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七十年代美國環境保護政策發展之研究:一個社會、經濟與政治層面互動模式之分析
作者:丘昌泰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GIU, CHANG-TAI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研究所
指導教授:袁頌西
曹俊漢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0
主題關鍵詞:七十年代環境保護政策社會互動模式環境十年內容分析法ANERICANSOCIALENVIRONMENTAL-DECADECONTENT-ANALYSIS-METHOD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5
七十年代可以說是美國環境保護政策發展上的黃金年代,學者稱為「環境十年」(en
vironmental decade),推究此一時期發展的原因,主要是來自下列三方面的因素:
一為社會層面上,繫於當時盛行的環境保護運動與環境保護團體的勢力;二為經濟層
面上,繫於當時的經濟情勢和以經濟利益為取向的工商業團體之勢力;三為政治層面
上,則繫於環境政策制定者與執行者的政策考慮與政治立場。此三層面因素在環境保
護政策發展過程中交互運作,使得政策充滿複雜性。
分析架構上,本論文係以政策利害關係人理論(policy stakeholders theory)為基
礎,從社會、經濟與政治層面的互動關係探討環境主義者、環境保護團體、政黨、總
統、環境政策機關、國會與法院在七十年代美國環境保護政策發展上所呈現的特質。
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所採用之研究方法,基本上為描述性的研究,但並不排斥運用實
證性的研究方法,例如在比較民主黨與共和黨政黨的環境政策取向時,本文蒐集民主
黨與共和黨的黨綱,依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就其實質內容進行分析,
俾能分辨出民主黨與共和黨在環境政策取向上的差異。又如討論到國會的環境立法過
程,除就制度面與政策面的現象加以解釋外,有關行為面的事實則運用立法行為理論
中的點名投票行為分析法加以分析(roll-call benavioral analysis)。
本論文所使用之資料範圍原則上是從一九七○年至一九七九年,但有時為了能對某一
問題有全面性的理解,以及能比較不同年代的不同環境政策取向,資料範圍可能兼及
六十年代或八十代,保持相當彈性,並未受限於前述範圍,本論文所運用之資料有下
,列兩種:⑴文獻資料:這是指與本研究有關的學術論著、專門論文或研究報告。⑵
實證資料:這包含兩類,一為學者或研究機構所作成的實證調查研究;二為國會、行
政機關、法院或政黨所發佈的官方資料,如國會年鑑的議員投票紀錄,環境保護署的
公害統計、法院判例,以及政黨的黨綱,皆在吾人所蒐集的範圍以內。
從本研究所建立的政策利害關人模式來觀察七十年代美國環境保護政策之發展,本研
究發現,這一模式確實有助於研究者以更寬廣的角度來分析公共政策發展上所呈現的
許多社會、經濟與攻治面向上的特質。同時,這一模式的建立也凸顯出金共政策研究
與其他學科的研究之不同點,使得公共政策研究者所強調的整合研究途徑得以落實社
會、經濟與政治層面互動模式的觀察基礎上。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