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現代漢語之詞法與句法的界面
作者:朴庸鎮
作者(外文):Park, Yong-Ji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研究所
指導教授:鄧守信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9
主題關鍵詞:構詞句法現代漢語MorphologySyntaxMandarin Chines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0
本論文的主要研究重點有二: 其一﹑在本論文裡一貫地主張語法研究得區分詞法(Morphology)和句法(Syntax)的層次,而本文藉著現代漢語與一般語言的詞法比較,以及漢語之動賓結構語法現象,證明此種理論的立場 其二﹑依據第一個觀點重新解釋漢語的詞法和句法現象。 筆者區分"#34M"#34D要理由有三: (1) 由於"#34M"#34獐瓟k性,導致對語法現象的理解造成困惑,因此使得一些語法現象難以解釋。例如,無法分清一些動賓式詞彙的詞法結構和動賓詞組的句法結構 (2) 語法理論和由它所產生的語言單位的層次區分模糊,使得一些語法現象不易理解。例如,相同的建築工法作出來的建築物不見得都得到相同的結果,即相同的語法理論所解釋的語言單位不見得都屬於相同的層次 (3) 由於(1)和(2)的混淆,產生語法術語的模糊性。 在第一章,為了區分詞法和句法,本論文首先對漢語的"#34U定義。筆者藉著一般語言和漢語之"成要素"word-building elements)﹑"#34A得出漢語的詞(word)單位。筆者透過這項比較,將對於漢語語法研究建議幾個新的觀場:其一﹑漢語是以詞根為主的語言,所以漢語的"#34i示之為"#34。而漢語的"root)"詞根是粘著的。這項論點將在討論"加法"#34複合法"深入討論。其二﹑關於既有漢語的"加法"是筆者認為其""多語素是自由語素,不是粘著語素,故不能把此自由語素當作粘著語素。筆者認為這些研究結果是受西方語言分析方法之影響。現代漢語中,直到現在許多詞彙還保留著一個字一個義的形態,有些語素卻在句子裡自由的運用,此種語法單位不是粘著語素,故它不是詞綴。即所謂的""加於某一語素之前﹑後或插入於音素之間,卻不能在句子裡自由運用。其三﹑透過該分析,我們將發現漢語裡的"#34M"#34。漢語語素庫的語素,它構詞時遵守詞法層次的規則,造句時遵守句法層次的規則。而漢語詞彙形成的層次過程來講,與一般語言有不同之處。也就是說,一般語言的構詞層次分為"Morphemes)"#34?Word)"#34複合詞(Compound)"語的構詞層次基本上與一般語言相同,但是詞(Word)層次再細分為"#34(word)和"#34(root) ,因為漢語的複合法不是用"#34~能形成的,有些粘著詞根也可形成,且它又不是詞綴,故筆者把詞(Word)的層次再分為兩個層次。 在第二章,筆者依據層次(level)觀念,將分析漢語語素庫的層次。在本章筆者提出幾個觀點:其一﹑筆者先討論漢語的詞類問題。因為漢語劃分詞類時,學者們之間產生不同分類模式的主要原因,是他們不知如何處理"於''非詞''的語素"grammatical morpheme)。該語法語素是只能在造句層次才能看到的語素,筆者劃分漢語的語素庫(lexicon)時,把它歸類為"#34,而與"#34區分。 其二﹑依據筆者所分析漢語的層次,將分析幾種詞法和句法現象。如,"#34﹑"#34M"#34犖c詞現象﹑Sproat &Shih 的詞根複合詞(Root Compound) ﹑Packard的構詞規則(Word Formation Rules) ﹑複合詞與縮略詞和Huang(黃正德)的正反問句(A-not-A question)。筆者將透過這項討論繼續陳述詞法和句法現象之不同。 在第三章,筆者將分析漢語的動賓結構。這項研究主要目的是為了區別詞法和句法的差異。歷來,學者們大致把動賓結構分為四類,1) 動賓式詞(word);2) 一般的"#34(regular VO-phrase);3) 雙重語位(dual status):同時具有單詞及詞組;4) 固定短語(idiomatic phrase) 。以筆者所主張的詞法和句法的區分法來講,某一個語言單位裡不能同時存在"#34M"#34y法單位 。何萬順(1997)先生依據"#34M"語法)的共時和歷時觀點"察,"心"#34默"是"(單詞及詞組)",如"心他"#34嶀?為"心"#34?支配兩個名詞。可是,它在另一個環境卻像是詞組,如"了半天的心"袌I提出不同觀點。且除了何先生以外,繼續討論陸志韋先生﹑趙元任先生的"#34(expansion)和"語式"ionization)﹑李大忠先生的區分法和黃正德先生的"#34(Lexical Integrity Hypothesis)。另外,透過這項討論筆者將歸納出區分"#34漱隤k。 在第四章,筆者接著第三章繼續討論動賓結構。而在本章特意討論動賓離合詞在句子上的變化和其運用原理。即在第三章裡筆者所定為"#34獄y言單位卻在句子裡可分離的現象,筆者透過"#34(Lexical re-interpretation)假說來解釋該語法現象,並比較其動賓離合詞與一般動賓詞組(regular VO-phrase) 的句法現象。筆者在第四章將敘述漢語語法之"#34問題,如"合詞"#34動賓"為這術語把詞法現象和句法現象混合使用,導致(1) 分不清該語法現象所產生的層次而有時難以解釋該語法現象;(2) 學習漢語者不易理解漢語語法系統,而實際應用時引起諸多疑問。 第五章是本論文的結論部份。筆者把這結論部份,再分為兩個部份:結論和建議。本章的結論部份,筆者將再做整理本論文的內容;建議部份,筆者將要討論"語法""語法"科範圍。這語法研究不是純粹的語言理論研究,而是教學上所使用的語法研究。筆者身為外國人,對於華語教學深感興趣。因此,筆者將本論文裡所討論過的漢語語法分析結果,應用於教學語法上,用以試探教學語法系統。 筆者藉著本研究方法,希望能解釋有些漢語之詞法和句法上的難題,且提出一個新的研究方法。
Interface between Morphology and Syntax in Mandarin Chinese
【參考書籍】王海棻等. 1996. 古漢語虛詞詞典. 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王莉娟. 1991. 中文賓語位置之範疇語法分析. 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台灣.朱德熙. 1980.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 商務印書館:北京.朱德熙. 1982. 語法講義. 商務印書館:北京.朱德熙. 1991. 語法研究和探索. 語文出版社:北京.朴正九. 1997. 漢語介詞研究. 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台灣.任學良. 1981. 漢語造詞法.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呂叔湘. 1969. 從主語賓語的分別談國語句子的分析. 龍門書店:香港.呂叔湘. 1979. 漢語語法分析問題. 商務印書館:北京.呂叔湘. 1980. 現代漢語八百詞. 商務印書館:北京.呂叔湘. 1984. 漢語語法論文集(增訂本). 商務印書館:北京.呂叔湘. 1990. 呂叔湘論文集. 商務印書館:北京.呂叔湘. 1992. 中國文法要略. 文史哲出版社:台灣 再版.呂冀平. 1985. 賓語和補語.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黑龍江.呂文華. 1994. 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探索. 語文出版社:北京.吳又熙.1994. 應用語言學理論及其在外語教學上的功能研究. 正中書 局:台北.宋國明. 1997. 句法理論概要.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李大忠. 1996. 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分析.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北京.李臨定. 1988. 漢語比較變換語法.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李德津主編. 1988. 外國人實用漢語語法. 華語教學出版社:北京.周 荐. 1994. 詞語的意義和結構. 天津古籍出版社:天津.林麗卿. 1997. 漢語的「難字結構」與「難字複合詞」. 國立清華大學 碩士論文:台灣.林煌賄. 1994. 漢語中動賓結構之研究-以併入為本之分析. 國立政治 大學英語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胡裕樹. 1992. 現代漢語增訂版. 新文豐出版公詞:台灣.胡裕樹﹑范曉. 1995. 動詞研究. 河南大學出版社:河南.胡明揚主編. 1996. 詞類問題考察.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北京.陳光磊. 1994. 漢語詞法論. 學林出版社:上海.陳望道. 1978. 文法簡論. 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陳靖文. 1990. 漢語述補式複合動詞的形態﹑結構與功能. 國立清華大 學碩士論文:台灣.陳建民. 1986. 現代漢語句型論. 語文出版社. 北京.陸志韋等. 1964. 漢語的構詞法. 中華書局. 北京徐 樞. 1985. 賓語和補語.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哈爾濱.孫常敘. 1956 . 漢語詞彙. 吉林人民出版社. 長春.張 靜. 1987. 漢語語法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張淑敏. 1996. 漢語複合詞的研究. 國立清華大學博士論文:台灣.馮勝利. 1997. 漢語的韻律﹑詞法與句法. 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現代漢語研究室編. 1987. 句型和動詞. 語文出版社:北京.湯廷池. 1979. 國語變形語法研究. 台灣學生書局:台灣.湯廷池. 1988. 漢語詞法句法論集. 台灣學生書局:台灣.湯廷池. 1989. 漢語詞圣句法續集. 台灣學生書局:台灣.湯廷池. 1992. 漢語詞法句法三集. 台灣學生書局:台灣.湯廷池. 1992. 漢語詞法句法四集. 台灣學生書局:台灣.湯廷池. 1994. 漢語詞法句法五集. 台灣學生書局:台灣.楊成凱. 1996. 漢語語法理論研究. 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 遼寧.曾福生. 1998. 語句正誤辨. 中國書籍出版社:北京.黃宣範. 1982. 漢語語法論文集. 文鶴出版有限公司:台灣.劉月華等. 1996. 實用現代漢語語法(繁體字版). 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台灣.趙賢州. 1996. 對外漢語教學通論.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上海黎天睦. 1984. 現代外語教學法-理論與實踐:北京語言學院:北京鄭懿德等. 1992. 漢語語法難點釋疑. 華語教學出版社:北京.鄧守信. 1984. 漢語及物性關係的語意研究. 學生書局:台灣.盧順點. 1997. 王力現代漢語語法研究. 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台灣.劉叔新. 1990. 漢語描寫詞彙學. 商務印書館:北京.劉 珣主編. 1997. 對外漢語教學概論.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北京.簡玉玟. 1997. 現代漢語動詞後置趨向性成分的語法意義及其對外華語 教學教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台灣.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漢語水平考試部. 1994. 漢語水平等 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Bauer, Laurie. 1983. English Word-formation. Cambridge Univ. Press.Chao, Yuen-Ren. 1968.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University of Califonia Press.Chi, Telee R.. 1985. A Lexical Analysis of Verb-Noun Compounds in Mandarin Chinese. The Crane Publishing CO., LTD..Cheung, Hung-nin Samuel. 1996. A Practical Chinese Grammar. SMC PUBLISHING INC. TAIPEI.Dai, John Xiang-ling.1992.Chinese Morphology and its Interface with the Syntax. Ph.D.dissert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Her, One-Soon. 1997. Interaction and Variation in the Chinese VO Construction. The Crane Publishing CO., LTD..Huang, C.-T.James. 1997. On Lexical Structure and Syntactic Projection. 中 國境內 語言暨語言學第三輯詞法與詞彙.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會議論文集之 二:台彎.Katamba, Francis. 1993. Morphology. The Macmillan Press LTD..Klammer, Thomas P. &Schulz, Muriel R.. 1996. Analyzing English Grammar. Allyn &Bacon,Inc.Li &Thompson. 1982. 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文鶴出版社. 台北.Matthews, Peter. 1996.Concise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Oxford Univ.Parker, Frank &Riley, Kathryn. 1994. Linguistics for Non-Linguists. Allyn &Bacon, Inc.Paul, Waltraud. 1993. The Syntax of Verb-Object Phrases in Chinese. The Crane Publishing CO., LTD..Packard, Jerome L.. 1998. New Approaches to Chinese Word Formation. 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Selkirk, Elisabeth O. 1982. The Syntax of Words. Cambridge, Mass : MIT Press.Spencer, Andrew. 1991. Morphological Theory. BASIL BLACKWELL.Teng, Shou-hsin. 1979. A Basic course in Chinese Grammar-A Graded Approach through Conversational Chinese . Chinese Materials Center, Inc:San Francisco.Teng, Shou-hsin. 1981. A Semantic Study of Transitivity Relations in Chinese. Taipei:Student Books Co., Taiwan.Teng, Shou-hsin. 1984. A Semantic Study of Transitivity Relations in Chinese. Student Book Co., Ltd.Thomas, Linda. 1993. Beginning Syntax. Blackwell Publishers.【韓文參考書籍】Kim, Gi-Hieog. 1994. 國語文法研究. BagIJeong:Seoul.柴政坤. 1998. 國語的單語形成原理. 韓國文化社:Seoul.金英培等. 1987. 現代國語文法. HanSinMunHuaeSa:Seoul.【期刊論文】王政紅. 1992. 名形語素構詞格分析-複合詞構成格式研究之一. 南京師 大學報(社科版)1992年第4期.王洪君. 1994. 從字和字組看詞和短語. 中國語文1994年第2期總第239 期.王魁京. 1995.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中的句子結構規則的理解問題.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6期.文玉卿. 1994. 漢語是否有語法功能. 國外語言學1994年3期.文 煉. 1996. 談談漢語語法結構的功能解釋. 中國語文1996年第6期總 第255期.方 梅. 1993. 賓語與動量詞語的次序問題. 中國語文1993年第1期.朱德熙. 1991. "neg-VO"#34V0-neg-V"種反複問句在漢語方言裡的 分布. 中國語文1991年第5期.沈 陽. 1997. 現代漢語複合詞的動態類型. 語言教學與研究1997年第2 期.李臨定. 1990. 動詞分類研究說略. 中國語文1990年第4期.李臨定. 1995. 詞法﹑句法相配的分析方法. 呂叔湘先生九十華誕紀念 文集. 商務印書館:北京.沈 陽. 1997. 現代複合詞的動態類型. 語言教學與研究1997年第2期.忱 家. 1997. 類型學中的標記模式. 外語教學與研究1997年第1期.邢 欣. 1995. 動詞研究方法上的突破. 語言教學與研究1995年第2期.岑運強. 1996. 詞義類型與句義結構模式.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1996年第4期總第136期.林華東. 1995. 漢字與漢語語法的關係. 漢字文化1995年胡裕樹﹑笵 曉. 1994. 動詞形容詞的"#34M"#34. 中國語文 1994年第2期.胡炳忠. 1994. 從對外漢語教學角度看漢語的結構模式. 語言教學與研 究1994年第1期.姚莫詡. 1995. "賓=名" 語文知識1995年6期.徐頌列. 1993. 及物動詞謂語句語義的邏輯分析. 語文趼究1993年8期總 第48期.馬 真﹑陸儉明. 1996. "動詞"淺析. 中國語文1996年第3 期.唐超群. 1990. 動賓式合成詞研究.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第2 期.郭繼懋. 1990. 領主屬賓句. 中國語文1990年1期.郭 銳. 1993. 漢語動詞的過程結構. 中國語文1993年第6期.郭 銳. 1996. 漢語語法單位及其相互關係. 漢語學習1996年第1期總第 91期.張曉鈐. 1986. 試論"#34P"#34疑鰜Y.語言教學與研究1986年第1期.曹 煒. 1993. 關於施事格﹑受益格歧義句的考察. 南京大學報1993年第 4期.靳洪剛. 1993. 從漢語""語言分類規律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 的作用. 語言教學與研究1993年第2期.黃正德. 1988. 漢語正反問句的模組語法. 中國語文1988年第4期總第 205期.黃自由. 1988. 漢語語義結構研究. 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科版)1988年 第1期.黃 濤. 1990. 詞組分類的實用價值. 語文月刊1990年第8期總第101期.黃南松. 1993. 從對外漢語教學看現代漢語語法研究. 語文研究1993年3 期總第48期.黃月圓. 1995. 複合詞研究. 國外語言學1995年第2期.黃美金. 1997."#34漢語中一個標示"#34熔顫? 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 學研討會論文集.彭永昭. 1990. 研究構詞法必須重視語義層面. 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 )1990年第3期.陳重愚. 1991. 關於語素理論的思考. 漢字文化1991年第1期.陳 一. 1993. 有關現代漢語粘著短語的若干問題. 學術交流1993年第4 期.張伯江. 1994. 漢語句法的功能透視. 漢語學習1994年3期.劉宁生. 漢語偏正結構的認知基礎及其在語序類型學上的意義. 中國語 文1995年2期.賈彥德. 1997. 對現代漢語語義格的認識與劃分. 語文研究1997年第3期 總第64期.齊 滬. 1990. 談區別詞的歸類問題. 南京師大學報(社科版)1990年第2 期.劉叔新. 1990. 複合詞結構的詞彙屬性. 中國語文. 第4期.趙金銘. 1984. 能擴展的"名"? 語言教學與研究(季刊) 1984年第2期.趙立江. 1997. 留學生"#34熔葑o過程考察與分析. 語言教學與研究 1997年第2期.趙淑華﹑張寶林. 1996. 離合詞的確定與離合詞的性質. 語言教學與研 究1996年第1期.魯健驥. 1994. 外國人學漢語的語法偏誤分析. 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年 第1期.錢乃榮﹑金立鑫. 1994. 現代漢語的結構分析和句型. 九十年代的語法 思考.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北京.餞 勤. 1997. 離合詞的結構特點和語用分析. 漢語學習1997年2月.蘇培成. 1995. 短語及其分類. 語文建設1995年第11期總89期.譚景春. 1997. "結果賓語"相關句式. 語言教學與研究1997年第1 期.顧 陽. 1996. 生成語法及詞庫中動詞的一些特性. 國外語言學1996年第 3期.Chu, Chauncey C. and Vicent W. Chang. 1987. The discourse function of the verbal suffix le in Mandarin. JCL. 15. 309-334.Dai, John Xiang-ling. 1992. Rethinking case theory for constituency and word order in Chinese. JCLTA. 27. 1/2. 85-110.Huang, C. T. James. 1991. Modularity and Chinese A-not-A Questions"Huang, C. T. James. 1984. Phrase Structure, Lexicon, Integrity And Chinese Coompound. JCLTA, 19. 2. 53-78.Meng Yeh. 1993. The stative situation and the imperfective ZHE in Mandarin. JCLTA. 28. 1. 69-88Packard , Jerome L.. 1990. A Lexical Morphology Approach to Word Form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 Morphology Yearbook.Sproat, Richard and Shih Chilin. 1996 . A Corpus-based analysis of Mandarin nominal root compound. JCL. 5.1.Tang, Ting-chi. 1994. More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Word-Syntax and Sentence-Syntax in Chinese: Case Study in Compound Nouns. In Honor of William Wang, pp。495-530. Taipei: Pyramid Press.【辭典】楊慶蕙主編. 1995. 現代漢語離合詞用法詞典.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P.H.Mattews. 1996.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Oxford Univ. Press.鄧守信主編. 1994. 近義詞用法詞典(Chinese Synonyms Usage Dictionary). The Crane Publishing CO., LTD..黃居仁等主編. 1997. 國語日報量詞典. 國語日報社:台灣.羅雲藩. 1989. 國語辭典. 文翔圖書公司:台灣.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