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研究人或空間--臺灣都市社會研究的成立與變化
書刊名: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作者:蘇碩斌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u, Shuo-bin
出版日期:2008
卷期:20:3
頁次:頁397-439
主題關鍵詞:都市社會學芝加哥學派新都市社會學空間轉向Urban sociologyChicago schoolNew urban sociologySpatial tur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238
  • 點閱點閱:167
期刊論文
1.王志弘(20050900)。秩序、效率與文明素養:臺北市「排隊運動」分析。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4,95-1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唐祖湘(20011200)。家庭服裝消費空間選擇之研究。東吳社會學報,11,43-7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佳煌(20011200)。從全球城市概念論上海的再起與轉型。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9(2)=21,91-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慧琦(20040600)。1990年後臺北市零售產業空間發展與群集分析。東吳社會學報,16,33-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夏鑄九(19870700)。一個都市中心的興起 : 臺北市忠孝東路四段的個案研究。當代,15,60-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躍雯(20041200)。從溫柔鄉到「新」溫泉鄉--新北投休憩空間再發展機制的探究。地理學報,38,63-9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曾梓峰(19931200)。都市環境經理之實踐:一個都市社會運動取向之考察。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7,37-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懋春(1976)。社會學在台灣地區的發展。中國社會學刊,1976(3),1-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葉秀珍、陳寬政(19981000)。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術研究的現況與發展。臺灣社會學刊,21,21-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席汝揖(1972)。一個農村社區的領導型態。中國社會學刊,2,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文崇一(19780900)。社會變遷中的權力人物:社區領導人與權力結構比較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6,1-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文崇一(19760900)。岩村的社會關係和權力結構--一個農村的工業化與社區生活研究之2。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2,41-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章英華(19911200)。龍冠海教授的生平與學術--東西文化洗禮下中國社會學家的一個例子。中國社會學刊,15,41-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瞿海源(19760900)。岩村居民的社會態度--一個農村的工業化與社區生活研究之4。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2,97-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石計生(2004)。全球化士林的產業生態空間位移:地理資訊系統的研究取向。東吳社會學報,16,99-1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戴伯芬(19940700)。誰做攤販?--臺灣攤販的歷史形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7,121-1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戴瑞婷(1986)。臺北市國宅居民社區意識影響因素之分析。臺灣大學社會學刊,18,63-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林瑞穗(19841100)。都市社會學的理論探究途徑。思與言,22(4),45-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周素卿、詹麗芬(19940600)。臺北都會區居住空間之分化類型。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理學系地理學報,17,147-1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金家禾(20031200)。臺北產業結構變遷與其世界城市功能發展之限制。地理學報,34,19-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志弘(19900900)。都市流動危機的論述與現實--臺北「交通黑暗期」的分析。臺灣社會研究,3(2/3),105-1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傅仰止(19951200)。都市人的非慣俗傾向。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4,35-9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夏鑄九(20001200)。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臺灣建築與城市的歷史。臺灣社會研究,40,47-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文崇一(19750300)。萬華地區社會變遷研究之2--萬華地區的群體與權力結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9,19-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熊瑞梅(20010200)。都市事件行動體系的分析--以臺中市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9,59-1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張曉春(19651100)。臺北市延平區區位結構之分析。思與言,3(4),32-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章英華、劉石吉(19851200)。明清以迄民國中國城市的擴張模式 : 以北京、南京、上海、天津為例。漢學研究,3(2)=6,535-5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張曉春(19660300)。延平區房屋問題的探究。思與言,3(6),18-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李謁政(19950100)。九份的空間美學--作為建築鄉愁的深層想像。當代,105,40-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Williamson, J. G.(1965)。Regional In equalities and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3(4),3-45。  new window
31.簡博秀、周志龍(20020900)。全球化、全球城市和中國都市發展策略。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7,141-1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周志龍(20031200)。後工業臺北多核心的空間結構化及其治理政治學。地理學報,34,1-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孫清山(19791100)。都市社區的閭鄰社會關係。科學發展月刊,7(11),1147-11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瞿海源(19750300)。萬華地區社會變遷研究之3--萬華地區社會態度的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9,57-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許坤榮(19880700)。臺北邊緣地區住宅市場之社會學分析。臺灣社會研究,1(2/3),149-2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孫義崇(19880700)。臺灣的區域空間政策。臺灣社會研究,1(2/3),33-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陳小紅(19930300)。臺北市住宅區位階層化相關因素研究之初探。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6(下冊),157-2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陳小紅(19920900)。臺北市住宅區位階層化相關因素研究之初探。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5,163-2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夏鑄九(19950800)。全球經濟中的臺灣城市與社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0,57-1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張景森(19880700)。戰後臺灣都市研究的主流範型:一個初步的回顧。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2/3),9-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楊子葆(19900900)。臺灣都市交通政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臺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計畫之個案研究。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2/3),33-10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朱耀偉(19950100)。當代批評論述中的「空間化」迷思。當代,105,14-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夏鑄九、簡旭伸(19960600)。市民運動與都市設計:高雄的個案。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8,45-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黃宗儀(20040300)。都市空間的生產:全球化的上海。臺灣社會研究,53,61-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徐正光(19760900)。岩村的生態與經濟變遷--一個農村的工業化與社區生活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2,1-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章英華(19861100)。臺灣都市區位結構的比較研究:以臺北、臺中、高雄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18,25-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夏鑄九、成露茜、陳幸均、戴伯芬(20020600)。朝向市民城市--臺北大理街社區運動。臺灣社會研究,46,141-1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夏鑄九(19880700)。空間形式演變中之依賴與發展--臺灣彰化平原的個案。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2/3),263-3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蔡文芳(20000500)。星巴克人的誕生--都市咖啡消費空間的解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32,147-1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張曉春(19700300)。臺北縣永和鎮都市化之研究。思與言,7(6),44-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寇龍華(19680400)。永和鎮與臺北市社會關係調查初步報告概要。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4,57-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張曉春(19700100)。臺北縣永和鎮都市化之研究。思與言,7(5),22-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陳東升、周素卿(19930500)。國家結構、政商關係與空間形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2,149-1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傅仰止(19851100)。"The Decline of Community" Thesis and Its Critiques。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17,137-1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陳冠甫(19900200)。臺灣高科技工業的依賴發展與空間結構--新竹科學園區的個案。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1),113-1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傅仰止(19951200)。都市人的社會心理特質:公私場域之分。中國社會學刊,18,17-7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傅仰止、伊慶春(19940600)。容忍態度的結構肇因:都市背景、遷移經驗、異質聯繫。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6(2),257-30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傅仰止(19830700)。都市社會學的兩大傳統:淺析Simmel與Wirth。思與言,21(2),39-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黃順二(19760300)。臺灣地區人口差別移動率的區位探究。思與言,13(6),31-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施添福(19900300)。地理學中的空間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16,115-1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文崇一、瞿海源(19750100)。現代化過程中的價值變遷:臺北三個社區的比較研究。思與言,12(5),1-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黃世孟(19890200)。從臺北都市計畫歷史探討空間結構變遷特質之研究(AD.1895-1945)。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4(1),67-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陳坤宏、王鴻楷(19931200)。都市消費空間結構之形成及其意義(第二部分)--一個新的都市消費空間結構理論的建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7,1-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王鴻楷、陳坤宏(19910900)。都市消費空間結構之形成及其意義(第一部分)--各都市消費空間結構理論的介紹與批評。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6,43-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陳坤宏、王鴻楷(19960600)。都市消費空間結構之形成及其意義(第三部份)--臺北市六個商業區的經驗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8,1-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周素卿(20031200)。全球化與新都心的發展--曼哈頓意象下的信義計畫區。地理學報,34,41-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米復國(19880700)。臺灣的公共住宅政策。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2/3),97-1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王志弘(19960400)。臺北新公園的情慾地理學:空間再現與男同性戀認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2,195-2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黃順二(19750300)。萬華地區社會變遷研究之1--萬華地區的都市發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9,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陳寬政(19811200)。臺北都會區的人口分佈與變遷。國立臺灣大學人口學刊,5,51-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劉維公(20031200)。臺北市文化經濟之初探。東吳社會學報,15,79-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林瑞穗(1974)。臺灣各縣市與臺北市間人口遷徙的探討。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10,121-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陳紹馨、李增祿(1965)。臺北市古亭區家庭調查報告。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71-9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陳志梧(1988)。日本帝國主義下宜蘭城的空間轉化。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2/ 3),231-2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黃麗鈴(2003)。一九九0年代臺北市都市規劃中的社區參與:全球過程、地方政治以及鄰里回應。地理學報,34,61-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陳東升、章英華、張苙雲(1993)。Consumption Relationships and Urban Hierarchy: A Case of Medical Care Service。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26,107-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龍冠海(1963)。國立臺灣大學設置社會學系的來龍去脈。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1,135-1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朱岑樓(1965)。臺北市古亭區人民團體調查報告。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95-10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范珍輝(1965)。臺北市古亭區居民健康狀況與醫療組織。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109-1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蔡宏進(1979)。臺灣都市化過程中都市鄉村人口的再分配與變動:特質、問題及政策上的含義。國立臺灣大學人口學刊,3,1-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楊懋春(1978)。淺說人文區位生態學。中國社會學刊,4,1-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蔡宏進(1978)。臺北市發展的人文區位分析:人口成長及其成因與後果。中國社會學刊,4,68-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張曉春(1968)。臺北市延平區之演變。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4,99-1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熊瑞梅(1985)。近一世代臺灣住宅特質對人口遷移的影響及其對策。東海社會科學學報,4,87-1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王岸(1996)。時間分配、空間選擇所形構的生活方式-新店市7-Eleven便利商店消費者個案研究。東吳社會學報,5,249-3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麥留芳(1970)。社區研究中之人口途徑。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6,89-1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郝繼隆、張承漢(1970)。歐洲、亞洲及臺灣都市化的比較。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6,27-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孫清山(1983)。市內民住人口移動的結構。國立臺灣大學人口學刊,6,1-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姚榮齡(1971)。都市、都市化與都市主義-從社會變遷分析間呼籲重視市政學術研究。社會建設,6,36-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蔡宏進(1985)。衛星地帶內圍都市之間人口成長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相互關係-臺北都會區的案例(英)。國立臺灣大學人口學刊,8,129-1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郝繼隆(1974)。Special Issues: Dedicated to Dr. Lung Kuan-Hai for His Found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for His Founding of Editorship of This Hournal of Sociology of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9,1-5。  new window
92.紀金山(2001)。全球化空間論述的歷史省思:兩種資本主義範型的比對。東吳社會學報,10,67-1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柯瓊芳(1987)。便徑交通設施對鄰近社區之社會經濟地位及人口消長之影響。中國社會學刊,11,149-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包祖詒(1977)。臺北市古亭區永順里住戶之特徵和影響擇居之因素(英)。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12,85-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席汝楫(1977)。遷移:從個別的理論到區位學的理論-何莊社區人口遷移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12,36-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Kamershen, David(1969)。Further Analysis of Overurbanization。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7,235-253。  new window
97.姜蘭虹、蕭新煌(1985)。臺北市的發展歷史及問題。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17,93-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龍冠海(1969)。近二十年來臺灣五大城市人口結構的研究。社會科學論叢(臺大),19,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伊慶春(1988)。臺北市的社區類別與鄰里關係。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19,77-9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陳東升(1992)。都市首要化的政治經濟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1,35-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柯瓊芳(1987)。社區社經地位之決定要素(英)。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23,81-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王慶中(1992)。第三世界過度都市化之再考量。法商學報,26,659-6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林瑞穗(1978)。都市社區鄰里關係、社區團結與社區發展之探究。社會科學論叢(臺大),27,339-3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黃應貴(1990)。人類對於空間的研究。中國民族學通訊,27,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章英華(1990)。都市社會學中有關空間的研究。中國民族學通訊,27,40-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臧振華(1990)。談考古學的空間研究。中國民族學通訊,27,47-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朱岑樓(1967)。臺灣工業發展與人口成長。社會建設,29,25-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謝高橋(1980)。臺灣的都市化過程與趨勢。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1,75-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謝高橋(1992)。都會區和非都會區人口社會及經濟特徵的差異分配。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5,133-1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Abbott, Andrew(1997)。Of Time and Space: The Contemporary Relevance of the Chicago School。Social Forces,75(4),1149-1182。  new window
111.張文亮(1995)。空間觀念的重新認識:從康德的先驗幾何原形到碎形。當代,105,26-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吳永毅(1988)。論營造業中的國家-資本-勞動的關係-由非正式部門的個案研究所作的推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2/ 3),211-2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Amin, Ash(2007)。Re-thinking the Urban Social。City,11(1),100-114。  new window
114.Gottdiener, Mark、Feagin, Joe(1988)。The Paradigm Shift in Urban Sociology。Urban Affairs Quarterly,24(2),163-187。  new window
115.橋本和孝(2002)。New Urban Sociology in Japan: The Changing Debat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6(4),726-736。  new window
116.陳小紅、周鳳(1987)。臺北市路邊洗車業之研究:以非正式部門觀。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3(1),167-1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Zukin, Sharon(1980)。A Decade of the New Urban Sociology。Theory & Society,9(4),575-601。  new window
118.謝高橋(1985)。都市化與人口分佈。研究月刊,9(9),15-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謝高橋(1982)。社區發展與民眾參與。0。412-4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夏鑄九(1990)。光復後臺灣空間規劃論述之分析。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志梧(1988)。空間之歷史社會變遷:以宜蘭為個案。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McGee, T. E.(1967)。The Southeast Asian City: A Social Geography of the Primate Cities of Southeast Asia。New York, NY:Frederick A. Praeger。  new window
2.王志弘(1995)。空間與社會理論譯文選。臺北:王志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Kwok, R.Y.(2005)。Globalizing Taipei: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patial Development。New York, NY:Routledge。  new window
4.Friedmann, John(1966)。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Cambridge, Massachusetts:MIT Press。  new window
5.龍冠海(1978)。都市社會學理論與應用。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慧琦(2003)。條碼的祕密:連鎖零售業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台北:左岸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Castells, Manuel、Sheridan, Alan(1977)。The Urban Question: A Marxist Approach。Cambridge, Mass:London:MIT Press:Edward Arnold。  new window
8.Savage, Michael、Warde, Alan(1993)。Urban sociology, Capitalism and Modernity。London:New York, NY:Macmillan Press:Continuum。  new window
9.夏鑄九(1988)。空間的文化形成與社會理論讀本。明文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Castells, M.(1989)。The Information C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the Urban-Regional Process。Oxford:Cambridge:Basil Blackwell。  new window
11.Massey, Doreen B.(2005)。For Space。Sage Publications。  new window
12.章英華(1993)。臺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社會生態的與歷史的探討。臺北:巨流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Castells, Manuel(1983)。The City and the Grassroots: A Cross-Cultural Theory of Urban Social Movements。Berke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14.張景森(1993)。台灣的都市計畫(1895-1988)。台北:業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Zukin, Sharon(1993)。Landscapes of Power: From Detroit to Disney World。Berkeley,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16.Gottdiener, M.(1985)。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Urban Space。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new window
17.王佳煌(2005)。都市社會學。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台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謝高橋(1990)。都市的結構模式。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東升(19950000)。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臺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蘇碩斌(20050000)。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 : 清末至日治時期臺北空間與權力模式的轉變。臺北:左岸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Soja, Edward W.(1989)。Postmodern Geographies: The Reassertion of Space 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Verso。  new window
23.Lefebvre, Henri、Nicholson-Smith, Donald(1991)。The Production of Space。Wiley-Blackwell。  new window
24.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蔡青龍(1982)。臺灣地區都市人口之成長與分布。社會科學整合論文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王康(2008)。中國社會學史。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卷。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吳景超(1929)。都市社會學。都市社會學。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蔡采秀(1993)。一個漢人社區的移入人口的社區生活:以板橋為例。臺北縣移入人口之研究。臺北縣板橋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McKenzie, Roderick(1925)。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Human Ecology。The City。Chicago, IL。  new window
30.Burgess, Ernest(1967)。The Growth of the City: An Introduction to a Research Project。The City。Chicago, IL。  new window
31.Park, Robert(1952)。Human Community: The City and Human Ecology。Human Community: The City and Human Ecology。Glencoe。  new window
32.Saunders, Peter(1981)。Social Theory and Urban Question。Social Theory and Urban Question。New York, NY。  new window
33.鈴木広(1991)。An Outline of Japanese Urban Sociology。Joint Seminar on Trends in Sociology: Hong Kong and Japan。Tokyo, Japan。  new window
34.Giddens, Anthony(1981)。A Contemporary Critique of a Historical Materialism。A Contemporary Critique of a Historical Materialism。London, UK。  new window
35.Sovani, N. V.(1969)。The Analysis of Overurbanization。The City in Newly Developing Countries。Englewood Cliffs, NJ。  new window
36.Castells, Manuel(1976)。Is There an Urban Sociology?。Urban Sociology: Critical Essays。London, UK。  new window
37.孫本文(1948)。當代中國社會學。當代中國社會學。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1992)。臺灣地區社會學論文摘要(1963-1986)。臺灣地區社會學論文摘要(1963-1986)。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王雅各(1998)。臺灣地區社會學論文摘要:含社會心理學(1986-1993)。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文崇一、廖正宏、蕭新煌、陳寬政(1983)。當前經濟發展過程中之社會變遷及其因應措施之研究。當前經濟發展過程中之社會變遷及其因應措施之研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莊慧秋、崔梅蘭、呂秉怡、吳金鏞(1989)。中華民國無住屋者團結組織成立大會大會手冊。中華民國無住屋者團結組織成立大會大會手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1978)。都市社會發展之研究。都市社會發展之研究。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陳小紅(1997)。都市中的非式部門。臺灣的都市社會。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朱岑樓(1972)。人文區位學名詞解釋。人文區位學名詞解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王維林(1981)。自人口學觀點看我國都市社會學。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江玉龍(1975)。臺中港特定區人口外移之研究。臺中港特定區人口外移之研究。臺中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高棣民(1987)。臺灣奇蹟。臺灣奇蹟。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龍冠海(1967)。臺北市古亭區社會調查報告。臺北市古亭區社會調查報告。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葉啟政(1988)。對四十年來台灣地區社會學發展的反省。海峽兩岸學術研究的發展。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章英華(1986)。清末以來臺灣都+體系之變遷。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蕭新煌(1997)。都市居民運動。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Castells, Manuel(1976)。Theory and Ideology in Urban Sociology。Urban Sociology: Critical Essays。London:Tavistock Publications。  new window
5.Harvey, David(1989)。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I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Mapping the futures: Local culture, global change。Oxford:Blackwell。  new window
6.Massey, D.(1985)。New directions in space。Social relations and spatial structures。London:Macmillan。  new window
7.傅仰止(1997)。夜間活動人口的形態與特質。九〇年代的臺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傅仰止(1993)。原住民移入人口的社區生活:以汐止鎮山光社區為例。台北縣移入人口之研究。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蕭新煌(1987)。三十年來臺灣的社會學:歷史與結構的探討。三十年來我國人文及社會科學之回顧與展望。臺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楊雅彬(1992)。社會學在中國的成長時期(1927年-1937年)。社會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江玉龍(1978)。臺灣之區域發展及其人口移動。都市社會發展之研究。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