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小校長課程領導之研究 -以品格教育結合閱讀教育為例
作者:羅玉霞
作者(外文):Yu- Shia Lo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楊銀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課程領導品格教育閱讀教育Curriculum LeadershipCharacter EducationReading Educ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
本研究以臺中市一所國小為主要研究對象,以品格教育結合閱讀教育為主軸,進行學校本位課程的領導。主要目的在透過校長的課程領導,藉以提升教師品格閱讀教育之專業能力,營造品格閱讀優質環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增進閱讀理解能力,並同時提升品格教育之實踐力。本研究在過程中透過研究者的觀察及省思札記、訪談記錄、各類文件資料,歸納出整體意見及做為修正計畫之依據。
本研究之主要結論如下:一、課程願景建構階段:校長領導全校進行SWOTS情境分析,清楚的描繪品格閱讀教育的目標,持續與教師溝通理念且以身作則,帶領走出框架開闊視野,常常鼓勵建立信心並建構出共同的願景。二、課程設計發展階段: 先評估需求確定先後次序,要求團隊整合、全員參與且能任務分工和共負責任,組織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持續激勵專業成長。三、課程實施階段: 校長本身要專業成長持續學習,建立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採取漸進過程與持續發展來促進學生為主體的課程實施,課程實施中校長進行教學視導了解教學的實施,其次,積極建置電子化學習環境、營造優質環境發揮潛在課程功效、邀請社區參與和發展公共關係以及爭取各方支援來支持課程的實施。四、課程評鑑階段:校長兼顧形成性評鑑與總結性評鑑,結合行動研究改善課程教學品質,透過監控課程和管理課程引導課程的發展與成效,接著,校長須貫徹執行力落實學校課程,並建構不斷循環的評鑑系統,持續回饋修訂學校課程。藉由品格閱讀教育課程的實施,可以見到學生在品格行為和閱讀理解上面皆有正面的成長,學校也獲得臺中市品格學校認證、閱讀亮點學校及評鑑特優學校。最後,研究者針對研究結果加以討論分析,並對品格教育結合閱讀教育之課程領導實務及未來研究提出省思與建議。
This study is an research in leadership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with a theme of incorporating character education in reading education and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s the subject. The objectives are to increase the specialty capability of character and reading education in teachers by means of principal’s curricular leadership, to create quality environment for character and reading and spur interest in reading in students, enhancing their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ability, as well as elevate the strength of realizatio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The researchers integrated their notes of observation and reflection, interview records and documentary data gather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research into overall opinions and basis for modifications to action plans.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1. Phase of curricular vision creation: the principal leads the entire school in SWOTS scenario analysis, whereby to clearly delineate the goals of character and reading education, and continue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teachers on the ideals, and set example by personally practicing, to guide them out of box and to see wide pictures, while keeping giving encouragement to build confidence in them, to create a vision shared by all. 2. Phase of curricular design & development: Assess and prioritize the needs; ask for team integration, all participation and task division and joint responsibility; form specialty learning groups among teachers; and continuously motivate growth in specialties. 3. Phase of curricular implementation: the principal should grow in specialty and continue learning; build the school as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take progressive steps to promote the student-centered curricular implementation; and supervise teaching during the curricular implementation to have understanding. Those are followed by actively building electronic environment, creating quality environment for potential curricular effectiveness to really work, inviting communities to participate and developing public relationships, as well as seeking supports from various sectors to support the curricular implementation. 4. Phase of curricular evaluation: the principal sees to both formative evaluation and summative evaluation, combining action research to improve curricular teaching quality, and guide curricular development and effectiveness by monitoring and managing the curricula; then the principal should carry out his/her executive force thoroughly to have the curricular implementation really happen; and build an ever-going evaluation system, whereby to continue giving feedback to the modification of curricula and teaching. It is revealed by incorporating character in the curricular implementation of reading and education that students achieved positive growth in both character and behaviors and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whereas the school also gained recognition as a character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 reading excellent school, and an extraordinary school by evaluation. Last, the researchers discussed and analyzed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presented their reflec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in respect to the practice of leadership in curricula that incorporate character education into reading educ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thereof.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丁亞雯(2004)。高中品格教育的反思與行動。學生輔導,92,79-95。
方德隆(2001)。行動研究的行動研究:研究歷程的的反思。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創新。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協會主編。臺北市:揚智文化。
王文科(2007)。課程與教學論。臺北市:五南 。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問題與趨勢。質的研究方法。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高雄:麗文。new window
王金國(2010)。品格教育理論與活動設計。臺北市:高等教育。
王瑞邦(2013)。找回校長的課程與教學領導力。新北市教育,6,25-28。
王曉玟(2013)。KIPP學校弱勢也能出頭。天下雜誌,536,130-132。
司馬志(2013)。論語全書。臺北市:華志。
任慶儀(2010)。解決一綱一本和多本教學的爭議─以系統化教學設計的歷程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5,103-126。new window
何琦瑜、鄭一青(2004)。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祕密。臺北市:天下雜誌。
吳清基(2007)。台北優質有禮的品格教育。取自http://epaper.ctust.edu.tw/upload_files/test/12230372425.docnew window
吳清基(2010)。推動臺灣的閱讀教育-全民來閱讀。研考雙月刊,34(1),62-66。
吳愛芠(2010)。繪本教學結合國小六年級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呂翠華(2011)。國小校長在推動閱讀教育的領導效能。國民教育,54(4),57-69。
李子建、黃顯華(2002)。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香港:中文大學。
李玉貴(2008)。從臺灣PIRLS2006評估結果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況與現象。國文天地,24(4),4-19。new window
李珀(2014)。教師專業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臺北市:高等教育
李健銘 (2004)。國小校長課程領導行為及其權力運用。台灣海洋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主編, 課程領導與有效教學, 175-194。 台北: 高等教育文化。
李惠珍(2012)。運用提問策略結合國小三年級品德教育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臺中市。new window
李琪明 (2004a) 。品德本位校園文化之營造-美國推動經驗與啟示 。台灣教育,625 ,30 - 38。new window
李琪明(2004b)。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92,8-23。
李漢村(2008)。運用班級閱讀活動落實國小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臺南市。
李靜芬(2010)。繪本教學結合低年級品格教育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雲林縣。
阮凱利、歐用生(2011)。國小校長課程領導的敘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01,83-106。new window
周甘逢(2009)。品格與態度教學。臺北市:五南。
幸曼玲、陸怡琮、辜玉旻(2012)。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林佩璇(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評鑑。臺北市:學富文化。new window
林佩璇(2004)。學校課程實踐與行動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new window
林怡君(2010)。從閱讀教學陶冶生命情懷-以劉俠散文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高雄市。
林明地(2002)。校長學-工作分析角色研究取向。臺北市:五南。
林明地(2013)。從環境管理策略看特色學校經營平衡依賴與自主。師友月刊,550,9-13。
林明煌(2011)。日本中小學閱讀教育課程改革現況。教育資料集刊,50,69-85。new window
林秋伯(2011)。品格教育結合繪本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四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所,花蓮縣。
林峰毅(2004)。一個國小教導主任課程領導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研所,嘉義縣。
林碧君(2012)。兒童傳記結合國小五年級品格教育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臺東市。
林翠湄 (2002)。發展心理學。臺北市:學富。
林翠鈺(1999)。國小教導主任課程領導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研所,嘉義縣。
邱麗珍(2011)。運用繪本提升兒童「責任」之品格教學: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教學省思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所,屏東市。
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2006)。『品格教育』的定義,取自http://team.twles.ntpc.edu.tw/userdata/counse/yun/02/morality/index.htm
姜得勝(2014)。品格道德品德倫理意涵之釐清。師友月刊,563,50-53。
施宜煌(2013)。從PISA評量閱讀素養情形省思臺灣國民中小學閱讀教育推展的問題。新北市教育,6,97-71。
洪中夫(2005)。玩出好品格:青少年體驗式學習的品格教育。臺北縣:校園書房。
洪中夫(2008)。玩出品格力:青少年體驗式學習的品格教育。臺北縣:校園書房。
洪紫原(2007)。美國新品格教育運動對臺灣九年一貫課程的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48,300-314
秦慧嫻(2000)。國民小學校長專業發展需求及其因應策略—以台北市為例。國立台北師院國教所碩士論文。
馬岳琳(2007)。十大人物推薦必讀的一百本書。天下雜誌,384,。
高敬文(1996)。 質化研究方法論。臺北市: 師大書苑。
高新建(2001)。課程領導者的任務與角色探析。北區九年一貫課程是辦學校校長課程領導理念與實務工作坊。臺北縣:秀朗國小。
高新建(2002)。課程領導者的任務與角色探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3,113-128。
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2007)。PIRLS 2006報告-台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取自http://lrn.ncu.edu.tw/pirls/files/PIRLS。
國立臺南大學PISA國家研究中心(2008)。PISA閱讀素養應試指南。取自http://pisa.nutn.edu.tw/download/Publishing/pisa_read_guide.pdf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6)。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取自http://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康豐裕(2006)。從行政領導走向課程領導及教學領導的歷程與展望。現代教育論壇,14,41-47。
張乃仁(2009)。運用故事教學發展高年級學童品格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張明輝(2003)。卓越校長的關鍵能力。社教雙月刊,114,15-19。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85)。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淑惠(2012)。運用繪本故事落實夜光天使班學生品格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所,屏東市。
張莉慧(2009)。臺灣推動閱讀之觀察與省思。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5(4),82-98。
張嘉文主編(1981)。辭海。臺北縣:鐘文。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榮輝(2009)。正向引導~培養高品格的國民。臺灣教育,655,6-11。
張德銳、李俊達 (1999)。 推動學校本位的教學視導與評鑑。技職教育雙月刊,52,2-6。new window
教育部(2007)。PIRLS 2006報告台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取自http://LRN.ncu.edu.tw/pirls
教育部(2007)。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取自http://home.educities.edu.tw/wei3128/currinstruc/prefaceedu/g9guiline.htm
教育部(2010)。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3)。102年度閱讀磐石獎。取自http://www.digimagic.com.tw/reading2013/a3.html
梁慧君(2010)。運用繪本教學於品格教育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嘉義縣。
許玉佩(2007)。以繪本教學提升學生品格之行動研究-以「關懷」與「尊重」品格核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許芳菊(2012)。思考、提問、表達的學習。臺北市:天下。
許惠茹(2006)。國小校長鄉土教育課程領導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縣。
許筑鈞(2010)。探討結合道德主題於合作學習提升國小學童關懷、負責、誠信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許籐繼 (2005)。教學視導人員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郭娜宜(2011)。運用繪本教學實施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以責任和值得信賴核心價值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新竹市。
陳仙英(2006)。參與班級讀書會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品德認知與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陳玉琨 (2004)。教育評鑑學。臺北:五南。
陳伯璋(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行動研究。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創新。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協會主編。臺北市:揚智文化。
陳金木、許瑋珊(2012)。從PISA閱讀評量的國際比較探討閱讀素養教育的方向。教師天地,181,4-15。
陳聖謨(2013)。特色學校的下一站。師友月刊,550,14-18。
單文經(2000)。兼論道德氣質的成分與道德教育的策略。臺灣教育,595,6-16。new window
曾振興(2002)。走過校本課程的時光隧道──高雄市太平國小課程發展的行動研究。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
曾榮華(2006)。一位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實踐智慧之研究:課程美學探究取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臺中市。new window
游家政(2002)。課程革新。臺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游家政(2004)。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的任務與策略。課程領導與有效教學。臺灣海洋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主編。臺北市:高等教育。new window
游淑玫(2015)。贏在卓越領導力-願景、行動、實踐力的修煉。新北市:木蘭文化。
黃光雄、楊龍立(2004)。課程發展與設計:理念與實作。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光雄、蔡清田(1999)。 課程設計---理論與實務。臺北市: 五南。
黃光雄、蔡清田(2009)。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五南。
黃旭鈞(2003)。課程領導: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黃瑞琴(1997):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綉紋(2013)。運用故事教學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生品格教育之成效。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中市。
黃嘉雄(2010)。課程評鑑。臺北市: 心理出版。
黃德祥(2004)。美國品格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臺灣教育,625,15-19。new window
楊美伶(2013)。學教翻轉之學習共同體學校建構經驗。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13,5-14。
楊紹東(2012)。國民小學教師運用讀報教育實施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縣。
楊龍立(2001)。學校為本課程-設計與探討。臺北:五南。new window
溫明麗(2008)。教育101-教育理論與實踐。臺北市:高等教育。
聖經資源中心(2010)。聖經。新北市:華宣出版。
葉俊緯(2011)。國小六年級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實施影片結合品德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葉興華 (2002)。從課程領導者的角色期望--談我國國小校長課程領導之困境與展望。初等教育學刊,13,177-200。new window
臺中市政府(2012,11月23日)。臺中市品德教育學園。取自http://s1mail.ctjh.tc.edu.tw/~tceb
臺灣PISA 2015國家研究中心(2015)。科技部與教育部聯合記者會新聞資料--PISA 2015臺灣學生的表現。取自http://pisa2015.nctu.edu.tw/pisa/index.php/tw/homepage
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2011)。臺灣PISA 2009結果報告。臺北市:心理。
趙鏡中、賴玉連(2010)。教室中多面向的閱讀教學-十二堂閱讀課例。臺北市:台灣小學語文教育學會。
趙鏡中、賴玉連、李玉貴、黃敏、范姜翠玉(2005)。打開繪本學語文,臺北市:台灣小學語文教育學會。
劉玉玲(2005)。課程發展與設計。新北市:新文京開發。
歐用生(2003a)。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市:復文。
歐用生(2004b)。校長的課程領導和專業成長。研習資訊,21(1),60-69。
歐用生(2004)。課程政策與課程領導─以九年一貫課程政策為例。課程領導與有效教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歐用生(2006)。課程理論與實踐。臺北市:學富文化。
潘世尊(2007)。教育、理論與行動研究。臺北市:華騰文化。new window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
蔡清田(2005)。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市:五南圖書。new window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台北市:五南圖書。
蔡進雄(2003)。學校領導的新思維:建立教師學習社群。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8,42-46。
衛全韻 (2009)。品格教育結合國小閱讀活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鄧鴻源(2013)。會考試好品格哪項重要?國語日報,5月22日,13版。
鄭彩鳳(2011)。國中小教師對 360 度評鑑回饋系統與結果之觀點。高雄師大學報,30,33-55。new window
鄭淵全(2008)。國小校長在校本課程發展的課程領導作為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5(1),1-20。new window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蕭昭君(1996)。質性教育研究中的主觀─坦然面對與監控。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八十四學年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39。 
蕭茗襄(2013)。以繪本教學進行國小階段「負責與關懷」品格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視訊與媒體藝術學系,嘉義縣。
賴雅芬(1997):國小教師利用鄉土教學行動進行環境教育之參與式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欣晴(2011)。琦君散文結合國小品格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
蘇芸慧(2005)。國小教師品格教育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Andrew P. J.(2006)。行動研究導論 (朱仲謀譯)。台北市:五南。(原著發行於2000年)
Bossidy, L., & Charan, R. (2003)。執行力(李明譯)。臺北:天下文化 。(原著發行於2002年)
Cloud, H. (2012)。職場軟實力(江智慧、毛樂祈譯,2012)。新北市:校園書房。(原著發行於2006年)
Collins, J.(2002)。從A到A+: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淪?企業從優秀到卓越的奧祕(齊若蘭譯)。臺北市 :遠流出版。(原著發行於2006年)
Geoffrey, E. Mills(2003) :行動研究法。(蔡美華譯)。臺北市:富學文化。(原著發行於2002年)
Henderson, J. G. & Hawthorne, R.D. (2000). 革新的課程領導。(單文經、高新建、游家政、蔡清田、張明輝、王麗雲譯)。臺北市:學富。new window
Judith A.L.(2006)。邁向卓越 : 如何創造更好的學校(解志強、顏美芳譯)。臺北市 : 文景。(原著發行於2001年)
Naisbitt, J. (1985)。大趨勢—改造人類生活的十個新方向。(詹宏志譯)。臺北市:長河。(原著發行於1983年)
Patton, M.Q.(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新店:桂冠圖書公司。(原著發行於1990年)
Roberts, S. M., & Pruitt, E. Z. (2006). 學校是專業的學習社群:專業發展的合作活動與策略。(柳雅梅譯)。臺北市:心理。(原著發行於2003年)
Spiegel , J. S. (2009)。品德決勝負(林淑真譯)。臺北縣:橄欖。(原著發行於2004年)
Sternberg, R. J. & Williams, W.M. (2005)。教育心理學。(周甘逢、劉冠麟譯)。臺北市:華騰。(原著發行於1996年)
Thomas, L.&Brophy, J.(1999)。當代教育心理學(李素卿譯)。臺北市:五南。(原著發行於1995年)
Urban, H.(2014) 。好老師會作的二十件事(劉如菁譯,2014)。臺北市:格子外面。(原著發行於1992年)
Wiles, J. & Bondi, J.(2003)。課程發展實務導引(陳麗華、吳麗君、黃永和、詹惠雪、葉興華譯)。臺北市:雙葉書廊。(原著發行於1998年)
William, E.D. & Noel, G.(2006)。課程願景(王恭志、黃月美、楊俊鴻譯) 。臺北市:高等教育。(原著出版於2002)

貳、英文文獻
Berkowitz, M. W. (2011). Leading schools of character. Leadership for social justice and democracy in our schools, 93-121.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 (2004). About CEP-what is character education? Retrieved September 30, 2012 from http://www.character.org/about/
Dick, W., & Carey, L. (2001).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 New York: Longman.
Fitzpatrick, J. L., Sanders, J. R., & Worthen, B. R.(2004). Program Evaluation: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3th ed. ).Boston,MA:Allyn & Bacon.
Glatthorn, A, A. & Boschee, F. & Whitehead, B. M. (2009). Curriculum Leadership: Strategies for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Washington. CA:Sage.
Glatthorn, A. A. (2000). The principal as curriculum leader.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Glatthorn, A. A., Boschee, F., & Whitehead , B. M.(2006). Curriculum Leadership :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Thousand Oaks, CA:Sage.
Higgleton, E. (1998). Chambers English Dictionary.Singapore:SNP. Houston (Eds.), Leadership for social justice and democracy in our schools (The Soul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Series) (pp. 93-121).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Ryan, P. K. (2006). The Six 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Retrieved November 12, from http //www.bu.edu/education/caec/files/6E.htm
LeCompte, M. D., Tesch, R., & Goetz, J. P. (1993). E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 desig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Academic Press(2nded). NY:Academic Press.
Lickona, T. (2003). The center of our character: Ten essential virtures. The Fourth and Fif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10(1), 1-3.
Morrison, V. , & Wlodarczyk, L. ( 2009). Revisiting Read-Aloud: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That Encourage Students’ Engagement With Texts. The Reading Teacher, 63(2), pp. 110–118.
OECD (2009). PISA 2009 assessment framework:Key competencies in reading,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Paris: Author.
Ryan, K. (2006), The Six 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2013/11/08 retrived from http://www.bu.edu/education/caec/files/6E.htm
Senge, P.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Y: Doubleday.
Stenhouse, L.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evelopment.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
Worthen, B. R., & Sanders,J.R.(1987). Educational evaluation: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White Plains , NY:Longma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