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幼兒類比推理能力之研究
作者:張麗芬
作者(外文):Chang,Li-feng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高敬文、柯華葳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3
主題關鍵詞:幼兒類比推理問題類比題類比遷移young childrenanalogical reasoningproblem analogyanalogical transfe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7)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1
本研究共分三個研究來進行。研究一的主要目的在了解幼兒是否能解答以
問題類比題的要素編成的傳統類比題。研究二,主要目的在了解幼兒能否
自發的注意及使用來源故事,以解決問題類比題中的標的問題。研究三的
目的在探討不同教學策略對幼兒的類比解題能力有何種影響。綜合以上三
個研究的結果及綜合討論可以歸納以下結論:當標的故事是簡單的工具使
用問題時,(一)幼兒能在傳統類比題中作類比推理,這種能力有發展上
的趨勢,而且造成發展差異的原因是知識。(二)幼兒在解答傳統類比題
時,約半數的幼兒能了解答解傳統類比題的關鍵,並不會受到工具外表特
徵的影響。(三)五、六歲幼兒在被暗示後能在具有相似結構的問題中作
類比推理,並解決標的問題,而且這種能力有發展上的趨勢。(四)年齡
較大幼兒解決問題類比題的困難主要是因為未能注意來源與標的間的相關
,年齡小幼兒還得加上使用來源的因素。(五)幼兒在作類比推理解決問
題時,形成的基模並不包含整個故事的解題要素,大多集中在解決方案的
相似。(六)以困難的工具使用問題為材料進行教學,教學策略中以兩個
來源組的教學效果最好,原則組其次。(一)對教學的建議有:1.進行類
比推理教學時,應多提供實例作為來源,效果較好。2.對於年齡較大幼兒
的教學,教師最好只暗示故事間的相關,讓幼兒自己去歸納,教師的分析
,有時反而會造成幼兒處理訊息的負擔。(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有:1.
考慮用較大量的樣本進行。2.考慮對六至九歲兒童進行發展性的研究,以
了解類比推理能力在這些年齡組中的發展情形。3.探討表面與結構相似對
幼兒注意及使用來源的影響。4.探討提供兩個來源有助於提升類比遷移效
果的原因。5.探討幼兒進行類比推理時是受表面相似或結構相似所影響
。6.澄清幼兒所謂的「一樣」是指什麼﹖是否與成人的「一樣」意思相同
。7.探討幼兒是如何透過例子形成解題原則。
The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of analogical reasoning in young
children was examined in a sieries of three studies.Subjects
ranged in age from 4 to 6 years.The problem was novel uses of
familiar tools.The data suggested that in easy tool use task,
young children could use analogies to solve problems.They could
transfer structural information from a known base(or source)
story to a new known target story without or with hint.But when
the task was difficult,their ability to generate a solution
decreased.The use of many worked base stories could facilitate
the acquisition of the common rule underlying analogical
problem -solving.So the best way to study was to provide
children many worked examples,and leave them to formate the
common rule. Children could generate the analogous solutions
themselve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