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人生重開機?--參與幫派少年脫離幫派歷程之研究
書刊名:靜宜人文社會學報
作者:劉宜霈胡慧嫈
作者(外文):Liu, Yi-peiHu, Hui-ying
出版日期:2017
卷期:11:3
頁次:頁65-98
主題關鍵詞:參與幫派少年脫離歷程Adolescent gang membersProcess of entering gangsProcess of gang desistan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24
  • 點閱點閱:6
期刊論文
1.周文勇(20071000)。幫派入侵校園之研究。中等教育,58(5),30-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程敬閏(20040200)。少年加入幫派之情境脈絡與生活歷程研究。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6,87-1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德輝、楊士隆(20030100)。臺灣地區少年加入幫派危險因子之實證研究。警學叢刊,33(4)=146,1-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周國雄、施威良(2006)。美麗的江湖?臺北縣少年參與幫派之前後歷程與價值選擇之脈絡初探。臺北縣政府警察局少年隊:臺北縣少年輔導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周文勇(2002)。青少年犯罪幫派形成之影響因素與特質之研究(博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沈品璇(2010)。幫派成員中止犯罪生涯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武銘(2011)。不同類型幫派組織結構及活動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宜蓉(2010)。幫派脫離歷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坤立(2009)。是好玩?還是為了工作?少年入幫的中立化策略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淑華(2008)。理性選擇對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影響--以社會連結為中介變項,人口特質為調節變項(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韓智先(2007)。女性參加幫派影響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朱柏萱(2006)。青少年加入幫派歷程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佳樺(2011)。以理性選擇觀點分析女性藥癮者之生命歷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閔華(2012)。黑暗中看見光--高職生出入幫派之生命經驗(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吳嫦娥(2004)。小哥大的青春組曲--青少年加入成人幫派經驗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程敬閏(2004)。青少年加入幫派之危險因子、情境脈絡與幫派生涯歷程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Ebaugh, Helen Rose Fuchs(1988)。Becoming an EX: The process of role exit。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2.Ashford, Jose B.、LeCroy, Craig W.、Lortie, Kathy L.、林哲立、邱曉君、顏菲麗(2007)。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市:湯姆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Spergel, Irving A.(1995)。The Youth Gang Problem: A Community Approach。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陳皎眉、王叢桂、孫倩如(2006)。社會心理學。臺北:雙葉書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蔡德輝、楊士隆(2003)。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Hastie, Reid、Dawes, Robyn M.、林正昌(2009)。判斷與決策心理學:不確定世界中的理性選擇。台北市:學富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玉玲(2005)。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臺北市:揚智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國霖、葉長青、王淑真、張月鳳、徐惠玲(19950000)。華人幫派。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Hirschi, T.(2011)。Causes of Delinquency。Transaction Publishers。  new window
10.Shoham. S. G.、Knepper, Paul、Kett, Martin(2010)。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Criminology。CRC Press。  new window
11.Laub, John H.、Sampson, Robert J.(2003)。Shared beginnings, divergent lives: Delinquent boys to age 70。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2.Sampson, Robert J.、Laub, John H.(1993)。Crime in the Making: Pathways and Turning Points Through Lif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3.周愫嫻、曹立群(2007)。犯罪學理論及其實證。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Decker, S. H.,Pyrooz, D. C.(2011)。Leaving the Gang: Logging Off and Moving On,http://artisresearch.com/articles/Decker_Pyrooz_Leaving_the_gang.pdf。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程敬閏(2002)。臺灣少年加人幫派危險因子及參與幫派活動與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組織犯罪。嘉義:濤石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