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天主教與本地文化的相遇(1859~1987)
書刊名:輔仁宗教研究
作者:潘春旭
作者(外文):Pan, Chun-hsu
出版日期:2014
卷期:15:1=29
頁次:頁125-163
主題關鍵詞:臺灣天主教文化相遇文化信仰族群Taiwanese CatholicsCultural encountersCultural beliefsEthnic group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199
  • 點閱點閱:154
本文第一部分探討道明會士1859年二次來臺期間,當時臺灣社會的族群組成,以及道明會士的傳教策略及其影響。第二部分探討1949年中國天主教遷臺時期,本地社會的族群結構以及臺灣天主教發展的巨大變化。第三部分分別討論福佬、客家、外省三個漢人群體的文化與信仰的殊異性,以及三個族群與天主教相遇狀況的分析。綜述了臺灣天主教與本地外省、閩南、客家三個族群文化的相遇,提出三點結論。一、講國語的外省化天主教。即使外省信徒只佔教會總人數三分之一,外省信徒普遍受較好教育及高社會地位,國民政府禮遇天主教傳教士等因素,都使天主教形塑一種外省主流的文化風格。二、式微中的閩南人天主教會。傳教,是文化的對話,天主教與閩南文化的隔閡與陌生,阻礙較多閩南人認識天主教的可能性。從閩南語彌撒變少這件事,觀察臺灣天主教與閩南人信仰文化的對話不進反退,長期而言,不利於閩南族群的傳教工作。三、未形成客家特色的客家人天主教會。對改宗天主教的客家信徒來說,神父的虔敬典範,個人的信仰經驗,都很難與客家傳統的群體認同相抗衡,今日許多客家莊天主堂教友人數銳減,問題可能在於天主教未建立一個根基於客家文化的客家天主教。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First, I discuss the preaching strategies of the Dominican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aiwanese ethnic groups in 1859. Second, I analyze the structures of local ethnic groups and the great change in Catholicism when Catholics from China moved to Taiwan after 1949. Third, I describe 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e and faith between the three Han groups-the Hoklo, Hakka and Mainlanders. In doing so, I explore their encounter with Catholicism. The paper comes to three conclusions. First, mandarin-speaking Catholics were marked by mainland Chinese culture. The consequences of this can be seen in two areas. Even if their numbers were only one-third of all Catholics in Taiwan, in general, they got a better education and had a higher social status. Moreover, they were also treated better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Second, evangelism involves cultural dialogue but this was lacking in the case of the Hoklo people. Owing to cultural barriers and unfamiliarity, Hoklo Taiwanese had less chance of getting to know the Catholic faith. A reduction of the number of Masses celebrated in Hoklo shows that dialogue between the Church and the Hoklo people is dying down. In the long term, the impact of missions out of Hoklo communities was negative. Third, Hakka Catholic communities did not develop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piety of the priests and experiences of the faithful did not interact with the traditional group identity of the Hakka. The reason why the number of Hakka Catholics has declined sharply may be that the faith was not rooted in traditional Hakka culture.
期刊論文
1.莊英章(20041000)。族群互動、文化認同與「歷史性」:客家研究的發展脈絡。歷史月刊,201,31-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甫昌(19940400)。光復後臺灣漢人族群通婚的原因與形式初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6,43-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施振民(19730900)。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91-2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陳志明(2005)。從費孝通先生的觀點看中國的人類學族群研究。文化、族群與社會的反思:第八屆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會。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225-2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高明瑞(2001)。以非營利組織管理的觀點看耶穌會的社會服務。臺灣社會價值觀的追尋、回顧定位與前瞻:以人本價值觀為基礎的對談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輔仁大學法管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莊英章(2005)。客家族群的歷史性:閩客民間信仰模式的比較。第八屆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會。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郭文般(1999)。臺灣天主教的政教關係。中興大學社會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江細珠(2012)。客庄天主教耶穌會的發展與變遷─以老湖口天主堂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傳聖(2003)。1950-60年代台灣天主教聖職人員的日常生活經驗研究(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潘春旭(2005)。天主教台北都會區中年教友的福傳工作--以木柵復活堂為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政文(2009)。天路歷程:台灣第一代基督徒研究(1865-1895)(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潘國正(1997)。竹籬笆的長影:眷村爸爸媽媽口述歷史。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古偉瀛(2008)。臺灣天主教史研究論集。台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天主教國主教團秘書處(1992)。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救主的使命」通諭。臺北:天主教中國主教團秘書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Standaert, Nicolas、陳寬薇(1993)。本地化:談福音與文化。台北:光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費聲遠(1980)。費聲遠回憶錄。花蓮:華光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中國主教團秘書處研究設計小組(1976)。建設中國地方教會草案。臺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中國主教團全體主教(1977)。開國六十年天主教社會宣言。臺北:中國主教團秘書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毛振翔(1985)。板橋聖若望天主堂建堂廿五週年紀念慶祝特刊。臺北:聖若望天主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古偉瀛(2005)。近代臺灣天主教史的三階段研究:清末、日治及戰後國府統治初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宗座正義和平委員會、李懿貞(2004)。教會社會訓導彙編。香港:教真理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淑理(2007)。傳道員的故事。臺北:光啟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介夫(1997)。天主教法典註釋。臺南:聞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項退結(1963)。黎明前的中國天主教。臺中:光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臺灣地區主教團秘書處(2012)。臺灣天主教手冊。臺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鄧耀華(2006)。石旋李論家族來台160週年暨受洗歸主90年。臺北:石碇李氏家族慶典籌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中國主教團秘書處(1999)。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文獻。臺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剛恆毅(1980)。傳教呼聲。臺北:天主教主徒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Fernandez, Pablo O. P.、黃德寬(1991)。天主教在台開教記:道明會士的百年耕耘。台北:光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中國主教團傳教委員會(1987)。天主教在臺灣現況之研究。臺北:中國主教團傳教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輔仁大學神學院原住民神學研究中心、丁立偉、詹嫦慧、孫大川(2005)。活力教會--天主教在台灣原住民世界的過去現在未來。台北:光啟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宋光宇(1995)。宗教與社會。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瞿海源(1997)。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分析。台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陳其南(198703)。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遠流:允晨文化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陳方中(2001)。于斌樞機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李亦園(1992)。文化的圖像。台北:允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江傳德(1992)。天主教在臺灣。高雄:善導週刊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Woodward, Kathryn、林文琪(2006)。認同與差異。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林美容(20060000)。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陳其南(1990)。家族與社會:臺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呂理政(19920000)。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臺北: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王甫昌(20030000)。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市:群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2009年臺灣地區天主教會教務統計表,http://www.catholic.org.tw/catholic, 2011/1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台北總教區台語主日彌撒,http://www.catholic.org.tw/taipei/files/CA_FileData_chi, 2014/09/12。  new window
3.關西天主堂耿天道神父的故事,https://www.youtube.coin/watch?v=-fqxUSGGT7w, 2014/09/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黃應貴、蔣斌、陳茂泰、石磊、瞿海源(1993)。尊重原住民的自稱。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許文雄(2003)。十八及十九世紀臺灣福佬客家械鬥。國家、市場與脈絡化的族群。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尚道明(2010)。眷村居民的國家認同。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臺北:群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胡臺麗(1994)。芋仔與番薯。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郭文般(2009)。臺灣的宗教與社會。臺灣社會。臺北:巨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鏜焜(2000)。涵化。教育大辭書。臺北:國立編譯館主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孫鴻業(2010)。外省人第二代的國家認同。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臺北:群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孫大川(2005)。原住民教會的未來。活力教會:天主教在臺灣原住民世界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光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潘春旭(2010)。主教團。臺灣大百科。臺北:遠流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潘貝頎(2009)。一八五九年台灣第二次開教的困境及福傳方法。台灣開教150年(1859-2009)傳道紀念文集。臺北:臺北聖道明傳道中心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甫昌(1994)。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與經驗的探討。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茂桂(1994)。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吳乃德(1994)。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