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豐年祭談原住民之民族認同
書刊名: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
作者:林春鳳
出版日期:2008
卷期:4
頁次:頁101-133
主題關鍵詞:民族認同休閒運動豐年祭都市山胞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54
  • 點閱點閱:88
阿美族今日存在的豐年祭形式雖然有些不同於往日,族人仍繼續努力參加自己的豐年祭去克服祭儀存續的困境與障礙。相信阿美族人仍對豐年祭有著很高的期許,再則民族的認同感是可以由活動的舉辦來凝聚,若族人或主管部落行政事務者能更積極地隨著時代的轉變將祭典模式結合休閒的特質讓族人在參與的過程獲得實質的體驗感受,並同時增進人際之互動及提昇對族群之認同感,將是我們民族在時代大輪下運作與再壯大的轉機。 原住民族最為家戶喻曉的慶典活動為豐年祭,阿美族人是一群流浪的族群,不論走到哪裡團聚的歌聲就到哪裡,豐年祭雖然無法完全地再複製當年的盛況,但族人心中的那股認同卻不會因為旅居都市而淡忘,這是一個長期接受文明教育的阿美族人的真實心情寫照,這個人就是研究者,研究者從簡單的個人觀點出發,試著從文獻及小小研究證明阿美族人對族群之認同的強度,無法抹滅的就是作者自己本身日愈增強的民族認同感。
期刊論文
1.巴奈.母路(20021100)。阿美族豐年祭的聖與俗。社教資料雜誌,292,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耀宗(20070300)。文化差異、民族認同與原住民教育。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6,195-2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雪月(2004)。阿美族的野菜風情。台灣原young雙月刊,4,6-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李玉芬(2003)。消失中的都市部落--台東市馬蘭部落阿美族生活空間的構成與轉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玉芬(2005)。國家作為與部落貧困化--馬蘭社阿美族的社會與經濟變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修澈(2007)。原住民的民族認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浦忠成(2004)。阿美族群神話內涵差異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章勝傑(2006)。台東市阿美族學童父親意象研究研究成果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宣衛(2005)。認知、歴史與宗教: 阿美族宗教變遷現象的再探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唯玉(2003)。阿美族學童之智慧輪廓圖--多元智慧觀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璧榛(2006)。從野鹿到公雞/豬: 噶瑪蘭族與北部阿美族性別象徵實踐之比較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盧惠芬(2005)。影響離婚的因素: 阿美族與泰雅族的比較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瑋琦(2007)。原住民生態維護、文化傳承與觀光發展: 邁向東部區域地方永續整合計畫--子計畫三: 以社區為基礎的原住民生態觀光: 花蓮阿美族馬太鞍與岡估那部落之比較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卓石能(2002)。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靖淑(2002)。「我的宇宙‧妳的世界」與都市阿美族婦女相識的旅途對話(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莊立信(2005)。台灣民族建構中的原住民--原住民認同的初探(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蕭文乾(2006)。原漢雙族裔原住民族族群認同教育歷程之研究--以花蓮縣伊卡多散小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凌平(2001)。原住民國小學童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孫俊彥(2001)。阿美族馬蘭地區複音歌謠研究(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炳輝(2006)。國小原住民學童適應行為、文化認同、自我調整學習與其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蔡春蘭(2005)。都市原住民後代的族群認同--以十二位都市原住民後代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日婉琦(2003)。族群接觸與族群認同--以賽夏族tanohila:氏族日阿拐派下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莊靜雯(2005)。原住民籍社會工作者對原住民社會工作的想法-一位漢籍研究生的初探(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怡燕(2004)。花蓮港口阿美族的部落發展--年齡階級組織觀點的探討。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曹天瑞(2002)。原住民國中學生休閒活動現況之研究--以宜蘭縣泰雅族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文義(2000)。花蓮縣原住民部落休閒行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1994)。鳥居龍藏眼中的台灣原住民--跨越世紀的影響。台北市:順益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Murphy, James F.(1974)。Concepts of Leisur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new window
3.Kelly, John R.、王昭正(2003)。休閒導論。臺北:品度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原英子、黃宣衛、黃淑芬、江惠英、林青妹(200510)。台灣阿美族的宗教世界。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瓦歷斯・尤幹(1992)。荒野的呼喚。晨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徐雨村(20060000)。臺灣南島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Kaplan, M.(1975)。Leisure: theory and policy。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new window
9.黃宣衛(2005)。異族觀、地域性差別與歷史:阿美族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黎瑞剛(1996)。吉普賽的智慧--生存的渴望與浪漫。台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方鈞瑋(2007)。這裡是我們的獵場、我們的小米田:布農部落對織布工藝的當代詮釋,http://www.nmp.gov.tw/enews/nol6/page_02.html, 20070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阿美族文化特質,http://www.apc.gov.tw/life/docDetail/detail_ethnic.jsp?cateID=A000143&linkSelf=89&lnikRoot=8&parentCateID=A000140, 20070223。  new window
3.阿美族簡介,http://adm.ncyu.edu.tw/~aptc/bu_luo/amis_blog.html, 20070225。  new window
4.剛慶嚴(2007)。原住民族網路資源中心,http://www.tctes.tpc.edu.tw/aborigine/culture/cultoe.asp?nation=阿美族, 200702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