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末民初中央官僚體制變革之研究—取士之分析
作者:林忠山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N,ZHONG-SHA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研究所
指導教授:繆全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1
主題關鍵詞:清末民初中央官僚體制變革研究取士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9
中國傳統取士結構,倡議寬予取士,途徑有科舉、特科、襲蔭、薦舉、捐納等。科學
為正途出身,其他諸途均屬異途出身。迄宣統終朝,除捐納實官停於光緒三十二年外
, 實質上均無停廢, 「科舉」名亡實存,特科、襲蔭,荐舉行之如故。
受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之衝擊,朝野因應之道,既與同文館,船政學堂及武備學堂等
,亦派遣游學生出國,旨在培育外語交涉及造船製炮人才,乃清代培育專才之始,初
不獲重用,成效不彰。
甲午戰敗,光緒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間,改書院為學堂,大量派遣游學生,廣譯西書
之議,甚囂塵上。光緒戊戌變法詔舉興學堂、廢八股文、遣游學生出國、辦經濟特科
等取士新政,為慈禧等守舊勢力所廢止;值庚子之禍,戊戌取士新政反倍受重視,得
厚予獎勵;舊式科舉變成一無是處。至是,中國之取士價值驟變, 唯新式學堂、游學
學生之畢業生至要,期望甚高。於二十九年奏準遞減科舉,於三十一年奏準廢止科舉
即汲汲於學堂科舉取士,代之舊制科舉取士。
惟行之數年,學堂、游學弊端,爭議頻繁,致於光緒三十四年籌備立憲時,即存行考
試取士,廢學堂、游學獎勵之意。至宣統三年,革命軍興,實乃中止,另開啟以考試
取士之價值。宣統二年對司法人員實施考試,民國初建,不分南北,即倡行考試取士
,擬定頗具現代性之考試法規,惟均未及實施。是時有薦舉、延用舊吏、甄別、及甄
用等取士要途。
為分析上述之變革影響及發展歷程,本文章節安排,除前言、結論外,共分六章,第
一章介紹「清末民初取士制變革之背景」,分外交、政治、財經及官制變革等四環境
背景為四節。第二章論述「清末傳統取士結構之變革」, 分科舉、特科、襲廕、薦舉
及捐納五節。第三、四、五章則論述清末民初所採新式之取士途徑, 依序第三章「清
末及民初游(留)學生之考選」,第四章為「清末民初學堂生之考選」,第五章為「
清末民初考試制度之演進」。第六章論述「民初取士統合之分析」,掌握改朝換代之
取士「經驗模式」。
本文研究焦點集中於清末民初十五年間,史料及相關資料之研析,係採文獻及內容分
析法,以深究官僚體制取士之制度設計及變勒過程。不過其中之編制員額、職官種類
、人事異動情形,涉及數量,本文乃透過電腦統計方法,增進本文論述之精確度。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