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漢人宗教神話與儀式之哲學省察-以《易》、《老》、《莊》之「天」、「地」、「人」、「鬼」、「神」
作者:蘇何誠
作者(外文):Su Ho Chang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指導教授:鄭志明
石朝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漢人宗教神話儀式宇宙觀《易經》《老子》《莊子》Han Chinese ReligionMythRitualCosmologyI-ChingLaotzeZhuangziTianDeRenGuiShe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92
臺灣作為一個移民社會的文化傳統,其文化的形成,則可分為原民社會型態與新移入的社會型態的文化混合體。明、清之際,正是閩、粵沿海一帶,漢民族大舉移入臺灣的高峰時期,以閩南人、客家人為代表,與原有的原住民產生了文化衝突與激盪。自西元1662年,鄭成功驅除了荷蘭人在臺灣取得政權後,建立了以漢民族為主體的移民社會,這樣的社會型態一直沿續至今。在遷臺的過程中,漢民族有著各樣的衝突與挑戰,身家性命的倍遭威脅與迫害。原本漢民族的傳統宗教信仰,延續著漢民族的鬼神崇拜與祭祀活動,以及宗親族群共同營造寺廟,作為集體祭祀的神聖性場所,以凝聚社群生活的共同秩序規範的「宗教意識」,提供了先民們精神信仰與安頓。因此,臺灣漢人宗教意識是集體生活傳承創建而成的文化模式,是遷臺的閩、客族群延續原鄉累積而成的社會思想體系。
臺灣漢人宗教傳統保持著漢文化的原型,屬於一種儒釋道三教混和的神話信仰型態,自明、清之際,隨著臺灣先民的移入,由福建、廣東一帶傳入臺灣,三、四百年來,香火未斷,形成了獨特的宗教文化,其中包含了三教思想的哲學、文化、藝術等思想精隨,交融在臺灣的傳統宗教信仰之中,傳承了中國文化精神性的思想精髓,以極其精采璀璨的民族精神,轉換成民間宗教之形態。臺灣漢人宗教傳統主要以禮俗與祭典為表現方式,以「神話」與「儀式」宗教形態呈現,形成了以宗教的方式呈現的宇宙論、生命觀哲學型態。
本文主要分由兩個部分來探討,第一部份為中國古代的天地鬼神觀,主要透過神話、儀式來探討,並以《易》、《老》、《莊》之「天」、「地」、「人」、「鬼」、「神」概念為核心,洞悉中國古代的天地鬼神觀;第二部份為衍傳漢人生命信仰的臺灣漢人之天地鬼神觀,透過臺灣漢人的宗教意識與歷史源流為核心,希望透由臺灣漢人宗教神話與儀式之「天」、「地」、「人」、「鬼」、「神」哲學省察,還原出臺灣人的宗教意識與信仰情懷。
Taiwan, as an immigrant society, cultural traditions, their cultural form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original civil society into the social patterns and new patterns of cultural mixture. Ming and Qing occasion, it is Fujian, Guangdong coastal areas, massive Han Chinese into Taiwan during the peak period in the Fujianese, Hakka, represented, produced with the original Aboriginal cultural conflict and agitation. Since 1662, Zheng Chenggong get rid of the Dutch to power in Taiwan, established the Han Chinese as the main immigrant society, the social patterns remain in effect so far. In the process of moving to Taiwan, the Han Chinese has all sorts of conflicts and challenges of the times of his life was threatened and persecuted. Originally a traditional Han Chinese religion, carried on the spirit worship and Han ritual activities, and clan groups together to build the temple, as the sanctity of places of collective sacrifice in order to bring the community life of the common order of specification of the “religious consciousness” Provides spiritual beliefs and our ancestors settled. Therefore, the Taiwanese people's religious consciousness is created from the collective cultural heritage of life model is moved to Taiwan, Fujian, continuation of the original rural population off the accumulation of social and ideological system.
Taiwan'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f religion to maintain the prototype, is a form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style blend of myth beliefs, self-evident, clear the occasion, with the ancestors into Taiwan from Fujian and Guangdong provinces to Taiwan, the three Four hundred years, incense is not broken, the formation of a unique religious culture, which contains the philosophical three religions, culture, art, etc. The essence of thinking, blending into the Taiwan's traditional religious beliefs, the spiritual heritage of Chinese culture. The ideological essence, an extremely brilliant bright national spirit into a form of folk religion. Taiwan's traditional customs and religious rituals as primarily expressions to “Myth” and “Ritual” religious form presented, and formed a religious cosmology presented in a way, philosophical view of life form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ligious consciousness of Taiwanese origin and history of the core, I hope through the A Philosophic Reflection on Myth and Ritual of Han Chinese Religion in Taiwan-Focus on Concepts of "Tian", "De", "Ren", "Shen", "Gui" of I-Ching, Laotze, and Zhuangzi, restore a sense of Taiwanese religion and belief complex.
一、古籍資料
《周易》
《左傳》
《禮記》
《尚書》
《楚辭》
《山海經》
《老子》
《莊子》
《孟子》
《朱子語類卷》
《船山全集》
《繹史》
《船山全集》
《莊子集釋》

二、中文專書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83年。
方東美,《新儒家哲學十八講》,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83年。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93年。
王夫之,《船山全集》第十四冊,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
王秋桂主編,《中元》(中國節日叢書),臺北:行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年。
王曉波,《臺灣史與近代中國民族運動》,台北:帕米爾書店,1986年。new window
王曉波,《道與法:法家思想和黃老哲學解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new window
王華南,《愛說台語五千年》,臺北:高談文化公司,2007年。
史作檉,《二十一世紀宗教與文明新探》,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紀,2007年。
印順,《中國古代民族的神話與文化之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1975年。
朱任飛,《莊子神話的破譯與解析》,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朱存民,《靈感思維與原始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公司,1991年。
朱炳祥,《伏羲與中國文化》,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
牟鐘鑒、胡孚琛、王保玹合著,《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三聯書店, 1992年。
何新,《中國遠古神話與歷史新探》,黑龍江: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余敦康,《周易現代解讀》,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
吳洲,《中國宗教學概論》,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2001年。
呂宗力、欒保群,《中國民間諸神》,臺北:學生書局,1991年。
呂建福,《中國密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呂理政,《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臺北:中研院民族所,1990年。
巫凡哲,《道教諸神說》,臺北:益群書店,1991年。
李子賢,《探尋一個尚未崩潰的神話王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宗教與族群的文化觀察》,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2年。new window
李杜,《中國古代天道思想論》,臺北:藍燈文化公司,1992年。new window
李秀娥,《臺灣傳統生命禮儀》,臺北:晨星出版公司,2003年。
李甦平,《中國思維座標之迷》,北京:職工教育出版社,1989年。
李零,《式與中國古代的宇宙模式),《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李榮善,《文化學引論》,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
李豐楙等,《雞籠中元祭祭典儀式專輯》,基隆:基隆市政府,1991年。
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 1996年。
杜而未,《莊子宗教與神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杜維明,《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年。new window
屈育德,《神話新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
居閱時、高福進,《中國象徵文化圖志》,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年。
林安梧,《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臺北:幼獅出版公司,1996年。
林美容 ,《人類學與臺灣》,臺北:稻鄉出版社,1989年。new window
林美容,《祭祀圈與地方社會》,臺北:博揚文化公司,2008年。new window
林素英,《古代祭禮中之政教觀-以《禮記》成書前為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new window
林語堂,《吾國與吾民》,臺北:輔新書局,1989年。
武世珍,《神話學論綱》,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3年。
邱博舜,《空間、力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年。
金忠烈,《時空與人生》,臺北:華岡出版公司,1970年。
俞建章、葉舒憲,《符號:語言與藝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施添福,《清代在台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1987年。new window
苗啟明,《原始思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苗啟明、溫益群,《原始社會精神歷史架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修毅編著,《人的活動哲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年。
卿希秦、詹石窗主編,《道教文化新典上》,臺北:中華道統出版,1996年。
唐君毅,《中國人文與當今世界》,臺北:學生書局,1975年。
孫周興,《說不可說之神秘-海德格後期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晉郭象注、唐陸德明釋文、成玄英疏、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世界書局,2008年。
袁珂,《中國神話史》,臺北:時報文化,1991年。
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中心,《雞籠中元祭》,基隆:基隆市政府民政局,1989年。
張立文,《傳統學引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多維反思》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臺北:稻鄉出版社,1988年。new window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台北:藍燈文化出版社,1992年。
張家麟,《人神對話:臺灣宗教儀式與社會變遷》,臺北:蘭臺出版社, 2008年。new window
張珣,《文化媽祖:臺灣媽祖信仰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年。new window
張珣,《媽祖.信仰的追尋》,臺北:博揚文化公司,2008年。
陳文尚 ,《台灣傳統三合院式家屋的身體意象》,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93年。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new window
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new window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1987年。new window
陳秉璋、陳信木,《邁向現代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年。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制下的臺灣宗教政策》,臺北:自立晚報,1992年。new window
陳詠明,《儒學與中國宗教傳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new window
陳進國,《信仰、儀式與鄉土社會:風水的歷史人類學探索》上、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new window
陳鼓應,《道家易學建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new window
陳鼓應,《周易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陳鼓應,《道家易學建構》(增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new window
陸思賢,《神話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年。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徵》,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1984年。
曾春海,《易經的哲學原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new window
曾春海主編,《中國哲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
曾春海,《先秦哲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0年。
馮友蘭,《新編中國哲學史》第二冊,台北:藍燈文化出版社,1991年。
馮友蘭,《人生的哲理》,臺北:生智文化公司,1997年。new window
馮天策,《信仰導論》,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new window
黃維憲,《變遷中臺省寺廟的社會福利服務》,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年。new window
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第四冊),高雄:佛光出版社,1989。
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楊儒賓,《莊周風貌》,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91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葛魯嘉,《心理文化論要-中西心理學傳統跨文化解析》,遼寧: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董芳苑,《原始宗教》,臺北:長青文化事業,1985年。
董芳苑,《臺灣宗教大觀》,臺北:前衛出版社,2008年。
詹鄞鑫,《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編,《臺灣省通志稿》,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6年。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new window
蒙培元主編,《中國傳統哲學思維方式》,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劉小楓編著,《靈知主義及其現代性謀殺》,香港:道風書社,2001年。
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劉城淮,《中國上古神話通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劉魁立、馬昌儀、程薔編,《神話新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
劉魁立等編,《神話新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
劉還月,《臺灣人的祀神與祭禮》臺北:常民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
歐崇敬,《文化本源中的知識傳統》,臺北:傳統思潮社,1993年。
潘朝陽,《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
潘朝陽,《建築現象學導論》,季鐵男編,臺北:桂冠出版社,1992。
潘朝陽,《臺灣儒學的傳統與現在》,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08年。
鄭志明,《中國社會的神話思維》,谷風出版社,1993年。
鄭志明,《文學民俗與民俗文學》,台南,南華管理學院,1999年。
鄭志明,《臺灣神明的由來》,臺北:中華大道文化,2001年。
鄭志明,《臺灣傳統信仰的鬼神崇拜》,臺北:大元書局,2005年。
鄭志明,《臺灣全志》卷九社會志宗教與社會篇,南投:臺灣文獻館,2006年。
鄭志明,《民俗生死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鄭志明,《中國神話與儀式》,臺北:文津出版社,2009年。
鄭志明,《傳統宗教的文化詮釋-天地人鬼神五位一體》,臺北:文津出版社,2009年。new window
鄭志明,《民間信仰與儀式》,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年。
鄭開,《道家形而上學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鄭曉江主編,《中國辟邪文化大觀》,廣州:花城出版社,1994年。
盧紅等,《宗教:精神還鄉的信仰系統》,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年。
蕭兵,《中國文化的精兵-太陽英雄神話比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
蕭兵,《神話學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 年。
蕭登福,《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臺北:學生書局,1989年。
蕭登福,《道教與密宗》,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
謝宗榮,《臺灣傳統宗教藝術》,臺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
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南天書局,1992年再版。new window



三、西哲譯著
Frederick J.Streng著,金澤、何其敏譯,《人與神-宗教生活的理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Mircea Eliade,楊儒賓譯,《字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
Mircea Eliade,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1年。
卡西勒(Ernst Cassirer),甘陽譯,《人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1997年。
卡西爾(Ernst Cassirer),劉述先譯,《論人—人類文化哲學導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卡西爾(Ernst Cassirer),黃龍保、周振選譯,《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年。
尼古拉斯‧布寧 (Nicholas Bunnin)、余紀元編著,《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尼采(Nietzsche),陳芳郁譯,《道德系譜學》,臺北:水牛出版社,1975年。
尼采(Nietzsche),周國平譯,《悲劇的誕生》,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
杜維明,段德智譯,《論儒學的宗教性-對中庸的現代詮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
石朝穎,《宗教與人生哲學的詮釋問題》,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出版社,2010年。
伍至學,《人性與符號形式-卡西勒〈人論〉解讀》,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列維‧布留爾(Levy Bruhl),丁由譯,《原始思維》,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高覺敷譯,《精神分析引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
帕瑪(Richard E. Palmer),嚴平譯,《詮釋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
威廉‧布瑞奇(William Bridges),袁容等譯,《轉變,需要一場儀式》,臺北:早安財經出版社,2006年。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王慶節、陳嘉映譯,《存有與時間》,臺北:桂冠出版社,1990年。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孫周興選編,《海德格選集(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
索緒爾(Saussure),高明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
馬克斯‧謝勒(Max Scheler),《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
陳榮華,《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臺北:明文書局,1998年。
勞思光,《存在主義哲學新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
彭兆榮,《人類學儀式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阿蘭‧鄧迪斯(Alan Dundes)編,朝戈金等譯,《西方神話學論文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
鄔昆如主編,《哲學入門》,臺北:五南出版公司,2003年。
榮格(Carl Gustav Jung),逢川、蘇克譯,《心理學與文學-集體無意識的原型》,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
鍾年,《文化之道-人類學啟示錄》,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薩依德(Edward W. Said),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Orientalism),台北,立緒出版社譯,1971年。
讓-皮埃爾‧韋爾南(Jean-Pierre Vernant),余中先譯,《神話與政治之間》,2001年。

四、日文譯作
中元村,林太、馬小鶴譯,《東方民族的思維方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鈴木清一郎著,高賢治、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書局,1994年。new window
增田福太郎,黃有興中譯,《臺灣宗教信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5年。
臺灣總督府編著,《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臺北:捷幼出版社,1993年重印。

五、博士論文
江志宏,《臺灣傳統常民社會的明幽二元思維─從中元普度談起》博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2003年。new window
李崇信,《臺灣社會宗教現象的哲學省思-宗教信仰之法律規範的可能性探討》博士論文,臺北: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2003年。new window
林本炫,《當代臺灣民眾宗教信仰變遷的分析》博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1998年。new window
莊芳榮,《臺灣地區寺廟發展之研究》博士論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7年。new window
劉易齋(原名:劉廣華),《宗教社會化與國家發展之研究─從社會化觀點探討宗教與國家之關係》博士論文,臺北:臺灣師範大學,1998年。new window
潘朝陽,《臺灣傳統漢文化區域構成及其空間性—以貓裏地區為例的文化歷史地理詮釋》博士論文,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1994年。new window
蔡維民,《批判理論與臺灣民間信仰研究:從社會及文化觀點批判》博士論文,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1996年。new window

六、期刊論文
人可野,〈試論楚文化的酒神精神-對古代長江文化精神的初步探討〉,《宜賓師專學報》,1994年第3期。
于乃昌,〈關於神話的哲學研究〉,劉魁立等編,《神話新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
王世慶,〈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歷史〉,《臺灣文獻》卷22期3,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72年。new window
王慶節,〈也談海德格『Ereignis』的中文翻譯與理解〉,《解釋學、海德格與儒道今釋》,2004年。
李亦園,〈宇宙觀與宗教文化〉,《社會變遷中的幼兒教育》,臺北:泰豐文化基金會,1987年。
李亦園,〈和諧與均衡-民間信仰中的宇宙詮釋與心靈慰藉模式〉,《現代人心靈的真空及其補償》,臺北:宇宙光出版社,1987年。
李添春,〈臺北地區之開拓與寺廟〉,《臺北文獻》第一期,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62年。
李零,〈式與中國古代的宇宙模式〉,《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李豐懋,〈鎮瀾宮建醮科儀之探討〉,《民俗曲藝》,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58 期,1989 年。
李獻章,〈笨港聚落的成立及其媽祖祠祀的發展與信仰實態(上)〉,《大陸雜誌》357期,1967年。
李獻章,〈笨港聚落的成立及其媽祖祠祀的發展與信仰實態(中)〉,《大陸雜誌》358期,臺北:大陸雜誌社,1967年。
李獻章,〈笨港聚落的成立及其媽祖祠祀的發展與信仰實態(下)〉,《大陸雜誌》359期,1967年。
杜正勝,〈內外與八方-中國傳統居室的倫理觀與宇宙觀〉,《空間、力與社會》,1995年。new window
屈育德,〈神話創造的思維活動〉,劉魁立等編,《神話新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張炎憲編,《第三屆中國海洋發展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8年。new window
林富士,〈略論臺灣漢人社群的厲鬼信仰—以臺北縣境內的「有應公」信仰為主的初步探討〉,收入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6年。
吳槐,〈河洛語叢談〉,《臺北文物》7卷4期,臺北:臺北文物雜誌社,1954年。
陳鼓應,〈論道與物關係問題:中國哲學史上的一條主線〉,《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2期,2005年5月。new window
陳鼓應,〈三玄四典的學脈關繫—論三玄思想的內在聯繫之一〉,收入《道家易學建構》(增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new window
陶思炎,〈中國宇宙神話略論〉,《東方文化》第1集,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87年。
黃光國,〈從科學哲學的演變論社會心理學本土化的方法論問題〉,「社會科學的應用與中國現代化研討會」論文,花蓮:東華大學,1997年。
黃有興,〈澎湖的法師與乩童〉,《臺灣文獻》38卷3期,1987年。new window
潘英海、陳永芳於1997年發表〈五行與中國人的心理療法:以萬國道德會的性理療法為例〉,楊國樞主編,《文化、心病及治療》,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new window
潘朝陽,〈「中心-四方」空間形式及其宇宙論形式〉,《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5年。
鄭志明,〈康有為的宗教觀〉,收於《第二屆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6年。new window
鄭志明,〈《搜神記》的生命觀〉,《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鄭志明,〈民間信仰「合緣共振」與「含混多義」的思維模式〉,台北:華梵大學第五次儒佛會通研討會,2001年。new window
鄭志明,〈宗教的生命教育形態〉,《文明探索》第61卷,臺北:光敏書局,2010年。
蕭兵,〈神話是人類與自然鬥爭的原始性幻想故事〉,《民間文學論壇》(北京),1985年第2期。
蕭兵,〈中國神話裏的世界中心觀-兼論周人「世界中心」之轉移),《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6年。
瞿海源、姚麗香,〈臺灣地區宗教變遷之探討〉,瞿海源、章英華編,《臺灣社會文化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6年。new window
羅正心,〈身體力行:形、氣、神的互動與文化創造〉,《氣的文化研究:文化、氣與傳統醫學》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年10月。

七、西文部份
Gadamer, Truth and method, London: Sheed & World, 1975.
Hans Jonas, The Gnostic Religion: The Message of the Alien God & the Beginnings of Christianity, 3rd edn. Boston: Beacon, 1963.
Huston Smith . The world’s religions : our great wisdom traditions Harper San Francisco, 1958.
Huston Smith, The World’s Religion,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 Inc. U.S.A., 1995.
Ken Wilber, The Marriage Of Sense And Soul, U.S.A.: Witherspoon Associates, INC, 1999.
Mary Pat Fisher, Relig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almam & kingLtd, U.S.A., 1999.
Mircea Eliade, 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The Nature of Religion. Trans. Willard R. Trask. New York: Harper Torchbooks, 1961.
No Boundary:Eastern And Western Approaches To Personal Growth,Boston, U.S.A. Shambhala Publications, Ind, 199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