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空間連通關係的建築分類演算
作者:施弘晉
作者(外文):Hongching Shih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指導教授:林峰田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0
主題關鍵詞:建築分類家族相似性上海里弄建築architecture classificationfamily resemblanceShanghai lane residen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建築設計的分類與系統化的問題是相當基礎的研究。本論文以平面空間配置為基礎,設定空間相似度的衡量基準,利用不同的演算法,進行建築分類,並和傳統分類加以比較。傳統方法大多依建物外在表徵,由上而下,加以分類。本論文則是提出由下而上、家族相似性的分類觀點,從建物局部關係出發,強調空間與空間的內在相互聯繫,而非外在的形式。另一方面,傳統的建築分類往往是依賴主觀的認知,本論文則是透過科學的、客觀的分類方法,以期使分類的結果能具有一致性;同時,對照社會及生活型態的變遷,以求分類的有效性。本論文以上海里弄建築三個不同時期的61個案例進行分類演算與分析,並與傳統分類的結果比對,獲致以下的結論:(1)空間連通關係是可以成為空間文化形式研究與相似程度判斷的指標,使得在不同的時空脈絡下看似完全不相干的建築設計,得以建立起彼此的關聯性。(2)配合單一鏈結法、完全鏈結法與華德法三種群落分析法對案例重複分類,結果顯示不同方法對大部份案例能獲致相當類似的分類,但以華德法的分類結果與傳統分類有最高的一致性。(3)分類演算可以顯示出設計類型在時間發展上的先後承襲關係與某種程度的關聯性,建築類型間的界線大部份其實是模糊的,因此即使是分屬不同類型的建築案例之間仍可能會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4)結合上海社會文化變遷與建築空間鏈結強度轉化討論,反映出分類演算結果的有效性,同時從由下而上的分類演算方法檢視建築設計類型的演化方式,發現新的創造行為常是從它既有的結構性本質中浮現的。
The classifying of different designs is essential in the study of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the question of classification or systematic becomes very fundamental.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similarity between different architectural designs and proposes a classifying method which focus on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of spaces rather than the extrinsic form. Thus, a formation of style can be measured and treated scientifically. Three trials on 61 cases of Shanghai Lane Residence architectures with three different periods are performed to compare the results of traditional classification and the proposed classifying metho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1) the formation of a style can be treated proportionally to the similarities of a inner spatial structure between designs, thus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designs in different periods can be built. (2)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3 cluster analysis techniques: single linkage, complete linkage and Ward’s method, the design cases have been separated into different groups and the result shows Ward’ method has the most similar grouping with traditional way of architecture classification. (3) the phenomenon of family resemblance does exist between different designs, even between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s. (4)through the examine of social changes and the evolution of spatial forms, the effectiveness of architecture classification computation has been discussed and from the point of bottom-up, new designs often emerged from the old structures.
上海市統計局編 (1995) 《上海市房地產市場》,上海:上海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
方立、張景智譯 (1992) 《瓊斯基 CHOMSKY》,裘迪‧格林 (Judith Greene) 原著,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毛時安 (1996) 〈蒼老神話〉,《正在消逝的上海弄堂》﹐毛時安 張錫昌主編﹐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
王小東 (1996) 〈群衍性〉,《建築學報》 北京市 :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學報編輯部,1996-3 pp.33-35。
王安憶 (1996) 〈無言獨白〉,《正在消逝的上海弄堂》﹐毛時安 張錫昌主編﹐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
王明蘅 (1979) 〈亞歷山大之禪〉,《建築師》,台北市: 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雜誌社,1979/03,pp.21-32。
王明蘅 (1994) 《形式與規則》 台南市:宏大出版社。
王唯仁 (1987) 〈澎湖合院住宅形式及其空間結構轉化〉,《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台北市: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建築與城鄉規劃組,1987-9 pp.87-118。
王紹周 陳志敏 (1987) 《里弄建築》,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王鴻楷 (1996) 《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都市商業空間結構變遷之個案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台北:國家科學委員會。
王韡儒 (1996) 《同類型形象的歸納法則》,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同濟大學城市規劃教研室(1982) 《中國城市建設史》,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朱敬一 (1991) 《城市與符號》,台北:淑馨出版社。
何秀煌 (1987) 《記號學導論》,台北:水牛出版社。
何賢皙 (1990) 《店屋立面之文化形式分析》,桃園: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治平 (1998) 《超空間-混沌現象中的空間機會》,台北市:創興出版社。
吳治身 (1990) 《生命科學新進展》,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李幼蒸譯 (1988) 《符號學原理》,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原著,北京:三聯書店。
李乾朗 (1983) 〈二十世紀前半葉五十年的台灣街屋立面形式之演變〉,《建築師》,台北市: 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雜誌社,1983-1 pp.32-40。
李乾朗 (1986) 〈台灣近代建築中地方傳統與外來形式之關係〉,《建築師》, 台北市: 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雜誌社,1986-3 pp.47-51。
沈美增 (1995) 〈弄堂與人生〉,《上海人》,浙江人民出版社。
沈華 (1993) 《上海里弄民居》,上海市房產管理局編著,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沈嘉祿 (1996) 〈空間風景〉,《正在消逝的上海弄堂》,毛時安 張錫昌主編,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
周振德 (1997) 《上海弄堂》,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林正弘 (1995) 〈論巴柏的基本陳述句〉,《當代》第一0八期,pp. 38-55。
林泓祥 (1989)《清末新埔客家傳統民宅空間構成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信成、彭啟峰 (1994) 《Oh! Fuzzy 模糊理論剖析》,台北:第三波。
林峰田 (1996) 〈規劃設計的資訊與網絡〉,《電腦與思考研討會論文集》,pp. 42-53。
邱茂林 (1996) 〈電腦輔助建築設計之研究方向探討〉,《建築學報》第十六期,pp. 115-128。
姚錫棠 (1994) 《上海社會15年》﹐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姚錫棠 (1995) 《上海城市15年》﹐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唐振常 (1993) 《近代上海繁華錄》﹐商務印書館。
秦英豪 (1997) 《領域深度之記號系統》﹐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鑄九 (1989)《迪化街特定專用區現況調查及發展可行性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工務局都市計畫處。
夏鑄九 (1992) 《理論建築 : 朝向空間實踐的理論建構》,台北 :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 (1993) 《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 明文出版社。
徐明福 (1988) 〈解析建築-一個比較性理論模型之試建〉,《建築師》 台北: 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雜誌社,1988-3 pp.71-79。
徐紀敏 (1987) 《科學美學思想史》,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徐國書 (1990) 《型態之設計》,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玫玫譯 (1976) 《住屋形式與文化》 ”House Form and Culture”,Amos Rapoport原著, 台北:鏡與象出版社。
張建軍 (1994) 《科學的難題-悖論》 台北:淑馨出版社。
張牲壽 (1989)《清末新埔客家傳統民宅單體建築構成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景智譯 (1992) 《索緒爾 SAUSSURE》,喬納森‧卡勒 (Jonathan Culler) 原著,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張景森譯 (1993) 〈歷史的計畫〉(The Historical Project) ,曼菲德‧塔夫利 (Manfredo Tafuri) (1979) 原著,夏鑄九 王志弘 編譯 1993 《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 : 明文出版社。
張濟順 (1993) 〈論上海里弄〉,《上海研究論叢 第九輯》,上海研究中心與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編,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
曹聚仁 (1996) 《春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莊文瑞 (1987) 〈當代科學哲學的轉向〉《當代》第十期,1987.2.1. pp.27-42。
郭博 (1996) 《正在消逝的上海弄堂》,毛時安 張錫昌主編,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
陳正書(1993) 〈論近代上海城市發展內在邏輯機制的研究〉,《上海研究論叢 第八輯》,上海研究中心與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編,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
陳伯沖 (1997) 《建築形式論-邁向圖像思維》 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陳志梧 (1983) 〈民居空間理論模型之試建〉,《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建築與城鄉規劃組,1983-6 pp.21-31。
陳蓉霞 (1996) 《進化的階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曾國雄 (1980) 《多變量解析之實例應用》,台北:中興管理顧問公司。
曾國雄 (1991) 《多變量解析與其應用》,台北:華泰書局。
曾堅 (1995) 《當代世界先鋒建築的設計觀念》,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
黃俊英 (1988) 《多變量分析》,台北: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
黃國華 (1999) 《仿ART神經網路模式之相似值比對分群法應用於工件辨識及加工群群組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皓如 (1990) 《傳統合院民宅空間組織之量化解析-以安平與新埔為例》,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乃齊 (1989) 《古蹟保存述之形成 : 光復後台灣古蹟保存運動》,台北:台大碩士論文。
葉維廉 (1989) 〈現代到後現代:傳釋的架構〉,《當代》第四十四期,1989.12.1. pp.74-87。
路秉杰 (1996) 〈正在消逝的上海弄堂〉,《正在消逝的上海弄堂》,毛時安 張錫昌主編﹐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
劉育東譯 (1995) 《建築的設計思考》”The Logic of Architecture”, 威廉‧米契爾(William J. Mitchell)原著,台北:胡氏圖書出版社。
劉舜仁 (1995) 〈研習建築先例及其形態結構的幾點理由〉,《墨法拉集》第三期,台中: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建築形態研究室,pp.1-5。
蔡厚男譯 (1993) 〈論批判性的歷史〉(On Critical History) ,狄米垂‧波菲瑞阿斯 (Demetri Porphyrios) (1985) 原著,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 : 明文出版社。
鄭俊昇 (1996) 《模糊聚類分析在茶葉品質評鑑上的應用》,台北:國立臺灣大學農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時齡 (1993) 《上海人居中心研究》,同濟大學建築都市規劃學院,鄭時齡主編﹐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鄭時齡 (1996) 《上海城市的更新與改造》,同濟大學建築都市規劃學院,鄭時齡主編,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賴志彰 (1981) 〈台灣建築的跡路〉,《逢甲建築》,台中:逢甲大學建築學會,pp. 2-19。
賴明義 (1994) 《遺傳演算法在最適化上之應用》,台北:台灣大學化學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忠賢 (1990) 《日據時代大稻埕店屋空間的文化形式分析》,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小未、伍江 (1997) 《上海弄堂》,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關華山 (1980) 〈台灣傳統民宅所表現的空間觀念〉,《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 第49期,pp.175-215。
關華山 (1989) 《民居與社會、文化》,台北:明文出版社。
蘇美如 (1993) 《台中外埔鄉三崁地區閩、客傳統農宅空間構成之比較》,桃園: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