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現代民間信仰的實踐:臺中大坑奉天宮的田野實例
書刊名:文史臺灣學報
作者:蔡金鼎
作者(外文):Tsai, Jim-tim
出版日期:2014
卷期:8
頁次:頁113-139
主題關鍵詞:除魅網絡連帶聖/俗DisenchantmentNetwork associatedHoly/profan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85
  • 點閱點閱:131
本文以台中市郊野一家新興宮廟為考查對象,探討西方宗教理性除魅(disenchantment)的觀點,不僅不適於西方宗教,更無法單純地用來解釋臺灣新興宮廟的信仰行為,以及它如何從私人神壇轉型為擁有信眾的地方宮廟的過程。針對過去的新興宮廟研究的觀點,不論從功能論、市場論與治理論來解釋信徒、神明與經營者的三向關係,都不足以解釋三者交錯的網絡關係。因此本文試圖提出一種非經濟關係的民間信仰實踐-「網絡連帶」(Network associated)。事實上,臺灣社會民間信仰的實踐,並不是一種單一性的宗教實踐,因為在信仰的過程中,它融合不同的儀式(儒、道、釋、密),以個人的詮釋方法,體驗人與神、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己(天人物我)的網絡關係,廟孙是承載這些關係的載體,而人才是其中的主宰,神明不是唯一且無所不能的,祂有極限而且必頇靠人來扶持(神要靠人來迓),這是一般民間信仰的普遍認知,彼此關係多元而複雜的。西方宗教的聖俗二分並不完全適用台灣民間信仰,祂在儀式過程的身體與心靈實踐,並不是單靠祈禱(拜拜)的行為而來(它可能是其中之一),還包含個人的靈力體驗(住持、乩童、信眾)、人情交際(親屬、外圍信仰者)現實/異質空間的展現(交香儀式、辦事濟事)、儀式符號的象徵(符咒、黃榜),來回穿梭游移於理性與超/非理性之間。
The essay argues that religion studies in perspective of "disenchantment" is not applicable to that in Taiwan. In terms of "Network associated", I examine experience of human-god, human-human, human-object, and self-self in this essay. I conclude, God is not omnipot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Him is over dichotomy: holy v.s. profane, pure soul v.s. evil. In the religious fields, body experience, social networks, true/false interactive, symbolic of ritual etc are intertwisted with each other.
期刊論文
1.Wacquant, Loïc(2002)。Scrutinizing the Street: Poverty, Morality, and the Pitfalls of Urban Ethnograph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07(6),1468-1532。  new window
2.張家麟(20091200)。台灣民間信仰的宗教靈療方法及其信仰基礎--以台中慈德慈惠堂的叩問儀式爲例。臺灣宗教研究,27-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Garimkle, Harold(1967)。Garimkle Harold."Studies of the Routine Grounds of Everyday Activities。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35-75。  new window
4.陳杏枝(19991000)。臺灣宗教社會學研究之回顧。臺灣社會學刊,22,173-2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政逸、辛晚教(20010400)。廟宇文化空間與社群互動之關係--三峽清水祖師廟的個案研究。都市與計劃,28(1),107-1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富士(20050900)。醫者或病人--童乩的臺灣社會中的角色與形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6(3),511-5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緯華(20080300)。靈力經濟:一個分析民間信仰活動的新視角。臺灣社會研究季刊,69,57-10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珣(19951200)。分香與進香--媽祖信仰與人群的整合。思與言,33(4),83-10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丁讚、吳介民(20050900)。現代性、宗教、與巫術:一個地方公廟的治理技術。臺灣社會研究,59,143-1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宋光宇(1995)。神壇的形成--高雄市神壇調查資料的初步分析。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97-1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蔡金鼎(2012)。民雄大士爺祭典硏究硏究計畫成果報告書。嘉義:嘉義縣文化観光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莊書豪(2010)。由神壇到公廟-談新興廟宇的形成與困局(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豐維(1999)。公共性的考源、批判與重建--一個哈伯瑪斯觀點的探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淑慧(1999)。神明住在我家隔壁?!-- 談都市神壇現象(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丁念慈(1997)。民間神壇「辦事」服務的社會與文化意涵--以北投永明宮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梁炳坤、蔡金鼎(2006)。台中市政府921震災災後重建史。台中市:台中市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州樑(2006)。大坑廟宇。台中:台中市大坑文化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金鼎(2003)。戲說大坑三兩事。台中:台中市大坑文化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Barger, Peter(2012)。Further Thoughts on Religion and Modernity。  new window
5.Chen, Hsin chih。A Study of Taiwanese Folk Religion during the period。Seattle:The M.A. thesis in th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new window
6.Berger, Peter(1967)。The sacred canopy。New York:Anchor Books。  new window
7.董芳苑(1986)。認識臺灣民間信仰。長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Durkheim, Emile、芮傳明、趙學元(1992)。宗教生活基本形式。台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丁仁傑(20040000)。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臺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丸井圭治郎、臺灣總督府(1993)。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捷幼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Eliade, Mircea、楊素娥、胡國楨(2001)。聖與俗--宗教的本質。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美容(20080000)。祭祀圈與地方社會。臺北:博揚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Michel, Foucault、陳志梧、夏鑄九、王志弘(1986)。不同空間的正文與正下文。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瞿海源(1989)。台灣新興宗教現象。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崇憲(201012)。「現代性」的多義性與多重向度。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蓮進、郭文般(1986)。現代化對民間宗教信仰與行為的影響。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一個新興的工業社會。台北:巨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富士(2000)。童乩硏究的歴史回顧。小歴史:歴史的邊陲。臺北: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