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雜技與戲曲發展之研究-從先秦角觝到元代雜劇
作者:蔡欣欣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Tsai Hsin Hsin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曾永義;洪惟助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5
主題關鍵詞:雜技戲曲先秦角觝元代雜劇AcrobaticsChinese DramaPre-Chin JiaodiYuan Zaj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3)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7
雜技,為一切遊戲技藝的總稱,歷代以來有「散樂」、「角抵」、「百戲
」、「雜戲」、「把戲」、「雜耍」等不同名目。其源起於狩獵農牧,部
落爭戰,宗教祭儀,樂舞遊戲等先民文化中,在長久的流傳過程中,與人
們的生活習俗、情感信仰緊密依附。是以無論在宮廷宴享、或勾欄作場、
或廟會社火的活動場合,都見到其活潑熱鬧、多元繽紛的技藝展演。由於
雜技囊括了各類表演技藝,在長期同台競演、相互涵養的契機下,逐遂漸
發展成熟,獨立分化為個別的藝術門類。其中具有著多元血統的戲曲,從
萌芽到成熟,也一直在雜技的溫床中汲取養分。朱權云:「雜劇者,雜戲
也。」基於中國泛戲劇的觀念,戲曲中具涵著紛雜多樣的「游藝」成分;
而「戲不離技」也表明了技與戲相生相衍的共生特質,其摭取轉化的豐厚
資源就在於雜技。因而本文界定以結合社火歌舞,或搭配武術競技,或運
用說唱技藝的表演特質,具有耍弄戲玩、驚險奇幻的「雜耍特技」為主體
,探究戲曲從先秦角觝到元代雜劇的歷史發展時期,雜技對於戲曲的題材
內容、武打技藝、歌舞身段、角色行當、妝扮穿關、舞美砌末等方面的影
響,以思索雜技在中國戲曲史中的定位,並嘗試建立雜技與戲曲發展交流
的脈絡體系。本文緒論中,先說明研究旨趣與研究方法,並對相關的文獻
論述加以回顧。簡述雜技與戲曲的發展歷史,就其名義與本文的研究範疇
作界定;第一章則以先秦到漢唐的「角觝」為題,探討從周代「戲禮」、
漢代「戲象」到隋唐「戲弄」,自體育式的角觝競技,發展到小戲式的角
觝歌舞,戲劇形態的初步奠定;第二章則以宋金的「小戲群」為主,說明
雜技與戲曲混合搬演的表演的場合,以及在宋金雜劇院本中參雜穿插的情
形,在宋元南戲時逐漸朝向整體戲曲藝術邁進;第三章則以元代雜劇為例
,考察脫膊與神佛雜劇等類型劇目對雜技傳統的繼承,與運用雜技來表現
人物,連結劇情,並形成武功身段與歌舞砌末等程式科汎,形成成熟綜合
的舞臺藝術。結論則總結全文,呈現雜技與戲曲從先秦到元代孕育成長、
混合參雜、結合吸收的不同歷史面貌,且為明清戲曲發展轉化的重要根基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