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神話口述與通靈象徵--「天山老母」女乩現象研究
書刊名:臺灣宗教研究
作者:王鏡玲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ang, Ching-ling
出版日期:2015
卷期:14:2
頁次:頁65-93
主題關鍵詞:天山老母女乩神話口述象徵Venerable Mother of the Heavenly MountainTianshan laomuFemale spirit mediumsOral accounts of mythSymbol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61
  • 點閱點閱:198
本文探討「天山老母」的女乩現象如下:一、作為草根宗教菁英的女乩如何透過母語具體生活化、切身性的口述,來表達抽象、形而上的神聖力量。二、女乩如何展現民間通靈象徵體系的意涵:例如「陰陽合一」的聖界、「超自然」界的鬥法與合作、以及靈乩和傳統民間「輪迴」和「冤親債主」等宗教理念之間的連結。三、女乩如何以「人格神」的神話與靈力運作,展現文化象徵與女乩個人權力意志的結合,凸顯弱勢階層宗教人的自我肯定。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henomenon of Tianshan laomu female spirit-mediums in the following ways: first, it explores how female spirit-mediums, that are essentially grass-roots religion, express the abstract and metaphysical nature of sacred power through the concrete activation of their mother language and personal narratives; second, it explores how female spirit mediums reveal meanings associated with popular supernatural symbolic systems (for example, the sacred world of the unification of yin and yang [yingyang heyi 陰陽合一 ], the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of the supernatural world, and the links between numinous spirit writing and traditional popular religious concepts like cyclic existence [lunhui 輪迴 ], karmic creditors [yuanqin zhaizhu 冤親債主 ], and others); third, it explores how female spirit mediums, through myths of divine integrity and the operation of numinous power, reveal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symbolism and the individual authority and will of female spirit mediums, giving prominence to the self-affirmation of religious individuals of disadvantaged social stratums.
期刊論文
1.蔡怡佳(20121200)。從身體感研究取向探討臺灣基督宗教與民間宗教信徒之感通經驗。考古人類學刊,77,59-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鏡玲(20141000)。神聖的顯現--母神、家族象徵、靈界。哲學與文化,41(10)=485,33-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鏡玲(20150300)。救度靈界--海邊普化儀式的現象描述。輔仁宗教研究,15(2)=30,25-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林美容、李峰銘(2012)。臺灣通靈現象的發展脈絡:當代臺灣本土靈性運動試探。「宗教中的教徒--第二屆歷史上的民眾與社會」學術研討會,東海大學歷史系 (會議日期: 2012年6月1日)。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鏡玲(2014)。神聖劇場--通靈者的展演美學。2014王母信仰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花蓮勝安宮 (會議日期: 2014年8月9日)。花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林育嫺(2010)。神聖與遊戲:三重無極殿的宗教實踐(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簡東源(2008)。臺灣西王母信仰之研究--以花蓮勝安宮、慈惠總堂為考察中心(博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周盈君(2011)。《封神演義》中的法術、寶物及其文化意涵(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峰銘(2015)。走靈山的女人:臺灣當代薩滿「靈乩」的民族誌與精神分析(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佩瑜(2012)。信仰與體現--靈乩的身體實踐(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蔡佩如(2014)。母娘信仰中的女神與女人:青山脈下慈母宮的考察(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施晶琳(2004)。臺南市金銀紙錢文化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蔡秀鳳(2009)。台灣慈惠堂瑤池金母信仰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謝明晳(2011)。母娘信仰之身體性、情感性與神聖性:以花蓮法華山慈惠堂為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許雅婷(2002)。母娘與祂的兒女--慈惠石壁部堂宗教人的經驗世界(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宜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鏡玲(2000)。神聖的顯現:重構艾良德宗教學方法論(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周序晴(2011)。仙朵拉的靈修日記。高雄:寶悟同修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花蓮勝安宮文活動籌備委員會(2008)。勝安安居文化季手冊。花蓮:花蓮勝安宮文活動籌備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麗玲(2003)。巫路之歌:從學術殿堂走入靈性工作的自我剖析。臺北:自然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羅臥雲(2008)。瑤命皈盤。臺東:慈惠堂寶華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Jonas, Hans、張新樟(2003)。諾斯替宗教:異鄉神的信息與基督教的開端。道風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Eliade, Mircea、吳靜宜、陳錦書(2001)。世界宗教理念史(卷一):從石器時代到埃勒烏西斯神祕宗教。臺北市:商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尼采、周紅(1992)。道德譜系學。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艾倫伯格、劉絮愷、吳佳璇、鄧惠文、廖定烈(2003)。發現無意識(I):動力精神學的源流。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麗涼(2013)。弌代天師:張恩溥與臺灣道教。臺北:國史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杰克.古迪、李源(2014)。神話、儀式與口述。北京:中國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郭樸、郝懿行(1997)。山海經。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Pruyser, Paul W.、宋文里(2014)。宗教的動力心理學。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Sangren, Paul Steven、丁仁傑(2012)。漢人的社會邏輯:對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異化」角色的人類學解釋。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曾勤良(1984)。臺灣民間信仰與封神演義之比較研究。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Jordan, David K.、Overmyer, Daniel L.、周育民、宋光宇(2005)。飛鸞--中國民間教派面面觀。香港中文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蔡佩如(2001)。穿梭天人之際的女人:女童乩的性別特質與身體意涵。臺北:唐山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Weber, Max、康樂、簡惠美(1989)。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James, William、蔡怡佳、劉宏信(2001)。宗教經驗之種種:人性的探究。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渡邊欣雄、周星(20000000)。漢族的民俗宗教:社會人類學的研究。臺北:地景企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Berger, Peter L.、高斯寧(1991)。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之要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鄭志明(20090000)。傳統宗教的文化詮釋:天地人鬼神五位一體。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Otto, Rudolf、成窮、周邦憲、王作虹(1995)。論「神聖」:對神聖觀念中的非理性因素及其與理性之關係的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許烺光、王凡、徐隆德(2001)。祖蔭下--中國鄉村的親屬人格與社會流動。台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Lewis, loan M.(1971)。Ecstatic Religion: A Study of Shamanism and Spirit Possession。Routledge。  new window
25.余德慧(20060000)。臺灣巫宗教的心靈療遇。臺北:心靈工坊。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卡爾.榮格、龔卓軍(1999)。人及其象徵。立緒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王嵩山(1997)。扮仙與作戲:臺灣民間戲曲人類學研究論集。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Neumann, Erich、李以洪(1998)。大母神--原型分析。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呂理政(19900000)。天丶人丶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丁仁傑(20090000)。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論述.認同與社會再生產。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鄭志明、陳怡魁(2005)。臺灣傳統信仰的鬼神崇拜。臺北:大元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蔡怡佳(2008)。臺灣民間宗教的調靈訓體。原住民巫術與基督宗教。臺北:光啟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譯心(2014)。王母起源的靈知敘述與朝聖實踐的詮釋--以彰化-新興王母廟為例。道教女神信仰研究。臺北:輔大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呂玫鍰(2015)。當代媽祖信仰的個人化與宗教性:以白沙屯為例。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宗教的個人化與關係性存有。臺北:群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