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詛咒、反抗、救贖:從《咒之環》論李喬的文化論述及神學思想
書刊名:文史臺灣學報
作者:賴松輝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ai, Song-huei
出版日期:2014
卷期:8
頁次:頁165-201
主題關鍵詞:詛咒反抗哲學救贖分類械鬥生命與土地結合宗教化CursePhilosophy of rebelSalvationIntra-ethnic battlesThe religioniz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life and earth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93
  • 點閱點閱:94
李喬在《咒之環》提出:台灣人何以無法當家自主?因為各世代的台灣人做了許多不該做的事,違反神的令諭,被台灣/土地之神詛咒,形成了詛咒的循環,台灣人,「一個被詛咒的族群」。因此,本文討論兩個問題:第一,反省歷史事件,從文化論述著手,討論台灣人「分類械鬥」、「幸福寄託異邦」的民族性。台灣人面對統治者時,表現出懦弱、不夠積極、缺乏理想性的民族性,無法作自己的主人。因此,詛咒僅是醜陋民族性的隱喻;第二,要台灣人解除魔咒的方法,必須將台灣認同宗教化,向台灣/土地之神認罪、救贖,「生命與土地結合」宗教化,否則無法解除魔咒的束縛。
This article took "The Circle of Curses" as the researched text, to discuss the political issue: Why the Taiwanese cannot be the owner of this land? The novel was set the motives: "Taiwanness, the cursed ethnic". Taiwanese did so many things shouldn't, that's why they were cursed .There were two questions to discuss: the first, to introspect the historic events, by cultural discourse, Taiwanese "intra-ethnic battles, "identity of foreign country". The second, the way to free from the rings of curses is the identity of Taiwan, to belive, confession to god, salvation, the religioniz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life and earth".
期刊論文
1.彭瑞金(20111000)。試解李喬《咒之環》之結。文學臺灣,80,288-2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姚榮松、鄭瑞明。李喬的文學與文化論述:第五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李喬的文學與文化論述第五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硏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師大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所: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永熾。他者的文化、文化的自我--李喬的文化論述。台北:國立台灣師大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所: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45-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游勝冠。等待理論化的後殖民思考--李喬的台灣人的醜陋面。台北:國立台灣師大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所: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133-1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周慶塘。李喬作品所呈現的文化意義--以八〇年代短篇小說爲例〉。李喬的文學與文化論述--第五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師大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所: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63-1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修慎。台灣知識份子李喬的文化論述--與戰前台灣文化論述的接軌。李喬的文學與文化論述--第五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師大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所: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105-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楊雅儒(2013)。身世認知與宗教修辭:新世紀臺灣小說的終極關懷(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喬(2010)。我的心靈簡史--文化台獨筆記。臺北:望春風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喬(1989)。台灣運動的文化困局與轉機。台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喬(1985)。藍彩霞的春天。台北:五千年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喬(1947)。埋冤1947 埋冤。台北:海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喬(1995)。台灣,我的母親。台北:草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喬(2000)。李喬短篇小說全集。苗栗市: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喬(2013)。散靈堂傳奇:幽情三部曲之三。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喬(2001)。文化台灣文化新國家。高雄:春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喬(2007)。李喬文學文化論集。苗栗: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観光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高橋敷、洪祖顯、劉焜輝(1971)。醜陋的日本人。台北:晨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京媛(1993)。新歴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約瑟夫弗蘭克、秦林芳(1991)。現代小説的空間形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喬(2010)。咒之環。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Auerbach, Erich、張平男(1980)。模擬--西方文學中現實的呈現。台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郭衣洞(1985)。醜陋的中國人。台北:林白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Fanon, Frantz Omar、陳瑞樺(2005)。黑皮膚,白面具。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喬(2000)。文化心燈:李喬文化評論選粹。台北市:望春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潘英(1996)。臺灣平埔族史。臺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Genette, Gérard、史忠義(2001)。熱奈特論文集。百花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李喬(1988)。臺灣人的醜陋面。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Malinowski, Bronislaw、朱岑樓(1978)。巫術、科學與宗教。台北市:協志工業叢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林偉盛(1993)。羅漢腳--清代臺灣社會與分類械鬥。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Samoyault, Tiphaine、邵煒(2002)。互文性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戴炎輝(19790000)。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永熾(2010)。[咒之環]序--脱出咒之環。咒之環。台北:印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