輯 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 1991
《明詩綜》  清 朱彝尊  台北:世界書局  1962
《列朝詩集小傳》  清 錢謙益  台北:世界書局  1985,2 
《明詩記事》  清 陳田  周駿富輯 《明代傳記叢刊》 台北:明文書局 1991
《靜志居詩話》  清 朱竹垞  周駿富輯 《明代傳記叢刊》學林類 台北:明文書 局 1991
《方志著錄元明清曲家傳略》 趙景深 張增元編 北京:中華書局 1987,2
《李卓吾評傳》 容肇祖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3
《李贄評傳》 張建業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1
《李贄年譜考略》 林海權編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2
《晚明曲家年譜》  徐朔方  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3,12
《李卓吾傳》 許建平 北京:東方出版社 2004,3
(六)、通史、文學史、戲曲史暨理論史:
《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 周貽白 上海:上海古籍 1979
《中國思想史綱》侯外廬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1980
《中國戲曲史漫話》 吳國欽 上海:上海文藝 1980
《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 余英時 台北:聯經文化事業 1980
《明代社會經濟史料選編》 謝國禎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0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 敏澤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
《中國戲曲史鉤沈》 蔣星煜 河南:中州書畫社 1982
《明清史講義》 孟 森 台北:里仁書局 1982
《明史研究論叢第一輯》 吳智和編 台北,大立出版社 1982,6
《明史研究論叢第二輯》 吳智和編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83
《明清史論著集刊》 孟 森 北京:中華書局 1984
《中國戲曲史話》 彭隆興 北京:知識出版社 1985
《中國的戲劇》 彭 飛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1986
《中國戲劇學史稿》 葉長海 台北:駱駝出版社 1987
《中國戲劇文化史述》 余秋雨 台北:駱駝出版社 1987
《中國戲曲通史》 張庚、郭漢城 台北:丹青出版社 1987
《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 許滌新、吳承明 台北:谷風出版社 1987
《中國詩話史》 蔡鎮楚 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1988,5
《侯外廬史學論文集》 侯外廬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8
《中國封建社會史論》 侯外廬 台北:谷風出版社 1988
《中國近世戲曲史》 青木正兒、王吉廬譯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8
《中國文藝思潮史稿》 朱維之撰 天津:南開大學 1988
《明清小說理論批評史》 王先霈、周偉民編著 廣州:花城出版社 1988
《崑劇發展史》 胡忌、劉致中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9
《中國文學史》(元明清時期) 黃鈞、黃清泉 武昌:華中師範大學 1989
《中國小說批評史》 陳謙豫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9,10
《明清史》 姜公韜 台北:眾文出版社 1989
《中國近代文藝思潮史》 葉 易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中國經濟思想史資料選輯》(明清部分) 巫寶山編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1990
《明清文學史》 吳志達 武漢:武漢大學 1991
《中國文學批評史》 王運熙、顧易生 台北:五南出版社 1991
《中國古代劇作學史》 陳 竹 武漢:武漢出版社1991
《中國思想通史》 侯外廬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劍橋中國明代史》 牟復禮、崔瑞德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2
《中國戲曲史略》 余從、周育德、金永 北京:人民音樂 1993年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 敏澤 :教育出版社 1993
《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 譚帆、陸煒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993
《中國文學理論史》 成復旺等著 台北:洪葉出版社 1993
《中國戲劇史》 燕瑾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3
《中國大歷史》 黃仁宇  台北:聯經文化事業  1993
《中國戲曲史編年》 王永寬、王鋼 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12
《戲曲理論史述要》 傅曉航 北京:文化藝術 1994
《中國分類戲曲學史綱》 謝柏梁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4
《中國戲曲美學史》 毓華 北京:文化藝術 1994
《中國戲曲文學史》 許金榜 北京:中國文學 1994
《明史新編》 傅衣凌主編、楊國楨、陳支平 台灣:雲龍出版社 1995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 郭英德、謝思燁、尚學鋒、于翠玲 北京:中華書局 1997
《中國市民文學史》 謝桃坊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10
《中國古代曲學史》 李昌集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1997,12
《中國古代戲曲理論史通論》 俞為民 台北:華正書局 1998
《中國古典文學接受史》 尚學鋒、過常寶、郭英德 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9
《明代哲學史》 張學智 北京:北京大學 2000,1
《明代小說史》 陳大康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0,10
《明清傳奇史》 郭英德 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1,5
《晚明史(15731644)》 樊樹志 上海:復旦大學 2003,10
(七)、戲曲相關論著:
《論古典名劇琵琶記》 戴不凡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1957
《顧曲麈談》 吳梅 台北:廣文書局 1962
《螾廬曲談》 王季烈 台北:台灣商務 1971
《明傳奇聯套研究》 汪志勇 台北:嘉新水泥 1976
《曲學例釋》 汪經昌 台北;台灣中華 1979
《戲曲小說叢考》 葉德均 北京:中華書局 1979
《曲學》 盧元駿 台北:黎明文化 台北 1980
《說俗文學》曾永義 台北:聯經文化事業,1980,5
《古典戲曲導演學論集》 高宇 北京:中國戲劇 1985
《南戲新證》 劉念茲 北京:中華書局 1986,11
《明清傳奇導論》 張敬 台北:華正書局 1986
《中國古代戲曲十九講》 周續庚等 北京:北京大學 1986
《馮夢龍所輯民歌研究》 鹿憶鹿 台北:學海出版社 1986
《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 王安祈 台北:學生書局 1986new window
《戲曲表演美學探索》 韓幼德 台北:丹青,1987,2
《說民藝》 曾永義 台北:幼獅文化事業,1987,6
《戲曲藝術論》 張庚 台北:丹青出版社 1987
《明清傳奇概說》 朱承樸、曾慶全 台灣:龍泉出版社 1987
《南戲論集》 張庚編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8,12
《詩歌與戲曲》 曾永義 台北:聯經文化事業 1988,4
《論中國劇劇批評》 夏寫時 濟南齊魯書社 1988
《中國古典劇論概要》 蔡鍾翔 北京:人民大學 1988
《戲文概論》 錢南揚 台北:木鐸出版社 1988
《戲劇與文學》 姚一葦 台北:聯經文化事業 1989,9new window
《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 蔡毅編著 山東:齊魯書社 1989,10
《戲劇發生與生態》 葉長海 台北:駱駝出版社 1990
《琵琶記研究》 王永炳 台北:學海出版社 1992
《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 曾永義 台北:正中書局 1991,11new window
《明清文人傳奇研究》 郭英德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1
《清初雜劇研究》 陳芳 台北:學海出版社 1991
《參軍戲與元雜劇》曾永義 台北:聯經文化事業 1992,5
《高則誠和琵琶記》 藍凡 台北,萬卷樓 1993,5
《王驥德曲論研究》 李惠綿 台北:台大出版 1992
《古典戲曲美學資料集》 隗芾、吳毓華編 北京:文化藝術 1992
《曲海總目提要》 (未註) 天津:天津古籍 1992
《明清文人傳奇研究》 郭英德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2
《戲劇原理》 姚一葦 台北:書林出版社,1992new window
《王國維戲曲論文集》 王國維 台北:里仁書局 1993
《中國戲曲文化概論》 鄭傳寅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3
《明清傳奇考論》 俞為民 台北:華正書局 1993
《宋元南戲考論》 俞為民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94,9
《晚明戲曲劇種及聲腔研究》 林鶴宜 台北:學海出版社 1994new window
《戲劇的結構》 孫惠柱 台北:書林出版社 1994
《中國戲劇學通論》 趙山林 合肥:安徽教育 1995
《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 鄭傳寅 台北:揚智出版社 1995
《元明清戲曲探索》 徐扶明 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6
《中國戲劇美學的文化闡釋》 姚文放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7,1
《論說戲曲》 曾永義 台北:聯經文化事業,1997,5new window
《明清傳奇綜錄》 郭英德主編 河北:河北教育 1997
《崑曲曲牌及套數範例集》 王守泰 上海:學林出版社 1997
《琵琶記研究》 黃仕忠 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9
《明清傳奇名作人物刻畫之藝術性》 王璦玲 台北:台灣書店 1998
《中國戲曲概論》 吳梅 湖南:岳麓書社 1998
《戲曲導演藝術論》 黃在敏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9
《曲譜研究》 周維培 江蘇:江蘇古籍 1999
《曲學與戲劇學》 葉長海 上海:學林出版社 1999
《戲曲源流新論》 曾永義 台北:立緒出版社,2000,4new window
《戲文概論》 錢南揚 台北:里仁書局 2000
《越中曲派研究》 佘德余  北京:中國文聯 2000
《南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溫州市文化局編 北京:中華書局 2001,3
《中國家樂戲班》 張穎發 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2
《戲曲批評概念史考論》 李惠綿 台北:里仁書局 2002,2
《明代戲曲評點研究》 朱萬曙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8
《清人戲曲序跋研究》 羅麗蓉 台北,里仁書局 2002,8
《從腔調說到崑劇》 曾永義 台北:國家出版社 2002,12new window
《崑劇演出史稿》 陸萼庭 台北:國家圖書館 2002,12
《元雜劇藝術生產論》 鍾濤 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3,1
《琵琶記版本流變研究》 韓 金英淑 北京:中華書局 2003,6
《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 華瑋 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 2003,8new window
《明清戲曲學辨疑》 林鶴宜 台北:里仁書局 2003,8
(八)、西方理論與批評研究
《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 高辛勇 台北:聯經文化事業 1987,11
《論小說的社會學》 呂西安.戈德曼、吳岳添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88
《文學社會學方法論》 呂西安.戈德曼、段毅、牛宏寶譯 北京: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文藝社會學》 羅.埃斯卡皮、羅美婷譯 台北:南方出版社 1988
《歷史、傳釋與美學》 葉維廉 台北:東大出版社 1988
《文化與社會》 Raymond Willians著、彭懷棟譯 台北:聯經文化事業 1989
《文學社會學》 何金蘭 台北:桂冠出版社 1989
《郭德曼的文學社會學》瑪麗.伊凡著、廖仁義譯 台北:桂冠出版社 1990
《變革時代的人與社會》卡爾.曼海姆 台北:桂冠出版社 1990
《藝術社會學》 阿諾德.豪澤爾著、居延安譯 台北:雅典出版社 1991
《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 布 勞著、孫非譯 台北:桂冠出版社 1991
《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 布羅代爾著、顧良、施康強譯 北京:三聯出版社 1992
《布萊希特論戲劇》 貝托爾特‧布萊希特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2
《大眾文化的迷思》Alan Swingewood著、馮建三譯 台北:遠流出版社 1993
《藝術社會學》 陳信木、陳秉璋 台北:巨流出版社 1993
《讀者反應理論批評》 伊麗莎白‧弗洛恩德著、陳燕谷譯 台北:駱駝出版社 1944,6
《接受美學理論》 R.C.赫魯伯著、董之林譯 台北:駱駝出版社 1994
《典律與文學教學—第十六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選集》 陳東榮、陳長房主編 台北:書林出版社 1995,4
《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 劉康 台北:麥田出版社 1995,5new window
《讀者反應批評:理論與實踐》 斯坦利‧費什(Stanley Fish)著文楚安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2
《 說故事的人》 華特.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 台北:臺灣攝影工作室 1998
《啟迪 : 本雅明文選》 漢娜.阿倫特編、張旭東,王斑譯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8.
《知識份子論》 艾德華‧薩依德著、單德興譯 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0,2
《銘刻與再現——華裔美國文學與文化論集》 單德興 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0,9new window
《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與結構》 皮埃爾‧布迪厄、劉暉譯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1
《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 邱天助 台北:桂冠出版社 2002new window
《傅柯的生死愛慾》 詹姆斯‧米勒(James E. Miller) 高毅譯 台北:時報文化事業 2002,3
《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 班雅明著、張旭東、魏文生譯台北:臉譜出版社 2002
《文學消費與日常生活》 約翰‧史都華(JohnStorey)著 張君玫譯 台北:巨流出版社 2002,5
《消費》 Robert Bocock著,張君玫、黃鵬仁譯 台北:巨流出版社 2003
《藝術與社會:閱讀班雅明的美學啟迪》 石計生 台北:左岸文化 2003new window

(九)、其他相關論著
《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 謝國禎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34
《皇權與紳權》 費孝通、吳伯辰 上海:上海觀察社 1948
《李贄之文論》 陳錦釗 台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 1974
《金聖嘆的文學批評考述》 陳萬益 台北:台灣大學文史叢刊42 1976
《明末清初的學風》 謝國禎 台北:谷風出版社 1980
《明清思想論集》 王煜 台北:聯經文化事業 1981
《馮夢龍傳記資料》 朱傳譽主編 台北:天一出版社 1981
《袁中郎研究》 袁乃玲 台北:學海出版社 1982
《話本小說概論》 胡士瑩 台北:丹青出版社 1983
《明清小說的思想與藝術》 傳繼馥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4
《中國古代小說理論研究》 湖北省《水滸》研究會編 湖北:華中工學院出版 1985,6
《明清徽商資料選編》張海鵬、王廷元 安徽:黃山書社 1985
《萬曆十五年》 黃仁宇 台北:食貨出版社 1985
《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 許滌新、吳承明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詩史、本色與妙悟》龔鵬程 台北:學生書局 1986new window
《湯顯祖研究資料彙編》 毛效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9
《公安派的文學批評及其發展》 周質平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6
《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 傅衣凌 台北:谷風出版社 1986
《明清時代商人及商人資本》 傅衣凌 台北:谷風出版社 1986
《明清小說論稿》 孫 遜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 余英時 台北:聯經文化事業 1987new window
《文學散步》 龔鵬程 台北:漢光文化事業 1987,3
《中國小說美學》 葉 朗 台北:里仁書局 1987,6
《明清經濟史研究》 全漢昇 台北:聯經文化事業 1987new window
《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 淡江大學編 台北:弘化出版社 1987
《晚明性靈小品研究》 曹淑娟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8new window
《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 陳萬益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88
《中國文藝思想史論叢》(第三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8
《中國近代社會研究》 石 錦 台北:李敖出版社1990
《大團圓——一種複雜的民族文化意識的映射》 李春林 台北,雲龍出版社 1991,10
《中國小說美學論稿》 吳士余 上海:三聯出版社 1991,9
《經世思想與文學經世─明末清初經世文論研究》 林保淳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1new window
《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 陳學文 台北:稻禾出版社 1991
《放寬歷史的視界》 黃仁宇 台北:時報文化事業 1991
《明代城市研究》 韓大成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1
《畸人.情種.七品官--馮夢龍探幽》 王凌海 福州:峽文藝 1992
《中國江浙地區十四到十七世紀社會意識與文學》 陳建華 北京:學林出版社 1992
《明清社會經濟結構》姜守鵬 吉林:東北師範大學 1992
《文化符號學》 龔鵬程 台北:學生書局 1992new window
《魯迅小說史論文集》 魯迅 台北:里仁書局 1992
《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 張淑香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2
《抒情的境界》「中國文化新論 文學篇(一)」 蔡英俊主編 台北,聯經文化事業 1993,6
《李卓吾生平及其思想研究》 陳清輝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3
《明清時代封建土地關係的鬆解》 李文治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1993
《通俗小說的歷史軌跡》 陳大康 湖南:湖南出版社 1993
《馮夢龍和三言》 謬和 台北;萬卷樓 1993
《明清小說思潮論稿》 王國健 廣州:廣州大學出版社 1993
《馮夢龍散論》 陸樹侖 上海;上海古籍 1993
《坊牆倒塌以後─宋代城市生活長卷》 李春棠 湖南:湖南出版社 1993
《湯顯祖評傳》 徐朔方 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3,7
《解讀瓊瑤愛情王國》 林芳玫 台北:時報文化 1994,8new window
《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 廖可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晚明思潮》 龔鵬程 台北:學生書局 1994new window
《李漁研究》 黃麗貞 台北:國家出版社 1995
《中國性靈文學思想研究》 吳兆路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5
《明代中期文學演進與城市形態》 鄭利華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5
《中國戲曲史論》 吳新雷 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論——以婚姻為定位的考察》 陳翠英 台北:台灣大學文史叢刊 1996,6new window
《人欲的解放》 陳東有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1996
《李贄與晚明文學思想》 左東嶺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3
《明清時期商業書及商人書之研究》 陳學文 台北:洪葉文化事業 1997,3
《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 牛建強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7
《佛教與晚明思潮》 黃卓越 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7,10
《晚明學術與知識份子論叢》 周志文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7
《禁錮與超越——從三言、二拍看中國市民心態》 張振鈞、毛德富 北京:國際文化出版 1998
《馮夢龍與通俗文學》 傅承洲 鄭州:大象出版社 2000
《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 周 群 上海:上海書店 2000,3
《中國小說評點研究》 譚帆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4
《王學與晚明士人心態》 左東嶺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4
《中國古典小說批評概說》 石 麟 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 2000,5
《市民、士人與故事:中國近古社會文化中的敘事》 高小康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2
《靈與趣的意境——晚明小品文美學研究》 羅筠筠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1,10
《情與理的碰撞:明代士林心史》 夏咸淳 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 2001,11
《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 毛文芳 台北:學生書局 2001,12new window
《明代文集與明代研究》 中國民代研究學會編 台北:中國明代研究學會 2001,12
《明代的蘇州藏書:藏書家的藏書活動與藏書生活》 陳冠至 台北:明史研究小組 2002,2
《中國文學評點研究論集》 章培恆、王靖宇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12
《話本小說的歷史與敘事》 王昕 北京:中華書局 2002,12
《中古文人生活研究》 范子燁 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4,10
《縱樂的困惑:明朝的商業與文化》 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方駿、王秀麗、羅天佑譯 台北:聯經文化事業 2004,2
《情欲明清——遂欲篇》 熊秉真、余安邦編 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4,3
《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 梁其姿 台北,聯經文化事業new window
(十)、工具書
《中國戲曲曲藝辭典》,湯草元、陶雄主編,上海:上海辭書 1981,9
《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 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3,8
《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正體字版) 台北:錦繡出版 1992,10
《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 上海:上海辭書 1996,6
《崑曲辭典》 洪惟助主編 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2,5
(十一)、學位論文:
《李卓吾的文學理論及其實踐》 王頌梅 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1983
《明代書坊之研究》 陳昭珍 台大圖館所碩士論文 1984
《李卓吾及其文學理論》 金惠經 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 1987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之研究》 呂迺基 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8 年
《晚明文人型態之研究》 黃明理 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 1989
《高則誠及其琵琶記研究》 金璇惠 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 1989
《小說評點中的人物塑造論》 徐靜嫻 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1990
《明代戲曲本色論》 侯淑娟  東吳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 1992
《晚明文人自覺意識及其實踐之研究》 盧玟楣 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1992
《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 王鴻泰 台大史研所碩士論文 1992new window
《明清戲劇理論之結構概念研究》  侯雲舒 中山大學中文碩士論文 1994
《二拍的生產及其商品性格》 胡衍南 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1995
《毛聲山評點琵琶記研究》 李春燁 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1995
《明代婦女貞節觀的強化與實踐》 安碧蓮 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5 年new window
《明代戲曲理論的對峙與合流:以《西廂記》、《拜月亭》、《琵琶記》的高下之爭為線索》 王書珮 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1996
《晚明戲曲理論之發展與轉型--以《牡丹亭》的流轉討論為線索》 鄺采芸  政大中文碩士論文  1996
《所謂「湯、沈之爭」的形成與發展》 鐘雪寧 台大中文碩士論文 1996
《馮夢龍戲劇理論研究--以其八部改編劇為例》  陳富容  興大中文碩士論文 1996
《明代文士化南戲之研究》 陳慧珍 台大中文所碩士論文 1996
《明代戲曲理論的對峙與合流--以《西廂記》《拜月亭》《琵琶記》的高下之爭為線索》   王書珮  中興大學中文碩士論文 1997
《晚明之儒家道德哲學與世俗道德範例研究》 袁光儀 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 1997
《明初南北曲流行概況及其變革之探討》  謝俐瑩  東吳大學中研所碩士論 文  1997
《金批《西廂記》人物心理分析》 王祥穎 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1998
《金聖嘆評點活動研究--擬結構主義的重構與解構》 曾守仁 暨南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1998
《崑劇《牡丹亭》舞台藝術演進之探討--以《牡丹亭》晚明文人改編本及折子戲為探討對象》   陳凱莘 台大中文碩士論文 1999
《明中葉至清初文人與戲劇關係之研究》 洪麗淑 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1999
《獨抒性靈的生命對話—論袁宏道的文學思想》 林怡宏 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 2000
《李贄《初潭集》研究》 李英嬌 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
《論勢與變─袁中道文學史觀之建構》 劉殊賢 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2002
《明傳奇六十種曲戲劇情節研究》 高禎臨 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2003
《晚明性靈思想研究》 陳萬益 台大中文所博士論文 1977new window
《明清浙西士紳家族的研究》 賴惠敏 台大史研所博士論文 1988new window
《晚明小品之文藝理論及其藝術表現》 李濟雨 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2new window
《明代嘉靖隆慶時期三大傳奇研究》 黃炫國  政治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   1993
《戲曲搬演論研究-以明清曲牌體戲曲為範疇》 李惠綿 台大中研所博士論文  1994
《明代戲曲創作論研究》 李 相 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  1996
《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  許子漢 臺大中研所博士論文 1998
《金聖嘆文學批評理論之研究》李文赫 政大中文所博士論文 1998new window
《流動與互動 : 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 王鴻泰 台大史研所博士論文 1998new window
《浣紗記》 侯淑娟 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2000
《古典劇論中敘事理論研究》 侯雲舒 清大中文所博士論文 2000new window
《明代中期蘇州文人生活研究》 邵曼郇 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2000
《明代中期吳中文壇研究----一個地域文學的考察》 范宜如 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 2000new window
《明清之際辭賦書寫中的身分認同》 王學玲 輔仁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2001new window
《中晚明文藝場域「狂士」身分之研究》 林宜蓉 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 2002
《王世貞詩文論研究》 卓福安 東海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2002new window
《明代陳繼儒戲曲評點本研究:以《六合同春》為討論中心》 徐嫚鴻 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2009
《李贄戲曲評點研究》 陳韻妃 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2009
(十二)、期刊暨單篇論文:
〈《琵琶記》作者高明傳〉錢南揚 《大公報》 1946十一月 頁216-324
〈關於《琵琶記》〉王文琛 《文學遺產》 1955五十三期 頁317-323
〈試談《琵琶記》的主題思想〉 程毅中 《文學遺產》 1955六十五期 頁324-327
〈《琵琶記》是怎樣的一個戲曲〉 徐朔方 《文學遺產》 1956九九期 頁328-336
〈關於李卓吾批評的曲本〉 吳新雷 《江海學刊》 1963年4月號
〈一反千年罵曹逆流:李贄是怎樣評點《三國演義》的?〉 李萬鈞 《福建師大學報 》 1975年第1期
〈戲曲必須案頭、場上兩擅其美--馮夢龍的戲曲主張〉  陸樹侖 《文學遺產》 1980五期 74-88頁
〈李卓吾批本西廂記的特徵、真偽與影響〉 蔣星煜 《戲曲研究》 1981年第5期
〈師儉堂刊湯顯祖本西廂記與李卓吾的關係〉 蔣星煜/《戲劇學習》 1982年第1期 。
〈李卓吾本西廂記對明末孫月峰本、魏仲雪本的影響〉 蔣星煜 《學術月刊》 1982年第5期
〈李卓吾的戲劇批評及其它〉 夏寫時 《福建戲劇》 1982年第5期
〈明代小說理論管窺〉 陳謙豫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 1982年第3期
〈從李卓吾到金聖歎— 略論李評《水滸》與金評《水滸》在思想方面的繼承關係〉馬成生 《杭州師院學報》 1982年第3期
〈李卓吾小說創作論評述〉 陳洪、沈福身 《天津社會科學》 1983年第2期
〈李卓吾和小說理論中的發憤著書說〉 王先霖 《華中師範學院學報》 1983年第 1期
〈試論明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社會基礎〉 商傳 《明史研究論叢第二輯》 1983頁114-160
〈李贄— 中國古典小說理論的奠基人〉 馬成生 《杭州師範學院學報》 1985年 第4期
〈馮夢龍戲劇理論的若干特色〉   游友基 《戲曲研究》 1985三期 頁43-49
〈馮夢龍論戲劇情節〉  游友基 《戲曲研究》 1985五期 頁55-57
〈《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評點研究〉 葉雅玲 《嶺東學報》 1986,2第七期頁201-221new window
〈古代的小說理論對藝術和生活關系的論述〉 孫遜 《文學遺產》 1987年第1期
〈再論儒家文化與傳統商人的職業觀——明清徽傷的職業觀與儒家〉 陳其南《當代》 1987,3第十一期 頁72-85
〈明清劇壇評點之學的源流〉 吳新雷 《藝術百家》 1987四期 頁47-53
〈論《西廂記》的評點系統〉 譚帆 《戲劇藝術》 1988三期(總期43期)頁134-146
〈馮夢龍與李贄〉 王淩 《福建論壇》(文史哲版) 1988年第4期。
〈馮夢龍「情教說」試論〉    陳萬益 《漢學研究》 1988,6 297-307new window
〈阮大鋮對「錯認」「巧合」編劇手法的運用〉 林鶴宜 《小說戲曲研究》第二輯 台北:聯經出版社 1989,8 頁265-290
〈明代社會風氣的變遷─以江浙地區為例〉徐 泓 《東亞文化》 1989二十四輯
〈論中國戲曲導演〉  阿甲 《戲曲表演規律再探》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11 頁48-69
〈古典戲曲的團圓觀〉 呂薇芬 《戲劇藝術》 1991第四期 頁16-26
〈晚明「崇奢」思想隅論〉 林麗月 《師範大學歷史學報》 1991十九期new window
〈中國人的財富觀〉 劉翠蓉 《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1992,6頁705-720
〈李卓吾之文學理論探究〉 謝金美 《臺南師院學報》 1992,7第二十五期 頁183-203new window
〈《三言》中婦女形象與馮夢龍的情教觀〉  張璉 《漢學研究》 1993,12 頁237-250
〈明清《牡丹亭》曲律研究述論〉 程華平 《戲劇藝術》 1993四期 頁99-108
〈晚明文士與市民階層〉 夏咸淳 《文學遺產》 1994二期
〈明代商品經濟的繁榮與市民社會生活的嬗變〉 孟彭興 《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 1994二期 頁166-173
〈李贄的倫理思想 (上)〉 陳增輝 《孔孟月刊》 1994,3第三十二卷第七期 頁24-33new window
〈中國古代文論與接受美學〉 唐德勝 《廣東社會科學》 1994第二期 頁98-103
〈從孔子的「小道觀」到梁啟超的「小說為為學之最上乘」——試論我國小說觀念的轉變更新〉 蔡景康 《內蒙古大學學報》 1994第三期 頁15-23
〈明傳奇的結構--「琵琶記」與「牡丹亭」析論〉 孫康宜著、王璦玲譯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1994,3十三期 頁141-152new window
〈論明代社會生活性消費風俗的變遷〉 常建華 《南開學報》 1994第四期 頁53-63
〈李贄的倫理思想 (下)〉 陳增輝 《孔孟月刊》 1994,4第三十二卷第八期 頁30-34new window
〈浪翻古今是非場--從作品接受過程看金聖嘆詩歌評點〉 劉苑如 《中華學苑》1994,4第四十四期 頁235-257new window
〈陳繼儒論《西廂》、《琵琶》、《牡丹記》〉 蔣星煜 《撫州師專學報》 1994,6第二期(總第41期) 頁1-4
〈士商關係嬗變:明代中期社會文化形態變更的一個側面〉 鄭利華 《學術月刊》 1994第九期 頁64-70
〈明清小說理論中的「發憤」論〉 范道濟 《黃岡師專學報》 1994,8第十四卷第三期 頁39-44
〈中國戲曲美典初論--兼談「崑劇」〉 高友工 《中外文學》 1994,9第三十二卷第四期 頁244-263new window
〈金聖嘆小說評點中之虛實論〉 廖文麗 《竹北學粹》 1994,10第二期 頁1-20
〈古代小說理論中的「洩憤」說的生成及意義〉 張萇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199 5年第3期
〈評點之興——文學評點的形成和南宋的詩文評點〉 吳承學 《文學評論》 1995第一期 頁24-33
〈從《牡丹亭》的更定看馮夢龍對中國戲曲的貢獻〉  顧美華 《中華戲曲》第十六輯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5,12月 347-365頁
〈晚明性靈說之佛淵源〉 黃卓越/《文學評論》 1995,4第四期 頁118-130
〈關於晚明小說批評的思考〉 董國炎 《文學批評》 1995,6第六期 頁33-41
〈福建建陽書坊對我國白話小說發展的貢獻〉 蘭壽春 《龍岩師專學報》 1995,12第十三卷第四期 頁13-16
〈馮夢龍戲劇理論初探論中國歷史劇的創作〉  朱光榮 《戲劇戲曲研究》 1996一期 頁16-21
〈論明代中葉到清代中葉通俗小說的批評美學〉 朱振武 《明清小說研究》1996,2 頁22-30
〈李贄與王國維文學觀念之比較--文學上的童心與赤子之心〉 謝明陽 《中國文化月刊》 1996,3第一九七期 頁101-117
〈李贄「初潭集」評介〉 林正三 《德明學報》 1996,3第十一期 頁331-344
〈明代隆慶、萬曆間文風的轉變〉  饒龍隼 《文學評論》 1996一期 頁133-143
〈麻沙、書坊——中國古代刻書中心〉 鄭衡泌 《福建地理》 1996,12第十一卷第二期 頁74-77
〈明代中葉吳中文人集團及其文化特徵〉 鄭利華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7,4第四卷第二期 頁99-103
〈馮夢龍之戲劇美學思想及其實踐〉  羅麗容 《東吳中文學報》 1997,5 頁253-270
〈李贄其人及其文學思想〉 余淑瑛/《嘉義農專學報》/1997,6第五十二期頁137-155
〈李贄「童心說」微旨初探〉 陳清輝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 1997,7第五期 頁127-171
〈「滾調」再探〉 李殿魁  《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 1987中央研究院文哲所「清戲曲國際研討會」單篇論文   1997,6 10、11
〈明清戲劇批評中的虛實論〉  李惠綿 《臺大中文學報》 1997第九期
〈明清傳奇敘事程式初探〉  林鶴宜  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單篇論文  1997,6
〈也談「南戲」的名稱、淵源、形成和流播〉  曾永義  《中國戲曲》 第五輯 韓國光州1997韓中古劇國際學術大會論文 韓國中國戲曲研究會編
〈論李卓吾、金聖歎對《水滸》的評點〉 葛成民 《河北學刊) 1998年第4期
〈明清小說評點對中國敘事學的意義〉 鄭鐵生/《南開學報》 1998第一期 頁60-67
〈明清小說評點與敘事學研究〉 陳果安 《中國文學研究》 1998第一期 頁12-14
〈論毛氏父子對《琵琶記》的批評〉 汪超宏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第一期 頁61-66
〈從憤世到自適——李贄與公安派人生觀、文學觀的比較研究〉 左東嶺 《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8第二期(總期121期) 頁10-16
〈淺論明代文學尊情觀的發展脈絡〉 曾中輝 《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2第三十一卷第一期 頁27-33
〈論「李卓吾評點四書笑」之諧擬性質〉 黃慶聲 《中華學苑》 1998,2五十一期 頁79-130new window
〈明人推尊戲曲及其文學觀念的轉變〉 李金松 《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第四期/頁50-56
〈論李卓吾、金聖嘆對《水滸》的評點〉 葛成民 《河北學刊》 1998第四期頁96-100
〈論明清江南流動圖書市場〉 陳學文 《浙江學刊》 1998第六期(總第113期) 頁107-111
晚明《西廂記》評點的發展及其與時代思潮的關係〉 林宗毅 《國立編譯館館刊》 1998,6第一卷第一期 頁227-255
〈從「絮閣」、「驚變」、「彈詞」說起--藝術評價問題之探討〉 高友工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1998,6第八卷第二期 頁1-10new window
〈泰州學派人物的特徵〉 黃文樹 《鵝湖學誌》 1998,6第二十期 頁133-178new window
〈明末文化烈士李卓吾的生死觀〉 洪銘水 《東海學報》 1998,7三十九卷第一期 頁43-62new window
〈明人改本戲文通論〉     孫崇濤 《文學遺產》 1998年第五期 頁61-74
〈李卓吾批評的《三刻五種傳奇》〉 朱萬曙 《中國文化報》 1999年1月23日。
〈論徐渭的散文創作及其對公安派的影響〉 何天杰 《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 1999第二期 頁78-87
〈馮夢龍戲曲改編理論初探〉  立波 《戲劇、戲曲研究》 1999年六期 頁88-93
〈劉辰翁:閱讀專家〉 楊玉成 《國文學誌》 1999,6第三期 頁199-248new window
〈李贄禪學的內涵與實踐〉 陳清輝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 1999,7第七期 頁75-153
〈金批《西廂記》與張深之本、王驥德本之關係重探〉林宗毅 《漢學研究》 1999,12三十四期 頁299-311new window
〈王世貞及其反對者:關於晚明戲曲批評範式的建立〉 李延賀 《戲曲戲劇研究》 2000,第一期 頁86-93
〈中國古代曲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譚帆 《文藝研究》 2000第一期 頁73-81
〈熊大木現象:古代通俗小說傳播模式及其意義〉 陳大康 《文學遺產》 2000第二期 頁99-113
〈明清小說評點的廣告意識及其傳播功能〉 宋莉華 《北方論叢》 2000第二期(總第160期) 頁63-67
〈明代刻書廣告述略〉 張傳峰 《潮州師範學院學報》 2000,2第二十二卷第一期 頁74-80
〈論馮夢龍的情感美學觀〉  黃南珊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2000年2期 頁188-191
〈明清之際小說評點興盛的成因〉 吳子林 《晉東南師專學報》 2000,3第一期 頁4-10
〈遵古:馮夢龍曲律觀之淺析〉 李延賀 《藝術百家》 2000第二期 頁44-48
〈李贄「童心說」的再詮釋及其在美學史上的意義〉 蕭義玲 《東華人文學報》2000,07第二期 頁169-187new window
〈公安三袁與李贄〉 孟祥榮 《孔孟月刊》 2000,8第三十八卷第十二期 頁30-38new window
〈中國通俗小說的商業運作與文本形態〉 苗懷明 《求是學刊》 2000,9總第138期第五期 頁78-83
〈論中國古典敘事學的嬗變〉 李釗平 《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版)》 2000第五期(總第92期) 頁98-102
〈「童心」、「初心」與「赤子之心」〉周志文 《古典文學》 2000,9第十五期 頁75-97
〈論徐渭的文學思想與王學的關係〉 周群 《南京社會科學6》 2000,12 頁68-75
〈論王艮思想中知識份子的社會定位〉 張漣 《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 2001,第三十三期/頁163-181
〈閱讀世情:崇禎本《金瓶梅》評點〉 楊玉成 《國文學誌》 2001,2第五期 115-157new window
〈近代石印術及與通俗小說的傳播〉 宋莉華 《學術月刊》 2001第二期 頁85-90
〈李贄的「狂禪」思想〉 袁向彤 《煙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3第十八卷第一期 頁52-56
〈凌濛初小說創作與晚明哲學思想〉 馮保善 《南京師範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5第三期 頁141-145
〈論「李卓吾先生評點四書笑」對「四書」經典性之鬆動--以書寫策略與題材為中心〉 周家嵐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 2001,6第五期 頁105-132
〈金聖嘆批本「西廂記」之敘事結構觀〉 侯雲舒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 2001,6第五期 頁147-165
〈多元社會中知識份子的經濟自主與社會定位——以明代泰州學者王艮為例〉 張漣 《東華人文學報》 2001,7第三期 頁419-432
〈小眾讀者:康熙時期的文學傳播與文學批評〉 楊玉成 《中央文哲研究所集刊》 2001,9第十九期 頁55-108new window
〈晚明「狂禪」探論〉 毛文芳 《漢學研究》 2001,12第十九卷第二期 頁171-200new window
〈審美機制的缺陷與人物的弱化——試論戲曲美學特徵對人物形象塑造之影響〉 陳友峰、韓麗萍 《戲劇》 2001第一期 頁39-48
〈小說評點知識譜系考索〉 吳子林/《浙江學刊》 2001第二期 頁102-110
〈場與流(一)——關於戲劇的敘事性問題〉 張先 《戲劇》 2001第二期 頁18-23
〈場與流(二)——關於戲劇的敘事性問題〉 張先 《戲劇》 2001第三期 頁35-42
〈觀眾接受意識與戲曲結構形式——李漁戲曲結構理論透視〉 吳瑞霞 《戲劇》2001第三期/頁112-116
〈從書坊到書齋:乾嘉時期通俗小說的人文化及其文化內涵〉 李明軍 《學術研究》 2001第三期 頁108-112
〈歷史、現實、舞台——論李漁的曲學批評〉 陳順智 《戲劇》 2001第四期頁71-78
〈有無之際——「湯沈之爭」與晚明戲曲主潮爭議〉 程芸 《戲劇》 2001第四期 頁78-85
〈《西遊記》陳評李評本中的「虛實論」研究〉 李紅茹 《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 學 社 會科學版) 2002年第4期
〈「發憤之所作」與「心閑試筆」――李贄、金聖歎《水滸》創作動因論比較〉 張祝平 《明清小說研究》 2002年第4期。
〈論明代戲曲的文人特徵(上)(下)〉 俞為民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版)》2002,1、3第四卷第一期、第二期 頁94-97,79-84
〈論容與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北西廂記》〉 黃霖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第二期 頁119-125
〈王門後學「狂禪」派之啟蒙思想散論〉 鄭明星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5第十六卷第三期 頁199-202
〈臧懋循批改本《還魂記》之評析〉 陳富容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四期
2002,5 99-118頁
〈評介王守仁、李贄、袁宏道三人對孔子和儒家經典的破執之見〉 戴文和 《樹德科技大學學報》 2002,6第四卷第二期 頁277-297new window
〈於細微處見差別——金聖嘆、李卓吾《水滸傳》批評比較談〉 毛慧玉 《荊州師範學院學報》 2002第六期 頁97-99
〈李贄評選《坡仙集》與明末文學思潮〉 何新所、陳忠義 《求索》 2002,6頁172-174
〈從流行價值論王艮思想的歷史評價〉 張漣 《東華人文學報》 2002,7第四期 頁3-31
〈良知、童心與性靈初論〉 戴文和 《僑光學報》 2002,12第二十期 頁29-51new window
〈金批「水滸傳」的批評方法研究〉 李金松 《漢學研究》 2002,12二十一期 217-248new window
〈《還魂記》在清代的演變〉   根山徹 《戲曲藝術》 2002,4 頁47-56
〈論臧懋循改本《還魂記》〉  趙天為 《藝術百家》 2002第三期 頁57-62
〈《西廂記》與明清戲曲觀念的嬗變〉 朱偉明 《戲劇藝術》 2002第一期(總105期) 頁94-101
〈明清時期說部書價述略〉 宋莉華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第三期頁131140
〈論中國古典史劇裡論的批評範式〉 孫書磊 《戲劇藝術》 2002第三期(總107期) 頁28-35
〈意會湯清遠,言傳李笠翁——關於古典戲曲創作論的思考〉 安葵 《戲劇藝術》2002第三期(總107期) 頁63-70
〈中國古典史劇裡論中的曲史觀〉 孫書磊 《戲劇》 2002,第四期 126-134
〈金聖嘆小說戲曲接受理論的基本特色〉 鄧新華 《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10第二十九卷第四期 頁93-98
〈從李贄評《水滸傳》看晚明文人閱讀視野中的魯智深形象〉 陳宏 《南開學報》 2003第一期 頁92-99
〈小說評點作為意識形態的生產〉 吳子林 《浙江學刊》 2003第一期 頁108-116
〈厥旨放淵歸趣宜求——《琵琶記》複雜面貌成因索解〉 卜亞麗 《藝術百家》/2003第二期(總第72期)/頁24-30
〈文化的參與:經典在生產——以明清之際小說的「經典化」進程為個案〉 吳子林/《文學評論》/2003,第二期/頁120-127
〈明清小說評點的商業價值〉 肖巧朋/《懷化學院學報》/2003,2第二十二卷第一期/頁67-69
〈論徐渭的狂狷人格〉 宋克夫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3第三十卷第二期 頁52-57
〈李贄文學主張探源〉 鄭雅竹 《問學》 2003,3第五期 頁179-192new window
〈戲曲評點作品中的敘事觀〉 侯雲舒 《民俗曲藝》 2003,3一三九期 頁97-145new window
〈[評譚帆著]<中國小說評點研究>〉 黃霖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2003,3二十二期 頁314-316
〈曠世奇才的畸變心靈——徐渭的病態人格及其文學創作〉 劉玉平 《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5第三期 頁1-7
〈金聖嘆對小說理論批評發展的貢獻——評金批《水滸》的特點〉 鈕燕楓 《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 2003,5第三十四卷第三期 頁133-138
〈論晚明文人評點本的價值和傳播機制〉 聶付生 《復旦學刊(社會科學版)》2003第五期
〈偕我同志——晚明知識份子自覺意識中的群己觀〉 張漣 《東華人文學報》2003,7第五期 頁162-19頁135-140
〈論明清時期小說傳播的基本特徵〉 王平 《文史哲》 2003第六期(總第279期) 頁33-37
〈評點、詮釋與接受——論吳儀一之《長生殿》評點〉 王璦玲 《中央文哲研究集刊》 2003,9第二十三期 頁71-128new window
〈王驥德《曲律》之南曲格律論〉  任孝温 《中國戲曲學院學報》 第24卷第3期 2003,8 頁59-62
〈詮釋的界域——從〈詩大序〉再探「抒情傳統」的建構〉 鄭毓瑜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2003,9第二十三期 頁1-23new window
〈王世貞《曲藻》戲曲理論初探〉 敬曉慶 《青海師範學報(教育科學)》 2004,第二期 頁55-57
〈晚明政風與學風之探微〉 傅榮珂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第廿卷第五期
〈明清戲曲與女性角色〉 葉長海 《九州學刊》 六卷二期
〈商人資本與晚明社會〉 劉志琴 《中國史研究》 第二期
〈臧懋循之臨川論〉   陳富容 《興大中文學報》 第十五期 頁224-248
〈求真精神的窮究--對李贄思想中人性觀點的一些探討〉 劉亞平 《史轍》第6期 201007 頁105-116new window
〈晚明文學《孟子》學〉 丁亞傑 《當代儒學研究》 第6期 200907 頁
205+207-229
〈李卓吾四書評解之特色:以「無物」、「無己」為中心〉 鄧克銘 《文與哲》第13期 200812 頁91-119new window
〈上上人與下下人--耿定向、李卓吾論爭所反映之學術疑難與實踐困境〉 袁光儀 《成大中文學報》 第23期 200812 頁61-88new window
〈談「良知」到「童心」的演化--兼論李贄在明季思想史上的地位〉 白崢勇 《人文研究學報》 42卷2期 200810 頁33-52new window
〈人至論心病亦蘇--李卓吾(李贄)贈友懷人詩〉 楊秀華 《萬能商學學報》13期 200807 頁35-50
〈手闢洪濛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場--尋訪明代大哲卓吾李先生〉 鄭曉江 《歷史月刊》 243期 200804 頁17-25
〈偽道學或真聖賢--明儒耿定向的人格學術之再評價〉 袁光儀 《興大中文學報》 22期 200712 頁205-229new window
〈「為下下人說法」的儒學--李贄對陽明心學之繼承、擴展及其疑難〉 袁光儀《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3期 200709 頁129-163new window
〈從〈童心說〉淺說李贄的文學觀〉 宋育菁 《文學前瞻》 7期 200708 頁83-95
〈李卓吾的「真道學」--以生命實踐為主體的儒學反思〉 袁光儀 《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 8期 200708 頁17-41new window
〈道德或反道德--李贄及其「童心說」的再詮釋〉 袁光儀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2期 200703 頁155-185new window
〈李贄與利瑪竇的交誼及其「友論」之比較〉 黃文樹 《玄奘佛學研究》 5期200607 頁127-151new window
〈李贄之死〉 黃勇 《泉南文化》 12期 /200605 頁10-22
〈審勢尚奇 出生悟死--談李贄的美學觀〉 陳清輝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 13期 200512 頁21-48
〈理學家小傳(51)--溫陵先生李贄〉 王基西 《中國語文》 96卷1期總號571 200501 頁14-23
〈兩捨則兩從,兩守則兩病--耿定向與李贄「論道相左」新解〉 羅福惠 《湖北文獻》 153期 200410 頁1-10
〈試論中國傳統社會婦女與李贄的女性觀〉 湯正義 《洄瀾春秋》 1期 200407頁21-36
〈試談李贄「童心說」的文學觀與美學思想〉 蔡穎訓 《泉南文化》 9期 200401 頁76-79
〈李贄禪學的歸依--一顆明珠如來藏〉 陳清輝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11期 200312 頁107-137
〈猛氣衝長纓 俠骨仍留香--李贄俠義觀探微〉 陳清輝 《樹人學報》 1期200307/頁247-272
〈論李贄與明末及清代自傳體小說〉 曹萌 《古今藝文》 29卷3期 200305頁20-31
〈李贄文學主張探源〉 鄭雅竹/《問學》/5期/200303/頁179-192
〈良知、童心與性靈初論〉 戴文和/《僑光學報》/20期/200212/頁29-51
〈評介王守仁、李贄、袁宏道三人對聞見知識的意見〉 戴文和/《僑光技術學院通觀洞識學報》/1期/200211/頁1-10
〈禪學異端,相激相成,大放異彩--試論李贄之特異思想〉 陳清輝/《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10期/200209/頁109-141
〈評介王守仁、李贄、袁宏道三人對孔子和儒家經典的破執之見〉戴文和 《樹德科技大學學報》 4卷2期 200206 頁277-297new window
〈李卓吾與利西泰--萬曆中西超儒之晤〉 劉月蓮 《文化雜誌》 43期 200206頁153-168
〈李贄的史論及其影響〉 彭忠德、李林 《中國文化月刊》 261期/200112 頁35-47
〈人人皆可以為聖人(佛、詩人)之探析--以王守仁、李贄、袁宏道三人為例〉 戴文和 《僑光學報》 19期 200110 頁281-300new window
〈李贄的女性觀〉 陳清輝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 9期 200107 頁113-136
〈獨一無二的異人形象--袁中道〈李溫陵傳〉析論〉 孫淑芳 《長榮學報》 5卷1期 200106 頁75-97new window
〈「童心」、「初心」與「赤子之心」〉 周志文 《古典文學》 15期 200009 頁75-97
〈公安三袁與李贄〉 孟祥榮 《孔孟月刊》 38卷12期總號456 200008 頁30-38new window
〈李贄「童心說」的再詮釋及其在美學史上的意義〉 蕭義玲 《東華人文學報》2期 200007 頁169-187new window
〈李贄禪學的內涵與實踐〉 陳清輝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 7期 199907頁75-153
〈李贄樸素唯物思想探微〉 陳清輝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 6期 199807頁227-309new window
〈明末文化烈士李卓吾的生死觀〉 洪銘水 《東海學報》 39卷1期 199807頁43-62new window
〈泰州學派的教育思想及其影響〉 黃文樹 《漢學研究》 16卷1期總號31 199806 頁125-154new window
〈泰州學派人物的特徵〉 黃文樹 《鵝湖學誌》 20期 199806 頁133-178new window
〈晚明心學的衍化〉 楊國榮 《孔孟學報》 75期 199803 頁115-134new window
〈由顏李之學初探清初學術思想風格之丕變暨其歷史因緣〉 劉振維 《哲學雜誌》 23期 199802 頁188-206
〈李贄「童心說」微旨初探〉 陳清輝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 5期 199707頁127-171
〈李贄其人及其文學思想〉 余淑瑛 《嘉義農專學報》 52期 199706 頁137-155
〈李贄與王國維文學觀念之比較--文學上的童心與赤子之心〉 謝明陽 《中國文化月刊》 197期 199603 頁101-117
〈李贄「初潭集」評介〉 林正三 《德明學報》 11期 199603 頁331-344
〈陳獻章、海瑞、李贄思想異同述評〉 李錦全 《中國文化月刊》 194期 199512頁3-15
〈李贄的教育思想及其時代意義〉 黃文樹 《鵝湖》 21卷2期總號242 199508頁46-52new window
〈李贄的教育內容觀〉 黃文樹 《思與言》32卷3期 199409 頁139-154new window
〈李贄的倫理思想〉 陳增輝 《孔孟月刊》 32卷8期總號380 199404 頁30-34new window
〈李贄的思想根源〉 黃文樹/《孔孟月刊》 32卷6期總號378 199402 頁22-30
〈明代李贄的治邊思想及政策〉 辛法春 《警專學報》 1卷6期 199306 頁469-486new window
〈[張建業著]《李贄評傳》讀後〉 郭芳美 《國立臺北商專學報》 40期 199306頁433-439new window
〈李贄「初潭集」評介〉 林正三 《德明學報》 11期 199603 頁331-344
〈尼釆與李贄〉 張世英 《二十一世紀》 6期 199108 頁97-104new window
〈論李贄「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的觀念史意義〉 池勝昌 《歷史學報》 19期 199106 頁197-214new window
〈「由儒入釋」的思想家--李卓吾〉 毛始平 《內明》 228期 199103 頁42
〈李贄及其「童心說」之文學理論〉 石美玲 《興大中文學報》 3期 199001頁305-317new window
〈李贄是怎麼評朱熹的〉 林其泉 《國文天地》 4卷1期總號37 198806 頁46-49new window
〈論李贄的「道理不行, 聞見不立」〉 周志文 《幼獅學誌》 19卷2期 198610頁63-78
〈李贄及其 <童心說> 所表現的文學觀〉 周彥文 《東海文藝季刊》 3期 198204 頁23-34
〈記「李氏紀傳」--李贄「藏書」未刊稿的發見〉 饒宗頤 《新亞書院學術年刊》 19期 197709 頁7-15
〈《西遊記》李評本成書考〉 黃玲貴 《有鳳初鳴年刊》 4期 200909 頁203-216new window
〈《李卓吾先生評點四書笑》中的「塾師」〉 吳俐雯 《耕莘學報》 7期 200906頁85-98
〈名教與真機--耿定向、李卓吾學術論爭之本質及其意義〉 袁光儀 《中國學術年刊》 (春)卷31期 200903 頁89-114new window
〈李卓吾四書評解之特色:以「無物」、「無己」為中心〉 鄧克銘 《文與哲》13期 200812 頁91-119new window
〈李卓吾評點散文《四書評.論語》研究〉 楊秀華 《新生學報》 3期 200807頁201-233
〈人至論心病亦蘇--李卓吾(李贄)贈友懷人詩〉 楊秀華 《萬能商學學報》13期 200807 頁35-50
〈李卓吾散文的新變精神〉 楊秀華 《通識論叢》 6期 200706 頁83-100
〈道德或反道德?--李贄及其「童心說」的再詮釋〉 袁光儀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2期 200703 頁155-185new window
〈諷喻?復仇?開玩笑?--從《四書笑》看晚明笑話閱讀觀〉 陳鴻麒 《中極學刊》 3期 200312 頁53-71new window
〈從雙溪經典觀看李卓吾之「童心說」--析論「童心說」對於王學之繼承與發展〉溫愛玲 《東方人文學誌》 2卷4期 200312 頁161-181new window
〈李卓吾散文中的「排比」修辭藝術〉 楊秀華 《中國語文》 91卷5期總號545 200211 頁71-80
〈明清之際新自由傳統的建立〉 周昌龍 《二十一世紀》 67期 200110 頁45-50new window
〈論「李卓吾先生評點四書笑」對「四書」經典性之鬆動--以書寫策略與題材為中心〉 周家嵐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 5期 200106 頁105-132
〈《西遊記》李評本成書考〉 黃玲貴 《有鳳初鳴年刊》 4期 200909 頁203-216new window
〈「論語點睛」研究〉 羅永吉 《中華佛學研究》 1期 199703 頁135-155new window
〈李卓吾美學思想析論〉 陳清輝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 4期 199607頁47-112
〈李卓吾自殺原因試探〉 林其賢 《國立屏東商專學報》 2期 199402 頁21-46
〈李卓吾與婦女的交往〉 鄭培凱 《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 38期 199309頁9-12
〈李卓吾之文論〉 陳清輝 《健行學報》 12期 199212 頁271-294
〈李卓吾之文學理論探究〉 謝金美 《臺南師院學報》 25期 199207 頁183-203new window
〈異端思想家李卓吾〉 孟繁舉 《書和人》 649期 19900630 頁1-2
〈李卓吾的生平與佛教思想〉 江燦騰 《中華佛學學報》 2期 198810 頁267-323new window
〈李卓吾雜揉儒道法佛四家思想〉 王煜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0卷2期 1979 頁307-345
〈李卓吾思想之研究〉 姜詠芷 《史苑》 26期 197606 頁17-27
〈李卓吾批點水滸傳之研究〉 陳錦釗 《中國書目季刊》 7卷4期 197403 頁45-64
〈李卓吾的為人及其歷史觀〉 黎正甫 《現代學苑》 9卷5期 197205 頁13-18
〈李卓吾著述考〉 陳錦釗 《研究生》 8期 197101 頁4-1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