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江有誥音學研究
作者:陳瑤玲
作者(外文):Yao-Ling Ghe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新雄先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9
主題關鍵詞:古音學等韻學江有誥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2
江有誥是清代古音學的集大成者,在中國音學研究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針對江氏古音學說,旁及等韻字母方面的研究,就其古音學研究的方法、材料、古韻分部研究特色、古聲調說,以及有關等韻字母論述中所呈現的音學觀念、對語音生理機制、物理性質的瞭解,作深入的考察與分析。全文共分七章,重點歸納如下:
1. 江有誥曾學於徽州府訓導夏鑾門下,是帶引他進入古音學領域的重要人物。而江氏受乾嘉學風影響,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治學,不專主一家,根據材料,擇善而從,又不矜所得,時時反覆檢驗自己的學說,是江氏能集清代古音研究大成的主要原因。
2. 江有誥古韻研究立說取材往往以《詩》《騷》《易》為主,符合古韻研究以周秦為中心時代要求。然而又接受顧炎武的復古思想,是古非今,且認為聲母古今不變,不但限制了江氏上古聲母的研究,也無法充分利用《切韻》所含上古音信息以考求古音。而江氏古韻的研究方法都承襲自前人,唯對於糾葛不清兩部,往往根據與其他韻部通押的情形加以區別;又精於等韻,留心等呼及音韻結構的分配整齊,以此定訂古韻分合及平入分配。此外,江氏忽略了材料時地及真偽的辨別,因此未能發現某些例外押韻有時空上的偏向,籠統的認為是先秦的普遍現象,而有待後人更進一步的分析。
3. 江有誥分古韻為廿一部,較段氏多祭、中、緝、葉四部、並使侯部分配有入,是其古韻分部上的特色。又修訂段氏六類十七部雙層次的古韻次第,以音的遠近排列成始之終緝環環相扣的廿一部次序,反映出上古各韻部間音的遠近關係;又以諧聲及古人用韻為依據,重新考定陰、入的配屬關係,並詳審音呼、等第,故所考平入關係精確不可移易,非僅理清了古韻部間的關係,使顧氏以來的古韻分部,在古音的體系中各有其定位,也成為後世學者擬測古音的基礎。上古韻部體系的建構,是江氏古韻分部研究上最大的成就。然而反對入聲與陽聲互配及陰陽對轉之說,顯示江氏並未認清入聲在古音體系中溝通陰陽的作用,缺少了陽、入之間的對應關係,以致無法建立完整的古音體系。此外,江氏以上古韻語為諧聲偏旁歸部的主要根據,條例嚴謹,因此所製《諧聲表》較為精審,也多為後世學者所推崇。
4. 江有誥原主張「古無四聲」說,後因發現古人用韻大抵四聲分用,異調混押乃因聲調古今的歸類不同、某些字上古有一字數調所造成。王力反對上古有無辨義作用的異讀,但若從詞彙擴散理論來看,語音在演變當中,新舊音讀有可能同時出現,因此造成一字多音,或音類糾葛不清的情形。而《詩經》中四聲混押多為西周時期的詩歌,而東周詩則大抵四聲分明,正顯示《詩經》時代是聲調分化的重要時期,江氏以一字數調來解釋,也並非毫無可能。江氏的古聲調說不但為後人所接受,也促使後人留心上古一字多音對上古異調或陰入混押的意義,同時並注意到聲調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不過,江氏因過於拘泥四聲和諧、材料的時代與真偽又不加甄別,字調修訂又無嚴謹的條例,造成一字數調過於浮濫,則常為人所詬病。
5. 江氏頗能掌握聲母發音時的生理機制,注意韻母洪細對聲母發音部位的影響,又根據聲母的語音特徵排列出五十母位圖,按類定音,揭示出三十六字母的聚合關係,似乎漢語內部的音位結構已有認識。然而不能接受古今音不同是語言自然演變的結果,而以其心目中三十六字母的音讀,來評定官音、方音的正誤,是其等韻學說的一大缺失。
6. 由江氏對字母音讀的辨析,可知其審音能力,但如欲於古音學的領域中,以審音、考古來區分古音學家,則因江氏反對入聲兼配陽聲,未建立完整的對應體系,又認為《切韻》與古音不合者,是《切韻》錯誤等,都與審音派的觀念相左,而與顧炎武完全相同。據此,江有誥應當歸入考古派。
丁邦新.〈論語、孟子、及詩經中並列語成分間的聲調關係〉 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7本第1分,民國64年12 月,頁17~51new window
丁啟陣.〈《詩經》舒入通押問題新解〉 《秦漢方言》,北京:東方出版社,1991年2月,頁244~258
孔仲溫.〈論上古祭月同部及其去入之相配〉 《第二屆國際暨第十 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 文學系所編印,民國81年5月,頁375~392
孔仲溫.〈釋盍〉 《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頁256~261
方孝岳.《漢語語音史概要》 香港: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
王力.《漢語音韻學》 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王力.〈古韻分部異同考〉 《語言與文學》,上海:中華書局,1937年,頁51~77
王力.〈上古韻母系統研究〉 北京:《清華學報》,12卷第3期,1937年7月,頁473~539
王力.《漢語史稿》 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1958年
王力.〈上古漢語入聲和陰聲的分野及其收音〉 《語言學研究與批判》,1960年
王力.《漢語音韻》 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 《中國語文》1963年第3、4、5、6期及1964年第1、2期
王力.《清代古音學》 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王力.《詩經韻讀》 《王力文集》第六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 年12月,原刊於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王力.《楚辭韻讀》 《王力文集》第六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 年12月,原刊於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王若江.〈試析「數韻共一入」與「異平同入」〉 《語文研究》 , 1990年第3期,頁41~44
王健庵.〈《詩經》用韻的兩大方言韻系----上古方音初探〉 《中 國語文》,1992年第3期,頁207~212
王顯.〈清代的古音學創始人顧炎武〉 《中國語文》,1957年6 月 號,31~37
.〈清代學者在古韻分部研究上的貢獻〉 《古漢語研究論文集 》(二),北京出版社,1984年9月,頁1~33
史存直.《漢語語音史綱要》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6月
史存直.〈關於周秦古音的聲調問題〉 《漢語音韻學論文集》,上 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
平田昌司.《徽州方言研究》 東京:光生館,1998年2月
朱曉農.〈古音學始末----關於漢語歷史音韻研究史的分期問題〉,袁曉園編《中國語言學的發展方向》,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 年12月,頁58~90
江舉謙.〈從說文入聲語根論析上古字調演變〉 臺中:《東海學報 》,七卷一期,民國54年6月,頁74~91
江舉謙.〈試論上古字調研究〉 臺中:《東海學報》,第五卷第一期 ,民國56年6月,頁11~24new window
江舉謙.《詩經韻譜》 臺中:私立東海大學出版社 民國53年4月
何九盈.〈乾嘉時代的語言學〉 《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984年第1期,頁77~88
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 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
吳慶峰.〈論「異平同入」〉 《齊魯學刊》,1989年第2期,頁125~129
李文.〈論段玉裁的「古異平同入說」〉 《語文研究》,1990年第2期,頁19~23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7月new window
李孝定.《讀說文記》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九十二,民國77年3月
李恕豪.〈論江永的語言學思想〉 《語文論叢》第2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12月,頁55~60
李恕豪.〈論段玉裁的古音研究〉 《四川大學學報》社科版,1987年6月,頁60~69、9
李開.〈黃侃古音分部對戴震的繼承和發展〉 《黃侃學術研究》,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頁116~135
李新魁.《漢語等韻學》 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1月
周祖謨.〈古音有無上去聲辨〉 《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1月,頁32~80,原作於1941年
周祖謨.〈四聲別義釋例〉 《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1月,頁81~119,原作於1946年
周祖謨.〈詩經韻字表〉 《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3月,頁218~269
林燾.王理嘉 .《語音學教程》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1月
邵榮芬.〈上古陽聲韻若干字的歸部問題〉 《邵榮芬音韻學論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頁69~87
金有景.〈上古韻部新探〉 《中國社會科學》,1982年第5期,頁181~198
金毅.〈《韓非子》韻讀與校勘〉 《語言學論叢》第14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頁87~110
唐作藩.〈江永的方言觀〉 《語言研究》,1991年增刊
唐作藩.〈論清代古音學的審音派〉 《語言研究》,1994年增刊
孫玉文.〈音有正變:音之斂侈必適中〉 《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90年5月,頁101~105
徐通鏘.《歷史語言學》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11月
徐通鏘.《語言論》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10月
神田喜一郎.〈江晉三先生年譜〉 《神田喜一郎全集》第一卷,京都:株式會社同朋舍,1986年1月,頁199~224
耿振生.《明清等韻學通論》 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年9月
張心澂.《偽書通考》 臺北:宏業書局,民國68年10月
張日昇.〈試論上古四聲〉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所學報》,第一卷,1968年,頁113~170
許世瑛.〈輯江有誥通韻譜合韻譜借韻譜〉 《許世瑛先生論文集》第一冊,臺北:弘道書局,頁131~160
郭云生.〈論《詩經》韻部系統的性質〉 《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1983年第4期,頁91~97
郭錫良.〈也談上古韻尾的構擬問題〉 《語言學論叢》第十四輯,〈上古音學術討論會上的發言〉,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11月,頁20~27
郭錦桴.〈我國古代研究音韻的生理和物理特性的歷史成就〉 《語言論集》第二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年8月
陳復華‧何九盈 .《古韻通曉》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10月
陳新雄.《古音學發微》 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2年2月
陳新雄.〈《毛詩》韻譜通韻譜合韻譜〉 《文字聲韻論叢》,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3年1月,頁259~302new window
陳新雄.〈《毛詩》韻三十部諧聲表〉 《文字聲韻論叢》,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3年1月,頁133~150new window
陳新雄.〈戴震〈答段若膺論韻書〉幾則聲韻觀念的啟示〉 《漢學研究》,第9卷第1期,民國80年6月new window
陳新雄.〈清代古韻學之主流與旁支〉 《第一屆國際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民國82年11月,頁25~63
陳新雄.〈怎樣才算是古音學上的審音派〉 《聲韻論叢》第六輯,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6年4月
陳新雄.《古音研究》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8年4月new window
陸宗達.〈王石臞先生韻譜合韻譜遺稿跋〉 北京大學《國學季刊》,三卷一號,民國21年3月,頁163~174
章炳麟.《國故論衡》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原出版於1910年
章炳麟.《文始》 臺灣中華書局,民國69年12月,原出版於1913年
曾路明.〈上古押韻字的條件異讀〉 《中國語文》,1987年第1期,頁68~70
雅洪托夫 .〈上古漢語的韻母系統〉 《漢語史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11月,頁9~26
馮蒸.〈漢語音韻研究方法論〉 《漢語音韻學論文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頁13~33
楊秀芳.〈論漢語方言中全濁聲母的清化〉 《漢學研究》,第7卷第2期,民國78年12月,頁41~73new window
楊劍橋.〈上古漢語的聲調〉 《語文論叢》第2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12月,頁86~95
董同龢.《上古音韻表稿》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二十一,民國33年12月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6年9月
董忠司.《江永聲韻學評述》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7年4月
趙元任.〈績溪嶺北方言〉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6本上冊,民國54年12月,頁11~107new window
趙元任譯.〈高本漢上古中國音當中的幾個問題〉 北京大學《上古音討論集》,臺北:學藝出版社,民國59年1月,頁38~112劉寶俊.〈冬部歸向的時代和地域特點與上古楚方音〉 《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1992年5月,頁79~86new window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9年1月
龍宇純.〈說文讀記之一〉 臺中:《東海學報》,民國81年6月頁39~51new window
龍宇純.〈有關古書假借的幾點淺見〉 《第一屆國際暨第三屆全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民國86年4月,頁7~19
.〈上古音芻議〉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9本,第2分,民國87年6月,頁331~397
薛鳳生.《國語音系解析》 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5年9月
謝紀鋒.〈從說文讀若看古音四聲〉 《羅常培紀念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3月,頁316~344
鍾敬華.〈論《詩經》《風》與《雅》的區別以及《詩經》內部語音差異的性質〉 《文化的語言視界----中國文化語言論集》,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2月,頁292~300
羅常培.《漢語音韻學導論》 臺北:里仁書局,民國71年8月
羅常培.〈周秦古音研究述略〉 《羅常培先生紀念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3月,頁1~27
羅常培.周祖謨 .《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第一分冊 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年11月
羅常培‧王均 .《普通語音學綱要》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
嚴學宭.〈周秦古音結構體系(稿)〉 《音韻學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3月,頁92~13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