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解嚴政治與冷戰美學: 重探臺灣小劇場運動(1986-1996)的話語與實踐
作者:陳克倫
作者(外文):Chen, Ko-Lun
校院名稱:國立交通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指導教授:劉紀蕙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臺灣小劇場運動戒嚴與冷戰冷戰全球化解嚴王墨林田啟元感知機制與歧感Taiwan's Little Theatre MovementMatial Law Period and Cold WarCold War Globalizationthe End of Martial Law PeriodWANG Mo-LinTIAN Chi-YuanRegime of the sensible and Dissesu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針對解嚴前後強調「反體制」之劇場運動的話語與實踐,本文的工作一則是歷史化小劇場運動(1986-1996),另一則探討此歷史階段中劇場展演的政治性。面對經歷解嚴的小劇場運動,本文的重探並非確認政治效益與核對美學知識,相對地,我試圖探究難以離開戒嚴、結束冷戰的內在困境,並書寫劇運話語與實踐介入此歷史過程所拉扯的辯證地帶。
首先,本文將分析戰後臺灣現代劇場以小劇場作為話語形構所產生的斷裂與連接。此話語形構不僅切斷戰前臺灣與東亞現代劇場與思想的連帶,官方政策也有意將西方現代劇場知識挪用為治理手段。但弔詭的是,西方知識亦是戰後臺灣知識青年逃逸戒嚴高壓治理的創作渠道。因此,本文將切入的視角推進歷史縱深,以釐清西方知識對象與本地劇場操作產生關係的條件。藉由戰後政治經濟體制的分析,我將提出戒嚴與冷戰的共構性如何規範現實生活與思想走向的習性,如何以解嚴轉型貼合「自由化」的理念,從而收束歷史過程中複雜的感知經驗與多重意義的生發。此物質條件的分析或能協助理解小劇場運動時代的知識狀況,並建立本文以冷戰與解嚴體現戒嚴內外部關係的時代性視角。如此面對劇運引動的文化現象,便不能孤立地理解,而必須審視內在於小劇場運動的認識論,且以解嚴與冷戰交錯的節點,展開政治與美學的重探。
於是,藉由王墨林在80年代末參與小劇場運動所探索的感知顛覆動力,以及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關於感知分配/共享的政治美學與理論,我將分析小劇場運動時代的感知構造,並以個別具代表性的話語生產與實踐作品來探究:通過解嚴的歷史脈絡,小劇場運動所謂的「反體制」性質是否且又如何鬆動戒嚴與冷戰雙重制約的條件?為了回應此根本的問題,我提出的冷戰美學將討論感知經驗如何去介入並顛覆出的某種政治性動力,以及如何可能收攏為特定感知構造的治理性要求。解嚴政治則涉及其內核的美學問題,如何持續重劃,但又可能依附戒嚴與冷戰共構性的既定感知構造。本文將逐步分析論者以「西潮論」和「革命論」所提出小劇場運動的認識話語、針對體制時代結構的批判性介入、冷戰全球化對表演手法的影響、解嚴後的本土化轉向,以及逾越結構性制約的政治性展演。
最後,我也試圖回應,在複雜的歷史脈絡中,藝術作品引動的政治性是什麼?藉由田啟元(1964-1996)作品對戒嚴經驗的改寫,我認為,藝術的政治性必然是介入特定時代經驗的展演,但並非確認對立性立場或回歸本土性原初,而是扯開原本規範在穩定結構中的視而不見與難已言說,就此改寫我們自身的經驗,從而展開自身歷史之異質性的重探。
In regard to the discourses and the practices of the theatre movement emphasizing "Anti-establish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lifting of Martial Law the purposes of this dissertation are, on the one hand, to historicize "Taiwan's Little Theatre Movement" from 1986 to 1996, and on the other hand, to probe into the politics of theatrical presentations and their aesthetic forms during this historical period. Nevertheless, in consequence of the obvious effect following by the end of Martial Law period, the main quest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not to re-confirm the real-political accomplishment nor re-examine the aesthetic knowledge of "Little Theatre Movement." Yet, accordingly and historically, I am going to argue in which ways the discourses and the practices of the theatre movement has presented the complex dialectical course driven by the affection of Martial Law and Cold War.
This dissertation will begin with analyzing how "Little Theatre" as certain process of discursive formation that generates the epistemological breaks and reconnections of knowledge of Taiwan's modern theatre. I am going to argue that the discursive formation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 has not only cut off the pre-WWII connection of theatre movement and its artistic thought between Taiwanese artists and thinkers and those of East-Asia, including Japan and mainland China, but also been articulated as the governmental strategy, officially and non-officiallknowledge to establish the cultural policy and the cultural imagination. y, by reappropriating the particular western theatrical. In effect, paradoxically, after WWII, the western knowledge was still the limited access for young Taiwanese intellectuals and artists to escape the high pressure Martial Law governan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mplex intellectual conditions, I will probe into the historical context that has constitu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stern knowledge and Taiwan's modern theatre. In regard to the political economic system I will address how the co-figuration of Martial Law regime and Cold War order has regulated the ordinary life and the certain way of thinking, or in short, the particular kind of "ethos" in Taiwan. Thus, accordingly, through the "liberalist" transformation from 60s to 80s and the so-called "democratization" after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I will argue how this very "ethos" has brought complex sensible experiences and multi-layer meaning of historical changes to a close. On the basis of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alysis of material conditions of post-war Taiwan, I shall build up my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end of Martial Law period and Cold War as the internal and the external coordinates that has indexed the affection and the aftermath of Martial Law regime. In addition, I will follow the sam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o intervene the intellectual context of the "Taiwan's Little Theatre Movement." Therefore, I will suggest that the cultural phenomena induced by the theatre movement could not been understood solely by certain existing forms of theatrical knowledge. For the first part of this dissertation, I will probe into the inherent epistemological layers of "Taiwan's Little Theatre Movement."
Through the above historical and intellectual context, in order to further analyze the sensible configuration in the age of "Taiwan's Little Theatre Movement, " I juxtapose WANG Mo-Lin's exploration of subversive force of the sensible that he has emphasized while participating the theatre movement as well as the theoretical thinking of politics and aesthetics concern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ensible raised by Rancière.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specific discursive production and artistic practices, I will argue whether or not the so-called "Anti-establishment" raised by "Taiwan's Little Theatre Movement" has really loosen the restriction regulated by the co-figuration of Martial Law regime and Cold War order. In order to probe into this main ques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I shall propose my arguments about politics and aesthetics. I address the analysis of Cold War Aesthetics to discuss, on the one hand, how the sensible experience c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the subversive force and act out as a certain form of political force, and, on the other hand, how the sensible configuration as well as the regime of the sensible could brought the various multitude of experience to a close. By the sam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I also address the analysis of Politics of the End of Martial Law Period concerning the core problematics of the sensible or that of the aesthetics. I will argue how the Politics has re-configured or re-attached to the co-figuration of Martial Law regime and Cold War order. Within the developmemnt of these arguments in different chapters, I will discuss and analyze the following discourses and practices in detail: the epistemological discourses raised by "West-tide Thesis" and "Revolutionary Thesis, " the critical understanding to the historical structure of Establishment, the artistic practices and their performance techniques influenced by Cold War Globalization, the localization turn of "Taiwan's Little Theatre Movement" following by the end of Martial Law, and the political presentation transgressing the structural conditions.
Finally, through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aiwan's Little Theatre Movement," I would like to address the question of what the political presentation induced by work of art is. I will discuss how TIAN Chi-Yuan's(1964-1996)works re-write the multitude of experience of Martial Law period. With this discussion, I will propose that only through the intervention in the experience of certain historical period that the political presentation induced by work of art would unfold; even so, what could be conceived as political is neither the presentation reconfirming the existing distribution of opposition as the so-call "Anti-establishment" often insisted, nor the presentation conjuring the primitivism out of local life as the localization turn summoned. It is the presentation that has torn a split out of the existing static sensible configuration, in which the invisible and the unspeakable would be brought into the present. Thus, the political suggest that the artistic presentation has rewritten our experience, opened up the split inside us, and begun retreating the heterogeneous within our own history.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Rancière, Jacques (洪希耶)著,關秀惠譯。2013a。〈何謂美學?〉,《文化研究》第十五期,頁338-349。
───,陳克倫譯。2013b。〈虛構之政治〉,《文化研究》第十五期,頁368-385。
Sauders, Frances (桑德斯)著,曹大鵬譯。2002[1999]。《文化冷戰與中央情報局》(Who Paid the Piper? CIA and the Cultural Cold War)。北京:國際文化 。
三澤真美惠。2012。〈美國新聞署和台灣「自由」電影陣營的形成〉,收入於《美國在亞洲的文化冷戰》,貴志俊彥、土屋由香、林鴻亦編,頁85-107。臺北: 稻鄉。
于善祿。2014[2002]。〈場邊觀看臺灣現代劇場的政治策略與創作美學〉,收入於《臺灣當代劇場的評論與詮釋》,頁15-22。臺北: 遠流。
王拓。1978[1977]。〈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收入於鄉土文學討論集》,尉天聰主編,頁100-119。臺北:遠景。
王克平。2010。〈"星星"往事〉,收錄於《星星畫會》,http://www.shigebao.com/html/articles/shiliao/3313.html (2017/05/20 瀏覽)。
王香梅。2015。《隱蔽權力: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文學》。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品驊。2010。〈一九八○年代:身體暴動 日常景觀革命前夕的媒體、藝術與社會裝置〉,收錄於《伊通公園》,http://www.itpark.com.tw/people/essays_data/141/1111 (2014/05/25 瀏覽),原收錄於《藝術觀點》第四十四期。
王威智。2010。《台灣小劇場論述研究──翻譯現代與想像國族》。國立臺灣大學 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振寰。1989。〈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卷第一期,頁71 - 116。
王錦華。2007。〈看見愛滋的受難靈魂〉,https://is.gd/1PwwUK (2010/07/06瀏覽)
王墨林。1990[1986a]。〈從能劇看身體文化史〉,收錄於《都市劇場與身體》,頁229-235。臺北:稻鄉。
───。1990[1986b]。〈從激動出發的日本小劇場〉,收錄於《都市劇場與身體》,頁121-127。臺北:稻鄉。
───。1990[1986c]。〈能樂與「間」之美學〉,收錄於《都市劇場與身體》,頁211-228。臺北:稻鄉。
───。1990[1986d]。〈鈴木忠志與身體語言的改造〉,收錄於《都市劇場與身體》,頁73-81。臺北:稻鄉。
───。1990[1986e]。〈「舞踏」的非理性精神〉,收錄於《都市劇場與身體》,頁23-29。臺北:稻鄉。
───。1990[1987a]。〈小劇場運動的興起──關於1986的劇場總結〉,收錄於《都市劇場與身體》,頁141-154。臺北:稻鄉。
───。1990[1987b]。〈1986 . 台灣劇場的現象與本質〉,收錄於《都市劇場與身體》,頁129-139。臺北:稻鄉。
───。1990[1987c]。〈台灣的肉體叛亂者〉,收錄於《都市劇場與身體》,頁41-44。臺北:稻鄉。
───。1990[1987d]。〈從身體的探索開始〉,收錄於《都市劇場與身體》,頁7-10。臺北:稻鄉。
───。1990[1987e]。〈民族主義能解決「雲門」的困境嗎?〉,收錄於《都市劇場與身體》,頁263-269。臺北:稻鄉。
───。1990[1988a]。〈小劇場運動的迷思──關於1987的劇場總結〉,收錄於《都市劇場與身體》,頁155-167。臺北:稻鄉。
───。1990[1988b]。〈前衛藝術的政治主義──從被閹割的達達主義談起〉,收錄於《都市劇場與身體》,頁183-192。臺北:稻鄉。
───。1990[1989a]。〈小劇場運動走到今天──關於1988的劇場總結〉,收錄於《都市劇場與身體》,頁169-175。臺北:稻鄉。
───。1990[1989b]。〈台灣政治劇場的神話與現實〉,收錄於《都市劇場與身體》,頁97-106。臺北:稻鄉。
───。1990[1989c]。〈身體文化的探索〉,收錄於《都市劇場與身體》,頁113-119。臺北:稻鄉。
───。1990[1989d]。〈身體表演的外在性與內面性──碧娜包許與莫斯康寧漢〉,收錄於《都市劇場與身體》,頁193-199。臺北:稻鄉。
───。1990[1989e]。〈中國人的身體生態學〉,收錄於《都市劇場與身體》,頁245-256。臺北:稻鄉。
───。1990[1986a]。〈鈴木忠志與身體語言的改造〉,收錄於《都市劇場與身體》,頁73-81。臺北:稻鄉。
───。1990[1986b]。〈能樂與「間」之美學〉,收錄於《都市劇場與身體》,頁211-228。臺北:稻鄉。
───。1990[1986c]。〈從能劇看身體文化史〉,收錄於《都市劇場與身體》,頁229-235。臺北:稻鄉。
───。1990[1989]。〈身體文化的探索〉,收錄於《都市劇場與身體》,頁113-119。臺北:稻鄉。
───。1990/08/27,08/29-08/30。〈「表演」或「運動」──解構臺灣小劇場運動(1985-1989)〉,《自立早報》。
───。1992。〈前衛戲劇的身體論〉,《雄獅美術》,第255 期,頁52-57。
───。1993。〈從「第三劇場」到「行動劇場」:王菲林對劇場的反思〉,《島嶼邊緣》第七期,頁92-95。
───。1993/12/24。〈不安的「逾越美學」〉。《中國時報》。
───。1994/3/10。〈人間戒嚴〉。《中國時報》。
───。1994/10/01。〈小劇場裏的遊擊隊〉。《中國時報》。
───。1997。〈讓身體落實:舞蹈、小劇場與身體〉,《表演藝術》第五十二期,頁48-50。
───。2015。〈身體訓練的啟蒙〉,《牯嶺街小劇場文化報》第四十三期,頁3。
王墨林、林貴榮、曹育維、陳介人[陳界仁]、馬汀尼、藍博洲。1990[1986]。〈走上街頭的新一代──「洛河展意」座談紀實〉,收錄於《都市劇場與身體》,頁45-54。臺北:稻鄉。
王墨林、李永喆、老嘉華、黎煥雄、王俊傑。1990[1987]。〈1987從劇場到反劇場的對話之二──體制外的小劇場活動〉,收錄於《都市劇場與身體》,頁321-328。臺北:稻鄉。
王墨林、李永喆、黎煥雄、王俊傑。1990[1988, 1997]。〈空間與空間的對話〉,收錄於《都市劇場與身體》,頁83-92。臺北:稻鄉。
王墨林、汪立峽、陳映真、黃建業、林銳、蔣勳、焦雄屏、吳念真、卓明。1982。〈知識份子與電影〉,《大地生活》第一卷第六期,頁43-51。
王墨林、卓明、周伶芝、郭亮廷。2018。〈有歷史的人:卓明的劇場實踐〉,《藝術觀點》第七十六期,頁10-21。
石光生。2004。《馬森》,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民生報編。1986/07/27。〈「洛河展意」效果脫軌 「交流道」惹出火爆場面〉,《民生報》。
───。1987/07/27。〈暑訓生發現AIDS帶原者 衛署將調查是否疑似病例〉,《民生報》。
───。1987/08/05。〈愛滋帶原者 暑訓生出院〉,《民生報》。
───。1987/08/15。〈傳播愛滋病 無異殺人 衛署擬定防治草案 將採重罰嚇阻 隱瞞感染而捐血或性行為者 最高可處死刑〉,《民生報》。
───。1987/09/12。〈暑訓帶原者具高傳染力 三總擔心他不定時發病〉,《民生報》。
───。1987/09/14。〈演員過度投入 情緒失控受傷 “環墟”新作 首演傳意外 導演更動劇情 決心面對考驗〉,《民生報》。
───。1987/10/12。〈愛滋病帶原者身分曝光 莊徵華擔心追蹤作業困難〉,《民生報》。
───。1987/10/26。〈拾月眺望海風捲殘雲 踩泥漿看戲 新鮮得很〉,《民生報》。
───。1988/08/17。〈為愛滋病帶原者請命 防疫處長要求師大准予復學〉,《民生報》。
───。1988/08/19。〈同性戀是否行為不檢 師大訓委會尚無定論〉,《民生報》。
───。1988/09/03。〈愛滋病學生復學問題 師大將開訓育會討論〉,《民生報》。
───。1988/09/04。〈愛滋病學生能否復學﹖師大明決議並公開說明〉,《民生報》。
───。1988/09/06a。〈師大為培育師資著想 新生增血液檢查項目〉,《民生報》。
───。1988/09/06b。〈師大愛滋病學生獲准復學 將安排特別授課環境 畢業後不分發任教〉,《民生報》。
───。1988/11/30。〈放棄裸戲 保留黃腔 且看夜浪 怎麼拍岸〉,《民生報》。
幼獅文藝編。1965。〈從先知等待果陀的演出,談現代戲劇〉,《幼獅文藝》第二十三期第四卷,頁123-137。
田啟元。1993[1988a]。《毛屍》。臺北市:周凱基金會。
───。1993[1988b]。《夜浪拍岸》。臺北市:周凱基金會。
───。1988a。《毛屍》節目單。臺北市:臨界點劇象錄。
───。1988b。《毛屍》。《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庫》。
───。1988c。《夜浪拍岸》節目單。臺北市:臨界點劇象錄。
───。1988d。《夜浪拍岸》。《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庫》。
───。1993[1989]。《芒芭彈予魏京生》。臺北市:周凱基金會
───。1993a。《平方》。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gVg6Wc9WGo(瀏覽日期 2018/03/20)
───。1993b。《白水》節目單。臺北市:臨界點劇象錄。來源:「田啟元紀念網站」。http://intermargins.net/tian_photo/ (瀏覽日期 2018/03/15)
───。1993c。《白水》 (首演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MW0c9OYcp4(瀏覽日期 2018/03/20)
───。1994a。《白水》(布魯塞爾國際藝術節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d6-FlWvf5M&t=1035s。(瀏覽日期 2018/03/20)
───。1994b。《同志光陰》節目單。臺北市:臨界點劇象錄。
───。1994/10/20。〈一種生活方式的可能〉,《中國時報》。
───。1995/05/27。〈戲,我愛,我做。視覺、聽覺而後感覺。〉,《中國時報》。
───。1996a。〈到了我這個年紀還在漂泊……〉,李立亨整理,《表演藝術》第四十七期,頁64-66。
───。1996b。〈劇場同志的一封公開信〉《表演藝術》第四十期,頁88-89。
───。2002[1993]。〈白水〉。收錄於《狂睡五百年》,頁65-76。臺北:臨界點劇象錄。
───。日期佚失。〈羅伯.威爾遜個頭〉,https://goo.gl/EbZL8N (2016/07/06瀏覽)
「田啟元紀念網站」。http://intermargins.net/tian_photo/ (瀏覽日期 2018/03/15)
「紀念「田啟元」愛的小花社」。FB專頁: https://zh-tw.facebook.com/TienChiYuan/(瀏覽日期 2016/11/15)
呂澎。2009。〈懷疑精神的開始──“傷痕”美術、“星星”美展以及現代主義的滋生〉,http://news.99ys.com/news/2009/1008/20_30810_26.shtml (2017/05/20 瀏覽)。
呂訴上。1961。〈臺灣新劇發展史〉,收錄於《臺灣電影戲劇史》,頁293-410。臺北: 銀華。
───。1961[1947]。〈臺灣演劇改革論〉,收錄於《臺灣電影戲劇史》,頁545-570。臺北: 銀華。
朱元鴻。2006。〈東亞不曾後冷戰〉,收入於《文化研究月報》第五十七期。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45/journal_park352.htm (2009/03/15瀏覽)。
李世明。1996。〈小劇場與社會運動: 台灣1979-1992〉,收錄於《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 1986-1995 台灣小劇場》,頁76-95。臺北: 文建會。
李道明、徐明瀚。2016。〈1970s 擲地有聲的電影俱樂部──專訪《影響》編輯李道明〉[採訪],收錄於《2016 台灣電影年鑑》,頁93-99。臺北: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李道明。2014。〈列管制度下的醫療治理──「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與新道德權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九十四期,頁107 - 145。
李曼瑰。1960/10/03。〈三一話劇欣賞會的發起與籌備經過〉,《聯合報》。
───。1960。〈小劇場運動推行委員會的成立與展望〉,《中國一周》第五五六期,頁25。
───。1961。〈陽明山會談應談文藝〉,《立法院公報》第二十八會期第一期,頁 91-96。
汪其楣。2012。《海洋心情:為珍重生命而寫的AIDS文學備忘錄》。臺北: 逗點文創結社。
汪宏倫。2010。〈臺灣的「後現代狀況」〉,收錄於《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頁509-548。臺北: 群學。
汪俊彥。2018。〈冷戰臺灣與身體政治:蘭陵劇坊的初步實驗與開放性〉,《現代美術學報》第三十五期,頁67-84。
吳承澤。2008。《論臺灣實驗劇場中的烏托邦理念及其實踐(1970-1989)》。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其諺。1993。〈王菲林的時代〉,《島嶼邊緣》第七期,頁67-71。
吳全成編。1996。〈1986-1995台灣小劇場回顧演出〉,收錄於《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 1986-1995 台灣小劇場》,頁273-279。臺北: 文建會。
吳翎君。2012。〈冷戰初期洛克斐勒基金會對台灣的援助〉,收入於《美國在亞洲的文化冷戰》,貴志俊彥、土屋由香、林鴻亦編,頁109-131。臺北: 稻鄉。
吳瑪悧、王墨林、陳界仁。2014/07/18。〈身體解嚴〉(講座全文),收入於《春之文化基金會》。http://springfoundation1999.blogspot.tw/2014/09/blog-post.html(2014/08/15瀏覽)。
邱坤良。2010。〈理念、假設與詮釋:臺灣現代戲劇的日治篇〉,《戲劇學刊》第十三期,頁7-34。
───。2004。《呂訴上》,臺北:文建會。
林于竝。2007。〈他者凝視下的日本舞踏〉,收錄於《日本暗黑舞踏:前現代與後現代對闇黑舞踏的影響》,蘇珊.克蘭(Susan B. Klein)著,頁7-11。臺北:左耳文化。
───。2007[2006]。〈舞踏的發展與秦Kanoko在台灣〉,收錄於《日本暗黑舞踏:前現代與後現代對闇黑舞踏的影響》,蘇珊.克蘭(Susan B. Klein)著,頁160-172。臺北:左耳文化。
林書揚、劉昭勇、藍博州編。1989。《台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第四冊•無政府主義運動、民族革命運動、農民運動》〔原: 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領台以后的治安狀況(中卷)〕,王乃信、王康玟等譯。臺北:創造出版社。
林鴻亦。2012。〈美援下的台灣廣播產業與國民黨政府的對外宣傳〉,收入於《美國在亞洲的文化冷戰》,貴志俊彥、土屋由香、林鴻亦編,頁135-157。臺北: 稻鄉。
林于湘。2000。《文藝政策的制定與辯證:釋析1981年至1998年台灣文化論述的建構與轉型(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戲劇碩士論文
林深靖。2016。〈1986那一年,當鹿港反杜邦的號角響起……(上)〉,收入於《獨立評論@天下》: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87/article/4676 (瀏覽日期 2018/03/15)
林寶元。1994。〈從小劇場、行動劇場到民衆劇場〉,收入於《民眾劇場與草根民主》,頁239-243。臺北:唐山出版社。
沼辺信一。2010。〈第九回ベルリンの青春〉,收錄於《バレエ・リュスと日本人たち/Ballets Russes et les japonais》,http://www.nichigetu-do.com/navi/text/detail.php?id=409 (2017/05/25 瀏覽)
周美惠。1995/05/29 。〈詹慧玲 走在前衛尖端 劇場女遊俠體內能量十足〉[專訪],《聯合報》。
周慧玲。2002。〈演出好不燦爛,說理真箇艱難? 當代美學論述的失語症〉,收錄於《表演藝術》第一一五期,頁20-23。
───。2001/03/28。〈「小」論述殖民劇場〉,《民生報》。
───。2004。〈菁英論述與官方政策的共生與悖離:台灣現代劇場論述的跨文化挪用問題初探〉,《正典的生成:台灣文學國際研討會》,2004年,7月。
紀蔚然。2009。〈重探一九五○年代反共戲劇:後世評價與時人之論述〉,《戲劇研究》第三期,頁193-216。
侯俊明。1994。《搜神記》。臺北:時報
胡星亮。2009。《當代中外比較戲劇史論(1949-2000)》。北京: 人民出版社。
施立。1999。《生命的臨界點──田啟元的劇場十年(1986-1996)》。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森。1994。〈政治劇場與宣傳劇〉,《表演藝術》第二十期第七期,頁100。
───。1996。〈80年代以來的台灣小劇場運動〉,收錄於《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 1986-1995 台灣小劇場》,頁19-28。臺北: 文建會。
───。2002。《台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2006[1991]。《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1991]。臺北:聯合文學。
馬成蘭整理。1996。〈小劇場的發展歷程〉[座談],收錄於《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 1986-1995 台灣小劇場》,頁215-226。臺北: 文建會。
柳絮。1929。《弱小民族的革命方略》。上海:中山書局。
郝雅媚。2000。〈我的身體,我的劇場: 從「臨界點」阿忠到「柳春春」阿忠〉,《表演藝術》第九十五期,頁44-46。
郭行中。1988/09/17。〈選擇同性戀題材做為創業作 時代映畫毛屍29日起演出〉,《聯合晚報》。
───。1988/10/05。〈戲劇舞台宣告"解嚴"! 「開放配偶」與「毛屍」確實反映時代潮流劇場可繼續在現實尋找題材融入戲劇〉,《聯合晚報》。
───。1988/12/29 。〈上舞台也上鏡頭 環墟劇場增設實驗電影部門〉,《聯合晚報》。
───。1989/05/24。〈520‘失控’!推出倉促默契不足 場面猶如政見發表〉,《聯合晚報》。
徐明瀚。2016。〈台灣電影刊物的花樣年華 前言〉,收錄於《2016 台灣電影年鑑》,頁90-92。臺北: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張誦聖。2015。〈臺灣冷戰年代的「非常態」文學生產〉,收錄於《現代主義.當代臺灣:文學典範的軌跡》,頁401-425。臺北:聯經。
張必瑜。1989/03/07。〈"星星"的願望,也是你我的心聲:重審魏京生〉,《聯合報》。
───。1989/03/13。〈與大地之肺 同步呼吸!談小劇場與社會運動的互動關係〉,《聯合報》。
───。1989/03/31。。〈「重審魏京生」 借題發揮!? 演出加油添醋 觀眾呼來喝去〉,《聯合報》。
───。1990/06/20 。〈國家劇院實驗劇展下月初登場 「暴力之風」揭序幕 冷靜審視敏感體裁 深入探索台灣百餘年來的「殖民地心結」痛楚〉,《聯合報》。
───。1990/07/05 。〈暴力之風------ 理性探觸歷史傷口〉,《民生報》。
張菁菁。1988/08/17。〈學生罹患愛滋 師大否認刁難 堅持要等性病檢查報告,'就算復學也不辦分發'〉,《聯合晚報》。
───。1988/08/18。〈是否行為不檢 如何認定 師大校園 兩種聲音〉,《聯合晚報》。
舒國治。1993/07/21-07/22。〈台北遊藝〉,《中國時報》。
陳偉誠。2004。《舞影舞綜:表演者的肢體探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碧華。2011。《反共年代臺灣歷史劇的美學與政治──李曼瑰歷史劇與戰後戲劇運動之展開》。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幼君。1987/10/11。〈演 到廢墟展現創意 戲 跨出傳統的框框〉,《民生報》。
───。1988/01/06。〈舞台劇 劇名 搞什麼名堂﹖ 怪異 冗長‧是不是亂來﹖〉,《民生報》。
陳映真。2001[1965]。〈兀自照耀著的太陽〉,收錄於《陳硬真小說集2:唐倩的喜劇》,頁51-73。臺北:洪範。
───。1978[1977]。〈文學來自社會反映社會〉,,收入《於鄉土文學討論集》,尉天聰主編,頁53-68。臺北:遠景。
───。1986。〈用舞踏向「現代日本」叛變?—「白虎社」社長、企劃訪談錄〉。 《人間》第七期,頁70-80。
───。1990。〈回憶「劇場」雜誌〉,《幼獅文藝》第七十一卷第五期,頁28-31。
───。1990。〈迎接一個新而艱難的時代〉,收錄於《都市劇場與身體》,頁1-5。臺北:稻鄉。
───。2009[1967]。〈現代主義底再開發──演出《等待果陀》底隨想〉,,收入《陳映真文選》,薛毅編,頁77-82。上海:三聯。
許南村[陳映真]。1965。〈關於「劇場」的一些隨想〉,《劇場》,第二期,頁116。
陳映真、大須賀勇、蛭田早苗。1986。〈用「舞踏」向「現代日本」判變?〉,《人間》,第七期,頁70-80。
陳建忠。2012。〈「美新處」(USIS)與台灣文學史重寫: 以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雜誌出版為考察中心〉,收錄於《國文學報》第五十二期,頁211-242。
陳瑞樺。2016。〈以農之名:臺灣戰後農運的歷史考察〉,《文化研究》第二十二期,頁75-122。
陳明才。1990。《七彩溪水落地掃》節目單。
陳光興。1990/02/23 。〈炒作後現代? 評孟樊、羅青、鍾明德的後現代觀〉,《自立早報》
───。2006。《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臺北:行人。
陳梅毛。1996。〈小劇場演員訓練方法報告〉,收錄於《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 1986-1995 台灣小劇場》,頁120-137。臺北: 文建會。
陳傳興。1992。〈序〉,收錄於《憂鬱文件》,頁8-11。臺北: 雄獅。
───。1992[1988]。〈'87台灣美術現象的感思與評議〉,收錄於《憂鬱文件》,頁279-283。臺北: 雄獅。
陳翠蓮。2017。《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新北市:衛城。
陳玉慧。1992/01/16 。〈文化圖象解讀 看戲也看劇場存滅 環墟吠月之犬透露雙重隱喻〉,《聯合報》。
陳建宇。1988/08/18。〈學生染愛滋 學業蒙陰影 從小學到研究所 共有廿個案例 未來應如何處置 亟待建立範〉,《聯合晚報》。
陳雅雯。2001/02/19。〈是爭美學價值而非補助多少 小劇場座談 主委狀況外?〉,《明日報》。
貴志俊彥、土屋由香,林鴻亦譯。2012。〈文化冷戰期美國的公關宣傳活動以及其對亞洲的影響〉,收入於《美國在亞洲的文化冷戰》,貴志俊彥、土屋由香、林鴻亦編,頁3-24。臺北: 稻鄉。
曾顯章。2003。《張維賢》。臺北:臺灣藝術大學。
曾芷筠。2013/03/07。 〈追憶華光似水年華:八零年代王墨林的泛左青春日式屋舍(上)〉,《破週報。復刊第七五一號。
黃雅慧。2014。《「戒嚴」身體論: 王墨林與80年代小劇場運動》。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哲彬。2013〈太陽系與影響雜誌〉,http://blog.roodo.com/dearciao/archives/28185854.html,(2017/4/20瀏覽)。
葉根泉。2016。《身體技術作為工夫實踐: 60至90年代臺灣現代劇場的修「身」》。臺北: 華藝學術,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葉智中、黎煥雄。2004〈星之暗湧〉,收錄於《國民文選.戲劇篇I》,汪其楣主編,頁75-91。臺北:玉山社。
葉素伶。2004。《台灣小劇場中的葛羅托斯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亞訓。2015〈反安保運動:戰後日本憲法的觀點〉,《文化研究》第二十一期,頁266-279。
詹慧玲。2002a。〈作者簡介〉,收錄於《狂睡五百年: 臨界點劇象錄 創作劇本集 1》,詹慧玲主編,頁239-254。臺北: 臨界點劇象錄。
───。2002b。〈臨界點劇象錄 創作年表〉,收錄於《狂睡五百年: 臨界點劇象錄 創作劇本集 1》,詹慧玲主編,頁255-265。臺北: 臨界點劇象錄。
───。1996。〈共同目睹舞台現象: 臨界點劇象錄〉,收錄於《台北小劇場: 一群年輕劇場工作者的文化紀錄》,吳秋美主編,頁12-15。臺北: 臺北市政府新聞處。
傅裕惠。2002。〈翻轉迭變,只問何為自我:王墨林與台灣小劇場〉,收錄於《表演藝術》第一一一期,頁18-20。
楊渡。1994。《日據時期台灣新劇運動:1923-1936》。臺北:時報。。
楊婉怡。2002。〈葛羅托斯基體系在台灣小劇場的刻痕與演變: 大師播種,修者各自結果〉,收錄於《表演藝術》第一一一期,頁14-17。
楊茵絜、南美瑜。2009。〈蘭陵三傑,胡搞三十年的戲劇革命〉,https://goo.gl/U552Kz (2017/04/10 瀏覽),原收錄於《明報周刊》。
鄭慧華、王墨林。2009。〈形塑幽微史觀: 為失語的歷史沼到話語──專訪王墨林〉,收入於《藝術與社會: 當代藝術家專文與訪談》,鄭慧華主編,頁34-53。臺北: 臺北市立美術館
翟。1988/09/06。〈同性戀就是行為不檢 師大訓委會意見一致〉,《民生報》。
盧健英。1994。〈愛「騷養」的前衛編導: 田啟元〉,《表演藝術》第二十期,頁74-75。
盧建英整理。1996。〈身體、語言與意識型態〉[座談],收錄於《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 1986-1995 台灣小劇場》,頁227-250。臺北: 文建會。
趙綺娜。2001。〈美國政府在台灣的教育與文化交流活動 (一九五一至一九七○)〉,收錄於《歐美研究》第三十一期第一卷,頁79-127。
蔣介石(蔣中正)。1984[1953]。〈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收錄於《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 卷三》,秦孝儀主編,頁191-260。臺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
───。1984[1950]。〈最近國際局勢之演變與我們反共抗俄之前途〉,收錄於《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 卷二十三》,秦孝儀主編,頁111-123。臺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
黎煥雄。1987a。《兀自照耀著的太陽》。《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庫》。
───。1987b。《在廢墟拾月看海的獨白》。《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庫》。
───。1993。〈仍在河的左岸〉,收錄於《島嶼邊緣》第七期,頁109-113。
───。2000。《星之暗湧》。《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庫》。
───。2014。《遺憾先生遺憾的包裹掉進了遺憾的海:黎煥雄劇場文字作品集》。 臺北: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2005。《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大任。1965。〈演出之後〉,《劇場》,第四期,頁267-268。
劉紀蕙。2000。《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話符號的徵狀式閱讀》。台北:立緒。
───。2011。〈當代問題: 後解嚴與後八九的倫理回歸〉,收錄於《心之拓樸: 1895事件後的倫理重構》,頁: 319-348。臺北: 行人。
───。2013。〈「計算為一」與「一分為二」-論洪席耶與巴迪烏關於「空」與政治性主體之歧義〉,《中外文學》第四十二卷第一期,頁15-64。
劉靜敏。1992/10/14。〈東方表演者的當下課題〉,《台灣時報》。
───。1992/11/30。〈中國人的身體與戲劇新形態的探索──訪劉靜敏談「優」劇場〉,《民眾日報》。
鴻鴻[閻鴻亞]。1996[1993]。〈1993夏季劇場筆記〉,收錄於《跳舞之後・天亮以前:台灣劇場筆記(1987-1996)》,頁155-161。臺北: 萬象圖書。
───。1996[1992]。〈犬之彌留,月之暗湧〉,收錄於《跳舞之後・天亮以前:台灣劇場筆記(1987-1996)》,頁109-112。臺北: 萬象圖書。
───。2012。《阿瓜日記》。臺北: 釀出版。
鴻鴻[閻鴻亞]、陳傳興。1996[1993]。〈台灣戲劇何處去〉,收錄於《跳舞之後・天亮以前:台灣劇場筆記(1987-1996)》,頁265-283。臺北: 萬象圖書。
鴻鴻[閻鴻亞]、田啟元。1996[1994]。〈與田啟元談導演〉,收錄於《跳舞之後・天亮以前:台灣劇場筆記(1987-1996)》,頁284-289。臺北: 萬象圖書。
聯合報編。1986/12/27。〈奶精儀式強暴瑪丹娜 年輕人演出新潮戲劇〉,《聯合報》。
───。1986/12/28。〈奶精儀式前衛演出 昨天造成詭異景觀〉,《聯合報》。
───。1988/02/09。〈小劇場行動到蘭嶼!〉,《聯合報》。
───。1987/07/27。〈愛滋防治 明文重罰! 隱瞞病情感染他人 有期徒刑民事賠償 拒受檢查洩露秘密 處以卅萬以下罰款 成功嶺受訓一帶原男生 突發症狀加強看護〉,《聯合報》。
───。1987/07/29。〈愛滋帶原者 暫不能出院〉,《聯合報》。
───。1987/08/01。〈暑訓愛滋帶原者 證實無病發症狀〉,《聯合報》。
───。1987/09/25。〈愛滋病帶原暑訓學生 已出現前驅症狀休學 保障就學就業意見不同 防治條例草案延後再審〉,《聯合報》。
───。1987/09/27。〈愛滋病患者 何去何從 人權與防疫 應求折衷〉,《聯合報》。
───。1988/03/29。〈社論〉,《聯合報》。
───。1988/08/19。〈學生染愛滋 行為要調查 師大怎麼辦 一切憑證據 衛署官員表示關懷 打算邀他參與文宣〉,《聯合報》。
───。1988/08/20。〈學生染愛滋要作處置! 教師同性戀又該怎辦? 復學案件「判例」 杏壇密切注意〉,《聯合報》。
───。1988/09/03。〈學生染愛滋 師大作處置 復學可以 任教免談〉,《聯合報》。
───。1988/09/06。〈染愛滋學生獲准復學 畢業後不予分發任教 師大設關卡嚴禁帶原者入學〉,《聯合報》。
───。1988/09/17。〈「毛屍」內容敏感 演員場地數度更易〉,《聯合報》。
───。1988/10/15。〈愛滋陰影再度籠罩師大校方:告訴我﹐誰是帶原者? 衛署:保護他﹐不讓你知道!〉,《聯合報》。
───。1988/03/29。〈開放空間讓青年接棒〉[社論],《聯合報》。
聯合晚報編。1988/03/29。〈【社論】: 開放空間讓青年接棒〉,《聯合晚報》。
───。1989/04/10。〈審完魏京生 請你吃罰酒〉,《聯合晚報》。
鍾明德。1989。《紐約檔案》,臺北:書林。
───。1996。《繼續前衛──尋找整體藝術和當代台北文化》,臺北:書林。
───。1999。《台灣小劇場運動史(1980∼1989)-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臺北:揚智。
鍾喬。2006。《簡國賢》。臺北:臺灣藝術大學。
藍博州。2001。《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臺北:聯合文學。
───。2006。《宋非我》。臺北:臺灣藝術大學。
戴君芳。1996。《台北地區小劇場之文化生產場域分析(1986-1995)-從「收編論」談起》。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魏瑛娟。2001/02/19。〈從小劇場到微小劇場── 斬斷臍帶,另闢戰場.〉,《自由時報》。
羅群。1990[1986]。〈「行動劇場」的處女作──訪問王墨林〉,收錄於《都市劇場與身體》,頁339-341。臺北:稻鄉。
關曉榮。1987。〈一個蘭嶼能掩埋多少「國家機密」?〉,《人間》第二十六期,頁90-111。
蘇昭英。2001/02/13。〈從補助計畫的爭議看小劇場出路〉,《聯合報》。

二、英文部份
Appadurai, Arjun. 2006[1990]. "Disjuncture and Difference in the Global Cultural Economy, " in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Key Works [Revised Edition]. Meenakshi Gigi Durham and Douglas M. Kellner ed. pp 584-603.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Balme, Christopher & Berenika Szymanski-Düll. 2017. "Introduction, " in Theatre, Globalization, and the Cold War. Christopher Balme and Berenika Szymanski-Düll ed. pp 1-25.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Barba, Eugenio. 2002. "Actor's Training (1959-1962)," in Towards a Poor Theatre. Eugenio Barba ed. pp 133-173. New York: Routledge.
Brook, Peter. 2002. "Preface," in Towards a Poor Theatre. Eugenio Barba ed. pp 11-13. New York: Routledge.
Cumings, Bruce. 2002. Parallax Visions: Making Sense of America-East Asian Relations.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 1984.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Northeast Asian political economy," "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38(1): 1-40
Flaszen, Ludwik. 2002[1965 first English Translation]. "Akropolis: Treatment of the text," in Towards a Poor Theatre. Eugenio Barba ed. pp 61-77. New York: Routledge.
Foucault, Michel. 1972. The Archeaelogy of Knowledge and The Discourse on Language.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 2005[1966]. The Order of Things. New York: Routledge.
───. 2008. The Birth of Biopolitic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 1990[1984].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The Use of Pleasur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 1997[1983]. "On the Genealogy of Ethics: An Overview of Work in Progress, " in Ethics: Subjcetivity and Truth. Paul Rabinow ed. pp. 253-280. New York: The New Press.
───. 1997[1982]. "Technologies of the Self, " in Ethics: Subjcetivity and Truth. Paul Rabinow ed. pp. 223-251. New York: The New Press.
───. 1997[1984]. "The Ethics of the Concern of the Self as a Practice of Freedom, " in Ethics: Subjcetivity and Truth. Paul Rabinow ed. pp. 281-301. New York: The New Press.
Foster, Hal. 1983. " Postmodernism: A Preface, " in Anti-aesthetic: Essays on Postmodern Culture. Hal Foster ed. pp. ix-xvi. Seattle: Bay Press.
Frederic, Jameson. 1997[1991].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 1983[1982]. " Postmodernism and Consumer Society, " in Anti-aesthetic: Essays on Postmodern Culture. Hal Foster ed. pp. 111-125. Seattle: Bay Press.
Getino, Octavio and Fernando Solanas. 1969. "Toward a Third Cinema, " in Tricontinental(14): 107-132
Gramsci, Antonio. 2000. The Gramsci Reader: Selected Writings 1916-1935. David Forgacs ed.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Grotowski, Jerzy. 2002[1967]. "Towards a Poor Theatre," in Towards a Poor Theatre. Eugenio Barba ed. pp 15-25. New York: Routledge.
───. 2002[1964]. "The Theatre's New Testament," in Towards a Poor Theatre. Eugenio Barba ed. pp 27-53. New York: Routledge.
───. 1997[1970, 1971, 1972]. "Holiday [SWIETO], " in Grotowski Sourcebook. Lisa Wolford & Richard Schechner ed. pp 215-225. New York: Routledge.
───. 1997[1981]. "Theatre of Source, " in Grotowski Sourcebook. Lisa Wolford & Richard Schechner ed. pp 252-270. New York: Routledge.
───. 1997 [1987]. "Tu es le fils de quelqu'un, " in Grotowski Sourcebook. Lisa Wolford & Richard Schechner ed. pp 294-305. New York: Routledge.
Hobsbawn, Eric. 2000[1983]. "Introduction: Inventing Traditions, " in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Eric Hobsbawn & Terrence Ranger ed. pp 1-14.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nnes, Christopher. 2002[1993]. "Avant-garde Theatre: themes and definitions," in The Routledge Reader in Politics and Performance. Lizbeth Goodman and Jane de Gay ed. pp 70-74. New York: Routledge.
Kerr, George H. 1992[1965]. Formosa Betrayed. Upland: Taiwan Publishing Co.
Nancy, Jean-Luc. 1991. The Inoperative Community. Minnesotapolis: Minnesota University Press.
Prykowska-Michalak, Karolina. 2017. " Years of Compromise and Political Servility: Kantor and Grotowski during Cold War, " in Theatre, Globalization, and the Cold War. Christopher Balme and Berenika Szymanski-Düll ed. pp 183-199.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Rancière, Jacques. 1991. The Ignorant Schoolmaster: Five Lessons in Intellectual Emamcipa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1992]. On the Shores of Politics. London & New York: Verso.
───. 1999[1995]. Disagreement: Politics and Philosophy.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 2004[2000] The Politics of Aesthetic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ensible. 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
───. 2006. Hatred of Democracy. London & New York: Verso.
───. 2007[2003]. The Future of the Image. London & New York: Verso
───. 2009[2004]. Aesthetics and Its Discontents. London: Polity.
───. 2009[2008]. The Emancipated Spectator. London & New York: Verso.
───. 2008.“From Politics to Aesthetics.”Paragraph 28(1): 13-25.
───. 2009. “The Method of Equality: An Answer to Some Questions,” in Jacques Rancière: Politics, History, Aesthetics. Gabriel Rockhill and Philip Watts ed. pp 273-288.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 2010. Dissensus: On Politics and Aesthetics. 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
───. 2013. Aisthesis: Scenes from the Aesthetic Regime of Art. London & New York: Verso.
Rancière, Jacques, Solange Guenoun & James H. Kavanagh. 2000. " Jacques Rancière: Literature, Politics, Aesthetics: Appraoch to Democratic Disagreement," SubStance 92: 3-24.
Rimer, J. Thomas. 2014. "The Tsukiji Little Theatre and its Aftermath, " in 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Modern Japanese Drama. J. Tomas Rimer, Mitsuya Mori & M. Cody Poulton ed. pp 73-85.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 Raymond. 1977. Marxism and Litera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chechner, Richard. 1997. " INTRODUCTION: Paratheatre, 1969-78, and Theatre of Sources, 1976-82, " in Grotowski Sourcebook. Lisa Wolford & Richard Schechner ed. pp 207-214. New York: Routledge.
Shoup, Laurence H. & William Minter. 1977. Imperial Brain Trust: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and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Slowiak, James & Jairo Cuesta. 2002. Jerzy Grotowski. New York: Routledge.
Wolford, Lisa. 1997. " INTRODUCTION: Objective Drama, 1983-86, " in Grotowski Sourcebook. Lisa Wolford & Richard Schechner ed. pp 283-293. New York: Routledge.
Toshio, Iyotani (伊豫谷登士翁). 2005. "The Modern World System and the Nations of the Periphery," in Deconstructing Nationality. Naoki Sakai, Brett de Bary, & Iyotani Toshio ed. pp 211-228.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East Asia Program.
Tsai, Shih-Shan Henry(蔡石山). 2009. Maritime Taiwan: Historical Encouters with the East and the West. New York: M. E. Sharpe.
Tucker, Nancy Bernkopf(唐耐心). 2009. Strait Talk: United States-Taiwan Relations and the Crisis with China.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