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戲劇史
作者:林鶴宜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3
出版項: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ISBN:9576615518
主題關鍵詞:戲劇臺灣歷史
學門:藝術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3) 博士論文(10) 專書(10) 專書論文(2)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4
期刊論文
1.邱坤良(20000600)。飄浪舞臺:臺灣職業新劇團變遷。臺灣史蹟,36,226-2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健銘(19911100)。從大榮陞戲班到楊麗花。民俗曲藝,74,45-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良哲(19990300)。由落地掃到歌仔戲--日治時期歌仔戲發展過程初探。宜蘭文獻雜誌,38,3-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釗維(19910800)。流行歌謠詞曲作家大事記(初稿)。聯合文學,7(10)=82,130-1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豐楙(19930800)。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22(3)=255,116-1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立亨(19951000)。用散文在劇場內傳道--張曉風和基督教藝術團契。表演藝術,36,72-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蘭陽(1986)。臺灣省地方戲劇比賽記事。民俗曲藝,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洪川(1986)。二度創作縱橫談。劇談雜誌,198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南芳(19900600)。都馬班來臺始末。漢學研究,8(1)=15,587-6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邱坤良(19810100)。臺灣的皮影戲。民俗曲藝,3,1-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林鶴宜(2000)。臺北地區野台歌仔戲之劇團經營與演出活動。兩岸戲曲回顧與展望研討會,(會議日期: 1999/8/20-23)。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68-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欣欣(1997)。臺灣歌仔戲八十年代以來之發展。海峽兩岸歌仔戲創作研討會,(會議日期: 1997/5/27-29)。臺北:文建會。59-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鶴宜(1999)。臺灣戲劇現代化的一段序曲--1999讀《曉風戲劇集》。臺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臺北:聯經。427-4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鶴宜(2001)。酬神的與戲劇的--新世紀初臺北地區廟會劇場的戲台和椅子出租。2001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會議日期: 2001/9/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蔡欣欣(2000)。九十年代臺灣歌仔戲之探討。千禧之交:兩岸戲曲回顧與展望研討會,(會議日期: 1999/8/20-23)。臺北:傳藝中心籌備處。48-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沈冬(1998)。清代臺灣戲曲史料發微。海峽兩岸梨園戲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121-1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馬森(1996)。八○年以來的臺灣小劇場運動。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邱坤良(1991)。臺灣地區北管戲曲資料蒐集、整理計畫期末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中央大學戲曲研究室(1996)。桃園縣傳統戲曲與音樂錄影保存及調查研究計畫報告書。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鶴宜(1997)。閩台相關劇種之發展現況 (計畫編號:NSC 86-2411-H-002-0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邱坤良、吳曉雯(1995)。皮影戲組。臺北: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邱坤良、施如芳(1995)。本地歌仔戲組。臺北: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邱坤良、郝譽翔(1995)。傀儡戲組。臺北: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邱坤良、陳俊彬(1995)。客家三腳採茶戲組。臺北: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邱坤良、黃靜惠、張立伶(1995)。布袋戲組。臺北: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邱坤良、魏伶容(1995)。高甲戲組。臺北: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政治大學(1989)。中國民間傳統技藝第七年度調查研究報告。臺北: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徐亞湘(1996)。桃園縣本土戲曲、音樂團體調查計畫。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曾永義(1989)。高雄民俗技藝園規劃報告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林鶴宜(1999)。潘玉嬌生命史。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臺大藝術研究所: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邱一峰(1998)。台灣皮影戲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蘇玲瑤(1997)。chi-to、場域、子弟戲,從play觀點看北管子弟團的演出與脈絡(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于善祿(1996)。變與不變:一九七〇年代臺灣現代戲劇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藝術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孝慈(2000)。北管館閣梨春園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江秋華(2000)。外臺歌仔戲演員表演概念之探討--九○年代末期台北地區的圈內觀點(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謝一如(1997)。台灣客家戲曲之流變與發展:從客家採茶戲到客家大戲(碩士論文)。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一德(1991)。北管與京劇音樂結構比較--以西皮二黃為主(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永喬(2001)。明華園歌仔戲團演藝實踐及經營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南芳(1988)。由拱樂社看台灣歌仔戲之發展與轉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文政(1988)。台灣北管暨福路唱腔的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麗紅(1994)。臺灣高甲戲的發展--以員林生新樂劇團為研究對象(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高碧蓮(2000)。福建泉州及台灣高雄懸絲傀儡戲劇本研究(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雨璋。臺灣客家三腳採茶戲--賣茶郎故事的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衍吟(1999)。南管音樂文化研究:由歷史向度、社會功能與美學體系談起(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石婉舜(2002)。一九四三年臺灣「厚生演劇研究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林素春(1994)。宜蘭本地歌仔之研究(碩士論文)。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施如芳(1997)。歌仔戲電影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藝術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秀娟(1987)。臺灣歌仔戲的演變過程:一項人類學的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劉秀庭(1999)。「賣藥團」--一個另類歌仔戲班的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藝術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鄭宜峰(1998)。河洛劇團歌仔戲舞台演出本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龍廷(1991)。黃俊雄電視布袋戲研究(民國五十九--六十三年)(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教育部(1984)。中國民間傳統技藝調查與現況。台北: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石光生(2000)。南臺灣傀儡戲劇場藝術研究。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玲玉(2001)。臺灣傳統音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麗紅、李國俊(2000)。臺灣高甲戲的發展。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江武昌(1990)。懸絲牽動萬般情:臺灣的傀儡戲。臺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叢靜文(19730000)。當代中國劇作家論。臺北:臺灣商務。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石光生(1995)。皮影戲:張德成藝師。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碧川(1988)。臺灣歷史年表。臺北:自立晚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教育部(1984)。中國民間傳統技藝論文集。臺北: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振義(1982)。臺灣的北管。臺北:百科文化事業股份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耕、曾學文(1995)。百年坎坷歌仔戲。臺北:幼獅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紀慧玲(1999)。凍水牡丹廖瓊枝。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廖瓊枝、黃雅蓉(1997)。《台灣傳統歌仔戲藝術薪傳計畫》身段教材。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楊渡(1994)。日據時期臺灣新劇運動。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呂錘寬(2000)。北管音樂概論。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徐麗紗(1991)。臺灣歌仔戲唱曲來源分類研究。臺北:學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國俊、徐亞湘(1998)。桃園縣四平戲調查研究。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黃文博(1991)。當鑼鼓響起:臺灣藝陣傳奇。臺北:臺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教育部(1996)。皮影戲--張德成藝師家傳劇本集。台北: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1993)。中國戲曲志.福建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邱坤良(19920000)。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臺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葉龍彥(1998)。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台北:玉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呂訴上(1991)。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陳健銘(1989)。野台鑼鼓。臺北板橋: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彭瑞金(1991)。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陳浩洋、江秋玲(1992)。臺灣四百年庶民史。臺北:自立晚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陳紹馨(1985)。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中國戲劇家協會福建分會、福建省戲曲研究所(1986)。福建省戲劇年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江玉祥(1991)。中國影戲。重慶:四川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江蘇省社科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1990)。中國通俗小說總目題要。北京:中國文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林經甫、劉還月(1990)。變遷中的台閩戲曲文化。臺北:台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徐亞湘(2000)。臺灣日日新報與臺南新報所見戲曲資料。臺北:南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盛清沂(1977)。臺灣史。臺北:眾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許常惠(1997)。彰化縣音樂發展史•田野日誌。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陳正之(1993)。草台高歌。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陳進傳、蔡欣茹(2000)。陳旺叢的基本動作與精采身段。臺北:傳藝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葉龍彥(1997)。台北西門町電影史(1896-1997)。臺北:玉山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劉還月(1990)。風華絕代掌中戲。臺北:台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王安祈(19960000)。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馬森(1994)。西潮下的中國現代戲劇。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廖奔、劉彥君(2000)。中國戲曲發展史。山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呂錘寬(19860000)。臺灣的南管。臺北:樂韻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王育德(1993)。臺灣:苦悶的歷史。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邱坤良(1983)。現代社會的民俗曲藝。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吳紹蜜、王佩迪(1999)。蕭守梨生命史。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黃心穎(1998)。臺灣的客家戲。臺北:臺灣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曾永義(19880000)。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焦桐(1990)。臺灣戰後初期的戲劇。臺北:臺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尹章義(19890000)。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徐亞湘(20000000)。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臺北:南天。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邱坤良(20010000)。陳澄三與拱樂社:臺灣戲劇史的一個研究個案。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溫秋菊(1994)。臺灣平劇發展之研究。台北:學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中研院台史所史籍自動化室(2000)。臺灣文獻、臺灣方志,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內政部(2002)。內政統計月報,http://www.moi.gov.tw/W3/stat/home.asp。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鶴宜(20010403)。歌子戲的文學花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嘯高、顧曼莊(1955)。福建的梨園戲。華東戲曲劇種介紹。上海:新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76)。堅持玉的人--「和氏璧」作者張曉風女士訪問。曉風戲劇集。臺北:道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鶴宜(2000)。從劇種的歷史進程看日據時期歌仔戲唱片的價值。聽到臺灣歷史的聲音。臺北:傳藝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鶴宜、蔡欣欣(2001)。人物小傳。光影•歷史•人物--歌仔戲老照片(「歌仔戲老照片蒐集計畫」報告書)。臺北:傳藝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高行健(2001)。要什麼樣的劇作。冥城。臺北: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德馨(1986)。泉州提線木偶的傳入和發展。泉州木偶藝術。鷺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曾永義(1988)。中國地方戲曲形成與發展的路徑。詩歌與戲曲。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蔡欣欣(2001)。廣播歌仔戲。光影•歷史•人物--歌仔戲老照片(「歌仔戲老照片蒐集計畫」報告書)。臺北:傳藝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蔡振家(1996)。亂彈戲。臺灣戲曲電子書。臺北:西田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嘯高、顧曼莊(1955)。福建和臺灣的劇種--薌劇。華東戲曲劇種介紹。上海:上海新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國維(1982)。戲曲考原。王國維戲曲論著宋元戲曲考等八種。臺北:純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