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鹿港老鎮再生的文化產業建構
作者:湯國榮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地理學系
指導教授:莊翰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文化產業文化觀光文化襲產城鎮再生cultural industrycultural tourismcultural heritagetown regener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62
文化產業是促進城鎮競爭力的重要策略。本文即從歷史地理學的面向,以文化產業的觀點,探討曾經為全臺第二大城鎮的鹿港,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特質,並在全球化的思維下,建構出地方文化產業的類型、內容及發展策略。本文分析出鹿港由繁榮而衰落的過程及因此保留豐富的文化資產,經由政府文化政策的推動、文化襲產的保存,以及地方發展協會、文史工作者、企業團體、網路媒體等不同行動者等的傳承推動,從而形塑出蘊含在地性、獨特性、魅力性、個性化及不可替代性的地方文化產業,使得老鎮文化觀光蓬勃發展,朝向再生。研究也發現老鎮發展過程中空間形式與結構的改變影響到文化產業的類型與空間區位分佈,都市計畫之實質空間發展計畫又因文化產業的發展而配合檢討規劃內容,三者相輔相成。老鎮文化產業的發展也面臨工藝傳承的人才斷層、國府對工藝傳承未若以往重視、從業者缺乏向心力、文創產品缺乏特色與銷售管道、相關單位團體不合、文創產業法令不健全等的困境。因此未來應加速鹿港老街等建築襲產保存、異業間相互合作、創作過程與產銷一體,國府也應增修訂健全的文化產業獎勵、補助與租稅優惠法令、建立完整的文化產業鏈,並以積極的行動扶植民間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拓展市場,使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朝向文化產業的全球在地化,同時結合文化社會企業行動的落實,以及運用戶外文化產業博物館的理念加以行銷與經營管理,讓文化產業發展的動能生生不息,是鹿港老鎮以文化產業為基石朝向永續發展的必然走向。
The cultural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to promot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town. This paper discusses from the aspect for historical geography to explore Lukang that was once the second largest town in Taiwa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al industries, qualities and in the globalized thinking to construct the type, content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local cultural industries. The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process from prosperity to decline which the town preserved its rich cultural assets through the promotion of government cultural policies,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promotion by different activists like loc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s,
cultural workers, enterprise groups, Internet Media thereby forming local, unique, charming, characteristic and irreplaceable local cultural industries. Thus, they make
cultural tourism into flourish and toward regeneration for the old town.
The research also found the process of old town development which spatial form and structure change affect the types of culture industry, the distributions of spatial location and the essential spatial development of urban plan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with the contents of the review plan got into the three complement.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for old town is also facing the dilemma of the loss of artisan skills among younger generations, the less attention for craft heritage
from government nowadays, the lack of sense of belonging among practitioners, the lack of features and sale channel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the disagreement of related units or groups and defective laws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etc. Therefore, they should be accelerated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in Lukang old streets, mutual coope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industries,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and presume in the future. Beside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hould revise additional and well cultural industry awards, grants, tax incentive laws and complete cultural industry chain to help
folk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with positive actions and expand the market. To foster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dustrial culture toward the cultural industry lobalization and combine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ltural and social corporate actions, as well as the concept of outdoor museum of cultural industries to promotion and management. Thus, to
regenerate the kinetic energy of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endlessly is an inevitable trend towar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cultural industry as the cornerstone for Lukang old town.
中文部分
土屋成雄(1985)臺灣事情一斑,臺北,成文出版社。
方豪(1972)“鹿港之郊”,現代學苑,第9卷,第3期,頁1-12。
方迺中(2006)都市再生與閒置空間再利用策略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國立
交通大學營建技術與管理學程碩士論文。
王興啟(1974)“臺灣主要商港的地理演變”,臺北市立女師專學報,第29
卷,第1期,頁31-46。
王洪文(1988)地理思想,臺北,明文書局。
王良行(1998)鹿港鎮志-經濟篇,彰化,鹿港鎮公所。
王佳煌(2005)都市社會學,臺北,三民書局。
王建柱(1982)鹿港手工藝,彰化,鹿港文物維護小組。
王詩誏譯(1988)臺灣運動史-文化運動,臺北,稻鄉。
王康壽(2009)“記民國四十八年天后宮舉辦媽祖聖誕一千週年迎媽祖”,鹿
港天后宮:鹿港媽祖,彰化,鹿港天后宮。
王俐容(2003)靠文化By Culture,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精英文化到
大眾經濟?”,文化研究學會2003年學術研討會。
尤增輝(1970)鹿港三百年,臺北,戶外生活雜誌。
心岱(2005)百年繁華最鹿港,臺北,西遊記文化。
內政部(2008)“從當前都市計畫面臨之課題與挑戰-論未來都市發展政
策”,全國都計建管會議手冊。
內政部營建署(1991)都市計畫專業用語之解說及彙編,臺北,內政部營建
署。
古宜靈、陳玉珊(2006)“文化產業的創新與學習現象-以鶯歌陶瓷產業為
例”,載於2006 海峽兩岸休閒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亞洲
大學。
江尚書(2008)新自由主義化下的都市再發展:以臺北車站特定專用區為例,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文化創意產業手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
員會
何金鑄(1975)“鹿港興衰的地理研究(一)”,文藝復興,頁8- 18。
何金鑄(1975)“鹿港興衰的地理研究(二)”,文藝復興,頁50-59。
何金鑄(1975)“鹿港興衰的地理研究(三)”,文藝復興,頁12-26。
何春蕤(1994)“臺灣的麥當勞化-跨國服務業資本的文化邏輯”,臺灣社會new window
研究季刊,第16期,頁1-20。
朱景英(1957)東海札記,卷一巖壑,臺灣文獻叢刊第19種,臺北,臺灣銀
行經濟研究室。
何東波(2002)“臺灣地區需要整套的都市再生政策”,中央日報第11版,
全民論壇。
李瑞麟(1982)都市及區域規劃學,臺北,茂榮圖書有限公司。
李明燕(1984)臺灣北端漁港及漁業活動的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new window
所碩士論文。
李昭容(2004)“鹿港木作家具的歷史考察(1895-2003)”,載於2004年彰
化研究兩岸學術研討會-鹿港研究論文集,彰化縣文化局,頁420-435。
李昭蓉 (2010) 鹿港丁家宅,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呂紹理(1993)鹿港暑期人類學田野工作教室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
研究所。
呂理政(1994)“地球是個博物館-試論生態博物館的發展及其基本理念”,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通訊,第4期,頁59-71。
余雯親、張長義(2007)“文化觀光對地方發展影響之研究-以集集支線車埕
社區為例”,華岡地理學報,第20期,頁59-76。
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葉與臺灣社會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
臺北,聯經出版社。
林會承(1978)清末鹿港街鎮結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new window
林會承(1985)清末鹿港街鎮結構,臺北,境與象出版社。new window
林會承(1998)藝文資源調查作業參考手冊-傳統聚落與傳統建築類,臺北,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會承(2012)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臺北,遠流。
林純秀(1991)臺中市都市發展特性之研究(1966-1989),淡江大學建築研
究所碩士論文。
林玉茹(2005)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知書房。new window
林志雄(2011)鹿港工藝師的故事,彰化,鹿港鎮公所。
周志龍編述(2005)世界都市競爭策略與產業,臺北,詹氏書局。
周志龍(2003)“後工業臺北多核心的空間結構化及其治理政治學”,地理學new window
報,第34期,頁1-18。
周素卿(2003)“全球化與新都心的發展:曼哈頓意象下的信義計畫區”,地new window
理學報,第34期,頁41-60。
周璽(1957)彰化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
室。
周璽(1968)彰化縣志,臺灣方志彙編,第一輯,第六冊,臺北,國防研究
院。
周鍾瑄(1962)諸羅縣志,卷一封域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明立國(2000)“地方文化產業再造與資源整合”, 載於地方文化產業振興
計畫經驗交流研討會暨人才培訓計畫成果專輯,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
員會,頁298-300
胡振洲(1977)聚落地理學,臺北,三民書局。
花松村編(1996)臺灣鄉土全誌-第五冊,臺北,中一出版社,頁550。
侯怡泓(1989)早期臺灣都市發展性質的研究,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敏麟(1972)“從潟湖、曲流地形之發展看笨港之地理變遷”,頁298-new window
300,臺灣文獻,第23卷,第2期。
洪定國(2004)1950-70年代「鹿港實驗工廠」外銷工藝產業活動事蹟之探
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
洪棄生(1969)跋少鹿港西起後,鹿港乘桴記,收于洪棄生先生遺書,臺北,
成文出版社。
吳綱立(2003)“從建構全球地方化之永續農村地景的角度,論農村地景規劃
的意涵及非都市土地開發審議機制在管理農村地景資源上的角色與功能”,臺灣鄉村社會學92年度年會暨全球衝擊與鄉村調適研討會,臺北,行政
院農業委員會。
姜道章(2002)“我國歷史地理學研究的發展”,華崗地理學報,第15期,
頁1-38。
姜道章(2004)歷史地理學,臺北,三民書局。
唐次妹(2008)清代臺灣城鎮之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
高拱乾(1960)臺灣府志,卷二規制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臺北,臺灣
銀行經濟研究室。
高拱乾(1973)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都市更新魔法書,臺北,財團法人
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
施添福著,張炎獻、陳美蓉編(1993)“臺灣聚落研究及其史料分析-以日治時期的地形圖為例”,臺灣史與臺灣史料,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施添福(1999)天庾正供與鹿港飛帆-鹿港古蹟歷史的考察,五十年來臺灣志成果評估與未來發展研討會,南投,臺灣省政府文化處。
施添福(2000)鹿港鎮志-地理篇,彰化,鹿港鎮公所。
施添福(2007)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宜蘭,宜蘭縣立
文化中心。
施雅軒(2000)“地理學的歷史取向”,地理學報,第27期,頁71-84。new window
施懿琳 (1988) 日據時期鹿港民族正氣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
所碩士論文
施懿琳(1989)“日據時期鹿港詩社的盛況和發展趨勢”,鹿港風物,第12
期,頁4-9。
施懿芳(1991)從郊行的興衰看鹿港的社經變遷(1961-1943),國立中山大
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麗娜(2004)鹽水港市街空間變遷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
系碩士論文。
施鳩堂(1986)“一代雕藝宗師-李煥美先生”,鹿港風物,第2期,頁24-
26。
夏鑄九(2002)都市形式與經驗之歷史變遷:臺北之案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許丕宗(1982)鹿港市街空間之研究,東海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設計技術學
建築設計組)碩士論文。
許丕宗(1997)”鹿港古蹟及史蹟調查研究-市街空間研究之部”,臺灣文new window
獻,第35卷,第4期,頁54。
許雪姬(2000)鹿港鎮志-宗教篇,彰化,鹿港鎮公所。
許常惠(1997)彰化縣音樂發展史,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曹春平(2004)“閩南與鹿港傳統市街之比較”,載於2004彰化學研討會論
文集,彰化,彰化縣文化局,頁179-200。
曹東月(2006)地方文化觀光產業發展之研究-以臺北市二格山系休閒空間為
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莊筱薇(2010)屏東縣潮州鎮的聚落發展與變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碩士論文。
基隆港務局編(1885)基隆港建港百年紀念論文集,基隆,基隆港務局。
單文經(2000)鹿港鎮志-宗教篇,彰化,鹿港鎮公所。
唐贊袞(1996)臺陽見聞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郭曜棻(2003)全球化下地方文化產業壟斷邏輯之實踐:以九份為例,國立臺new window
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郭肇立(1998)聚落與社會,臺北,田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連橫(1984)臺灣文獻史料叢刊,卷26-工藝志,臺北,大通書局,頁639-
645。
陳一仁(2011)“鹿港地區的藝閣與閣陣”,彰化文獻,第15期,頁6-30。
陳一仁(2004)鹿港文史采風,彰化,鹿港文化藝術基金會。
陳紹馨(譯)富田芳郎原著(1954)“臺灣鄉鎮之地理研究”, 臺灣風物,
第4卷,第10期,頁1-16。
陳紹馨(1979)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陳坤宏(1991)空間結構,臺北,明文書局。
陳東升、周素卿(1993)“國結家構、政商空間形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
第22期,頁149-183。
陳東昇(1995)金權城市,臺北,巨流出版社。
陳學明(1996)文化工業-文化手邊冊,臺北,智揚文化事業。
陳靜寬(1997)清代鹿港的開發與社會發展,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
文。
陳麗春(1999)“臺灣都市再生策略”,臺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6卷,第4
期,頁25-32。
陳其南(1998)“文化產業與原住民部落振興”, 載於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
閒發展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頁3-12。
陳其南(2008)“歷史文化資產-保存與地方社區產業發展”,歷史月刊,第
123期,頁14-21。
陳勝智(2000)以大眾運輸導向發展理念進行車站地區都市再發展之探討,國
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
陳玉珊(2005)文化產業學習型市鎮發展之研究-以鶯歌陶瓷文化產業為例,
立德管理學院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仕賢(2004)“蔣馨家族石雕匠師-廟宇、墓園石雕調查研究”,載於
2004年彰化學研討會論文集,彰化縣文化局,頁325-336。
陳仕賢編(2007)鹿港書法大道巡禮,彰化,鹿港崇晉書道學會。
陳仕賢(2008)文化鹿港,彰化,鹿水文史工作室。
陳仕賢(2008)鹿港不見天傳奇,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陳遜菁(2007)臺灣地方觀光產業成長變遷之比較分析,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
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健倫(2002)試析市場邏輯下之文化產製與媒體角色-以四個文化行銷個案
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富田芳郎(1934)“臺灣聚落之研究”,臺灣文化論叢,臺北,南天書局。
曾旭正(1993)戰後臺北地區都市發展過程,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
士論文。
曾憲嫻、呂偉婷、倪佩君 (2007)舊市中心再生計畫之研究─以臺南市為new window
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5期,頁41-53。
黃武達(1997)日治時代臺灣都市計畫歷程基本史料之調查與研究,南投,臺
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局市鄉規劃處。
粵華(譯)富田芳郎著(1955)“臺灣鄉鎮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7卷,new window
第3期,頁85-109。
黃武達(2006)日治時期臺灣都市發展地圖集,臺北,南天書局。
黃秀政(1998)“清代鹿港的移墾與社會發展”,文史學報,第28期,頁67-new window
116。
黃秀政(2000)鹿港鎮志-沿革篇,彰化,鹿港鎮公所。
黃服賜(2000)在地社區領袖參與鄉土襲產保育的人文意涵: 以臺南麻豆、
臺北龍坡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世輝(2002)社區自主營造的理論與機制,臺北,建築情報。
黃世輝(2003)“文化產業與居民參與”,文建會網路學院case 智庫,頁
40-45。
黃文彬、莊翰華(2004)“臺灣早期河岸市街空間模式建構之研究-以鹿港為
個案”,載於2004年彰化學研討會論文集,彰化縣文化局,頁127-
143。
黃輝銘(2005)地方政府辦理節慶活動振興觀光文化產業策略之研究-以鹿港慶端陽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秀萍(2007)天母空間符號的爭戰:都市變遷、尋租者與地方社群的想像競
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姿蓉(2008)從都市更新到都市再生的遠景與機制之研究-以高雄市鹽埕區
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春滿(2008)大溪、大甲、鹿港三城鎮之街道空間結構與產業分布歷史變遷,逢甲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黃健二(2008)“從都市更新目的之衍變看日本與臺灣都更之成效”,2008
年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區域科學學會、住宅學會、地區發展學會聯合
年會暨論文研討會,臺北,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
黃妙嫻(2009)遺產觀光遊憩涉入、場所依戀、體驗價值與重遊意願之研究-
以二崁聚落為例,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鹿港鎮公所(2010)99年度鹿港鎮總預算,彰化,鹿港鎮公所。
鹿港鎮公所編(1948)鹿港鎮概況,彰化,鹿港鎮公所。
鹿港街役場(1921)鹿港街沿革,彰化,鹿港街役場。
康志福(1996)“日據時期鹿港城市形成轉變的研究”,鹿港風物,第9期,
頁19-25。
馮久玲(2002)文化是好生意,臺北,聯邦文化。new window
康志福(1987)“鹿港八郊研究”,鹿港風物,第6期,頁17-22。
康原(2006)鹿港工藝地圖,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湯國榮、莊翰華、許志銘(2008)“鹿港鎮空間發展計畫對觀光文化發展影響
之研析”,載於2008彰化學研討會-鹿港研究論文集,彰化縣文化局,頁
116-137。
湯國榮(1996)臺中市空間發展政治經濟史考察1945-1995,逢甲大學建築
暨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國榮、莊翰華、曾宇良(2011)“地理學系(所)發展觀光休閒領域可行性
初探“,中國地理學會100年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彰化師範大學,頁1-
20。
湯國榮、莊翰華、曾宇良(2013)“鄉鎮型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以鹿港
為例”,農業推廣文彙,第57輯,頁137-157。
楊敏芝、辛晚教(1999)金門傳統文化產業與地方經濟發展策略研究”,載於
金門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49-383,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
處。
楊敏芝(2000)文化產業理論思潮初探與發展省思,環境與藝術學刊,第1new window
期,頁29-50。
楊敏芝(2002)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new window
例,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趙宏禧(2001)中國大陸「文化旅遊」發展過程中的地方政府、企業與規劃者
-以江南古鎮周莊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景森(1991)臺灣現代城市規劃-一個政治經濟史考察(1895-1988),國
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炳楠(1968)“鹿港開港史”,臺灣文獻,第19卷,第1期,頁1-44。
張君豪(2001)朴子一個近海街市的歷史變遷,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
翁徐得等(1996)“ 鹿港的城鎮發展與傳統手工藝振興”,臺灣手工業,第
58期,頁12-39。
葉大沛、趙呂玲(1996)鹿港小鎮塵封往事,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葉大沛(1997)鹿港發展史,彰化,左羊出版社。
葉智魁(2002)“發展的迷思與危機-文化產業與契機”,哲學雜誌,第38
期,頁4-25。
彰化縣政府(2002)變更鹿港福興都市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書,彰化,彰
化縣政府。
彰化縣政府(2005)變更鹿港福興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專案第通盤檢討)書,彰化,彰化縣政府。
彰化縣政府(2009)彰化縣城鄉發展策略規劃,彰化,彰化縣政府。
彰化縣政府(2011)2012彰化縣城鄉發展年報,彰化,彰化縣政府
彰化縣政府(2012)鹿港都市更新規劃報告,彰化,彰化縣政府。
彰化縣政府(2012)變更鹿港福興都市計畫(第三次通盤檢討)書(草案),彰化,彰化縣政府。
彰濱工業區服務中心(2012)彰濱工業區簡介,彰化,經濟部彰濱工業區服務
中心。
彰化縣政府(2012)2012臺灣燈會總體效益評估報告,彰化,彰化縣政府,
頁75-82。
薛益忠(2006)都市地理學,臺北,三民書局。
薛益忠 (譯),R.L.Morrill原著(1990)社會的空間組織,臺北,幼獅文化
事業有限公司。
薛益忠、蔡正華(2008)“港口機能與腹地發展的關係”,華岡地理學報,第
21期, 頁159-181。
葛介雄、華林甫(2002)“五十年來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1950-2000new window
年)”,漢學研究通訊,第84期,頁16-27。
錢學陶(1990)都市計畫學導論,臺北,茂榮出版社。
漢寶德主編(1978)鹿港古風貌之研究,彰化縣,鹿港文物維護地方發展促進
委員會。
蔡采秀(1995)板橋的地方發展(1895-1985)-兼論其社會影響,國立臺灣
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志展(1994)鹿港清代碑記及科名人物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社會科教
育學系社會科教育研究,第1期,頁19-37。
蔡國士(2010)都市成長的烏托邦「或」空間資本的競技場-臺中市豐樂重劃區
的空間生產,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鄒克萬、張曜麟(2004)“都市土地使用變遷空間動態模型之研究”,地理學new window
報,第35期,頁35-51。
廖如玉(2001)鹿港「古市街」生活環境博物館建構之研究-歷史空間的文化
詮釋與呈現,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
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劉惠芳(2001)日治時代宜蘭城之空間改造,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
文。
劉家宏(2007)旗山市街發展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究所碩士論文。
遠流(1996)臺灣堡圖,臺北,遠流出版社。
賴志彰(1991)1945年以前臺中地域空間形式之轉化-一個政治生態群的分
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志彰(1997)投機城市的興起-戰後臺中市都市空間轉化之研究,國立臺灣
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賴志彰(2001)“彰化縣城市街的歷史變遷”,彰化文獻,第2期,頁75-
104。
賴志彰(2006)“日治時期彰化縣市街的近代化”,彰化文獻,第7期,頁7-
20。
賴兩陽(2004)“全球化、在地化與社區工作”,社區發展季刊,第107期,new window
頁120-133。
鄧豐懿(2000)“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方文化產業振興計畫經驗交流
研討會暨人才培訓計畫成果專輯,頁267-271,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
員會。
龍冠海(1978)都市社會學理論與應用,臺北,三民書局。
簡文謙(2003)以GIS 及非規則空間CA 為基礎的都市土地使用模擬方法,逢
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琴(2004)“臺灣產業文化的發展,發現咱的新寶貝”,文建會產業文化資
產巡迴宣導專題講座實錄彙編,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戴炎輝(1984)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社。
戴寶村(1988)近代臺灣港口市鎮之發展-清末至日據時期,國立臺灣師範大new window
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戴寶村(1989)“日據時期臺灣港口市鎮之發展與變遷”,臺灣文獻,第40new window
期,頁29-38。
戴寶村(2000)鹿港鎮志-交通篇,彰化,鹿港鎮公所。
戴瑞坤(2000)鹿港鎮志-藝文篇,彰化,鹿港鎮公所。
臺中州廳(1919)臺中州廳管內概要(一),中國方志叢書第239種。
臺灣總督府(1919)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臺北,臺灣總督府。
臺灣手工業推廣中心(1962)“推廣工作述要”,中國手工業,第33期,頁
1-7。
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62)臺灣的建設,南投,臺灣省政府。
臺灣省政府(1971)鹿港福興都市計畫說明書,南投,臺灣省政府。
臺灣省政府(1986)變更鹿港福興都市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書,南投,臺
灣省政府。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88)中國傳統技藝研習成果聯展專輯,南投,臺灣省政
府。
臺灣省政府(1990)變更鹿港福興都市計畫(第一期公共設施保留地通盤檢
討)書,南投,臺灣省政府。
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1998)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所志,南投,臺灣省手工業
研究所。
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1987)臺灣手工業民國七十六年度臺灣手工業產品出口
貿易金額統計分析,南投,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頁71-75。
顏水龍(1978)“我與臺灣-從事工藝四十年的回顧與前瞻”,藝術家,第
33期,頁7-13。
顏義芳(2006)“日據時期彰化地區的鹽業”,彰化文獻,第8期,頁13。
蘇麗瑜(2010)“鹿港書法文化傳承的人文社會力量探析”,載於陳丁奇百歲
紀念-二十世紀臺灣書法發展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藝
術大學,頁323-360
蔡雅惠(2000)鹿港郭新林民宅彩繪研究,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
論文,頁11。
顏義芳(2006)“日據時期彰化地區的鹽業”,彰化文獻,第8期,頁7-32。
劉良璧(1961)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卷五城池街市,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英文部分
Adorno,T. and Horkhemier,M.(1979)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 London:New Left Books.
Ashworth, G. J., and Tunbridge, J. E. (2000). The tourist-historic city: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managing the
heritage city. New York, NY: Pergamon.
Chris, H.(2003) ”Gentrification and the Middle-class
Remarking of Inner London, 1961-2001” ,Urban study,40,
pp.2401
Castells, M.(1977) The Urban Question, The MIT Press.
Castells, M. (1996)” The Information Age.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Vol.1. Oxford: Blackwell.
Colean, M. L. (1953). Renewing Our Cities: New York
Twentieth Century Fund.
Featherstone, M. (1991)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Sage, London.
Friedman, J.(1994) Cultural Identity and Gobal Process.
London:Sage.
Halewood, C., and Hannam, K. (2001) ” Viking heritage
tourism: Authenticity and
commodific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8(3): 565-
580.
Hampton, M. (2005) Heritage, Local Commun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2 (3): 735-
759.
Harvey, D.(1978) "The Urban Process under Capitalism :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in The urban geography reader,
Vol.1(Fyfe, N. R. and J. T. Kenny, eds.), NY: Routledge
, pp.110-120.
Harvey, D.(1985) Consciousness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Harvey,D.(1989)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Oxford:
Blackwell.
Harvey, D.(2002). The art of rent: globalization, monopoly
and the 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e, in Leo Panitch &;
Colin Leys (eds.). A World of Contradictions, The Socia- list Register 2002。
Hollinshead, K. (1988). “First-blush of the Longtime: The
Market Development ofAustralia’s Living Aboriginal Heritage. Tourism Research: Expanding Boundaries. In
Proceedings of the 19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Tourism Research Association., Salt Lake City: University
of Utah, pp.183-198.
Hughes, H. (1996) “Redefining Cultural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3 (3) :pp.707-709.
Logan, J. L.and Molotch, H. L. (1987) Urban Fortun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ichfield, D., (1992) Urban Regeneration for the 1990s,
London: London Planning Advisory Committee。
Nuryanti, W. (1996)” Heritage and Postmodern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3 (2) :pp.249-260.
Roberts, P. &; Sykes, H.(2000) Urban Regeneration,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Peter L., David B., Krisztina L. (2010)”Hospitality,
culture and regeneration: Urban decay,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ruin” bars of Budapest”, Urban Studies,Vol.
47: pp42-54.
Rimmer, P.J.(19687)” The search for spatial regulari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ustralian seaports 1861-1961”,
Geogratiska Annaler, 49:pp42-54。
Robertson, R. (1992) 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Taffe, E.J.L. Morrill and P.R.Gould(1963)” Transport
expansion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Geographical Reivew, (53):pp.503`529.
Urry, J. (1995)“ Reinterpreting local culture”, Consuming
Places, London: Routledge., pp.152-162.
Wheeler, James O. and Clifton W, Pannell(1973)”A teaching
model of network diffusion, The Taiwan example Journal
of Geography”, 72(5):pp21-31。
Zukin S. (1995) The Culture of Cities , London: Blackwell.


網際網路
中時電子報(2011.2.25)” 2012龍年臺灣燈會移師鹿港 走傳統風格”,
下載自.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 /11050610
/132011022500821.html。下載日期: [2012.8.3]
行政院文化部文化統計資料庫網站(2013), http://cscp.tier.org.
tw/Links.aspx#。
行政院文建會文化創意產業推動辦公室(2003)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創
意專屬網站,下載自:http:// www .cci.org.tw/portal/plan/
what.asp。下載日期:[2012.10.25]
交通部觀光局網站(2013)觀光統計,下載自http://admin.taiwan.net.
tw/public/public.aspx?。下載日期:[2013.3.13]
交通部觀光局行政資訊統計網(2013), http://admin.taiwan.net.
tw/statistics/year.aspx ?no=134。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1)兩岸統計,下載自 http://www.mac.gov.
tw/np.asp?。下載日期:[2012.8.30]
李謁政 (2002)地方發展的案例研究,下載自http://www.localpaper.
idv.tw/ modules. php?name=News&;file=print&;nuke_sid=943。
下載日期:[2011.3.21]
李謁政 (2005)剖析文化創意產業的地方沃土,下載自http://www.
ncafroc.org.tw/news/index_news.asp?ser _no=361。下載日
期:[2011.3.21]
李永展 (2004) 閒置空間如何再現風華,下載自http://e-info.org.tw/
reviewer/ yjlee/2004/ yj04070701.htm。下載日期:[2011.
7.25]
周桂田(2004)“普遍與特殊激盪:全球化風險與全球在地化風險之研究進路
思考”,下載自http://www.nhu.edu.tw/~europe/activities。下
載日期:[2011.1.25]
陳碧琳(2000)文化霸權與公共藝術的關係-以鹿港『歷史之心裝置藝術大
展』為例,下載自http://culture-zone.blogspot.tw/ 2007/
08/blog-post_919.html。下載日期:[2013.1.25]
張哲偉 (2010.12.15)“鹿港老街區違章多 霸佔騎樓”,TVBS新聞台,下載自http:// www.tvbs. com. tw/news/ news _list.asp。下載日期
: [2012.8.25]。
張聰秋(2012.8.28)”玉珍齋商標戰-母和老三全贏”,自由時報電子報,
下載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aug/28
/today-life11.htm。下載日期:[2012.8.25]
鹿港鎮公所網站(2012),http://www.lukang.gov.tw/main.php。
彰化縣政府全球資訊網(2012),http://www.chcg.gov.tw/。
NOWnews(2009.2.25)”羅大佑創作《鹿港小鎮》時沒去過鹿港”,
下載自http://www .nownews.com/2009/02/25/340-241 340834
08.htm#ixzz1IHWYYr13。下載日期:[2011 .1.2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