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莫言的家族小說研究
作者:莊燕玉
作者(外文):Yen-Yu Chuang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龔顯宗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寓言倫理敘事英雄家族小說莫言allegoryethical narrativeherothe family novelMo Ya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1
中文摘要
家族做為文化載體,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愈見豐繁,它以一種存在的姿態親眼凝視人類經驗中一切興衰變遷,因此,它是認識人類歷史進程的珍貴標本,也是人類藉此認識自己的一個重要依據。因而,家族小說歷來是中外文學表現複雜的社會和人文世界極靈活而豐富的敍事體裁。
本論文以莫言的《紅高粱家族》、《食草家族》、《豐乳肥臀》、《生死疲勞》等四部家族小說為研究範圍。首先梳理莫言家族小說的生存倫理,剖析莫言家族小說中的英雄形象,以及「種的退化」問題。其次,在莫言的家族小說中,對於以情欲的張揚做為「原始生命力」展現的部分已為評論界所共同認知,本單元則以道德的懸置和對傳統的復歸兩方面來探討莫言家族小說中的愛情倫理。再次,莫言的家族小說中,對飢餓與暴力的書寫一向不遺餘力,在分析莫言對身體的頌揚、對大地及下半身的偏愛後,探討莫言的家族小說在身體的狂歡之後,所呈現出來的意義。最後,要探討的是莫言家族小說的敘事技巧及寓意,在莫言有意安排之下,他的家族小說猶如日月高懸在天,言說著父系與母系兩個家族體系中的生存命脈,在戰爭、愛欲、飢餓與暴力交織下的群體社會裏,張揚出莫言對民族、家國之間隱而不宣的微言大義。
Abstract
The family can be viewed as a reflector of culture, which becomes increasingly rich and varied as time goes by. It is like a person who undergoes all the vicissitudes of human beings'' experiences, so it is not only a valuable specimen for us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urse of human history but also an important basis for us to know ourselves. For this reason, the family novels have always been a extremely flexible and rich narrative genre, which represent complex social performance and the culture world in both eastern and western literature.
This thesis is focused on Mo Yan''s four novels related to the family. They were "Red Sorghum Family", " herbivorous Family", " Big Breasts & Wide Hips", and "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For one thing, we deconstructed the survival ethics masked in these novels, analyzed the heroic image described in these novels, and discussed the issue of "degradation of species ". In what follows, we explored the underlying love ethic in these novels from the two perspectives: the suspension of moral and the reversion of tradition. Previ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in Mo Yan''s family novels, making the flesh public is used as a method of unfolding primitive vitality. Third, we delved into the connotation after the pleasure of making love (body of pleasure) through an analysis of Mo Yan''s praising body and preference over the land and lower body. Mo Yan''s family novels are also filled with the plots about hunger and violence. Finally, we attempted to investigate the narrative skills and moral of Mo Yan''s family novels. With the fact that Mo Yan elaborated the plots, his works about the family are one of the most brilliant novels. These novels describe the lifeblood of both paternal and maternal family system; they also revealed the implications about Mo Yan''s viewpoin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 and country in the society intertwined with war, hunger, and violence.
參考書目
莫言的著作
主要引用書目 莫言文集(共十二冊)
《紅高梁家族》,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
《十三步》,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
《白棉花》,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
《透明的紅蘿蔔》,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
《酒國》,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
《紅樹林》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
《白狗鞦韆架》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
《豐乳肥臀》,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
《檀香刑》,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
《天堂蒜堂之歌》,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
《食草家族》,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
《小說的氣味》,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
莫言:《食草家族》,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莫言:《生死疲勞》,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
莫言:《對話新編》,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
莫言:《散文新編》,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
莫言:《講演新編》,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

研究專著
張志忠:《莫言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年。
賀立華、楊守森等著:《怪才莫言》,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2年。
賀立華、楊守森等著:《莫言研究資料》,山東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
鍾怡雯:《莫言小說:歷史的重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楊揚編:《莫言研究資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孔範今、施戰軍、路曉冰主編《莫言研究資料》,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
朱賓忠:《跨越時空的對話――福克納與莫言比較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
謝靜國:《論莫言小說(1983~1999)的幾個母題和敘述意識》,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年。
葉開:《莫言評傳》,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08年。
張靈:《敘述的源泉――莫言小說與民間文化中的生命主體精神》,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12月。



西方譯著
(英)康拉德(Joseph Conrad)原著,王潤華譯:《黑暗的心》,臺北:志文出版社,1977年12月。
(德)亞斯培(Karl Jaspers)著、葉頌姿譯:《悲劇之超越》,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3年。
(哥)馬奎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著,楊耐冬譯:《百年孤寂》,臺北:志文出版社,1985年。
(美)利昂.塞米利安(Leon Seamilian)著,宋協立譯:《現代小說美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臺北:桂冠圖書出版社,1991年5月。
(英)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91年。
(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著,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臺北:久大文化,1991年。
(美)艾布拉姆斯 (Abrams, M. H.)著,酈稚牛等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英)伊恩.P.瓦特(Watt Ian)著,高原、董紅鈞譯:《小說的興起-笛福、理查遜、菲爾丁研究》,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希)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著,姚一葦譯註:《詩學箋註》,臺北:中華書局,1992年。new window
(德)伽達默(Hans-Georg, Gadamer)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
(德)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著,劉繼譯:《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
(日)上野千鶴子著,劉靜貞、洪金珠譯:《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之女性主義》,臺北:時報文化,1997年。
(俄)巴赫金(Bakhtin)著、白春仁、曉河譯:《巴赫金全集》全六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法)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 監獄的誕生》,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
(英)布萊恩.特納(Turner, Bryan S.)著,馬海良、趙國新譯:《身體與社會》,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0年。
(美)理查德.沃林(Wolin, Richard)著,張國清譯:《文化批評的觀念:法蘭克福學派.存在主義和後結構主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美)約翰.奧尼爾(John O''Neill)著,張旭春譯:《身體形態 ——現代社會的五種身體 》,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0年。
(日)近藤直子著,廖金球譯:《有狼的風景:讀八十年代中國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捷)伊凡‧克里瑪著,景黎明、景凱旋譯:《布拉格精神》,臺北:時報文化,2003年。
(美)馬莉蓮.亞隆(Yalom M.)著,何穎怡譯:《乳房的歷史》頁7,北京:華齡出版社,2003年。
(捷)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尉遲秀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臺北:皇冠出版社,2004年7月。
(德)約恩.呂森著(Jörn Rüsen),綦甲福、來炯譯:《歷史思考的新途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美)曼素恩(Susan Mann)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臺北:遠足文化事業,2005年。
(美)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原著,李文俊譯:《喧嘩與騷動》,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
(德)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著,黃通、薛民譯:《愛欲與文明 : 對佛洛伊德的哲學探討》,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

(德)本雅明(Benjamin,W)著、李茂增譯:《寫作與救贖:本雅明文選》,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9年。
(美)科塔克 (Kottak, Conrad Phillip)著,徐雨村譯:《文化人類學》,台北市: 麥格羅希爾,2009年。
(德)加布麗埃.施瓦布(Gabriele Schwab)著、陶家俊譯:《文學、權力與主體》,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專書
王一川:《中國現代體驗的發生》,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王岳川:《中國鏡像:九十年代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
———《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臺北:時報出版社,1986年。
——— 《眾聲喧嘩》,臺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
——— 《閱讀當代小說》,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 《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 《想像中國的方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 《現代中國小說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王曉明主編:《二十世紀文學史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
———主編:《在新意識型態的籠罩下――90年代文化和文學分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王政、杜芳琴主編:《社會性別研究選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王宏圖:《都市敘事與欲望書寫》,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王鐵仙等:《新時期文學二十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朱德發等著:《20世紀中國文學理性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朱年、朱迅芳編著:《酒與文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林丹婭:《當代中國女性文學史論》,厦門:厦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
汪暉:《死火重溫》,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莫言、王堯:《莫言王堯對話錄》,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汪民安:《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年。
——— 《尼采與身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洪治綱:《守望先峰――兼論中國當代先峰文學的發展》,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周志雄:《中國當代小說情愛敘事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吳義勤主編,房偉、胡健玲編選:《中國新時期小說研究資料》(上)(中)(下),
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1年。
胡平:《敘事文學感染力研究》(理論卷),河北: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
胡經之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第二版,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年。
李銀河主編:《婦女:最漫長的革命:當代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精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
李超杰:《理解生命:狄爾泰哲學引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4年。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
格非:《小說敘事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
唐小兵:《再解讀:中眾文藝與意識形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年。
唐金海、周兵主編:《20世紀中國文學通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3年。
秦治全:《魅力與永恆――西方文學史中典型女性形象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9月第版。
施軍:《敘事的詩意――中國現代小說與象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章啟群:《伽達默爾傳》,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程文超等:《欲望的重新敘述:20世紀中國的文學敘事和文化精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黃子平:《革命 歷史 小說》,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久大文化,1990年。
陳順馨:《中國當代文學的敘事與性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陳曉明: 《仿真的年代》,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 《表意的焦慮:歷史袪魅與當代文學變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
———《無邊的挑戰――中國先鋒文學的後現代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現代性的幻象――當代理論與文學的隱蔽轉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new window
陳思和:《中國當代文論選》,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
———:《當代小說閱讀五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中國現當代文學名篇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國球:《文學史書寫型態與文化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定家編選:《身體寫作與文化症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曹書文:《家族文化與中國現代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
———:《中國當代家族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
楊大春:《沉淪與拯救――克爾凱戈爾的精神哲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楊念群、黃興濤、毛丹主編:《新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楊莉馨:《異域性與本土化――女性主義詩學在中國的流變與影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葛紅兵、宋耕:《身體政治》,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
鄧曉芒:《文學與文化三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劉孝存、曹國瑞:《小說結構學.引言》,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new window
劉陽:《小說本體論》,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0年。
劉媛媛:《她視界 現當代中國文學女性探析》,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趙毅衡:《苦惱的敘述者-中國小說的敘述形式與中國文化》,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4年。
——— 《當說者被說的時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喬煥江:《日常的力量 後新時期文學與文化反思》,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蒼狼 李建軍 朱大可等著:《與魔鬼下棋――五作家批判書》,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4年。
解志熙:《生的執著――存在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陶東風、徐莉萍:《死亡、情愛、隱逸、思鄉――中國文學四大主題》,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3年。
曹文軒:《世紀末中國文學現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許志英、丁帆主編:《中國新時期小說主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葉舒憲:《閹割與狂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
張京媛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 《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張志忠:《迷茫的跋涉者――中國當代知識分子心態錄》,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1993:世紀末的喧嘩》,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
張志揚:《創傷記憶――中國現代哲學的門檻》,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張堯均:《隱喻的身體――梅洛―龐蒂身體現象學研究》,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6年。
黃曉華:《現代人建構的身體維度——現代文學身體意識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張閎:《感官王國――先鋒小說敘事藝術研究》,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張清華:《存在之鏡與智慧之燈――中國當代小說敘事及美學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
張子樟:《走出傷痕――大陸新時期小說探論》,臺北:東大圖書,1991年。
張旭東:《幻想的秩序 批評理論與當代中國文學話語》,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 《批評的踪迹 文化理論與文化批評 1985-2002》,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張衞中:《新時期小說的流變與中國傳統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
張文紅:《倫理敘事與敘事倫理――90年代小說的文本實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劉小楓:《拯救與逍遙――中西方詩人對世界的不同態度》,臺北:久大文化,1991年。
———《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現代性與現代中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
———《沉重的肉身》,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
蔡翔:《革命/敘述――中國社會主義文學―文化想像(1949-196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戴錦華:《鏡城地形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
——— 《隱形書寫――9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
——— 《涉渡之舟――新時期中國女性寫作與女性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戴錦華主編:《書寫文化英雄――世紀之交的文化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文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謝有順:《文學的路標:1985年後中國小說的一種讀法》,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
嚴明、樊琪合著:《中國女性文學的傳統》,臺北:洪葉文化,1999年。


博碩士論文:
張翼鵬:《莫言小說的生殖書寫》,臺北: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蔡雅文:《莫言檀香刑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林永正:《莫言小說中女性形象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梅文豪:《莫言長篇小說中之俗文學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耿惠芳:《莫言的兒童書寫》,臺北: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黃素華《人獸嘉年華——莫言的動物書寫》,臺北: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孫國華:《文革後大陸文學的新主題——以莫言、李銳、王安憶的作品為例》,臺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蔡美瑤:《莫言的饑餓書寫》,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黃文倩:《莫言〈豐乳肥臀〉研究》,玄奘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曾秀梅:《莫言生命中的焦慮》,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張愛萍:《莫言小說語言研究》,安徽大學 語言文字學 碩士論文,2007年。

期刊
王金城:〈從常態到變戀:莫言小說的性愛訴求〉,《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2月第1期。
王金勝:〈傳奇:莫言小說的敘事資源與美學特徵――以《紅高粱家族》及中短篇小說為中心〉,《唐都學刊》,2005年1月第21卷第1期。
孟 悅:〈敘事與歷史〉(上),《文藝爭鳴》,1990年第5期。
范存芳:〈論《後漢書•列女傳》——儒家正統女性觀確立以來父權社會對於女性的規訓〉,《劍南文苑》(經典教苑),2011年第7期。
郭持華:〈「歷史流傳物」的意義生成與經典化〉,《杭州師範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
吳義勤、劉進軍:〈「自由」的小說――評莫言的長篇小說《生死疲勞》〉,《山花》,2006年第5期。
毛華兵:〈「原始生命力」的悖論――莫言小說創作思想探析〉,《作家雜誌》,2010年第12期。
米丰翠:〈生殖崇拜.身體閹割.文化閹割――在身體哲學視域下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的閹割特徵〉,《黑河學刊》,2009年12月第9期。
邵燕君:〈「宏大敘事」解體後如何進行「宏大的敘事」———近年長篇創作的「史詩化」追求及其困境〉,《南方文壇》,2006年第6期。
李茂民:〈莫言小說的情愛模式及其文化內涵〉,《理論與創作》,2003年第4期。
李敬澤:〈莫言與中國精神〉,《小說評論》,2003年第1期。
——— 〈「大我」與「大聲」—―《生死疲勞》筆記之一〉,《當代文壇》,2006年第2期。
李文琴:〈淒美的圖畫 泣血的命運———論當代家族小說的悲劇審美格調〉,《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06年7月,第26卷第4期。
李運轉、朱海霞:〈新世紀小說與寓言化敘述〉,《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6年9月第3期。
李叔君:〈從習性到習俗:纏足女性的身體博弈〉,《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年第4期。
季紅真:〈神話結構的自由置換——試論莫言長篇小說的文體創新〉,《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第6期。
程光煒:〈魔幻化、本土化與民間資源——莫言與文學批評〉,《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
溫偉:〈莫言與福克納情愛小說解讀〉,《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4月第20卷第4期。
陳思和:〈「歷史—家族」民間敘事模式的創新嘗試〉,《當代作家評論》,2008年第6期。
陳峰蓉:〈談莫言小說的情愛書寫方式〉,《黔東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8月第21卷第4期。
陳嬌華:〈頹敗歷史中的家族寓言——對新歷史小說家族敘事發展概況的一個描述〉,《蘭州學刊》,2010年第2期。
張 軍:〈莫言:反諷藝術家――讀《豐乳肥臀》〉,《文藝爭鳴》,1996年第3期。
張清華:〈十年新歷史主義文學思潮回顧〉,《鐘山》,1998年第4期。
———:〈敘述的極限——論莫言〉,《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第2期。
———:〈莫言與新歷史主義文學思潮——以《紅高梁》、《豐乳肥臀》、《檀香刑》為例〉,《海南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18卷第2期。
———:〈天馬的繮繩——論新世紀以來的莫言〉,《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第6期。
———:〈「80年代文學」論略:一個文學史的考察〉,《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7月,第33卷第4期。
張學昕:〈當代小說創作的寓言詩性特徵〉,《文藝研究》,2002年第5期。
張學軍:〈從主流敘事到女性文本—―20世紀末期女性寫作的邏運演〉,《山東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

張英偉、李剛:〈莫言敘事中的文化戀母與大地寓言〉,《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
南 帆:〈文學、革命與性〉,《文藝爭鳴》,2000年第5期。
黃善明:〈一種孤獨遠行的嘗試——《酒國》之於莫言小說的創新意義〉,《當代作家評論》,2001年第5期。
曹書文:〈論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家族小說〉,《雲南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
———:〈論中國當代小說中的家族母題〉,《文藝爭鳴》,2009年第12期。
———:〈論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家族小說〉,《雲南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
———:〈當代家族小說的歷史書寫〉,《河南社會科學》,2006年5月,第14卷第3期。
———:〈論50~70年代家族敘事的隱形書寫〉,《文藝爭鳴》,2008年第4期。
———:〈當代家族小說創作的模式化傾向〉,《文藝爭鳴》,2009年第12期。
趙樹勤、張曉輝:〈《紅樓夢》與20世紀中國家族小說〉,《湘潭大學學報》,2009年11月第 33卷第6期。
顏水生、唐紅衞:〈莫言小說的歷史悲劇美學〉,《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
顏純鈞:〈幽閉而騷亂的心靈――論做為一種文學現象的莫言小說〉,《當代作家評論》,1988年第3期。
楊小濱:〈酒國:盛大的衰頹〉,《中外文學》,1994年11月。
祝亞峰:〈當代家族小說的敘事與性別〉,《東方論壇》,2008年第1期。
謝有順:〈重寫愛情的時代〉,《文藝評論》,1995年第3期。
劉志明:〈男性神話的消解和女性神話的膜拜———論莫言「家族小說」的文化轉型〉,《台州師專學報》,2000年8月,第22卷第4期。
劉 偉:〈「輪迴」敘述中的歷史「魅影」――論莫言《生死疲勞》的文本策略〉,《文藝評論》,2007年第1期。
劉傳霞:〈被圍困的男性——新時期文學中去勢男性的文化隱喻意義〉,《貴州社會科學》,2010年3月第3期。

薛文禮:〈從莫言的「家族小說」看男性神話與女性神話的文化嬗變〉,《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3月,第20卷第1期。
寧明:〈理性批判與感認同的交融――論莫言的貞潔觀〉,《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