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大陸鄉鎮企業產品流通渠道之研究 --以廣東省南海市為例
作者:齊文輝
作者(外文):Chi Wen Hui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地理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姜蘭虹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0
主題關鍵詞:鄉鎮企業流通渠道廣東南海rural enterprisedistribution channelGuangdongNanha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7
鑑於“鄉鎮企業”是大陸經濟改革的起步環節和推進部門之一;加上鄉鎮企業產品亦逐漸取代國有企業產品,成為市場上的主流產品等因素,本研究乃選擇鄉鎮企業產品的流通渠道,做為研究主題。為了產品市場分佈的考量,則選擇廣東省的南海市做為研究地點。
論文一開始,個人對大陸鄉鎮企業的發展歷程、發展機制做了回顧,注意到:鄉鎮企業的發展除了地區因素外,彼此間的“相互模仿”亦是重要的發展機制之一。接著對大陸的流通體制發展也做了回顧,顯然大陸的流通體系具有開發中國家的“後發”特性,而不同於其他開發中國家的是:她在1950和1960年代,就巳建立了具有高度行政配置功能的全國性流通體系,即國有商業渠道。
在南海市的鄉鎮企業發展方面,從資料收集、文獻分析和與地方官員、鄉鎮企業人員的深入訪談後發現:南海市的鄉鎮企業之所以能在80年代後期崛起,實得力於幾方面的因素:1) 相對較為寬容與放任的地方政府;2) 得自於外商處的“產品訊息”、“管理方式”和“誘發機制”;3) 推展“區域性生產”的觀念,並因緣聚會地介入了鋁型材和建築陶瓷業的生產。
關於鄉鎮企業產品的銷售渠道,由於大部份鄉鎮企業為中小企業,所以它們的產品主要是在本地銷售,銷售的方式是“前店後廠”或門市直營;部份小廠亦會將產品集中交付特定代理商在“專業市場”上販賣。至於大型鄉鎮企業,往往得要有外地市場(含國內和國外)才足以支撐企業的正常運作;在銷售網的建構方面,大部份企業的選擇是以直營和只經一道批發的短渠道為主,渠道的組成成員則是企業自身和那些以地方市場為主的個體經銷商,由於經銷商之間的關聯性不強,所以實際組織銷售的還是企業本身。
In view of the facts that rural enterprise is one of the starting segment and propulsive force of the economic revolution of Mainland China, and its product, gradually replacing the product of national enterprise, becomes the main-stream product in the market. I choose product distribution channels of rural enterprise in Mainland China as the core of my dissertation. To consider market coverage of product takes Nanhai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as the study area.
At the outset of the dissertation, I retrospect the progress and mechanism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inland China''s rural enterprise and notice that ''mutual imitation''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besides local factors in rural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I also make a review of Mainland China''s distribution system. Obviously, Mainland China''s distribution system displays the advantage of ''afterward efficiency''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Yet it differs from the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at China has constituted national distribution system according to plans, in 1950s and 1960s---national business enterprises.
In the asp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nhai City''s rural enterprise, significant findings are obtained after collecting data, analyzing paper content and interviewing with local officials and managers of major rural enterprises. The very rise of Nanhai City''s rural enterprises in late 80''s sh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following factors: 1) a relatively tolerant local government; 2) enlightenment by foreign enterprises in ''products news,'' ''management patterns'' and ''inducement mechanism''; 3) the expansion of the ''agglomerate effect'' and the involvement in the manufacture of aluminum alloy profiles and constructional ceramics and tiles.
As far as distribution channels of the product of rural enterprise are concerned, most enterprises are of medium or small scales; therefore, they sell their products in the local areas. In general their sales mode is ''front door the shop, back door the factory (qiandianhouchang)'' or direct retail sales. Some small factories also consign their products to certain agencies to sell in ''one-product markets (zhuanyeshichang)''. As for large enterprises, they need other non-local markets (domestic or foreign) to support the enterprise''s regular oper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sales web construction, most enterprises choose a direct channel or both direct channel and short channel via only one dealer. The members of distribution channels include enterprises themselves and local-market-oriented individual dealers. Due to the weak connection among individual dealers, the management of distribution channels actually falls on the enterprises themselves.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名詞說明
1‧1‧1 鄉鎮企業 1-1
1‧1‧2 流通渠道 1-2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3
第三節 章節介紹 1-5
第二章 鄉鎮企業
第一節 常見的鄉鎮企業發展模式
2‧1‧1 蘇南模式 2-2
2‧1‧2 溫州模式 2-6
2‧1‧3 珠江模式 2-10
第二節 鄉鎮企業的發展歷程 2-20
第三章 流通體系變革
第一節 歐美國家流通體系的發展歷程
3‧1‧1 變革的歷史過程 3-2
3‧1‧2 變革的系統分析 3-5
第二節 大陸的流通體系
3‧2‧1 改革開放前的流通體系 3-8
3‧2‧2 改革開放後的流通體系變革 3-14
3‧2‧3 現階段的大陸流通體系探討 3-23
第四章 研究架構與方法
第一節 文獻回顧與評述 4-1
第二節 架構與方法
4‧2‧1 理論架構 4-15
4‧2‧2 研究地點選取 4-19
4‧2‧3 研究方法 4-20
4‧2‧4 問卷內容說明 4-24
第五章 南海市的鄉鎮企業流通渠道
第一節 南海市的地理及歷史概況
5‧1‧1 位置及自然環境 5-1
5‧1‧2 建置沿革 5-3
5‧1‧3 行政區劃 5-5
5‧1‧4 社會經濟發展概況 5-7
第二節 南海市的鄉鎮企業
5‧2‧1 地方特色 5-15
5‧2‧2 南海市鄉鎮企業發展的機制及其他 5-25
第三節 實例調查
5‧3‧1 樣本企業的背景說明 5-45
5‧3‧2 樣本企業產品的流通渠道 5-53
5‧3‧3 樣本企業對發展前景的看法 5-76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調查成果與討論
6‧1‧1 南海市的鄉鎮企業發展 6-1
6‧1‧2 鄉鎮企業產品的流通渠道 6-2
第二節 後續研究之展望 6-5
參考文獻 參-1
附錄:南海市鄉鎮企業產品之流通渠道研究問卷 附-1
參 考 文 獻
一、鄉鎮企業部份
Byrd, W. and Lin Qingsong(ed.)(1990)China’s Rural Industry: Structure, Development,and Reform, Oxford.(中文版:(1994)中國鄉鎮企業的歷史性崛起,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Enos, J. L.(1984)Commune and Brigade - Run Industries in Rural China: Some Recent Observations. In: Keith Griffin(ed.) Institutional Refor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hinese Countryside, London: Macmillan, 223-252.
Griffin, Keith & Griffin, Kimberley(1984)Commune and Brigade - Run Enterprises in Rural China: An Overview. In: Keith Griffin(ed.) Institutional Refor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hinese Countryside, London: Macmillan, 210-222.
Ho, Samuel P. S.(1986)The Asian Experience in Rural Non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Its Relevance for China, World Bank Staff Working Papers No. 757, A Background Study for China: Long-term Development Issues and Options.
Liu, Yia-Ling(1992)Reform from Below: The Private Economy and Local Politics in the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of Wenzhou, The China Quarterly, 130: 293-316.
Manion, Melanie(1994)Survey Research in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China: Learning from Local Samples, The China Quarterly, 139: 741-765.
Oi, Jean C.(1989)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 Berkeley, Los Angeles, Oxfor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Oi, Jean C.(1990)The Fate of the Collective after the Commune. In Deborah, Davis & Ezre, Vogel (ed.)Chinese Society on the Eve of Tiananmen: The Impact of Refor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i, Jean C.(1995)The Role of the Local State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 The China Quarterly, 144:1132-1149.
Ody, Anthony J.(1992)Rural Enterprise Development in China 1986-90, 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s No. 162, China and Mongolia Department Series.
Riskin, Carl(1971)Small Industry and the Chinese Model of Development, The China Quarterly, 46: 245-273.
--- (1978)China’s Rural Industries: Self-Reliant Systems or Independent Kingdoms, The China Quarterly, 73: 77-98.
Sigurdson, Jon(1972)Rural-Industry -- A Traveler’s View, The China Quarterly, 50:.315-332.
Soong, Jenn-Jaw(1995)Structural Changes and Problems in Mainland China’s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sues & Studies, 31(10): 39-53。
Zweig, David(1991)Rural Industry: Constraining The Leading Growth Sector in China’s Economy. In The Joint Economic Committee,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ed.) China’s Economic Dilemmas in the 1990s, M. E. Sharpe.
于馳前、黃海光編(1991)當代中國的鄉鎮企業,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王志綱(1993)走向市場經濟的中國──王志綱社會趨勢對話集,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
王春光(1995)社會流動和社會重構──京城「浙江村」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王玉嶺、劉曉瑩(1991)成規模鄉鎮企業創辦與發展的基本特徵──關於430家骨幹鄉鎮企業數量調查的分析,中國鄉鎮企業年鑑-1991,北京,307-312。
王曉毅、張軍、姚梅(1996)中國村庄的經濟增長與社會轉型──廣東省東莞市雁田村調查,當代中國的村庄經濟與村落文化叢書,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
王曉毅、朱成堡(1996)中國鄉村的民營企業與家族經濟──浙江省蒼南縣項東村調查,當代中國的村庄經濟與村落文化叢書,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
史宏達(1994)大陸鄉鎮企業發展模式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台北,20(7):55-76。
朱柏青、水壽杰、王志運等(1989)十萬供銷大軍,溫州之路叢書,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何致中、李思名(1995)1988年年底至1991年年底「治理整頓」與鄉鎮企業的發展:省際資料分析,李思名等編(1996)中國區域經濟發展面面觀,台北、香港: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浸會大學林思齊東西學術交流研究所,335-364。
周其仁、胡莊君(1987)鄉鎮工業企業的資本形成和營運機制──10省200家大型鄉鎮工業企業調查的政策分析報告之一,周其仁編(1994)農村變革與中國發展(上卷),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37-290。
周其仁、邱繼成、胡莊君(1987)鄉鎮企業信用的制度基礎──10省200家大型鄉鎮工業企業調查的政策分析報告之二,周其仁編(1994)農村變革與中國發展(上卷),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91-348。
周村農村改革試驗區辦公室(1995)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突破──周村農村改革試驗區1987-1995年改革試驗報告,中國農村經濟,北京,8:19-26。
周其仁等(1997)大型鄉鎮企業研究:橫店個案筆談,經濟研究,北京,5:31-52。
徐元明、吳群(1990)十年來鄉鎮企業理論研究的回顧,江蘇經濟探討,南京,10:17-20。
思仁(1995)鄉鎮企業制度結構及其改革──對蘇南地區和膠東地區的考察,馬克思主義研究,北京,3:68-75。
李炳坤(1993)鄉鎮企業改革開放十五年的歷程回顧與前景展望,管理世界,北京,5:156-165。
李宏(1993)中國鄉鎮企業的演進與發展過程,黨的文獻,北京,2:13-18。
李之相、蕭中銘編(1997)鄉鎮企業人本文化,鄉鎮企業文化叢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李周(1997)傳統的創新與中國的崛起──評《當代中國的村庄經濟與村落文化叢書》,經濟研究,北京,4:49-53。
李靜(1996)中國村落的商業傳統與企業發展──山西省原平市屯瓦村調查,當代中國的村庄經濟與村落文化叢書,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
李浩然(1996)溫州新躍遷,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徐元明、吳群(1990)十年來鄉鎮企業理論研究的回顧,江蘇經濟探討,南京,10:17-20。
沈立人、戴園晨(1990),我國「諸侯經濟」的形成及其弊端和根源,經濟研究,北京,3:12-19。
思仁(1995)鄉鎮企業制度結構及其改革──對蘇南地區和膠東地區的考察,馬克思主義研究,北京,3:68-75。
沙蓮香編(1997)一個貧困村的變遷──龍居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何振一(1994)1994年財稅改革舉措效果及問題剖析,經濟研究,北京,4:34-38。
高長(1994)大陸鄉鎮企業營運及管理分析,大陸鄉鎮企業發展研討會,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金和輝(1994)農村工業的投入產出,經濟研究資料,北京,1:19-33,2:15-27。
吳建光(1991)實證分析:我國鄉鎮企業增長的因素、特點與選擇,學習與探索,哈爾濱,2:81-92。
吳象、陸文強(1993)鄉鎮企業:市場取向改革的產物與動力,改革,北京,2:23-34。
吳象(1994)溫州模式的新發展與再認識,瞭望,北京,32:9-11。
宗菊如編(1997)無錫農村經濟起飛之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高德正、洪銀興編(1996)蘇南鄉鎮企業──歷程‧機制‧效應‧趨勢,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馬戎、黃朝翰、王漢生、楊沐編(1994)九十年代中國鄉鎮企業調查,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馬健行(1995)個體私營經濟與鄉鎮企業發展──溫州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調查報告,社會科學戰線,長春,1:91-97。
邱宏輝(1990)中共「諸侯經濟」的形成及問題,中共研究,台北,11:34-40。
浙江省銀行聯合調查組(1996)蕭山、紹興、鄞縣鄉鎮企業發展的調查,經濟研究資料,北京,7:8-15。
孫家賢編(199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探索──浙江專業市場現象剖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梁金河編著(1996)中國:經濟方位──魯粵兩省文化不敗與經濟崛起現象窺析,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
陳錫全(1993)鄉鎮企業統計分析易犯的通病及其對策,中國鄉鎮企業,北京,2:28-29。
黃國信、黃啟臣、黃海妍(1997)貨殖華洋的粵商,中國地域商人叢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胡必亮、胡順延(1996)中國鄉村的企業組織與社區發展──湖北省漢川縣段夾村調查,當代中國的村庄經濟與村落文化叢書,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
胡必亮(1996)中國村落的制度變遷與權力分配──陝西省商州市王 村調查,當代中國的村庄經濟與村落文化叢書,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
胡必亮、鄭紅亮(1996)中國的鄉鎮企業與鄉村發展,當代中國的村庄經濟與村落文化叢書,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
胡鞍鋼(1995)挑戰中國──鄧後中南海面臨的機遇與選擇,兩岸系列1,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
胡繩編(1991)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郭彥弘(1995)當前中國大陸區域發展之研究概述,李思名等編(1996)中國區域經濟發展面面觀,台北、香港: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浸會大學林思齊東西學術交流研究所,1-17。
國有非國有課題組(1994)200家大型鄉鎮工業企業抽樣調查──(1984-1990年)統計報告,經濟研究資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3:14-27,4:3-21,5:22-30。
國有、非國有企業比較研究課題組(1993)國有、非國有企業比較研究統計報告,經濟研究資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11:1-17,37。
國有、非國有企業比較研究課題組(1993)中國國有和非國有企業產出和效率比較:相關的統計描述,經濟研究資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19:1-11。
楊沐(1994)中國鄉鎮企業的奇跡──三十個鄉鎮企業調查的綜合分析,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9:5-17。
張元紅(1994)630家鄉鎮企業問卷調查結果及分析,經濟研究資料,北京,1:34-39。
張平(1993)中國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行為的統計檢驗,經濟研究資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7:1-14,17。
張可雲(1992)中國區域經濟運行問題研究,經濟研究,,北京,6:52-58。
張柏鑒、于成志(1996)轉換機制 再創輝煌──順德市鄉鎮企業進行產權制度改革的調查報告,廣東經濟,廣州,29:3-7。
張道航(1997)鄉鎮企業概念辨析,理論前沿,北京,11:28-29。
齊文輝(1995)在地方保護主義下,鄉鎮企業的因應之道,中國大陸區域發展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地理學系。
葉新興(1994)大陸鄉鎮企業發展政策與評估,大陸鄉鎮企業發展研討會,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董瑞麒(1994)大陸農村股份合作企業的發展趨勢,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政大國關中心,37(5):31-46。new window
鄧辛未(1993)珠江模式的分析,台北:標緻出版有限公司。
蔣華梓、胡永清編(1992)鄉村問卷調查設計指南,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蔣清海(1992)對「諸侯經濟」的分析與思考,社會科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4:20-24。
劉廷煥等(1991)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的調查,工業企業調查要領,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32-153。
畢國華、包永江(1989)鄉鎮企業宏觀管理問卷資料分析報告,農業經濟,沈陽,3:1-4。
彭璧玉、劉偉(1992)鄉鎮企業與國營企業投入-產出比較研究,鄉鎮經濟研究,合肥,7:18-22。
戴振韜(1998)區域經濟研究──兼論溫州崛起的奧秘,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
簡正儒、蔡惠華編著(1997)流通系統,台北:龍騰出版社。
鄧偉根(1996)產權改革──中國邁向市場經濟的第一步,中青年博士經濟學術叢書,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
鄭竹園(1992)大陸政經巨變與中國前途,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統計違法,根源何在,經濟日報,北京,1995/8/31 第二版。
二、商品流通渠道部份
卜妙金(1993)中國市場營銷,市場系列5,香港:商務印書館。
中外商業比較研究課題組(1992.)我國零售商業的振興及其發展趨勢,商業經濟與管理,杭州商學院學報,1:50-58。
王智、藺濤(1995)對我國物資流通產業發展的思考,中國物資經濟,北京,2:17-21。
方文章(1995)中國大陸消費品商業流通體系──閩粵篇,外貿協會市場調查報告,台北: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李翠芳(1995)我國代理制發展的現狀及建議,商業經濟研究,北京,3:27-29。
林璘(1995)集貿市場推動市場巨輪,中國通,台北,60:73-76。
林進興(1989)國外行銷通路衝突之控制與管理──歐美電腦市場之比較,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靄書(1994)現代零售管理(三版),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周幸怡(1995)百貨業緊盯大陸人荷包、台資百貨掀起新消費、專櫃拓點直闖內銷市場、國營百貨力爭上游,中國通,台北,59:18-21,22-25,26-29,34-37。
紀寶成等(1993)商品流通渠道研究,商品流通論──體制與運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64-201。
姜宗濂(1990)認真治理整頓流通秩序,努力發揮國營商業的主導作用,商業經濟研究,北京,1:9-13。
徐從才(1991)流通主體:現實、成因及其重塑,中國經濟問題,廈門大學,2:31-36,42。
孫尚青主編(1995)中國市場發展報告──1995,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
梁亮(1995)外商百貨重整大陸通路,中國通,台北,59:30-33。
馬凱(1994)價格改革與市場發育,中國商品市場發育與完善,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75-181。
曹慧升、路長隨、郭原林(1990)關于供銷合作社在農村商品流通中發揮主渠道作用的探討,財金貿易,太原,8:19-23。
陳弘和(1995)中國大陸消費品商業流通體系──環渤海篇,外貿協會市場調查報告,台北: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發行。
陳志昂等(1996)商品流通體系變革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郭子彬(1995)物資企業面臨的困難及其對策,物資流通研究,瀋陽,3:2-6。
郭國榮(1995),我國商品流通體制改革的基本狀況與發展趨勢,財貿經濟,北京,4:48-50。
張緒昌、丁俊發編(1995)實物流通(下)──生活資料流通,流通經濟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48-180。
馮昭奎、小山周三編(1996)中日流通業比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趙爾烈(1992)流通體制改革的經驗教訓,財貿研究,蚌埠,2:22-26。
鄔大千、徐穎、王冬愛(1990)請看市場的這一角──治理整頓中的蘇州農村專業市場,經濟參考,北京,1990/11/3 第二版。
萬典武(1991)日用工業品批發體制問題探討,江蘇商論,南京,6:4-8。
萬典武、賈履讓、喬剛(1993)國有商業批發體制改革的經驗啟示,中國社會科學,北京,4:15-28。
萬典武(1993)十四年商業體制改革回顧,商業經濟文薈,廣州,1:22-25。
賈履讓、馮雷(1994)中國的商品流通渠道(分報告之三),中國商品市場發育與完善,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76-93。
賈履讓、張立中編(1998)中國流通產業及其運行,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
熊學治(1996)中國大陸消費品商業流通體系──長江流域篇,外貿協會市場調查報告,台北: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發行。
盧中原(1994)中國商品市場發育與完善(總報告),中國商品市場發育與完善,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物資經濟研究所、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商學院合作計劃,美國福特基金贊助項目,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44。
謝朝斌(1995)工業化過程與現代商品流通,日本研究博士叢書,北京:東方出版社。
蕭富峰(1995)行銷組合讀本──產品‧價格‧通路:行銷運作的利器(初版十一刷),實戰智慧叢書73,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羅國民、蕭怡、徐印州(1993)廣州現代零售特徵及發展趨勢,北京經濟瞭望,北京財貿學院學報,12:34-37。
三、廣東省南海市部份
王琢等(1992)廣東改革開放評說,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王漢生(1994)改革以來中國農村的工業化與農村精英構成的變化,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9:18-24。
朱文暉(1995)蘇州與南海的外資企業對比(未發表),香港: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
李立勛(1997)珠江三角洲鄉鎮企業發展的地域特徵,熱帶地理,廣州,17(1):47-52。
黃柱良等(1993)龍騰集,廣東鄉鎮企業系列叢書,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孫炳耀(1994)鄉鎮社團與中國基層社會,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9:25-36。
梁桂全等(1992)起飛的軌跡─廣東經濟發展實證分析,國家「八五」重點圖書:廣東改革開放研究叢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陳烈等(1993)南海市社會經濟發展研究與規劃,區域發展與規劃研究,廣州:廣東省地圖出版社。
陳烈、閻小培等(1993)南海市大瀝鎮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區域發展與規劃研究之三(1),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
陳烈等(1993)南海市西樵鎮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區域發展與規劃研究之三(3),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
陳烈、簡陸芽、楊智、譚宏坤(1993)南海市南庄鎮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區域發展與規劃研究之三(7),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
廖柏偉、宋恩榮、王于漸、劉佩瓊(1992)中國改革開放與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香港:南洋商業銀行。
謝才俊、黃韶平編(1989)開發人才企業興旺─訪南海縣興發鋁型材廠,廣東企業改革風雲錄,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96-101。
盧邁(1994)鄉鎮企業的產權制度與激勵機制─南海市P鎮調查,21世紀雙月刊,香港:中文大學,26:143-155。new window
南海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1995)南海縣建置志,南海縣地方志叢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南海市人民政府(1994)南海市,佛山:敦煌廣告公司。
南海市郵電局編印(1996)南海市電話號簿。
編委會,南海市,佛山年鑑(1993-1997)。
編委會,南海年鑑(1994-1998),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3)南海 順德 三水,中國百強縣黨組織與改革發展紀實,佛山:黨建讀物出版社。
Chiu, Catherine C. H.(1995)The Reform Strategies of the Four Little Tigers of GuangDong: Dongguan, Nanhai, Shunde and Zhongshan. In: Cheng, J. and Macpherson, S.(ed.)Development in Southern China - A Report on The Pearl Rive Delta Region, Hong Kong: Longman, 22-37.
Thireau, Isabelle(1988)Recent Change in a GuangDong Village,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19: 289-310.
四、其他
黃宗智(1994)中國研究的規範認識危機,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柳思維等(1996)中國商品市場發育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研究叢書,長沙:湖南出版社。
華而誠(1997)中國經濟的軟著陸,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楊吾揚、梁進社(1997)高等經濟地理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魏后凱編著(1998)區位決策,現代企業全球戰略叢書,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
中國統計年鑑(歷年),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Dicken, Peter(1990)The Geography of Enterprise: Elements of a Research Agenda. In Marc de Smidt and Wever, Egbert (eds.)The Corporate Firm in a Changing World Economy: Case Studies in the Geography of Enterpris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Lin, George C. S.(1994)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Zhujiang Delta, China, 1980-1990, Ph.D. dissert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Marc de Smidt and Wever, Egbert(1990)Firms: Strategy and Changing Environments. In Marc de Smidt and Wever, Egbert(eds.)The Corporate Firm in a Changing World Economy: Case Studies in the Geography of Enterpris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Scott, Allen J. and Storper, Michael ed.(1986)Production, Work, Territory: The Geographical Anatomy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 Boston: Allen & Unwi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