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周文傳統到孔子:《左傳》中的德、禮思想研究
作者:汪美葵
作者(外文):WANG,MEI-KUI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王初慶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左傳周文傳統孔子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本文透過以《左傳》為中心的文本考察,揭橥春秋時期「德」、「禮」思想演變之跡,以見從周文傳統到孔子儒學之間的一段觀念史進程,並討論其與孔子學說中心概念之間的關係。
「德」與「禮」,足以稱之為周代以來至春秋思想史中的兩種核心觀念,其意義演變歷程與先秦道德人文主義的進展直接相關。西周金文及周初傳世文獻中已大量出現作為一個重要觀念的「德」,從《尚書》可見,周文傳統中「德」的根本性質,是一個天命觀前提下的最高政教理念,既具有宗教面向,又顯耀著強烈的人文性質,其核心涵義為一泛指意義上的「美德」義。
至《左傳》中反映的春秋時期的「德」觀念,是在周文傳統此種「德」的意涵基礎上產生了極大的拓展與意義變化。「德」的人文性得以繼承與進一步強化,同時其宗教性日漸減弱;且在「德」的人文性意義中,亦產生內在的意義演變,一方面「德」的政教性意義繼續發展;另一方面隨著泛指意義的「美德」義漸轉出「道德」義,及諸德目的倫理性意義的形成,「德」的倫理性意義亦日益凸顯。
「禮」當起源於宗教祭祀和風俗習慣。周代的「禮」,實際指涉是一套作為事實存在的政教文化設施,即周代禮制,春秋時人乃日益透過此禮制實體,對「禮」進行了大量的意義詮釋。從《左傳》來看,春秋時期「禮」觀念的主要指涉包括:儀文儀節層面的「禮儀」義、制度規範層面的「禮制」義及精神內義層面的「禮意」義等,其意義演變趨勢則體現為:「禮」的政治意義得到強化;「禮」的精神內義不斷走向深化,尤其「禮」與「德」形成彼此相依的統一關係;「禮」的倫理價值越來越多地落實到個體層面,成為個體的立身原則。
春秋時代思潮中的「德」、「禮」觀對孔子學說實產生直接的影響,成為其中心概念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礎;而孔子則在前者的基礎上進行了重要的意義創新與轉化。孔子進一步推動了「德」之倫理道德義的發展,進而將原先作為一種的具體德目的「仁」,經由創變而成為道德理性本體,從而以「仁」代「德」而作為最核心概念,且攝「禮」歸「仁」,為「禮」賦予內在的道德理性根據,由此建構了其學說基本的中心概念體系,開創了由內在向外在的價值實現之坦途。
壹、古籍類
一、傳世文獻及譯註類
【漢】司馬遷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九年三月三版。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1月第2版。
【漢】班固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二),臺北:鼎文書局,民國八十六年十月九版。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六),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6月第1版。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6年10月三版,原經韻樓藏版。
【漢】鄭玄:《六藝論》,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魏晉】杜預註:《春秋經傳集解》,台北:七略出版社,二〇〇五年二版,原相臺岳氏本。
【唐】魏徵等:《隋書》(新校本廿五史)(二),新北:史學出版社,民國63年5月臺一版。
【宋】程頤:《易傳》,台北:學生書局,民國五十六年十月初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0月第1版。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周易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一〇二年三月初版,影印清嘉慶重刊宋本。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尚書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一〇二年三月初版,影印清嘉慶重刊宋本。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毛詩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一〇二年三月初版,影印清嘉慶重刊宋本。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周禮註疏》,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一〇二年三月初版,影印清嘉慶重刊宋本。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禮記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一〇二年三月初版,影印清嘉慶重刊宋本。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春秋左傳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一〇二年三月初版,影印清嘉慶重刊宋本。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一〇二年三月初版,影印清嘉慶重刊宋本。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春秋榖梁傳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一〇二年三月初版,影印清嘉慶重刊宋本。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論語註疏》,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一〇二年三月初版,影印清嘉慶重刊宋本。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孟子註疏》,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一〇二年三月初版,影印清嘉慶重刊宋本。
【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第1版。
【清】郭慶藩撰:《莊子集釋》(中),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第2版。
【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三年十月初版。
【清】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2月第1版。
【清】孔廣森:《公羊春秋經傳通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嘉靖顨軒孔氏刻本。
何寧:《淮南子集釋》(中),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第1版。
屈萬里:《尚書今注今譯》,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年12月第1版。
屈萬里:《詩經釋義》,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八十二年十二月新一版。
金兆梓:《尚書詮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8月第1版。
徐元誥:《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第1版。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0月第1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0月第3版。
雒江生:《詩經通詁》,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樓宇烈:《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2月第1版。
二、出土文獻及釋文類
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5月第1版。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釋文》(第一、二、三、四、六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李學勤:《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上海:中西書局,2010年12月第1版。
李學勤:《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12月第1版。
李學勤:《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4月第1版。
李學勤:《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上海:中西書局,2018年11月第1版。
李松儒:《清華簡〈繫年〉集釋》,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10月。
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釋文》(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貳、專著類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6月第1版。
王師初慶:《曙青春秋三傳論叢》,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10月初版。
加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第一卷),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0月初版。
白川靜著,溫天河、蔡哲茂譯:《甲骨文的世界》,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六十六年九月初版。
史中一:《倫理學》,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七十六年十月初版。
李玄伯:《中國古代社會新研》,上海:開明書店,民國三十七年九月初版。
李澤厚:《歷史本體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5月第1版。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2012年3月二版一刷。
余英時著:《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1月初版。
林啟屏:《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7月初版。
周何:《古禮今談》,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民國81年5月初版。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選集》,臺北:大林出版社,民國70年10月。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上),臺北:水牛出版社,民國87年10月十二版。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年一月臺二版。
郭沫若:《青銅時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
郭沫若:《十批判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郭偉川編:《周公攝政稱王與周初史事論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初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七年二月八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一年三月初版。
徐復觀:《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國六十三年五月再版。
晁福林:《天命與彝倫:先秦社會思想探研》,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晁福林:《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遷》(上、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9月第1版。
陳大齊:《孔子學說論集》,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四十七年六月臺初版。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4月第1版。
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4月第1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11月增訂臺一版。
張素卿:《敘事與解釋――《左傳》經解研究》,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8年4月一版。
張榮明:《殷周政治與宗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6年5月初版。
張亞初、劉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5月初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六年十月增訂三版。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童書業:《春秋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12月第1版。
楊寬:《古史新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
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0月第3版。
楊茂義:《左傳之禮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3月初版。
鄭開:《德禮之間――前諸子時期的思想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1月第1版。
劉清河、李銳:《先秦禮樂》,台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2月初版。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八年十一月臺三版。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中國思想史》(24),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5月初版。
錢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6月修訂第3版。
錢鍾書:《管錐篇》(第一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6月第2版。
叁、論文類
王明娟:〈清華簡《說命》集釋〉,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4月。
成中英:〈中國倫理體系及其現代化〉,《哲學與文化》1990年7月第十七卷第七期。
沈清松:〈對應快速科技發展的道德教育之人類學基礎〉,《哲學與文化》1985年6月第十二卷第六期。
李德龍:〈先秦時期「德」觀念源流考〉,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6月。
吳車:〈左傳禮學的根本精神〉,《勤益學報》,1988年第11期。
邱豐饒:〈卜辭德字暨《周書》「德」字涵義考釋〉,《國立嘉義大學通識學報》2012年11月第十期。
周洪:〈春秋時期的戰爭禮〉,《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10月第40 卷第5 期。
韋政通:〈傳統與孔子〉(四川大學哲學系:中國儒學網http://www.confuchina.com/15%20jiuwen/chuantong%20yu%20kongzi.htm。
馬承源:〈何尊銘文初釋〉,《文物》1976年1月第1期。
柯岳君:〈《左傳》禮意與政治社會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民國105年6月。
晁福林:〈先秦時期「德」觀念的起源及其發展〉,《中國哲學》2005年第9期。
陳一弘:〈春秋時期之道德:以《左傳》《國語》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2015年7月。
許華滋(Benjamin Schwartz)著,張永堂譯:〈關於中國思想史的若干初步考察〉,收入韋政通編:《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選集》,臺北:大林出版社,民國70年10月。
許嘉璐:〈禮、俗與語言〉,收入《中國古代禮俗辭典》,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1年6月。
張以仁:〈關於左傳「君子曰」的一些問題〉,《孔孟月刊》民國五十三年十一月第三卷第三期。
張光直:〈華北農業村落生活的確立與中原文化的黎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70年10月。
張君蕊:〈《春秋左傳》禮制研究〉,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5月。
過常寶:〈《左傳》虛飾與史官敘事的理性自覺〉,《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總196期)。
湯夢甜:〈班簋銘文集釋〉,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6月。
黃凌倩:〈清華伍《厚父》、《封許之命》集釋〉,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3月。
黃秋韻:〈先秦儒家道德基礎之研究――兼論「惡」的問題〉,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九十年六月。
趙師中偉:〈周代親親倫理思想之承襲――以先秦孔孟為探討〉,未刊稿。
趙師中偉:〈孔門「為己之學」的闡釋――以《論語》為例〉,未刊稿。
趙思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集釋〉,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7年6月。
魯士春:〈禮的起源〉,收入張偉保等編:《觀瀾索源――先秦兩漢思想史新探》,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10月。
劉瑞箏:〈左傳禮意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8年6月。
錢穆:〈論春秋時代人之道德精神〉(上)、(下),收入《錢賓四先生全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18),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5月初版。
錢昭萍:〈尚書「德」概念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八年五月。
謝大寧:〈儒學的基源問題――「德」的哲學史意涵〉,《鵝湖雜誌》1996年6月第十六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