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天下之患為人滿:清朝嘉、道、咸以來的棚民問題、士人議論與官方政策
作者:王一樵
作者(外文):I-Chiao Wa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汎森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棚民清中葉清朝檔案人口危機山區開發Pengminmid-Qing Dynastyimperial archivescrisis of populationmountain area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7
本研究在構思上的規劃,是以嘉、道、咸為時代背景,而聚焦在遊民、流民、棚民、客民、山居之民,此類隨著人口增加所衍生出的問題。同時,配合著清代士人的議論,以及清廷的各類章程辦法的推行,筆者試圖在此研究中由多重的視角,來透視這段時間中清代中國的重大危機。也就是由士人的遊民論述、官方的管理章程,以及士紳救濟安置措施中,得以一窺「人滿為患」所帶來的一連串由內變力量所引發的各類衝擊。同時,最後筆者也希望透過此一研究,進而理解此類問題,是否恰如汪士鐸所言,恰恰為日後大亂的源頭。或如相關研究的論點所言,棚民、客民等問題,最終成為了革命前夕蘊蓄日後钜大變動力量的溫床。本論文的研究,最終試圖提出一種概括的看法,也就是這些看似局限於一地的矛盾與衝突,其實可以回溯到清中葉龔自珍的奇異言論,山中之民如何引發驚天動地的震動與影響,神鬼亦起波濤,大地如何鼓動。此後,汪士鐸的言論中,太平天國之起事中,又如何可以見到「山中之民」與「平原之民」間的矛盾,如何激化成席捲全國的戰事。或許,我們可以這樣重新審視有關清代棚民的各種歷史敘事,我們從中看到了「山中之民」的不滿與憤怒,如何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最終轉化成了日後新中國共產革命運動的溫床。由江西井岡山上的「高地的革命」開始,土、客民間的各種矛盾,山中之民與平原之民間的紛紛擾擾中,共產革命奏出了最初的序曲,這一場革命最終由江西井岡山上的根據地擴張至全國,並進而影響了日後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命運與生活。
This research distinguish into two part, first is a historical trace of Shake-people, the other part will focus on the Hui-ju(徽州) and their own local file. In my research, I hope that I can find out the true historical image of the pengmin, not only from the imperial archives, but also in the local’s writings and documents. And even more, we can also see what truly happened in the literati’s mind, and see what responses in the mid-Qing dynasty. During my research, I found out that, there have been three important issue needs to be more detail analysis. This dissertation will divided to two part, each including several chapters. Basically, it can been focus in three agendas.
1.How about the literati’s responses to their time, especially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al and political situation in the mid-Qing Dynasty.
2.The Qing Dynasty’s government how to deal with the condition of the population grow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untain area.
3.What we can find out in the Pengmin’s life, and what we can compare it with the James Scot’s research.
(一) 檔案文獻

《中研院史語所藏明清內閣大庫檔案》,臺北:現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檔案工作室。

《軍機處檔.月摺包》,臺北:現藏國立故宮博物院。

《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宮中檔嘉慶朝奏摺》,臺北:現藏國立故宮博物院。

《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97。

《嘉慶朝外紀檔》,臺北:現藏國立故宮博物院。

《嘉慶朝上諭檔》,臺北:現藏國立故宮博物院。

《道光朝外紀檔》,臺北,現藏國立故宮博物院。

《大清國史食貨志》(原題名:《原纂本清史食貨志》)十三卷,文獻編號:故殿003241-003253,臺北,現藏國立故宮博物院。

《嘉慶道光朝上諭檔》,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0。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國史館纂修,《顏檢列傳》(清國史館本),文獻編號:701001277。

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圓明園:清代檔案史料》,上海:上海古籍版社,1991。

王延熙、王樹敏編,《皇清道咸同光四朝奏議》,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


(二) 徽州文書與相關資料集

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典藏之徽州文書影本(中研院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購買之影本,現藏傅斯年圖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硏究所徽州文契整理組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硏究所藏宋元明三代徽州土地買賣文契輯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硏究所收藏整理;王鈺欣、周紹泉主編,《徽州千年契約文書. 清・民國編》,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1。

安徽大學徽學硏究中心編;劉伯山主編,《徽州文書.第一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安徽大學徽學硏究中心編;劉伯山主編,《徽州文書.第二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安徽大學徽學硏究中心編;劉伯山主編,《徽州文書.第三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安徽大學徽學硏究中心編;劉伯山主編,《徽州文書.第四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安徽省博物館編,《明清徽州社會經濟資料叢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卞利等編,《明清徽州的村規民約與鄉村治理資料選編》,2012。


(三) 官書、古籍文獻與年譜
《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史稿校註》,臺北縣: 國史館,1986-1991。

丁立中,《宜堂類編》二十五卷,傅斯年圖書館藏光緒庚子年嘉惠堂丁氏刊本。

仁和琴川居士編輯,《皇清奏議》,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田濤、鄭秦點校,《大清律例》(乾隆五年刻本),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梁章鉅,《浪跡叢談.續談.三談》,北京:中華書局,1981。

淸.施閏章,《學餘堂詩集》,收於《四庫全書珍本三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72。

淸.許喬林編,《陶文毅公(澍)集》,臺北縣:文海,1968。

淸.曾國藩,《求闕齋日記類鈔》,收於《曾國藩全集》,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7。

清.不著撰人,《公文成語》,光緒十五年京都隆福寺對過三槐堂書坊刊本。

清.不著撰人,《摺奏成語》,光緒十五年京都隆福寺對過三槐堂書坊刊本。

清.允祿等監修,《大清會典(雍正朝)》,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94-1995。

清.方宗誠,《柏堂遺書》,臺北:藝文出版,據志學堂家藏方宗誠撰本影印,1971。

清.包世臣,《安吳四種》,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

清.伊桑阿等纂修,《大清會典(康熙朝)》,: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92-1993。

清.托津等奉敕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臺北縣:文海,1991。

清.余治,《庶幾堂今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傅斯年圖書館藏蘇州元妙觀得見齋書坊本。

清.余治,《尊小學齋集》,現藏上海圖書館。(共四冊)

清.汪士鐸,《汪悔翁乙丙日記》,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

清.段光清,《鏡湖自傳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7。

清.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

清.梅曾亮,《柏挸山房文集》,台北:華文書局,1968。

清.陳作霖,《可園備忘錄》,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6。

清.惲敬,《大雲山房文稿初集》收於《四部叢刊正編》冊91,臺北:臺灣商務,據上海涵芬樓景印本,1979。

清.管同,《因寄軒文二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第1504冊。

陳蓮青編,《惲子居著作年表》,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

湖南社會科學院編,《唐才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

黃濬,《花隨人聖庵摭憶》,北京:中華書局,2008。

魯一同,《通甫類稿》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浙江圖書館藏清咸豐九年(1859)刻本影印,1995。

(四) 地方志
清.丁廷健修,趙吉士等纂,康熙《徽州府志》,康熙三十八年刊本。

清.方承保修,林有席纂,乾隆《贛州府志》,清乾隆四十七年刊本。

清.王維新等修,涂家杰等纂,同治《義寧州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清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景印,1989。

清.伍承吉修,王士鈖纂,咸豐《雲和縣志》,清同治三年刊本。

清.吳甸華修,俞正燮等纂,嘉慶《黟縣志》,清同治九年重刊本。

清.吳坤修,光緒《重修安徽通志》,清光緒四年刊本。

清.呂懋先等纂,帥方蔚等纂,同治《奉新縣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據清同治10年(1871)刻本景印,1996。

清.李前泮修,張美翔等纂,光緒《奉化縣志》,清光緒三十四年刊本。

清.杜一鴻纂修,乾隆《龍泉縣志》,清乾隆三十六年刊本。

清.宗源瀚等修,周學濬等纂,同治《湖州府志》,清同治年間愛山書院刊本。

清.柏春修,魯琪光等纂,同治《南豐縣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

清.馬步蟾等纂修,道光《重修徽州府志》,道光七年尊經閣刊本。

清.陳常鏵修,臧承宣纂,光緒《分水縣志》,清光緒三十三年刊本。

清.曾國荃、劉坤一等修;劉繹、趙之謙等纂,光緒《江西通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清光緖七年(1881)刻本影印,1997。

清.程鴻詔纂、謝永泰修,同治《黟縣三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據清同治十年(1871)刻本景印,2012。

清.舒鈞,道光《石泉縣志》,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清.路青雲修,李佩琳纂,同治《宜春縣志》,清同治九年刊本。

清.潘紹詒等重修,周榮椿等纂,光緒《處州府志》,清光緒三年刊本。

清.蔣繼洙修、李樹藩等纂,同治《廣信府志》,清同治十二年刊本。

清.魯銓等重修,洪亮吉等纂,嘉慶《寧國府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民國八年(1919)景印,1997。

清.魏瀛修,魯琪光等纂,同治《贛州府志》,清同治十二年刊本。

安徽省休寧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休寧縣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

(五) 中文專書與學位論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史資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2003。new window

王汎森,〈清代道咸思想界的狀況〉(未刊稿)。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臺北:聯經,2013。new window

王利華主編,《中國歷史上的環境與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7。

王利華,《徘徊在人與自然之間:中國生態環境史探索》,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王國斌(R. Bin Wong),李伯重、連玲玲譯,《轉變中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局限》(China Transformed),上海: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王淑芬,《治山與治水:清代環境保護思想之研究:以江浙、湖廣地區為中心》,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new window

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包茂紅,《環境史學的起源和發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宋惠中,〈區域發展與生態環境變遷:清代前期閩浙贛交界地區的個案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4。new window

李文良,《清代臺灣「客家」的移墾與社會》,臺北 :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2011。

李文海、夏明方主編,《天有凶年:清代災荒與中國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7。

李向軍,《清代荒政研究》,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

李尚英,《源同流分:民間宗教與結社》,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

里贊,《晚清州縣訴訟中的審斷問題:側重四川南部縣的實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法.皮耶.諾哈(Pierre Nora)著,戴麗娟譯,《記憶所繫之處》(譯自:Les lieux de memoire),行人出版社,2012。

紀念竺可楨論文集編輯小組編,《紀念科學家竺可楨論文集》,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82。

胡碧珊,《清代東南山區棚民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徐雁平,《清代東南書院與學術及文學》,合肥:安徽教育,2007。

馬西沙,《中國民間宗教簡史》,上海:上海人民,2005。

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梁景之,《清代民間宗教與鄉土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4。

張建民,《明清長江流域山區資源開發與環境演變:以秦嶺大巴山為中心》,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莊吉發,《故宮檔案述要》,臺北:故宮博物院,1983。

莊吉發,《真空家鄉:清代民間秘密宗教史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new window

莊吉發,《清代秘密會黨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陳啟鐘,《清代閩北的客民與地方社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11。new window

陳寶良,《中國的社與會》,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new window

傅衣凌、楊國楨編,《明清福建社會與鄉村經濟》,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7。

傅衣凌,《明清經濟史論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彭雨新、張建民,《明清長江流域農業水利研究》,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黃宗智,《中國的隱性農業革命》,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黃宗智、尤陳俊主編,《從訴訟檔801案出發:中國的法律、社會與文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黃怡瑗,《清代棚民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楊杭軍,《走向近代化:清嘉道咸時期中國社會走向》,鄭州:中州古籍,2001。

蒙默編,《蒙文通學記》,北京:三聯書店,1993。

趙岡,《中國傳統農村的地權分配》,臺北:聯經,2005。

趙華富主編,《首屆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文集》,合肥:黃山書社,1996。

劉子揚、張莉編,《清代查辦秘密社會案》,北京:線裝書局,2006。

劉平,《文化與叛亂:以清代秘密社會為視角》,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劉翠溶,伊懋可主編,《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硏究院經濟硏究所,1995。new window

蔡瓊瑤,《民間宗教與土客關係研究:以清代中葉閩浙贛皖棚民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鄭振鐸,《晚清文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黎青等編,《清代秘密結社檔案輯印》,北京:言實出版社,1999。

薛正興編,《李伯元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藍勇,《歷史時期西南經濟開發與生態變遷》,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2。

(六) 英、日文專書
Hubert Seiwert, in collaboration with Ma Xisha, Popular religious movements and heterodox sects in Chinese history, Leiden; Boston: Brill, 2003.

James Scott, 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An Anarchist History of Upland Southeast Asia, Yale U Press, 2009.

Osborne, Anne. "Highlands and Lowlands: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Interactions in the Lower Yangzi Region under the Qing." In Mark Elvin(伊懋可) and Tsui-Jung Liu(劉翠溶) eds. Sediments of time: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in Chinese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chapter 7, pp.203-234.

Robin Brings, Witch and Neighbor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European Withcraft, U.S.: Penguin, 1998.

Sow-Theng Leong﹙梁肇庭﹚, Migration and Ethnicity in Chinese History: Hakkas, Pengmin, and Their Neighbor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Stephen C. Averill, Revolution in the highlands : China''s Jinggangshan base area,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6.

Susan Naquin, Millenarian rebellion in China: the Eight Trigrams uprising of 1813,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6.

Susan Naquin, Shantung rebellion: the Wang Lun uprising of 1774,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

Man-houng Lin (林滿紅), China Upside Down: Currency, Society, and Ideologies,
1808-1856,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6.

菊池秀明,《清代中国南部の社會変容と太平天國》,東京:汲古書院,2008。

山田賢,《中国の秘密結社》,東京:講談社,1998。

山田賢,《移住民の秩序:淸代四川地域社会史硏究》,東京:名古屋大學出版會,1995。

守本順一郎,《德川時代の游民論》,東京:未來社,1985。

中島樂章,《明代鄉村の紛争と秩序: 徽州文書を史料として》,東京 : 汲古書院,2002。

堀地明,《明清糧食騷擾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11。

鈴木中正,《清朝中期史研究》,東京:燎原,1971。

鈴木中正,《千年王国的民眾運動の研究:中囯東南アジアにおける》,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2。

(七) 中文期刊論文
王汎森,〈歷史記憶與歷史-中國近世史事為例〉,《當代》(1993.11),91期,頁40-49。

王紹武、葉瑾琳、龔道溢,〈中國小冰期的氣候〉,《第四紀研究》(1998),第1期,頁60-61。

朱自振,〈明清東南山區農業與的商品性發展與特點〉,《中國農史》(1993),第12卷,第4期,頁27-37。

全漢昇,〈清朝中葉蘇州的米糧貿易〉,《中國經濟史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1976),下冊,頁1-12。new window

全漢昇,〈美洲發現對於中國農業的影響〉,《中國經濟史論叢》(香港:新亞研究所,1972),第二冊,頁567-582。new window

宋德劍,〈明清贛西北棚民與客家關係:以修水縣為重點的分析〉,《客家研究期刊》,1998年第1、2期(總第12、13期),頁102-110。

李木子,〈明末清初贛西北的「棚民問題」研究〉,《宜春學院學報》(2005:10) 27:5,頁61-65。

周立紅,〈鄉村史、氣候史及年鑒學派-埃馬紐埃爾•勒華拉杜裡教授訪談錄〉,《史學月刊》(2010),第4期,頁123-130。

周華月、王海軍、高賢來,〈近531年長江上中游與漢江流域水資源變化的初步研究〉,《高原氣象》(2006.8),第25卷,第4期,頁744-749。

岸本美緒,〈冒籍冒考訴訟與清代地方社會〉,收於邱澎生、陳熙遠編,《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臺北:聯經,2009):145-166。new window

林麗月,〈從煙草的傳播看明末清初農業思想中的本末論〉,《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頁1-20。

凌大燮,〈我國森林資源的變遷〉,《中國農史》(1983),2期,頁28。

徐曉望,〈明清閩浙贛邊山區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收在傅衣凌、楊國楨主編,《明清福建社會與鄉村經濟》(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7),頁93-226。

張芳,〈清代南方山區的水土流失與防治措施〉,《中國農史》(1998),第17卷,第2期,頁50-61。

張桂林,〈贛商棚民與福建佃農〉,《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86),第3期,頁113-199。

曹樹基,〈明清時期的流民與贛北山區的開發〉,《中國農史》(1986),第2期,頁12-37。

馮賢亮,〈清代浙江湖州府的客民與地方社會〉,《史林》(2004),第2期,頁47-82。

萬芳珍,〈清前期江西棚民的入籍及土客籍的融合與矛盾〉,《江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第2期,頁49-56。

梁洪生,〈從「異民」到「懷遠」-以「懷遠文獻」為重心考察雍正二年寧州移民要求入籍和土著罷考事件〉,《歷史人類學學刊》(2003.4),1.1。new window

許懷林 ,〈棚民、客籍、客家意識:義寧州客家的歷史實際〉《客家研究期刊》(2000),第2期(總第17期),頁37-44。

趙岡,〈清代的墾殖政策與棚民活動〉,《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1995),第3期,頁31-40。

劉秀生,〈清代閩浙皖贛的棚民經濟〉,《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8),第1期,頁53-60。

劉翠溶,〈明清時代南方地區的專業生產〉,《大陸雜誌》(1978.4),56:3、4 ,頁1-35。

鄭力民,〈徽州社屋的諸側面-以歙南孝女會田野個案為例〉,《江淮論壇》(1995),第4期,頁67-68。

謝美娥,〈自然災害、生產收成與清代台灣米價變動(1738-1850)〉,《中國經濟史研究》(2010),第4期,頁126-127。

谢宏维,〈生態環境的惡化與鄉村社會控制——以清代徽州的棚民活動為中心〉,《中國農史》2003年,第2期。

谢宏维,〈清代徽州外來棚民與地方社會的反應〉,《歷史檔案》(2003),第2期,頁96-104。

谢宏维,〈清代徽州棚民問題及應對機制〉,《清史研究》(2003.5),第2期,頁69-79。

鄭力民,〈徽州社屋的諸側面-以歙南孝女會田野個案為例〉,《江淮論壇》(1995),第4期,頁67-68

(八) 英、日文期刊與學位論文

Adshead, S. A. M. (1974). An energy crisis in early modern China. Ching Shih Wen-T’i, 2(3).

Blaine Campbell Gaustad, “Religious sectarianism and the state in Mid Qing China: background to the white lotus uprising of 1796-1804”,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1994.

Elvin, M. (1993).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unsustainable growth: China’s environment from archaic times to the present. East Asian History, 6.

Ho, P. T. (1959). 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1953.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sborne, A. (1994). The local politics of land reclamation in the lower Yangzi highlands. Late Imperial China, 15(1).

Perkins, D. H. (1969).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1368-1968.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

Rawski, E. S. (1975).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Han River highland. Ching Shih Wen- T’i, 3(4)

Schafer, E. H. (1962).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under the T’ang dynasty. Journa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 5.

Wang, Y. C. (1973). Land taxation in imperial China, 1750-1911.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illmott, W. E. (ed.) (1972). Economic organization in Chinese society.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佐藤公彦,〈清代白蓮教の史的展開—八卦教と諸反乱—〉,收於《続中国民眾反乱の世界》(東京:汲古書院,1983),75-183。

佐藤公彦,〈嘉慶白蓮教反乱への道程―清代白蓮教の史的展開-その二〉,《老百姓の世界:中国民衆史ノート》(1986)4:84-117。

山田賢,〈嘉慶白蓮教反乱の思想-白蓮教宗教儀礼解析試論〉,《史潮》 (1989)26:63-79。

山田賢,〈地方社会と宗教反乱〉,樺山紘一等編集,《岩波講座世界歴史.13:東アジア・東南アジア伝統社会の形成:16-18世紀》(東京:岩波書店,1998),頁269-291。

小林一美,〈嘉慶白蓮教反乱の性格〉,《中華世界の国家と民眾》(東京:汲古書院,2008),上卷,頁188-211。

小林一美,〈抗租抗糧闘争の彼方—下層生活者の想いと政治的、宗教的自立の途〉,《中華世界の国家と民眾》(東京:汲古書院,2008),上卷,頁157-187。

森田明,〈清末浙江餘杭縣の南湖水利と客民問題〉,《中国水利史の研究:中囯水利史硏究会創立三十周年記念》(東京:囯書刊行会,1995),頁493-513。

森田明,〈明末清代の「棚民」について〉,《人文研究‧史學》(1976),28,頁583 - 620。

浅井紀,〈明清時代における聞香教と清茶門教〉,鈴木中正,《千年王国的民眾運動の研究:中囯東南アジアにおける》(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2),頁351-395。

相田洋,〈白蓮教成立とその展開—中國民眾の変革思想の形成—〉,青年中国研究者会議編,《中国民眾反乱の世界》(東京:汲古書院,1974),頁147-217。

野口鐵郎,〈明末清初における千年王国論的宗教運動〉,鈴木中正,《千年王国的民眾運動の研究:中囯東南アジアにおける》(東京:東京大学出版
会,1982),頁109-150。

鈴木中正,〈清朝中期における民間宗教結社とその千年王国運動への傾斜〉,鈴木中正,《千年王国的民眾運動の研究:中囯東南アジアにおける》(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2),頁151-35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