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劃界的政治: 山地治理下的傳統領域,1895-2005
作者:施聖文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hih, Sheng-Wen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系
指導教授:黃金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山地治理治理技藝傳統領域劃界的政治定置化清晰化簡單化集中化upland governancegovernance technictraditional territorypolitics of demarcationsedentarizationlegibilitysimplicitycentraliz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72
論文回顧原住民的傳統領域調查所進行的部落地圖繪製的經驗,檢視在臺灣山地治理的歷史過程中,圍繞在不同的行政治理、族群社會制度,面對在各種「劃界」的政治中,對應其族群、部落等在傳統思維的轉變,以及目前進入行政體制操作的「傳統領域」產生了什麼樣的異變。因此,回顧從日治時期到2005年之間,山地治理的歷史過程企圖分析與釐清各種不同政權所開展的治理技藝,並隱約的看到一種「劃界」的理性與制約,不斷地對於山地進行分割與定置,直接地影響到原住民社會內部,包含對於傳統的再理解與再詮釋。
從畫界的政治的概念分析國家治理技藝背後所秉持的合理性,在國家劃界行動的開展下,當「傳統領域」進入了國家的視角時,一種清晰化、簡單化、集中化、定置化的目的,企圖抹平傳統與地方知識的複雜性,以及抹除原住民在山地中的權利。
因此,可以看到臺灣山地治理過程中,一種特殊的歷史社會成因:殖民性格在山地治理中的延續、行政的力量成為國家第一線的執行者、經濟的計算所進行定置化的社會工程、政治權力的吸納與再度援用國家的劃界思維,都同時的佈置在部落住民的生活周遭空間中,排除原住民在傳統領域間的採集、狩獵、林產物的使用、甚至在穩定社會秩序與安全的配置上,分割了傳統領域的空間,不斷地反覆在地方行政的操練下,逐步完成了對於原住民族的控制。
This dissertation review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upland governance in Taiwan. Through recently investigations in which community mapping has been done in term of indigenous traditional territory. Administrative governance, social institution of ethnic group might be confronted with politics of demarcation in the realm of indigenous traditional territory. However, sinc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upland governance undertook different techniques of "demarcation " and "sedentariness" upon upland indigenous people and their circumstance. Therefore, we might see the rationality and operation of demarcation principle changed parallel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ethnic and tribal thinking. The efforts of governance with directly impacts indeed changed the indigenous society within and without, where re-interpreta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might rest on.
By virtue of the improving state rationality, administration begin spread over the operation of demarcation. When the perspective of "seeing like a state" stepped into the traditional territory, the instruments of the legibility, simplicity, centralization and sedentarization imposed on the ends of governance. An attempt to alleviate the complexity of traditional and local knowledge, thus would dissolve the privilege of upland indigenous.
Thus we can see the particular historical and social factors emerged in the process of upland governance in Taiwan: colonial characters of upland governance endue, administrative power as frontier practice, economic calculus of sedentariness project, absorption and adaptation of demarcating thinking were implanted to the form of indigenous life. Excluding the indigenous usage of collecting, hunting and agricultural stocks, state dispose the social order and security on the space of upland. Through again and again repeat practice, modern state complete the domination of the indigenous.
專書論文
Bauman, Zygmunt. 2002《流動的現代性》,歐陽景根譯,上海:三聯書店。
C. Wright Mills 2006《社會學想像》,張君玫,劉黔佑譯,臺北:巨流。
Carl von Clausewitz.1996《戰爭論精華》,紐先鍾譯,臺北:麥田。
Durkheim, Emile.199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芮傳明、趙學園譯,臺北:桂冠。
Farrier, Paul. 2007《被壓迫者教育學》方永泉譯,臺北:巨流。
Fouacult, Michel .1999《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劉北成、楊遠嬰譯,北京:三聯書店。
Fouacult, Michel.1999《必須保衛社會》,錢瀚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Fouacult, Michel. 2010《生命政治的誕生》,錢瀚、陳曉徑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Fouacult, Michel. 2010《安全、領土與人口》,錢瀚、陳曉徑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Hobsbawn, Eric J. 2006《民族與民族主義》,李金梅譯,上海:世紀出版。
Isaacs, C. Harold. 2004《族群》鄧伯宸譯,臺北:立緒。
Kymlicka, Will. 2004《多元文化公民權︰一種有關少數族群權利的自由主義理論》,楊立峰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Kymlicka, Will. 2004《少數群體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和公民權》,鄧紅風譯,臺北:左岸
Mann, Michael.1994《社會權力的來源》(上)(下),臺北:桂冠。
Polanyi, Karl. 2002《鉅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黃樹民、石佳音、廖立文譯,臺北:遠流。
Radcliffe-Brown, A. R.2006《原始社會結構與功能》,丁國勇譯,北京:九州出版社。
Raymond Williams2005《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劉建基譯,北京:三聯書店。
Ruhle, G.1966《臺灣國家公園及其他遊樂地區建設意見書》,臺灣省林務局譯印。
Scott, C. James. 2007《弱者的武器》鄧廣懷等譯,南京:譯林。
Scott, C. James. 2011《國家的視角—那些試圖改善人類狀況的項目是如何失敗的》,王曉毅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Skocpol, Theda. 2007〈社會學的歷史想像力〉,收錄於《歷史社會學的視野與方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Tom Gill1952《臺灣之林業政策及其方案》,農復會編印。
Weber, Max2003《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于曉等譯,臺北:左岸。
Awi.Mona(蔡志偉)2011《原住民族權利的變遷與發展》,臺北:原住民族委員會出版。
Iwan.Nawi(黃鈴華)2005《臺灣原住民族運動的國會路線》,臺北: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出版。
Laysa.Akyo(陳文雄)2012《泰雅爾族傳統文化—部落哲學、神話故事與現代意義》,臺北:新銳文創。
Walis.Nokan(瓦歷斯.諾幹)1999〈日據皇民化教育下的族群意識轉向—以《理蕃の友》臺灣原住民先覺者為例〉,收錄於《臺灣原住民教育》,洪泉湖、吳學燕編,臺北:師大書苑。
王人英1967《臺灣高山族人口變遷》,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王子定1966〈臺灣山地之水土保持〉,收錄於《臺灣之山地經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
王子定1968〈臺灣之林業政策〉,收錄於《臺灣之林業經營》,頁37。
王甫昌 2003《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new window
王俊秀2001〈環境與階級:環境難民的階級論述〉,《環境社會學的想像》,頁15-45,臺北:巨流。
王建臺、姜穎101《布農族的狩獵—歷史、空間與權力》,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印行。
王嵩山1992《阿里山鄒族的歷史與政治》,臺北:稻鄉。
古野清人2000《臺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葉婉奇譯,臺北:原民文化。
台邦.撒沙勒 2001〈畫一張會說故事的地圖-魯凱族部落地圖的經驗〉,收錄於《把人找回來--在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花蓮: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台邦.撒沙勒2004《尋找失落的箭矢—部落主義的視野和行動》,臺北: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
臺灣省文獻會 1990《臺灣史》,臺北:眾文。
瓦歷斯.尤幹 1990《永遠的部落—泰雅筆記》,臺北:晨星。
瓦歷斯.貝林2009《Seediq Tgdaya的傳統領域與文化場域》,南投:國立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印行。
田哲益2009《玉山的守護者:布農族》,臺北:臺灣書房。
田雅各(拓拔斯.塔瑪匹瑪)1987〈最後的獵人〉,收錄於《最後的獵人》,臺北:晨星。
矢內原忠雄 2002《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周憲文譯,臺北:海峽學術出版。
朱長志1966〈臺灣山地之果樹〉,收錄於《臺灣之山地經濟》,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吳密察2007《地圖臺灣:四百年來相關臺灣地圖》,臺北:南天。
宋秉明 1999《改善國家公園與原住民關係之對策期末報告》,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中心印行。
李亦園1982〈都市中高山族的現代化適應〉,收錄於《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
李亦園1997《南澳的泰雅人》,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伯年1966〈臺灣山地之蔬菜〉,收錄於《臺灣之山地經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李知章編 1953《臺灣省山地警政要覽》,南投:臺灣省警務處印。
李秋芳編 2001《把人找回來--在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花蓮: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李剛1988《悲泣的山林》,臺北:臺灣商務。
沈俊祥2008《空間與認同—太魯閣人認同建構的歷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阮昌銳1994〈台東縱谷土著族的經濟生活變遷:泰雅、布農、阿美三個聚落的比較研究〉,收錄於《臺灣土著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
周楨1972《臺灣之森林經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官大偉2012〈Yukon的原住民自治〉,收錄於《加拿大原住民族自治協定》施正鋒編,臺北:翰蘆。
林俊義 1989〈自然保護區和野生動物保育〉,收錄於《林俊義文集(三)—自然的紅燈》,臺北:自立報系。
林益仁 2001〈部落地圖的社會意涵〉,收錄於《把人找回來—在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花蓮: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林淑雅2000《第一民族—臺灣原住民族運動的憲法意義》,臺北:前衛。
林爽1997《紐西蘭的原住民—毛利族神話、傳統及歷史》,臺北:世界華文作家出版。
林曜松1986〈自然保育的理想與實踐〉,收錄於《自然文化景觀保育論文集(三)—野生動物保育專輯》,行政院農委會林業特刊,臺北:淑馨。
金陽鎬1966〈臺灣山地農牧資源之開發〉,收錄於《臺灣之山地經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姚鶴年1968〈臺灣之林業經濟〉,收錄於《臺灣之林業經營》(第一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
姚鶴年1994《臺灣之林業發展》,臺北:中華林學會編印。
施添福 1995〈區域地理的歷史研究途徑〉,《空間、力與社會》黃應貴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施添福 2001《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new window
施雅軒2003《臺灣的行政區變遷》,臺北:遠足。
柯志明2001 《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紀駿傑 2001〈原住民、自然資源與共同經營〉,收錄於《把人找回來--在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花蓮: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頁15-32。
紀駿傑、楊美花2010〈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問題分析與建議〉,收錄於《臺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南港:中央研究院。new window
孫大川 201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臺北:聯合文學。new window
徐如林、楊南郡2010《大分、塔馬荷:布農抗日雙城記》,臺北:南天。
徐佩賢 2005《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
徐國士、黃文卿、游登良1997《國家公園概論》,臺北:明文。
涂照彥 1992《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李明峻譯,臺北:人間。new window
高承恕 1992〈從對 Max Weber的再詮釋談歷史研就與社會學關聯〉,《理性化與資本主義》,臺北:聯經。
張松1953《臺灣山地行政要論》臺北:正中。
張茂桂編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
張隆志2004〈殖民現代性分析與臺灣近代史研究〉,《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頁133-160。
張維一、王定平1983《臺灣地區土地測量計畫之回顧與展望》,內政部編印。
張憲秋1966〈臺灣山地之農業〉,收錄於《臺灣之山地經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秀淳1998《日據時期臺灣山地水田作的展開》,臺北:稻鄉。
陳勇志2000《美援與臺灣之森林保育(1950-1965)》,臺北:稻鄉。
鹿野忠雄 2000《山、雲與蕃人:臺灣高山紀行》,楊南郡譯,臺北:玉山社。
曾華璧2011《戰後臺灣環境史—從毒油到國家公園》,臺北:五南。
森丑之助2000〈生番眼中的臺灣及他們對鄉土的概念〉,收錄於《生番行腳》,楊南郡譯,臺北:遠流。
雅柏甦詠.博伊哲努2008《原住民族權之詮索》,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黃希周1954《臺灣之水土保持與林業》,臺灣省林業試驗所參考資料之十三,臺灣省林驗試驗所抽印本。
黃樹民、章英華編2010《臺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南港:中研院民族所。new window
黃應貴1992《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應貴2006《布農族》,臺北:三民。
黃躍雯2001《築夢荒野—臺灣國家公園的建置過程》,臺北:稻香。
黑帶.巴彥2002《泰雅人的生活型態探源—一個泰雅人的現身說法》,新竹:新竹市文化局。
葛錦昭 1968〈臺灣之集水區經營〉,《臺灣之林業經營》(第二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new window
廖守臣1984《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臺北:世界新聞專科學校觀光宣導科印製。
廖守臣1998《泰雅族的社會組織》,花蓮:私立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原住民健康研究室專刊。
廖棉濬1990〈水土保持概論〉,收錄於《臺灣所土保持論叢》,中華水土保持學會編,臺北:淑馨。
劉進慶2001《臺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人間。
劉慎孝 1968〈臺灣之森林經營〉,收錄於《臺灣之林業經營》(第一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new window
劉璧榛2010〈文化產業、文化振興與文化公民權:原住民族文化政策的變遷與論辯〉,收錄於《臺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臺北:南港。
歐素瑛2008《出類拔萃人物訪談錄:林曜松、徐國士訪談錄》,臺北:國史館。
蔡芬芳2012〈紐西蘭毛利人的主權〉,收錄於《原住民族主權與國家主權》,施正鋒編,花蓮: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會。
鄭月樵、倪資江1968〈臺灣之林相變更〉,收錄於《臺灣之林業經營》(第二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new window
盧道杰 2001〈參與式自然資源管理與部落地圖〉,收錄於《把人找回來--在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花蓮: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頁101-128。
蕭新煌1987《我們只有一個臺灣—反污染、生態保育與環境運動》,臺北:圓神。
蕭新煌1984〈臺灣山地經濟政策經濟發展問題〉,《臺灣銀行季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
蕭新煌1989《社會力—臺灣向前看》,臺北:自立晚報。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臺北:自立晚報。
謝世忠 2004 《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 : 臺灣原住民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謝若蘭2006〈土地與記憶—從「懷坦吉條約」談原住民認同與權利〉,收錄於《當代紐西蘭民主政治》,臺北:臺灣國際研究學會。
顏愛靜、楊國柱 2004《原住民族土地制度與經濟發展》,臺北:稻鄉。new window
顏愛靜1998《原住民保留地與公有土地資源管理制度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報告。
魏德文等2008《測量臺灣—日治時期繪製臺灣相關地圖,1895-1945》,臺北:南天。
藤井志津枝 1989《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的理蕃政策》,臺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藤井志津枝 2001《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藤崎濟之助1988《臺灣的蕃族》臺北:南天。
Anderson, Benedict.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Verso.
Barth, Fredrik. 1969,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Foucault, Michel. 1991, ‘Governmentality.’in Graham Burchell, Colin Gordon and Peter Miller, eds.Foucault Effect: Studies in Governmentalit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eertz, Clifford.2001, ‘The Bazaar Economy: Information and Search in Peasant Marketing’ in Mark Goanovetter and Richard Swedberg, eds.Sociology of Economic Life,pp.139-145.United State: Westview Press.。
Geertz, Clifford. 1983, Local Knowledge: 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 New York: Basic Books.
Giddens, Anthony. 1985, The Nation-State and Violen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iselle Byrnes 2004, The Waitangi Tribunal and New Zealand Hist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obsbawn, J. Eric 1992,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cking, Ian.1999,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what?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 S. Hill 2009, Maori Sovereignty: A Feminist Invention of Tradition. in Jocelyn Linnekin, and Lin Poyer, eds. Cultural Identity and Ethnicity in the Pacific, pp. 237-57.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Scott, C. James 1998, Seeing Like a State: How Certain Schemes to Improve the Human Condition Have Failed. Connecticut:Yale University Press.


檔案文獻
山地農牧局編 1964《水土保持工作人員講習班講義》,出版者未詳。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1983《山地行政政策之研究與評估報告書》,南投:省政府民政廳。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編譯 1996《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中國地理學會 2002《原住民傳統土地與傳統領域調查研究結案報告》,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印行。
中國地理學會2003《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研究報告》,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印行。
中國地理學會2004《原住民族傳統領域調查研究報告》,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印行。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編 1964《臺灣省國有林地山地保留地原野土地圖說明》,出版不詳。
內政部編1950《臺灣省各縣市行政區域調整案經過概述》,出版者不詳。
王學新 2003《日據時期竹苗地區史料彙編與研究》(上)(下),新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省文獻會編印 1999《理蕃誌稿》三卷四冊,陳金田譯,南投:省文獻會。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編 1993《理蕃之友》東京:綠蔭書房。
瓦歷斯.諾幹、余光弘 2002《臺灣原住民史:泰雅族史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new window
白安頤、林曜松1989《臺灣野生動物保育史》,林業特刊第二十號,吳海音譯,行政院農委會編印。
伊鍾奇1957〈校慶聲中絮語家常〉,收錄於《測量學校五十三週年校慶特刊》測量學校校慶特刊編輯委員會編,台中市:測量學校。
伊鍾奇1983《臺灣地區土地測量計畫之回顧與展望》,內政部編印。
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1972《臺灣省東西橫貫公路開發紀念集》,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編印。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編1988《自然文化景觀調查研究計劃成果提要集(一)1985~1988》,林業特刊第十六號,行政院農委會印行。
何鳳嬌 2001《臺灣省參議會資料彙編:行政區域規劃》,新店:國史館。
何鳳嬌編 1993《臺灣土地資料彙編:光復初期土地之接收與處理(一)》第一輯,新店:國史館。
何鳳嬌編 1993《臺灣土地資料彙編:光復初期土地之接收與處理(二)》第一輯,新店:國史館。
季爾棠、柯克仁、戴孟著1957.4《臺灣林業建設方案》,楊志偉、盛志澄、袁行知譯,農復會特刊第二十號,臺北:農復會。
宜蘭縣議會秘書室編1952《太平、南澳兩鄉山地考察報告書》,未刊行,油印本,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臺灣學研究中心收藏。
林修澈2007《南庄事件:根據臺灣總督府檔案的理解》,臺北市南投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印行
林素珍、陳耀芳2005《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七腳川事件》,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侯坤宏、楊蓮福2011《民國時期暨戰後臺灣資料彙編》第三冊,臺北:博揚文化。
姚鶴年等1993《中華民國臺灣森林志》,臺北:中華林學會編印。
姚鶴年編1992《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林業篇,南投:省政府文獻會。
孫大川等1995《臺灣原住民傳統名譜.臺灣原住民族群與分布之研究—一種動態的分析》,內政部專題研究計畫。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3《日據時期竹苗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王學新編譯,南投:臺灣文獻館。
國防部測量局1947《中央各部會測量業務聯繫審查會專刊》,臺北:國防部測量局技術室編印。
張炎憲、Icyang.Parod(夷將.拔路兒)等編2008《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上)(下),新店:國史館。
張茂桂、顏愛靜1998《臺灣原住民對保留地政策之態度—一般意見調查及原住民菁英調查》,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編印。
許雨全1959.6〈怎樣做一個模範測量人員〉,收錄於《測量技術通報》通字第十九號,臺北: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測量處編印。
郭秀岩1991〈山胞農村土地利用及社區發展綜合規劃〉,《偏遠地區鄉村發展之綜合規劃》,南投: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編印。
陳士全 1957〈軍事測量教育為國防建設之重心〉,《測量學校五十三週年校慶特刊》,測量學校校慶特刊編輯委員會編,台中市:測量學校。
陳大慶 1971〈臺灣山地之整理與開發〉,《臺灣山地之整理與開發文輯》,臺灣省政府農林廳山地農牧局編印。
陳金田譯1997《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誌稿》,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陳潔1973年《臺灣林業考察研究專輯》,南投: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編印。
傅琪貽2007《日治末期臺灣原住民族皇民化之研究》,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臺北:財團法人日本文教基金會印。
測量學校校慶特刊編輯委員會1957〈測量者的哲學基礎〉,測量學校校慶特刊編輯委員會編,台中市:測量學校。
游登良2002《臺灣國家公園史:1900-2002》,臺北:內政部營建署印行。
溫吉 1957《臺灣番政志》,臺北:臺灣省文獻會。
溫吉1999《臺灣番政志》(一)(二),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臺灣省山胞行政局編1991.9《臺灣山地農村發展規劃研討會》,南投:省政府山胞行政局印。
臺灣省公路局(不詳)《東西橫貫公路工程專輯》,臺灣省公路局編印。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6《臺灣原住民史料彙編2:雅美、邵族、歷史篇及都市原住民採訪記》歷史篇口述歷史,1994年所進行口訪相關資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8《臺灣原住民史料彙編3:臺灣省政府公報中有關原住民法規政令彙編(1)》,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8《臺灣原住民史料彙編3:臺灣省政府公報中有關原住民法規政令彙編(2)》,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8《臺灣原住民史料彙編3:臺灣省政府公報中有關原住民法規政令彙編(3)》,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省林業試驗所1997《自然保留區經營管理手冊》,臺北:行政院農委會發行。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編1980《中華民國六十七年臺灣省山胞經濟調查報告》,南投: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編1985《山地農村土地利用及社區發展綜合規劃報告:新竹縣尖石鄉秀巒村》,南投: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編1985《苗栗縣泰安鄉象鼻村山胞農村土地利用及社區發展綜合規劃報告》,南投: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編1979《山胞農村土地利用及社區發展綜合規劃報告:宜蘭縣大同鄉南山村、屏東縣春日鄉士文村、台東縣東河鄉北源村、花蓮縣萬榮鄉紅葉村》,南投: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臺灣省原住民行政局1995《增編原住民保留地三年(八十至八十二年度)工作計畫執行成果報告》,南投:臺灣省原住民行政局編印。
臺灣省農會編印1995.6《農事推廣教育四十週年紀念專輯》,臺灣省農會。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96《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南港:中央研究院。
廣東陸地測量局1933《廣東陸地測量局局務紀要》,廣東市:陸地測量局。
盧明、郭庭鈺編1950.11《臺灣省行政區域》,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審委員會,臺北:臺灣書店。


期刊論文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4〈高山族研究回顧與前瞻座談會綜合討論記錄〉,《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集刊》第40期。
王梅霞 2003〈從gaga的多義性看泰雅族的社會性質〉,《臺灣人類學刊》第1卷第1期。new window
台邦·撒沙勒 2008〈傳統領域的裂解與重構:Kucapungane人地圖譜與空間變遷的再檢視〉,《考古人類學刊》第69期。
李文良 1997.12〈林野整理事業與東臺灣土地所有權之成立形態(1910-1925)〉,《東臺灣研究》第2期,頁169-196。new window
汪明輝 1999〈臺灣原住民民族主義的空間性:由社會運動到民族發展〉,《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31期。new window
孟祥瀚 2003〈日治時期東臺灣成廣澳的林野整理與土地調查〉,《東臺灣研究》第8期,頁59-92。new window
官大偉、林益仁 2008〈什麼傳統、誰的領域:從泰雅族馬里光流域傳統領域調查經驗談空間知識的轉譯〉,《考古人類學刊》第69期。new window
林志晟2012〈國民政府農林都水土保持實驗區的設置與發展〉,收錄於《國史館館刊》第31期。
林秋綿2001〈臺灣各時期原住民土地政策演變及其影響之探討〉,《臺灣土地研究》第2期。
林益仁 2002〈馬告國家公園與森林運動〉,《文化研究月報》第11期。
林益仁2007〈臺灣自然保育的「西雅圖酋長化」:一個從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出發的基進觀點〉,《中外文學》第36 卷,第3期,頁15-62。
施聖文 2008〈土牛、番界、隘勇線:劃界與劃線〉,《國家與社會學報》第5期。
柳書琴2010〈「總力戰」與地方文化:地方文化論述、臺灣文化甦生及臺北帝大文政學部教授們〉,收錄於《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9期。
洪廣冀2002〈戰後初期之臺灣國有林經營問題:以國有林伐採制度為個案(1945-1956)〉,《臺灣史研究》第9卷,第1期。
洪廣冀 2004〈林學、資本主義與邊區統治:日治時期林野調查與整理事業的再思考〉,《臺灣史研究》第11卷第2期。new window
夏鑄九2000〈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臺灣建築與城市的歷史〉《臺灣社會研究》第40期,頁47-82。
張耀宗 2007〈教育菁英vs傳統菁英日治時期教育影響下原住民領導機制的轉變〉,《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第7卷第1期。new window
陳竹上2010〈他們在自己的土地上無家可歸?從「反亞泥還我土地運動」檢視臺灣原住民保留地政策的虛實〉,《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7期,頁97-134。
陳茂泰1973〈從旱田到果園---道澤與卡母界農業經濟變遷的調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26期。
陳毅峰 1999〈一切都是那麽的“自然”!-從殖民主羲封自然的社會建構及環境資源的經營談起〉,《環境與世界》第3期。
黃智慧2011〈解讀高砂義勇隊的「大和魂」—兼論臺灣後殖民情境的複雜性〉,《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1卷,第4期。
黃應貴1975〈光復後高山族的經濟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0期。
黃應貴1981〈東埔社土地制度之演變---一個臺灣中部布農族聚落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2期。
黑帶.巴彥1990〈泰雅族的GAGA〉,《新竹文獻》第3期。
楊淑媛2005〈臺灣高地的政治體系初探:以布農人為例的研究〉,《臺灣人類學刊》 3卷1期。
裴家騏羅方明 1996〈魯凱族的永續狩獵制度〉,《野生動物保育彙報及通訊》,第4卷第4期,頁5-10。
戴興盛、莊武龍、林祥偉2011.12〈國家野生動物保育體制、社經變遷與原住民狩獵:制度互動之太魯閣族實證分析〉,《臺灣政治學刊》第15卷第2期,頁3-66。new window
戴興盛、莊武龍、林祥偉2011〈原住民於何處狩獵?東臺灣太魯閣族某村落之實證研究〉,《地理學報》第62期,頁49-72。new window
謝明如 2009〈評介北村嘉惠《日本殖民地下の臺灣先住民教育史》〉,《臺灣學研究》第6期。
顏愛靜、陳亭伊2011〈原住民傳統領域共同管理之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泰雅族部落為例〉,《地理學報》第61期,頁1-30。new window
顧玉珍、張毓芬1999〈臺灣原住民族的土地危機:山地鄉「平權會」政治經濟結構之初探〉,《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4期。new window


會議論文
Watan Kiso(王進發)2010〈原住民族狩獵文化談生態保育—已歲實際一及傳統習慣談起〉,收錄於《原住民傳統習慣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東華大學原住民發展中心。
吳密察1993〈蕃地開發調查與「蕃人調查表」、「蕃人所要地調查書」〉,收錄於《臺灣史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呂光洋1989〈野生動物保育〉,收錄於《文化資產維護研討會專輯》,行政院文建會印行。
柳榗1989〈自然保留區系統之探討〉,收錄於《文化資產維護研討會專輯》,行政院文建會印行,頁407。
紀駿傑1997〈環境殖民:資本主義生產擴張下的臺灣原住民土地與資源權〉,收錄於《原住民土地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土地經濟學會。
紀駿傑、王俊秀 1995〈環境正義:原住民與國家公園衝突的分析〉,收錄於《臺灣社會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論文集》,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張旭宜1994〈山地開發現狀調查與山地開發現狀調查書介紹〉,收錄於《館藏與臺灣史研究論文發表會彙編》,國家圖書館臺灣分館。
陳中禹2008. 11〈戰後初期臺灣「山地行政」的建立與推動〉,收錄於《戰後檔案與歷史研究:第九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臺北新店:國史館。
陳毅峰 2005〈地圖的政治與文化的製圖-談部落地圖繪製的社會意涵〉,收錄於《第九屆臺灣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一民族,第四世界:原住民族的生活空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地理系。
馮桂蓮、劉炯錫 1996〈台東縣布農族有關狩獵生活植物的調查研究〉,收錄於《臺灣原住民與自然資源關係研討會論文集》,臺東:臺東師範學院。
黃雅鴻2005〈4192-1:原住民傳統領域主權中的日常生活〉,收錄於《第九屆臺灣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一民族,第四世界:原住民族的生活空間論文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地理系。
羅永清2005〈內在界線與外在範圍的辯證—馬遠布農族丹社群部落邊界之探討—兼對界線主義製圖的批判〉,收錄於《第九屆臺灣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一民族,第四世界:原住民族的生活空間論文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地理系。

博、碩士論文:
Lahuy.Icyeh2008《是誰在講什麼樣的知識—Smangus部落主體性建構地方與地方知識實踐》,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梅霞1990《規範、信仰與實踐:一個泰雅族聚落的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
吳旬枝2006《原住民族參與國家公園生態旅遊發展過程中雙邊互動關係—同禮部落vs太魯閣國家公園》,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樹欉 2000《臺灣原住民族土地財產權制度變遷之研究─日治時期迄今從共同所有到個別所有的演變》,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博士論文。new window
李文良2001《帝國的山林—日治時期臺灣山林政策史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佳玲2003《日治時期蕃童教育所之研究(1904-1937 年)》,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李根政2005《民間催生馬告檜木國家公園之歷程與探討》,靜宜大學生態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明輝2001《鄒族之民族發展:一個臺灣原住民族主體性建構的社會、空間與歷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
林佳陵1996《論關於臺灣原住民土地之統治政策與法令》,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俊強2005《原住民族傳統領域之研究—泰雅族司馬庫斯個案》,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素珍2003《日治後期的理蕃-傀儡與愚民的教化政策(1930-1945)》,國立成功大學博士論文。
林淑雅1997《臺灣原住民族運動的憲法意義》,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雅 2007《解/重構臺灣原住民族土地政策》,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林瓊華1997《臺灣原住民土地產權之演變(1624-1945)》,私立東吳大學經濟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邱寶琳 2010《 原住民族土地權之探討. —以花蓮太魯閣族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new window
金尚德2006《知識、權力、部落地圖:「太魯閣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的社會學解析》,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聖文2004《一個行動研究者在部落—以比亞外部落地圖發展工作為例》,私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泉湖 1992《臺灣地區山地保留地政策制定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洪翠苹2007《部落社會關係與自然資源利用之研究—以宜蘭縣大同鄉 Peyanan 部落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進明2009《泰雅族地區自然資源利用與保育策略研究—以「馬告國家公園北泰雅區域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玓1991《泰雅族北勢群山胞的生活空間:以苗栗縣泰安鄉象鼻村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誌聲1997《太魯閣國家公園設立對當地原住民土地資源利用衝突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心怡2001《戰後臺灣原住民族政策之研究(1945-2000):權力關係與政策選擇觀點》,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憲明1984《梨山霧社地區落葉果樹與高冷蔬菜栽培的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陶楷鈞2009《宜蘭縣大同鄉泰雅族Pyanan部落產業與發展族裔經濟之可能性》,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文卿2002《臺灣地區國家公園永續經營管理指標之研究—以玉山國家公園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國超 2001《「神聖」的瓦解與重建:鎮西堡泰雅人的宗教變遷》,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雅鴻2003《他者之鄉:從空間霸權論述談Karowa原住民的流離與主體性運動》,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玲慧1996《部落、族群與行動—太魯閣人和地區原住民的階序性認同》,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得楷2008《被建構得傳統領域空間—Skadang與Xoxos部落得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志堅1994《國家公園內原住民生態參與模式之建構—以玉山國家公園與東埔社布農族為例》,國立中興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賢女1996《太魯閣國家公園情境中的太魯閣人—政權、觀光與原住民的網絡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惠中2002《一個抵抗空間的建構─馬告國家公園運動脈絡下的部落繪圖實踐》,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青柏1990《臺灣先住民社會運動研究—以「還我土地」運動為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俊雄1996《北部泰雅人狩獵活動之探討》,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其他:
MayawBiho《國家共匪》紀錄片,大肚根工作室。
中研院數位典藏〈土地利用與森林資源圖〉,網誌:http://gis.rchss.sinica.edu.tw/mapdap/wp-content/uploads/2012/06/landuse_25K_1956.pdf
公共電視2001/2/3「原住民新聞雜誌」節目。
加拿大部落地圖資訊網站,網址:http//www.nativemaps.org/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記錄 2012《立法院公報》第101卷,第42期,頁161。資料出處:http://lis.ly.gov.tw/lgcgi/lypdftxt?10104201;0157;0191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130003
汪明輝〈臺灣原住民運動的回顧與展望〉,資料來源:http://www.geo.ntnu.edu.tw/faculty/tibu/WWW/WWW/WWW/pdf6.pdfnew window
林三1982〈臺灣的林業經營該轉向了〉,收錄於《科學月刊》,58期,資料來源:http://210.60.224.4/ct/content/1982/00080152/0001.htm。
林務局局誌,林務局網址:http://www.forest.gov.tw/content.asp?CuItem=1642。
林務局歷年大事記,林務局網址http://www.forest.gov.tw/fp.asp?xItem=1644&ctNode=130&mp=1
原住民族電視台2007/8/10「每日新聞」報導。
郭建平1983.3.14〈雅美族反蘭嶼國家公園四大原因〉,《蘭嶼雙週刊》。資料來源: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11/a9/59.htm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