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代臺灣文獻所反映的疾病經驗與文化想像
作者:郭侑欣
作者(外文):Kuo Yu-Hsin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明德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瘴癘疾病經驗文化想像國族中醫藥保健zhang lidiseases experiencecultural imaginarynationChinese medicinehealth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48
本論文以清代臺灣古典文學為研究素材,並以同時期的西方文獻作為對照。探討在中國醫學文化視域下,以瘴癘為中心所放擴大的疾病經驗與文化想像,以及所牽涉到的歷史、地理、族群與醫療問題。著重於疾病經驗的再現與隱喻,考察清代臺灣有關瘴癘的「文化想像」與社會與文化的建構,以及台灣的歷史位置問題。
瘴癘是中國人對於南方風土病的統稱,是生物學與環境論述,也是歷史修辭、文學語境、醫學術語,既是中華帝國南方論述的核心,也是文化符碼,從疾病投射為對國族的隱喻,用以描述異文化。
本研究考察了臺灣如何被納入中國南方醫學的一環,以及中國醫學文化在臺灣傳播與變遷的軌跡。臺灣被納入清帝國的版圖後,醫學文化亦深受漢人影響,延續了前代對於南方水土的表述,以炎方瘴海來形容臺灣的亞熱帶氣候與帝國邊陲的地理位置。知識階級以自身的文化資本在醫學典籍與方書裡尋求自我療癒,底層的民眾信巫好鬼,則進一步形塑臺灣文化低落的負面形象。臺灣開放為通商口岸之後,瘴厲與霍亂、鬱蒸與瘧疾同時並存於臺灣的古典文學與西方的文獻之中,所指涉的都是臺灣的常見疾病,在同一時期、不同的醫學體系裡各自衍異治療與救贖的方法。然而,傳教醫療和海關醫員的進駐,並未改變大部分臺灣人的就醫習慣,尤其是官員們生病時仍然尋求中醫藥的協助,而絕少求助於西醫。由瘴癘醫學所衍生的衛生保健觀或是補養文化,被遷徙到臺灣的漢人移民發揚到極致,產生了駭人而極端的醫療行為,以原住民的肉和骨髓作為特效藥。在此,也驗證中國醫學文化如何深刻影響了臺灣的疾病觀念與醫療方式。
文本的傳播在臺灣瘴癘的負面形象上,扮演了最關鍵的角色,在清代不同時期的文獻中,無論是結構、內容或與對瘴癘想像都相當類似,臺灣的瘴區雖然從清初的南北淡水退縮到了清末的後山,但瘴癘依然是宦遊文人共同的疾病經驗。
The present study classical literature in the Qing in Taiwan, and the same period of Western literature to contradistinguish. Ddiscussesn Chinese medical culture as the domain to zhang li as the center put the illness experience and culture to expand imagination, Involved and the history, geography, population and health issues. Focus on the illness experience of represent and metaphor; Study of the Qing in Taiwan the quotidian "cultural imaginary" and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the issue of Taiwan's historical position.
Chinese call southern disease is zhang li, its Biology and environmental discourse, but also the history of rhetoric, literary Rhetoric and medical terminology, is the core of Chinese Empire South Discourse, but also the cultural codes, from disease to nation metaphor and to describe the other.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was Taiwan incorporated into the part of the Chinese southern medical, and Chinese medical culture disseminate and changes Taiwan. Taiwan was incorporated into the Qing Empire after, Chinese medical culture has deeply affected Taiwanese, Continuation of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of Discourser to the Southern frontiers,UseYan Fang zhang Hai to describe Taiwan's subtropical climate border location with the Imperial, Knowledge of class to their own cultural capital in the medical books for self-healing, The general public have blind faith in witchcraft and spirits, The further shaping of the negative image of Taiwan's culture .After Taiwan open to the Commercial port, zhang li and cholera, Yu chêng and malaria both in Taiwan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Western iterature.Referent
A common disease in Taiwan, in the same time, differenced their treatment and method of salvation in different medical systems. But Missionary Medical and Customs Doctors didn't change the most people of Taiwan for medical treatment habits. Especially when they are sick, officials still seek the help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rarely resort to Western medicine. Derived from the quotidian medical concept of health care or nourishing culture, to the extreme by Chinese immigrants, produced a shocking and extreme medical treatment, for savages meat and bone marrow as a cure. Here, also verify how the Chinese medical culture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isease concept and Medical approach in Taiwan.
Text transmission of zhang li in the negative image of Taiwan, and played a crucial role, literature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Qing , whether it is the structure, content, or with the zhang li imagine are quite similar, Although Taiwan's zhang areas from north and south dan shui in the early Qing treat Taitung in the late Qing, but zhang li is still a common disease experience of travel writer.
codes, from disease to nation metaphor and to describe the other.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was Taiwan incorporated into the part of the Chinese southern medical, and Chinese medical culture disseminate and changes Taiwan. Taiwan was incorporated into the Qing Empire after, Chinese medical culture has deeply affected Taiwanese, Continuation of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of Discourser to the Southern frontiers,UseYan Fang zhang Hai to describe Taiwan's subtropical climate border location with the Imperial, Knowledge of class to their own cultural capital in the medical books for self-healing, The general public have blind faith in witchcraft and spirits, The further shaping of the negative image of Taiwan's culture .After Taiwan open to the Commercial port, zhang li and cholera, Yu chêng and malaria both in Taiwan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Western iterature.Referent
A common disease in Taiwan, in the same time, differenced their treatment and method of salvation in different medical systems. But Missionary Medical and Customs Doctors didn't change the most people of Taiwan for medical treatment habits. Especially when they are sick, officials still seek the help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rarely resort to Western medicine. Derived from the quotidian medical concept of health care or nourishing culture, to the extreme by Chinese immigrants, produced a shocking and extreme medical treatment, for savages meat and bone marrow as a cure. Here, also verify how the Chinese medical culture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isease concept and Medical approach in Taiwan.
Text transmission of zhang li in the negative image of Taiwan, and played a crucial role, literature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Qing , whether it is the structure, content, or with the zhang li imagine are quite similar, Although Taiwan's zhang areas from north and south dan shui in the early Qing treat Taitung in the late Qing, but zhang li is still a common disease experience of travel writer.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專書
(一) 詩文別集與總集(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1.中文
丁曰健:《治臺必告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丁紹儀:《東瀛識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不著撰人:《臺戰演義》(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國父全集》第1冊(臺北:中央文物出版社,1984)
元稹:《元氏長慶集》(臺中:中華書局,1966)
─:《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
─:《柳宗元集》(臺北:漢京出版社,1982)
六十七撰:《使署閒情》(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22種)
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
王松:《臺陽詩話》(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王凱泰等著:《臺灣雜詠合刻》(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王象之:《輿地紀勝》(臺北:文海書局,1971)
王錫祺編:《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臺北:廣文書局,1962)
司馬光:《傳家集》(臺北:臺灣商務,1968)
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白居易,朱金城校箋:《白居易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1988)
朱仕玠:《小琉球漫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朱景英:《海東札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江日昇:《臺灣外紀》(南投市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吳子光:《一肚皮集》(臺北:龍文出版社出版社,2001)
─:《臺灣紀事》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呂不韋編,國學整理社原輯:《呂氏春秋》,《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 1954)
李元春:《臺灣志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new window
李昉:《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
李望洋:《西行吟草》(臺北:龍文出版社出版社,1992)
李逢時:《泰階詩稿》(臺北縣:龍文出版社出版社,2001)
李復:《潏水集》,收入王雲五編:《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72)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何寧:《淮南子集釋》卷4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8)
沈之奇:《大清律輯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沈有容撰:《閩海贈言》(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56種,1959)
沈葆楨:《福建臺灣奏摺》(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29種,1959)new window
─:《沈文肅公政書》(臺北:文海書局,1967)
阮旻錫:《海上見聞錄》(臺北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阮葵生等纂:《清異錄》《叢書集成新編》86 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東方朔:《十洲記》(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林占梅:《潛園琴餘草》,臺灣分館藏。
─:《潛園琴餘草簡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3)
─,徐慧鈺編:《潛園琴餘草》(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4)
林朝崧:《無悶草堂詩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林豪:《東瀛紀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誦清堂詩集》(臺北:龍文出版社出版社,2006)
林輝堂編:《臺中民間文學採錄集》(臺中:臺中政府文化局,2000)
姚瑩:《中復堂選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東溟奏稿》(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東槎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姚鼐著,徐樹錚集評:《古文辭類纂》(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施士洁:《後蘇龕合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
─:《後蘇龕合集》(臺北:龍文出版社出版社,1992)
施瓊芳:《石蘭山館遺稿》(臺北:龍文出版社出版社,1992)
─:《石蘭山館遺稿》,收於《臺南文化》8卷1期(1965)
施懿琳等編:《全臺詩》1-12冊(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04-2008)
昭明太子撰,(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74)
胡傳:《臺灣日記與稟啟》(臺北:臺灣銀行,1961)
胡萬川、黃晴文總編:《東勢鎮客語故事集》(3)(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6)
胡適:《四十自述》(臺北:遠流出版社,1986)
范成大:《石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郁永河:《裨海記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夏琳:《閩海紀要》(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徐宗幹:《斯未信齋文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斯未信齋雜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郝懿行:《爾雅郭注義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
─:《爾雅義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爾雅,廣雅‧方言‧釋名清疏四種合刊》
馬銀琴、周廣榮譯注:《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2009)
梅鼎祚輯:《漢魏詩乘》,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北京:齊魯書社,北京大學圖書館藏萬曆11年刻本)
梅摯:《梅諫議集》(錄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善本舊籍總目下冊)清乾隆間四庫全書本兩宋名賢小集之一
─:《梅諫議集》,清乾隆間四庫全書本兩宋名賢小集之一,錄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善本舊籍總目下冊頁一(A2AF)47。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1987)
清聖祖:《全唐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全唐詩》(北京:新華書店 ,1992)
莊綽撰,蕭魯陽點校:《雞肋篇》(北京:中華書局,1983)
許俊雅、吳福助主編:《全臺賦》(臺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許南英:《窺園留草》(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2)
─:《窺園留草》(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
連橫:《臺灣詩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陳支平主編:《臺灣文獻匯刊》1─100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
陳漢光:《臺灣詩錄》(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5)
陳維英、陳宗賦:《太古巢聯集、篇竹遺藝》(臺北縣:龍文出版社出版,2006)
─:《太古巢聯集》,陳鐓厚、田大熊編:(臺北:無聊齋發行,1937)
─:《偷閒集》,《臺北文物》2卷2期(1953年8月15日;4卷4期,195年1月20日;3卷1期,1954年5月1日;3卷4期,1955年3月)
陳肇興:《陶村詩稿》(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陶村詩稿》(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
陸賈等撰:《筆記小說大觀二十四編》(臺北:新興書局,1979年)
章甫:《半崧集》(日治時期大正6年(1917)據嘉慶21年(1816)騰錄的抄本)
─:《半崧集簡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章潢:《圖書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
曾敏行:《獨醒雜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1-75冊(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1-2007年)
黃敬:《觀潮齋詩集》,陳鐓厚編:(芸香齋藏書)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
葉石濤:《採硫記》(臺北:龍田出版社,1979)
葉權:《賢博編》,收入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編:《明史資料叢刊》第1輯(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
董天工:《臺海見聞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 : 中華書局, 1996)
董應舉:《崇相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翟灝:《臺陽筆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臺灣開明書店斷句:《斷句十三經經文》(臺北:開明書局,1984)
趙汝愚:《宋朝諸臣奏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劉安:《淮南子》(長沙:岳麓書社,1989)
劉禹錫:《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長沙市 : 嶽麓書社,2003)
劉殿爵、陳方正、何至華主編:《齊民要術逐字索引》魏晉南北朝古籍逐字索引叢刊、子部第二種(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1)
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蔣師轍:《臺游日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鄭玄注,孔穎達疏,陸德明音義:《禮記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815年阮元刻本)
鄭用錫:《北郭園全集》,楊浚編:(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
鄭用錫:《北郭園詩鈔》(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北郭園詩鈔》稿本
鄭兼才:《六亭文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盧若騰:《島噫詩》(南投市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4)
戴德:《大戴禮記》,《叢書集成三編》2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
薛允升,黃靜嘉:《讀例存疑》(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韓愈,錢仲聯集釋:《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 頂淵文化, 2005)
─:《韓昌黎詩繫年集釋》(臺北:世界出版社,1977)
─,馬其昶校著:《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錢仲聯集釋:《韓昌黎詩繫年集釋》(臺北:世界出版社,1977)
藍鼎元:《平臺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東征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鹿洲初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7,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402冊)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8冊「清時期」(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 1987)
繼愈,傅璇琮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書局,2005)

2.外文中譯本
必麒麟:《歷險福爾摩沙:回憶在滿大人、海賊與「獵頭番」間的激盪歲月》(臺北:前衛出版社,2010)
甘為霖(Rev.William Campbel),李雄揮譯:《荷據下的福爾摩莎》(臺北:前衛出版社,2003 )
白尚德(Chantal ZHENG)著,鄭順德(Shun De ZHENG)譯:《十九世紀歐洲人在臺灣》(臺北:南天出版社,1999)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冊1(臺南:臺南文化局,1999)
艾馬克(Mark A. Allee)著,王興安譯:《十九世紀的北部臺灣─晚清中國的法律與地方社會》(臺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2003)
村上直次郎譯註、中村孝志校注:《バタィア城日誌1》(東京:平凡社,1975)
杜赫德編、鄭德弟譯:《耶穌會士中國簡集─中國回憶錄》1卷(鄭州:大象出版社,2001)
馬偕:《臺灣遙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荷西‧馬利亞‧阿瓦列斯(José María Alvarez)原著,李毓中、吳孟真譯著:《西班牙人在臺灣(1626-1642)》,(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6)
曾昭德(Alvaro Semedo,1585~1658)著,何高濟譯,李申校:《大中國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程紹剛譯註:《荷蘭人在福爾摩莎》(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費德廉、羅效德編譯:《看見十九世紀臺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臺北:如果出版社,2006)
劉克襄:《福爾摩沙大旅行》(臺北:玉山社,1999)

(二)方志(依成書時間先後排列)
蔣毓英:《臺灣府志》(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重印,康熙二十四年(1685))
林謙光:《澎湖臺灣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10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new window
康熙二十四年(1685))
蔣毓英纂修、黃美娥點校:《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
版事業股份公司,康熙二十四年(1685),2004)
金鋐:《康熙福建通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康熙二十五年(1686))
金鋐主修、黃美娥點校:《康熙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公司,康熙二十五年(1686),2004)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康熙三十五年(1696)
高拱乾纂修、周元文增修、張光前點校:《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公司,康熙三十五年(1696),2004年版)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 康熙五十五年(1716))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66種, 康熙五十七年(1718))
李丕煜:《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24種,康熙五十八年(1719))
王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03種,康熙五十八年(1719))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6 種, 乾隆二年(1737))
杜臻:《澎湖臺灣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04種, 乾隆五年(1740))
劉良璧:《重修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乾隆七年(1742))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05種, 乾隆十二年(1747))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
魯鼎梅:《重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13種, 乾隆十七年(1752))
胡建偉:《澎湖紀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09種,乾隆三十六年(1771))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 乾隆三十九年(1774))
薛志亮:《續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0種,嘉慶十二年(1807))
陳國瑛:《臺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55種, 道光九年(1829))
孫爾準:《重纂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84種,道光九年(1829))
薩廉:《噶瑪蘭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06種, 道光十二年(1832))
蔣鏞:《澎湖續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15種,道光十二年(1832))
周凱:《廈門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95種,道光十二年(1832))
李元春:《臺灣志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8種,道光十五年(1835)new window
柯培元:《噶瑪蘭志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92種, 道光十五年(1835))
周璽:《彰化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道光十五年(1835))
穆彰阿:《清一統志臺灣府》(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68種, 道光二十二年(1842))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 同治九年(1866))
林焜熿:《金門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80種,光緒八年(1882))
林豪:《澎湖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64種,光緒十九年(1893))
林豪原纂,薛紹元刪補:《澎湖廳志》(臺北 : 成文出版社,1983,光緒十九年(1893)
鄭鵬雲:《新竹縣志初稿》(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61 種, 光緒十九年(1893))
沈茂蔭:《苗栗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59種, 光緒十九年(1893))
陳朝龍:《新竹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5 種, 光緒十九年(1893)
胡傳:《臺東州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81種, 光緒二十年(1894))
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37 種, 光緒二十年(1894))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73 種, 光緒二十年 (1894))
陳文煒:《恆春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75種, 光緒二十年(1894))
蔣師轍:《臺灣通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30種, 光緒二十一年(1895))
不著傳人:《嘉義管內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58 種,明治三十年(1897))
蔡振豐:《苑里採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48種, 明治三十年(1897))
蔡振豐:《苑裏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林百川:《樹杞林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63種, 明治三十一年(1898))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大正七年(1918))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眾文出版社,1979,大正七年(1918))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東京:刀江書院復刻版,1965,昭和三年(1928))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昭和三年(1928))
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志》(臺北:南天,1997, 臺灣日日新報社, 昭和十二年(1937))
曹允源等纂:《吳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出版社,1970)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省通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3)
徐作梅:《北流縣志》(臺北,鼎文書局,1976)
朱仲西、陳正祥編:《基隆市志》,〈文物篇〉(臺北:成文出版社出版社,1983)
高淑媛編:《宜蘭縣史大事記》(宜蘭:宜蘭縣政府,2004)
(三)檔案、實錄(依書名筆畫順序排列)
《清史稿》(臺北:國史館出版,1986)
《清史稿臺灣資料集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8)
《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8)
《清高宗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清經世文編選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
《清職貢圖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欽定重修六部處分則例》(清光緖二十四年聚英堂重刊本)
《道咸同光四朝奏議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1)
《福建省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
《福建臺灣奏摺》(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臺灣關係文獻集零》(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第3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志》(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83)
邱秀堂編著:《臺灣北部碑文集成》(臺北:臺北市文獻會,198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南投:臺灣省政府主計處,1994)
(五)會議論文集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
王學新,龍仕騰:〈「殺番賞」之研究─以竹苗地區為例〉,《第三屆臺灣公文類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李尚仁:〈種族、性別與疾病:十九世紀英國醫學論痲瘋病與中國〉,「疾病的歷史」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1年6月17日)
林茂賢:〈從臺灣媽祖神蹟看媽祖屬性的轉化〉,收入林田富總編輯:《2008年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媽祖信仰國際研究論文集》(彰化市:彰縣文化局,2008)
南臺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2004年語言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南臺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2004)
夏黎明、呂理政主編:《族群、歷史與空間—東臺灣社會與文化的區域研究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2000)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編:《歷史與記憶:胡傳,胡適與臺東歷史座談硏習紀錄彙編》(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07)
梁其姿:〈疾病與方土之關係:元至清間醫界的看法〉,收入黃克武編:《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性別與醫療》(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new window
郭侑欣:〈烏托邦與叛亂之島─郁永河《裨海紀遊》中的臺灣論述〉,收入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暨臺灣文學研究所編:《當代的民間文化觀照》(臺北:里仁書局,2007)
廖幼華:〈唐宋時代鬼門關及瘴江水路〉,《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1998年)
劉翠溶、伊懋可編:《積漸所至:中國環境使論文集》(上)(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95)
(六)理論專著
1.中文
丁偉志,陳崧:《中西體用之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丁福保:《四部總錄─醫藥篇》附錄2(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小田俊郎:《臺灣醫學五十年》(臺北:前衛出版社,1995)
川口孝純、熊谷謙三郎:《臨床新藥集》(東京:吐鳳堂,1921)
中國中醫研究院編:《醫學史論文資料索引》上下2輯(北京:中國書店,1989)
孔慶萊等編:《植物學大辭典》(上海:新亞書店,1956)
方如康、戴嘉卿:《中國醫學地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方豪:《方豪六十自定稿》(臺北:方豪,1969)
片岡嚴:《臺灣風俗誌》(臺北:南天出版社,1994)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的宗教與文化》(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new window
王棉之:《中國方劑學十九講》(臺北:相映文化出版社,2006)
王學新譯:《風港營所雜記》(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3)
丘逸民:《清代臺灣詩歌的氣候識覺》(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2005)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2003)
史景遷著,陳引馳等譯:《曹寅與康熙:一個皇室寵臣的生涯揭密》(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5)
白棟樑:《平埔足跡:臺灣中部平埔族遷移史》(臺中:晨星出版社,1997)
竹越與三郎:《臺灣統治志》(臺北:南天出版社,1997,據日本明治38年(1905)排印本影印)
余新忠:《清以來的疾病、醫療和衛生:以社會文化史為視角的探索》(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3)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1998)new window
宋光宇編:《臺灣經驗(二)─社會文化篇》(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
李孝聰編:《唐代地域結構與運作空間》(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李宗仁:《雞籠山與淡水洋:東亞海域與臺灣早期歷史研究1400-1700》(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
李建民:《從醫療看中國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new window
李振吉主編:《中藥常用名詞術語大辭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1)
李敖:《胡適評傳》(臺北:文星出版社,1964)
李淳風:《乙巳占‧序》,收入《四庫全書‧子部‧數術類》第104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李鹿苹:《臺灣小區域地理研究集》(臺北:國立編譯館,1984)
李煥燊:《醫學史話》(臺北:國防醫學雜誌,1987)
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神話學 : 生食和熟食》(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憂鬱的熱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
李豐楙:《東港王船祭》(屏東:屏東縣政府,1993)
─:《瘟神信仰與逐疫儀式的意義》(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3)
杜聰明:《中西醫學史略》(臺北:精華印書館,1958)
肖水源、劉愛忠主編:《瘟疫的歷史》(臺北:知青頻道出版有限公司,2005)
周瓊:《清代雲南瘴氣與生態變遷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林品石:《中華醫藥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
林淑慧:《臺灣清治時期散文的文化軌跡》(臺北:學生書局,2007)
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臺灣的厲鬼信仰》(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new window
─:《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
南京中醫學院編撰:《溫病學》(上海:上海科學科技出版社,1978)
施懿琳、廖美玉編:《臺灣古典文學大事年表(明清篇)》(臺北:里仁書局,2008)
胡吉宣:《玉篇校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
范行准:《中國醫學史略》(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6)
范家偉:《六朝隋唐醫學之傳承與整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4)
孫毓堂、汪敬虞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1輯,下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56)
峨嵋居士:《道壇作法》17冊(臺北:逸群圖書公司,1984-1985)
桑迪(Peggy Reeves Sanday),鄭元者譯:《神聖的飢餓─作為文化系統的食人俗》(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桑德‧吉爾曼:《卡夫卡》(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桑德‧吉爾曼:《未來の臉:關於人臉的藝術與科技》(高雄市: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06 )
桑德‧吉爾曼:《吸煙史:對吸煙的文化解讀》(北京:九洲出版社,2008)
桑德‧吉爾曼:《健康與疾病:不同的圖像》(濟南市: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8)
秦伯示、張贊臣編 :《常用丸散膏丹手冊》(上海:上海衛生出版社,1956)
翁佳音:《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new window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張立平:《運氣辯證實錄》(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
張拙夫:《中國本草學》(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2001)
張珣:《疾病與文化》(板橋:稻鄉出版社,2000)
張劍光、陳蓉霞、王錦等:《流行病史話》(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
曹永和撰:《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
曹廷杰:《防疫芻言‧覽時治防編》(1918警察廳刊本)
曹炳章編纂:《中國醫學大成》(長沙:嶽麓書社出版1990)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new window
莊永明:《臺灣醫療史─以臺大醫院為主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
許俊雅編:《講座Formasa:臺灣古典文學評論合集》(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
許雪姬:《滿大人的最後二十年:洋務運動與建省》(臺北:自立晚報,1993)new window
─:《北京的辮子──清代臺灣的官僚體系》,(臺北:自立晚報社,1993
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 )
許錫慶:《日治時期臺灣衛生史料特展專輯 : 從瘴癘之鄉到清淨家園》(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9)
連文沖:《霍亂審証舉要:霍亂先辨陰陽說》,《醫學大成》第4冊(上海:上海科學出版社,1990)
陳元朋:《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 兼論其在金元的流變著》(臺北:臺灣大學,1997)
陳可冀、單士魁等編著:《慈禧光緒醫方選讀》(北京:中華書局,1981)
陳永興:《臺灣醫療發展史》(臺北:月旦出版社,1997)
陳石中:《中醫藥理學》(臺北:五洲出版社,1981)
陳秀芬:《養生與修身:晚明文人的身體書寫與攝生技術》(臺北:稻鄉出版社,2009)new window
陳虬:《瘟疫霍亂答問》,《中國醫學大成》第4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1990)
陳明仁:《東臺灣歷史再現中的族群與異己:以胡傳之《臺東州采訪册》的原住民書寫為例》(臺北縣:稻鄉出版社,2005)
陳俊傑:《埔里平埔族現況調查報告書─田野訪談紀錄》(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1997)
陳室如:《近代域外遊記硏究:一八四〇─一九四五 》(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
陳昭瑛:《臺灣詩選注》(臺北:正中書局出版,1996)
陳秋坤、洪麗完主編:《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
陳勝崑:《中國傳統醫學史》(臺北:時報出版社,1979)
─:《中國醫學史》(臺北:橘井文化事業,1992)
─:《近代醫學在中國》(臺北:橘井出版社,1992)
─:《醫學、民俗、心理》(臺北:橘井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陳澄之編譯:《諾貝爾得獎人略傳》(臺北:正中書局,1966年)
麥克尼爾(William H.McNeill),楊玉齡譯:《瘟疫與人:傳染病對人類歷史衝擊》(臺北:天下遠見出版社,1998)
傅大為:《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臺灣》(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5)
傅科(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譯:《臨床醫學的誕生》(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喬治‧福斯特(George Forster)等著,陳華、黃心美譯:《醫學人類學》(臺北:桂冠出版社,1992)
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Felipe Fernandez-Armesto)作,韓良憶譯:《食物的歷史:透視人類的飲食與文明》(臺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出版,2005)
馮漢鏞:《古方書輯佚》(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
黃文雄:《中國吃人文化101謎》(臺北:前衛,1993)
黃征:《敦煌俗字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1(臺北:東大出版社,1991)new window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cultural visions and literary imagination of tradional Taiwanese literati under Japanese rule》(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new window
黃榮洛:《渡臺悲歌─臺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臺北:臺原出版社,1997)
黃應貴:《空間、力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98)new window
楊念群《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關的確立與士林精神界的變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2010)
經典雜誌編著:《臺灣醫療四百年》(臺北:經典雜誌出版,2006)
裘沛然編:《中國醫學大成三編》第12冊(長沙:岳麓書社,1994)
廖育群主編:《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綱‧醫學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
瑪麗‧道格拉斯(Dame Mary Douglas):《潔淨與危險》(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劉更生編:《醫案醫話論著集成》(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new window
劉長林:《內經的哲學和中醫學的方法》(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
劉淑芬:《六朝的城市與社會》(臺北:學生書局,1992)new window
劉麗卿:《清代臺灣八景與八景詩》(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
潘朝陽:《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5)
蔡相輝:《臺灣的王爺與媽祖》(臺北市:臺原出版,1989)new window
鄭麒來:《中國古代的食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鄧鐵濤:《中醫近代史》(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盧嘉錫編:《中國科技學術史:醫學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蕭瓊瑞:《認同與鄉愁—臺灣方志八景圖研究》(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6)
賴文、李永宸著:《嶺南瘟疫史》(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
賴永祥:《教會史話》第3輯(臺南:人光出版社,1995)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
濱田篤郎:《疾病的世界地圖》(臺北:時報出版社,2005)
謝崇耀:《清代臺灣宦遊文學研究》(臺北:蘭臺出版社,2000)
薩伊德(Edward Said):《東方主義》(臺北:立緒文化出版社,2000)
魏秀梅:《清代之迴避制度》(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2)new window
羅伊‧波特(Roy Porter):《插圖劍橋醫學史》(臺北:如果出版社,2008)
─:《劍橋醫學史》(瀋陽: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醫學簡史》(臺北:商周出版社,2005)
羅芙蕓(Ruth Rogaski):《衛生的現代性:中國通商口岸衛生與疾病的含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關雪玲:《清代宮廷醫學與醫學文物》(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刁筱華譯:《疾病的隱喻》(臺北:大田出版社,2000)
釋希麟撰:《正續一切經音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釋慧琳:《一切經音義》(臺北:大通書局,1985)
2.英文
Brian Goodall: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The Penguin Group.1987)
Emma Jinhua Teng :Taiwan’s Image Geography: Chinese Colonial Travel Writing g and
Pictuers, 1683-1895.(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4)
Kleiman, Arthu:Patients and healers in Context of Culture: An Explotation of the Borderland Between , Anthropology. Medicine, and Psychiartry (Berk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0)
Roy Porter:Expressing Yourself: The Language of Sickness in Georgian England, in Peter Burke and Roy Porter. ed., Language, Self and Society: A Social History of Language (Polity Press)
Sander L. Gilman:Disease and Representation: Images of Illness from Madness to AIDS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8)

(七)史籍(依年代先後)
(先秦)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錦繡出版社,1992)
(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2001)
(晉)陳壽:《新校本三國志注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0 )
(南朝)范曄:《後漢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4)
(梁)蕭子顯:《南齊書》(臺北:臺灣商務,1981)
(唐)李延壽撰,楊家駱編:《南史》(臺北:鼎文書局,2001)
(唐)房學齡等:〈陶璜傳〉,《晉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4)
(唐)魏徵:《隋書》(臺北:中華書局,1965)
(宋)李心傳撰:《建炎以來繫年要錄》(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宋)脫脫等:《宋史》(臺北:鼎文書局,2001)
(宋)劉昫:《舊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宋)歐陽修:《新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宋)鄭樵:《通志》(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臺北:鼎文書局,2001)
(清)鄂輝等:《欽定平苗紀略》(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八)醫古籍 (依年代先後)
(漢)張機:《傷寒論》,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986-98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徐彬註:《金匱要略論註》,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734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
(東晉)葛洪:《抱朴子》(臺北:商務印書館,2002)
─《肘後備急方》,收錄《文淵閣四庫全書》734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
─原著,王明校釋:《抱补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
(南朝梁)陶弘景:《名醫別錄》(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初版)
(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734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
─ 南京中醫學院古醫史文獻教研室校注:《諸病源候論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 )
─《諸病源候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
(唐)王冰訂補,近人楊維傑校釋:《黃帝內經》(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84)
(唐)王燾:《外臺秘要方》(臺北:商務印書館,1982,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高文柱校釋:《外臺秘要方校注》(臺北:學苑出版社,2011)
(唐)孫思邈:《千金翼方》(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
─:《華陀神方》(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1997)
─:《備急千金要方》(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備急千金要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
─:《備急千金要方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
(北宋)趙佶:《聖濟總錄》,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739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
(宋)王懷隱等編:《太平聖惠方》(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0)
(宋)周去非撰,楊武泉校注:《嶺外代答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1999 )
(宋)許洪:《增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宋)陳承、裴宗元、陳師文等編:《太平和劑局方》,收錄於入伊廣謙編:《中醫方劑名著集成》(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臺北:中華書局,1997)
(宋)蘇軾、沈括:《蘇沈良方》,《叢書集成新編》4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蘇頌:《本草圖經》(安徽:安徽科技出版社,1994)
(元)丹波元堅:《藥治通義輯要》(四川成都存古書局校刊本)
(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臺北:商務印書館,1973)
(元)釋繼洪:《嶺南衛生方》(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3)
(明) 張介賓:《景岳全書》(臺北:商務,1985)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臺北:文光圖書有限公司,1982)
─:《本草綱目》(臺北:宏業,1985)
─:《本草綱目》,收入柳長華編《李時珍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
─,甘偉松增訂,《新校增訂本草綱目》(臺北:宏業書局,1992)
(明)李梴:《醫學入門》(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68 )
(明)劉純編:《玉機微義》(臺北:臺灣商務,1985)
(明)薛己:《良方集腋》,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1247-1249冊(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5)
(清)太醫院編:《太醫院秘藏膏藥丹丸散方劑》(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
(清)王士雄:《隨息居霍亂論》,收入《中國醫學大成三編》第3冊(長沙:岳麓書社,1994)
(清)年希堯輯,劉振遠、才惠珍點校:《集驗良方》(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1)
(清)余伯陶:《鼠疫抉微》(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清)吳瑭:《增補評註溫病條辨》,收入《中國醫學大成三編》第3冊(長沙:岳麓書社,1994)
(清)汪昂:《本草備要》(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86)
(清)林之翰纂:《瘟疫萃言》(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清)徐大椿:《徐靈胎醫書全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清)徐大椿:《醫學源流論》,收入王雲五編:《四庫全書珍本》137冊﹝臺北 : 商務印書館印行,1978)
(清)張志聰:《黃帝內經素問集注》,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979-98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陳夢雷集成;楊家駱類編主編:《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9)
(清)陳蓮舫著:《女科秘訣大全》,收入上海中醫學院中醫文獻研究所編:〈內容提要〉,《歷代中醫珍本集成》(三十一)(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1990)據1928年廣益書局石印本校正影刊
(清)程林輯佚:《聖濟總錄纂要》(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中國醫學大成)
(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北京:中國中藥出版社,1999)
(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收入曹炳章原編:《中國醫學大成續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清)顧觀光輯:《神農本草經》(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
上海中醫學院中醫文獻研究所編:《歷代中醫珍本集成》(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1990,據1928年廣益書局石印本校正影刊)
山東中醫學院:《黃帝內經素問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
伊廣謙、李占永編:《明清十八家名醫醫案》(北京:中國醫藥出版社,1996)
郭靄春編譯:《黃帝內經素問校注語譯》(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
陳太義、莊宏達編:《黃帝內經素問新解》上冊(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1995)
彭懷仁主編:《方劑大辭典》第9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楊維傑校釋:《黃帝內經》(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84)
薛清錄編:《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1)

二、 期刊論文
1. 中文
郭謙亨:〈溫病發展史略〉,《中華醫史雜誌》2期(1995)
丘其謙:〈布農族卡社群的巫術〉,《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7期(1964年3月)
─:〈布農族郡社群的巫術〉,《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6期(1968年9月)
吳燕和:〈排灣族東排灣群的巫醫與巫術〉,《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0期(1965年)
王振忠:〈徽州「五帝」通(顯)與明清以還福州的「五帝」信仰〉,《徽州社會科學》1-2期(1995)
─:〈歷史自然災害與民間信仰:以近600年來福州瘟神「五帝」信仰為例〉,《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期(1996年2月)
范燕秋:〈醫學與殖民擴張─以日治時期臺灣瘧疾研究為例〉,《新史學》7卷3期(1996年9月)new window
劉翠溶、劉士永:〈臺灣歷史上的疾病與死亡〉,《臺灣史研究》4卷2期(1999年6月)馬強:〈唐宋西南、嶺南病地理與知識階層的認識應對〉《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2卷3輯(2007年7月)new window
李知灝:〈「被嫁接」的臺灣古典詩壇─《中華民國文藝史》中官方古典詩史觀的建構〉,《臺灣文學研究學報》5期(2007年10月)new window
《臺灣文學學報》4期(臺北: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03年8月)
《臺灣文學學報》4期(臺北: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03年8月)
萬紅嬌、黃惠勇、朱文峰:〈傳染病中醫病名診斷規範探討〉,《江西中醫學院學報》10卷4期(1998年10月)
吳毓琪、施懿琳:〈康熙年間「臺灣八景詩」首創之作的空間感探討〉,《國文學報》5期(2006年12月)new window
參何勳晉:〈論清人對玉山的認知〉,《漢學研究》22 卷1 期(2004 年6 月)
Edward Soja ,殷寶寧等譯:〈後現代地理學和歷史主義批判〉,《臺灣社會季刊》期(1995年6月)new window
Felipe Fernandez-Armesto,韓良憶譯:〈吃的意義:食物是儀式和魔法〉,《當代》220期(2005年12月)
王子今:〈漢晉時代的「瘴氣之害」〉,《中國歷史地理論叢》3期(2006 )
王文景:〈明代的儒醫〉,《通識教育年刊》4期(2002年11月)
王儀君:〈空間、旅行與文化異質─論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戲劇《海之旅》及《英格爾三兄弟之旅》〉,《中外文學》31卷4期(2002年9月)new window
史常永:〈試論傳染病學家吳又可及其戾氣說〉,《醫學史與保健組織》3期(1957)
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68卷(2010年6月)
左鵬:〈宋元時期的瘴疾與文化變遷〉,《中國社會科學》4期(2004)
─:〈漢唐時期的瘴與瘴意象〉,《唐研究》第8 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
甘為霖(Compbel,W.):〈福爾摩沙的「野蠻人」〉,《海洋大道:地理學評論》新叢刊1卷(1874)
李尚仁:〈健康的道德經濟─德貞論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和衛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6本,第3份(2005年9月)new window
李建民:〈祟病與「場所」:傳統醫學對祟病的一種解釋〉,《漢學研究》12卷1期(1994年)new window
李騰嶽:〈臺灣本島人死亡率及ビ死亡死亡原因ノ統計的觀察〉,《臺灣醫學會雜誌》37期(1938)
─:〈臺灣瘧疾防治簡史〉,《臺灣醫學會雜誌》52卷11期(1954年11月)
林富士:〈試探睡虎地秦簡中的「癘」與「定殺」〉,《史原》15期(1986年4月)new window
─:〈試釋漢代的巫術醫療法及其觀念基礎〉,《史原》16期(1987)
─:〈中國六朝時期的巫覡與醫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卷1期(1999年3月)
─:〈檳榔入華考〉,《歷史月刊》18卷6期(2003年7月)
─:〈清代臺灣的巫覡與巫俗—以《臺灣文獻叢刊》為主要材料的初步探討〉,《新史學》16卷3期(2005年9月)
─:〈醫者或病人─童乩在台灣社會中的角色與形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6本3份(2005年9月)
金鑠:〈清代臺灣文官制度之研究〉,《成功大學歷史學報》4期(1977)new window
胡成:〈「不衛生」的華人形象:中外間的不同講述─以上海公共衛生為中心的觀察(1860-191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6期(2007年6月)new window
范家偉:〈六朝時期人口遷移與嶺南地區瘴氣病〉,《漢學研究》16卷1期(1998年6月)new window
─:〈東晉至宋代腳氣病之探討〉,《新史學》6卷1期(1995年3月)
─:〈唐宋時代金針撥障法〉,《漢學研究》22卷2期(2004年)
─:〈從腳氣病論魏晉南北朝時期印度醫學之傳入〉《中華醫史雜誌》25卷4期(1995年)
孫隆基:〈中國人身體化的宗教觀〉,《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5期(2005年12月)new window
徐聖心:〈偶然性.再現.生命實相─蘇軾〈後赤壁賦〉釋旨〉,《中外文學》第31卷4期(2002年9月)new window
祝平一:〈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明、清的醫療市場、醫學知識與醫病關係〉,《中
張文:〈地域偏見和族群歧視: 中國古代瘴氣與瘴病的文化學解讀〉,《民族研究》3期(2005年)
張軻風:〈從「障」到「瘴」:「瘴氣」說生成的地理空間基礎〉,《中國歷史地論叢》24卷2期(2009年4月)
張隆志,〈評介鄧津華《想像臺灣:清代中國的殖民旅行書寫與圖像》〉,《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6期(2005年3月)
張蜀蕙:〈馴化與觀看─唐、宋文人南方經驗中疾病經驗與國族論述〉,《東華人文學報》7期(2005年7月)new window
梁其姿:〈中國痲瘋病概念演變的歷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70卷2期(1999年)
梁庚堯:〈南宋城市的公共衛生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卷1期(1999年)new window
梅莉、晏昌貴、龔勝生:〈明清時期中國瘴病的分佈與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4 卷2 輯(2009 年4 月)
許俊雅:〈一種逝去的文學?─臺灣古典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漢學研究》第25卷第4期(2006年11月)new window
陳室如:《〈對鏡隱喻─日治時期臺灣遊記的重層觀照〉,《臺灣文獻》58卷4期(2007年12月)new window
陳英傑:〈公義與私情─重探胡傳宦遊臺灣時的心境〉,《臺灣文學研究學報》8期(2009年4月)new window
林淑慧:〈臺灣清代末期古典散文發展與社會變遷〉,《思辯集》第7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2004年3月)
─:〈臺灣清治時期遊記的埸地記憶與文化意涵〉,《空大人文學報》13期(2004年12月)
楊政寬:《明清時期臺灣旅遊文學與文獻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
雷祥麟:〈衛生為何不是保衛生命?─民國時期的衛生、自我和疾病〉,《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4期(2004年6月)
劉士永:〈日治時期臺灣地區的疾病結構演變〉,《新史學》13卷4期(2002年12月)new window
─:〈臺灣歷史上的疾病與死亡〉,《臺灣史研究》4卷2期(1999年6月)
劉俊雄:〈重讀臺灣:以《想像臺灣的地理學》研讀計畫為例》,《人文社會科學簡訊》12卷2期(2011年3月)
蔣竹山:〈明清華南地區有關麻瘋病的民間療法〉,《大陸雜誌》90卷4期(1995年4月)
蕭璠:〈漢宋間文獻所見古代中國南方的地理環境與地方病及其影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卷1期(1993年4月)new window
戴文鋒:〈《海關醫報》與清末臺灣開港地區的疾病〉,《思與言》33卷2期(1995年6月)new window
謝明勳:〈山精考─以六朝志怪為考查〉,《大陸雜誌》卷89,4期(1994年)
簡炯仁:〈臺灣先民因應瘴癘的研究〉《高苑學報》6卷2期(1997年8月)
─:〈臺灣是瘴癘之地─一個漢人的觀點〉,《臺灣風物》46卷4期(1996年12月)
關雪玲:〈康熙朝清宮中的西洋醫事活動〉,《故宮博物院院刊》1期(2004年)
蘇芳玉:〈清季臺灣地區的疾病與治療─外國海關醫員的觀點〉,《中央大學人文學報》 40期(2009年10月)new window
龔勝生:〈2000 年來中國瘴病分佈變遷的初步研究〉,《地理學報》4 期(1993年)
─:〈中國先秦兩漢時期瘧疾地理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學報》4期(自然科學版)(1996 )

2.外文
Alexander Jamiesson,Dr.Alexander Jamieson’s Report on the Health of Shanghai for the half year ended 30th September 1873,Med.Rep.6(1784):54-69
Angela Ki Che Leung (梁其姿),“Medical Learning from the Song to the Ming,”in Richard von Glahn and Paul J. Smith,eds,The Song-Yuan-Mi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p.374-398.
Daniel L. Overmyer:Convergence:Chinese Gods and Christain Saints,Ching Feng
Henry,Dr.A HENRY,Dr.A HENRY’S Repoert on the health of Ichang for the Half-yaer ended 30th September 1882.Med.rep.24(1883)7-11
James Henderson,Shanghai Hygiene or hints for Preservation of Health of Amoy for the half year ended 30th September 1871
Shang-Jen Li(李尚仁):Eating Well in China:British Medical Men on Diet and Personal Hygiene at Nineteeth-Century Chinese Treaty Ports,History of Hygiene Conferences,Taipei: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Academia Sinica,November 22-24,2004.
梁永宣、真柳誠:〈岡田篁所と清末の日中医交流史料〉,《日本医史学雑誌》51卷1號(2005年3月)
三、 學位論文
1.中文
王幸華:《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之醫病書寫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new window
王靜禪:《日治時期疾病書寫研究:以短篇小說為主要分析範疇(1920-1945)》(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天津:南開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吳佩蓉:《湯液的年代:《傷寒論》的湯劑與身體觀》(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吳健昇:《日治以前臺灣後山經營的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9)
吳毓琪:《康熙時期臺灣宦遊詩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new window
宋光宇:《日據時期臺灣人對日本文化之迎拒:殖民性、現代化與文化認同》(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宋南萱:《「臺灣八景」從清代到日據時期的轉變》(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巫毓荃:《「病態」的民族:日治晚期臺灣的民族性精神疾病史》(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2004)
李明珍:《曹又方《淡定‧積極‧重生》疾病書寫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6)
李欣倫:《戰後臺灣疾病書寫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new window
林子新:《檳榔島:敘事、品味與儀式性的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2006)
林秀蓉:《日治時期臺灣醫事作家及其作品研究—以蔣渭水、賴和、吳新榮、王昶雄、詹冰為主》(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new window
林佩珊:《詩體與病體:台灣現代詩疾病書寫研究(1990~) (臺中: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0年6月)
林孟輝:《清代臺灣學校教育與儒學教化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
林玲燕:《從書寫治療看鍾理和生命情結的反思與超越》(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林淑慧:《臺灣清治時期散文發展與文化變遷》(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new window
林麗鳳:《詩說噶瑪蘭,說噶瑪蘭詩─清代宜蘭地區古典詩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洪玉梅:《鍾理和疾病文學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范燕秋:《日本帝國發展下殖民地臺灣的人種衛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new window
─:《日據前期臺灣之公共衛生─以防疫為中心之研究(1895─1920)》(臺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唐毓麗:《罪與罰:臺灣戰後小說中的疾病書寫》(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new window
孫偉恩:《日治前期臺灣主要防疫策略之統治意涵》(臺南:國立臺南大學灣文化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2010)
徐媛綺:《臺灣當代醫療散文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涂豐恩:《從徽州醫案看明清的醫病關係》(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2008)
張雅惠:《日治時期的醫師與臺灣醫學人文─以蔣渭水、賴和、吳新榮為例》(臺北:臺北醫學院醫學人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許玉青:《清代臺灣古典詩之地理書寫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許宏彬:《臺灣的阿片想像:從舊慣的阿片君子,到更生院的矯正樣本》(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2001)
許惠玟:《道咸同時期(1821~1874)臺灣本土文人詩作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郭侑欣:《憂鬱的亞熱帶:郁永河《裨海紀遊》中的臺灣圖像及其衍異》(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郭賀翔:《隋唐醫籍中關於毒的新認識─以三大醫籍為中心的探討》,(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陳志昌:《台灣民間食禁文化之研究 —以「食物相剋中毒圖解」為討論中心》(臺南:國立臺南大學灣文化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2007)
陳桂香:《文化範疇裡的病痛與醫療—以馬祖南竿地區為例》(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論文)
陳雅欣:《唐詩中的嶺南書寫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陳筱涵:《醫生作家侯文詠長篇小說《白色巨塔》創作基本要素研究》(臺中: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08)
黃文弘:《政經框架、典範碰撞與知識位移—臺灣醫學典範轉折的系譜溯源》(臺北: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楊淑惠:《臺灣古典詩中的玉山書寫》(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楊翎:《傳統中醫體系和用藥分類觀念的理論與結構「一項人類學的探討」》(臺北: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葉連鵬:《澎湖文學發展之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雅筑:《醫學教育與殖民社會:由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的出現談起》(臺北: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劉麗卿:《清代臺灣八景與八景詩》(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
蔣竹山:《清代人參的歷史:一個商品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new window
蔣淑如:《清代臺灣的檳榔文化》(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1)
鄭美惠:《臺灣原/漢族群接觸與衝突下的傳說研究─以漢人文本為主》(新竹:國 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new window
鄭淑芹:《日治時代嘉義地區西式醫療的發展─以嘉義醫院為主(1895年至1920年)》(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2002)
魯珊:《清代西南地區瘴氣問題研究──以雲、貴為中心》(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8)
賴貞羽:《李逢時及其詩歌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戴文鋒:《清代臺灣的社會救濟事業》(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藍偵瑜:《清代來臺文人之臺灣特殊性書寫研究》(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2.英文
Chang Che-chia,“The Therapeutic Tug of War.The Imperial Physician-pateint Relationship in the Era of Empress Dowager Cixi(1874~1928),”(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1998)
Teng, Emma Jinhua(鄧津華), Travel Writing and Colonial Colllecting Chinese Travel Accounts Of Taiwan From the Seventeenth Through Nieteenth Centries, a thesis presn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East Asia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 of Harvard University for the d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1997.

四、 報紙
曾持衡:〈埔社消息〉,《臺灣教會公報》(1903年8月)
白棟樑:〈殺人有執照、殘忍食人肉〉《聯合報》第39版(1999年3月4日)
天津古籍出版社整理:《直報》(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五、網路資料、電子資源
http://taipei.tzuchi.org.tw/monthly/470/470c9-1.htm
中央研究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http://db1x.sinica.edu.tw/cgi-bin/sinocal/luso.utf8.cgi.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http://www.ihp.sinica.edu.tw/~medicine/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http://hanji.sinica.edu.tw/
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臺灣文獻資訊網」http://www.ntl.edu.tw/08-taiwan-05.asp
中華醫藥網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www.zyy123.com/zcy/cyz/2007-05-19/1796.html&ei=sk_QSeWWJsadkAXvqZnoCQ&sa=X&oi=translate&resnum=4&ct=result&prev=/search%3Fq%3D%25E7%2594%25AF%25E7%25A5%259E%25E4%25B8%25B8%26hl%3Dzh-TW%26sa%3DG\
互動百科http://www.hudong.com/wiki/%E5%B8%AD%E6%97%B6%E7%86%99
生技、醫化及中草藥檢索系統 http://biotech.tipo.gov.tw/BerlMed/patent/displayDrugResearch.do?primaryKey=1
行政院文化建設國家文化料庫http://nrch.cca.gov.tw/ccahome/photo/photo_meta.jsp?xml_id=0002276425&collectionname=%E5%AE%9C%E8%98%AD%E7%B8%A3%E5%8F%B2%E5%8D%9A%E9%A4%A8
洪淑芬:〈徒步瘴癘大地,長眠珍愛之島——願為臺灣人奉獻生命的馬偕〉來源:http://taipei.tzuchi.org.tw/monthly/470/470c9-1.htm 2010年3月15日
高雄市教育網路:高雄采風錄「鼓山區」,http://www.kh.edu.tw/cities/takauo/kushan
常見植物http://www.cyps.hlc.edu.tw/flower-web/flowers/%E4%B8%83%E9%87%8C%E9%A6%99.htm
產業志http://subtpg.tpg.gov.tw/web-life/taiwan/9810/9810-11.html
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http://www2.nmtl.gov.tw/twp。
新竹縣關西鎮農會 http://kusi.myweb.hinet.net/page04.html ,2011
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2006/09/17,available)
臺灣古典文學研究工作室,http://myweb.ncku.edu.tw。
臺灣圖文網──全臺詩電子文庫,http://www.wordpedia.com/twporm。
遠流出版社 「旅人創遊館」:http://www.ylib.com/travel/index.htm(2006/10/30,available)
賴永祥長老師史料庫http://www.laijohn.com/articles/Ng,CHeng/TOKHKP.htm#_ftn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