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眷村」的歷史形成與社會差異:列管眷村與自力眷村的比較
書刊名:臺灣社會學刊
作者:李廣均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 Kuang-chun
出版日期:2015
卷期:57
頁次:頁129-172
主題關鍵詞:眷村列管眷村自力眷村大陸來臺軍人外省人Chuan-TsuanRegistered military communeSelf-supported military communeMainland-born soldierMainlande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88
  • 點閱點閱:118
本文探討臺灣「眷村」的歷史形成與社會差異,嘗試對於「眷村」進行一個再概念化的工作,從一個較為寬廣的歷史脈絡來認識「眷村」的出現、類型與異同,除了介紹列管眷村的起源與發展,也將兼顧自力眷村的觀察與討論。我們不應將列管眷村等同全體來臺軍人與眷屬的居住經驗,而是應該探究,除了列管眷村之外,是否還有其他以大陸來臺軍人為主的居住型態,了解他們的居住經驗將有助於拼湊國府遷臺之後各級軍人與眷屬的群聚形貌,得到一個較為完整的歷史圖像與社會人口特性的理解。本文將「眷村」定義為以第一代大陸來臺軍人及其眷屬為主的群居聚落,區分為列管眷村與自力眷村兩種類型,提出相關資料說明為何此一分析上的區分有其必要性。就資料整理而言,經由比對1951-1991年間列管眷村與外省(市)籍人口的關係,本文發現,列管眷村在吸納大陸來臺軍人及其眷屬的居住需求上有其侷限性,多數外省(市)籍人口並沒有住進列管眷村,突顯了探究其他以外省(市)籍人口或大陸來臺軍人及其眷屬為主之人口群聚現象的必要性。沒有住進列管眷村的外省(市)籍人口並不是平均散居各地,而是可能沿著既有的列管眷村、營區或是都市空地而出現某種群聚現象,本文稱之為自力眷村。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formation and social differences of Chuan-Tsuan in Taiwan in order to re-shape our understanding of its emergence and diversity. Attention is given to both registered and selfsupported military communes. The author claims that it is analytically necessary to distinguish between registered and self-supported military communes in order to achieve a solid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links and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two types. Such an effort challenges a binary ethnic stereotype based on cultural homogeneity. It is claimed that the Chuan-Tsuan definition used by the Taiwan Ministry of Defense not only ignores the diversity of Chuan-Tsuan in this country, but also reifies the immigration and settlement experiences of those who moved to Taiwan in or just before 1949.
期刊論文
1.吳忻怡(20081200)。成為認同參照的「他者」 : 朱天心及其相關研究的社會學考察。臺灣社會學刊,41,1-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趙剛、侯念祖(19950600)。認同政治的代罪羔羊--父權體制及論述下的眷村女性。臺灣社會研究,19,125-1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豫(19981100)。眷村的形成。和平學報,1,131-1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嘉芮(2010)。黎伯伯的故事。台大意識報:瑠公圳特刊,3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覃怡輝、蔡吉源(20000900)。國軍老舊眷村改建的公平和效率問題。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2(3),527-5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蔡添璧(19690700)。違章建築處理與整建住宅計劃問題。建築與計劃,4,28-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胡台麗(19900600)。芋仔與蕃薯--臺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9,107-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許坤榮(19880700)。臺北邊緣地區住宅市場之社會學分析。臺灣社會研究,1(2/3),149-2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棟明(19700600)。居臺外省籍人口之組成與分佈。臺北文獻 (直字),11/12,62-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棟明(19691200)。光復後臺灣人口社會增加之探討。臺北文獻 (直字),9/10,215-2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廖如芬(2006)。榮民之「家」?--東部某榮家老人的流離生命與家園認同(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盈潔(1999)。重新看見寶藏巖-開發中國家都市非正式地景的營造過程與形式(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夏傳宇(1980)。台北市軍眷眷村重建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柳慧燕(1999)。眷改政策下的眷村經驗再重建--兩個眷改基地的對照與觀察(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紀平(1998)。「寓兵於農」的東部退輔老兵--一個屯墾的活歷史(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士弘(2003)。同是天涯淪落人--底層階級、社會運動與認同形塑:博愛里違建區的故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賴志一(2007)。眷村:差異的公共領域(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鍾建國(2004)。國家安全、基本人權與兩岸婚姻--以台中縣大雅鄉忠義村「老榮民」迎娶「大陸配偶」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侯念祖(1992)。違章建築與政治:高雄市新草衙的個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瑞珊(19800000)。臺灣軍眷村的社區研究--以合群復興兩村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鄒雲霞(1981)。眷村居民我群認同感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顏麗蓉(1990)。軍眷村外部空間之研究:以中壢地區四個眷村之現象探討影響活動之外部空間條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吳明季(2001)。失落的話語--花蓮外省老兵的流亡處境及其論述(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賴錦慧(1998)。族群通婚與族群觀--四季新村原住民婦女的經驗(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益誠(1997)。竹籬笆內外的老鄉們--外省人的兩個社區比較(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羅於陵(1991)。眷村:空間意義的賦與和再界定(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翰璧(2011)。扶桑花與家園想像。臺北:群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臺北縣三重市公所(2005)。三重市志。臺北:臺北縣三重市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1986)。婦聯三十五年。臺北: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行政院戶口普查處(1992)。中華民國七十九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台北:行政院戶口普查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行政院主計處(1992)。中華民國統計年鑑--民國八十一年。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湯熙勇、周玉慧(1999)。臺北市十四、十五號公園口述歷史專輯。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臺灣省戶口普查處(1958)。中華民國四十五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臺北:臺灣省戶口普查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臺灣省戶口普查處(1968)。中華民國五十五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臺北:臺灣省戶口普查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何思瞇(2001)。台北縣眷村調查研究。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郭冠麟(2005)。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的故事:國軍眷村發展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行政院戶口普查處(1982)。中華民國六十九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臺北:行政院戶口普查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章英華(1993)。臺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社會生態的與歷史的探討。臺北:巨流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景森(1993)。台灣的都市計畫(1895-1988)。台北:業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文馨瑩(1990)。經濟奇蹟的背後--台灣美援經驗政治經濟分析 (1951-1969)。臺北:自立晚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如南(1988)。臺灣地區軍眷村更新配合都市發展之研究。臺灣地區軍眷村更新配合都市發展之研究。臺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國興(1990)。自立的臺灣。自立的臺灣。臺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黃宣範(1993)。語言、族群與社會意識。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呂開瑞,鄭國樑(20080824)。烽火情緣一個女兒、兩個身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錫璋(20100912)。搶救成功彩虹眷村成公園,中央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陶允正(19910911)。安置七號公園拆遷戶、雙管齊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茂桂(19890807)。認識「眷村文化」的暗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宗灝(20110619)。內壢私娼戶有了藝術味元智窩心造景煙花巷春來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臺灣省臨時省議會(1954)。有關拆除臺北市中華路一帶鐵路兩旁違建案,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17/75/67.html, 2015/0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9670130)。北縣市界衛生、違建省府決予整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9700120)。有眷官兵購宅辦法參謀總長昨天核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廣均(2008)。籍貫制度、四大族群與多元文化--國家認同之爭下的人群分類。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台北:群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胡台麗(1989)。從沙場到街頭:老兵自救運動概述。臺灣新興社會運動。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