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大陸鄉鎮企業對其政經發展之影響
作者:馮國豪
作者(外文):George K.H. Fung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春源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8
主題關鍵詞:鄉鎮企業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意識型態經濟發展多元決定Rural EnterpriseEconomic SturcturePolitical StructureIdeologyEconomic DevelopmentOver-determin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0
王萬金 1992 「從向鎮企業高負債」中國大陸自一九七八年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並沒有學習東歐轉型期間的「休克療法」,而採行所謂「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二十年後實際的經濟成果明顯優於東歐國家的轉型。
然而,這樣一個充滿活力的經濟架構,卻建築在一個十分特殊的經濟體制中,在這樣一個土地廣袤、人口眾多、長期受外國勢力剝削、經濟嚴重落後的經濟體,在八0年代以後走向經濟改革,但是它並沒有如前蘇聯那樣,透過中央政府的力量進行將公有制改變為私有制的激烈作法,而只是為私有制發展必要條件,甚至從某個角度來看,指示政府默許某種私營經濟的存在(非正式的私有制),最後不得不加以承認,給予合法的地位罷了。然而這樣的必要條件存在,卻使中國大陸在短短十多年間,成為最早進入經濟快速成長的社會主義國家。其中由鄉鎮居民自發性興起的「鄉鎮企業」,無疑是推動這股經濟成長風潮的主要力量。
本研究就鄉鎮企業的相關理論作有系統的理論建構,以瞭解鄉鎮企業特有的經營體制,並分析鄉鎮企業對大陸政治與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為,如果只侷限於對鄉鎮企業對大陸經濟發展的有形貢獻,尚不足以瞭解鄉鎮企業所帶來的革命性意義,本人相信鄉鎮企業帶給中國大陸絕對不僅是經濟面的衝擊,而是促使整個政治制度面,甚至傳統馬克斯主義意識型態上的徹底顛覆。本人不敢說鄉鎮企業的發展會造成中共政權所堅持的「共產主義路線」鬆動或迅速崩解,但對大陸逐步走向市場經濟已經提供了某些必要條件。
Science Mainland China implement reform & open strategy from 1978.She has not learn the ''shark method'' that East-Europe had been to do.She adopt the ''Chines Socialismatic Market-economy''.The acture economic perfermance is better than East-Europ after twenty years.
However the vitality economic structue was builded in a special economic system.Mainland China is a big,more people,be exploited by foreign forces,undeveloped economy.Taking reform & open strategy from 1980''s.
She had not change the public-ownership-system to the private-ownership-system by center-government power violently such as the USSR.She just provided the necessary-condi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ownership-system.From another angle,the government just tacitly agree some kinds of private-ownership-system(some informal private-ownership-system).However this condition push the development of Mainland .Mainland became the fast growth country of soialism.Which rural-enterprises that developed by peasant are main powers to push the economic growth
This study will be establish theory of rural-enterprise.To understand the operation of rural-enterprise and analysis the influences in political &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rural-enterprise.
中文部分
報紙
人民日報(北京)
經濟日報(北京)
中國時報(台北)
聯合報(台北)
工具書
中國統計年鑑(北京)
鄉鎮企業年鑑(北京)
中國人口統計年鑑(北京)
期刊雜誌
丁寶山 1993 「論我國工業化過城中的城鄉經濟關係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第二期,頁34-39。
于光華 1989 「新威權主義的社會基礎及幻滅」,香港:爭鳴月刊,四月號,頁42。
王琢 1992「論珠江模式的鄉鎮企業」,中國農村經濟,1992年第9期,頁28-30。
王萬金 1992「從鄉鎮企業高負債經營看自身發展能力--日照市鄉鎮企業負債經營調查」,經濟與管理研究,1992年第二期,頁48--50。
方民生1994「鄉鎮企業產權制度變遷的需求與供給」農業經濟導刊。
石億邵1992「山東省鄉鎮企業發展的穩定性分析與對策」,經濟地理,1992年第三期,頁51--56。
沈立人、戴圓晨1990「我國『諸侯經濟』的形成及其弊端和根源」,經濟研究,三月,頁13--24。
吳介民1997「解釋中國鄉村快速工業化的制度動力:地方產權體制與非正式私有化,台北:台灣政治學會第四屆年會學術研討會,中國研究論文集。
李迎生1993「我國城鄉二元社會格局的動態考察」,中國社會科學,第二期,頁113--126。
李炳坤1993「鄉鎮企業改革開放十五年的歷程回顧與前景展望」,管理世界,五月,頁156--165。
李善同、向以彬合著1993「鄉鎮企業發展階段與政策選擇--張家港市鄉鎮企業發展調查報告」,經濟科學,1993年第二期,頁37--41。
吳建光1992「欠發達地區鄉鎮企業營運的新特點及面臨的問題」,財經科學,1992第三期,頁21--26。
吳德美1994「中共經改後城鄉勞動力移轉之研究」,台北木柵:政治大學學報,第六十八期,頁97--120。
洪輝1995「大陸企業產權地方化與鄉鎮企業產權明晰化」,中國大陸研究38(4),頁55--63。
邱玄輝1990「中共諸侯經濟的形成及問題」,中共研究,民國七十九年十一月,頁32--37。
高路1992「成似容易卻艱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法出台始末」,北京:經濟日報,十一月十四日第、一三版。
馬津龍1993「創造股份合作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環境--對溫州有關合作企業文件的回顧分析」,經濟與管理研究,第三期,頁23--26。
徐曉東1994「我國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研究」,農業經濟,第四期,頁180--187。
曾仁森1988「肅清封建主義影響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科學社會主義,第三期,頁40--46。
曾菊新、梁濱1994「中國區域增長的比較研究」,經濟地理,14(1),頁16--20。
陳武1993「鄉鎮企業離農現象透析」,農村與經濟社會,第一期,頁25--33。
陳俊杰1990「絕對過剩與流動的困擾」,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刊,第三期,頁156--162。
陳劍波1995「鄉鎮企業的產權結構及其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經濟研究,1995年第九期,頁20--28。
陳錫根1993「對鄉鎮企業地位作用的再認識」,社會科學,十二月,頁36--39。
陳德昇1998「中共『十五大』經濟政策取向與政策意涵」,中國大陸研究41(2),頁3--15。
黃明達1993「二元經濟轉變與農村勞動力轉化」,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二期,頁39--50。
黃祖輝1992「我國農業勞動力的轉移」,中國社會科學,第四期,頁41--50。
張雨林1989「我國城鄉關係的歷史考察」,中國農村經濟,第九期,頁3--9。
程超澤1992「八十年代中國大陸人口流動問題」,中國大陸研究,第三十五卷,第七期,頁60--69。
曹正漢1991「我國勞動力剩餘問題研究中的三大誤解辨析」,農村問題研究,第二期,頁46--49。
彭代彥1992「農業發展與農業勞動力移轉」,農村經濟與社會,第六期,頁43--46。
楊長永1992「鄉鎮工業成長與發展戰略研究」,經濟地理,1992年第一期,頁66--70。
楊小蘇1989「論合理蓄水的農業勞動力移轉戰略」,經濟研究,第十二期,頁30--54。1990「農村勞動力移轉和就業依存模型」,農村經濟與社會,第六期,頁29--35。
楊先珍1994「農村勞力富富有餘鄉鎮企業何不利用」,生產力之聲,第三期,頁41--42。
劉吉瑞1992「中國二元經濟的特殊性及其政治含意」,農村經濟與社會,第五期:頁1--8。
蕭中銘1992「蘇南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江海學刊,第三期,頁43--46。
魏后凱、劉楷1994「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目標和政策」,城市經濟、區域經濟,3(3):71-77,北京人民大學資料。
鄧匯風、顧文元、馬山峰合著1991「鄉鎮企業固本強身的關鍵之舉--吳江縣完善鄉鎮企業自我機累積機制調查」,農業經濟問題,1991年第八期,頁46--48。
嚴瑞珍等1990「中國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現狀發展趨勢及對策」,經濟研究,第二期,頁64--70。
(書籍部份)
中共中央1991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畫和「八五」計畫的建議,(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農業部鄉鎮企業司編1996中國鄉鎮企業統計摘要。
王元1982中國的權力鬥爭與路線鬥爭,(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守勉民75台灣地區經濟發展的探討(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紹光、胡鞍綱1994國家能力報告,(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王鳳林等編1988鄉鎮企業經濟手冊,(北京:新時代出版社)。
毛澤東
1977 「論十大關係」,摘自:毛澤東選集,頁267-2889北京:人民出版社)。
江蘇省小鎮課體組編
1984 小城鎮、大問體(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986 小城鎮、新開拓(南京:江蘇人民出辦社)
江蘇省小城鎮課體組、江蘇省統計局編
1987 小城鎮區域分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李思名
1996 「轉變中的中國區域差異:實證研究的回顧」摘自:李思名、鄧永成、姜蘭虹、周素卿主編、中國區域 經濟發展面面觀(香港浸會大學林思齊記東西交流研究所、國立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聯合出版),頁19-43。
李思名、何致中
1996 「1988年年底至1991年年底『治理整頓』與鄉鎮企業的發展:省際資料的分析」摘自:李思名、鄧永成、姜蘭虹、周素卿主編,中國區域發展面面觀(香港浸會大學林思齊東西交流研究所、國立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聯合出版),頁335-367。
吳國光編
1994 國家市場與社會,(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吳親恩
1997 中國大陸鄉鎮企業產權改革中央、地方與企業的互動--以溫州和蘇南為觀察(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辛向陽
1995 大國諸侯:中國中央與地方聯繫之結,(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杜海燕
1992 中國農村工業化研究,(河北:中國物價出版社)
何金銘、周爾鎏編
1991a 城鄉協調發展的道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1b 城鄉協調發展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繁體字版為「中國城鄉協調發展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汪海波主編
1986 新中國工業經濟史,(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邵清於、曾菊新
1993 「中國區域開發中的效率與公平」,摘自;楊汝萬編,中國城市與區域發展:展望廿一世紀,頁25-52(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
金觀濤、唐若昕
1987 西方社會結構的演變(台北:金楓出版社)
金觀濤、劉清峰
1987 興盛與危機(台北:谷風出版社)
金觀濤、王軍銜
1987 悲壯的衰落(台北:谷風出版社)
邱毅、葉新興
1988a 中共鄉鎮企業規模的研究(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專論(121))。
1988b 中共鄉鎮企業的經濟效率與管理功能(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專論(120))。
邱毅
1993 大陸國營企業和鄉鎮企業品質管制之調查研究(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專論143))。
馬克斯、恩格斯
1969 共產黨原始資料選集(第一集),(台北:政大國關中心)。
高尚全、王夢奎、禾村主編
1993 中國經濟開發大事典,(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高長
1983 中國大陸農業勞動力剩餘之估計(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1990 中國大陸農業剩餘勞動力之估計(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1995 大陸鄉鎮企業發展對人口遷移及鄉鎮差異之影響(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高鴻賓、張一明、葉光慶譯(世界銀行對國經濟考察研究叢書)。
1993 中國:90年的扶貧戰略,(北京:中國財政所出版)。
黃仁宇
1991 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5 近代中國的出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黃芳雅
1989 中國大陸城鎮化的發展與農村勞動力移轉(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專論(127))。
黃金樹
1988 企業自主權與生產性效率:中共賀對企業體制之改革汁個案研究9台中:中興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碩 士論文。
張明貴譯,李普塞原著
1984 政治仁、(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張漢裕
民國66寧 西洋經濟史概要(台北:自印)。
張毅
1990a 中國鄉鎮企業難幸的歷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0b 中國鄉鎮企業靈活的機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0c 中國鄉鎮企業歷史的必然(香港: 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3 奔向21世紀的中國鄉鎮企業(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陳一諮
1989 中國:十年改革與八九民運,(台北:聯絡出版社)。
陳吉元編
1991 論中國農業老動力移轉─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陳建勳
1993 中國大陸地方特性對鄉鎮企業發展之影響(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專論(162))
徐育珠
民國70年 經濟發展,(台北:三民書局)。
程潞、李振泉、陸心賢主編
1992 中國經濟地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第三版)。
結構群出版社編
1986 論國家,(台北:結構群出版社)
斐叔瓶、陳乃醒主編
1989 鄉鎮企業產業政策研究、(北京:經濟管出版社)。
陸民仁
民國70年 數理經濟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威廉、伯德與林青松合編
1994 中窩鄉鎮企業的歷史性崛起(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楊修瑋
1997 中國鄉鎮企業研究的問題意識(台北: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 碩士論文。
翁松燃編
1987 中華人民共和憲法論文集 (續集)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羅慎平等譯 Thomas R. Dye原著
1996 社會科學概論: 權力與社會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齊墨
1991 新威權主義--對中國未來命運的論爭,(台北:唐山出版社)。
唐洪潛編
1985 農業勞動力移轉研究,(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費孝通編
1989 城鄉發展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費孝通
1994 鄉土重建與鄉鎮發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應龍根、孔祥德、高偉生、張秀寶合著
1989 區域發展與環境對策(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鍾甫寧
1992 中國九十年代農村問題討論,(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鄧小平文選編委會
1983 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
趙建民
1997 當代中共政治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趙曉斌、關榮佳
1995 「中國的區域發展模式和空間策略分析」,摘自:李思名、莫泰基主編,中國社會發展:香港學者的分析,頁17-59(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劉俊斐
民國七十六年 台灣光復後經濟發展經驗之研究(台北:政大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紹智
1995 中國政治經濟的再認識,(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筆記】
姜殿銘
民國八十三年來台演講筆記
英文部份
雜誌期刊
Blecher, marc
1991 "Development state entrepreneurial state: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ist reform in Xinju Municipality and Guanghan County:, in Gordon White(ed.):The Chinese state in the era of economic reform:The road to a crisis. Basingstock:Macmillan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Ltd., PP.265-291.
Cannon. Terry
1990 "region:spatial inequality and region policy". in Terry Cannon and Alan Jenkins(eds). The Geography of Contemporary China: the Impect of Deng Xiaoping''s Decade. N.Y.: RoutledgePP.28-60
Digeser, Peter
1992 "The Fourth Face of Power", Joural of Politics, 54(4). PP.162-181.
Fei,C.H. & Ranis, G.
1961 "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Sept.
Geng, S.
1992 "Sustainability of Agricultural in China", Joural of Prod Agricullture, 5(1), PP.176-180.
Hubbard,Michael
1995 "Bureaucrats and Markets in China:The Rise and Fall of Enterpreneuical Local government."Governance Vol. 8, No3, july.
Li, Cheng and David Bachman
1989 "Localism, Elitism and Immoblism:Eliae Formation and Social Chang in Post-Mao China"World Politics, 52(1), PP.79-88.
Leferber, L.
1968 "PLanning in a Surplus Labor Econom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8,June 1968,PP.343-373.
Oi,Jean C.
1992 "Fiscal Reform and Economic Foundation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un China", World Politics, Vol.45, Oct., PP.99-126.
Oi, Jean C.
1995 "The Role of the Local State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 China Quarterly, Vol.144,Dec., PP.1132-1149.
Oi, Jean C.
1996 Rural Chinal Takes Off:Incentives for Industrialization.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Odgaard, Ole
1992 "Enterpreneur and Elite Formation in Rural China",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No 28 July.
Peng, Yusheng
1992 "Wage Determination in Rural and Urban China:A Comparisom Of Public and Private Industrial Sector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57(2), PP.198-213.
Putterman,L.
1992 "Dualism and Reform in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40(April 1992), pp.467-493.
Rosenstein-Rodan, R. M.
1943 "industrialization of East and Southestern Euope." Economic Journal (June-September):209-299.
White, Stephan
1986 Economy Preformance and Communist Legtimacy, World Politics 1986 NO.2.
書籍部份
Althusser, Louis
1969 For Mars., London: Allaen lane.
Blecher, Marc
1991 Development State, Enterpreneuial State: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ist Reform in Xinju Municipality and Guanghan County, in gordon White eds.The Chinese State in the Era of Economics Reform:The Road to Crisis.,(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yrd, William A.(ed.)
1992 Chinese Industrial Firms Under Reform.,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odman, David
1994 The Politics of Regionalism.in Goodman & Segal:China Deconstructs:{p;otocs,Trand and Regionalism.(London:Routledege)
Griffin,Keith(ed.)
1984 Institutional Reform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ese Countryside, London:macmillan.
Higgins, Benjamin
1968 Economic Development:Problem,Principlesm and Policies,N.Y.:W.W.Norton & Company, Inc.
Ho, Samuel P.S.
1994 Rural China in Transition, N.Y.:Oxfor University Press.
Kerkby,R.J.R. and Terry Cannon
1989 "Introduction." om D.S.G. Goodman(ed.), China''s Region Development. (London: Routledge).
Kornei, Joans
1992 The Socialist Syste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uznets, Simon
1971 Economic Growth of Nations, Massachusetts, cambridg: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ewis, W.A.
1955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Allen & Unwin
1966 Development Planiing:The Essential of Economic Policty. N.Y.:Harper & Row Publishers.
Lewin, Moshe
1989 The Gorbachey Phenomenon: A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Radius).
Myint, H.
1980 The Economics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London: Hutchinson.
Oi, Jean C.
1989 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berkerly:Un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The Role of Local State in China''s Transition Economy. The China Quarterly, december.
1996 Rural China Takes Off:Incentives for Industrialization.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arris, Kristen
1993 Local initiative and Nation Reform: The Wenzhou Model of Development. The China Quarterly.
Rondinell, A. Dennies, John R. Nellis and g. Shabbir Cheema
1984 Decentral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review of recent Experience., 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
Shirk, Susan
1993 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inger, Hans W.
1964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Growth and Chang.N.Y.:McGrawhill Bllk Company.
Schumpeter, Joseph A.
1950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N.Y.:Haper and Brothers.
Todaro, Michael P.
1983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rd World.
Wade, Robert
1990 Governing the Market:Econo 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Prinston
Weber, Max
1930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trans. by Talcott Parsons(New York)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