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燕京大學與現代中國史學發展(1919-1952)
作者:陳建守
出版日期:2009
出版項: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集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專刊;36
ISBN:9789577525635
主題關鍵詞:歷史教育史學中國史現代史
學門:歷史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95
期刊論文
1.丁磐石(200711)。百歲誕辰、風範長存--懷念翁獨健先生。燕京學報,23,257-2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汎森(200906)。五四運動與生活世界的變化。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13,44-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汎森(2006)。錢穆與民國學風。燕京學報,21,263-2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信凱(200309)。現代中國教育專業化之形成過程--南京高等師範學院與東南大學個案研究(1914〜1928)。東方人文學誌,2(3),187-2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晴佳(1996)。胡適與何炳松比較研究。史學理論研究,2,67-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史復洋(1995)。《燕京學報》前四十期述評。燕京學報,1,467-4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安志敏(2002)。考古學的定位和有關問題。東南文化,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江勇振(198906)。美國基金會與民國時期社會科學的發展。歷史月刊,17,134-1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翎君(199306)。燕京大學--高等教育現代化的一個考察。國史館館刊,14,139-1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固陽(1991)。顧頡剛教授在燕京大學的學術研究和社會活動。陰山學刊,2,101-1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春博(2006)。哈佛燕京學社與民國時期的索引編纂。中國索引,2,60-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忻平(1997)。治史須重考據,科學人文並重--南加利福尼亞州何炳棣教授訪問記。史學理論研究,1,100-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尚小明(2006)。中研院史語所與北大史學系的學術關係。史學月刊,7,80-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侯漢清、王雅戈(2006)。中國近代索引研究的開山之作--《引得說》。大學圖書館學報,5,76-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俞旦初(1986)。中國最早的史學會一湖北史學會初考。近代史研究,6,138-1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查時傑(199611)。私立基督教燕京大學歷史系所初探(1919-1952)。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報,20,617-6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查啟森(1981)。燕大引得述評。圖書館情報知識,2,263-2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胡蓮芳(1983)。洪業與,《禮記引得》。廣東圖書館學刊,2,42-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張樹華(2006)。哈佛燕京學社及其引得編纂處。山東圖書館季刊,3,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鄒新明、孫金娟(2004)。聶崇岐:從引得編纂處到中法漢學研究所。大學圖書館學報,5,83-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夏自強(2003)。還歷史以本來面目一讀《無奈的結局:司徒雷登與中國》與,《司徒雷登與中國政局》兩書後。燕京學報,15,249-2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徐瑞洁(1999)。鄭振鐸的索引實踐與理論。大學圖書館學報,6,73-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桑兵(2007)。傅斯年:「史學只是史料學」再析。近代史研究,2007(5),29-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馬戎(200205)。從王桐齡《中國民族史》談起--我國30年代三本《中國民族史》的比較研究。北京大學學報,39(3),125-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區志堅(200405)。評高恒文著,《東南大學與「學衡派」》。人文中國學報,10,4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張春樹(1999)。民國史學與新宋學--紀念鄧恭三先生並重溫其史學。國學研究,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張鳳(200311)。哈佛燕京學社七十五年星霜。漢學研究通訊,22(4),23-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張錦郎(198406)。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的引得叢刊。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17(1),1-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陳平原(200212)。「精心結構」與「明白清楚」--胡適述學文體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8,153-1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陳東輝(1997)。關於古籍索引工作的若干。北京圖書館館刊,1,42-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陳峰(2006)。兩極之間的新史學:關於史學研究會的學術史考察。近代史研究,1,109-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陳毓賢(198712)。洪業憶故友:胡適、顧頡剛、傅斯年、趙元任。明報月刊,1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陳潤成(2004)。鄧嗣禹與戰後美國漢學的發展。華美族研究集刊,7,39-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陶飛亞、梁元生(1999)。哈佛燕京學社補正。歷史研究,6,157-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凱倫•哈圖南、吳子宓(2005)。文化史與敘事性的挑戰。新史學:新文化史,28-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喬衍琯(1968)。索引漫談。書目季刊,2(4),19-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彭忠德(1999)。洪業與中國的引得之學。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62-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彭明輝(199505)。時代變局與史學動向:以歷史地理學與現代中國史學為例(1919-1949)。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2,146-1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彭明輝(199206)。顧頡剛與中國史學現代化的萌芽--以史料學為中心的探討。國史館館刊,12,16-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黃進興(1997)。中國近代的雙重危機:試論「新史學」的誕生及其所面臨的困境。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6,263-28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趙玉宏、印永清(2001)。哈佛燕京引得編纂處背景研究。大學圖書館學報,2,75-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劉子健(198906)。洪業先生:少為人知的史家和教育家。歷史月刊,17,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劉俊文(1992)。日本的中國史研究(2)--東洋史學的創立與發展(上)。文史知識,128,1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劉開軍(2007)。洪業對顧頡剛的學術影響。史學史研究,4,59-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樊書華(1999)。美國鋁業大王查爾斯•馬丁•霍爾與哈佛--燕京學社的緣起。世界歷史,2,77-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樊書華(1999)。燕京大學與哈佛--燕京學社的建立。美國研究,13(1),70-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魯娜(2003)。顧頡剛與教會大學。上海大學學報,3,82-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盧建榮(200806)。黎東方的敘述史學。史學彙刊,21,125-1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蕭良瓊(199905)。在史學上獨闢蹊徑的齊思和先生。燕京學報,6,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戴逸(200202)。《清史稿》的纂修及其缺陷。清史研究,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瞿同祖、趙利棟(2007)。為學貴在勤奮與一絲不苟--瞿同祖先生訪談錄。近代史研究,4,147-1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聶崇岐(1996)。簡述哈佛燕京學社。中華文史資料文庫•文化教育編,17,432-4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顧志華(200301)。試論洪業在索引學上的成就。文獻,2003(1),232-2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顧潮(198909)。仇恨六十年--魯迅和顧頡剛的一樁公案。中外雜誌,46(3),123-1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顧潮(2002)。顧頡剛先生對中國歷史地理學的貢獻。燕京學報,12,271-2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顧頡剛(1993)。我的治學計畫。傳統文化與現代化,2,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顧頡剛(1933)。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的引得。圖書評論,1(9),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Chen, Hsi-yuan(2004)。Last Chapter Unfinished: The Making of the Official Qing History and the Cri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istoriography。Historiography East and West,2(2),173-204。  new window
59.Hobsbawm, Eric J.(1980)。The Revival of Narrative: Some Comments。Past and Present,86,3-8。  new window
60.Davidson, James West(1984)。The New Narrative History: How New? How Narrative?。Reviews in American History,12(3),322-334。  new window
61.Reynolds, John F.(1998)。Do Historians Count Anymore ? The Status of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History, 1975-1995。Historical Methods,31(4),141-148。  new window
62.Jill, Lepore(2002)。Historical Writing and the Revival of Narrative。Nieman Reports,56(1),51-53。  new window
63.Sarah, Maza(199612)。Stories in History: Cultural Narratives。Stories in History: Cultural Narratives in Recent Works,101(5),1493-1515。  new window
64.Mark, Philips(198312)。The Revival of Narrative: Thoughts on a Current Historiographical Debate。University of Toronto Quarterly,53(2),149-165。  new window
65.Lewis, Rosenbaum Arthur(2007)。“Special Volume: Yencing University and Sino-American Interactions, 1919-1952。The Journal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14,1-202。  new window
66.Lawrence, Stone(1979)。The Revival of Narrative。Past and Present,85,3-24。  new window
67.葉碧苓(20070300)。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史學界對日本「滿蒙論」之駁斥--以《東北史綱》第一卷為中心之探討。國史館學術集刊,11,105-1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羅久蓉(19930600)。抗戰勝利後教育甄審的理論與實際。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2(下),205-2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梁庚堯(20050600)。歷史未停滯:從中國社會史分期論爭看全漢昇的唐宋經濟史研究。臺大歷史學報,35,1-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蕭啟慶(200509)。推陳出新的史學家陳垣。新史學,16(3),105-1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王晴佳(20001200)。錢穆與科學史學之離合關係,1926-1950。臺大歷史學報,26,121-1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桑兵(2004)。二十世紀前半期的中國史學會。歷史研究,2004(5),116-1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蓸天忠、楊思機(20060600)。「現代史學派」與中國現代史學的「社會科學化」。思與言,44(2),25-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勞倫斯•史東、古偉瀛(2001)。歷史敘述的復興:對一種新的老歷史的反省。歷史:理論與批評,2,19-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桑兵(2005)。民國學界的老輩。歷史研究,2005(6),3-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Cronon, William(1992)。A Place for Stories: Nature, History and Narrative。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78(4),1347-1376。  new window
77.顧頡剛(199001)。顧頡剛自傳。中外雜誌,47(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劉龍心(20090600)。通俗讀物編刊社與戰時歷史書寫(1933-194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4,87-1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張玉法(19960900)。民國初年的歷史教學及相關問題之討論--民國八十五年五月二十六日在「歷史教育之回顧與展望專題演講會」講。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8,397-4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王信凱(20040100)。「學衡」中的「柳詒徵」。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35,251-2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彭明輝(20080500)。現代中國南方學術網絡的初始(1911-194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9,51-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汪榮祖(20070600)。後現代思潮下中國現代史學的走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6,143-1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陳平原(20030700)。「元氣淋漓」與「絕大文字」--梁啟超及「史界革命」的另一面。古今論衡,9,3-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沈松僑(20060600)。江山如此多嬌--1930年代的西北旅行書寫與國族想像。臺大歷史學報,37,145-2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章清(2007)。民初“思想界”解析--報刊媒介與讀書人的生活形態。近代史研究,2007(3),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陳建守(20090918)。張蔭麟的歷史表述手法。第十屆兩岸三地歷史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政治大學、上海大學、香港珠海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齊文穎(19970523)。燕京大學歷史系的經驗一學術上的成就與貢獻。The Yen ching Experience and Higher Education Conference”held by the Keck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nd Strategic Studies,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 。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龍心(20050927)。中國社會經濟史的興起--以學術社群為核心的探討。「中國現代學科的形成」國際學術研討會,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德國埃爾朗根--紐侖堡大學漢學系( Universitaet Erlangen Niimberg )、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 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龍心(20040112)。中國近代史:一門次學科領域的興起。史學•時代、世變:郭廷以與中國近代史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龍心(200408)。尋求客觀對話的空間--1930年代中國期刊報紙中的史學類書評。第一屆近代中國思想與制度學術研討會,國父紀念館、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 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石增銀(200605)。燕京大學歷史學會初探(碩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素貞(1989)。「食貨半月刊」研究(1934∼1937)(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烏惟揚(2005)。《食貨半月刊》與現代中國史學(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龍心(1992)。史料學派與現代中國史學之科學化(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以愛(2001)。學術與時代:整理國故運動的興起、發展與流衍(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齊家瑩、孫敦恒(1999)。清華人文學科年譜。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封演、趙貞信(1933)。封氏聞見記校證附引得。北平:哈佛燕京社引得編纂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Garside, B. A.、甘耀嘉(1999)。勇往直前--路思義的心靈世界。臺中:雅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Bodde, Derk、洪菁耘、陸天華(2001)。北京日記:革命的一年。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燕大史料選編、燕大校友通訊(1999)。燕京精神:燕京大學建校八十週年特輯(1919-1989)。北京:《燕大史料選編》編輯部:《燕大校友通讯》編輯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Gingerich, Owen、賴盈滿(2007)。追蹤哥白尼:一部徹底改變歷史但沒人讀過的書。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Novick, Peter、楊豫(2009)。那高尚的夢想:「客觀性問題」與美國歷史學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Schwarcz, Vera、張宏杰(2009)。鳴鶴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西南地文史資料協作會議(1988)。抗戰時內遷西南的高等院校。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圖書室(1982)。禹貢半月刊總目:1934年3月1日-1937年7月16日。北京:編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中華民國大學院(1977)。全國教育會議報告。臺北縣: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天有、徐凱(2007)。紀念許大齡教授誕辰八十五週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伊同(1988)。王伊同論文集。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忠欣(1999)。基督教與中國近現代教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啟龍、鄧小詠(2009)。鋼和泰學術評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啟龍(2008)。鋼和泰學術年譜簡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學典(2000)。翦伯贊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學典、孫延杰(2000)。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學珍、張萬倉(2004)。北京高等教育文獻資料選編:1861-1948。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鍾翰(1999)。王鍾翰學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鍾翰(2002)。清心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北平私立燕京大學(1931)。北平私立燕京大學一覽(民國19〜20年度)。北平:燕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北平私立燕京大學(1937)。北平私立燕京大學一覽(民國26〜27年度)。北平:燕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北平私立燕京大學(193503)。北平私立燕京大學研究院入學簡章。北平:北平燕京大學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北平私立燕京大學(194909)。燕京大學修學規程(1949-1950)。北平:私立燕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北平私立燕京大學(193508)。北平私立燕京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課程一覽。北平:私立燕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北平私立燕京大學(193205)。北平私立燕京大學本科各學院學系概要。北平:私立燕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北平私立燕京大學(193205)。北平私立燕京大學本科各學院學系概要。北平:私立燕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北平私立燕京大學(1936)。私立燕京大學研究院概況。北平:燕京大學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北平私立燕京大學(192809)。燕京大學本科課程一覽。北平:私立燕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北京圖書館(1986)。民國時期總書目:1911-1949•綜合性圖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北京圖書館(1955)。國學論文索引。北京:北京圖書館參考研究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史學史研究室(1996)。新史學五大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史靜寰(1991)。狄考文和司徒雷登在華的教育活動。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平私立燕京大學(1941)。歷史學系及研究部課程說明。北平:私立燕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田亮(2005)。抗戰時期史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艾德敷、劉天路(2005)。燕京大學。珠海:珠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吳廷燮(1998)。北京市志稿。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吳宓、吳學昭(1998)。吳宓日記。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吳梓明、梁元生(1995)。中國教會大學文獻目錄第一輯:中國教會大學歷史文獻綜覽。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宋應離(1988)。中國大學學報簡史。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李孝悌(1992)。中國下層社會的啟蒙運動。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李勇(2004)。魯濱遜新史學派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李春雷(2007)。傳承與更新:留美生與民國時期的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李素(1977)。燕京舊夢。香港:純一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李榛(1993)。燕園鐘聲:燕京大學1937-1941五班聯合紀念刊。北京:燕京大學五班聯合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李躍森(2004)。司徒雷登傳。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沈建中(2009)。走近司徒雷登。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周一良(1998)。周一良學術文化隨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周一良(1998)。畢竟是書生。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周一良(2002)。鑽石婚雜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朱希祖、周文玖(2006)。朱希祖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周忱(2002)。張蔭麟先生紀念文集。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周樑楷(2003)。結網二編。臺北:東大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岳南(2008)。陳寅恪與傅斯年。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易蘭(2006)。蘭克史學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邵東方(1998)。崔述與中國學術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邵盈午(2009)。清華四大導師:王國維、陳寅恪、梁啟超、趙元任。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金自強、虞明英(1985)。賀昌群史學論著選。重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侯仁之(1988)。燕園史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1937)。毛詩注疏引書引得。北平: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施耐德、梅寅生(1984)。顧顔剛與中國新史學。臺北:華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洪業(2005)。洪業論學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洪業(1934)。毛詩引得。北平:燕京大學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洪業(1939)。研究論文格式舉要。北京:私立燕京大學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胡適紀念館(1998)。論學談詩二十年:胡適楊聯陞往來書札。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唐屹軒(2008)。無錫國專與傳統書院的轉型。臺北:政大歷史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唐克揚(2009)。從廢園到燕園。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徐櫻(1994)。方桂與我五十五年。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殷海光、林毓生(2008)。殷海光林毓生書信錄:重校增補本。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郝平(2002)。無奈的結局:司徒雷登與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高平叔、王世儒(2000)。蔡元培書信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高恒文(2000)。京派文人:學院派的風采。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國立北平圖書館(1929)。國學論文索引。北平:北平圖書館編纂部索引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國立北平圖書館(1931)。國學論文索引。北平:北平圖書館編纂部索引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國立北平圖書館(1934)。國學論文索引。北平:北平圖書館編纂部索引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國立北平圖書館(1936)。國學論文索引。北平:北平圖書館編纂部索引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張少孫(1937)。國學研究法。上海:大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張存武、陶晉生(1986)。歷史學手冊。臺北:食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張杰、楊燕麗(1999)。追憶陳寅恪。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張越(2007)。新舊中西之間:五四時期的中國史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張瑋瑛、王百強、錢辛波(1999)。燕京大學史稿。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張蔭麟(2003)。中國史綱。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194201)。高等教育法令彙編。重慶:中華民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教育部(193701)。全國專科以上學校教員研究專題概覽。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曹伯言(1998)。胡適學術文集--教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陳平原、王楓(1997)。追憶王國維。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陳平原(2006)。胡適論治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陳光中(2005)。侯仁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陳明章(1982)。學府紀聞•私立燕京大學。臺北: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陳毓賢(1992)。洪業傳:季世儒者洪煨蓮。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陳穉常、顧頡剛、平心、章丹楓(1955)。中國上古史演義。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Fairbank, John King、陶文釗(1992)。費正清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陶希聖(1979)。潮流與點滴。臺北:傳記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陶飛亞、吳梓明(1998)。基督教大學與國學研究。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陶振譽(1968)。世界各國漢學研究論文集。臺北:國防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喬默、江溶(1985)。怎樣學習和研究歷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彭明輝(2001)。臺灣史學的中國纏結。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彭國樑(1975)。燕京大學之中國文化學術研究(1919-1949)。臺中:昭人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彭衛、張彤、張金龍(2000)。20世紀中華學術經典文庫•歷史學•中國古代史卷。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曾憲通(2004)。容庚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雲實誠(1947)。京渥平津行。廣州:前鋒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馮爾康、鄭克晟(1991)。鄭天挺學記。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楊正彥(1994)。雄哉!壯哉!燕京大學1949-1951級校友紀念刊。北京:燕京大學校友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楊寬(1993)。歷史激流中動盪與錯折:楊寬自傳。臺北:時報文化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葉聖陶(1985)。開明書店二十週年紀念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葛劍雄(1997)。悠悠長水--譚其驥前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劉寅生、房鑫亮(1996)。何炳松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潘光哲(2008)。「天方夜譚」中研院:現代學術社群史話。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蔣大椿(1991)。史學探淵:中國近代史學理論文編。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蔣天樞(1997)。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蹟(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蔡仲德(2001)。馮友蘭先生年譜初編。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鄭騫(1998)。永嘉室雜文。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鄧之誠(1983)。中華二千年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鄧之誠、鄧瑞(2007)。鄧之誠日記。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鄧珂(1991)。鄧之誠學術紀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黎東方(1998)。平凡的我。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燕大文史資料編委會(1988)。燕大文史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燕大學生自治會(1948)。燕大三年。北平:燕京大學學生自治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燕京大學北京校友會校史籌備组(1996)。燕京大學史料選編。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燕京大學四一級(1996)。情系燕園(續集)。北京:燕京大學校友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燕京大學校友會、孤島綠洲編輯小組(2006)。孤島綠洲:燕京大學1937-1941年紀念刊。北京:燕京大學校友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燕京大學校友會(1990)。同窗燕園:入學五十週年紀念刊1940-1990。北京:燕京大學校友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燕京大學校友會(1988)。燕京大學37-41級校友入學50周年紀念刊。北京:燕京大學校友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燕京大學校友會(1988)。燕京大學37-41級校友入學50週年紀念刊。北京:燕京大學校友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燕京大學校友會(1993)。燕京大學成都復校五十週年紀念刊(1942-1992)。北京:燕京大學校友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燕京大學校長陸志韋編寫組(2005)。燕京大學校長陸志韋。北京:燕京大學校長陸志韋編寫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燕京大學學生自治會(1928)。燕大年刊1928。北平:燕京大學學生自治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錢辛波、盧念高(1991)。情繫燕園:入學五十週年紀念刊1941-1991。北京:燕京大學校友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錢穆(2000)。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羅義賢(2005)。司徒雷登與燕京大學。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譚其釀、葛劍雄(1998)。譚其釀日記。上海:文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嚴耕望(1986)。治史答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蘇勇、樊競(1985)。燕園史話。北京:工人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蘇雙碧、王宏志(1984)。吳晗傳。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顧潮(2002)。顧頡剛學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顧頡剛(2001)。我與,《古史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顧頡剛(2005)。走在歷史的路上:顧頡剛自述。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顧頡剛(1936)。尚書通檢。北平:哈佛燕京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司徒雷登、李宜培、潘煥昆(1954)。司徒雷登回憶錄:旅華五十年記。臺北:大華晚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Peter, Burke(1993)。The Art of Conversation.。Cambridge:Polity Press。  new window
142.江勇振(2001)。Social engineer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19-1949。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43.Sin-Jan, Chu(1995)。Wu Leichuan: a Confucian-Christian in republican China。China, New York:Peter Lang。  new window
144.Edwards, Dwight W.(1959)。with a section by。  new window
145.Galt, Howard Spilman。Yenching University: its sources and its history。New York: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  new window
146.Michel, Hockx(2003)。Questions of Style: Literary Societies and Literary Journals in Modern China, 1911-1937。Leiden。  new window
147.Stieg, Margaret F.(2005)。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Scholarly Historical Periodicals。Alabama: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new window
148.Novick, Peter(1988)。That Noble Dream: The "Objectivity Question" 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49.Hayden, White(1973)。Metahistory: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50.洪業(1981)。洪業論學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劉龍心(2002)。學術與制度:學科體制與現代中國史學的建立。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齊思和(2007)。齊思和史學概論講義。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劉起釪(1986)。顧頡剛先生學述。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林志宏(2009)。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臺北:聯經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羅爾綱(1992)。太平天國史綱。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王鍾翰(2004)。王鍾翰清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錢穆(2000)。學籥。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蕭公權(197201)。問學諫往錄。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楊翠華(19910000)。中基會對科學的贊助。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0.李孝遷(2007)。西方史學在中國的傳播(1882-1949)。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汪榮祖(2005)。史家陳寅恪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沈衛威(2007)。「學衡派」譜系:歷史與敘事。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3.何炳棣(2004)。讀史閱世六十年。臺北:允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4.彭明輝(1991)。疑古思想與現代中國史學的發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5.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9405)。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6.顧潮(1997)。歷劫終教志不灰--我的父親顧頡剛。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7.顧頡剛(2002)。當代中國史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8.陳智超(1990)。陳垣來往書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9.余英時(1994)。錢穆與中國文化。上海遠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0.余英時(1991)。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三民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顧潮(1993)。顧頡剛年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2.Grafton, Anthony(1997)。The Footnote: A Curious History。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73.梅貽寶(1982)。大學教育五十年:八十自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4.徐葆耕(1998)。會通派如是說--吳宓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5.張國剛(1994)。德國的漢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6.張漢良(2002)。方法:文學的路。臺北:臺大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7.崔述、顧頡剛(1983)。崔東壁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8.Hobsbawm, E. J.、黃煜文(200207)。論歷史。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9.余英時(2004)。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思想再認識。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0.Wang, Fan-shen、Fu, Sse-nien(2000)。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81.許師慎(1979)。有關清史稿編印經過及各方意見彙編。臺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2.Lutz, Jessie G.(1971)。China and the Christian colleges, 1850-1950。Ithaca, NY: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83.周邦道(1981)。近代教育先進傳略初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4.顧頡剛(1985)。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5.West, Philip(1976)。Yenching University and Sino-Western Relations, 1916-1952。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86.Burke, Peter、賈士蘅(2003)。知識社會史--從古騰堡到狄德羅。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7.陶飛亞(2005)。邊緣的歷史:基督教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8.金毓黻、《金毓黻文集》編輯整理組(1993)。靜晤室日記。瀋陽:遼瀋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9.錢穆(1983)。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0.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1979)。胡適來往書信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項文惠(2004)。廣博之師:陸志韋傳。杭州:杭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2.林孟熹(2001)。司徒雷登與中國政局。北京: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3.胡適(1986)。胡適文選。台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4.孫敦恒(2002)。清華國學研究院史話。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5.陳寅恪(2001)。金明館叢稿二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6.費正清、黎鳴、賈玉文(1993)。費正清自傳。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7.左玉河(2008)。中國近代學術體制之創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8.顧頡剛(2005)。史林雜識初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9.彭明輝(1995)。歷史地理學與現代中國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0.徐友春(2007)。民國人物大辭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1.朱希祖(1979)。朱希祖先生文集。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2.陳以愛(1999)。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為中心的探討(1922-1927)。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3.邵玉銘、馬凱南、湯麗明(2003)。傳教士、教育家、大使:司徒雷登與中美關係。台北:九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4.王學珍(1998)。北京大學紀事(1898-199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5.柳詒徵、柳定生、柳曾符(1996)。柳詒徵劬堂題跋。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6.孫尚揚、郭蘭芳(1995)。國故新知論--學衡派文化論著輯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7.沈松僑(19840000)。學衡派與五四時期的反新文化運動。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8.桑兵(2001)。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9.胡適、曹伯言(2004)。胡適日記全集。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0.汪榮祖(2002)。史學九章。台北市: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1.錢婉約(2007)。從漢學到中國學:近代日本的中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2.杜正勝(2004)。新史學之路。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3.Barraclough, Geoffrey、楊豫(1999)。當代史學新趨勢。台北:雲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4.錢玄同(1999)。錢玄同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5.吳家瑩(1990)。中華民國教育政策發展史--國民政府時期(1925-1940)。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6.王汎森(20030000)。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7.黃淳浩(1992)。郭沫若書信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8.魯迅(2005)。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福井康順、山崎宏、木村英一、酒井忠夫、朱越利、馮佐哲(1992)。道教。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0.周予同、朱維錚(1983)。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1.桑兵(1999)。國學與漢學:近代中外學界交往錄。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2.傅斯年、歐陽哲生(2003)。傅斯年全集。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3.McNeill, William H.、劉景輝、林佩蓮(2007)。歐洲歷史的塑造--從文化模式的相遇看歐洲文明的成長與擴散。時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4.左玉河(2004)。從四部之學到七科之學--學術分科與近代中國知識系統之創建。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1938)。通俗讀物編刊社(檔號:團拾41、目錄號:196、案卷號:2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燕京大學十五、十六學年度畢業生、組織大綱等(檔號:平私肆、目錄號:195、案卷號:2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傅斯年。關於清史稿事敬述己見(I:8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421123)。劉念和函傅斯年(李:14-1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周一良函傅斯年(李:15-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401113)。周一良函傅斯年(李:15-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余英時(2006)。余英時文集•第5卷。現代學人與學術。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洪業(1996)。引得說。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洪業、楊聯陞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夏承燾(1997)。天風閣學詞日記。夏承燾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馮友蘭(2001)。三松堂自序。三松堂全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鄭爾康(1999)。鄭振鐸全集。中國古典文學文論。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鄭爾康(1999)。鄭振鐸全集。插圖本中國文學。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錢穆(1998)。錢賓四先生全集丙編。素書樓餘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顧頡剛(1988)。西北考察日記。甘青聞見記。甘肅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顧頡剛(1985)。辛未訪古日記。開明書店二十週年紀念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Lutz, Jessie G.、馮鵬江(1981)。中國民族主義與1920年代之反基督教運動。中國現代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汎森(2009)。後五四的思想變化一以人生觀問題為例。五四運動論著目錄初稿。臺北:國家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信凱(20071215)。柳詒徵與民國南北學界。近代中國國家的型塑:領導人物與領導風格國際學術研討會。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系:中正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晴佳(2000)。論二十世紀中國史學的方向性轉折。中華文史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鍾翰(1983)。洪煨蓮先生與引得編纂處。學林漫錄。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牟潤孫(1990)。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海遺雜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何迪(1992)。燕京大學與中國教育現代化。中西歷史論辯集一留美歷史學者學術文匯。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東華(1992)。懷援菴與亮塵,念覺明與杰人--略論民國以來國人的中外關係史研究。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中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欣榮(2004)。張蔭麟與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民國學界。近代中國社會轉型與變遷。臺北:香港: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慶(1997)。《崔東壁遺書》和二十世紀初中日兩國的「疑古」思潮。學術集林。上海:遠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汪榮祖(1979)。五四與民國史學之發展。五四研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岳華(1985)。方壯猷傳略。中國現代社會科學家傳略。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施東愛(2004)。顧頡剛、傅斯年與民俗學。紀念顧頡剛先生誕辰110週年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胡平生(1992)。近代西北史研究之回顧。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倪小建(1998)。編纂古籍索引的專門機構--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北京出版史志。北京: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宮崎市定、林明珠、李焯然(199903)。中國的歷史思想。歷史:理論與批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翁舲雨(1953)。私立燕京大學。中華民國大學誌。臺北:中國新聞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翁獨健(1988)。我為什麼研究元史。學史入門。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翁獨健(2005)。我為什麼研究元史。學史入門。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馬國權、孫稚雛(1985)。容庚先生在學術上的貢獻。古文字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商承祚(1985)。我與容希白。古文字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張振林(1985)。希白師治學道路初探。古文字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張寄謙(1991)。哈佛燕京學社。中西文化與教會大學--首屆中國教會大學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莎拉•瑪札、陳建守(2005)。歷史中的故事:晚近歐洲史作品中的文化敘事。新史學。鄭州:大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郭秉文(2001)。五十年來中國之高等教育。最近之五十年。臺北縣: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陳平原(2006)。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以「引經據典」為中心。「自覺」與中國的現代性。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陳時偉(1991)。司徒雷登與燕京大學。中西文化與教會大學一首屆中國教會大學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陳雯怡(1998)。陳述在史語所時期的學術發展。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湯明燧、梁承鄴、黃啟臣(1983)。梁方仲傳略。中國社會科學家傳略。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湯象龍(1983)。湯象龍自傳。中國社會科學家傳略。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楊翠華(1981)。非宗教教育與收回教育權運動(1922-1930)。中國現代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劉龍心(1998)。七十年來對於「現代中國史學史」(1902-1949)的研究回顧與評析。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四屆討論會。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歐初(1985)。赤誠愛國,嚴謹治學。古文字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謝幼偉(1956)。張蔭麟先生言行錄。張蔭麟文集。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謝昌逵、洛寒(195205)。親美崇美思想怎樣侵蝕了燕京大學。人民教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譚其驥(1983)。譚其驥自傳。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黨寶海(2007)。關於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的新史料--記《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稿本。紀念許大齡教授誕辰八十五週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顧潮(1998)。顧頡剛先生與史語所。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顧頡剛(198401)。中國近代學術思想界的變遷觀。中國哲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Peter, Burke(2001)。History of Events and Revival of Narrative。New Perspectives on Historical Writ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50.Karen, Halttunen(1999)。Cultural History and the Challenge of Narrativity.。Beyond the Cultural Tarn: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society and cultur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51.Sophia, Lee(2006)。Universities in wartime Beijing 1937-1945: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Society and Culture in China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Japan:The Japanes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China Division。  new window
52.Fritz, Stern(1959)。The Varieties of History: From Voltaire to the Present。Garden City。NY:Doubleday & Co., Inc.。  new window
53.趙紫宸(2004)。繫獄記。趙紫宸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杜正勝(1998)。無中生有的志業:傅斯年的史學革命與史語所的創立。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週年紀念文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王汎森(2006)。「主義」與「學問」:一九二〇年代中國思想界的分裂。四分溪論學集:慶祝李遠哲先生七十壽辰。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李顯裕(20050000)。清華國學研究院(1925-1929)與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學術傳統建立的關係。中國知識份子與近代社會的變遷。臺北:香港: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香港珠海學院亞洲研究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顧頡剛(1963)。浪口村隨筆。史林雜識初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王晴佳(2006)。美國的中國學研究評述。歐美漢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鄭州:大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