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繪畫作品評量研究-以模糊理論為基礎的學生參與評量方式之建構
作者:林清平
作者(外文):Ching-Ping Li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教育研究所
指導教授:吳長鵬
洪欽銘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9
主題關鍵詞:繪畫作品學生參與評量模糊理論評估法則評量指標PaintingEvaluation with Student ParticipationFuzzy Theory Assessment ApproachIndex of Evalu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6)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6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繪畫作品評量研究
-以模糊理論為基礎的學生參與評量方式之建構
摘 要
目前繪畫作品的教學評量,主要以授課教師主觀的認定為主,對於學生繪畫作品的評量工作,如果能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來參與評量,把「評量」作為教學的一個策略與方法,藉著評量過程中的學習,使得學生能夠更深切瞭解自己的學習成就與學習困難,將有助於教學更具成效。
本研究首先藉由理論分析,結合繪畫藝術理論、教學評量理論與模糊理論,提出更能充分表達與融合不確定意見的『模糊理論評估法則』,再經由對繪畫作品評量的理論分析,探討繪畫作品的評量指標,發展適切的學生參與評量方式;並提出從判別歸屬程度的新觀點,應用模糊理論評估法則,建構『以模糊理論為基礎的學生參與評量方式』,使得評量者對繪畫作品的主觀感受能以較有彈性的方式充分表達出來,去分析作品的『好』與『不好』之差異性。
本研究更藉由實證研究的實施,檢驗『以模糊理論為基礎的學生參與評量方式』的功能,證實了它的確具有較佳的信度與效度,能提昇「繪畫作品評量-學生參與評量」上應用的效益。最後除了對整個研究作出結論外,並提出進一步的應用與後續研究建議。
ABSTRACT
Current evaluation of instruction for painting is mainly based on instructor''s subjectivity. It will enhance instructional effectiveness if students may participate in the evaluation; thus evaluation of instruction can be a strategy and a means of allowing student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evaluation, to deeply realize their achievement and difficulty in learning.
This study,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conjoins art theory, evaluation of instruction, and fuzzy theory to propose " fuzzy theory assessment approach", which is more thoroughly expressive and synthesizes uncertain opinions. Also,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evaluation of painting,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indices of evaluation for painting , and develop appropriate evaluation method with student participation. Also, this study applies, from the new concept of judging membership, the fuzzy theory assessment approach to construct "The Fuzzy Theory Based Evaluation Method with Student Participation", which allows the evaluator''s subjective feeling to express in a more flexible form without losing the spirit of objectivity,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oods" and "no goods" in art work.
Furthermore, by conducting an empirical research,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function of "The Fuzzy Theory Based Evaluation Method with Student Participation", and verifies that it has better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d can increase the applying efficiency of "evaluation of painting - with student participation". Besides making conclusion for the whole study, this dissertation also provides suggestion for further application and further research.
一、中文部份
大學暨獨立學院聯合招生考試中心(民83)。八十三學年度大學暨獨立學院聯合招生考試各校系(組)錄取名冊(未出版)。
大學暨獨立學院聯合招生考試中心(民84)。八十四學年度大學暨獨立學院聯合招生考試各校系(組)錄取名冊(未出版)。
大學聯合招生考試中心(民85)。八十五學年度大學暨獨立學院聯合招生考試各校系(組)錄取名冊(未出版)。
大學聯合招生考試中心(民86)。八十六學年度大學暨獨立學院聯合招生考試各校系(組)錄取名冊(未出版)。
王文俊(民86)。認識Fuzzy。臺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王秀雄(民78)。繪畫與美感教育。載於臺北市立美術館美術論叢2:美感*教育,21-46頁。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王秀雄(民87)。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 林(民82)。美術形態學。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江培庄(民84)。模糊集合論及其應用。臺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李卓奇(1992)。教育科研定量分析。中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
李美蓉(民84)。視覺藝術概論。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呂清夫(民79)。造形原理。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雨 云 譯(1997)(原著:E.H.GOMBRICH)。藝術的故事(三版)。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吳長鵬(民74)。師專國畫教學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傅鐘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仁傑(民78)。國中美術美術資優班美術科學習成效之評量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振欽(民85)。模糊理論綜合評判法在學生作品評量之研究。師鐸心聲,第六期,91-102頁。
林清山(1995)。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
林清平(民87)。模糊理論與藝術作品評價。國教月刊。第四十五卷,第一期,7-16頁。
林清平(民87)。藝術類術科教學評量研究-以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為個案。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三十期(尚未出版)。
林傑斌等 編譯(1987)。彿似集合論入門。臺北:銀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施純協、洪欽銘(民83)。模糊理論在教育上之應用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班授課講義。
施純協、洪欽銘、陳 (民83)。模糊理論在學校教學成績評量之應用。第十屆全國技術職業教育研討會一般技職及人文教育類(二)論文集。頁11-20。
洪欽銘、曾煥雯(民83)。模糊理論在中學工科教育評鑑上之應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書。
袁如儀(民83)。培養視覺藝術教師自主性之重要性與方法。載於海峽兩岸兒童藝術教育的改革與研究論文集,1-26頁。臺北:聯明出版社。
凌嵩郎(民77)。藝術概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孫宗瀛、楊英魁 編著(民83)。FUZZ 控制理論、實作與應用。臺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唐明月(民86)。模糊理論應用於使用者資訊滿意度評估之個案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朝平(民75)。繪畫欣賞與繪畫教學之研究教材教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陳淑梅(民80)。美術鑑賞教學對高中美術創作能力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曾雅雲譯(民78)(原著:IONE,B.,KAREN,M.H.,& JIM,R.M.)。藝術鑑賞入門。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張青峰(民86)。另類遊戲規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藝鐸,第八期,頁58-63。
張達田(民74)。國民中學實施教學評量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郭生玉(民80)。心理與教育測驗(修正版)。臺北:精華書局。
郭生玉(民85)。當前學校教學評量工作的檢討與改進。教學評量。臺北:師大書苑。頁157-164。
郭武雄(民79)。中小學「美術批評」教學理論基礎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郭榮瑞(民82)。採用人物題材群課程與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兒童繪畫能力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郭禎祥譯(民80)(原著:ELLIOT.W.EISNER)。藝術視覺的教育。臺北:文景書局。
郭繼生(民71)。紙上雲煙-明清的繪畫。載於郭繼生主編:美感與造形,547-593頁。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傅 申(民71)。推廣全民美術教育的途徑。雄獅美術,138, 41-42頁。
馮德益、樓世博(民77)。模糊數學方法與應用。臺北: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黃光男(民85)。美術欣賞教學之研究。載於黃政傑主編:美勞科教學法,137-150頁。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曾煥雯(民86)。建立值基於模糊理論之技能評量模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
彭吉象(民83)。藝術學概論。臺北:淑馨出版社。
楊龍立(民86)。建構主義教學的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8期,21-25頁。
虞君質(民57)。藝術概論。臺北:大中國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鄒開其、徐揚(民82)。模糊系統與專家系統。台北:儒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潘莉莉(民83)。國民中學美術科教學與學習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趙惠玲(民84)。美術鑑賞。臺北:三民書局。
劉豐榮(民75)。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公司。
劉豐榮(民83)。藝術測驗之課題及其編製方式。八十二學年度師範院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41頁。臺南市:臺南師範學院。
簡茂發(民76)。心理與教育統計方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簡茂發(民85)。評量。載於簡茂發主編:教學評量,1-40頁。臺北:師大書苑。
簡茂發、劉湘川(民81)。模糊綜合評判法及其在教學觀摩上的應用。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9,269-283頁。
藎 壚(民80)。實用模糊數學。臺北:亞東書局。
闕頌廉(民83)。應用模糊數學。臺北: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二、英文部分
Barret,T.M.(1994).Criticizing art.CA:Mountain View.
Bergee,M.J.(1997).Relationships among faculty, peer, and self-evaluations of applie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45,601-12.
Day,M.D.(1985).Evaluating student achievement in discipline-based art programs.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26(4),232-240.
Demay,S.(1996).Four steps critical observation(ceramics). Ceramics Monthly,44,90-1.
Eisner,E.W.(1984).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art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25(4),259-264.
Gould,C.(1991).Converting faculty assessment into faculty development: The director of composition''s responsibility to facul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Conference on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March, Boston, Mass.
Guba, E.G., & Lincon, Y.S.(1994).Fourth generation:2369-2375. In Husen, T., & Postlethwaite, T.N.(Eds.).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England: Elsevier Science.
Henderson,T.,Rada,R.,& Chen,C.(1997).Quality management of student-student evaluation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3(16),199-215.
Hobbs,J. & Salome,R. (1991).The visual experience. Worcester MA:Davis.
Judith, L. O.(1998).Integrating student and peer evaluation of teaching. College Teaching,46,36-42.
MacDonald,L.W.,Morovic,J.,& Saunders D.(1995).Evaluation of colour fidelity for reproduction of fine art paintings (experiments at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with appendices).Museum management & curatorship.v.14 ,253-81.
Maquet,Jacques(1986).The Aesthetic Experience:Anthropoloist looks at the visual arts.CT:Yale University.
Miller,R.I.(1987). Evaluating faculty promotion and tenure. 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
Obeua, S. P.(1998).Factors influencing students'' peer evaluation in cooperative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4(73),225-229.
Ross,M.(1986).Assessment in arts education. Oxford: Pergamon.
Schonau, D.W.(1989).National final examinations in the visual arts in the Netherlands: Practices and polices. Visual Arts Research,15(1).1-7.
Senge, P. M.(1994).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Doubleday.
Shaughnessy, M.(1994).Peer review of teaching.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1 689)
Ten Brink,N.E.(1974). Evaluation: A practical guide for teacher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Young, J.O.(1995).Evaluation and the cognitive function of art.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29,65-78.
Young, J.O.(1997). Relativism and the evaluation of art.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31,9-22.
Zadeh, L. A. (1965). Fuzzy sets. Information and Control.8, 338-353.
Zadeh,L.A.(1975).The concept of linguistic variable & its application to approximate reasoning. Information Science ,8,199-24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